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9)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共17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门外戏__________
(2)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
(3)谏父曰__________
(4)是负义也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捐祖于野/皆以美于徐公
B.下车引之/欲捐之
C.乃载祖归养/去后乃至
D.尊君在不/父不从,作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回答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王之蔽甚矣蔽:____________
(2)期年之后期年: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7.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悚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怖诈:作假骗人。
8.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B.强于天下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C.语之曰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D.务尽其情以彰其咎(《出师表》)
9.本文体现了齐威王的什么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
魏庞共与太子将质【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也。”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也。”曰:“三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矣”庞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
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
(节选自《群书治要》)
【注】质:作为人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私我也______________
(2)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
(3)今邯郸去魏远于市______________
(4)愿王察之也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
12.邹忌对身边小事观察得出的结论,对当时的齐国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13.【甲】文中的齐威王和【乙】文中的魏王,在处事的风格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日既暮,(罗子浮)欲趋山寺宿。遇一女子,容貌若仙。近问:“何适?”生以实告。女曰:“我出家人,居有山洞,可以下榻,颇不畏虎狼。”生喜,从去。入深山中,见一洞府。入则门横溪水,石梁驾之。又数武①,有石室二,光明彻照,无须灯烛。命生解悬鹑②,浴于溪流。曰:“濯之,创当愈。”又开幛拂褥促寝,曰:“请即眠,当为郎作裤。”乃取大叶类芭蕉,剪缀作衣。制无几时,折叠床头,曰:“晓取着之。”诘旦③,将兴,心疑蕉叶不可着。取而审视,则绿锦滑绝。少间,具餐。女取山叶呼作饼,食之,果饼;又剪作鸡、鱼烹之,皆如真者。室隅一罂④,贮佳酝,辄复取饮;少减,则以溪水灌益之。
(节选自《聊斋志异·翩翩》,有删改)
【注释】①武:半步,泛指脚步。②悬鹑(chún):喻破衣。③诘旦:清晨。④罂:瓶子,瓮。
14.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2)阡陌交通(___________)
(3)创当愈(___________)(4)剪缀作衣(___________)
15.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入则门横溪水,石梁驾之。
16.请回答问题。
(1)【甲】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仍想继续在桃花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有人评述【乙】文为“《聊斋志异》中的‘桃花源’”,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子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书》①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②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③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子忽微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①《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②逸豫:安闲快乐。③伶人:宫庭里授有官职的演戏的人。④忽微:极小的事。⑤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17.辨词义:请借助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8.划节奏: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9.通文意:请你翻译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0.晓其理:读了这两篇文章,有个同学说“人应该多一点忧患意识”。你认同他的这种说法吗?请结合两篇选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毕业纪念活动要求统一着装,为此向同学们征集文化衫设计方案,请你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文本二】
龙之为物①,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
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③”常见之。
(王安石《龙赋》)
【注】①为物:作为一种动物。②乡:指家乡居处。③与为类者:和龙灵性类似的人。
21.阅读文本一,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3.请你结合文本一的具体语句,对《庄子》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
24.九一班和九二班分别选取“鹏”和“龙”作为毕业文化衫的主体图案,请结合两个文本内容帮他们解说理由。
文言文阅读。
【甲】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①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乙】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丙】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晏子对曰:“地不同生②,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供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③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厌,天地有不能赡④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⑤乎左右,阿党⑥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⑦,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②地不同生:土地有不同的性能。③责:责令,要求。④赡:供养,供给。⑤迩(ěr):这里用为“近”之意。⑥阿党:指结党营私的人。⑦工:擅长,善于。
