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风沙地貌第1页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风沙地貌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风沙地貌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风沙地貌,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推测“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关于“水上雅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水上雅丹”地貌的岩石属于变质岩
    B.雅丹土丘排列方向与风向有关
    C.“水上雅丹”现在的自然环境为温暖湿润的多雨环境
    D.当地退耕还湖,既促使该地貌形成,又保护生态环境
    2.推测“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是( )
    A.流水沉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湖水汇入
    B.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水位下降
    C.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水位下降—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地壳抬升—湖水汇入—流水侵蚀
    金字塔沙丘在许多沙漠中都是最大的风成地貌,其形态特殊,稳定少动,分布广泛。通过分析与实验模拟,金字塔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他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依据祁连山北侧的甘肃敦煌鸣沙山上金字塔沙丘形成模式图(下图,箭头代表盛行风向)。据此完成3~4题。
    3.与新月形沙丘相比,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条件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沙源更丰富B.风力更强
    C.体积更大D.三组或三组以上风向
    4.模式图中,显示金字塔沙丘的形成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④—③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D.①—③—④—②
    5.[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1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2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6分)
    (2)指出图2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8分)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6分)
    (4)提出图2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4分)
    课时作业34 风沙地貌
    1~2.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雅丹地貌是湖相沉积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可知构成“水上雅丹”地貌的岩石属于沉积岩,A错;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雅丹土丘排列方向与风向有关,B正确;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C错;当地退耕还湖可保护生态环境,但对该地貌形成影响不大,D错。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雅丹地貌是湖相沉积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首先是流水沉积形成沉积岩;后由于地壳抬升,湖相沉积岩出露地表,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雅丹地貌;近年来湖水量增加,湖水汇入形成“水上雅丹”,“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为流水沉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湖水汇入,故选A。
    答案:1.B 2.A
    3~4.解析:第3题,由材料“金字塔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他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可知,与新月形沙丘相比,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条件最大的不同在于受三组或三组以上风向的影响。故选D。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金字塔沙丘是由新月形沙丘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开始应该为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即②;随着其他风向的改造,其棱面逐渐增加,出现④①,最后形成③。故选B。
    答案:3.D 4.B
    5.解析:第(1)题,从图1所示风蚀粗化过程可以看出,风蚀过程初期,地表松散层的表层(最靠近地表的薄层,实际厚度1~2厘米)和浅层粗细颗粒物的组成是一致的(图1左);随着风蚀过程的进行,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在表层聚集(图1中),表层细颗粒物含量的降低导致在同等风力条件下,地表可被风蚀的物质(细颗粒物)减少,风蚀强度下降;在风蚀的后期,地表基本被粗颗粒物覆盖(图1右),风力对这些粗颗粒物已经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风蚀强度就非常小了。第(2)题,根据图2可看出,风化指数西部大、东部小,北部大、南部小。(如果答“西北部大,东南部小”也是正确的。)风蚀粗化指数大,表示表层与浅层粗颗粒物的差异大,也就是改变大,换句话说,已经发生的风蚀强烈。风蚀量的绝对大小与风力大小、地表物质组成和地表覆盖度有关,风力大、地表组成物质细、覆盖差者,风蚀强。地表组成物质本身的差异也有可能导致粗化指数的差异,但材料并没有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而且粗化指数比较的是表层和浅层的差值,所以地表物质组成的差异可以不考虑。这样,西部、北部粗化指数大的原因就是风力大、植被覆盖小。图2南部标有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受地形干扰,风力分散。第(3)题,图示区域冬季风力强劲,地表干燥,耕作导致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因此风蚀强度大。而风蚀粗化指数是表层和浅层粗、细颗粒含量之比,由于耕作导致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两层粗、细颗粒的含量差别极小,因此耕作的结果是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第(4)题,要求提出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应特别关注“因地制宜”。本小题其实是开放的,回答也应该比较宏观,无法特别具体。西部、北部粗化指数大,也就意味着地表已经形成了粗颗粒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这些地区海拔高、降水量小、风力大、人口密度低,因此这些地区保持自然状况就是最好的因地制宜措施。南部和东部粗化指数较小,其风蚀强度可能比较大。这是西藏主要的粮食产区,为保护耕地减少风蚀,可采用留茬(增加风蚀季节的地表覆盖)、免耕等措施。在图示区域的东部,还有大量的草场,可通过限制放牧等措施,保护地表,减轻风蚀。
    答案:(1)早期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大,地表松散层风蚀强;随着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减少,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2)分布特征:西部大,东部小;北部大,南部小。
    原因:西部、北部风力强劲、植被覆盖度小。
    (3)耕作使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表层细颗粒物增多),疏松,强风蚀季节植被覆盖度小,风蚀强度大;表层和浅层粗颗粒物含量基本一致,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
    (4)东部、南部:可因地制宜采用砾石覆盖、耕地留茬、免耕、限制放牧等措施,保护地表,减轻风蚀。
    西部、北部:地表砾石覆盖度高,风蚀强度小,可维持自然状态。

    相关试卷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巩固训练第七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4课时风沙地貌: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巩固训练第七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4课时风沙地貌,共3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38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38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新人教版,共3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37风沙地貌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37风沙地貌新人教版,共3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