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传统的畅销书呢?
我在上一次杂话中已说明了礼治秩序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另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做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所谓Test case。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
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注释:【 1】折狱:断案。【2】Sprtsmanship:运动员风范,体育道德。【3】Test case:判决同类案件可援用的判例。
1.下面是对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无讼”社会的理由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是用教化来维持礼治秩序,而不是法律。
B. 在乡土社会里,断案主要是由地方长老进行裁定。
C. 在乡土社会里,人们认为打官司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D. 乡土社会里通行的“连坐”惩罚,使人们不敢诉讼。
2.对上述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没有法律,也不需要律师,人们按约定俗成的规则生活。
B.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人们从小学“礼”,注重修身和自我的约束。
C.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不仅用来明辨是非,也用来保护公民的利益。
D. 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法律因时而变,律师成为不可或缺的职业。
3.作者以“球赛”为喻,其意图是()
A. 运用类比,说明乡民经过长期的教育,将外在规则内化为习惯。
B. 说明一旦有人违反规矩,破坏秩序,整个球赛就无法进行下去。
C. 在乡土社会里,解决纠纷的方法是由维护秩序的长老来判罚。
D. 人们发生纠纷后,不主张利用诉讼解决,而是用传统礼俗来解决。
4.作者举《包公案》《施公案》成为传统畅销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A. 包公、施公是传统中公正执法的化身。B. 包公、施公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C. 无讼观念,时至今日仍有一定影响力。D. 包公、施公都是无讼制度的维护者。
5.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这一观念形成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取材于《孟子 ·梁惠王上》)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虽不敏 敏:聪慧B.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制:规定
C. 无失其时 时:时机D.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告诫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明以教我 树之以桑B.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罔民而可为也
C. 则盍反其本矣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 百亩之田 未之有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B.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一定使他们依靠父母赡养,降低身份养活妻子
C.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9.下列对选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段文字是孟子“保民而王”主张的阐释:让百姓有自己的产业得以保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B. 孟子用层层推理来阐述“要想使百姓服从国君,就要保证让他们能安居乐业”的观点,体现出其论辩严密的特点。
C. 孟子运用排比,形象地写出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起到了既加强说服力,又增加感染力的表达效果。
D. 孟子认为只要重视学校教育,用“仁义”道理教化百姓,为政者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10.阅读选文的第二段,用文中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孟子告诫齐宣王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他认为百姓“_____,_____”,是因为“无恒产”;只有让百姓拥有了“恒产”,解决了生计问题,再对他们“_____,_____”,才能实现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的理想社会。
11.三、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
(1)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
①舍之则藏
②暴虎冯河
(2) 在我们学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录了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志向,面对“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①_____”的局面,子路坚信通过自己的治理,达到“比及三年,②_____,且知方也”的局面。
(3) 根据以上语境,简要分析子路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孔子是如何教育子路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村居【1】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2】,白发谁家翁媪【3】?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4】,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此词作于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时。【2】相媚好:相互亲切地交谈。【3】媪(ǎ):古时对老年妇女的尊称。【4】亡赖:这里指“顽皮”。亡,通“无”。
12.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开头两句,词人用茅屋、小溪、青草等意象,勾画出清新秀丽的环境。
B. 上片三、四句,描写了吴国一对白发老者喝酒吟诗、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C. 词的下片,词人用叙事手法,描写了农家生活艰难,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
D. 本词题为“村居”,词人通过描写农村和平安适的生活来表达归隐的决心。
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江南乡村的居住环境和一户人家的生活图景。
B. 全词在结构安排上,用了三个“溪”字,围绕着“小溪”布局画面,展开人物活动。
C. 词人没有发挥豪放词“化用典故”的特点,使得这首词在思想表达方面有所减弱。
D. 本词可谓是一幅江南农村的风俗画,从中足见词人喜爱农村宁静生活的审美情趣。
14.这首词最后一句运用白描手法,其中“亡赖”“卧”两个词的使用被称为神来之笔,古今一绝。请你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15.五、语言文字运用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文章表现出烛之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及善于利用矛盾瓦解敌人的智慧。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蒙冤遭难的窦娥在临刑前立下三桩誓愿,体现出当时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
D. 《哈姆莱特》是法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揭示了剧中悲剧人物奥菲利娅的内心冲突。
16.六、名篇名句默写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杜甫《登岳阳楼》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恢宏壮阔景象的佳句是“_____,_____。”
(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____,画图难足”诗句,从江山、社会两个方面总括金陵形胜之美,流露出赞叹之情。
(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上片中写洞庭湖月下一片空明纯净的诗句“_____”,与下片中表达襟怀磊落、玉洁冰清的诗句“_____”,可谓景和情对应绝妙,令人称赞。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我姓鲁,
周朴园: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哦,好地方。
周朴园:你三十年前在无锡吗?
