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直毛和短毛B.果蝇的棒眼和白眼
C.豌豆豆荚的黄色和子叶的绿色D.人成熟红细胞的圆饼状与镰刀形
2.紫茉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RR为红色,Rr为粉红色,rr为白色。红花紫茉莉与白花紫茉莉杂交得F1,F1自交产生F2。下列关于F2个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白花个体所占比例为1/4B.红花个体所占比例为3/4
C.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D.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
3.兴义矮脚鸡体型矮小且胫短,其胫的长度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C和c控制。某研究小组将多组矮脚鸡进行交配实验,发现每组新孵出来的子代中都会出现矮脚和高脚两种性状,且比例为2:1。下列有关该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高脚性状是隐性性状B.亲本矮脚鸡基因型均为Cc
C.纯合的矮脚鸡都不能存活D.比例为2:1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4.豌豆子叶的颜色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的形状圆形(R)对皱形(r)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下列杂交组合中,子代只会出现两种表型的是
A.YyRR×yyRrB.YyRr×Yyrr
C.Yyrr×YYRRD.YyRr×YyRr
5.小麦的抗锈病(T)对易感锈病(t)为显性,植株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染锈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锈病的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得F1,F1自交产生F2,F2中出现既抗锈病又抗倒伏的纯合植株的比例为
A.1/8B.1/16C.3/16D.3/8
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A.减数分裂I后期B.减数分裂Ⅱ后期
C.减数分裂Ⅱ前期D.减数分裂Ⅱ中期
7.图是某动物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示意图,下列关于该时期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在精子形成过程中B.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每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D.分裂后产生两个子细胞
8.下列关于基因、染色体的相关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存在许多个基因D.DNA片段就是基因
9.下列关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类病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B.表现正常的夫妇,可能生出患病的女儿
C.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D.男性患者的儿子不可能患病
10.果蝇的红眼基因(B)对白眼基因(b)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且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现让一只红眼雌果蝇甲与一只白眼雄果蝇乙交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果蝇乙的基因型为XbY
B.若果蝇甲的基因型为XBXB,则F1的雄果蝇均为红眼
C.若果蝇甲的基因型为XBXb,则可产生2种配子
D.若果蝇甲的基因型为XBXb,则F1不会出现白眼雌果蝇
11.赫尔希和蔡斯用35S、32P分别标记了T2噬菌体的
A.蛋白质外壳、RNAB.蛋白质外壳、DNA
C.DNA、蛋白质外壳D.RNA、蛋白质外壳
12.将DNA双链都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15N/15N-DNA)转移到只含14N的培养液中繁殖一代,子代DNA的组成是
A.全为15N/15N-DNAB.全为14N/14N-DNA
C.全为15N/14N-DNAD.无法确定
13.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DNA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复制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B.DNA聚合酶的作用是打开DNA双链
C.子链延伸时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
D.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
14.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深圳第十届“高交会”上宣布:大熊猫“晶晶”的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大熊猫有21对同源染色体,包含2万~3万个基因。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大熊猫的遗传物质是DNAB.大熊猫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C.大熊猫的DNA都存在于细胞核内
D.大熊猫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15.下列关于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转录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B.转录需要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
C.RNA聚合酶既可解旋也可合成RNA
D.转录得到的RNA功能都相同
16.tRNA是将氨基酸运送到“生产线”上去的“搬运工”,下列关于tRNA和氨基酸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种氨基酸只能由一种特定的tRNA携带B.tRNA可以同时带多个氨基酸
C.一种tRNA可以携带几种结构相似的氨基酸D.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携带
17.下列有关表观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遗传是指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导致表型发生改变的现象
B.柳穿鱼Lcyc基因的碱基高度甲基化,能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C.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微小差异与环境有关,与表观遗传无关
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修饰不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1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会产生一个新的基因
B.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
C.基因突变后基因间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
D.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
19.癌细胞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的原因是
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B.细胞膜上的磷脂增加
C.细胞能够无限增殖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含量增加
20.初级精母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相应片段,该变异类型属于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
21.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A.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B.21号染色体多一条
C.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缺失D.花药离体培养出单倍体植株
22.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互换部分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B.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C.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
D.杂合子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的原因都是基因重组
23.某种瓢虫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黑色(A)对红色(a)为显性。某一种群中黑色个体(AA)占30%,红色个体占10%,则A的基因频率为
