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语文][期中]福建省上杭县西北、西南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语文][期中]福建省上杭县西北、西南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
    [语文][期中]福建省上杭县西北、西南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
    [语文][期中]福建省上杭县西北、西南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期中]福建省上杭县西北、西南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福建省上杭县西北、西南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象,到河南卫视的端午晚会,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展现了经典诗文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借助这种创作手段,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的万紫千红,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的边塞冷清,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悠扬深远,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的神奇效果,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的相逢匆匆,就让闪现着传统文化的“中国科技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吧。
    【答案】①草树知春不久归 ②百般红紫斗芳菲 ③朔气传金柝 ④寒光照铁衣 ⑤谁家玉笛暗飞声 ⑥散入春风满洛城 ⑦士别三日 ⑧即更刮目相待
    ⑨马上相逢无纸笔 ⑩凭君传语报平安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政治上,艺术上,他都并没有高深的见解;不过他有一点好处:他所信仰的那一点点,都能在生活中的小事件上实行出来。他似乎看出来,自己并没有惊人的才力,能够作出些惊天动地的事业,所以就按着自己的理想来布zhì( )自己的工作与家庭;虽然无补于社会,可是至少也愿言行一致,不落个假冒为善。因此,在小的事情上他都很注意,仿fú( )是说只要把小小的家庭整理得美好,那么社会怎样满可以随便。这有时使他自愧,有时也使他自喜,似乎看得明明白白,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只能供给来到此地的一些清水与食物,没有更大的意义。
    ②祥子恰好来到了这个小绿洲;在沙漠中走了这么多日子,他以为这是个奇迹。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供给( ) 恰好( ) 布zhì( ) 仿fú( )
    (2)请把文段②中画横线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不得改变原句意思。
    (3)以上文段出自《骆驼祥子》,根据原著情节,文段①中的“他”是________
    (4)文段①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祥子形象,联系书中故事情节分析这个修辞的精彩。
    【答案】(1)①jǐ ②qià ③置 ④佛
    (2)在沙漠中走了这么多日子,他不能不以为这是个奇迹。
    (3)曹先生
    (4)比喻这里把曹先生家比作绿洲,与祥子外号“骆驼”,性格也像骆驼相吻合;预示着曹先生家不是祥子久留之地,也无法改变祥子的身份命运,预示下文不久离开曹先生家。比喻生动巧妙,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供给,gōng jǐ,(动)把必需的物资、钱财资料提供给需要的人使用。
    恰好,qià hǎ,意思是指正好;刚好。
    布置,bù zhì,意思是分布陈列、安置;
    仿佛,fǎng fú,指差不多,好像。
    (2)本题考查句式转换。双重否定句的变换方法为:在谓语动词前加双重否定词。
    示例:在沙漠中走了这么多日子,他不能不以为这是个奇迹。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
    根据“在政治上,艺术上,他都并没有高深的见解;不过他有一点好处:他所信仰的那一点点,都能在生活中的小事件上实行出来。他似乎看出来,自己并没有惊人的才力……”可知是曹先生。曹先生家里清平安静的环境,以及对待祥子的亲切平等,让祥子心境平和,觉得生活满足,慢慢攒钱买车的可能性也大了。
    (4)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把曹先生家比作绿洲,与祥子外号“骆驼”,性格也像骆驼相吻合;曹先生家里清平安静的环境,以及对待祥子的亲切平等,让祥子心境平和,觉得生活满足,慢慢攒钱买车的可能性也大了。“只能供给来到此地的一些清水与食物,没有更大的意义”预示着曹先生家不是祥子久留之地,也无法改变祥子的身份命运,预示下文不久离开曹先生家。原著中不久后曹先生被其学生阮明告发,携全家逃到上海避难,临行匆忙没有顾上安排祥子,致使祥子遇上逮捕曹先生却扑空的孙侦探,被敲诈走辛苦攒的30来块钱,彻底断送了祥子攒钱买车的希望,也为下文祥子被迫顺从虎妞“借拜寿认刘四爷为干爹,为其结婚做铺垫”的计划埋下了伏笔。虎妞去世后,曹先生又给了祥子希望,可以去他家继续拉包月,但小福子的死,彻底让祥子失去了这点失望。所以这里的比喻生动巧妙,耐人寻味。
    3.复兴学校开展“温暖五月,感恩母爱”主题系列活动,邀请你参与宣传。
    (1)【感恩母爱·我宣传】请你为“温暖五月,感恩母爱”系列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感恩母爱·我参与】下面是小明同学写在母亲节贺卡的一首小诗,有点小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母亲是一支歌,温婉而灵动;
    母亲是一片海,博大而深沉;
    【甲】 。
    走过千山,踏过万水,想念母亲最纯粹;
    看过潮起,观过月落,挂念母亲最执着;
    尝尽冷暖,品变酸甜,祝福母亲最永远!
