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都成华区某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展开1. 正常情况下,下列生理指标中,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最接近的是( )
A. CO2浓度B. O2浓度C. Na+浓度D. 渗透压
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B. 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将会导致组织液增多
C.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理化性质相近D.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3. 下图代表骨骼肌细胞与其所处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分别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Y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X进入骨骼肌细胞
B. Y与X、Z的明显区别是蛋白质含量较多
C. 骨骼肌细胞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 X、Y、Z理化性质维持在一定范围就能实现稳态
4.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媒介”pH的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B. 葡萄糖、尿素、神经递质、胰岛素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C. 维持该“媒介”的稳态需要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
D. 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要该“媒介”
5.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外周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发出的外周的传出神经
B. 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它对机体的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
C. 中枢神经系统中有多个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D. 躯体运动神经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6. 巴普洛夫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第1次实验,狗一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叫做非条件反射;第2次实验,在给狗食物之前,先摇铃,然后给食物,反复多次训练后,仅仅给狗摇铃也会引起狗分泌唾液,这叫做条件反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食物是非条件刺激
B. 两次实验中的反射弧是相同的
C. 两次实验中的效应器都是唾液腺
D. 第2次实验中铃声是无关刺激
7.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 导致机体产生兴奋的刺激只能来自外界环境
D.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8. 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两点分别为电表①和电表②两电极的中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
B. 刺激c点,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C. 兴奋由c传导到e时,e上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 刺激a点,电表①不会发生偏转
9. 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语言、学习、记忆等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
B.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C. 特定神经递质的含量与人脑的情绪功能密切相关
D.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0.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实验及其结果或与该激素相关的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狗的胰腺组织研碎制成提取液,并注射给患糖尿病的狗,能有效降低其血糖浓度
B. 将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研磨,制成的提取液能促进小肠黏膜分泌胰液
C. 给阉割的公鸡补充雄激素可研究性激素对性征的影响
D. 食用碘盐能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侏儒症等病症
11.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的主要去向是合成肌糖原、转化成脂肪等物质
B. 人体内的胰岛素等多种激素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C. 胰岛素能通过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来降低血糖
D. 血糖浓度过高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12. 人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机体细胞在甲状腺激素作用下被动员起来,增强代谢、抵御寒冷。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通过下图所示调节过程进行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B. 过程①、②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C. 过程③通过体液作用于几乎所有体内细胞D. 甲状腺激素过低时过程④为促进作用增强
13. 图是人体水盐平衡调节部分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A、B、D、E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
B. C是抗利尿激素,由A分泌、B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C. 当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含量减少
D.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14. 正常人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AB段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B. CD段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肝脏产热减少
C. 在5~10分钟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 在15~20分钟内,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15.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短
B.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所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
C. 体液调节依赖体液的运输,神经调节则依赖完整的反射弧
D. 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是神经冲动
16.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体、抗原、淋巴因子和溶菌酶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B. 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可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
C. 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D. 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而扁桃体则不是
17.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菌酶可以在人体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B. 若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C. 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D.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18. 如图所示为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⑧均能识别抗原,③与抗原接触后就能活化
B. 细胞②和细胞③均在免疫器官骨髓中生成和发育成熟
C. a为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D. 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⑤可以迅速识别抗原并产生大量抗体
19. 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的三个系统通过信息分子构成复杂网络。右图中,若a是白细胞介素,b是乙酰胆碱。则c、d、e、f分别是( )
A. c是甲状腺激素,d是TRH,e是糖皮质激素,f是干扰素
B. c是TRH,d是甲状腺激素,e是糖皮质激素,f是干扰素
C. c是干扰素,d是甲状腺激素,e是TRH,f是糖皮质激素
D. c是TRH,d是甲状腺激素,e是干扰素,f是糖皮质激素
20.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率先揭晓,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魏斯曼获奖,以表彰他们在RNA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mRNA疫苗得以开发。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指导合成的抗原蛋白既可激活T细胞也可激活B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入细胞内的mRNA作为免疫活性物质激发免疫应答
B. 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后能裂解被同种抗原感染的靶细胞
C. 辅助性T细胞呈递抗原信息给B细胞即可激活B细胞
D. 注射mRNA疫苗后,会改变自身细胞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21. 下列与免疫失调疾病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敏原首次侵入机体后,可能引发机体过敏反应
B. 抗体攻击胰岛素受体后引发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C. 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从而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D. 人体感染某种链球菌后,可能会患上风湿性心脏病
22. 下图所示为用燕麦胚芽鞘所做的一系列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中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B. 乙中的胚芽鞘能向右弯曲生长
C. 丙中胚芽鞘尖端向右弯曲生长
D. 丁中的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
23. 下图甲为一株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的生长情况,图乙为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影响实验结果,其中E、B两点促进生长的作用相同。下列对图甲和图乙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的幼苗受重力影响,远地侧的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
