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湖北省各地中考模拟试卷
化学:湖北省宜昌市2024年下学期5月中考适应性(二模)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湖北省宜昌市2024年下学期5月中考适应性(二模)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13个题,共18分。1~8题,每题1分;9~13意,每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湖北各地都有端午吃粽子的传统,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A. 清洗粽叶B. 水浸糯米C. 棕叶裹米D. 生火煮粽
【答案】D
【解析】
【详解】A、清洗粽叶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水浸糯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棕叶裹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生火煮粽过程中,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2.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三名航天员成功入驻“天宫”。在空间站内的空气与我们周围的空气成分基本一致,那么在空间站内的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 氮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水蒸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在空间站内的空气与我们周围的空气成分基本一致,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那么在空间站内的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也是氮气,
故选:A。
3.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 垃圾分类投放B. 开展植树造林C. 燃放烟花爆竹D. 自备布袋购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类回收垃圾,可实现资源重复利用,减少排放污染物,利于环境保护;
B、开展植树造林,可改善空气质量,利于环境保护;
C、燃放烟花爆炸,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污染空气,不利于环境保护;
D、自备布袋购物,可减少白色污染,利于环境保护。
故选C。
4. 香芋皮含有一种叫皂角素的碱性物质,所以在处理香芋时手碰到香芋皮会奇痒难忍。生活中的下列可用来止痒的酸性物质是
A. 肥皂(pH=10.0)B. 牙膏(pH=9.0)
C. 洗洁精(pH=7.5)D. 食醋(pH=2.5)
【答案】D
【解析】
【详解】A、肥皂的pH=10.0,大于7,显碱性,不能与碱性物质反应,选项错误;
B、牙膏的pH=9.0,大于7,显碱性,不能与碱性物质反应,选项错误;
C、洗洁精的pH=7.5,大于7,显碱性,不能与碱性物质反应,选项错误;
D、食醋的pH=2.5,小于7,显酸性,能与碱性物质反应,选项正确;
故选D。
5. 铜器在潮湿的空气中久置,表面会生成一种绿色固体,称之为“铜绿”。兴趣小组对“铜绿”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铜绿”样品B. 点燃酒精灯
C. 加热“铜绿”D. 加入稀硫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向试管中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或试管壁上,可先将试管横放,将盛有药品的纸槽或药匙小心送到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竖立,正确;
B、点燃酒精灯时,切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发生火灾,错误;
C、加热试管中的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错误;
D、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试管口,瓶塞要倒放,错误。
故选A。
6. 空气质量日报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下表是某市连续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4月15日晚下了一场大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造成该市空气污染首要污染物是SO2
B. 空气中的污染物SO2和NO2会导致酸雨
C. 雨后CO含量变化不大,说明CO难溶于水
D. 空气质量级别越大(Ⅱ>I),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二氧化硫含量最多,因此是造成该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故A说法正确;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到空气中,溶于雨水形成酸性物质,导致酸雨的发生,故B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在降雨前后变化不大,说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C说法正确;
D、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级别大,空气质量级别越大(Ⅱ>I),则空气质量状况越差,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7. “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容易晾干,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该选项解释正确;
B、盐酸、硫酸都属于酸,二者在水溶液中都解离出氢离子和酸根离子,该选项解释正确;
C、常见金属制品很难被压缩,是因为金属的原子间隔小很难被压缩,构成金属的原子间也有间隔,该选项解释错误;
D、醋是酸的,糖是甜的,是因为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该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8. 华为最新研发的5G芯片主要由氮化镓(CaN)材料制成,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则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镓属于金属元素B. 氮化镓中氮元素显-1价
C. 镓原子的质子数为31D. 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
【答案】B
【解析】
【详解】A、镓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镓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镓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数值且符号一致,则在化合物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氮化镓的化学式为,故氮化镓中氮元素显-3价,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由镓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圈内数字表示核电荷数,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故镓原子的质子数为31,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将一定质量的金属镁放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无色滤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组成滤渣的物质有三种
B. 滤液中肯定含有两种盐