A.10%B.30%C.40%D.60%
2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自然选择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
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历地理隔离后,再出现生殖隔离
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好氧菌
25.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生活着非洲慈鲷。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四个独立的湖泊,湖中的非洲慈鲷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湖泊中的非洲慈鲷个体间形态、大小有差异,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
B.不同湖泊中的非洲慈鲷种群发生不同的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
C.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说明已经进化成四个新的物种
D.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II卷(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
26.(每空2分,共16分)
蝴蝶中紫翅(A)和黄翅(a)是一对相对性状,绿眼(B)和白眼(b)是一对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下图是表现型为紫翅绿眼蝴蝶与某蝴蝶甲杂交,产生的1356只后代的性状,据图回答问题:
(1)甲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性状分离是指__________。
(2)杂交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
(3)若要鉴定一只黄翅绿眼蝴蝶的基因型,应让其与表现型为__________进行测交,统计后代的表现型种类,预测出现的现象及所得结论:
①若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则待测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
②若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则该待测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27.(每空1分,共8分)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其发病机理如下图: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苯丙氨酸羟化酶(酶①)结构异常,苯丙氨酸只能在酶②的催化下形成苯丙酮酸并在体内积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苯丙酮尿症病因,请用一句话描述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该病属于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__________。
(2)以下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设基因为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II-4不携带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的致病基因。
①可知,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
②Ⅲ-4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II-1和II-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
③若Ⅲ-1与一正常男人婚配,他们所生的孩子最好是__________(填“男孩”或“女孩”);在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该性别的孩子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__________。
28.(每空1分,共8分)
如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2中方框内所示结构是__________的一部分,它主要在__________中合成,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可以用图2方框中数字__________表示。
(2)图1中以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进行的场所是[ ]__________,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填名称)。
(3)若该多肽合成到图1中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终止合成,则导致合成结束的终止密码子是__________。
29.(每空2分,共18分)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知野生型青蒿为二倍体,茎秆中白色(Y)对紫色(y)为显性,叶片中稀裂叶(R)对分裂叶(r)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分析回答问题:
(1)二倍体野生型青蒿的种子或幼苗用__________处理后获得的个体,再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得到三倍体植株,该三倍体青蒿__________(填“可育”或“高度不育”),这种三倍体青蒿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
(2)用X射线照射分裂叶青蒿以后,r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使分裂叶转变为稀裂叶,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____。
(3)基因突变产生的__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__,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青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类型。上述过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_________。
(4)__________决定进化的方向。
(5)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__________进化。
项城三高2023~2024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答案
第I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5.DBDAB 6- 11-15.BCBAC
166-20.DBDAB 21-25.CCDAB
1.【答案】D
【详解】A、狗的直毛和短毛是不同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果蝇的棒眼和白眼是不同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豌豆豆荚的黄色和子叶的绿色是不同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人成熟红细胞的圆饼状与镰刀形属于人成熟红细胞形状的两种表现,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F2中白花个体(rr)所占的比例为1/4,A正确;
B、F2中红花个体(RR)所占的比例为1/4,B错误;
C、杂合子(Rr)所占的比例为1/2,C正确;
D、F2中纯合子(RR和rr)所占的比例为1/2,D正确。
故选B。
3.【答案】D
【分析】兴义矮脚鸡体型矮小且胫短,其胫的长度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C和c控制,说明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多组矮脚鸡进行交配,子代中出现矮脚和高脚两种性状,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是杂合体,高脚性状为隐性性状。
【详解】A、多组矮脚鸡进行交配,子代中出现矮脚和高脚两种性状,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是杂合体,高脚性状为隐性性状,A正确;
B、多组矮脚鸡进行交配,子代中出现矮脚和高脚两种性状,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是杂合体,基因型均为Cc,B正确;
C、多组矮脚鸡进行交配实验,发现每组新孵出来的子代中都会出现矮脚和高脚两种性状,且比例为2:1,说明纯合的矮脚鸡都不能存活,C正确;
D、比例为2:1说明纯合的矮脚鸡都不能存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属于纯合致死现象,D错误。
故选D。
4.【答案】A
【分析】1、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2、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YyRR×yyRr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YyRR、yyRR、YyRr、yyRr,子代只有黄色圆粒、绿色圆粒两种表现型,A正确;
