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考点解密】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预测(新高考专用)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和微专题人口新问题、传统文化与民居、城市群(分层练) -(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人口与城市和微专题人口新问题、传统文化与民居、城市群(分层练) -(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8人口与城市微专题人口新问题传统文化与民居城市群分层练原卷版docx、专题08人口与城市微专题人口新问题传统文化与民居城市群分层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三、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四、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五、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六、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七、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八、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还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
微专题人口新问题、传统文化与民居、城市群
内容概览
A·常考题不丢分
B·综合素养拿高分/拓展培优拿高分
【命题点01 人口新问题】
【命题点02 传统文化与民居】
【命题点03 城市群】
C·挑战真题争满分
(2024·全国·模拟预测)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县内交通便利。图示意2006—2020年柘城的城—镇—村人口层级结构变化。完成下面1-2小题。
1.推测2006—2020年,柘城的城—镇—村人口层级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县城工业化发展②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③村域特色产业发展④村域学校数量减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为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下列建议合理的是( )
A.县城承接外地产业转移B.促进“一镇一品”优势产业发展
C.改善村域基本服务设施D.合理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流转
【答案】1.A 2.B
【解析】1.柘城县城工业化发展会吸引镇区和村域人口迁入城区,使城区人口比例上升,①正确;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需求减少,可促使村域人口向外流动,村域单元人口比例减小,②正确;村域特色产业发展能吸引村域人口回流,促进村域人口比例上升,③错误;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增加、生育率降低、常住学龄人口不断下降等,农村各教学点生源呈现向较大乡镇和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因此村域学校数量减少是村域单元人口减少的结果,排除④。故选A。
2.与稳定的金字塔形结构相比,目前该县人口层级结构主要的问题是镇区人口占比偏低。县城承接外地产业转移,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口向县城迁移,不利于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A错误;促进“一镇一品”优势产业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口向镇迁移,有利于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B正确;改善村域基本服务设施,不利于农村人口外迁,不利于优化该县村域单元人口为主的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C错误;合理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流转,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不利于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D错误。故选B。
【点睛】“书包里的城镇化”:与农村相比,县城医疗、教育条件较好,农村家长带孩子进入县城上学的现象很普遍,导致农村学校越来越少。部分县城人口增速甚至超过了一些地级市。多地出现了“书包里的城镇化”现象。
(2024·全国·模拟预测)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下表示意2000年和2010年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城乡对比情况(单位:%)。据此完成3-5题。
3.与2000年相比,2010年城乡老年人居住安排占比变化量较大的是( )
A.独居的比例B.与子女同住的比例C.隔代同住的比例D.三代同住的比例
4.表中农村老年人三代同住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子女外出务工B.养老制度不完善C.老年人收入提高D.传统观念的影响
5.下列有关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提高高龄补贴的年龄标准B.提高老年人医疗报销水平
C.子女全部回乡务工照顾老人D.在农村建设大型养老社区