C. 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肯定没有气泡产生
D. 若加入镁的质量为2.4 g,则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2.4 g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Mg>H>Cu>Ag,将一定质量的金属镁放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待硝酸银反应完全,若镁有剩余,镁会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无色滤液,说明滤液中不含有硝酸铜,则硝酸银和硝酸铜均反应完全,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可能含有镁,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一定不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详解】A、由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可能含有镁,故A分析错误;
B、由分析可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一定不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故B分析错误;
C、由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可能含有镁,所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当镁恰好完全反应时,滤渣中只含有铜和银,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当镁过量时,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可观察到产生气泡,故C分析错误;
D、由分析可知,一定发生了如下两个反应,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化学方程式为:,每24份质量的镁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则有,每24份质量的镁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故若加入镁的质量为2.4 g,则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2.4 g,故D分析正确;
故选:D。
10. 某课外活动中,学生利用下图所示材料完成探究实验,实验开始杠杆已调至平衡。下列与实验相关的预测合理的是
A. 经过较长时间铁粉会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左边铁粉包上升
B. 因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杠杆始终平衡
C. 其他条件不变,将铁粉换为生石灰会产生同样现象
D. 若右包下方与左边一样加一个盛水容器,则右包会逐新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铁与氧气和水发生缓慢氧化反应,左边质量增大,铁粉包下降,不合理;
B、因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铁粉包会因为铁生锈而质量增大,铁粉包会下降,杠杆不会始终平衡,不合理;
C、生石灰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左边质量也会增大,合理;
D、石灰石与水不反应,石灰石包不会逐渐下降,不合理。
故选C。
11. 我国科研人员以水滑石为载体,通过复杂的催化,在太阳光驱动下使甲烷和水在常温下反应产生氢气,其微观反应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共涉及三种氧化物
B. 催化剂提升了太阳能的转化效率
C. 甲烷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是1∶4
D. 该反应可以获取清洁、高能燃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CH4CO2+4H2。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H2O和CO2属于氧化物,CH4属于有机化合物,H2属于单质,错误;
B、以水滑石为载体,通过复杂的催化,在太阳光驱动下使甲烷和水在常温下反应产生氢气,催化剂提升了太阳能的转化效率,正确;
C、甲烷的化学式为CH4,甲烷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正确;
D、H2燃烧的热值高,且燃烧产物只有水,是清洁能源,该反应可以获取清洁、高能燃料氢气,正确。
故选A。
12. 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冶炼金属锡的方法为“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锡矿)数百斤,丛架术炭亦数百斤,鼓鞲(鼓入空气)熔化。火为已到,砂(锡)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点铅勾锡)”。原理是锡砂中的SnO2和木炭在高温下反应得到锡和二氧化碳,炼锡时混入少许铅形成合金,产物更易熔化流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冶炼金属锡的过程属于置换反应
B. “点铅勾锡”的原因是形成合金后熔点降低
C. 古代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盛装酸性物质
D. 鼓鞲能使木炭充分燃烧,提高炉温
【答案】C
【解析】
【详解】A、锡砂中的SnO2和木炭在高温下反应得到锡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点铅勾锡”的原因是加铅形成合金,熔点降低,故B不符合题意;
C、古代锡器常用来饮酒喝茶,因为锡器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很少装酸性物质,故C符合题意;
D、鼓鞲(鼓入空气)能使木炭充分燃烧,提高炉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下列实验相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实验①可用来探究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 实验②可探究空气是燃烧必要条件之一
C. 实验③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偏大
D. 实验④可证明CO2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A分析正确;
B、实验②中左边试管内白磷与空气隔绝,不能燃烧;右边试管内白磷与氧气接触,可以燃烧,可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故B分析正确;
C、实验③装置气密性不好,燃烧冷却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有部分空气进入瓶中弥补了消耗的氧气,水倒流入集气瓶的体积不足五分之一,会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偏小,故C分析错误;
D、实验④中两个软塑料瓶中分别为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左边软塑料瓶比右边变瘪程度大,可证明CO2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D分析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7个题,共32分)
14. 化学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节水标识。请列出日常生活中节水措施_______(写一条)。
(2)图2是内层涂有聚四氟乙烯不粘锅材料的铁锅,聚四氟乙烯是一种_______(填“天然”或“合成”)材料。
(3)图3是冰箱除味剂,除味包中有活性炭,主要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作用。
(4)图4是水基型灭火器,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
【答案】(1)淘米水浇花或洗衣水冲厕所等(合理即可)
