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卷生物试题(一)
展开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下列有关酶的叙述,合理的是( )
A.活细胞中均含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B.检测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酶,可以选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
C.与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CO2相关的酶存在于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
D.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可以选用淀粉、淀粉酶和碘液进行实验
2.基因渐渗是物种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捻角山羊是巴基斯坦的“国宝”,适合在高海拔的极端环境生存。山羊大约3000-5000年前才迁徙至青藏高原,通过与捻角山羊的杂交以及后代与亲代的反复回交,将捻角山羊的部分基因转移和整合到山羊中,最终形成了我国的西藏山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渐渗现象使山羊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西藏山羊的形成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不断选择的结果
C.通过基因组测序可验证基因渐渗现象
D.最终形成的西藏山羊与捻角山羊是同一物种
3.黑龙江省是甜菜的主产区,甜菜含有很多的糖,并且甜菜作为喜钾植物,其种植需要从环境富集大量的K。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K是甜菜细胞中必需的微量元素
B.过多浇水会导致甜菜细胞大量吸水涨破
C.K的吸收需要借助膜上的通道蛋白
D.K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4.研究人员将一只饥饿的大鼠放在箱子中,箱子内有一个杠杆能发送食物。在箱内活动的过程中,大鼠碰上了杠杆,一份食物意外地出现了,这种愉快的意外多次发生后,大鼠懂得了按压杠杆就能带来食物奖励。于是,大鼠会有意识地按压杠杆以获取食物,直到吃饱。如果把食物换成其他的奖励性刺激或伤害性刺激(如电击),这种反射也能形成。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大鼠有意识地按压杠杆获取食物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该实验说明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B.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C.如果大鼠反复按压杠杆得到的都是伤害性电击;而不是食物,则该条件反射会消退,此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该过程中一系列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说明大脑皮层具有学习和记忆的高级功能
5.人们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体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控制、改造或模拟,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涉及安全和伦理的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确实有证据表明某种转基因食品有害,就应该禁止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B.利用转基因技术制造的新型致病菌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其原因之一是人体不会对它们产生免疫反应
C.试管婴儿技术已经成熟,移植前可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和基因改造
D.科学家将α-淀粉酶基因与目的基因一起转入植物中,可以阻断淀粉储藏使花粉失去活性,从而防止转基因花粉传播造成基因污染
6.2023年10月3日杭州亚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中国队在决赛中配合默契,跑出了38秒80的好成绩,勇夺金牌。关于对该项运动中运动员神经调节的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胃肠蠕动加快
B.在运动后感觉到热,此时热觉感受器兴奋,肝、脑、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通过蒸发、辐射等方式增加皮肤散热
C.运动员跑步动作的完成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下部调控下肢运动有关,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比赛结束后,运动员接受记者采访回答问题,这主要与言语区的S区和H区有关,多数人该区域位于大脑皮层的左半球
7.下图表示两种生境下捕食者蝾螈对池塘中霍氏蛙、灰树蛙、蟾蜍种群数量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捕食者的捕食作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本实验的自变量只有捕食者蝾螈的有无
C.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生物充分利用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进化的结果
D.实验可证明该生境下三种蛙的种群数量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8.数据统计和分析是许多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中获取数据的方法合理的有几项( )
A.1项B.2项C.3项D.4项
9.下列关于科学发现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稳态的概念,他认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②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他们把小肠黏膜分泌的化学物质称作促胰液素
③班廷将狗的胰管结扎,导致胰腺萎缩,再把萎缩的胰腺提取液注入实验性糖尿病狗体内,使其血糖恢复正常
④在睾丸分泌睾酮的研究中,摘除睾丸和移植睾丸实验分别运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⑤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⑥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吲哚乙酸
A.①③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⑤
10.常见的单倍体育种技术有多种。如图1是小麦(六倍体)与玉米(二倍体)远缘杂交后利用染色体消除法产生小麦单倍体的育种过程示意图(注:图中关东107、白火麦均为小麦品种);图2是由玉米植株的花药获得玉米植株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条件下,小麦和玉米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无法产生可育后代