【答案】3.D 4.A 5.B
【解析】3.由表中数据计算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0年城乡老年人独居的比例增加了4.6%;城乡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减少了2.1%;城乡老年人与隔代同住的比例减少了0.1%;城乡老年人三代同住的比例减少了14.3%。故选D。
4.2000—2010年,农村老年人三代同住比例下降7.3%,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入城市务工,加之受城市生活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大多没有随子女迁移到城市,从而造成农村老年人三代同住比例下降,A正确;养老制度不完善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会增加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从而增加三代同住比例,B、D错误;当前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不高,大多依靠子女养老,C错误,故选A。
5.提高农村老年人高龄补贴的年龄标准,会减少享受高龄补贴政策的农村老年人人数,A错误;提高老年人医疗报销水平,可以使老年人享受更多优惠政策,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B正确;农村就业机会少,工资收入低,子女不可能全部回乡务工,C错误;农村地区老年人居住分散,不适宜建设大型养老社区,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到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措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加强老年人自我养老的能力;加强农村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对于养老保险的宣传。
(2023·河北邢台·宁晋中学校考模拟预测)“老漂族”指为支持子女事业或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到子女工作所在的大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我国“老漂族”人口数量巨大,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老漂族”集中的区域之一。调查还发现,目前上海市也有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边的水乡古镇。据此完成下面6-7小题。
6.下列省区中,“漂”在上海的老年人数量最多的省份是( )
A.安徽B.贵州C.北京D.湖南
7.上海市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边水乡古镇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活成本较低②便于照顾家庭③交通便利④环境优美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6.A 7.D
【解析】6.“漂”在上海的老年人是为了自己的子女而来,而来沪的劳动力主要是就近欠发达的省份,安徽与上海地理位置临近,有大量的劳动力来沪打工,所以会有大量安徽来沪劳动力的父母老年人来沪,A正确;贵州和湖南两省更靠近珠三角,劳动力多去珠三角,BD错误;北京经济也较发达,且距离上海远,漂在上海的北京老人数量很少,C错误。故选A。
7.水乡古镇并不是城市而是村镇,与上海大城市相比物价水平较低,生活成本较低,①正确;老年人属于被照顾的对象,而不是照顾别人,②错误;村镇交通并不便利,③错误;水乡古镇环境优美,适宜老年人居住,④正确。故选D。
【点睛】2022年上海的流动人口主要的省份: 安徽省以260.2万人居首位;江苏省以150.4万人居上海第二;三是河南省有78.3万人;第四是四川人,在上海工作的有62.4万人;第五是江西省,48.7万人;第六位是浙江省,45.1万人;第七位是湖北省,上海有40.8万人;第八是山东,37.8万;第九位是福建省,有26.4万人,第十位是湖南省,上海有22.9万人。
(2023·重庆北碚·西南大学附中校考模拟预测)在老龄化和流动迁移活跃的双重推动下,老年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异地养老与家属随迁是两类典型的老年人口流动原因。异地养老指老年人离开原本的居住地,流动到另一地区,明确以养老为目的的流动方式;家属随迁指以照顾孙辈为主要目的而流入子女家庭所在地。这两类老年群体在迁入地的居留意愿存在一定差异(如下表)。据此完成下面8-10小题。
8.总体来看,异地养老的老年群体在迁入地的居留意愿高于家属随迁老年群体,其主要取决于( )
A.自身经济能力B.迁入地医疗条件C.自身消费观念D.迁入地人口政策
9.异地养老群体中,流入特大及超大城市的居留意愿比流入中等城市的低,可能是因为( )
①特大及超大城市定居成本高②特大和超大城市人均资源少
③中等城市亲朋好友少④部分中等城市环境质量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为提升老年人在迁入城市的居留意愿,建议( )
A.全面放开老年群体落户条件B.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创业机会
C.禁止用社会资金发展养老产业D.推动不同城市之间养老服务联动
【答案】8.A 9.B 10.D
【解析】8.由材料可知,异地养老指老年人离开原本的居住地,流动到另一地区,明确以养老为目的的流动方式,可推断选择异地养老的老年群体通常自身收入水平较高,思想观念较为开放,能够接受在自己所喜欢的异地养老定居,A对;异地养老迁入的城市也有不同的等级类型,未必医疗条件都比原住址好,B错;家属随迁受家庭等观念影响大,与消费观念关系不大,C错;迁入地的人口政策不会区别对待异地养老和家属随迁这两种类型的老年人,D错。故选A。
