-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随堂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随堂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随堂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随堂练习 (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随堂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随堂练习题
展开1.(2024·福建龙岩联考)秦朝《置吏律》规定:“除(任用)吏、尉,已除之,乃令视事及遣之;所不当除而敢先见事,及相听以遗之,以律论之。”这说明当时任命官员( )
A.强调依法而为 B.突出品德素养
C.具有非正式性 D.关注基层经验
2.(2024·浙江宁波期中)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官员选拔有了客观标准
C.有利于澄清吏治
D.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3.(2023·广东茂名高州中学)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
D.依然服务于门阀士族
4.(2024·湖北武汉期中)宋代清官包拯曾说,“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司马光亦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这说明古代( )
A.选拔监察官吏程序复杂
B.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C.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
D.监察官选拔首选能力
5.(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一中)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亲自参与考核各级地方官员共4117人,其中考核为称职的仅占10%左右,为平常的占70%左右,剩下的约20%为不称职,不称职官员中的一半更被评定为“贪赃枉法”。这体现了,明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严苛的法律制度
C.选官标准的提升 D.重视地方吏治建设
6.(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考满即“论一身所历之俸”,是通过考察官员在一定任期内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决定是否予以加级、进俸或升职的制度。这种制度客观上( )
A.束缚了官员的积极性
B.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
C.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扩大了官员晋升途径
7.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 )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
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8.宋代许多官员享有荫补子弟或亲属为官的特权,通常情况下,达到一定级别的宋朝官员享有圣节荫补、致仕荫补、皇帝即位荫补等。这说明宋代( )
A.士族政治得到较快发展B.存在世官制的残余
C.推行了崇文抑武的国策D.科举制的影响削弱
9.据《明史》等资料统计,明代209名监察御史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出身者29人。而非进士出身者中,举人又占了多数。这反映出明代监察官员( )
A.文化素养较高 B.选拔标准降低
C.出身分布失衡 D.道德水平提升
10.两晋南朝时期,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官府属员入仕的,占1.2%。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察举选官占据主流B.选官权由中央主导
C.门阀政治逐渐衰落D.九品中正制被废除
11.据《唐语林·企羡》记载,当时著名的士族河北范阳的卢氏,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到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的92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而唐朝每年取士不过30名。这一现象说明,唐代科举制( )
A.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B.促进了古代廉政建设
C.消除了贵族世袭特权D.受到士族政治的影响
12.都察院是明代中央监察核心机构,地方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虽与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属官。直名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专达,都御史不得预知也”。这说明,明代的监察体系( )
A.有意降低了都察院的作用B.有力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提高了地方行政运行效率D.造成了中央监察力度不足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监察官吏的违法行为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
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唐朝颁布了监察法。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查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元朝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所有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监察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2024·福建龙岩联考)秦朝《置吏律》规定:“除(任用)吏、尉,已除之,乃令视事及遣之;所不当除而敢先见事,及相听以遗之,以律论之。”这说明当时任命官员( )
A.强调依法而为 B.突出品德素养
C.具有非正式性 D.关注基层经验
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任用吏或尉,在已正式任命以后,才能令他行使职权和派往就任;如有不曾任用而敢先行使职权,以及私相授受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论处”。这说明当时任命官员强调依法而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依法而为,非突出品德素养及关注基层经验,排除B、D两项;材料强调任命官员是依法而为,具有官方正式性,不是非正式,排除C项。故选A项。
2.(2024·浙江宁波期中)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官员选拔有了客观标准
C.有利于澄清吏治
D.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解析:根据“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可得出,选官权由地方转移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客观标准”指科举制,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A项。
3.(2023·广东茂名高州中学)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
D.依然服务于门阀士族
解析:从表格信息可能看出,在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中,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都有占比,但是仍然以士族子弟最多,反映出当时的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唐代实行科举制,并非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排除B项;科举制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4·湖北武汉期中)宋代清官包拯曾说,“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司马光亦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这说明古代( )
A.选拔监察官吏程序复杂
B.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C.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
D.监察官选拔首选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可知,监察官应做到不爱富贵,重视名节,晓知治体的要求,体现了古代监察官的任用比较重视品行,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监察官吏的程序,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与监察制度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强调监察官选拔首选能力的要求,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5.(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一中)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亲自参与考核各级地方官员共4117人,其中考核为称职的仅占10%左右,为平常的占70%左右,剩下的约20%为不称职,不称职官员中的一半更被评定为“贪赃枉法”。这体现了,明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严苛的法律制度