B. 图甲中b、c、d处细胞的生长都受到促进,且c点促进作用比d点强
C. 若图甲中c侧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的B点对应值,d侧浓度应该在FE点对应值之间
D. 若图甲中b侧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的E点对应值,a侧浓度可能小于C点对应值
24. 关于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乙烯这四种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作用有促进种子萌发、开花
B. 根冠和萎蔫叶片等处能够合成脱落酸,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维持种子休眠
C.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促进芽的分化、侧枝的发育、叶绿素的合成
D. 各个植物的部位均能够合成乙烯,它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25. 某兴趣小组探究了乙烯和脱落酸对野生型和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拟南芥黄化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烯对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的效果小于脱落酸对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的效果
B. 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乙烯的合成途径出现阻碍
C. 脱落酸能促进突变体拟南芥叶片黄化速度,但不能促进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速度
D. 实验时,需保证乙烯和脱落酸的浓度、用量及处理时间相同且适宜
26. 科研人员根据植物激素的成分和作用研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矮壮素和青鲜素,其中矮壮素抑制细胞的伸长,青鲜素抑制芽的生长和茎的伸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培养抗倒伏植株常喷施青鲜素
B. 为解除矮壮素过量使用,可以使用赤霉素
C. 为使马铃薯块茎增大可以用青鲜素
D. 为预防马铃薯在储存中发芽可以用矮壮素
27. 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三者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a、b、c依次代表植物激素、基因表达调控和环境因素
B. 单侧光照可以影响生长素在胚芽鞘伸长区的横向运输体现c改变a的分布
C. 赤霉素调控萌发大麦种子α-淀粉酶基因表达体现a对b的影响
D. a的产生和分布是b调控的结果,也受到c的影响
28.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
B. 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 ④为年龄组成,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D. ③为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反映了其变化趋势
29. 下图是科研人员调查的某草原上一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λ代表的是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Nt+1/Nt),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t3时达到K值
B. t3~t5时段该种群数量下降、上升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有关
C. 可以建立数学模型Nt=N0λt来描述该种群数量的变化
D. 与t1~t2时段相比,t3~t5时段该动物的食物和空间条件较为充裕
30.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
B. 生态位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
C. 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
D. 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1. 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群落垂直结构的是( )
A. 竹笋、嫩竹和老竹分层分布在竹林的不同高度上
B. 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浅滩中不同区域分布不同生物
C. 峨眉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D.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布着苔藓、草本、灌木和乔木
32. 请判断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与细菌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
B. 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
C. 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
D. 海葵与寄居蟹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③表示
33. 下列有关探究活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调查锦江50公里范围内芦苇的种群密度时要最好用等距取样法
B. 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可以用样方法
C.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要先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观察
D.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点
34. 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B. 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C. 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体积小数量多,适合弱光生存
D.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吸收 CO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
35. 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 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D. 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
二、非选择题。
36. 2023年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开幕。运动员在参加比赛过程中,身体内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冰球比赛时,运动员刚进场在低温刺激下,下丘脑分泌的____激素增多,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导致组织细胞提高____以增加产热,以上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____。
(2)在田径十项全能比赛中,运动员因长时间的运动导致血糖不断被消耗,但血糖的含量仍然维持在4.5mml/L左右,此时,血糖的来源有____等途径(至少答出两条)。
(3)运动员在参加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占据优势。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尿液量很少,从人体水盐平衡与调节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
37. 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在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下图甲表示神经调节中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图乙是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反射弧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_(填图中标号),感受器的作用是________。
(2)研究发现,某镇痛药是通过作用于图甲中的突触而起作用的,从兴奋传递的角度分析,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属于未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_。图乙中B、C之间能够产生局部电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图甲中的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利用电流表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如下图)。若在b点右侧刺激,则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是④→________→④。
38.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被称为植物激素“五兄弟”,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在研究中发现,植物激素“五兄弟”中_____都是以促进细胞伸长的方式来促进植物生长的。在种子萌发方面与脱落酸拮抗的激素是____。
(2)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激素的调控,还受到光的调控。光作为一种_____在植物体内被____捕捉,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3)某浓度的生长素对某种植物茎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该植物根的生长反而有抑制作用,这种现象说明了____。兴趣小组探究了不同浓度的2,4-D溶液(生长素类调节剂)对植物甲插条生根影响的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为节约时间快速完成,选用较高浓度的2,4-D溶液,可采用_____法。据上图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____。
39. I.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第一次捕获了50只灰苍鼠,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第二次捕获了52只灰苍鼠,其中有标记的个体13只。
(1)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会偏________。
II.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2)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5)在亚马孙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____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进行。
IV.现有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的血细胞计数板。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6)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______个。
40.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易发生变异,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也比较强。回答下列问题:
(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会产生专门抗击流感病毒的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