9.特大及超大城市定居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群体的长期定居意愿,部分在这里异地养老的老人只想在刚退休后的一段时间内且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此居住,①正确;特大及超大城市虽然人口多,但公共服务完善,人均资源未必少,②错误;都是异地养老,亲朋好友都少,且一般来说,中等城市数量较多,异地养老的老年人口可能选择距原居住地更近的中等城市,亲朋好友可能要比在特大及超大城市多,③错误;选中等城市异地养老,很大程度上会考虑环境因素,即往往选择环境质量好、生活安逸的中等城市,④正确。综上可知,正确的为①④,B对,ACD错。故选B。
10.目前全面放开老年群体落户条件的可行性较低,A错;就业不是老年人迁移的主要目的,B错;在行政导向之外,应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引入社会资金,兴建各项针对异地养老流动老人的设施,更好地满足老人多样化的异地养老需求,禁止用社会资金发展养老产业不合理,C错;为满足异地养老流动老人的需求,当地政府应推动建立养老机构以及与其他不同城市之间养老机构联网联动制度,消除异地养老流动老人领取养老金、社会保险及异地看病的制度障碍,D对。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2024·全国·模拟预测)在城乡转型过程中,生产方式的转变致使村镇建设格局演化路径呈现多元分化。由于要素集聚与疏散的空间需求不同,县域村镇建设可分为农业生产型、工业生产型以及生态消费型三类演化模式。下图为江苏省县域三类典型村镇建设格局演化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11-13小题。
11.图中a、b、c三类村镇建设格局演化模式分别属于( )
A.农业生产型工业生产型生态消费型B.工业生产型生态消费型农业生产型
C.生态消费型农业生产型工业生产型D.农业生产型生态消费型工业生产型
12.亲子乐园、农家体验活动最宜布局在( )
A.a类村镇B.b类村镇C.c类村镇D.三类村镇均可
13.据图推测( )
A.a类村镇城镇化水平最低B.a类村镇村居范围逐渐扩大
C.b类村镇企业向乡村集聚D.c类村镇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答案】11.A 12.C 13.A
【解析】11.由材料可知,a类村镇村居分散布局,未经历剧烈的转型重构,且规模缩小,部分村民向城镇搬迁,城关镇规模较小,属于农业生产型;b类村镇镇域发展有专业的园区即工业园,村庄向社区集中,属于工业生产型;c类村镇注重生态消费与生态保护,因此属于生态消费型,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2.亲子乐园、农家体验活动的布局需要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最适宜布局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由上题分析可知,c类村镇建设格局属于生态消费型村镇建设格局,因此最符合要求,C正确;不适宜布局在农业生产型和工业生产型村镇,ABD错误。所以选C。
13.由图可知,a类村镇中城镇土地利用类型最少,推测其城镇化水平应是三类村镇中最低的,A正确;a类村镇村居范围整体缩小,B错误;b类村镇中企业向工业园聚集,C错误;c类村镇中城关镇向郊区扩张,而不是向乡村扩张,因此该类村镇并未出现逆城镇化现象,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村镇建设格局是指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
(2024·全国·模拟预测)2002年,与老城区一江之隔的红谷滩成为南昌市重点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在四五年时间就初步形成,但医疗、教育、商业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红谷滩区很多楼盘刚推出便销售一空,一度被人们称为“睡城”。经过多年发展,红谷滩区扩展到393km2,采用智慧城管系统实现精确管理(见下图)。完成下面14-15小题。
14.红谷滩区一度被人们称为“睡城”的主要原因是( )
A.居民出行不便B.缺乏支柱产业C.公共配套设施不足D.主城区房价高
15.红谷滩区采用智慧城管系统进行城市管理的直接目的是( )
A.取代城管工作B.提高通勤效率C.改善空气质量D.增加城市绿地
【答案】14.C 15.B
【解析】14.由材料可知,红谷滩区基础设施在建设初期就已初步形成,有利于居民出行,A正确;开发初期,红谷滩区缺乏支柱产业和主城区房价高都不是其被称为“睡城”的主要原因,BD错误;红谷滩区当时医疗、教育、商业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导致其主要功能区为住宅区,故被人们称为“睡城”,C正确。故选C。
15.红谷滩区采用智慧城管系统进行城市管理,居民可以反馈各道路交通情况,相关部门了解后,可以采用相关措施,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居民通勤效率,但在改善空气质量和增加城市绿地方面的作用不明显,B正确,CD错误;智慧城管系统并不能取代城管工作,A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用地由各种不同功能的几部分组成,各项用地都有一定的要求,每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都具有相应又相矛盾的关系。城市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把在使用上功能不同的各部分用地合理地组织在一起,既要满足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要避免相互之间的不良影响和干扰。在开始规划一个城市时,要根据该城市不同特点和要求,对工业区、生活居住区、市内道路广场、对外交通、仓库等城市各项用地进行全面规划,合理组织,统筹安排,为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这就是功能分区。
