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主旨与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主旨与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第1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主旨与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第2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主旨与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主旨与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主旨与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共14页。
    考点解读
    小说主旨:又名小说主题,常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主题要能突出的展现出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对于分析小说有很大的帮助。
    【小说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然而,不管是人物、情节还是环境,它们对小说主旨都有着体现作用。小说的主旨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标题有时就是作者写作意图的精要概括。
    【必备知识】
    这里说的主旨题,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探究总是要求多层面、多角度展开。而探究主题意蕴的多层面、多角度则表现在:
    1.文本层面
    探究主题意蕴必须立足于文本,在文本内寻找多角度:
    人物形象角度。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如林冲的性格转变就暗示了主题。
    ①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关联着。
    ②寻找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倾向性,蕴涵着作品主题的重要信息。如《第9车厢》中“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这一句评价已经蕴涵了作品的主题。
    ③辨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主题有关联。如《面包》一文中对二人是夫妻关系的交代,就暗示了“理解、宽容”的主题。
    (2)情节角度。小说的某些典型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通过分析典型情节的阶段性意义、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人物的心理状况等等,可以领悟情节的主题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抓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尤其是高潮部分;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变化的原因。
    (3)环境角度。环境描写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具体需要“一分一抓”:
    ①分析环境的特点。从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命运的影响去破译主题意蕴。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而小说人物的命运蕴涵作品的主题。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题。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命运。
    ②抓背景介绍。探寻时代背景、社会特点去发现主题意蕴。小说中故事的发生离不开它的社会土壤,把故事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抓背景时要关注文章后的注释和写作时间等。如《面包》一文后面的注释中说本文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2.文外层面
    (1)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探究小说的环境观。
    (2)从人与历史的角度,探究小说体现的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3)从人与人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人生启示。
    (4)从人与时代的角度,探究小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5)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文本的深层意义,如象征义、双关义等。
    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技巧点拨
    一、主旨展现形式
    归纳概括小说主旨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作者传达主旨的方式有哪些: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2、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小说主旨概括4要点
    1、小说叙述了什么样的事件?
    2、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3、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重点)
    4、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态度?
    即由事件(情节)引到人物形象,再由此指出人物身上体现的作品主题。
    三、常见小说主题分类
    ①反映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例如《老汪栗子》《老水车旁的风景》《家徽》《天色已晚》《雕花烟斗》《伍铜匠》《名人墙》
    ②反映社会现象,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诚信的缺失、社会的冷漠。
    (1)留守儿童:《给狗留个位置》《喜旺的年》《栗子·立子》《长在心上的眼睛》
    (2)诚信的缺失:《秤》《走眼》《暗记》《陪母亲坐火车》
    (3)社会的冷漠:《列车上》《诊》《其实很简单》
    ③哲理类:《两棵树》《胖石匠》《投缘》
    ④小人物、底层人物(精神的赞美):《驻守荒原》《掏狼窝》《守山人》《守桥》《两角钱》
    ⑤乡村主题:《挽歌》《一把寂寞的锄头》《与草化敌为友》《老雪狼与海子爷》
    ⑥战争:《界河》《集中营的课堂》
    ⑦文化差异:《加州牛肉面》
    四、归纳小说主旨的方法
    (一)分析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文章的主旨。
    把握情节、环境、人物
    小说情节和人物是分析主题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如《孔乙己》,作者安排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这一情节,除了说明丁举人的狠毒,还从不同侧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社会环境):科举制度培养了两类人(人物),一类人以孔乙己为代表,失魂落魄、迂腐寒酸;一类人如丁举人,凶狠残酷,丧失了人性。从而反映出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作品主题。
    例题(一)从情节看:
    陪着母亲坐火车
    (1)陆总的母亲想回乡下老家过年,他让秘书去买两张飞机票,可母亲却说这辈子从没坐过火车,想坐一次火车。
    (2)王逢春运,秘书费了好大的劲,才买来两张硬座票。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还是乘飞机回去,可母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一向孝顺的陆总只得依了母亲。
    (3)陆总扶着母亲来到火车站,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往哪边走。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操着家乡话,一边喊:“让开,让开!”一边使劲儿地往前挤。
    (4)母亲对陆总一笑说:“跟上他,错不了,一听那口音,就知道是咱武陵人。”
    (5)娘俩跟着中年男人很快找到了要乘坐的那趟火车,很巧的是,那人正好坐在他们的对面。
    (6)车厢里闹哄哄的,充斥着各种难闻的味道。陆总觉得憋闷,站起来想去透透气,可过道里站满了人,挪个步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挤出去了。
    (7)中年男子看出陆总的不适,就说:“兄弟,没坐过火车吧,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吧。”
    (8)陆总点点头,只得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他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听母亲和那个中年男子拉家常。从 他们的交谈中,陆总知道那个中年男子也是回家过年的,为了省路费,妻子没回去,就自己一个人回家看看父母。
    (9)母亲说:“是该回去看看,一年到头,家里的老人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能见一见自己的孩子。”
    (10)“谁说不是呢?我们出去打工挣钱,为的也是让父母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是……”男人的话还没说完,一阵卖盒饭的叫卖声由远而近。
    (11)陆总买了两份盒饭,他问中年男人:“你要不要来一份?”
    (12)男人摇摇头说:“不了,我不饿!”