B.图1中单倍体小麦不育的原因为染色体联会紊乱,导致配子异常
C.图1和图2育种过程中均涉及的遗传学原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
D.图1与图2操作过程中均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11.如图是神经纤维某位点连续施加4次刺激(分别在a、b、c、d处)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a-d中,所产生的局部小电位相互叠加发生总和现象的是c和d
B.该过程中Na+内流促使膜电位发生反转
C.当膜电位上升至阈电位时通过负反馈调节使更多Na+通道开放促使更多Na+流入细胞
D.图示现象说明Na+通道的开放程度受膜电位的影响
12.太空环境下导致的机体衰老症状,是宇航员常常面临的健康问题,其中骨质疏松的问题最为明显,有研究发现微重力导致的骨质疏松与成骨活性不足有关。已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老化后其成骨活性会下降。槲皮素是著名的抗氧化药物,可以通过消除自由基抗氧化来延缓细胞衰老,还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其成骨活性。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衰老过程中,干细胞的再生潜力和分化能力均下降
B.间充质干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细胞内自由基增多
C.宇航员在太空出现的衰老相关现象可能与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相关
D.槲皮素可以治疗微重力导致的骨质疏松,但不能加快老年人骨折后的愈合速度
13.调控寄主基因表达是病菌致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在条锈菌侵染小麦的过程中,菌体分泌的PstGTA1蛋白会被转运到小麦细胞核中,结合到小麦TaSIG基因附近。一方面使得TaSIG所在染色质片段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提高,染色质变得松散;另一方面直接结合TaSIG基因的启动子,激活其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麦TaSIG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可能使其易患条锈病
B.PstGTA1蛋白通过促进TaSIG基因的翻译过程来调控其表达
C.TaSIG基因所在染色质区域变得松散有利于RNA聚合酶的结合
D.TaSIG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生突变的小麦可能会具有条锈病抗性
14.目前,科学家已经成功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已知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类RNA病毒,我们利用其遗传物质与人细胞无细胞核、线粒体和其他细胞器的无细胞抽提物在试管内温育,成功获得了有感染性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但其毒性比天然病毒小得多。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工合成的病毒与天然病毒完全一样
B.脊髓灰质炎病毒彻底水解产物为核糖、磷酸、四种碱基
C.该病毒在自然状态下也可以在无细胞的培养基内自我繁殖
D.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分析,该病毒的合成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成功制造了生命
15.为探究油菜素内酯类似物(EBR)缓解铜离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柑橘幼苗等相关材料进行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体内的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
B.对照组1和对照组2分别是120μMCu2+处理和未作任何处理
C.适宜浓度的EBR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u2+胁迫对柑橘幼苗根系生长的抑制
D.在缓解铜离子胁迫对柑橘幼苗影响的过程中EBR和脱落酸之间可能存在协同关系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得0分。)
16.在稻田中饲养鸭子的传统在我国由来已久,稻田鸭不仅可以精准区分杂草和水稻,还能捕食稻田中的害虫,鸭粪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下列关于稻田鸭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杂食性动物B.初级消费者
C.第三营养级D.分解者
17.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这种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是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由非生物物质等介导),如图2所示。假设有3种植食性昆虫分别以芦苇、碱蓬和互花米草为主要食物,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互花米草入侵后3种植食性昆虫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物种之间的关系可随环境变化表现为正相互作用(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影响或对双方有利)或负相互作用(如:种间竞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据材料分析,本研究中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盐
B.图2中,若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则昆虫③以芦苇为食
C.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该湿地生态系统极有可能发生互花米草向内陆和海洋两方向扩展
D.1~N年,芦苇和互花米草种间关系的变化是负相互作用转为正相互作用
18.人体内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表示器官,A、B、C、D表示相关激素,①②表示相关生理过程,“-”表示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D分别与激素B和激素C具有协同作用
B.抗体1攻击细胞b引起的血糖调节紊乱属于免疫防御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C.细胞a既能感受血糖浓度变化又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D.幼年个体切除乙会导致生长发育停滞
19.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过程等作用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细胞因子风暴”是指由于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引起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细胞因子调控失常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威胁生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感染引起的细胞因子大量产生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
