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练习+素材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沪教版九上化学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单元复习(课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上化学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单元复习(课件+练习),文件包含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复习课件pptx、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测试原卷版docx、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复习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体系构建物质的变化与性质01专题归纳1. 物理变化:没有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伴随现象:2. 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伴随现象:一、物质的变化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生成物质形状、状态发生改变......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专题梳理 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发光放热是______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______变化。2. 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是______变化,气球爆炸、车胎爆炸都是______变化。易错提醒!化学物理化学物理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2. 化学性质: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溶解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可燃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二、物质的性质专题梳理 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表示物质具备某种能力变化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易、难、能、会、可以.... 酒精能燃烧生成/变成、在....酒精在空气中燃烧/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专题梳理三、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专题突破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生产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粮食酿酒 B. 湿法炼铜 C. 海水晒盐 D. 黏土烧瓷C2.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未涉及化学变化的( )A. 白土烧瓷 B. 棉纱织布 C. 炉甘石炼锌 D. 五谷酿酒B专题突破3. 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B专题突破4. 以下是《礼记》记载的中国秦代古法酿酒。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秣稻必齐——备好优质粮食B. 水泉必香——选择优良水质C. 陶器必良——挑选精良容器D. 火齐必得——适宜温度下发酵D专题突破5.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馆中展有陶瓷、青铜器和书画等。下列有关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陶瓷耐腐蚀 B.青铜熔点低 C.书画易燃烧 D.墨迹难氧化B专题突破6. 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食盐性质的归类错误的是( )A.有咸味——物理性质 B.白色固体——物理性质C.水溶液能导电——化学性质 D.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化学性质C专题突破7. 下列选项中关于性质或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碳能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性质 B.干冰升华——化学变化C.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物理性质 D.苹果腐烂——物理变化A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02专题归纳(1)吸取液体前,应先 (在瓶外挤压橡胶帽)。(2)滴入液体时,胶头滴管要保持 ,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污染试剂。竖直悬空于容器口上方专题梳理一、胶头滴管的使用赶出胶头滴管中的空气(1)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要 。(2)正确读数:视线与量筒内液体 相平。误差分析:读数—俯 仰 ;量取—俯 仰 。量筒和滴管凹液面最低处大小少多专题梳理二、量筒的使用(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3)熄灭时用 ,不可吹灭;(4)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 应立即用 扑灭;(5)酒精灯中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1/4。×××三、酒精灯的使用湿抹布灯帽盖灭√专题梳理(1)不能将试剂直接放到托盘里称量。 一般试剂放在称量纸上称量。有腐蚀性试剂(如氢氧化钠) 放在 (如小烧杯)中称量。(2)托盘天平称量时可精确到 。(3)称取一定质量的试剂时,需相应 的质量,使天平平衡。玻璃器皿0.1g增减试剂×四、托盘天平的使用专题梳理专题突破8. 胶头滴管是实验室常见的仪器。下列有关胶头滴管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 B.持 C.滴 D.放D专题突破9. 下图所示关于量筒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量取11ml水 B.读取数据 C.滴加液体 D.稀释浓硫酸C专题突破10. 规范实验操作是实验安全的保障。下列有关酒精灯使用不规范的是( )A.添加酒精 B.点燃 C.加热固体 D.熄灭C专题突破11. 小明欲用托盘天平称取23.6 g碳酸钠粉末,调节好砝码和游码后,在向左盘上添加药品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右偏转(砝码质量最小为5 g),此时正确的操作是( )A.继续添加药品 B.向左移动游码 C.调节左边平衡螺母 D.减少右盘中砝码A化学实验基本操作03专题归纳专题梳理常见的不规范操作及导致的后果污染试剂残留液流下腐蚀标签污染胶头滴管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可能引起失火专题梳理常见的不规范操作及导致的后果可能引起失火液体受热沸腾溅出液体溅出伤人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专题突破12. 