免疫学中,将________叫做抗原。甲型流感疫苗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外壳蛋白制成,注射甲型流感疫苗可以预防甲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研究发现血清抗体具有治疗作用。现在有乙型流感病毒的血清抗体,请以健康小鸡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该血清抗体具有治疗乙型流感的作用(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二 生物学
一、单选题。
1. 正常情况下,下列生理指标中,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最接近的是( )
A. CO2浓度B. O2浓度C. Na+浓度D. 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CO2从细胞内液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故组织液中CO2浓度低于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A错误;
B、O2从组织液扩散进入细胞内液,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O2浓度明显低于组织液,B错误;
C、Na+主要存在细胞外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Na+浓度明显低于组织液,C错误;
D、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等,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B. 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将会导致组织液增多
C.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理化性质相近D.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这种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详解】A、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A错误;
B、血浆渗透压取决于其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血浆蛋白的减少会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使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理化性质相近,C正确;
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就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故选A。
3. 下图代表骨骼肌细胞与其所处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分别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Y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X进入骨骼肌细胞
B. Y与X、Z的明显区别是蛋白质含量较多
C. 骨骼肌细胞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 X、Y、Z理化性质维持在一定范围就能实现稳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骨骼肌细胞与其所在的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因此X是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双向交换,Y为血浆,Z为淋巴液。
【详解】A、Y血浆中葡萄糖经由X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细胞内液,A正确;
B、Y血浆含有血浆蛋白,因此较X组织液与Z淋巴液中蛋白质多,B正确;
C、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可能造成X组织液pH下降,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D。
4.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媒介”pH的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B. 葡萄糖、尿素、神经递质、胰岛素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C. 维持该“媒介”的稳态需要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
D. 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要该“媒介”
【答案】D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
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胞内酶、消化酶以及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等。
3.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内环境中pH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葡萄糖、尿素、神经递质、胰岛素可存在于该“媒介”中,B正确;
C、根据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可知,维持该“媒介”的稳态需要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C正确;
D、人体绝大多数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要该“媒介”,并非全部细胞,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可以直接从消化液中吸收营养物质,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识记内环境中常见的物质种类和实例,理解内环境是体内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含义,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实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5.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外周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发出的外周的传出神经
B. 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它对机体的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
C. 中枢神经系统中有多个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D. 躯体运动神经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答案】C
【解析】
【分析】1、人的神经系统就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2、传出神经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详解】A、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A错误;
B、大脑皮层对各级神经中枢起调控作用,这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B错误;
C、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C正确;
D、躯体运动神经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传出神经,不包括传入神经,D错误。
故选C。
6. 巴普洛夫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第1次实验,狗一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叫做非条件反射;第2次实验,在给狗食物之前,先摇铃,然后给食物,反复多次训练后,仅仅给狗摇铃也会引起狗分泌唾液,这叫做条件反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食物是非条件刺激
B. 两次实验中的反射弧是相同的
C. 两次实验中的效应器都是唾液腺
D. 第2次实验中铃声是无关刺激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有限的;二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条件反射是无限的。
【详解】A、实验中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铃声是条件刺激,经过二者反复结合形成了条件反射,A正确;
B、第1次实验,狗一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叫做非条件反射;第2次实验,在给狗食物之前,先摇铃,然后给食物,反复多次训练后,仅仅给狗摇铃也会引起狗分泌唾液,这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经过的反射弧是不同的,B错误;
C、两次实验中的效应器都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C错误;
D、第2次实验中铃声是条件刺激,D错误。
故选A。
7.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 导致机体产生兴奋的刺激只能来自外界环境
D.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A、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同时通过主动运输维持膜外钠离子高于膜内,A错误;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没有变化,影响的是动作电位,B错误;
C、导致机体产生兴奋的刺激既可以来自于外界环境,也可以来自于体内,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以电信号的方式进行传导,D正确。
故选D
8. 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两点分别为电表①和电表②两电极的中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
B. 刺激c点,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C. 兴奋由c传导到e时,e上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 刺激a点,电表①不会发生偏转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即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递方向是向右。
【详解】A、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A正确;
B、刺激c点,该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导到上一个神经元,因此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B错误;
C、兴奋由c传导到e时,经过了一个突触,e为突触后膜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
D、a点位于电表①的中点,刺激a点时,兴奋会同时传导到电表①的两端,故电表①不偏转,D正确。
故选B。
9. 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语言、学习、记忆等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
B.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C. 特定神经递质的含量与人脑的情绪功能密切相关
D.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大脑皮层分布有人体的最高级中枢,并决定着人脑的高级功能,如:语言功能、学习与记忆、情绪。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人脑的高级功能有语言功能、学习与记忆和情绪等,其中语言功能是其他动物大脑所不具有的,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神经递质如多巴胺通过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来调节身体的运动、情绪和认知等,所以,特定神经递质的含量与人脑的情绪功能密切相关,C正确;
D、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实验及其结果或与该激素相关的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狗的胰腺组织研碎制成提取液,并注射给患糖尿病的狗,能有效降低其血糖浓度
