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_2024学年内蒙古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名校联盟)
展开2023~2024学年内蒙古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名校联盟)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本是自然界普通、寻常的事物,但到了敏感而又细腻的诗人笔下,便成了鲜活隽永的审美意象。诗圣杜甫说“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雨就像诗人情绪宣泄的催化剂,使诗人压抑的情感外泄,从而催生出千变万化的动人诗篇。雨就像拨动着诗人心灵深处的那根琴弦,诗人伴着这美妙的乐章挥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根据《全唐诗》可知,盛唐诗人王维诗歌中写“雨”之处共有三十五处,差不多每十首诗就会有一首写到“雨”。具有典型代表的如《春园即事》:“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槹。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这首诗写初春时节一场夜雨过后,诗人穿着轻便的木屐和破旧的袍子来到田园的所见所为,悠然闲适的生活生动活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场春雨激发了诗人田园闲逛的兴致,催生出了悠然自得的山水诗篇。王维笔下反映这类题材的写“雨”诗篇非常之多,如《积雨辋川庄作》云“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在表现作者生活之闲适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积雨”淋过而不能点着的柴火丝毫不会影响诗人做饭的情绪,从侧面体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又如《秋夜独坐》云“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潇潇夜雨,诗人竟能听到虫鸣,或许更多是诗人想象的成分,或是心灵感应到的成分。诗人巧用“雨中山果落”来述说宁静的心绪。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盛行有直接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有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有些诗人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有一种隐居情结,王维就是一位“亦官亦隐”的诗人。盛唐诗人隐居不是消极遁世、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者,他们有的以隐居作为步入仕途的终南捷径,有的将归隐作为净化心灵、提升品格的方式,显然王维属于后一种。盛唐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为出现如此饱受山川英灵之气的诗作创造了条件。身处太平盛世的王维才可能写下雨洗过后的澄净与静谧。加上诗人深受禅宗佛理的影响,使其创作从观“雨”方式到对“雨”心态都饶有禅意和禅机。诗人笔下的写“雨”诗描绘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生活,这种山水隐居生活与盛世景象非常契合。
处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诗人杜甫,其诗以“雨”为题的就有近五十首,内容涉及雨的篇目更是众多。杜甫笔下的写“雨”诗多与农事和征战有关,体现出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例如家喻户晓的《春夜喜雨》,我们可以体会到当一场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降临时诗人极大的喜悦之情。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察入微,入化传神,不愧为古往今来最好的雨之颂歌。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知”字写出了雨的灵性,称为“好雨”,因为它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一场甘霖,可解农民的焦虑与忧愁。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之好。“潜”字、“细”字用字精工,刻画出了春雨的神韵。尾联则是诗人的联想,想象春花经细雨滋润后花枝若重,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全诗都紧扣诗题中的“喜”字来写,表明杜甫是一位与民同乐的诗人。又有《秋雨叹三首·其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裯,想许宁论两相直。”则反映了霖雨涝灾给庄稼带来的危害。从杜诗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旱灾还是涝灾,都成了诗人关心的话题,诗人与百姓同甘共苦。