C.选官标准的提升 D.重视地方吏治建设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身为皇帝的朱元璋亲自参与考核地方官吏,而且通过称职人数所占比例可知,考核非常严格,这体现了明初重视地方吏治建设,D项正确;材料强调皇帝重视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法律内容,不能看出明初法律制度严苛,排除B项;材料并非是选官,而是考核官吏,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考满即“论一身所历之俸”,是通过考察官员在一定任期内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决定是否予以加级、进俸或升职的制度。这种制度客观上( )
A.束缚了官员的积极性
B.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
C.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扩大了官员晋升途径
解析:材料中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客观上有利于督促官员理政,进而促进社会治理,B项正确;官员考核制度中加级、加俸的规定,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显示,根据考核情况决定官员的升迁等,不能表明官员的晋升途径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7.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 )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
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逐渐成为维护世家大族政治特权的制度,排除A、B两项;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与官员考核无关,排除D项。
8.宋代许多官员享有荫补子弟或亲属为官的特权,通常情况下,达到一定级别的宋朝官员享有圣节荫补、致仕荫补、皇帝即位荫补等。这说明宋代( )
A.士族政治得到较快发展B.存在世官制的残余
C.推行了崇文抑武的国策D.科举制的影响削弱
【解析】荫补子弟或亲属为官是根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员,这是世官制的残存,故B项正确;宋代在科举制的推动下,士族不断衰落,排除A项;崇文抑武的国策与荫补制度无关,排除C项;荫补制度与科举制并行不悖,两者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D项。
9.据《明史》等资料统计,明代209名监察御史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出身者29人。而非进士出身者中,举人又占了多数。这反映出明代监察官员( )
A.文化素养较高 B.选拔标准降低
C.出身分布失衡 D.道德水平提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监察官员中绝大多数出身于科举,这说明官员的文化素养较高,故A项正确。
10.两晋南朝时期,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官府属员入仕的,占1.2%。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察举选官占据主流B.选官权由中央主导
C.门阀政治逐渐衰落D.九品中正制被废除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晋南朝时期,由中央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半数,而经由其他途径入仕者较少,这表明当时的选官权由中央主导,故B项正确。
11.据《唐语林·企羡》记载,当时著名的士族河北范阳的卢氏,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到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的92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而唐朝每年取士不过30名。这一现象说明,唐代科举制( )
A.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B.促进了古代廉政建设
C.消除了贵族世袭特权D.受到士族政治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著名的士族河北范阳的卢氏“92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可见士族在科举录取中所占比例很大,故D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科举制只是隋唐以来的官员选拔方式,不能保证官员廉政,排除B项。
12.都察院是明代中央监察核心机构,地方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虽与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属官。直名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专达,都御史不得预知也”。这说明,明代的监察体系( )
A.有意降低了都察院的作用B.有力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提高了地方行政运行效率D.造成了中央监察力度不足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明代形成中央与地方相互配合,系统内部互不统属、相互监督的监察系统,这种监察体系的设置,有力地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明代通过都察院监察其他机构以强化皇权,并不会有意降低都察院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行政运行效率”问题,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央监察力度不足”,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监察官吏的违法行为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
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唐朝颁布了监察法。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查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元朝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所有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监察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答案】(1)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监察体制;颁布监察法;扩展监察覆盖面,丰富监察内容;皇帝对监察重点作出明确的指示。
(2)认识:政治制度本身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同步的;人类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遵循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有所建树。
名称
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
小姓子弟
比例
71%
16%
13%
名称
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
小姓子弟
比例
71%
16%
13%
历史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a href="/ls/tb_c400365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练习</a>,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秦朝《置吏律》规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a href="/ls/tb_c400365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作业题</a>,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1第15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3讲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1课时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1第15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3讲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1课时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