B. 将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研磨,制成的提取液能促进小肠黏膜分泌胰液
C. 给阉割的公鸡补充雄激素可研究性激素对性征的影响
D. 食用碘盐能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侏儒症等病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雌激素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分解,促进动物个体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详解】A、狗的胰腺组织研碎,在研磨过程中,胰蛋白酶会分解胰岛素,胰岛素被分解,所以提取液中不存在胰岛素,不具有降血糖功能,A错误;
B、将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研磨,制成的提取液中存在促胰液素,所以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
C、雄激素能促进并维持公鸡第二性特征和求偶行为,公鸡阉割后,雄激素分泌不足,故可以进一步补充雄激素研究性激素对性征的影响,C正确;
D、碘可以合成甲状腺激素,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都与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不足有关,侏儒症与生长激素合成分泌不足有关,D错误。
故选C。
11.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的主要去向是合成肌糖原、转化成脂肪等物质
B. 人体内的胰岛素等多种激素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C. 胰岛素能通过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来降低血糖
D. 血糖浓度过高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内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0.8~1.2g/L范围内,血糖稳定就是血糖来源和去路达到动态平衡。人体内血糖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二是肝糖原的分解,三是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也有三条:一是血糖的氧化分解,二是血糖合成糖原(肝糖原、肌糖原),三是转变为脂肪、氨基酸等,若来源和去路失衡,血糖渡度就会升高或降低。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一方面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及相关的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分泌调节。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直接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同时还会通过下丘脑及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促进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时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糖类作为主要的能源物质,血糖的主要去向是氧化分解,A错误;
B、人体内的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B错误;
C、胰岛素只能调节细胞生命活动,并不能起到催化作用,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血糖浓度过高时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血糖调节的过程和方式,把握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以及二者在血糖调节中关系,识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能够结合题意分析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12. 人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机体细胞在甲状腺激素作用下被动员起来,增强代谢、抵御寒冷。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通过下图所示调节过程进行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B. 过程①、②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C. 过程③通过体液作用于几乎所有体内细胞D. 甲状腺激素过低时过程④为促进作用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人在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该过程甲状腺中作为效应器,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还要受到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这个过程是受激素的调节,因此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A正确;
B、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过程①、②表示分级调节,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B正确;
C、过程③中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作用于几乎所有体内细胞,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即过程④为抑制作用,只是此时抑制作用减弱,D错误。
故选D。
13. 图是人体水盐平衡调节部分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A、B、D、E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
B. C是抗利尿激素,由A分泌、B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C. 当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含量减少
D.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下丘脑,B为垂体,E为大脑皮层,C是抗利尿激素,D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详解】A、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增加)。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增加,因此图中的A、B、D、E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C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B正确;
C、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当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C错误;
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都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D正确。
故选C。
14. 正常人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AB段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B. CD段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肝脏产热减少
C. 在5~10分钟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 在15~20分钟内,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1.分析曲线图:AB段温度降低,则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量;CD段血流量增加,只是恢复过程;D点以后,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增加,同时汗腺的分泌活动才增强,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2.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AB段外界温度降低时,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进而减少散热量,A正确;
B、CD段温度升高,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肝脏产热减少,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正确;
C、在5~10分钟内即外界温度降低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产热,C正确;
D、在15~20分钟内,人体体温维持稳定,则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方式,把握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理解寒冷条件和炎热条件下的具体调节过程,能够识图分析判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图示的信息和体温调节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15.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短
B.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所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
C. 体液调节依赖体液的运输,神经调节则依赖完整的反射弧
D. 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是神经冲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详解】A、相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更长,A错误;
B、单细胞的动物没有神经调节,只有体液调节,B错误;
C、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而神经调节的的作用途径是完整的反射弧,C正确;
D、体液调节的信号是激素等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C。
16.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体、抗原、淋巴因子和溶菌酶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B. 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可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
C. 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D. 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而扁桃体则不是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溶菌酶可以由非免疫细胞产生,如泪腺细胞,A错误;
B、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B错误;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骨髓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扁桃体是免疫细胞分布的场所,不是免疫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D正确。
故选D。
17.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溶菌酶可以在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B. 若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C. 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D.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特异性免疫,也即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若溶菌酶在消化液中起作用,则属于第一道防线,若在体液内发挥作用则属于第二道防线,A正确;
