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广东省湛江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生物:广东省湛江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共27页。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一部分非选择题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液、组织液、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主要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理化性质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C.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糖原、神经递质等
D.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D
【分析】
【详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内环境,错误。
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内环境中没有糖原,糖原存在于细胞内,C错误。
D、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浆中,还可以在组织液,淋巴中,都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原因是其信息传递主要为电信号形式
B. 体液调节持续时间长,原因是激素不会被降解
C. 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广,原因是激素随体液传送作用于全身细胞
D. 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答案】A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详解】A、神经调节主要是以反射的方式来实现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神经调节比较迅速,A正确;
B、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B错误;
C、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广,原因是激素随体液传送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
D、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动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因此体液调节除了激素调节外还有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D错误。
故选A。
3. 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
②刺激X→a→下丘脑→b→胰岛A细胞是体液调节
③激素可以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④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可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a传入神经,b表示传出神经;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血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详解】①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①错误;
②刺激X→a→下丘脑→b→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②错误;
③激素可以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③正确;
④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可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得血糖浓度升高,④正确。
故选B。
4. 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甲处比膜外乙处低
B. 图2中测量装置所测电位为静息电位
C. 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D. 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
【答案】C
【分析】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K+离子外流,细胞膜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当动作电位产生时,Na+离子内流,细胞膜形成内正外负的状态,动作电位产生的部位与相邻部位发生电荷移动,将会形成局部电流使神经冲动发生传导。
【详解】A、图1是静息状态下的神经纤维,膜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即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甲处比膜外乙处高,A错误;
B、图2中测量装置的两电极均在膜外,若要测量静息电位,其电极应一个电极置于膜外,另一个电极置于膜内,B错误;
C、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左侧指针先电位变化,右侧指针后发生电位变化,会发生两次偏转,C正确;
D、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仅右侧电极发生电位变化,则测到1次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C。
5. 如图表示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B. 若该细胞是垂体细胞,则A可以是甲状腺激素
C. 若突触后膜的D损伤会引起兴奋传递中断,效应器不发生反应
D. 若A、B、C分别是胰岛素、葡萄糖、多糖,则该细胞一定是肝细胞
【答案】D
【分析】激素作为信号分子,能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识别结合,完成信息交流,调节靶细胞的生命活动。A、
【详解】A、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故垂体可作为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B正确;
C、若突触后膜的D(受体)损伤,信息交流功能出现障碍,会引起兴奋传递中断,效应器不发生反应,C正确;
D、若A、B、C分别是胰岛素、葡萄糖、多糖,胰岛素能促进糖原的合成,则该细胞是肝细胞或骨骼肌细胞,D错误。
故选D。
6. 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增强免疫力,但会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其生理过程如下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ch:乙酰胆碱;Ach酯酶:水解Ach的酶)
A. 结构X是突触小泡,其中的Ach释放到突触间隙穿过0层膜
B. 若Ach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则Ach 酯酶缺失会导致肌肉持续收缩
C. 雌激素与淋巴因子作用于细胞Y上的受体相同,所起作用也相同
D. 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Ach与突触后膜的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C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结构X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其中的神经递质Ach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没有跨膜,因此穿过0层膜,A正确;
B、Ach发生效应后,就被Ach酯酶破坏而失活,迅速停止作用,因此Ach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后,若 Ach 酯酶缺失,则会导致肌肉持续收缩,B正确;
C、受体具有特异性,雌激素与淋巴因子作用于细胞Y上的不同受体,作用的结果都能导致抗体浓度的增加,C错误;
D、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结合形成沉淀,导致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Ach与突触后膜的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减少,D正确。
故选C。
7. 下列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植物才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B. 一般不选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双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
C. 选取样方时,应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地段,确定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
D. 因为取样时必须要做到随机取样,所以任何一个样方的种群密度都可以作为所调查地区的种群密度
【答案】C
【分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都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A错误;
B、一般不选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B错误;
C、选取样方时,应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地段,确定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时一定要随机取样,且样本量足够多,这样能够使所得数值更加接近真实值,所以不是任何一个样方的种群密度都可以作为所调查地区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8.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 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弯曲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弯曲生长
B. 甲直立生长、乙向右弯曲生长、丙向左弯曲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弯曲生长
C. 甲向左弯曲生长、乙向右弯曲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弯曲生长、戊向左弯曲生长
D. 甲直立生长、乙向右弯曲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D
【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和感光部位都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和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照可以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生长慢。
【详解】甲中,胚芽鞘尖端被遮住,不能接受到单侧光照射,因此生长素分布均匀,甲直立生长;
乙中,尖端接收到单侧光照射,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此乙向光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丙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且云母片竖直插入尖端,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均匀,因此丙直立生长;