晚唐大家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有十二首,而诗中出现“雨”字的诗歌共计52首。《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秋雨霏霏的夜晚,诗人写信答复远方的妻子:我对你的思念就像这巴山的夜雨涨满了整个秋池,可是你问我的归期我却不能回答。不知何时我们才能相聚共剪西窗之烛,待到那时我一定把我的思念之情告诉你。诗人旅居巴山,接到家书,夜不能寐,又逢夜雨霖霖,秋池涨溢,更添人愁思。明人周珽评价说“以今夜雨中愁思,冀为他日相逢话头,意调俱新”。“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一实一虚,虚实相配,语句回环,安排巧妙,这巴山的绵绵夜雨仿佛诗人的无限愁绪,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李商隐在晚唐诗歌史上的重大贡献是对心灵世界的开拓,无疑“雨”意象的大量使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笔下的“雨夜思归”“雨夜怀人”“雨中漂泊”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雨”所营造的意境使诗人擅写主观心灵世界的题材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分析唐代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写雨诗作,可知从盛唐到晚唐,诗人巧妙地运用“雨”意象来完成诗歌题材、意境和风格的转变。每一次转变,雨就像心灵的使者,给诗人无限灵感,催生出美丽动人的诗篇。题材上从王维理想的田园生活到杜甫的写实主义再到李商隐多自我世界的开拓,“雨”意象都和这些题材相得益彰,唐人又能够敏锐地抓住“雨”意象的不同特点营造独特的意境,不仅扩大了唐诗的表现力,而且丰富了“雨”意象本身。
(摘编自伍燕闽、李想《“雨”意象在唐诗流变中的作用——以王维、杜甫和李商隐“雨”意象诗歌为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小题4】“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的自然物象上升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定的抒情意象,融入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下表是学者对于诗中“雨”抒情不同模式的分类,据此对下列(甲)(乙)诗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甲)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乙)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题5】根据材料中有关王维诗歌中“雨”的相关内容,分析下列诗句中写雨的用意。
山居秋暝(节选)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超越鲁迅
——为鲁迅逝世二周年纪念作
王任权
《自由谈》复刊还没到十天,而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又临在我们的面前了。人都知道《自由谈》和鲁迅先生的关系,编者接编《自由谈》以来,朋友间首先给我的批评和意见是,“应该多登些鲁迅式的杂感文字”。然而鲁迅虽已走,而《自由谈》还得“谈”下去,这使我在今天益发感到这一文化巨匠的死去,对于中国文化界损失的重大了。
鲁迅的精神固然是部分地活在人们的心里,但鲁迅的艺术的战斗力,却没有看到活在后一代人的笔端,这是谁的过错呢?难道我们真让他的死,带去我们的一切,使前无古人,而后亦无来者吗?在鲁迅先生翻译的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的小说里,曾经有这样的一节话:你们倘不是毫不顾忌地将我做了踏台,超过了我,进到高的远的地方去,那是错的。
我可以断说,鲁迅先生期望于后一世代的,正也抱有这样的心境。然而我们竟让鲁迅先生这一心境,寂寞,冷落,而终至于委为尘土吗?不,我们一定得大声地叫出:“超过鲁迅!”
这是每一个文化人所应自励而励人的!
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决不是偶然的。学习鲁迅,并不是为了“追随”或“并驾”,而是为了“战取鲁迅”。那么我们看一看鲁迅先生一生的学问,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战取呢?
六百万字的《鲁迅全集》,现在是展开在我们面前了,我们好容易浏览了过去,但作者每一字每一句所下的心血,那真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只要一展开他那手抄的《古小说钩沉》《会稽故书杂集》《嵇康集》,看到那里面一笔不苟的字迹,我们就可知道鲁迅对于任何一种学问的刻苦磨炼的功夫。而我们呢,以皮毛为丰肉,以中躐等[注]为幸进,到头来,还不免自示空虚。
鲁迅固然是勇于和恶势力战斗的,但他又勇于自斗。记得他在一篇文章里说起过:在他翻译新兴艺术理论时,有几处,仿佛触着了自己的疮疤,但他还咬着牙译下去。他在《二心集》序言里说:“我说些自己的事,怎样在碰壁,怎样在做蜗牛,好像全世界的苦恼,举于一身,在替大众受罪似的:这也正是中产的知识阶级分子的坏脾气。”只有有自知之明者,才能知人。而只有能与自己斗争者,才能与人斗争。然而,我们呢?
鲁迅是毫无隐蔽地披露了自己的心境,要说的话,总得说出,这就成了他的深刻。将事实的真相,掩饰于世故之下,于是人们的见解都成为庸俗。正如鲁迅先生在论讽刺文学中所说,所谓讽刺不过是现实的真实的暴露,而人们却以此为讽刺了。鲁迅先生就是个真实的说教者。
鲁迅先生最讨厌的是专在背后喊喊嚓嚓的人们。有理说得清,而无理可说者,却在背后嘁嘁嚓嚓了。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一文中,有说,这些人“往往不过是将败落家族的妇姑勃溪,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坛上。嘁嘁嚓嚓,招是生非,搬弄口舌,决不在火处着眼。”……但是,这现象仅限于文坛吗?不,在我们的左右,在我们的前后,都有这样人。我们所要的是“打开天窗说亮话”,而另一些人所要的,却是“三根椽下搬是非”。于是是非莫明,而中国也将亡在这一辈人的手里。
有人说鲁迅善放暗箭、鲁迅先生回答道,放箭的人站在这里呀,哪得说“暗”呢!
只有那无理可说的人,那只好不抛头露面放暗箭了。……
这一切刻苦的精神,这一切战斗的手法,都是我们学习鲁迅、战取鲁迅的必要条件。而不畏强权,不避强敌,不依附于豪贵而歪曲事实。敢说,敢笑,敢作,敢为,以服务的精神,没身于事业,学问。民族,国家,那将总有一日,以我们自己的力量,继之以我们的子孙的力量,而超越鲁迅!
“我们倘不是毫不顾忌地将鲁迅作了踏台,超过了他,进到高的远的地方去,那是我们的错!”
这该是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应该记住的话!