B、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若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B正确;
C、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免疫监视可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C错误;
D、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正确。
故选C。
18. 如图所示为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⑧均能识别抗原,③与抗原接触后就能活化
B. 细胞②和细胞③均在免疫器官骨髓中生成和发育成熟
C. a为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D. 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⑤可以迅速识别抗原并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根据图中细胞④能分泌出b抗体,可知④为浆细胞,则⑤为记忆B细胞,③为B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⑥为细胞毒性T细胞,⑦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⑧为记忆T细胞。a为细胞因子。
【详解】A、分析题图:根据图中细胞④能分泌出b抗体,可知④为浆细胞,则⑤为记忆B细胞,③为B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⑥为细胞毒性T细胞,⑦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⑧为记忆T细胞,其中④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③为B细胞,其活化需要抗原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结合两个信号及细胞因子的作用,A错误;
B、细胞②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③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
C、②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a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也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正确;
D、细胞⑤是记忆B细胞,不可以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C。
19. 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的三个系统通过信息分子构成复杂网络。右图中,若a是白细胞介素,b是乙酰胆碱。则c、d、e、f分别是( )
A. c是甲状腺激素,d是TRH,e是糖皮质激素,f是干扰素
B. c是TRH,d是甲状腺激素,e是糖皮质激素,f是干扰素
C. c是干扰素,d是甲状腺激素,e是TRH,f是糖皮质激素
D. c是TRH,d是甲状腺激素,e是干扰素,f是糖皮质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干扰素是一类糖蛋白,它具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故动物的干扰素对人无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详解】A、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不是来自神经系统,因此c不是甲状腺激素,TRH一般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神经系统中下丘脑的某些细胞分泌,因此d不是TRH,A错误;
B、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属于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肾上腺皮质)也可以分泌糖皮质激素作用于免疫系统,干扰素是免疫系统产生的抗病毒的物质,B正确;
C、据以上分析,c不可能是干扰素,e不可能是TRH,f不可能是糖皮质激素,C错误;
D、e不可能是干扰素,f不可能是糖皮质激素,D错误。
故选B。
20.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率先揭晓,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魏斯曼获奖,以表彰他们在RNA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mRNA疫苗得以开发。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指导合成的抗原蛋白既可激活T细胞也可激活B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入细胞内的mRNA作为免疫活性物质激发免疫应答
B. 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后能裂解被同种抗原感染的靶细胞
C. 辅助性T细胞呈递抗原信息给B细胞即可激活B细胞
D. 注射mRNA疫苗后,会改变自身细胞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1、疫苗属于抗原,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2、细胞免疫过程为:a、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裂解靶细胞。
【详解】A、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指导合成的抗原蛋白作为抗原激发免疫应答,A错误;
B、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感染的靶细胞,同种抗原感染的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都可以裂解,B正确;
C、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是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二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于B细胞结合,C错误;
D、组织相容性抗原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注射mRNA 疫苗后,不会改变自身细胞的组织相容性抗原,D错误。
故选B。
21. 下列与免疫失调疾病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敏原首次侵入机体后,可能引发机体过敏反应
B. 抗体攻击胰岛素受体后引发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C. 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从而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D. 人体感染某种链球菌后,可能会患上风湿性心脏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过敏原首次侵入机体后,不会引发机体过敏反应,A错误;
B、抗体攻击胰岛素受体后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引发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导致辅助性T细胞不能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C正确;
D、人体感染某种链球菌后,由于心脏瓣膜上的某种蛋白质的结构与链球菌相似,因而被抗体攻击受损,因而可能会患上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A。
22. 下图所示为用燕麦胚芽鞘所做的一系列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中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B. 乙中的胚芽鞘能向右弯曲生长
C. 丙中胚芽鞘尖端向右弯曲生长
D. 丁中的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主要有: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横向运输是由于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
【详解】A、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且极性运输由遗传特性所决定,故甲中生长素可进行极性运输,A错误;
B、云母片能阻挡生长素运输,导致乙中的胚芽鞘左侧下部(生长部位)生长素含量少,右侧下部(生长部位)生长素含量多,生长更快,故乙中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B错误;
C、丙中胚芽替尖端的生长素由于受光照影响,能进行横向运输,胚芽鞘左侧生长素含量多,生长快,故胚芽鞘尖端向右弯曲生长,C正确;
D、云母片能阻挡尖端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部(生长部位)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故丁中的胚芽鞘直立生长,D错误。
故选C。
23. 下图甲为一株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的生长情况,图乙为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影响实验结果,其中E、B两点促进生长的作用相同。下列对图甲和图乙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的幼苗受重力影响,远地侧的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
B. 图甲中b、c、d处细胞的生长都受到促进,且c点促进作用比d点强
C. 若图甲中c侧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的B点对应值,d侧浓度应该在FE点对应值之间
D. 若图甲中b侧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的E点对应值,a侧浓度可能小于C点对应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和感光部位都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和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照可以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生长慢。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A、图甲中,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远地侧的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因而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A正确;
B、由图甲可知,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b侧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且均表现为促进生长,因而茎表现为背地生长,B正确;
C、若甲图c侧的浓度在图乙的AB间,由于c侧浓度大于d侧浓度,且促进作用强于d侧,所以d侧浓度应该在FE点对应值之间,C正确;
D、若图甲中b侧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的E点对应值,此时表现为低浓度促进,而a侧浓度表现为抑制生长,因而大于C点对应值,D错误。
故选D。
24. 关于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乙烯这四种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作用有促进种子萌发、开花
B. 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处能够合成脱落酸,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维持种子休眠
C.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促进芽的分化、侧枝的发育、叶绿素的合成
D. 各个植物的部位均能够合成乙烯,它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1、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脱落酸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详解】A、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和有促进种子萌发、开花,A正确;