丁中,由于云母片水平插入胚芽鞘尖端以下,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面,所以丁不能生长;
戊中,云母片没有完全插入尖端以下,导致左边生长素浓度高,右边没有生长素,所以戊向右弯曲生长。
故选D。
9.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些植物激素可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B. 棉花打顶可以解除顶端优势的原因是抑制侧芽产生生长素
C. 桑叶适量喷洒人工合成的保幼激素类似物,可提前蚕作茧的时间,提高吐丝量
D. 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答案】D
【分析】1、植物激素的作用特点:(1)微量和高效(2)激素是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能提供能量。
2、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低浓度范围内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
3、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4、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详解】A、激素是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代谢,只对代谢起调节作用,A错误;
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部位使得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B错误;
C、养蚕时,可以在桑叶上喷洒保幼激素类似物,以推迟结茧时间,提高吐丝量,C错误;
D、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D正确。
故选D。
1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植物生命活动都是在植物激素的调节下进行的
②乙烯、乙烯利、生长素、萘乙酸都是植物激素
③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改变生物表现型
④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组织器官合成
⑤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种子可使种子中淀粉的含量增加
⑥干热后又遇大雨的小麦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可能与脱落酸遇高温容易降解有关
⑦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会使水稻得恶苗病,体现了植物激素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产生的效果可能相同,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A. 一项B. 两项C. 三项D. 四项
【答案】B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①植物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还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①错误;
②生长素和乙烯是植物激素,而乙烯利、萘乙酸是植物生长调节剂,②错误;
③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起到调节作用,可改变生物表现型,如细胞分裂素会使果实变大,③正确;
④植物不具有内分泌器官,其激素是一定部位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继而发挥作用,④错误;
⑤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淀粉酶,可使种子中的淀粉酶含量增加,淀粉含量减少,⑤错误;
⑥脱落酸抑制发芽,促进种子休眠,干热后又遇大雨的小麦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可能与脱落酸遇高温容易降解有关,⑥正确;
⑦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不属于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⑦错误;
⑧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指的是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产生的效果相同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⑧错误。
故选B。
11. 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 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保持稳定
B. c 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虫,是从改变 a 的角度降低种群密度
D. 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答案】A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其中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组成,c表示种群密度。
【详解】A、b 表示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可能保持稳定,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c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虫,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是从改变 a 的角度降低种群密度,C正确;
D、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因此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D正确。
故选A。
12.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曲线图, 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B. 图中 OA 段种群增长近似于 J 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C. 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K1,在 DE 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虽然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但其 K 值基本不变
D.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 DE 段相比,影响 CD 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变化和传染病
【答案】C
【分析】1、曲线图更能直观的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
3、据图分析,A段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类似于J型曲线;C段种群数量下降;E段种群数量波动,基本不变
4、K值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详解】A、该模型为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A正确;
B、在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图中O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接近J型曲线特点,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正确;
C、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在DE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则其K值下降,C错误;
D、DE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D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E段相比,影响CD段的因素最可能是由于气候和传染病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13. 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马铃薯培养液的试管中,并用血细胞计数板定时取样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达到a时就不再增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B. 该菌的增长曲线为S型,且a/2时数量增长最快
C. 若实验时将马铃薯培养液减少一半,其K值将减小
D. 若实验时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其K值将增大
【答案】D
【分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S型和J型,其中J型曲线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没有最大值,而题干中酵母菌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 /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前,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酵母菌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A正确;
B、该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即a /2 时,种群增长最快,B正确;
C、题干中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中时,环境容纳量为a,而环境容纳量受营养物质、空间、天敌等影响,因此实验时将马铃薯培养液减少一半,其K值将减小,C正确;
D、若实验时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由于生存空间没有发生改变,营养物质也没有增加,因此K值不会增大,D错误。
故选D。
14. 下列属于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的有( )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骸、残枝败叶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含氮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无机环境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详解】①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属于能量流动功能,①正确;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这里分析的是营养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②错误;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信息传递功能中的行为信息,③正确;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属于物质循环功能,④正确。