下列图示中的错误操作与对应后果不一致的是( )A.读数偏大 B.液体喷出C.污染试剂 D.酒精溅出D专题突破13. 把下列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简要写在横线上:(1)加热试管时未进行预热 ;(2)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 ;(3)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将其倒置 ;(4)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试管炸裂腐蚀标签沾污或腐蚀橡胶胶帽引发火灾几个重点化学实验04专题归纳会“跳舞”的红豆烧杯中有大量的气体产生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持续产生的二氧化碳能推动红豆在液体中上下翻滚。1专题梳理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玻璃管口上端有“白烟”冒出吹灭烛焰的瞬间,看到“白烟”升起;蜡烛熄灭后,液态石蜡凝固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水生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火焰中有石蜡蒸汽“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凝固成的固体小颗粒白色(或其他颜色)、半透明、固体、圆柱状、有轻微的气味专题梳理 蜡烛燃烧2白色固体逐渐减少,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水、氨气和二氧化碳密封保存于阴凉处专题梳理碳酸氢铵 氨气 + 水 + 二氧化碳加热 NH3 H2O CO2 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口有水珠产生“铜绿”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 + 水 + 二氧化碳加热 CuO H2O CO2专题梳理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镁在常温下即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镁+ 氧气 氧化镁 点燃 Mg O2 MgO专题梳理专题突破16. 小明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下列探究,下列根据其实验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白瓷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B.实验2的目的是探究石蜡燃烧有水生成C.实验3点燃白烟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小颗粒D.实验4中与内焰接触的c处最先变黑D专题突破17. 为验证“加热碳酸氢铵”所发生的变化,小郑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观察到碳酸氢铵固体消失,无水硫酸铜变蓝,浸有酚酞试液的棉球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温馨提示: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变蓝)( )A.实验中棉球变红,说明生成 NH3B.该实验能体现环保的设计思想C.该实验设计复杂,只需把碳酸氢铵直接放于蒸发皿加热,固体消失可证明发生分解D.加热碳酸氢铵可发生反应:C专题突破18. 某兴趣小组做了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条燃烧将热能转化为化学能B.陶土网上收集到的固体呈黑色C.根据镁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的性质可推知镁可用作烟花和照明弹D.可用试管夹夹持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C谢谢您的观看THANKS
单元复习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体系构建物质的变化与性质01专题归纳1. 物理变化:没有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伴随现象:2. 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伴随现象:一、物质的变化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生成物质形状、状态发生改变......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专题梳理 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发光放热是______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______变化。2. 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是______变化,气球爆炸、车胎爆炸都是______变化。易错提醒!化学物理化学物理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2. 化学性质: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溶解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可燃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二、物质的性质专题梳理 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表示物质具备某种能力变化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易、难、能、会、可以.... 酒精能燃烧生成/变成、在....酒精在空气中燃烧/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专题梳理三、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专题突破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生产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粮食酿酒 B. 湿法炼铜 C. 海水晒盐 D. 黏土烧瓷C2.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未涉及化学变化的( )A. 白土烧瓷 B. 棉纱织布 C. 炉甘石炼锌 D. 五谷酿酒B专题突破3. 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B专题突破4. 以下是《礼记》记载的中国秦代古法酿酒。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秣稻必齐——备好优质粮食B. 水泉必香——选择优良水质C. 陶器必良——挑选精良容器D. 火齐必得——适宜温度下发酵D专题突破5.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馆中展有陶瓷、青铜器和书画等。下列有关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陶瓷耐腐蚀 B.青铜熔点低 C.