(选自1939年7月世界书局《横眉集》初版本,有删改)
[注]躐等:越级,不循序渐进。
文本二:
然而这一夜。举人老爷反而不能睡;他和把总怄了气了。举人老爷主张第一要追赃,把总主张第一要示众[注]。把总近来很不将举人老爷放在眼里了,拍案打凳的说道:“惩一儆百!你看,我做革命党还不上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全不破案,我的面子在那里?破了案,你又来迂。不成?这是我管的!”举人老爷窘急了,然而还坚持,说是倘若不追赃,便立刻辞了帮办民政的职务。而把总却道:“请便罢!”于是举人老爷在这一夜竟没有睡,但幸而第二天倒也没有辞。
(选自鲁迅《阿Q正传》,有删改)
[注]示众:枪毙阿Q前先游街示众。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如何理解文本一的标题“超越鲁迅”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唐强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的真实写照。依据文本一,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闵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后数世,至孝景三年,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独东瓯从吴。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诛,归国。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问太尉田蚡,蚡对曰:“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于是中大夫庄助诘蚡曰:“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乃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诉?”上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至建元六年,闽越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皆为将军。兵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余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不听,乃力战。”皆曰“善”。即鏦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大行曰:“所为来者诛王。今王头至,谢罪,不战而耘,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兵,立余善为东越王。后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选自《史记·东越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吴破A东瓯B受C汉购D杀E吴王F丹徒G以故H皆得不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诉?
【小题5】汉室天子认为东越人“数反覆”。请在文中找出其具体表现。
三、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江
杜甫
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
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
渚花兼素锦,汀草乱青袍。
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请赏析本诗的颔联。
四、名篇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写时光匆匆流逝,春去秋来,更相替换。
(2)李白《蜀道难》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如“ ”一句,写五丁之死的传说,“ ”一句写太阳神的车的神话。
(3)柳永《望海潮》中,词人写杭州市民奢华的配饰和华丽的丝绸,以表现市民的富殷的两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的雨,三日三夜不知疲倦地敲打我窗,细如丝,密如网,浓似烟。这哪儿是北国的冬季,分明是江南的三月,醉了黄柳,醺了绿堤,肥了池水,( )了相思。不知这淅淅沥沥的冬雨湿了谁的眼,只见它捂严了华北的高速路,逼停了首都飞机场的航班,焦急了旅人的等待,任性地在华北大平原的怀抱里撒着欢儿,踢着脚儿。
这是一场的的确确的冬雨,一场久违了的初冬时分的豪雨。它曾经鲜活在许多年前的记忆里,钻进少女那蓬松的发辫里,不知不觉地浸入露了洞的白球鞋里。雨还拦在我们上学时用沙子铺就的大路上,湿在永远也念不完的书本里,从乍寒料峭的枝头一直沁入冬麦的根须深处。
【小题1】请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文中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字词,并简述其理由。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脊椎动物的前肢,比如鸟的翅膀、蝙蝠的薄翼、鲸鱼的鳍、马的前蹄、人的上肢……这些器官外形大相径庭,功能也各不相同,但奇怪的是, ① ,A均是包括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而且排列的方式也大致相同。说得更浅显一些,以上列举的器官是同源器官,它表明凡是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其实都是由原始的祖先进化而来的。所以,当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呵护和照顾史前时代的“亲人”?
地球食物链顶端的动物 ② 。论世界的主宰,寒武纪时期的奇虾可谓所向无敌,是水中的霸主,睥睨一切,但因为不知敬畏,终究逃脱不了生命的淘汰。B在奇虾称王称霸的时代,一种叫角石的动物为了兔于不成为奇虾的盘中餐,进化出了新的甲壳,并将自己最为脆弱的肉体藏于其中,而将杀伤力最强的腕足置于壳外。多年的进化之后,曾经的角石脱胎换骨,进化为房角石,体型也扩张到九米之长。到了奥陶纪,房角石已经是海洋中的霸主,而从前的王者奇虾, ③ ,真是彼一时,此一时。要说世界的统治者,在大地上横行霸道一亿多年的恐龙,主宰的时间之长,几近永恒,但结果怎么样呢?