25.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_________
(3)责焉无已_________
(4)不强其短_________
26.下列对文中画框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B.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C.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D.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2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
28.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是龚自珍辞官南归途中写的组诗,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以杂得名。
B.诗歌首句以“九州”“风雷”喻示国家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生机勃勃。
C.成语“不拘一格”出自本诗,意思是不拘泥于一种规格、方式,常指打破常规的做法。
D.诗人在《己亥杂诗》的三四句中,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不被重用的愤懑与无奈。
29.以上三则材料都围绕选用贤才来谈,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你结合材料分别阐释。
文言文阅读。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节选自张岱《于园》)
30.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B.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C.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D.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3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实”有以下解释:①实际;②没有空隙;③的确。文中“以实奇”中“实”的含义是以上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2.下列选项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拏:撑(船)
B.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C.惟长堤一痕痕:痕迹
D.是金陵人,客此客:客人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作者写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他仍然使用明朝的年号,表达了作者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B.作者选择在“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不顾天寒地冻前往湖心亭赏雪,表现出他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是作者崇尚“冰雪人格”的体现。
C.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作者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视野由近及远,由大变小,让人产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D.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清秀的文笔描写的雪夜湖景如一幅淡墨山水画。全文语言浅显易懂,明白晓畅,虽然不足二百字,表现力却极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玩耍;回头看;规劝;这。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在门外玩耍。戏:玩耍。②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③句意为:好言规劝父亲说。谏:规劝。④句意为:这是违背道义的。是:这。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于:在/比;B.之:都是代词,他;C.乃:于是/才;D.不:同“否”/不;故选:B。
3.答案: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②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有:惭,羞愧。引,拉。句意: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②句中重点词有:汝,你。何以,为什么。句意为: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4.答案: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继而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乙文“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辩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乙文同样通过人物对话来写,原谷说“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的意思是以后也会像他们扔掉爷爷一样把他们扔掉。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最后“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5.答案: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满一年。
6.答案: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7.答案: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介词,因为;B.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介词,在;C.代词,他/助词,的;D.均为:代词,他们的;故选D。
9.答案:求真务实,奖罚分明。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可知,齐威王通过亲自派人考察官员的政绩,不受身边人的谗言所影响,对真正有所作为的即墨大夫进行奖励,而对只会做表面功夫、贪图名誉的阿大夫及身边阿谀奉承的人进行惩罚。这种公正无私、明辨是非的态度,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明君的求真务实和奖罚分明的品质。
10.答案:(1)偏爱;(2)间或、偶尔;(3)距离;(4)明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第(1)(2)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考生结合对课下注释的掌握,不难作答。第(3)(4)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作答时,考生可结合句意或迁移课内所学进行分析。如第(3)题“今邯郸去魏远于市”的意思是“现在邯郸距离魏国比集市远很多”,由此可知,“去”意为“距离”;第(4)题,“察”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的“察”意思一致,均为“明察”的意思。
11.答案:(1)照镜子审视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2)等到庞共从邯郸返回,诬陷他的话果然传到了魏王那里,庞共最终没能见到魏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本题中,注意“窥”、“弗”、“反”(通假字,同“返”)、“谗言”、“遂”等重点字词的翻译。