书画易燃烧 D.墨迹难氧化B专题突破6. 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食盐性质的归类错误的是( )A.有咸味——物理性质 B.白色固体——物理性质C.水溶液能导电——化学性质 D.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化学性质C专题突破7. 下列选项中关于性质或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碳能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性质 B.干冰升华——化学变化C.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物理性质 D.苹果腐烂——物理变化A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02专题归纳(1)吸取液体前,应先 (在瓶外挤压橡胶帽)。(2)滴入液体时,胶头滴管要保持 ,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污染试剂。竖直悬空于容器口上方专题梳理一、胶头滴管的使用赶出胶头滴管中的空气(1)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要 。(2)正确读数:视线与量筒内液体 相平。误差分析:读数—俯 仰 ;量取—俯 仰 。量筒和滴管凹液面最低处大小少多专题梳理二、量筒的使用(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3)熄灭时用 ,不可吹灭;(4)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 应立即用 扑灭;(5)酒精灯中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1/4。×××三、酒精灯的使用湿抹布灯帽盖灭√专题梳理(1)不能将试剂直接放到托盘里称量。 一般试剂放在称量纸上称量。有腐蚀性试剂(如氢氧化钠) 放在 (如小烧杯)中称量。(2)托盘天平称量时可精确到 。(3)称取一定质量的试剂时,需相应 的质量,使天平平衡。玻璃器皿0.1g增减试剂×四、托盘天平的使用专题梳理专题突破8. 胶头滴管是实验室常见的仪器。下列有关胶头滴管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 B.持 C.滴 D.放D专题突破9. 下图所示关于量筒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量取11ml水 B.读取数据 C.滴加液体 D.稀释浓硫酸C专题突破10. 规范实验操作是实验安全的保障。下列有关酒精灯使用不规范的是( )A.添加酒精 B.点燃 C.加热固体 D.熄灭C专题突破11. 小明欲用托盘天平称取23.6 g碳酸钠粉末,调节好砝码和游码后,在向左盘上添加药品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右偏转(砝码质量最小为5 g),此时正确的操作是( )A.继续添加药品 B.向左移动游码 C.调节左边平衡螺母 D.减少右盘中砝码A化学实验基本操作03专题归纳专题梳理常见的不规范操作及导致的后果污染试剂残留液流下腐蚀标签污染胶头滴管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可能引起失火专题梳理常见的不规范操作及导致的后果可能引起失火液体受热沸腾溅出液体溅出伤人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专题突破12. 下列图示中的错误操作与对应后果不一致的是( )A.读数偏大 B.液体喷出C.污染试剂 D.酒精溅出D专题突破13. 把下列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简要写在横线上:(1)加热试管时未进行预热 ;(2)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 ;(3)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将其倒置 ;(4)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试管炸裂腐蚀标签沾污或腐蚀橡胶胶帽引发火灾几个重点化学实验04专题归纳会“跳舞”的红豆烧杯中有大量的气体产生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持续产生的二氧化碳能推动红豆在液体中上下翻滚。1专题梳理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玻璃管口上端有“白烟”冒出吹灭烛焰的瞬间,看到“白烟”升起;蜡烛熄灭后,液态石蜡凝固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水生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火焰中有石蜡蒸汽“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凝固成的固体小颗粒白色(或其他颜色)、半透明、固体、圆柱状、有轻微的气味专题梳理 蜡烛燃烧2白色固体逐渐减少,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水、氨气和二氧化碳密封保存于阴凉处专题梳理碳酸氢铵 氨气 + 水 + 二氧化碳加热 NH3 H2O CO2 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口有水珠产生“铜绿”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 + 水 + 二氧化碳加热 CuO H2O CO2专题梳理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镁在常温下即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镁+ 氧气 氧化镁 点燃 Mg O2 MgO专题梳理专题突破16. 小明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下列探究,下列根据其实验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白瓷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B.实验2的目的是探究石蜡燃烧有水生成C.实验3点燃白烟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小颗粒D.实验4中与内焰接触的c处最先变黑D专题突破17. 为验证“加热碳酸氢铵”所发生的变化,小郑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观察到碳酸氢铵固体消失,无水硫酸铜变蓝,浸有酚酞试液的棉球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温馨提示: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变蓝)( )A.实验中棉球变红,说明生成 NH3B.该实验能体现环保的设计思想C.该实验设计复杂,只需把碳酸氢铵直接放于蒸发皿加热,固体消失可证明发生分解D.加热碳酸氢铵可发生反应:C专题突破18. 某兴趣小组做了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条燃烧将热能转化为化学能B.陶土网上收集到的固体呈黑色C.根据镁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的性质可推知镁可用作烟花和照明弹D.可用试管夹夹持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C谢谢您的观看THANKS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