B、脱落酸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维持种子休眠,B错误;
C、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促进芽的分化、侧枝的发育、叶绿素的合成,C正确;
D、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D正确。
故选B。
25. 某兴趣小组探究了乙烯和脱落酸对野生型和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拟南芥黄化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烯对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的效果小于脱落酸对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的效果
B. 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乙烯的合成途径出现阻碍
C. 脱落酸能促进突变体拟南芥叶片黄化速度,但不能促进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速度
D. 实验时,需保证乙烯和脱落酸的浓度、用量及处理时间相同且适宜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乙烯和脱落酸对野生型和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拟南芥黄化速度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类型,因变量是黄化速度。
【详解】A、乙烯处理野生型拟南芥,黄化速度较快,而用脱落酸处理野生型拟南芥,黄化速度较慢,故乙烯对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的效果大于脱落酸对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的效果,A错误;
B、用乙烯处理时,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的黄化速度和自然状态下的相同,说明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的产生原因可能是乙烯的信号传递出现障碍,而不是乙烯的合成出现障碍,B错误;
C、对照自然状态下与脱落酸处理下两种拟南芥叶片黄化速度,说明脱落酸能促进两种拟南芥叶片黄化速度,C错误;
D、生物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为防止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在进行实验时,需保证乙烯和脱落酸的浓度、用量及处理时间相同,D正确。
故选D。
26. 科研人员根据植物激素的成分和作用研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矮壮素和青鲜素,其中矮壮素抑制细胞的伸长,青鲜素抑制芽的生长和茎的伸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培养抗倒伏植株常喷施青鲜素
B. 为解除矮壮素过量使用,可以使用赤霉素
C. 为使马铃薯块茎增大可以用青鲜素
D. 为预防马铃薯在储存中发芽可以用矮壮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详解】A、矮壮素抑制细胞的伸长,使植物具有抗倒伏特点,为培养抗倒伏植株常喷施矮壮素,A错误;
B、矮壮素抑制细胞的伸长,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因此为解除矮壮素过量使用,可以使用赤霉素,B正确;
C、青鲜素抑制芽的生长和茎的伸长,为使马铃薯块茎增大不可以用青鲜素,C错误;
D、青鲜素抑制芽的生长和茎的伸长,为预防马铃薯在储存中发芽可以用青鲜素,D错误。
故选B。
27. 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三者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a、b、c依次代表植物激素、基因表达调控和环境因素
B. 单侧光照可以影响生长素在胚芽鞘伸长区的横向运输体现c改变a的分布
C. 赤霉素调控萌发大麦种子α-淀粉酶基因表达体现a对b的影响
D. a的产生和分布是b调控的结果,也受到c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高等植物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它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 配合。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构成的网络。
【详解】A、基因表达调控激素产生和分布,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环境因素调控基因表达以及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故图中a、b、c依次代表植物激素、基因表达调控和环境因素,A正确;
B、单侧光可改变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分布,即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胚芽鞘伸长区,该过程体现了c环境因素调控a激素的产生和分布,B错误;
C、赤霉素调控萌发大麦种子α-淀粉酶基因表达体现a植物激素对b基因表达的影响,C正确;
D、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b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c环境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28.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
B. 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 ④为年龄组成,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D. ③为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反映了其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详解】A、种群的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图中①为年龄组成,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所以图中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正确;
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图中④为性别比例,C错误;
D、③为种群数量,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其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B。
29. 下图是科研人员调查的某草原上一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λ代表的是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Nt+1/Nt),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t3时达到K值
B. t3~t5时段该种群数量的下降、上升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有关
C. 可以建立数学模型Nt=N0λt来描述该种群数量的变化
D. 与t1~t2时段相比,t3~t5时段该动物的食物和空间条件较为充裕
【答案】D
【解析】
【分析】如图为某草原上一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λ代表的是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λ<1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λ=1时种群数量不变,λ>1时种群数量上升。
【详解】A、0- t2段内 λ<1 ,说明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不是S形增长,A错误;
B、t3~t5时,λ>1,种群数量在上升,未下降, B错误;
C、该种群的λ值不是定制,不可用J形的数学公式Nt=N0λt来描述该种群数量的变化,C错误;
D、t1~t2段内λ<1,种群数量下降, t3-t5段内λ>1,种群数量增加,所以t3~t5时段该动物的食物和空间条件较为充裕,D正确。
故选D。
30.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
B. 生态位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
C. 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
D. 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任何两个物种一般不能处于同一生态位,A正确;
B、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指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等,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B错误;
C、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C正确;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表现,D正确。
故选B。
31. 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群落垂直结构的是( )
A. 竹笋、嫩竹和老竹分层分布在竹林的不同高度上
B. 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浅滩中不同区域分布不同生物
C. 峨眉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D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布着苔藓、草本、灌木和乔木
【答案】D
【解析】
【分析】1.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竹笋、幼竹、成年竹组成一个种群,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A错误;
B、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浅滩中不同区域分布不同生物,体现了不同地段分布生物种群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苔藓、草本、灌木和乔木等不同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群落的概念和结构,把握空间结构的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以及特点,能够结合群落结构的特点分析判断结构的类型,能够区分钟群和群落的不同,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2. 请判断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
B. 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
C. 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
D. 海葵与寄居蟹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③表示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且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②表示同步变化,属于“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种间竞争关系。
【详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A错误;
B、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B错误;
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C正确;
D、海葵与寄居蟹的关系是原始合作或者互惠,可用图②表示,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通过曲线图获取信息,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33. 下列有关探究活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调查锦江50公里范围内芦苇的种群密度时要最好用等距取样法