【小题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亲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景公非常喜欢马,他叫画工画了一张马,然后拿着这张画到市场买相同的马。结果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花费了几百匹马的钱,也没有买到。因为那张马的画像太脱离实际了。现在,如果有人想查阅历史资料,按古人的标准寻找贤才,就是找上一百年,也是找不到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A.王维的《春园即事》,写诗人穿着轻便的木屐和破旧的袍子却兴致盎然,欣赏雨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
B.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和《秋夜独坐》两首诗都写诗人不介意雨带来的不便,从而反衬出诗人宁静的心绪。
C.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句体现了春雨的灵性,展示了春雨在自然界的合时性。
D.杜甫在《秋雨叹三首·其二》中深情地描写了连绵的秋雨对农作物带来的损害,表达了他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A.作为盛唐诗人,王维隐居不是为了步入仕途,而是为了净化心灵、提升品格,他的诗歌描写了盛唐经济的繁荣。
B.作为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诗人,杜甫把目光聚焦到现实题材上,关心农事与征战,反映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既描述了巴山秋夜的实景,又融入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D.盛唐与晚唐诗人对“雨”的不同表达,不仅反映了艺术追求的差异,也揭示了不同时期文人处世心境的变化。
A.风吹苍江树,雨洒石壁来。凄凄生余寒,殷殷兼出雷。白谷变气候,朱炎安在哉。
B.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锐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
C.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D.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
名称
特点
喜雨模式
喜雨的情感模式是与雨的应时而降以及滋润万物的特点相关的,表现了诗人面对喜雨降临时的一种欣喜之情
愁雨模式
中国诗人用无情的风雨来象征政治险恶,源于苦雨的灾难性记忆,无情的风雨被诗人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
禅雨模式
在禅家眼里,自然万物均有禅性均可入禅。雨是禅家们最倾心的自然物象。雨清洗了外部的世界,也清洗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云雨模式
自宋玉以后“巫山云雨”“阳台一梦”便成为凄婉的爱情的象征,云雨成为才子佳人表现情感的媒介
A.(甲)禅雨模式(乙)愁雨模式
B.(甲)喜雨模式(乙)云雨模式
C.(甲)禅雨模式(乙)喜雨模式
D.(甲)愁雨模式(乙)喜雨模式
A.文本一从《自由谈》搭笔入锋,谈到朋友的建议与批评,谈到鲁迅先生的期望,终于呼出中心观点:超越鲁迅。
B.文本一,因为鲁迅对任何一门学问都“刻苦磨炼”,治学极其谨严,所以作者说“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决不是偶然的”。
C.文本二,举人老爷坚持要先追赃,但把总没有给他面子,举人老爷以辞去帮办民政的职务相要挟,把总却不买账。
D.文本二。把总要以示众的方式处死阿Q,惩一儆百未必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显示自己的业绩。
A.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鲁迅对于任何一种学问的刻苦磨炼的功夫”是议论,是对鲁迅治学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在写感受。
B.鲁迅“最讨厌的是专在背后喊喊嚓嚓的人们”,而我们有些人则喜欢“三根椽下搬是非”,运用对比突出鲁迅的特点以及对鲁迅的敬仰。
C.“以鞭等为幸进。到头来,还不免自示空虚”一句中,白话中带有文言的特征,文白结合使这篇文章的语言既通俗,又显得古雅。
D.“有几处,仿佛触着了自己的疮疤,但他还咬着牙译下去”用伤疤比喻鲁迅自己受到的别人的伤害,形象地写出鲁迅勇于斗争的非凡气概。
A.畔,通假字,通“叛”,文中还有与此类似的情况,如“谕意指”中的“指”。
B.孝惠,谥号名。古代帝王、贵族等死后所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C.且,将、将要之意,与下文“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中的“且”意思不同。
D.谢,致歉、谢罪之意,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谢”意思相同。
A.归附汉室之后,东越虽然内部争斗不断,但还是一直受到汉朝廷的分封和荫蔽,即便到最后,百姓也得到了妥善安置。
B.庄助反驳田蚡,既有“能帮理当要帮”的道德高度,又有“秦时弃之”的现实情况的考量,说服力强。
C.面对不配合的会稽太守,庄助只好采用杀鸡骇猴之策,迫使太守发兵,由海上解救东瓯。
D.大行王恢带着一种便宜了东越王的心态,不再举兵前进,而是派使者将情况回报天子。
A.标题虽为“渡江”,但首联先点明“不可渡”,再以“二月已风涛”点明其原因。
B.颈联描写江岸之景,写岸上的花很像素锦,水边的青草和身上的青袍混在一起。
C.诗人正茫然之际,忽然看到有人钓鱼,于是戏问他能否在大风浪中帮助自己渡江。
D.“悠悠”叠词既体现了垂钓者的从容自适,又流露出诗人对垂钓生活的向往。
A.对于许多人常常“将老师比作蜡烛”,钟南山认为这话只对了一半。
B.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这个字有一段来历。
C.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
D.外商投资法的出台有助于缓解国内的担忧情绪,给非国有经济服下了“定心丸”。
2023_2024学年3月河南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名校联盟): 这是一份2023_2024学年3月河南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名校联盟),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_2024学年3月河南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名校联盟): 这是一份2023_2024学年3月河南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名校联盟),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蒙古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内蒙古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文中两次写“我”给孩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