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知识筛查,知识巩固,整合构建,真题剖析,训练突破,答题建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知识点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2.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读图,完成第1~2题。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水B.生物C.地貌D.气候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的是( )A.aB.bC.cD.d答案:1.B 2.B解析:第1题,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第2题,箭头b表示生物对大气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
知识点2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
特别提醒 自然环境削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2)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第1~2题。
1.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全部蓄积在生物圈当中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本质上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2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知识点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基本理念(1)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2)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3)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4)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2.山地自然环境要素统一演化举例(1)地貌的侵蚀变化。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被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正是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2)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3)黄山“四绝”组合演化。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地下水流出地表形成“温泉”。
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所含生物个体的总重量。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气候变暖,7—8月降水减少,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受到影响,但是气候变化对一年中整体的生物量没有太大影响。据此完成第1~2题。1.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 )A.生长速度变慢B.最适生长期提前C.消耗水分减少D.夏季生物量增加2.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秋季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表温度B.光照时间C.昼夜温差D.土壤水分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气温回升早,高寒草地植被最适生长期提前,B项正确;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热量变得相对充足,生长速度变快,消耗水分增多,A、C两项错误;青藏高原气候变暖,7—8月降水减少,夏季高寒草地植被可能因水分不足而导致生长受到影响,生物量并不增加,D项错误。第2题,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秋季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高寒草地植被秋季生物量会减少,D项正确。
知识点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连锁变化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2.快速变化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3.人类干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
多年观测表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地区冰川的退缩,严重威胁到未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据此完成第1~2题。1.造成“第三极”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B.降水变率增大C.大量开发利用D.全球变暖2.随着冰川退缩,当地其他自然环境要素也发生变化,这反映出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地域性D.复杂性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使部分冰川融化,导致冰川退缩。第2题,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所以,冰川退缩会引起当地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改变,这反映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能力形成点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2022湖南卷,11~13)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A.胡杨涵养水源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C.地下水埋深浅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3)在离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土壤有机质减少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C.土壤含盐量增加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解题思路:第(1)题,读表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增后降,海拔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减,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增,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材料信息表明,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因此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由此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B项正确。第(2)题,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得地下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作用,因此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项正确,C项错误;草本植物根系分布较浅,水分竞争力并不强,B项错误;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因此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不是其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第(3)题,干旱地区植物的生存取决于水分条件,乔木与灌木的根系分布较深,在缺水地区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状况,由于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使得在离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B项正确;草本根系较浅,在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因此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结果,D项错误;在离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因此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A、C两项错误。尝试解答:(1)B (2)A (3)B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第1~3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1.A 2.D 3.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土地覆被发生变化且越年积雪面积减少,由此推知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升高,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A项正确。第2题,随着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土壤水分增多,水分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向洼地汇集,导致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项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且近年没有大的变化,洪水暴涨可能性小,A项错误;该地纬度高,气候寒冷,人类活动较少,退耕还湿面积小,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地面沉降,C项错误。第3题,随着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西伯利亚平地上的土壤水分减少,不再适合耕种。与林地(需水量大)相比,草地更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且竞争力更强,故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A项错误,C项正确;平地上的耕地水分条件变差,无法转变为湿地,B项错误;气温升高,冻融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减弱,不利于寒漠的形成,D项错误。
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类试题答题思路思维模型1.陆生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水生生物(鱼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模型应用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套用模型准确解读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如“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说明了其生存的条件;大盐湖“卤虫资源丰富”,体现了该地满足卤虫的生长条件。内陆湖泊→湖水盐度高→适宜卤虫生长;陆地河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利于藻类生长→卤虫饵料丰富。规范解答大盐湖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模型迁移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某科考队于某年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为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示意图。(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析课标·定目标,研清教材·固基础,生物循环,光合作用,物质迁移,自我调节,不同步,深化整合·提素能,研析典题,对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2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强基础必备知识,提素养关键能力,目录索引,水循环,相互制约,有机物,二氧化碳,植物体,统一的,自然环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网络构建,“牵一发而动全身”,真题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