B. 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可以用样方法
C.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要先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观察
D.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A、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调查锦江50公里范围内芦苇的种群密度时,因为调查的地形偏狭长,最好采用等距取样法,A 正确;
B、样方法常用来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青蛙的活动范围小,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可以用样方法,B正确;
C、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C错误;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点,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D正确。
故选C。
34. 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B. 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C. 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体积小数量多,适合弱光生存
D.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吸收 CO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为了适应环境从而生存下来,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
【详解】A、荒漠中的爬行动物如蜥蜴表皮有角质鳞片,这样的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荒漠生活,A正确;
B、草原中的植物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使叶片狭窄,而且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抵抗干旱,B正确;
C、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体积大,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也较多,叶绿素含量高,因此能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地吸收光线,适合弱光生存,C错误;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温环境下气孔关闭,到了夜间才打开进行气体交换,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了水分的蒸发,D正确。
故选C。
35. 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 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D. 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
2、初生演替: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3、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弃耕地中保留了土壤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在此基础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D正确;由“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可知,该演替是人为因素引发的,C正确;弃耕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错误。选B。
二、非选择题。
36. 2023年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开幕。运动员在参加比赛过程中,身体内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冰球比赛时,运动员刚进场在低温刺激下,下丘脑分泌的____激素增多,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导致组织细胞提高____以增加产热,以上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____。
(2)在田径十项全能比赛中,运动员因长时间的运动导致血糖不断被消耗,但血糖的含量仍然维持在4.5mml/L左右,此时,血糖的来源有____等途径(至少答出两条)。
(3)运动员在参加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占据优势。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尿液量很少,从人体水盐平衡与调节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
【答案】36.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②. 细胞代谢的速率 ③.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7. 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38. ①. 交感神经 ②. 运动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因此尿量减少
【解析】
【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2、人体内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0.8~1.2g/L范围内,血糖稳定就是血糖来源和去路达到动态平衡的表现。人体内血糖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二是肝糖原的分解,三是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也有三条:一是血糖的氧化分解,二是血糖合成糖原(肝糖原、肌糖原),三是转变为脂肪、氨基酸等。
3、当饮食过咸或者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产生渴感→主动饮水;另外下丘脑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经过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小问1详解】
在低温刺激下,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组织细胞提高代谢速率,增加产热。以上过程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2详解】
机体血糖的来源途径除肠道中食物的吸收外,还有肝糖原的水解以及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小问3详解】
运动员在参加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因此此时交感神经占据优势。该过程中,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因此尿量减少。
37. 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在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下图甲表示神经调节中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图乙是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反射弧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_(填图中标号),感受器的作用是________。
(2)研究发现,某镇痛药是通过作用于图甲中的突触而起作用的,从兴奋传递的角度分析,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属于未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_。图乙中B、C之间能够产生局部电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图甲中的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利用电流表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如下图)。若在b点右侧刺激,则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是④→________→④。
【答案】 ①. ① ②. 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③. 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④. A、C ⑤. B、C之间存在电位差,电荷会发生定向移动 ⑥. ③→④→①
【解析】
【分析】识图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感受器、②效应器、③突触。反射弧中感受器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将兴奋由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做出分析与综合,经过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③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发生改变,进而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兴奋在突触传递时为单向传递。
乙图: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图中B区域处于兴奋状态,钠离子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而A、C区域处于静息状态,钾离子外流,膜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即兴奋可以由B向A传导,也可以由B向C传导。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①为感受器,感受器的作用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2)根据以上对兴奋传递的分析可知,兴奋在突触传递时涉及到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由于某镇痛药是通过作用于图甲中的突触而起作用的,则镇痛药可能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者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
(3)根据以上对图乙的分析可知,图乙中A、C处于未兴奋状态,B处于兴奋状态,因此B、C之间存在电位差,导致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
(4)当刺激还未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④;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③;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两电极处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④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①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两电极处电位相同,则为图④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④→③→④→①→④。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且能够识图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把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理解局部电流的形成原因,能够结合图示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以及膜电位变化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关系,这是突破第(4)问的关键。