    【乙】让我们大声说出“我爱您,妈妈”!
    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
    ①请根据语境,在【甲】补写一句话,使之与上文构成一组排比句。
    ②【乙】处画线句有标点符号错误,应改为: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浓情五月,孝子报得三春晖!示例二:母爱似水,无私浇灌;我们如花,结果孝亲。
    (2)①示例:母亲是一缕光,明亮而温暖。母亲是一阵风,轻柔而绵长。②让我们大声说出“我爱您,妈妈!”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拟写宣传标语,要求围绕主题,做到语言简明,有感染力,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本题要求使用比喻修辞。
    题目要求为“温暖五月,感恩母爱”主题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这个活动是为了提高大家对感恩母亲的认识,因此标语应该突出“母爱”的重要性,同时号召同学们关爱自己的母亲。
    示例:母爱如阳光,温暖赤子心。
    (2)①本题考查句子仿写。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部分。②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所使用的修辞相同。③字数大体相等。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多。④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情色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本题结合“母亲是一支歌,温婉而灵动;母亲是一片海,博大而深沉”可知,要采用比喻的修辞,句式相同。
    示例:母亲是一幅画,细腻而生动。母亲是一座山,巍峨而坚定。母亲是一本书,智慧而厚重。
    母亲是一朵花,美丽而芬芳。母亲是一首诗,悠扬而深远。
    ②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我爱您,妈妈”属于完整引用,句尾感叹号应在双引号之内。
    二、阅读(61分)
    (一)(6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答案】4.D
    5.示例:“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D.“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有误,这首诗描写了清幽宁静的美景,高雅绝俗的雅趣,抒发了诗人宁静、淡泊、闲适的情怀;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炼字。
    “独坐幽篁里”中的“独”并不是孤独的意思,是“独自”的意思。这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联系下一句“弹琴复长啸”可知,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写出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状态。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再联系这一背景可知,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二)(16分)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节选自《木兰诗》)
    【乙】元季①之乱,盗贼蜂起,劫夺货财,掳掠妇女。叔母杜氏度娥②不能自保,密谓娥曰:“我夫妇老矣。汝年十二,必遭寇手。吾不忍视汝受掠,吾制男子衣,汝可服之。寇知汝男,或可免。”娥受叔母教,即易其服,总其角③。
    未几,果为寇掳。问娥姓名,娥曰:“我韩关保也。”遂与负戈而往。娥在师旅中,与人和睦,或有与之嬉戏,即正色曰:“韩关保不能闲戏,恐官长怪责,无益也。”每遇祁寒,未尝怨咨,暴雨未尝裸浴,至夜则和衣而卧。卧常后,起常先。人问其故,曰:“恐家务不办乃尔。”自是甲④有军旅之事,事无大小,娥皆勉为之,无斯须惰容。甲矜其勤谨,间与之酒,辞曰:“关保天性不能饮,饮辄病。”甲益重之。娥尤兢兢业业,惟恐有失,而违叔母训。出入军中,一十二年,人皆不能窥测。
    (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五十一·韩娥传》有删改)
    【注】①元季:这里指元朝末年。②娥:韩娥(1345?—?),阆中木兰(今四川南充阆中)人,3岁丧父,7岁亡母,从小寄养在成都度缘桥叔父韩立家。12岁女扮男装从军,参加了明玉珍部王起岩率领的红巾军,并拜王部将罗甲为义父。③总其角:指梳妆成男孩的发型。④甲:罗甲,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
    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昨夜见军帖 帖:_________ (2)旦辞爷娘去 旦:_________