(2024·全国·校考模拟预测)就业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就业的人口数量,就业中心是指就业密度显著大于周边的地区。下图分别示意某年世界四大都市圈不同圈层内人口密度与就业密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16-18小题。
16.该年世界四大都市圈中( )
A.伦敦都市圈第一圈层人口密度最大B.东京都市圈人口密度与就业密度呈正相关
C.纽约都市圈第一圈层就业人数最少D.巴黎都市圈人口密度与就业密度呈正相关
17.各都市圈就业中心的形成原因是( )
A.交通便捷B.居住区密集C.产业集中D.环境质量好
18.各都市圈就业中心平均通勤时间最短的是( )
A.伦敦都市圈B.纽约都市圈C.东京都市圈D.巴黎都市圈
【答案】16.D 17.C 18.D
【解析】16.读图可知,巴黎都市圈人口密度与就业密度都随着都市圈层向外递减,呈正相关关系,D正确;伦敦都市圈与东京都市圈第一圈层人口密度最小,A错误;东京都市圈第一圈层至第二圈层人口密度递增,但就业密度递减,B错误;无法判断纽约都市圈第一圈层就业人数,C错误。故选D。
17.读图可知,各都市圈第一圈层就业密度显著大于周边地区,形成就业中心。就业中心就业人口多,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位于都市圈中心位置,经济发达,产业集中,就业岗位多,C正确;交通便捷有利于较远地区人口流入,提高就业密度,但不是形成就业中心的主要原因,A错误;就业中心一般是该地区产业较发达的地带,一般为市中心,其地价较高,一般不会形成密集的居住区,同时由于就业中心商业活动频繁,人流车流量大,其环境质量不会太好,BD错误。故选C。
18.读图可知,伦敦、纽约、东京各都市圈就业中心的就业密度都明显高于人口密度,说明就业中心地区除了本区域人口参与就业外,还有大量周边地区人口流入参与就业,平均通勤时间较长,ABC错误;而巴黎都市圈就业密度低于人口密度,说明周边地区人口流入少,平均通勤时间最短,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社会条件包括:社会发展、政治因素、交通条件、文化因素等;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等。
(2023·全国·模拟预测)城镇化的显著特征包括空间扩张和人口增长。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目标被定义为土地消耗率与人口增长率之比,用于描述城市扩张与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广佛同城的发展。下图示意1990—2010年珠三角地区土地消耗率和人口增长率情况。据此完成19-20题。
19.关于图中珠三角地区土地消耗率与人口增长率,表述正确的是( )
A.1990—2000年佛山建成区面积扩张最快B.广州建成区面积扩张强度呈下降趋势
C.1990—2000年珠海人口增长率最高D.2000—2010年中山人口增长率上升明显
20.广州和深圳两个时期土地消耗率变化存在差异,原因可能是广州( )
①行政区划面积更大②产业链更加完善③地理位置受限④地势起伏较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9.D 20.A
【解析】19.读图可知,1990—2000年,珠海土地消耗率最高,即其建成区面积扩张最快,主要原因是珠海城镇化的快速发展,A错误;广州2000—2010年的土地消耗率高于1990—2000年,城市扩张强度呈上升趋势,B错误;1990—2000年深圳人口增长率最高,C错误;相较于1990—2000年,2000—2010年中山人口增长率上升较明显,肇庆人口增长率也有小幅度上升,其余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D正确。故选D。
20.图示两个时期,广州的土地消耗率呈上升趋势,深圳的土地消耗率呈下降趋势,原因可能是广州行政区划面积更大,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且广州发展更早、具有更为完善的产业链,提供的基础配套设施等比深圳要丰富,①②正确;深圳市的丘陵面积较大,广州地势相对平坦,所以广州可以与西部的佛山构成广佛同城经济区,也可以同东莞、惠州等邻近城市协同发展,地理位置受限较少,③④错误。故选A。
【点睛】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农村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过程。城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期,加速和后期阶段。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发展速度较快,城市问题突出;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减缓。
21.(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9年提出的“大昆明计划”规划环滇池建设“大昆明”,以滇池北岸的主城区为核心,在滇池的西岸、东岸、南岸规划多座城市组团,密切主城区与各组团的联系以及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如下图)。当时“大昆明计划”未能实现,在近年来的建设热潮中,滇池成为昆明都市圈的内湖,近百年前的“大昆明”逐渐走向现实。
(1)描述“大昆明计划”中的城镇等级体系。
(2)简述“大昆明计划”中,为增强昆明主城区与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可采取的措施。
(3)分析与“大昆明计划”相比,近年来昆明都市圈成功发展的条件。
【答案】(1)以昆明主城区为高等级核心;低等级的组团数量较多,分布在昆明主城区周边和滇池沿岸。
(2)完善昆明主城区与各组团的交通运输网;主城区和各组团之间开展产业分工与合作,增强生产联系;将主城区部分公共设施有序疏解到各组团。
(3)资金充足,具备大规模建设城区的条件;人口总量增多,能维持各组团的运转;产业体系逐渐完善,能够满足各组团布局的需求;信息和交通的进步促进了各组团的联系。