故选B。
15. 拟南芥超矮生型突变体有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两种。研究者以野生型和某种超矮生型变体拟南芥为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明,野生型拟南芥的赤霉素浓度始终高于该超矮生型突变体
B. 图乙表明,高浓度的生长素对野生型拟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C. 实验表明,超矮生型突变体细胞表面一定缺乏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
D. 实验表明,该种超矮生型突变体对赤霉素和生长素不敏感
【答案】D
【分析】
分析图甲、乙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拟南芥的生长;如果激素对拟南芥作用后,拟南芥生长有所改变,说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如果拟南芥生长没有改变,说明是激素不敏感型。
【详解】A、从甲图中看不出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赤霉素浓度,A错误;
B、图乙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生长素对野生型拟南芥茎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而不是抑制作用,B错误;
C、实验表明,赤霉素和生长素对于超矮生型突变体作用不大,但不能说明其细胞表面一定缺乏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也可能是受体异常导致的,C错误;
D、实验结果表明,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超矮生型突变体后均不起作用,故该超矮生拟南芥品种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D正确。
故选 D。
16. 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的山区内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表:[提示: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植物叶面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群落的叶面积指数与其垂直结构有关,与水平结构无关
B. 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C. 群落的总呼吸量比生产者固定的有机物的量少,说明能量的输出小于输入
D. 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阶段顺序是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
【答案】C
【分析】分析表格:表格表示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的有机物总量逐渐增加,因此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阶段顺序是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详解】A、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植物叶面积,因此群落的叶面积指数与其水平结构有关,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植被干物质的量≠生产者固定的有机物量-总呼吸量,因此除了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B错误;
C、若群落的总呼吸量(消耗有机物)比生产者固定的有机物的量小,则说明能量的输出小于输入,C正确;
D、该地区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的有机物总量逐渐增加,演替顺序是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D错误。
故选C。
17. 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 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
C. 鲢鱼和鳙鱼、青鱼、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
D.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答案】D
【分析】四大家鱼因栖息空间和食性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 四大家鱼之间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不存在捕食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详解】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呈垂直分布,表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而不是水平结构,A错误;
B、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它们之间没有共生关系,B错误;
C、据图示可知,鲢鱼和青鱼及草鱼在混合放养时,由于利用的食物和空间不同,故不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增加,所以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鲢鱼的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D正确。
故选D。
18.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从D传递到A和F
B. 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 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
D. 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D是生产者,A、B、E都是消费者,F是分解者,C是二氧化碳库,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因此该生态系统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故B正确,C错;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A错;由于F是分解者,因此消费者和分解者不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图文转化能力。
19.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详解】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该水池中原有的两个物种甲与乙之间符合捕食关系的曲线,其中甲先增先减,是被捕食者(藻类),乙后增后减,是捕食者(浮游动物)。当在水池中加入物种丙后,改变了原来的种间关系,其中丙专食浮游动物,当三个物种仅剩余一个物种时,乙会因为丙对它的捕食而消失,而丙也因为乙的消失而缺乏食物也消失,甲会因为失去天敌乙而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所增加。丙和乙可竞争空间和氧气等资源。所以本题应该选C。
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
20. 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 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 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 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 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以a为食的种群和以b为食种群都有各种的食物,也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这两个种群会因食物而进行竞争。图B是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经过自然选择,c逐渐减小,即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不过两个种群在竞争中都没有灭亡,最终都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
【详解】A、两个种群,虽然有各自的食物,但它们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a、b两种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A正确;
B、从图B可以看出,由于自然选择,c逐渐减小,说明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B正确;
C、图B是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由图可知,两个种群都没有灭亡,C错误;
D、由图可知,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D正确。
故选C。
21. 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
B. 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 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D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迁入率使种群密度增大,死亡率和迁出率使种群密度降低。
2、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种群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增长型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增加,稳定性型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基本保持不变,衰退型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减小。
【详解】A、图甲的C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属于增长型,图乙年龄结构是年老个体比例大,年幼个体的比例小,属于衰退型,A错误;
B、图甲的B点种群补偿量最大,捕捞鱼类应该在大于B点处捕捞,使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错误;
D、D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此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D正确。
故选D。
22.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 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 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 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B
【分析】据表分析: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 “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
【详解】A、由于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少,4个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试管I与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同,试管I与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不同,试管Ⅱ与I、Ⅲ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B错误;