B.过量细胞因子导致正常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是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
C.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
D.当细胞因子含量较多时发生“细胞因子风暴”,导致肺部等器官的严重损伤,该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
20.改善结直肠癌的化疗药物以奥沙利铂(与癌细胞的DNA形成交叉联结)为主。目前半数以上的患者疗效不显著,肿瘤细胞的多药抗性(MDR)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ABC转运蛋白是一类跨膜转运蛋白,主要由TMD(跨膜区)和NBD(ATP结合区)两部分组成。研究表明,某些ABC转运蛋白能将已经进入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排出(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奥沙利铂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达到抗癌的效果
B.细胞内转运蛋白的活化,致使奥沙利铂从A侧转运至B侧,降低细胞内的有效药物浓度
C.ABC转运蛋白在运输奥沙利铂的过程中,自身构像没有发生改变
D.肿瘤细胞中ABC转运蛋白基因大量表达可能使化疗效果减弱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0分)受精过程中,精子不仅能将自身的遗传信息传递给胚胎,还能将接触到的外来遗传信息进行传递,这种能力被称为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精子载体法以精子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在受精过程中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胚胎,从而使外源基因进入子代的基因组中。这种方法一经问世就以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下图表示用该方法制备转基因鼠的基本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获得大量外源基因,常采用 快速扩增目的基因。扩增外源基因时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时的温度一般要控制在 右,延伸时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在引物的 端。PCR的产物一般通过 鉴定。
(2)为获得更多的卵细胞,进行过程②前常对供体母鼠用 (激素)处理。③过程代表早期胚胎培养,若进行胚胎分割,应选择 的桑葚胚或囊胚。过程④前应对代孕母鼠进行 处理,一般 (填“需要”或“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处理代孕母鼠,原因是 。
(3)与显微注射法相比,精子载体法对受精卵中核的影响更 (填“大”或“小”)。
22.(12分)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如果①、②、③代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的同化量,③代表的能量最多是①的 。
(2)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生态系统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a,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b,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约为 个。在统计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采用了记名计算法。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 的物种。
(3)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若图示模型为森林生态系统,从循环因果的角度分析,请构建概念模型:解释食虫鸟导致害虫种群数量没有不断增加的原因 (注: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为了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基因库外,还可建立 (答出2点即可)。
23.(14分)分蘖指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情况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已知水稻分蘖受磷浓度和生长素等因素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其中NP表示正常磷营养液,NAA表示生长素类调节剂,NPA表示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结果如图所示。
(1)植物激素作为 调控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还受到 和环境因素的调控。
(2)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磷条件下,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抑制水稻分蘖,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 。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向是 ,生长素合成于水稻顶端完全展开的叶片中,分析其极性运输抑制水稻分蘖的原因可能是 。
(3)进一步研究发现,独脚金内酯(一种植物激素)也能影响水稻分蘖。欲探究生长素和独脚金内酯两种植物激素在调控水稻分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应设置 组实验,开始正式实验前,通常要进行预实验,进行预实验的意义是 (答出两点)。
24.(8分)一重度石漠化地区,不具备乔木、灌木的生长条件,只适合种植抗性较强的藤本植物。现想通过对藤本植物的生态重建,逐步改变该地区的土壤条件,专家们将以下五种藤本植物种植在重度石漠化地区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
(1)五种藤本植物中, 是典型的喜阳藤木; 对强光和弱光适应能力都强。
(2)有研究表明,岩溶地区龙须藤的光饱和点627.7μml/(m2·s),结合图表信息,说明龙须藤在重度石漠化地区有较 (填“强”或“弱”)的适应性,光适应范围变 (填“大”或“小”)。
(3)若该地区光照强度达到络石的光饱和点,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则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内制造有机物的量一定大于络石的植物为 。
(4)若喙果鸡血藤的呼吸强度增大(其他条件不变),则其光补偿点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光饱和点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在该石漠化地区中,将以上五种藤本植物进行合理布设,有利于该地区的生态重建,这遵循的是生态工程中的 原理。