12.答案:让齐威王清醒认识到自身的处境;促使齐威王广开言路,除弊革新;使得齐国大治,四国皆朝于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题干“邹忌对身边小事观察得出的结论(王之蔽甚矣)”的提示可知,本题的答题区域为【甲】文最后一段。考生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齐威王言行一致,魏王则言行不一;齐威王用人不疑,魏王则多疑善变;齐威王行事果断,魏王则敷衍应付。(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及对比探究。探究齐威王和魏王二人处事风格的不同,要结合二人的言行进行分析。【甲】文中,齐威王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且果断采取措施,制定出对不同进谏者奖励的办法,鼓励更多进谏者前来进谏。由此可见,齐威王言行一致、用人不疑且行事果断。反观魏王,他在答应庞共不会相信非议他的谗言之后,仍被谗言蛊惑,致使庞共“遂不得见”,由此可见,魏王言行不一、多疑善变、敷衍应付。考生据此整合答案,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
魏国的庞共将陪同太子到邯郸作人质。(临行前,)庞共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集市中有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共说:“两个人说有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寡人会怀疑。”庞共说:“三个人说有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寡人相信了。”庞共说:“集市上不会有老虎是很明确的,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现在邯郸距离魏国比集市远很多,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希望君王能明察他们所说的话。”魏王说:“寡人知道了。”
等到庞共从邯郸返回,诬陷他的话果然传到了魏王那里,庞共最终没能见到魏王。
14.答案:对……感到惊异;交错相通;创伤;用针线缝合,结连。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①句意:渔人对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惊奇。异,对……感到惊异。②句意: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彼此相通。交通,交错相通。③句意:伤口应当会痊愈。创,创伤。④句意:剪下大叶芭蕉,拼接成衣服。缀,用针线缝合,结连。
15.答案:(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进洞之后就见洞门前横着一条小溪,溪水上有一座小石桥。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①重点词: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句意: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②重点词:则,就。句意:进洞之后就见洞门前横着一条小溪,溪水上有一座小石桥。
16.答案:(1)“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桃花源环境优美,没有战争,人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过着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2)(示例)有道理。理由:①有着与“桃花源”相似的环境,如所述“山洞”“石室”“溪水”“石梁”等,是一个远离尘世、无人打扰的地方。②有着与“桃花源”相似的奇幻色彩,如石洞隐于山中,女主人公取芭蕉制衣,取树叶制饼,将树叶剪作鸡、鱼烹食等,都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仙境。③有着与“桃花源”作者一样的思想,通过对洞府奇遇与女主人公的描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盼与对现实生活的唾弃,都借对特定环境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作者自己的理想。
解析:①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表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他们仍想继续在桃花源生活。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环境优美,与世隔绝,生活安乐。②本题考查开放性阅读。有道理。因为【乙】文中的女子带领罗子浮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境界,那里有美丽的洞府、清澈的溪水、不需要灯烛的明亮石室,以及能治愈伤口的神奇草药,这些都类似于【甲】文中的桃花源。此外,女子的居处也有类似于桃花源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点。
17.答案:①同“增”,增加(或③);②全。
解析:本题考查字义。(1)句意: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曾,同“增”,增加。(2)举国同庆:全国一起庆祝。举,全。举天下之豪杰:全天下的豪杰。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分析句意可知,“而”为句中连词,其前应断开。“岂独伶人也哉”是一个独立的反问句。故断句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故选A。
19.答案:(1)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然后,这样以后。知,知道。于,在。而,表关列。(2)兴,使……兴盛。逸豫,安闲快乐。亡,使……亡。
20.答案:示例:我认同他的说法。甲文中“生于忧患”、乙文中“忧劳可以兴国”,都指出忧患意识的益处,说明一个人多一点忧患意识,更容易奋发有为;甲文中“死于安乐”、乙文中“祸患常积于忽微”,警示我们安逸中多一点忧患意识,我们便不会“困于所溺”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根据甲文中的“生于忧患”可知,忧患意识可以让一个人或国家得到生存发展。根据乙文中“忧劳可以兴国”可知,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这两句话从正面指明了忧患意识对于人和国家的重要。只要具有了忧患意识,就能奋发有为。根据家文中的“死于安乐”可知,安逸享乐可以让一个人或国家灭亡。根据乙文中“祸患常积于忽微”可知,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这两句话从反面给我们以警示,提醒我们安逸和疏忽大意会让我们陷于困境,以至于灭亡。故对于这位同学的观点“人应该多一点忧患意识”应持赞同的态度。
