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829674/0-17176189488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829674/0-171761894882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829674/0-171761894883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829674/0-171761894886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829674/0-171761894887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06](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829674/0-171761894890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07](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829674/0-17176189489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08](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829674/0-171761894893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岳阳楼记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故乡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图文课件ppt
展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 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 随着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向死而生;后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世长辞,享年约九十三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背景一: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17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背景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中间,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边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sōng hàng dàng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译文: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2.读文章第一段,作者交待了哪些要素?把它们都找出来。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人物地点:余住西湖起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作者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的雪夜景色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本文最能概括作者的一个词是什么? 从哪里体现出来的?“痴”。(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感到孤寂落寞。(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2.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3.如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找出文中运用白描手法的句子,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运用白描手法的句子:“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湖上影子……而已。” “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湖上影子……而已。”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及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的意境。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称之为白描。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白描手法写人范例: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叙了一次湖心亭看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遇人之乐,隐含着作为明代遗民沉痛的亡国之恨和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思。 本文文字浅近、淡雅,形象直观、鲜明,像一首秀美隽永的山水诗,又像一幅淡墨描绘的山水画,使人身临其境,目睹其形而拍案叫绝。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小的感叹。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这是其他词语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
时辰,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夜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人,持有一份情怀,坚守一种节操,直到天荒地老!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3湖心亭看雪pptx、13湖心亭看雪docx、13《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第13课湖心亭看雪mp3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图片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配乐朗读,一切景语皆情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教课内容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疏通文意,自读课文,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合作探究,天地空旷,物渺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