(2)合成 (3)吸附 (4)隔绝氧气(或空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措施可通过“一水多用”,如淘米水浇花、洗衣水冲厕所等;
【小问2详解】
聚四氟乙烯是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小问3详解】
冰箱除味剂的除味包中有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异味;
【小问4详解】
水基型灭火器,产生的泡沫喷射在可燃物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达到灭火的目的,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15.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被誉为21世纪“黑色材料”的石墨烯(如图1),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由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其化学性质类似于石墨。工业上可采用甲烷气体在高温和催化剂作用下分解制取石墨烯,同时产生氢气。石墨烯是人类已知强度最高的物质,它比钻石还坚硬。纺织领域是石墨烯应用的新兴领域。面料掺入石墨烯后,在低温情况下,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促进新陈代谢。另外,石墨烯中的含氧基团能影响菌体的正常代谢,实验人员研究不同面料中掺加石墨烯后的抗菌效果如图2。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功能化的石墨烯以及石墨烯的复合材料在智能生活、电子材料、生物医学、环保监测等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1)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原因是_______。
(2)从图2可知掺加石墨烯后面料的抑菌率显著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 石墨烯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B. 石墨烯也可用于制铅笔芯
C. 金刚石的硬度大于石墨烯
(4)写出工业上采用甲烷制取石墨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增强 (3)AC
(4)
【解析】
【小问1详解】
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小问2详解】
从图2可知掺加石墨烯后面料的抑菌率显著增强;
【小问3详解】
A、石墨烯属于碳单质,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由题干信息可知,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由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因此石墨烯也可用于制铅笔芯,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题干信息可知,石墨烯是人类已知强度最高的物质,它比钻石还坚硬,因此金刚石的硬度小于石墨烯,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C;
【小问4详解】
工业上可采用甲烷气体在高温和催化剂作用下分解制取石墨烯,同时产生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16. 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请回答问题。
(1)6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_______。
(2)将40 ℃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 ℃,析出固体较多的是_______。
(3)30 ℃时200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写出计算式,无需计算)。
(4)20 ℃时,将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各m g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
【答案】(1)37.3 g (2)硝酸钾或KNO3
(3) (4)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表格数据可知,6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7.3 g;
【小问2详解】
由表格数据可知,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则40 ℃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硝酸钾>氯化钠,将40 ℃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 ℃,由于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故析出固体较多的是硝酸钾;
【小问3详解】
由表格数据可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 g,则30 ℃时200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小问4详解】
由表格数据可知,20 ℃时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分别为31.6 g、36.0 g,20 ℃时将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各m g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A烧杯中有固体剩余、B烧杯中没有固体剩余,由于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则A烧杯中为硝酸钾溶液且为饱和溶液、B烧杯中为氯化钠溶液且不确定是否饱和,故m的取值范围为。
17. 2024年3月2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二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长征二号火箭使用的推进剂是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发生的反应为:。
(1)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氮元素质量比为_______。
(2)假设火箭携带15t偏二甲肼,理论上消耗N2O4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6:7 (2)解:设火箭携带15 t偏二甲肼,理论上消耗N2O4的质量是x,
x=46 t
答:假设火箭携带15 t偏二甲肼,理论上消耗N2O4的质量是46 t。
【解析】
【小问1详解】
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氮元素质量比为(12×2):(14×2)=6:7;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18. 活性氧化铜可用于印刷电路板制造,由普通氧化铜制备活性氧化铜的工艺流程如下:
(1)操作I的名称_______。
(2)步骤①中与CuO反应的试剂X是_______(填化学式)。
(3)步骤②加入Na2CO3溶液时有气泡产生,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_______。
(4)步骤②得到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
(5)写出步骤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过滤 (2)HCl
(3)
(4)氯化钠或NaCl
(5)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离固液的操作为过滤,则操作I的名称过滤;
【小问2详解】
步骤①加入过量试剂X与CuO反应得到氯化铜溶液,氯化铜中含有氯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试剂X是盐酸,其化学式为HCl;
【小问3详解】