21.答案:(1)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2)③。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怒而飞句意:奋起而飞。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2)“志怪者也”句意: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22.答案: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盘旋飞翔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语:击,拍打;抟,回旋而上,一作“搏”,拍;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23.答案: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里写作手法分析。由文本一里“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使鲲鹏的形象变得宏大无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由“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鲲鹏的非凡之处,同时也阐述了物皆有所待的道理;庄子在想象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将鲲鹏的形象作为自己追求自由的象征,通过描绘鲲鹏的飞翔,表达了自己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24.答案:示例:九一班选择“鹏”作为图案,是因为“鹏”在《北冥有鱼》中象征着力量和自由。它振翅高飞,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这种无拘无束、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九一班同学们所追求的。他们希望像鹏鸟一样,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九二班选择“龙”作为图案,是因为龙在《龙赋》中被描述为能合能散,能弱能强,变化莫测的神奇生物。它代表着智慧和力量,也象征着吉祥和成功。九二班的同学们希望借助龙的形象,寓意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像龙一样,具备灵活应变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勇往直前,创造美好的未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拓展运用。‘鹏”和“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形象,它们代表不同的精神内涵和形象。答题时可结合文本一中“鹏”勇往直前、志存高远、擅长借力等角度来分析;结合文本二中“龙”变化莫测、仁慈、明智、洞悉时机,代表智慧、力量、吉祥、成功等角度分析。
25.答案:(1)远避(远离、疏远);(2)全,都;(3)停止;(4)勉强(强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句意: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远:远避(远离、疏远);(2)句意: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悉:全,都;(3)句意:要求没有穷尽(的时候)。已:停止;(4)句意:不勉强人用他的笨拙处做事。强:勉强(强求)。
2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分析,“人”是主语,省略了谓语,“不同能”是宾语,故在“能”后断句;“而任之以一事”省略了主语,“任”“以”是谓语,“之”“一事”是宾语,故在“事”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人有不同的能力,却任用他们做同样的事,就不能要求(他们)全(做得)成功”可断句为: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故选B。
27.答案:(1)(先帝)对于桓帝、灵帝不曾不叹息、痛心遗憾。
(2)古代的管理(统治、治理)国家治理百姓的君王,他们是如何(怎么)任用人才的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未尝(不曾),痛恨(痛心遗憾)”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莅国(管理国家),治民(治理百姓),任人(任用人才),何如(如何,怎样)”要理解正确。
2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D.“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不被重用的愤懑与无奈”理解分析不正确。诗人在《己亥杂诗》的三四句中,表达了诗人热烈的希望,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故选D。
29.答案:①甲诗“不拘一格”是要打破常规,根据需要和人才的专长选用人才。②乙文“亲之信之”表达了对贞良死节之臣的用人态度,③丙文“任人之长”“任人之工”指用人要发挥他的优点和长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结合[甲]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诗人认为选用贤才要不拘一格,要打破常规,根据需要和人才的专长选用人才;结合[乙]文“亲贤臣,远小人”“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可知,作者认为要亲近贤才,对选用的贤才要“亲之信之”,即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表明了对待贤才的亲近信任的态度;结合[丙]文“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可知,作者认为用人时要取其长处,避其短处,即选用贤才,要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3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子结构、虚词及句意断开停顿。这几句话的意思为: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卧房槛外”交代具体的地点,是一层意思,“槛外”后应断开停顿;“以”因为的意思,表示原因,“以”前应断开停顿,故正确停顿为: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故选B。
31.答案:文中“以实奇”的“实”的含义为第②种,即“没有空隙”。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前屋前面的斜坡上栽种有果子松、牡丹、芍药,满满当当,人无法上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理解文言词语。根据句子“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前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可知,堂前种植的“牡丹、芍药”高大茂密,还有“果子松”,所以人不能到上面去,可以推知“以实奇”中的“实”的词义应该是因为植物茂盛而没有空隙。所以应该选②。
3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句意: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故选D。
33.答案:(1)(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1)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全或都,一概。(2)焉得,哪能;更,还。
3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本文的视野是由远及近,先写远处的长堤和湖心亭,再写近处舟上的人。选项“由近及远”的表述错误,故选C。
方法提示
探究结果
查字典:曾①竟然;②曾经;③同“增”,增加
(1)曾益其所不能曾:____________
同义词语迁移法:举国同庆
(2)举天下之豪杰举:____________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怒而飞
语境推断法
__________
(2)志怪者也
查阅词典法:①心意,志向。②记,记住。③记载。④旗子。(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__________(填序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9)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共17页。
这是一份(7)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粗词,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5)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