25.(11分)雌雄同株异花植物,H、h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hh的植株雄花正常发育,雌花小且不能产生雌配子,表现为雄株。基因型为HH、Hh的植株雌花和雄花均正常发育且均可产生正常配子,表现为正常株。G、g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控制果皮颜色,基因型为GG的黄瓜果皮深绿色,基因型为Gg的黄瓜果皮浅绿色,基因型为gg的黄瓜果皮白色。
(1)基因型为HhGg的黄瓜植株自然传粉,所得F1的基因型有 种、表型有 种;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 定律。将F1中的雄株除去,剩余的植株自然传粉,所得F2中雄株所占比例为 ,结白色果皮黄瓜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
(2)研究发现,一株基因型为Hh的黄瓜自然发育成为雄株,经检测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并未发生改变,则其发育为雄株的原因可能是H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 ,抑制了H基因的表达。若上述猜测成立,用基因型为Hh的正常株黄瓜为母本与该雄株杂交,子代足够多的情况下,正常株与雄株的比例也不是典型的3:1,原因是 。
(3)当植物体细胞缺失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体(2n-1)。5号染色体单体的黄瓜只有深绿色果皮和白色果皮两种类型。欲判断一株深绿色果皮黄瓜是否为5号染色体单体,可用基因型为gg的雄株与其杂交,相应的结果和结论有:
编号
实验内容
获取数据的方法
①
调查某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使用样方法,每一个样方统计样方内部的蒲公英株数,即为蒲公英种群密度
②
调查长白山山脉分布的东北豹种群密度
使用标记重捕法,在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带上标记后放回原环境,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③
调查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种群数量
科学家采集了大量大熊猫粪便,通过分析其中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查明一年间这一地区大熊猫个体数
④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借助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⑤
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用黑光灯诱捕土壤小动物,每日在相同时间捕获小动物并统计丰富度
品种
最大净光合速率μml/(m2·s)
光饱和点μml/(m2·s)
光补偿点μml/(m2·s)
呼吸速率μml/(m2·s)
紫藤
9.3
3829
8.2
0.7
络石
4.9
1675
10.1
0.3
龙须藤
6.1
815
5.9
0.5
喙果鸡血藤
5.6
1859
11.4
0.7
香花崖豆藤
5.5
794
6.8
0.8
参考答案:
1.A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活细胞都要进行细胞呼吸,故均含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A正确;
B、检测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酶,不能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因为还有少数酶是RNA,B错误;
C、酵母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也会产生CO2,故与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CO2相关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C错误;
D、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不可选用淀粉、淀粉酶和碘液进行实验,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也会被分解,D错误。
故选A。
2.D
【分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基因渐渗是物种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从而是山羊种群的基因种类发生改变,因此基因渐渗现象使山羊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西藏山羊的形成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
C、基因渐渗现象是否发生判断指标就是某物种是否存在另一物种的基因,因此可以通过基因组测序可验证基因渐渗现象,C正确;
D、西藏山羊与捻角山羊是否是同一物种的判断依据是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根据题意无法判断最终形成的西藏山羊与捻角山羊是同一物种,D错误。
故选D。
3.D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等。
【详解】A、K是甜菜细胞中必需的大量元素,A错误;
B、甜菜细胞外面有细胞壁,不会吸水涨破,B错误;
C、甜菜富集K,说明K的吸收为主动运输,需要借助膜上的载体蛋白,C错误;
D、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如参与渗透压调节等,D正确。
故选D。
4.C
【分析】条件反射理论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核心内容,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详解】A、大鼠有意识地按压杠杆获取食物的过程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属于条件反射 ,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A正确;
B、大鼠懂得了按压杠杆就能带来食物奖励,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B正确;
C、如果把食物换成其他的奖励性刺激或伤害性刺激(如电击),这种反射也能形成,如果大鼠反复按压杠杆得到的都是伤害性电击,可能发生条件反射的消退,此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C错误;
D、该过程中一系列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说明大脑皮层具有学习和记忆的高级功能,D正确。
故选C。
5.D
【分析】转基因作为一项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由这项技术研发出来的产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安全性评估,符合相应标准后才能上市。
【详解】A、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如果确实有证据表明某种转基因食品有害,就应该禁止产品的使用,不应该禁止转基因技术的应用,A错误;
B、转基因技术制造的新型致病菌,致病能力和传染能力以及抗药能力等大幅度增加,因而导致具有极大的危害性,B错误;