C、试管Ⅱ、Ⅲ中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C正确;
D、试管Ⅱ、Ⅳ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不同,Ⅳ内起始数量多于Ⅱ,两者培养液体积相同,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D正确。
故选B。
23. 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为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叙述错误的是( )
A. 前4 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 年调查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
B. 第4 到第8 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 第8 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 到第16 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形曲线增长
D. 如果持续第16 到第20 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形曲线增长
【答案】C
【分析】1、λ>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大。
2、λ=1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3、λ<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型,种群数量减小。
【详解】A、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正确;
B、第4到第8年间λ<1,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B正确;
C、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
D、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形曲线增长,D正确。
故选C。
24. 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表示初生演替的曲线应为甲
B. 图中A~E点中代表顶极群落的应为D
C. 在图示A点所具有的物种,也可存在于E点,但有可能发生优势取代
D. 图中C点处环境条件可能发生了剧烈变化,但C→D→E变化可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B
【详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图中曲线甲表示的是初生演替,A正确;A~E中,B、D点物种变化幅度较大,不属顶极群落,B错误;在图示A点所具有的物种,也可存在于E点,但有可能发生优势取代,C正确;图中C点是个拐点,说明环境因素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物种多样性降低,但C→D→E变化可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25. 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E五种生物,它们体内的DDT浓度见下表,由此可知,这五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最可能是( )
A. AB. BC. CD. D
【答案】C
【详解】A、B、C是同一营养级,A错误;
B、D是最高营养级不是生产者,B错误;
C、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富集作用越强,由数据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E是初级消费者,而B和C应是第三营养级,D是最高的营养级,C正确;
D、E不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26. 下面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是该草原生态系统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除图1中所示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图1中,含有_______条食物链,猫头鹰占______个营养级
(2)通过_______法调查图1中食虫鸟的种群密度,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食虫鸟,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被标记的有15只,则该食虫鸟的种群密度是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食虫鸟中有部分被猫头鹰捕食,则会导致食虫鸟的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偏大/偏小)。
(3)图2中c表示_______,g获得的h来自第________营养级。
(4)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1)①. 分解者 ②. 5##五 ③. 4##四
(2)①. 标记重捕法 ②. 40 ③. 偏大
(3)①.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②. 一
(4) 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图2是该草原生态系统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b是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是次级消费者的摄入量,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g是初级消费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h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除图1中所示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分解者,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由图可知,图1中,含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食草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猫头鹰占三、四、五和六共4个营养级。
(2)根据题意可知,食虫鸟种群密度为40×30÷15÷2=40只/hm2。若部分食虫鸟中有部分被猫头鹰捕食,则再次捕获带标记的数量会减少,最终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3)据图分析,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是初级消费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h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其属于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4)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等。
27. 图I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Ⅱ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图I中构成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_,与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有关的生理活动主要是[____]______。其中①过程表示_________作用,大气中CO2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之外,还可来自于_________。
(2)图I中A→C和D→E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3)图Ⅱ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_________。该食物网中,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108kJ,能量传递效率按10%~20%计算,则最高营养级至少能获得_________kJ的能量。
(4)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I中某种绿色植物的数量锐减,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了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的复杂程度,其基础是_________。
【答案】(1)①. ABDE ②. ④ ③. 光合作用 ④. 分解者的分解 ⑤. 化学燃料的燃烧
(2)①. CO2##二氧化碳 ②. 含碳有机物
(3)①. 戊 ②. 1×104
(4)①. 自我调节 ②. 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③. 负反馈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
图Ⅰ:A和C之间是双箭头,而且BDE都有指向C的箭头,故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
图Ⅱ中共有四条食物链:甲→乙→丁→戊,甲→乙→丁→丙→戊、甲→乙→丙→戊、甲→丙→戊。
(1)A和C之间是双箭头,而且BDE都有指向C的箭头,故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图I中构成生物群落的是ABDE,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有关的生理活动主要是④光合作用,其中①过程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大气中CO2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之外,还可来自于化学燃料的燃烧。
(2)图I中A→C过程代表碳从生产者流向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以CO2的方式进行,D→E过程代表碳从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3)图Ⅱ中有4条食物链,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戊,最高营养级至少能获得的能量,按最长食物链,10%的传递效率来算,即:甲→乙→丁→丙→戊,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108kJ,则戊至少能获得的能量为:1×108×10%×10%×10%×10%=1×104kJ。
(4)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I中某种绿色植物的数量锐减,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了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8. 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_________。图乙中A、B、C、D合称为_________,分解者最可能是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有较少种类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_________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3)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重量为80g,那么消耗的植物为_________g。