    (3)愿为市鞍马 市:_________ (4)叔母杜氏度娥不能自保 度:__________
    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关保天性不能饮,饮辄病。
    8.【乙】文段中末尾的划线句,让我们很自然联想到《木兰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9.木兰与韩娥都是女扮男装从军,都一样机智勇敢。但是,两个故事却有本质不同,给人的感受也截然不同。请你简要分析有哪些不同。
    【答案】6.(1)文书 (2)早晨 (3)买 (4)估计
    7.(1)到各地集市买骏马,马鞍和鞍下的垫子,马嚼子和缰绳,马鞭。
    (2)我(韩关保)天性不能喝酒,一喝酒就会犯病。
    8.①同行十二年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9.(1)木兰主动代父从军,体现了爱国爱家;韩娥遭遇乱世,被迫女扮男装从军。
    (2)木兰的行为令人崇敬,韩娥的遭遇让人同情。
    (3)木兰的故事让人看到中华传统美德;韩娥的遭遇更多让人看到封建乱世的悲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为: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帖:文书。
    (2)句意为: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旦:早晨。
    (3)句意为: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市:买。
    (4)句意为:叔母杜氏估计韩娥无法自保。度:估计。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1)鞯: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注意这是多句互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交互成文,合而见义。
    (2)饮:喝酒。辄:就。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出入军中,一十二年,人皆不能窥测”意思是:韩娥就这样女扮男装混迹军旅十二年,没一个人能看出她的真实身份。这与《木兰诗》中的句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1)结合甲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分析,木兰主动代父从军,体现了爱国爱家;结合乙文“元季之乱,盗贼蜂起,劫夺货财,掳掠妇女。叔母杜氏度娥不能自保……娥受叔母教,即易其服,总其角”分析,韩娥遭遇乱世,被迫女扮男装从军。
    (2)结合甲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分析,木兰的孝敬行为令人崇敬;结合乙文“元季之乱,盗贼蜂起,劫夺货财,掳掠妇女”“未几,果为寇掳”“每遇祁寒,未尝怨咨,暴雨未尝裸浴,至夜则和衣而卧。卧常后,起常先”分析,韩娥韩娥女扮男装出逃途中,被大夏军俘虏。她的遭遇让人同情。
    (3)结合甲文分析,木兰主动代父从军的故事让人看到中华传统美德;结合乙文“每遇祁寒,未尝怨咨,暴雨未尝裸浴,至夜则和衣而卧。卧常后,起常先”分析,韩娥为预防女儿身被识破,在天寒地冻之时从不怨天尤人,酷暑时节“未尝裸浴,至夜则和衣而卧。卧常后起”,她的遭遇更多让人看到封建乱世的悲惨。
    参考译文:
    【乙】元朝末年,社会动乱,匪盗群起,到处抢掠。叔母杜氏估计韩娥无法自保,悄悄对韩娥说“我夫妻老了,你才12岁,一定会落到贼人手里。我不忍心看你受虐,我准备制作一些男子衣裳,你可以穿上。贼寇知道你是男的,或许可以避免受辱。”韩娥听从叔母的教诲,就换上男孩的服装,梳上男孩发型。
    不久,杲然被强盗掠去。问姓名,韩娥说:“我叫韩关保。”于是,就让她背着武器一起行军。后来遇到了万户宫王起岩,王起岩见到她,非常喜欢她,就把她交给了千户官罗甲。罗甲是四川叙南人,抚养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与她一起远征云南,自云南又回到叙南。韩娥在军队中与人相处和睦,有时有人与她开玩笑,韩娥立刻表情严肃,说:“韩关保不能闲戏,长官怪罪,没有好处。”每当遇到严寒天气,从来没有怨言,(遇到)暴雨也从没裸身洗澡,到了夜晚就和衣而卧,常常最后一个睡觉,第一个起床。人们问他原因,说:“恐怕军务来不及办。”从此,罗甲军中,事情不论大小,韩娥都勉力为之,从未没有丝毫的急惰。罗甲夸她又勤奋又谨慎,偶尔跟她喝酒,韩娀推辞说:“韩关保天性不能饮酒,饮酒就会生病。”罗甲更加看重她。韩 娥也更加兢兢业业,唯恐有失误,而违背了叔母的教诲。韩娥就这样混迹军旅十二年,没一个人能看出她的真实身份。
    (二)(9分)
    阅读《阿长与》选段,完成小题。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⑧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⑨……