C、试管婴儿技术已经成熟,移植前可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不涉及基因改造,C错误;
D、科学家将α-淀粉酶基因与目的基因一起转入植物中,可以阻断淀粉储藏使花粉失去活性,不参与受精作用,从而防止转基因花粉传播造成基因污染,D正确。
故选D。
6.D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运动时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A错误;
B、在运动后感觉到热,此时热觉感受器兴奋,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通过出汗等方式增加皮肤散热,B错误;
C、运动员跑步动作的完成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调控下肢运动有关,C错误;
D、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接受记者采访回答问题,这主要与言语区的S区和H区有关,多数人的语言中枢分布于左侧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D。
7.B
【分析】由题意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蝾螈、池塘水位,因变量是霍氏蛙、灰树蛙、蟾蜍种群数量的变化。霍氏蛙、灰树蛙、蟾蜍三种生物有共同的食物和生活空间,所以种间关系应是竞争。有无蝾螈和池塘水位多少会影响三种生物的相互关系。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池塘自然干燥情况下,无蝾螈时灰树蛙种群消失,有蝾螈时有灰树蛙种群,因此自然界中捕食者的捕食作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正确;
B、本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四种生存条件,即池塘水位维持+无蝾螈、池塘水位维持+有蝾螈、池塘自然干燥+无蝾螈、池塘自然干燥+有蝾螈,B错误;
C、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实验中反应出霍氏蛙种群数量既受蝾螈捕食(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池塘水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8.C
【分析】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①调查某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使用样方法,每一个样方统计样方内部的蒲公英株数除以样方面积才为蒲公英种群密度,①错误;
②东北豹的数量很少,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②错误;
③调查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种群数量,科学家采集了大量大熊猫粪便,通过分析其中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查明一年间这一地区大熊猫个体数,③正确;
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在观察计数时只计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④正确;
⑤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黑光灯诱捕土壤小动物,每日在相同时间捕获小动物并统计丰富度,⑤正确。
①②错误,③④⑤正确。
故选C。
9.C
【分析】1.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其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2.稳态调节机制的研究: 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后来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①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他认为内环境保持稳定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①错误;
②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在于将小肠黏膜和盐酸混合后获得的提取液注射到血液中,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②正确;
③班廷将实验狗甲的胰腺摘除,不久出现糖尿病症状;将实验狗乙的胰腺导管结扎,几天后胰腺萎缩,但血糖含量正常.将萎缩的胰腺提取液给甲注射,不久血糖含量下降.这个实验促成了胰岛素的成功提取,③正确;
④在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中,摘除睾丸和移植睾丸实验分别运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从而证明了雄激素的功能,④正确;
⑤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尖端有物质运至下部分,促进下部分生长,没有提出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⑤错误;
⑥荷兰科学家温特借助琼脂块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并为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⑥错误。
故选C。
10.D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小麦与玉米不是同一物种,二者存在生殖隔离,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A正确;
B、图1中单倍体小麦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为六倍体,故单倍体小麦含有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联会紊乱,导致配子异常,B正确;
C、图1和图2育种过程中分别用到了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和染色体加倍等处理,均涉及的遗传学原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
D、图1中单倍体不育,没有种子,不能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获得幼苗,D错误。
故选D。
11.C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此时兴奋部位的钠离子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神经纤维膜内外形成电位差,这样兴奋就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详解】A、据图可知,在神经元某一位点连续施加4次刺激,但c和d刺激时间间隔较近,膜电位尚未恢复再进行d刺激,所以发生了电位叠加现象,A正确;
B、该过程中Na+内流促使膜电位发生反转,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正确;
CD、该过程Na+内流促使质膜发生去极化,进而引发钠离子通透性增加,即刺激更多Na+通道开放,加速Na+内流,属于正反馈调节,同时也说明Na+通道的开放程度受膜电位的影响,C错误,D正确。
故选C。