B、YyRr×Yyrr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YyRr、yyRr、Yyrr、yyrr,子代有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B错误;
C、Yyrr×YYRR后代基因型为YYRr和YyRr,均为黄色圆粒,C错误;
D、YyRr×YyRr后代出现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D错误。
故选A。
5.【答案】B
【详解】由题意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ddtt)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TTDD)杂交,则F1为双杂合子DdTt,让F1子代自交,其后代产生性状分离比例为高秆抗病(D-T-):高秆易感病(D-tt):矮秆抗病(ddT-):矮秆易感病(ddtt)=9:3:3:1,所以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的纯合个体占得比例为1÷(9+3+3+1)=1/16。
故选B。
6.【答案】B
【详解】A、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因此该时期没有染色单体,B正确;
C、减数分裂Ⅱ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
D、减数分裂Ⅱ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详解】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不会发生在精子形成过程中,A错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
C、此细胞中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C正确;
D、该细胞分裂后产生两个子细胞,D正确。
故选A。
8.【答案】D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少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故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正确;
B、在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是一个接着一个,基因之间没有重复。故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一条染色体如果没有复制,有1个DNA分子,如果复制了,有2个DNA分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1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一条染色体上存在许多个基因。C正确;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是基因。D错误。
故选D。
9.【答案】C
【详解】A、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A错误;
B、表现正常的夫妇,可能生出患病的儿子,不可能生出患病的女儿,B错误;
C、如果患者是女性(纯合子),则其父亲一定是患者,同时其儿子也一定是患者,C正确;
D、如果男性患者的配偶是携带者,其儿子也可能患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详解】A、果蝇的红眼与白眼位于X染色体,且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所以白眼雄的基因型XbY,A正确;
B、若果蝇甲的基因型为XBXB,则雌配子均为XB,和雄配子结合后,都为红眼,B正确;
C、若果蝇甲的基因型为XBXb,可产生XB,Xb两种配子,C正确;
D、若果蝇甲的基因型为XBXb,则后代可产生XBY,XbY,所以会有白眼雌果蝇,D错误。
故选D。
11.【答案】B
【详解】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对这两种物质的分析表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所以用35S、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DNA。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2.【答案】C
【详解】大肠杆菌DNA的双链均被15N标记,转移到只含14N的培养液中繁殖一代,由于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故子代DNA全为15N/14N-DNA,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详解】A、真核细胞的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可发生,A正确;
B、解旋酶的作用是打开DNA双链,B错误;
C、子链延伸时5'→3'合成,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C正确;
D、DNA复制时要严格碱基互补配原则,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同时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也为DNA精确复制提供了模板,D正确。
故选B。
14.【答案】A
【详解】A、大熊猫为真核生物,故其遗传物质是DNA,A正确;
B、大熊猫线粒体的DNA上也存在基因,B错误;
C、大熊猫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C错误;
D、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蕴含遗传信息,D错误。
故选A。
15.【答案】C
【详解】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A错误;
B、以mRNA为例说明转录的基本过程:当细胞开始合成某种蛋白质时,RNA聚合酶与编码这个蛋白质的一段DNA结合,使DNA双链解开,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次连接,然后形成一个mRNA分子,B错误,C正确;
D、转录得到的RNA有信使RNA(携带遗传信息能指导蛋白质合成)、核糖体RNA(与蛋白质共同构成核糖体)、转运RNA(携带氨基酸)等,D错误。
故选C。
16.【答案】D
【详解】A、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多种tRNA携带,A错误;
BC、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且一种tRNA一次只能携带一个氨基酸,BC错误;
D、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决定,因此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携带,D正确。
故选D。
17.【答案】B
【详解】A、表观遗传能够使生物体在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可遗传的性状改变,A错误;
B、柳穿鱼Lcyc基因的碱基高度甲基化,能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进而对性状产生影响,B正确;
C、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C错误;
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D错误。
故选B。
18.【答案】D
【详解】A、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B正确;
C、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基因突变后基因间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C正确;
D、基因突变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D错误。
故选D。
19.【答案】A
【详解】癌细胞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的原因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A符合题意。
故选A。
20.【答案】B
【详解】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相应片段的过程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1.【答案】C
【详解】A、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A不符合题意;
B、21号染色体多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不符合题意;
C、基因中的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不是染色体变异,C符合题意;
D、花药离体培养出单倍体植株,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答案】C
【详解】A、非同源染色体互换部分片段属于易位,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错误;
B、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必然导致基因数量的变化,B错误;