    ⑩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⑪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0.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11.“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1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B.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文章开篇先写“我”对阿长的厌恶和不大佩服,后文写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令“我”震悚,欲抑先扬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真实。
    D.文中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的“神力”是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13.“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乐于助人、关爱孩子。
    1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作者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表现了出乎意料的惊喜之情。
    12.C
    13.抒情。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感激、尊敬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②段“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第④段“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可知,长妈妈没什么文化,感受到“我”对《山海经》很是喜欢(心心念念),她是我的保姆,我是她最疼爱的孩子,所以就来问我是怎么回不。这一细节表现了阿长的善良、乐于助人、关爱孩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内容分析。
    文中写长妈妈买来《山海经》并告诉我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个句子可见我得知这一消息时的震惊。因为前文一再交代,我对这本书“渴慕”已久,而且“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却是我认为“说了也无益”的长妈妈买来了它,十分出乎意料,因此会有这样的表现.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
    C.有误,开篇先写“我”对阿长的厌恶和不大佩服,后文写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令“我”震悚,心生感激。这是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不是欲抑先扬。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与情感分析。
    结合“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可知,这句话是一个情感强烈的祈使句,运用的是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希望长妈妈能在地母的怀里永安魂灵,表达“我”对长妈妈的美好祝愿和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尊敬与感激之情。
    (三)(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瘦 了
    金丹涛
    ①午饭的时候,母亲拣了几片肉放在我的碗里,说:“工作再忙,也得注意身体……瞧你,这段时间,又瘦了不少……”
    ②“瘦了吗?不会吧。”我笑着,下意识地摸了摸脸庞——虽然称不上珠圆玉润,但也没什么消瘦的迹象,于是在心里暗笑母亲:年纪大了,一天到晚总是喜欢疑神疑鬼。
    ③下午到街边常去的一家药店买眼药水,照例在墙角的健康杆上称了一下体重。当指针固定在63公斤的时候,心口突然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扯了一下:半个月前,同一架健康秤显示的明明是65公斤!区区两公斤的体重差别,连我自己都毫无感觉,怎么就没能逃过母亲那被白内障覆盖的浑浊晶体呢?
    ④拿了药水走在街上,心中再也难以平静,从小到大,母亲似乎一直都在关注着我的胖瘦,对我说的最多的似乎就是两个字——“瘦了”,就在这一声声反反复复的“瘦了”中,母亲的青丝染成了白发。
    ⑤母亲没有上过学,在她朴素的情感世界中,胖了或瘦了便是衡量一个人过得好坏与否的唯一标准。十二岁的时候,我到离家二十里地的一个镇上念初中,开始了三年的寄宿生涯。每逢周末,归心似箭,骑着自行车一路飞驰,未到家门,总是看到母亲站在门前的台阶上,伸长了脖子向路上张望,一见到我便喜形于色迎上前来,取下我背上沉重的书包,继而絮絮地问:“学校里吃得不好吧……看你,瘦了这么多……”随着母亲走进家门,迎接我的必定是令人垂涎的菜香。饭桌上,青椒炒肉、红烧豆腐、油焖茄子……满满的都是我喜欢的菜肴。母亲不停地往我的碗里夹菜,那阵势,似乎是要我把接下来一周的饭菜都提前吃掉,然后便不会再“瘦了”似的。