12.D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在衰老过程中,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均下降,A正确;
B、自由基可攻击磷脂、蛋白质和DNA等分子,导致细胞衰老,B正确;
C、间充质干细胞老化后其成骨活性会下降,说明航员在太空出现的衰老相关现象可能与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相关,C正确;
D、槲皮素可以通过消除自由基抗氧化来延缓细胞衰老,还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其成骨活性,说明可以加速老人骨折后的愈合速度,D错误。
故选D。
13.B
【分析】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2、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A、在条锈菌侵染小麦的过程中,小麦TaSIG基因的表达量会增加,可能有利于条锈菌侵染或繁殖,A正确;
B、菌体分泌的PstGTA1蛋白会被转运到小麦细胞核中,结合到小麦TaSIG基因附近,细胞核内发生转录,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因此是通过促进TaSIG基因的转录译过程来调控其表达,B错误;
C、TaSIG基因所在染色质区域变得松散便于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RNA聚合酶的结合,C正确;
D、TaSIG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生突变,菌体分泌的PstGTA1蛋白无法与其结合,不利于条锈菌侵染或繁殖,该突变小麦可能会具有条锈病抗性,D正确。
故选B。
14.D
【分析】
病毒是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繁殖。
【详解】
A、人工合成病毒能够引发小鼠脊髓灰质炎,但其毒性比天然病毒小得多,说明该人工合成病毒的结构和功能与天然病毒的不完全相同,A错误;
B、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的化学组成至少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类分子,因此彻底水解产物为核糖、磷酸、四种碱基、氨基酸,B错误;
C、脊髓灰质炎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中才能生存,题干人工合成病毒虽然没有利用活的细胞,但是人工创设了类似环境,C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无法独立生存的,所以不能说制造了病毒就是制造了生命,D正确。
故选D。
15.B
【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
【详解】A、油菜素内酯属于植物激素,能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在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分析图1可知,实验组为铜离子胁迫处理和有外源油菜素内酯(EBR),故对照组为无铜离子胁迫、铜离子胁迫处理和无外源油菜素内酯作用,由于对照组1比对照组2葡萄幼苗根系总长度更长,故对照组1和2的处理分别是无铜离子胁迫,铜离子胁迫处理(120μMCu2+处理),B错误;
C、相比对照组可知,图1显示铜离子胁迫会抑制柑橘幼苗的根系生长,一定浓度的EB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铜离子胁迫会抑制柑橘幼苗的根系生长,C正确;
D、图2结果显示,在铜离子胁迫下,不同浓度的EBR处理均显著增加了葡萄幼苗体内脱落酸含量,油菜素内酯可以缓解铜离子胁迫对柑橘幼苗影响的过程,脱落酸也在植物抵抗环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油菜素内酯和脱落酸之间存在协同关系,D正确。
故选B。
16.ABC
【分析】稻田养鸭是利用水稻和鸭子之间环境关系和食物链的关系,即利用鸭子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同时按摩、疏松土壤,刺激水稻植株分蘖,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实现水稻纯绿色生产,有效提高水稻有机化程度。
【详解】A、稻田鸭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害虫),属于杂食性动物, A正确;
B、鸭子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属于初级消费者,B错误;
C、稻鸭子吃掉稻田内的害虫,属于第三营养级,C错误;
D、稻田鸭属于杂食性动物,属于消费者,D错误。
故选ABC。
17.BD
【分析】结合题干“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假设有3种植食性昆虫分别以芦苇、碱蓬和互花米草为主要食物,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可知,图1中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昆虫②以芦苇为食,昆虫③以碱蓬为食。
【详解】A、结合题干“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推测,本研究中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盐,A正确;
B、结合题干“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且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图2中,若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则昆虫③以碱蓬为食(图1中③的数量一直在减少),B错误;
C、结合图2可知,互花米草对陆地和海水的适应性均较好,数量均能较多的增加,互花米草可以向内陆和海洋两方向扩展,C正确;
D、结合题干“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可知,一开始,互花米草的入侵有利于芦苇数量的增加,过了5年之后,互花米草的数量仍在增加而芦苇的数量在减少,故1~N年,芦苇和互花米草种间关系的变化是正相互作用转为负相互作用,D错误。
故选BD。
18.CD
【分析】题图展示了血糖平衡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激素可以促进糖原、脂肪转化为血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B激素能促进血糖转化为糖原、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由此说明A是胰高血糖素,B是胰岛素,a是胰岛A细胞,b是胰岛B细胞,甲是胰岛。乙器官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丙器官,由此说明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C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
【详解】A、由图可知,A激素可以促进糖原、脂肪转化为血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B激素能促进血糖转化为糖原、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由此说明A是胰高血糖素,B是胰岛素,a是胰岛A细胞,b是胰岛B细胞,甲是胰岛。乙器官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丙器官,由此说明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C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由分析可知激素D甲状腺激素与激素B胰岛素在血糖调节方面具有拮抗作用,激素D甲状腺激素与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A错误;