鲁侍萍:是,老爷。
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哦。
周朴园:你知道吗?
鲁侍萍: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鲁侍萍: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周朴园: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姓梅的?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
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吗?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
鲁侍萍:她没有死
周朴园: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侍萍: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
周朴园:哦,救活啦?
鲁侍萍: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朴园:那么,她呢?
鲁侍萍: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朴园: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也活着,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哦。
鲁侍萍: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
周朴园: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嗯,就在此地。
周朴园:哦!
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吗?
周朴园:不,不。谢谢你。
鲁侍萍: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周朴园: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
鲁侍萍: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
周朴园:嗯,以后她又嫁过两次。
鲁侍萍: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吗?
周朴园: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周朴园: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侍萍:旧衬衣?
周朴园: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要哪一件?
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
一件,——
周朴园:(惊愕)梅花?
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取材于曹禺的《雷雨》)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许久不通音信 音信:消息
B. 忽然地投水死了 忽然:出乎意料
C. 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规矩:(行为)端庄老实
D. 老爷问这些闲事于什么 闲事:无聊之事
18.根据剧情发展,下面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画线部分的舞台说明,反映出周朴园对老年鲁侍萍的厌恶。
B. 从周朴园一系列的动作、语言,看出他紧张、复杂的心理。
C. 周朴园的几次追问,说明他对侍萍还活着这件事感到意外。
D. 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表现出周朴园想要掩饰自己的虚荣心。
19.根据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下面对话中人物是怎样的心理活动。请选择其中一位人物分析。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20.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一场戏交织了“现在”与“过去”,结构紧凑。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认识。
八、语言文字运用
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年来,北京市持续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②对于申请式腾退“留住户如何改善,腾空房如何利用”等难题,北京市提出“共生院”理念。③拿南锣鼓巷四条胡同来说,通过改造提升,达到“下厨不出户、如厕不出院、洗浴在家中、储物有空间、晾晒有设施、院内有绿化”的目标,在保护老城和推动老城复兴的同时,实现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成为胡同院落改造的典范。④居住在四合院的老街坊们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群众的胡同生活,有里儿也有面儿。⑤在片区院落更新的同时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优化公共空间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⑥目前,全市已完成3000余条背街小巷的更新,通过引导居民深度参与,发挥居民主体作用,让居民共享区域治理成果。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句缺少谓语,在“持续”后面加上“开展”。
B. ②句中的“对于”应该改为“针对”。
C. ③句中“保护老城”“推动老城复兴”两处可以互换位置。
D. ⑥句中缺少主语,应在“通过”前面加上一个主语。
22.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北京以渐进式的“微更新”推动胡同街巷有机更新,以绣花功夫取代大拆大建
B. 北京以渐进式的“微更新”取代大拆大建,以绣花功夫推动胡同街巷有机更新
C. 北京以绣花功夫推动胡同街巷有机更新,以渐进式的“微更新”取代大拆大建
D. 北京以绣花功夫取代大拆大建,以渐进式的“微更新”推动胡同街巷有机更新