    (13)吃过饭,天也渐渐的暗下来了,陆总有了些困意,靠在母亲的肩头沉沉地睡去。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朦胧中,他看到一只手伸进了母亲放在桌上的零食口袋。
    (14)他正想制止,佯装睡觉的母亲轻轻拐了他一下,示意他别出声,他知道了母亲的用意,也就微闭了双眼。
    (15)那个男人似乎饿极了,又怕惊醒了他们,悄悄拿起面包,将头埋在桌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男人很快吃完面包,抬起头,看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并没有注意到他的举动,也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16)一大早,陆总就听到那个中年男人对母亲说:“大婶,对不起,昨晚实在太 饿了,我偷吃了你的面包!”
    (17)母亲说:“吃就吃了吧,看你是一天一夜都没吃东西了,肯定饿坏了,出门在外不容易,可别亏了自己啊。”
    (18)男人长叹一声,说:“大婶,我也不瞒你。这次回家,连路费都是借的,也没多余的钱买吃的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临到放假,老板却没了踪影,一分钱都没拿到。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要是过年都不回去,家中父母又得担心一年了,作为子女那就太不孝了,所以再没钱也得赶回去。”
    (19)男人的话引来车厢里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谴责那些无良的老板,都说回一趟家,这么辛苦是 为了什么?还不是回家尽尽孝,看看自己的爹娘啊!
    (20)列车快到站了,那个中年男人的手机响了起来。他接起电话说:“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
    (21)男人的话听得陆总的双眼涩涩的,下车的时候,他掏出五百元钱递给中年男人,说:“大哥,拿去给父母买点东西吧。”
    (22)男人一再推辞不要,陆总的母亲说:“拿着吧,你这样空着手回去,会让父母担心的。你不想让他们知道你过得不好吧。”
    (23)男人千恩万谢的拿着钱走了。陆总掏出手机给公司打电话,他说:“你们赶快把拖欠那些工人的工钱全部结清了吧。另外要回家过年的,再给五百元红包,让他们拿回家孝敬父母。”
    (24)母亲在一旁听着儿子的电话,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趟火车没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
    这篇小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与文章开头“想坐一次火车”“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照应,有首尾呼应之妙;②最后点明母亲坐车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找回诚信和良知,画龙点睛,篇末揭示小说的主旨;③突出文章的主题,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④塑造了一个用心良苦,教育巧妙,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题(二)从环境看:
    山 果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
    “红薯面饼子。”
    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间。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4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他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纷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族族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的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选自《文摘报》2016-04-23,有删改)
    1.找出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消隐在茫茫群山中”这里借助环境描写衬托了小姑娘的形象,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分)
    (三)分析文中关键句
    文章当中有一些关键句段能够展示文章的主旨,这些关键句段可从如下方面来分析。
    1.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很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或者段落都起到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文章开篇常常点题,一些开头会用到一些警示性的语言,对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有启示性作用。
    2.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议论句以及抒情句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常常会在这些句子当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
    3.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一些文章为了强调某种想法或道理或情感,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好几次。
    4. 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很可能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
    例题:
    喜旺的年
    谷凡
    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
    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的当下存在的普遍现象,外出的父母为了生存,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无奈背井离乡,户口入学等诸多现实问题又只能让留守的儿童无奈地留守家乡。这种空间距离逐渐会演变成亲人间的情感距离、心理距离。就像文中的喜旺,独自留守中盼望父母回家,可回家的父母居然不认识自己,和自己形如陌路。这就是中国当下留守儿童问题的两难境地,谁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
    (三)通过分层归纳大意归纳文章主旨
    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根据文章结构将文章分层,然后将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可以指出作者借此抒发的思想,情感,或者道理。
    (四)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 (知人论世)
    一些文章的写作会有时代的烙印,可从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鲁迅的文章的解读就需要去体会他所处的时代。
    概括来说,就是五从五看鉴赏主旨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中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者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我们可以从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中,琢磨作者意图让我们体会到的东西。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当然,故事的中心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因此,从情节的发展中同样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
    4.从语言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作者虽然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一环。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在小说的主题鉴赏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永远记住的一个原则,就是整个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个标点和作品里总的气氛,都是主题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把整个作品看作是表现主题的具体的象征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意(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
    五、人性的真善美主题扩展
    1、真 正直、真诚、诚实、朴实、务实、脚踏实地、无私……
    2、善 善良、富有爱心、富有同情心、关爱/心他人……
    3、美 宽容大度、勤劳、孝顺、谦虚、包容、感恩、好客、清廉、坚强……
    【关键能力】
    落实“5抓”,规范小说主旨题
    1.抓标题
    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层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2.抓情节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3.抓人物形象
    小说中“主题性人物”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
    4.抓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往往能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5.抓作者的思想倾向
    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概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典例精讲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文章寥寥千余字,塑造了一个技艺高超的炒栗人老汪,谈谈你对作者用意的理解。


    小说通过叙述了老汪晚开炒栗店、收栗子、资助帮扶贫困学生几件事,塑造了一个技艺娴熟、诚信经营、纯朴善良和富于爱心的人炒栗人老汪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诚信、善良美好品质的赞扬。


    相关试卷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语言的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语言的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析诗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共25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含练习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含练习题及答案),共1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