B、抗体1攻击细胞b引起的血糖调节紊乱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B错误;
C、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细胞a为胰岛A细胞,当血糖浓度低时,作为神经调节的效应器,其细胞膜表面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通过体液调节时,胰岛A细胞可以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C正确;
D、乙器官为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其作用是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若幼年个体切除乙(垂体)会导致生长发育停滞,D正确。
故选CD。
19.AB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详解】A、免疫防御是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的功能,“细胞因子风暴”能体现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A错误;
B、过量细胞因子导致正常细胞的死亡对于机体是不利的,属于细胞坏死,B错误;
C、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是以这个免疫活性物质,可作用于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促进两者的增殖分化,C正确;
D、当细胞因子含量较多时发生“细胞因子风暴”,导致肺部等器官的严重损伤,肺损伤又会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发更多的细胞因子产生,故该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AB。
20.AD
【分析】据图分析, ABC 转运蛋白是一类跨膜转运蛋白,可以催化 ATP 水解释放能量来转运物质(化疗药物),属于主动运输。在物质转运过程中, ABC 转运蛋白构象发生改变。
【详解】A、由于奥沙利铂与癌细胞的DNA形成交叉联结,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达到抗癌的效果,A正确;
B、某些ABC转运蛋白能将已经进入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排出,细胞内转运蛋白的活化,致使奥沙利铂从B侧转运至A侧,降低细胞内的有效药物浓度,B错误;
C、分析图可知,ABC转运蛋白在运输奥沙利铂的过程中,自身构像发生改变,C错误;
D、肿瘤细胞中 ABC 转运蛋白基因大量表达,使细胞膜上 ABC 转运蛋白数量增多,导致大量化疗药物被排除,降低药物的疗效,D正确。
故选AD。
21.每空1分,共10分
(1) PCR 50℃ 3’ 电泳
(2) 促性腺激素 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 同期发情 不需要 受体子宫对移入的胚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
(3)小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培育转基因鼠的基本流程,其中①是筛选获得导入外源基因的精子的过程,②是体外受精过程,③是早期胚胎培养过程,④是胚胎移植过程。
【详解】(1)为了获得大量外源基因,常采用PCR技术实现。扩增外源基因时需要获取目的基因两端已知的核苷酸序列,据此设计引物,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时的温度一般要控制在50℃左右,该过程成为复性;延伸时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在引物的3’端。PCR的产物一般通过电泳来鉴定。
(2)为获得更多的卵细胞,行过程②前常利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鼠进行超数排卵处理;③过程代表早期胚胎培养,若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葚胚或囊胚进行均等分割。在囊胚期进行胚胎分割时,为了保证分割后的胚胎正常发育,应注意对内细胞团均等分割;过程④表示胚胎移植,胚胎移植前应对代孕母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由于受体子宫对移入的胚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因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对代孕母鼠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外来胚胎。
(3)与显微注射法相比,精子载体法不需要穿过核膜,而是利用雌雄原核自动融合,可减少对卵细胞结构的破坏,所以精子载体法对受精卵中核的影响会更小。
22.每空2分,共12分
(1) 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4%
(2) bS/a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
(4)种子库、精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分析】分解者的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记重捕法);计算方法:①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②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详解】(1)分析图可知,A代表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能量传递效率最多按20%计算,假设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J,那么肉食性动物最多获得0.04J,③代表的能量最多是①的0.04倍。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a,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b,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约为bS/a个。在统计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采用了记名计算法。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3)食虫鸟增加,害虫数量会减少,食虫鸟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减少,导致食虫鸟减少;食虫鸟减少,导致害虫增加;从循环因果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
(4)为了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基因库外,还可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23.每空2分,共14分
(1) 信息分子 基因