    ⑥初中毕业后进城念师范,因为离家很远,经常一两个月的不回家。师范生每个月都有固定的生活费,虽然仍不免粗茶淡饭,至少不会有冻馁之虞,比起初中的饮食,绝对是天上人间了。但母亲却总是不放心,隔一段时间便撇下地里的农活,与父亲一起大老远地赶到城里,见了我,一边把大包小包往我床上放,一边嗔怪地说着父亲:“怎么样?可不是瘦了……”其实我一直不胖,当时未必便瘦了多少,只是在母亲心中,一直盼望着她的儿子能更为白胖罢了。
    ⑦后来参加了工作,年岁渐长,慢慢学会了照顾自己。看到我饮食起居有了规律,母亲终于不再三天两头地说我“瘦了”,但我的胖瘦却始终牵动着她的心弦。有一年暑假,我从重庆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饱览三峡风光之后,继续游览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玩得十分尽兴。一回到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听我兴致勃勃地诉说一路的见闻,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写满了激动与羡慕,七嘴八舌地问着一些异地的风土人情。唯有母条一脸平静,在大家的激动过去之后,淡淡地对我说了一句:“在外面吃得不好、睡得不好吧?才十来天的时间,看看你,都瘦了多少……”然后默默起身,走向厨房。不一会儿,锅碗瓢盆的交响中,便飘出了熟悉而又诱人的香味。(A)那一刻,我的眼眶突然间便湿润了:十余天的舟车劳顿,风餐露宿,除了母亲,有谁能懂?
    ⑧……
    ⑨拿着药水,一路思绪。回到家里,又到了晚饭的时间,厨房里已经弥漫着蒸腾的雾气,母亲又在她的战场上开始了一生不变的战役,为她“瘦了”的儿子殚精竭虑,尽己所能。
    ⑩(B)走到厨房门口,只见母亲聚精会神地挥动着手中的锅铲,几绺花白的头发贴在满是汗水的额角,瘦小的身影在不停地忙碌中显得从未有过的单薄。
    ⑪眼泪终于难以抑制地流了下来:“瘦了”,“瘦了”,母亲一辈子都在关注我的胖瘦,怎么就没有发现,她自己一直都是如此地消瘦呢?
    14.请你阅读全文,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了解故事内容。
    15.梳理思维导图后,小语发现文章没有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6.文中有多处细节令人感动,在分享故事时,你会如何读这些动人的句子呢?请你从文中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做朗读设计。
    我选( )
    17.小文同学想把本文的标题改为《回忆我的母亲》,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4.(1)母亲每逢周末便站在门前等我回家,为我做满桌佳肴(2)在城里念师范时(3)有一年暑假出游回家后(4)母亲心疼我舟车劳顿又瘦了,忙为我做饭
    15.插叙了母亲为我做的四件事,使情节更加丰富完整,更具体地展现了母亲在一句句“瘦了”中蕴含的关爱,使母亲的形象更为丰满感人。而且倒叙的手法使得首尾相合,耐人寻味,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6.示例一:我选A “湿润”应重读,用深情的语调读出我感悟到母亲深情的无限感动,“谁”读重音,“除了母亲,有谁能懂”应读得慢一点,读出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意。
    示例二:我选B “聚精会神”“花白”“瘦小”“单薄”等词可读重音,读出母亲为我在厨房忙碌时的专注,突出瘦弱的背影,更能体现出作者此时心中的心疼、愧疚和感恩之情。
    17.我不赞同,文中反复多次提及“瘦了”,强调母亲对我自始至终的关爱,而我却到现在才明白母亲在这一声声反反复复的“瘦了”中蕴藏的深情,母亲不善言语,只会用行动表示,是真正关心我、爱护我、心疼我的人。以《瘦了》为题,不仅点明了文章中心,更突显了母亲爱的深沉,简单特别又耐人寻味。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
    第(1)空。由题干中“十二岁的时候”,可知结合第⑤段寻找答案,本段中“十二岁的时候,我到离家二十里地的一个镇上念初中,开始了三年的寄宿生涯。每逢周末,归心似箭,骑着自行车一路飞驰,未到家门,总是看到母亲站在门前的台阶上,伸长了脖子向路上张望,……迎接我的必定是令人垂涎的菜香”,可将情节概括为:母亲每逢周末便站在门前等我回家,为我做满桌佳肴。
    第(2)空。由题干中所概括的事情,可结合第⑥段寻找答案,本段中“初中毕业后进城念师范”,可将时间概括为:在城里念师范时。
    第(3)空。结合第⑦段“有一年暑假,我从重庆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饱览三峡风光之后,继续游览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玩得十分尽兴”,可将时间概括为:有一年暑假出游回家后。