C、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C正确;
D、杂合子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的原因是杂合子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会产生不同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不同基因型的受精卵发育成个体,出现不同的表现型,D错误;
故选C。
23.【答案】D
【详解】一种群中黑色个体(AA)占30%,红色个体aa占10%,则Aa占60%,则A的基因频率为30%+1/2×60%=60%,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4.【答案】A
【详解】A、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自然选择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经历地理隔离,比如多倍体育种,C错误;
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厌氧菌,D错误。
故选A。
25.【答案】B
【详解】A、同一湖泊中的非洲慈鲷个体间形态、大小有差异,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A错误;
B、不同湖泊中的非洲慈鲷种群发生不同的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B正确;
C、四个湖泊中非洲慈鲷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不能说明已经进化成了四个新的物种,C错误;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
26.(每空2分,共16分)
【答案】(1)Aabb 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黄翅白眼和黄翅绿眼 1:1
(3)黄翅白眼 黄翅白眼:黄翅绿眼=1:1 全为黄翅绿眼aaBB
【详解】(1)由分析可知,甲的基因组成是Aabb,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现象。
(2)亲本AaBb(紫翅绿眼)Aabb(紫翅白眼)杂交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黄翅白眼(aabb)和黄翅绿眼(aaBb),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
(3)若要鉴定一只黄翅绿眼(aaB_)蝴蝶的基因型,应让其与表现型为黄翅白眼(aabb)的双隐性个体进行测交,统计后代的表现型种类,预测出现的现象及所得结论:
①若待测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且数量比为1:1,因此测交后代黄翅绿眼:黄翅白眼=1:1。
②若待测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则测交后代表现型全为黄翅绿眼。
27.(每空1分,共8分)
【答案】(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替换
(2)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BbXDXd或BbXDXD 100%或1 ③ 女孩 1/6
【详解】(1)材料中的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模板链局部碱基序列由GTC突变为GTC,导致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化,最终导致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而形成的,该过程中相应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苯丙酮尿症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①Ⅱ1和Ⅱ2都不患苯丙酮尿症,其女儿Ⅲ2患苯丙酮尿症,故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和Ⅱ4不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其儿子Ⅲ5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因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也是隐性遗传病,且II4不携带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致病基因,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②关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Ⅱ3的基因型为XDXd,Ⅱ4的基因型为XDY,Ⅲ4的基因型为XDXD或XDXd;关于苯丙酮尿症,Ⅱ3的基因型为Bb,Ⅱ4的基因型为bb,Ⅲ4的基因型为Bb。故Ⅲ4的基因型是BbXDXd或BbXDXD。关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因为Ⅱ1的女儿Ⅲ1为患者,故可推知Ⅱ1的基因型为XDXd,关于苯丙酮尿症,Ⅱ1的基因型为Bb,故Ⅱ1和Ⅱ3的基因型都是BbXDXd,所以Ⅱ1和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00%。
③关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Ⅲ1的基因型为XdXd,其所生儿子一定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XdY);关于苯丙酮尿症,Ⅲ1的基因型为1/3BB或2/3Bb,男女患病的概率相等,而且较低,故建议生女孩。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Ⅲ1的基因型为2/3Bb时,女儿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bb),患病的概率为2/3×1/4=1/6。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突变、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能够快速判定各遗传病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能够进行准确的遗传概率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28.(每空1分,共8分)
【答案】(1)RNA 细胞核 核糖核苷酸 1、2、7
(2)翻译 ⑥核糖体 氨基酸
(3)UAA
【详解】(1)图2中方框内所示结构含有的碱基U是RNA特有的碱基,因此方框内所示结构是RNA的一部分。RNA主要是在细胞核中经过转录过程合成。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而一分子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核糖组成的,所以可以用图2方框中的1、2和7表示。
(2)图1中④是mRNA,⑤是肽链,因此以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翻译。翻译进行的场所是⑥核糖体,所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
(3)若该多肽合成到图1示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终止合成,说明UCU之后的密码子为终止密码子,从图1中④所示的mRNA的碱基序列可推知:该终止密码子是UAA。故选D。
29.(每空2分,共18分)
【答案】(1)秋水仙素(或低温) 高度不育 可遗传
(2)基因突变
(3)等位基因(新基因) 基因重组 原材料
(4)自然选择
(5)协同
【详解】(1)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二倍体野生型青蒿的种子或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个体为四倍体,该四倍体再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可得到得到三倍体植株。三倍体青蒿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高度不育。这种三倍体青蒿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染色体变异。
(2)在用X射线照射后,r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变化,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3)根据题干,茎秆中白色(Y)对紫色(y)为显性,叶片中稀裂叶(R)对分裂叶(r)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白秆分裂叶(Y_rr)植株与紫秆稀裂叶(yyR_)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白秆稀裂叶,说明双亲均为纯合子,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
(4)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一个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即产生新基因;有性生殖过程可产生基因重组,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产生大量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6)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