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PPT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3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4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5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6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7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8页
    还剩3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本课综合与测试教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本课综合与测试教课ppt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夜雨寄北,表达报国情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其一)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运动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秋词》(其一)就是诗人被贬朗州时写的。
    秋  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清冷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之中,一只鹤振翅高飞,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蓝天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后两句作者推出“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诗中一个“排”字,蕴含着深意。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赞颂了秋的美好,并借对白鹤排云而上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感觉——寂寞、萧索、悲凉,“自古”和“逢”,极言人们悲秋这一传统的时代之久远,以及人们不可改变的思维模式。次句直接表明诗人对秋日的态度——秋天胜过春天。由此可知,诗人是带着昂扬向上的心态对待秋天的,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意识的一个有力挑战。第三句中的“排”字写出了一种精神,突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第四句是诗人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看到这一壮美的情景,诗人心中的诗情也被激发了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蓝天了。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有《李义山诗集》。
    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时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抒情绝句。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回家的日期还没有定啊,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天的池塘涨满了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我才能回到家乡,和你)在西窗下剪烛长谈,那时我再(对你)追述今晚在巴山面对夜雨时的心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如何理解“涨”字?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如何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什么时候。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接下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纪昀评说此诗:“作不尽语,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只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 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 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抱有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诗作有《关山月》《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诗人被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当时诗人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是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惦念报效国家,可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就在十一月四日那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村落里,并不为自己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那风雨交加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
    具体分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
    如何理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中画线词语的作用?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
    具体分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中画线词语有何作用?
    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诗的前两句写现实。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但这不是诗人所要强调的意向,“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不自哀”是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思”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由现实转入梦境。“风吹雨”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最后一句,诗人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诗人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推行新政,失败后被杀。代表作品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等。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
    潼 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从古至今高高云层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奔腾的黄河流入广阔的平原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就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这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潼关雄伟壮丽的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豪迈奔放的情怀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强烈愿望。
    第一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在诗人的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好像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它们的身上都融入了诗人强烈的感受,也融入了诗人的思想、个性和人格,还融入了他的壮志豪情。末句写秦岭山脉进入
    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相关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散步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散步教课内容课件ppt,文件包含6散步考点精讲版pptx、散步类文阅读pdf、《散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散步诵读指导pdf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课文ppt课件,文件包含21女娲造人考点精讲版pptx、21女娲造人名师教案doc、女娲造人类文阅读pdf、盘古开天地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别云间pptx、南安军pptx、山坡羊·骊山怀古ppt、朝天子·咏喇叭ppt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6页, 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