    第(4)空。结合第⑦段“一回到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听我兴致勃勃地诉说一路的见闻,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写满了激动与羡慕,七嘴八舌地问着一些异地的风土人情。唯有母条一脸平静,在大家的激动过去之后,淡淡地对我说了一句:‘在外面吃得不好、睡得不好吧?才十来天的时间,看看你,都瘦了多少……’然后默默起身,走向厨房。不一会儿,锅碗瓢盆的交响中,便飘出了熟悉而又诱人的香味”,可将情节概括为:母亲心疼我舟车劳顿又瘦了,忙为我做饭。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叙的顺序。插叙可以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严谨,内容丰满充实;也能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避免文章平铺直叙,增强可读性。倒叙能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本文插叙了母亲为我做的四件事,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也使得母亲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避免文章平铺直叙。倒叙的手法使得首尾相合,耐人寻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朗读设计主要从重读、停顿、声调等角度进行设计,其目的是通过朗读更好地表现情感。
    示例一:我选A。重读方面,“湿润”要重读,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使我感动;声调方面,“母亲”要轻读,以表现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示例二:我选B。“挥动”、“忙碌”、“汗水”要重读,以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花白”、“瘦小”、“单薄”要重读,突出母亲的瘦弱的背影,更能体现出“我”此时心中的不舍、愧疚和感恩之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文章标题的作用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作为文章的线索,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概括文章内容,含蓄的或形象的揭示文章中心。我不赞同。本文以“瘦了”为题,能够概括文章内容,又能够表达情感:文中反复多次提及“瘦了”,强调母亲对我自始至终的关爱;又指我看到母亲瘦小的身影,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心疼之情。以“瘦了”为线索,使得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以“瘦了”为题,还能够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四)(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到“研学”,就不得不提起“游学”。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游学”的历史,学子远游异地,求师问道,寻求真知。孔子带着诸弟子周游列国,抛却政治和历史的因素,本质上就是孔子做了一次游学活动。因此,在谈及“游学”时,一般都会把周游列国的孔子奉为游学的鼻祖。追溯历史,郦道元、玄奘、李时珍、徐霞客都可以算作游学的先行者,他们有明确的游学路线和资源,也有清晰的目标,方法则有访谈,记录等等。可见,我国古人就有游历四方,探寻真知的觉悟。
    从2013年开始,国家就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相较游学,研学是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学”,重视课程内容,更加强化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随着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文化+旅游”的时代浪潮推动下,未来的研学旅行甚至会出现许多倍的爆发峰值。
    (选自《还你一个真实的研学旅行》,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境内游学和境外游学人数
    (单位:万人次)
    【材料三】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此意见一出,也引发了多方思考:
    家长:担忧
    研学旅行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扩展视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当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时间”离开家长视野、走出学校围墙,家长们多少有些担忧。
    校长:需要保障机制
    也很想带学生出去寓教于乐,可安全责任太大了,万一出事,学校就会被推向风口浪尖。此外,旅行涉及吃、住、行等,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列支,按规定也不能向学生家长收费,活动很难开展。
    老师:内容如何有意义?