步骤②加入Na2CO3溶液时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碳酸钠与步骤①中过量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步骤①中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步骤②中过量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铜、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和氯化钠,因此步骤②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铜或碳酸钠;
【小问5详解】
由流程图可知,步骤③发生的反应是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19. 氧气、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的重要气体。依据下图仪器装置,回答问题。
(1)图A中用来加热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
(2)实验室制氧气时选A作发生装置,则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
(3)若选择D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该从_______口通入(填字母标号)。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用B和C两种发生装置,装置C相比装置B的优点的是_______。
(5)实验室制氧气用10%左右的过氧化氢溶液产氧速率适中,现有市售30%的过氧化氢溶液50 g,要稀释成10%的溶液,下列仪器需要用到的有_______(填序号)。
【答案】(1)酒精灯 (2)
(3)b (4)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5)②③④⑤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A中用来加热的仪器名称为酒精灯;
【小问2详解】
A装置为固体加热型,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即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若选择D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该从b口通入;
【小问4详解】
装置C中,当打开弹簧夹时,长颈漏斗内液体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上升到多孔塑隔板以上,与固体试剂接触,开始反应;当关闭弹簧夹时,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在试管上半部分聚积,使试管内部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回到长颈漏斗,使液面降到多孔塑料隔板以下,使反应物相互分离,反应停止,故装置C相比装置B的优点的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小问5详解】
实验室制氧气用10%左右的过氧化氢溶液产氧速率适中,现有市售30%的过氧化氢溶液50 g,要稀释成10%的溶液,稀释浓溶液,首先计算出需要加入水的质量和液体药品的体积,然后用量筒、胶头滴管量取水和液体药品,在烧杯中进行稀释,稀释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所需的仪器为②③④⑤。
20. 化学兴趣小组应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对课本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
(1)实验中,同学甲观察到试管中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______。由此他认为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同学乙提出了质疑:上述现象不能肯定产物一定是铜,也可能含有氧化亚铜(Cu2O)。
【查阅资料】Cu2O,为+1价铜的氧化物,红色粉末状固体,不溶于水,遇酸发生反应:;
(2)【设计实验】取反应后的固体粉末少许于试管中,_______(补充步骤及现象)。
【得出结论】产物中含有Cu2O。
【新的问题】Cu2O是如何产生的呢?
【原理探究】某大学课题组为化学兴趣小组提供了帮助:反应分两步进行:,,可通过研究Cu2O的产率来探究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机理。
【实验数据】课题组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3)【交流讨论】由上表数据可知,Cu2O的产率随加热时间变化情况为_______。
同学丙认为,老师在演示该实验时仅看到黑色粉末变红不能说明CuO被完全还原为Cu,原因是_______。
(4)【实验改进】课题组建议老师做该实验时,采用带网罩的酒精灯加热以便缩短反应时间。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
【答案】(1)变浑浊 (2)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观察到固体部分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①. 先增大后减小 ②. 氧化亚铜也是红色粉末状固体 (4)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实验结论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小问2详解】
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氧化亚铜能与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铜和水,根据实验结论产物中含有氧化亚铜,则可取反应后的固体粉末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观察到固体部分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产物中含有氧化亚铜;
【小问3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Cu2O的产率随加热时间,先增大后减小;
实验时仅看到黑色粉末变红不能说明CuO被完全还原为Cu,因为氧化亚铜也是红色粉末状固体;
【小问4详解】
采用带网罩的酒精灯加热以便缩短反应时间。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日期
2024年4月15日
2024年4月16日
污染物
CO
SO2
NO2
可吸入颗粒物
CO
SO2
NO2
可吸入颗粒物
污染指数
21
84
31
25
20
23
12
11
质量级别
Ⅱ
I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在阳光下,湿衣服容易晾干
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B
盐酸、硫酸都属于酸
在水溶液中都解离出氢离子和酸根离子
C
常见金属制品很难被压缩
构成金属的原子间没有间隔
D
醋是酸,糖是甜的
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加热时间/min
0.5
1
1.5
2
3
4
5
6
8
10
12
Cu2O的产率/%
19.7
23.8
24.3
21.7
19.2
15.4
10.7
6.9
3.2
1.7
0.8
产物性状
红色夹大量黑色粉末
红色夹少量黑色粉末
红色粉末
红色粉末
红色粉末
红色粉末
红色粉末
红色粉末
红色粉末
色粉末
色粉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腾云联盟中考适应性考试(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腾云联盟中考适应性考试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腾云联盟中考适应性考试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腾云联盟中考适应性考试(二模)化学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4年湖北省广水市中考适应性考试(二模)化学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