23.不改变原意,修改④句,使上下文句子结构顺通。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4.九、作文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完成微作文。
(1)北京市教委启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向所有大中小学校发起“爱粮节粮,我们先行”的倡议。请你撰写一份倡议书,张贴于学校食堂,号召同学们节约粮食。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明,有理有据。不超过150字。
(2)最近,“一不小心拍到了语文课本”的话题刷屏网络。不少网友纷纷晒出图片,他们使用“语文课本封面”模板,将身边的美景(或壮丽山河、或名楼高阁、或非遗产品等)与教科书封面的“语文”组合,助力宣传家乡的人文山水。每一幅图片都像极了我们上学时的语文书封面,一场中式美学盛宴拉开帷幕。请对这一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 3)请以“总有一束光,会照亮我们”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25.阅读材料,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1)“礼让一寸,得礼一尺”这句话出自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其大意为:礼貌谦逊地让别人一寸,便会得别人一尺的回敬。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形成了是非善恶的共识。从不知礼到知礼,体现出人的成长变化。
请以“知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的体验与感悟。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参考答案
1~5.D、C、A、C、①乡土社会信奉礼治秩序,服膺传统规则。②人们在礼治秩序中修身、克己,如果身处讼事,会被看做逾越规矩、不知礼、破坏规矩(或破坏礼治秩序)。
6~10.C、B、B、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1.(1)
①舍之则藏:不德任用就把志向隐藏起来。
②暴虎冯河:空手打虎,没有任何凭借就涉水。比喻有勇无谋。
(2)因之以饥馑可使有勇
(3)①子路性格:有勇无谋、鲁莽草率。
②孔子教育子路要有遇事谨慎、智勇兼备的政治素养。
12~14.A、C、“亡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使全词增辉,所谓一字千金,恰到好处。
15.D
1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彩舟云淡星河鹭起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
17~20.D、B、示例一:
周朴园的心理是惊讶、错愕、茫然、恐惧。当三十年后见到自己怀念的侍萍后,他将信将疑。一句“侍萍”的称呼是他还沉浸在对往事的怀想,和因为自己导致了现在的侍萍老得连他都不认识的愧疚。面对未死的侍萍,他的态度马上发生了转变,从温情的“侍萍”变为冰冷的“你”。这一转变是“忽然”的,转变后口吻是“严厉”的。这是周朴园从感情的表达转为利益的权衡的心理表现。
示例二:
鲁侍萍的心理是伤感、希望、失望、悲愤。鲁侍萍在与周朴园的相遇过程中,看到周朴园对“死去”侍萍的怀念与愧疚。当周朴园认出自己的一瞬间,她的情感到达了顶峰,“朴园”二字里面饱含着曾经美好的经历,刻骨铭心的伤痛,二十年来的辛酸苦楚。“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是侍萍的真情流露。当周朴园严厉地质问她“你来干什么”时,侍萍内心对爱情的希望彻底破灭,对周朴园的自私、虚伪感到悲愤。
、示例:
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不期而遇。鲁侍萍关窗的动作和无锡口音使周朴园感到“奇怪”,引发周朴园追问,周鲁二人对过往事件的问答,是“现在(生活)”。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问答内容,是“过去(生活)”。
作者巧妙运用“(过去)回顾”和“(现在)对话”的交错来推动情节发展,呈现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刻画了人物形象。在紧凑的情节之中使戏剧冲突更加尖锐激烈,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
21~23.C、B、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使群众的胡同生活有里儿也有面儿,让居住在四合院的老街坊们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
24.(1)示例:
“爱粮节粮,我们先行”倡议书同学们:
粮食关乎国家安全,节约是美德,更是责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应从“我”做起,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1.按需取餐,不多拿饭菜;
2.珍惜每一粒粮食,践行光盘行动。
“爱粮节粮,我们先行”,让节约成为校园新风尚,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北京市教委
X年X月X日
(2)
示例:这一文化现象有趣且值得肯定。富有创新性的传播方式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年轻人参与,使传统文化宣传更接地气。让更多的人了解各个地方独特的风光和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种创意活动也让人们有机会重温语文课本承载的那些美好时光,增强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怀念。
(3)例文
总有一束光,会照亮我们
即使风雨交加,但总有一束光穿透黑暗,照亮你我,照向远方。
这束光,是坚忍,是“中国必胜”的坚强呐喊!
这束光,是担当,是抗疫英雄的挂帅出征!
这束光,是奉献,是“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感人画卷!
这束光,是奋进,是求索,是不计名利的科学探测!
微光成炬,必能穿透阴霾;向光而行,必能走出黑暗!
25.略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本大题共5 小题,共 23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6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