(2) 在正常供磷条件下,施加NPA(乙组)水稻分蘖数多于不施加NPA(甲组) 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生长素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运输到果实部位的含量减少,影响分蘖
(3) 4/四 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并检验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分析】1、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
2、实验中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详解】(1)植物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可调控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还受到基因和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的调控。
(2)据图分析,在正常供磷条件下,施加NPA组的水稻分蘖数多于不施加NPA的组,据此分析,正常供磷条件下,NPA最可能通过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向是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生长素能够促进促进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分析题意可知,生长素合成于水稻顶端完全展开的叶片中,其极性运输抑制水稻分蘖的原因可能是生长素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运输到果实部位的含量减少,影响分蘖。
(3)欲探究生长素和独脚金内酯两种植物激素在调控水稻分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应设置4组实验:空白对照组、生长素组、独脚金内酯组、生长素+独脚金内酯组,各组的实验条件应保持等量且适宜;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同时也能检验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4.每空1分,共8分
(1) 紫藤 龙须藤
(2) 弱 小
(3)香花崖豆藤
(4) 变大 不变
(5)整体
【分析】光反应只发生在光照下,是由光引起的反应。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光合膜)。光反应从光合色素吸收光能激发开始,经过水的光解,电子传递,最后是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以ATP和NADPH的形式贮存。
【详解】(1)五种藤本植物中,由于紫藤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光饱和点也最大,光补偿点也最高,因此是典型的喜阳藤木,而龙须藤的净光合速率较大,光饱和点较高,光补偿点最低,因此对强光和弱光都能适应。
(2)表中显示龙须藤光饱和点815μml/(m2·s),而在岩溶地区为627.7μml/(m2·s),则其光饱和点变小,说明龙须藤在重度石漠化地区有较弱的适应性,光适应范围变小。
(3)由于香花崖豆藤的光饱和点小于络石,光补偿点高于络石,最大净光合速率大于络石,因此若该地区光照强度达到络石的光饱和点,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则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内制造有机物的量一定大于络石的植物为香花崖豆藤。
(4)若喙果鸡血藤的呼吸强度增大(其他条件不变),其光补偿点是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的点,因此鸡血藤的光合作用光补偿点将增大,而光饱和点不变。
(5)在该石漠化地区中,将以上五种藤本植物进行合理布设,有利于该地区的生态重建,这遵循的是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
25.除标记外,每空1分,共11分
(1) 9/九 6/六 (分离与)自由组合 1/9 1/4/25%
(2) 甲基化 H基因不能正常表达
(3)子代为浅绿色∶白色=1∶1,该深绿色果皮黄瓜是5号染色体单体;子代全部为浅绿色,该深绿色果皮黄瓜不是5号染色体单体(4分)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黄瓜是雌雄同花植物,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即可自交亦可杂交。H、h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hh 的植株表现为雄株,基因型为HH、Hh的植株表现为正常株;G、g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控制果皮颜色,基因型为GG的黄瓜果皮深绿色,基因型为Gg的黄瓜果皮浅绿色,基因型为gg的黄瓜果皮白色。两者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由于H、h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G、g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HhGg的黄瓜植株自然传粉,Hh自交后子代有HH、Hh和hh,Gg自交后子代有GG、Gg和gg,故所得F1的基因型有3×3=9种,表现型有2(雄株、正常株)×3(深绿色、浅绿色、白色)=6种;将F1中的雄株(hh)除去,剩余的植株包括(1/3HH、2/3Hh),所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2/3H、1/3h,所得F2中雄株hh所占比例为1/3×1/3=1/9;果皮颜色相关基因型及比例为1/4GG、1/2Gg、1/4gg,配子及比例为1/2G、1/2g,结白色果皮黄瓜的植株gg所占比例为1/2×1/2=1/4。
(2)正常情况下,因型为Hh的黄瓜为正常植株,但其自然发育成为雄株,经检测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并未发生改变,则其发育为雄株的原因可能是H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抑制了H基因的表达;用基因型为Hh的正常株黄瓜为母本与该雄株Hh杂交,子代中HH∶Hh∶hh=1∶2∶1,应表现为正常株与雄株的比例为3∶1,但由于H基因无法正常表达,故正常株与雄株的比例也不是典型的3:1。
(3)分析题意,当植物体细胞缺失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体(2n-1),5号染色体单体的黄瓜只有深绿色果皮(GO)和白色果皮(gO)两种类型,欲判断一株深绿色果皮黄瓜是否为5号染色体单体,可用基因型为gg的雄株与其杂交,若该深绿色果皮黄瓜是5号染色体单体,则其基因型是GO,与gg杂交,子代为Gg:gO=1∶1,表现为浅绿色∶白色=1∶1,若该深绿色果皮黄瓜不是5号染色体单体,则其基因型是GG,gg杂交,子代为Gg,全部为浅绿色。
2024年浙江省高三高考生物考前热身卷: 这是一份2024年浙江省高三高考生物考前热身卷,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适应性演练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适应性演练生物试卷,文件包含2024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适应性演练生物试卷原卷版docx、2024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适应性演练生物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