    很多老师担忧:“研学旅行如何才能真正与课改内容结合?怎么把这个研学做得有意义很重要,而不是单纯地吃吃喝喝像旅行一样。”
    专家:需要专业组织来操作
    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现在一些旅行社搞的所谓研学旅行,是游而不研。而学校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又是研而不游。真正的研学旅行,需要专业化的组织来操作。
    (选自《研学旅行,要走的“路”还很远》,有删改)
    【材料四】
    海外夏令营、校园考查、文化体验……近年来,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迎来了“春天”。与此同时,各种乱象也开始显现。
    任意“贴标签”,过度逐利。业内人士表示,研学旅行基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准入门槛高低不一,存在一哄而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研学旅行甚至成了某些商家任意定高价、从中逐利的幌子。
    “假大空”“走马观花”。目前,不少研学旅行项目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或是主打名校游、奢华游,但实质性的教育内涵和价值缺失,“假大空”现象普遍存在。
    师生比失衡,安全存隐患。一些研学机构在师资选拔、培训等方面欠缺考虑,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师生比严重失衡,甚至出现过1名老师负责三五十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
    研学旅行,尤其是海外项目存在较多安全误区,包括文化误区、法律误区等,如果机构对项目把控率不高,且没有很好的界定和排查,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风险。
    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缺失。不少学校只注重过程,但后续的督促检查、考核却乏人问津,这样就很难判断研学旅行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
    受访专家认为,研学旅行需要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从而使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可以作为重要参照。
    (选自《研学旅行有哪些“坑”》,有删改)
    18.下面对几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中可看出,研学旅行延续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古代游学精神的当代再现。
    B.分析材料二,我们可知,从2014年到2017年,我国境外游学人数从140万人增长到340万人,境内游学人数则从35万人增长到85万人。
    C.从材料三我们可看出,随着研学旅行的进一步推进,家长、校长、老师、专家等各个方面都表示出深切的担忧。
    D.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是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的重要参照。
    19.阅读材料一,请简要说说“古代游学”与“研学旅行”的共同点有哪些。
    20.针对材料四“研学旅行”中的乱象,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阻止这些乱象呢?
    21.假如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重庆三日游”研学旅行,为了确保这次活动的教育内涵和价值,你在出发前,会作哪些准备呢?
    【答案】18.D
    19.(1)都有明确的目标,游历四方,探寻真知。(2)都有明确的路线规划和丰富的学习资源。(3)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如访谈,记录等。
    20.(1)政府要强化监督管理,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强反馈机制。(2)研学机构要精心规划研学路线,挖掘其中的文化和精神底蕴,强化研学旅行的教育内涵和价值,避免走马观花的“假大空”现象。(3)加强研学机构的师资选拔和培训,避免生师比失调带来的安全隐患。(4)提升对项目的把控率,尽量避免法律误区、文化误区等安全误区。
    21.(1)作好文化准备:根据研学路线确立的旅行地,预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地蕴含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或革命文化等。(2)作好学习准备:研学旅行,是在旅行中研究和学习,不能“只游不学”,或“乐而忘学”。(3)作好物质准备:梳理出行清单,带上必备的生活用品和必要的证件。
    【解析】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延续了”有误,应为“延续并发展了”;“是古代游学精神的当代再现”有误,应是“素质教育的新方式”。B.“境内游学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境外游学的增长率”有误,二者增长率相同。C.“都表示出深切的担忧”有误,专家不仅指出了现象,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搜集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一,从“有明确的游学路线和资源,也有清晰的目标,方法则有访谈,记录等等”和“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这两句比较可以看出:它们都有明确的目标,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有明确的规划。据此作答。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材料四,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有:“任意‘贴标签’,过度逐利”,“‘假大空’‘走马观花’”,“师生比失衡,安全存隐患”,“研学旅行,尤其是海外项目存在较多安全误区”,“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缺失”等,所以制定举措要结合这些问题。例如:“研学旅行需要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从而使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可以作为重要参照”;研学机构要精心规划研学路线;加强研学机构的师资选拔和培训,避免生师比失调带来的安全隐患。据此理解作答。
    【21题详解】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结合主题“重庆三日游”研学旅行,准备可以分成三步:首先,搜集材料,做好提前“预习”,对目的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要制定好路线,计划和研学的方式、方法;最后要有必要的物质准备。据此理解作答。
    三、写作(60分)
    2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中的一个人、一件事、一首歌……都会让我有所感触,有所影响;也有人说,我的成长与变化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身边的人和环境;还有人说,我们与这个世界,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 影响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补充题目,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套作;(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语文]福建省上杭县西北、西南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福建省上杭县西北、西南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南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南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上杭县西北、西南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上杭县西北、西南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