【答案】(1)①. 捕食 ②. 群落##生物群落 ③. C ④. 物种组成
(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3600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分为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通过捕食关系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叫做食物网。
(1)分析甲图,植物→雪兔→狼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则狼和雪兔之间有明显的捕食关系。分析乙图,A为生产者、BD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于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分解者将落叶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为食物链的一部分,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因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功能。
(3)图甲中与北极狐有关的食物链有3条,即植物→北极狐、植物→雷鸟→北极狐和植物→雪兔→北极狐,根据题意可知,北极狐的食物1/8来自植物,则7/8来自动物(雷鸟和雪兔),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 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重量为80g,其中直接需要消耗植物为801/810%=100g;来自动物(雷鸟和雪兔)的能量为807/820%=350g,雷鸟和雪兔利用植物的能量为35010%=3500g,所用总共消耗的植物为100+3500=3600g。
29. 在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C,做出曲线如图所示。请据下图回答: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
(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
(3)在a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_,在d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要。
(4)下图是某地—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103kJ/m2·a),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0~e (2)b~c
(3)①. 马尾松 ②. 山毛榉 ③. 环境
(4)①. 129 ②. 12.7%
【分析】1、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来说,其比值C>1,则马尾松占优势;若C<1,则山毛榉占优势;若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去向包括被植食动物同化、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四个部分;而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外界有机物输入,去向包括被小型肉食动物同化、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四个部分。
(1)马尾松和山毛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只要两者共存就一定存在竞争,则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0~e。
(2)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有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来说,其比值C>1时,马尾松占优势;C<1时,山毛榉占优势;C=1时,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状态。b~c年份段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3)a年时比值C>1,马尾松占优势,在d年C<1,山毛榉占优势,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环境,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4)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输入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以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中小型肉食动物从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0.25+0.05+5.1+2.1-5.0=2.5,植食动物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2.5+4+9+0.5-2=14,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23+70+3+14=110(103kJ/m2•y)=1.10×105kJ/m2•y。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输入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10+2+5+12=129(103kJ/m2•y)=1.29×105kJ/m2。生产者传递给植食动物的能量为2.5+4+9+0.5-2=1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70+23+3+14=110(单位为103kJ/m2•a),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14÷110×100%=12.7%。
3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请回答:
(1)某生物小组为验证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锥形瓶三个,分别标记为1、2、3号,均加等量的水,3号加少许河泥,再在1、2、3中加入同样的金鱼,2、3号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均用橡皮塞塞紧,然后放在阳光下。
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
① 2号和3号锥形瓶相比较,2号锥形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主要说明_____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
② ________两个锥形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
③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最少答出两项)______________。
(2)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阳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第4号锥形瓶,第4号锥形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_________号锥形瓶作对照。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
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
(3)下面甲、乙两图表示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其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图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解者 1号和2号 (2)温度,金鱼的数目,金鱼藻的数目等 (2)3号 第4号锥形瓶作遮光处理 第4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比第3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短 (3)乙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详解】(1)①2号锥形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3号加少许河泥,而2号没有,主要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②1号和2号两个锥形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2号加入金鱼藻,而1号没有,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③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温度,金鱼的数目,金鱼藻的数目等,实验要确保单一变量。
(2)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阳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步骤:第一步: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第4号锥形瓶,第4号锥形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3号锥形瓶作对照。第二步:第4号锥形瓶作遮光处理,单一变量是阳光。第三步: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第4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比第3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短,因为没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更新空气,提供营养物质。
(3)甲、乙两图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其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图乙,这是因为热带雨林光照强度强,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体内积累得多,另外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灌草丛
针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
17.43
116.61
150.81
55.50
总呼吸量(t/hm2/m)
15.93
92.73
124.80
40.98
叶面积指数
2.48
11.28
17.76
6.63
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
6.65
377.52
398.57
184.74
试管号
I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种群
A
B
C
D
E
DDT浓度(ppm)
0.005
2.0
1.8
25.5
0.04
瓶号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周)
3
11
2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湛江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湛江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白沙中学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