38.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被称为植物激素“五兄弟”,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在研究中发现,植物激素“五兄弟”中_____都是以促进细胞伸长的方式来促进植物生长的。在种子萌发方面与脱落酸拮抗的激素是____。
(2)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激素的调控,还受到光的调控。光作为一种_____在植物体内被____捕捉,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3)某浓度的生长素对某种植物茎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该植物根的生长反而有抑制作用,这种现象说明了____。兴趣小组探究了不同浓度的2,4-D溶液(生长素类调节剂)对植物甲插条生根影响的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为节约时间快速完成,选用较高浓度的2,4-D溶液,可采用_____法。据上图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____。
【答案】38. ①. 生长素和赤霉素 ②. 赤霉素
39. ①. 信号 ②. 光敏色素
40. ①. 植物的根、茎(不同的器官)对相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敏感程度不同 ②. 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③. 沾蘸法 ④. 200~600
【解析】
【分析】1、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被称为植物激素“五兄弟”,各种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生长素与赤霉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二者有拮抗作用。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甲插条处理后,2,4-D溶液浓度为200、400、600、800时插条的平均生根数均大于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说明这四种浓度的NAA都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2,4-D溶液浓度为1000时,插条的平均生根数小于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说明该浓度抑制插条生根。
【小问1详解】
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其作用机理都是促进细胞伸长。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二者具有拮抗作用。
【小问2详解】
激素调节并不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唯一方式,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激素的调控,还受到光的调控。光作为信号在植物体内被光敏色素捕捉,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小问3详解】
由于植物的根、茎(不同的器官)对相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敏感程度不同,根的敏感性大于茎,故某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某种植物茎的生长,却会抑制该植物根的生长。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节约时间快速完成,选用较高浓度的2,4-D溶液,可采用沾蘸法。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甲插条处理后,2,4-D溶液浓度为200、400、600、800时插条的平均生根数均大于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说明这四种浓度的NAA都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2,4-D溶液浓度为1000时,插条的平均生根数小于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说明该浓度抑制插条生根。并且在浓度为400时,插条生根数量最多,低于该浓度或高于该浓度时,插条生根数量均减少,据此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200~600之间。
39. I.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第一次捕获了50只灰苍鼠,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第二次捕获了52只灰苍鼠,其中有标记的个体13只。
(1)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会偏________。
II.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2)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5)在亚马孙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____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进行。
IV.现有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的血细胞计数板。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6)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______个。
【答案】(1) ①. 100 ②. 高
(2)B (3)增长
(4) ①. K/2 ②.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5) ①. 捕食 ②. 速度和方向
(6)2.2×108
【解析】
【分析】1、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的计算公式为: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400÷(0.1mm3×10-3)×稀释的倍数;并且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相关注意点,如:取样时要先振荡摇匀、酵母菌浓度过高时要加水稀释、计数时只数上边线和左边线的菌体数等。
2、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3、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4、据图1分析,t0-t1种群增长速率增加,t1-t2群增长速率减小为0,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图2中A表示J型曲线,B表示S型曲线。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hm2的草场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52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52∶13,N=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可能是小于200÷2=100只/hm2。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第二次捕捉的被标记的数目会偏小,所以该值会偏高。
【小问2详解】
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t0-t1种群增长速率增加,t1-t2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为0,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图2中B表示的是S型曲线。
故选B。
【小问3详解】
在t1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小问4详解】
由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捕捞时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有利于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小问5详解】
鸟类、鳖以福寿螺为食,所以他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小问6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5个中方格共有酵母菌44个,整个计数室共25个中方格,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44÷5×25=220个,并且酵母菌样品稀释了100倍,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20÷(0.1mm3×10-3)×100=2.2×108个/ml。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知识,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和密度的调查方法和计算方法,识记群落演替的知识。
40.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易发生变异,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也比较强。回答下列问题:
(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会产生专门抗击流感病毒的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
免疫学中,将________叫做抗原。甲型流感疫苗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外壳蛋白制成,注射甲型流感疫苗可以预防甲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研究发现血清抗体具有治疗作用。现在有乙型流感病毒的血清抗体,请以健康小鸡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该血清抗体具有治疗乙型流感的作用(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蛋白质 ②.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③. 流感疫苗会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④. 将若干只健康小鸡分成两组,同时注射乙型流感病毒后,一组立即注射乙型流感病毒的血清抗体,另一组不注射血清抗体,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鸡的是否出现流感症状
【解析】
【分析】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并分泌的能够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而抗体是浆细胞分泌的能够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注射的甲型流感疫苗相当于抗原,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起到预防甲流的作用。
(2)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该血清抗体具有治疗乙型流感的作用,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血清抗体的有无,因变量为小鼠的流感症状是否出现。根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因此实验思路为:将若干只健康小鸡分成两组,同时注射乙型流感病毒后,一组立即注射乙型流感病毒的血清抗体,另一组不注射血清抗体,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鸡的是否出现流感症状。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特异性免疫,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把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特别是掌握免疫学的应用,能够根据题意中的实验目的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结合实验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表述实验思路,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成都成华区某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成都成华区某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