【解析】本题以“大昆明计划”为背景,涉及城镇等级体系、增强昆明主城区与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可采取的措施、昆明都市圈成功发展的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1)由图可知,昆明主城区为高等级核心,若干低等级组团分布在主城区周边和滇池沿岸,形成等级相对分明的城市分布体系。
(2)增强昆明主城区与各组团之间联系的措施:完善昆明主城区与各组团交通运输网络,增强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主城区与组团产业分工与协作,增强它们之间的生产联系;将主城区部分公共设施有序疏解到各组团,促进组团的发展。
(3)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累积到较为充足,具备了大规模建设城区的条件;与“大昆明计划”提出的时代相比,目前昆明的人口规模大,人口数量多,能维持各组团的运转;昆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体系完善,能够满足各组团布局的需求;发达的交通和现代化通信能使各组团的联系更加密切。
22.(2022·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国是传统港口大国,共有500多座海港和河港。早期,法国港口与城市处于初级协同阶段,港区与城区紧密相连。20世纪中叶以来,尤其是集装箱运输大规模推广以来,港口与城市开始分离。近年来,港航高端服务业(港航金融、海事仲裁等)向市区迁移,港口与城市转向高级协同关系。临港工业能够为港口带来稳定的货源,带动港口综合效益的提升。由于生产成本上升,法国的临港工业出现空心化态势。世界上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采用近岸外包带动临港地区再工业化模式,即雇佣邻国的组织和劳动力投入临港工业,但法国难以采用该种模式。下图示意法国主要港口的分布。
(1)根据港口分布特点,推测法国人口和水系的空间分布差异。
(2)分析法国港口与城市的关系经历了“初级协同一分离一高级协同”转变过程的原因。
(3)法国难以采用近岸外包带动临港地区再工业化的模式,试从劳动力的角度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法国英吉利海峡、地中海沿岸港口密集,说明法国北部和地中海沿岸人口密度较大,中部较小,法国内河港口较多,分布分散,北部多于南部,说明法国河流众多,水系发达,且北部河网密度更大。
(2)早期,港口比其他地区更具备进出口货物的优势,成为商品贸易集散中心,促进城市发展,港城协同,随着港口规模扩大,港口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对集中连片土地要求提高,港口逐渐与城市分离,以减轻港口作业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干扰,之后,港口相关产业升级,港航高端服务业向信息畅通、设施完善的中心城区迁移,实现港城协同。
(3)地处欧洲西部,周边地区都同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差异较小;港口众多,临港地区再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法国及周边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偏低,劳动力自然增长量不足。
【解析】本题以法国人口和水系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国人口和水系的空间分布差异、港口与城市关系的演变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推测法国人口和水系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根据港口的分布情况来进行判断,港口密度大,反应人口密度大,同时也能够反映水系较多。由图可知,由于法国英吉利海峡、地中海沿岸港口集聚,反映这一带人口密度较大,说明法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并且法国北部和地中海沿岸人口密度较大,中部较小。由图可知,由于法国内河港口数量较多,分布相对分散,且北部更多,说明法国河流较多,水系较为发达,并且空间分布不均匀,整体来说,北部的河网密度更大
(2)分析法国港口与城市的关系经历了“初级协同一分离一高级协同”转变过程的原因,需要考虑初级时期,分离时期以及高级时期不同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初级协同阶段主要考虑港口的运输物流优势,早期港口比其他地区更具备进出口货物的运输物流优势,成为商品贸易集散中心,能够促进城市发展,所以港城协同。分离阶段主要考虑的是港口扩大对占地要求的提高和对城市环境的干扰,随着港口规模扩大,港口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对集中连片土地要求提高,所以港口逐渐与城市分离,从而减轻港口作业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干扰,进入分离阶段。高级协同阶段主要考虑高端港口相关产业的选址需要接近城市中心,由于港口相关产业升级,港航高端服务业向信息畅通与设施完善的中心城区迁移,从而实现高级港城协同。
(3)法国难以采用近岸外包带动临港地区再工业化的模式主要从周边国家劳动力的数量较少、成本差异不大等角度分析,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其周边国家与地区均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所以与法国劳动力成本差异较小,并且,由于法国及其周边国家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所以劳动力的自然增长量不足,劳动力较少,但是由于港口众多,临港地区再工业化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由于劳动力成本与数量问题,所以法国难以采用近岸外包带动临港地区再工业化的模式。
23.(2022·山东菏泽·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人口稀疏区,其内部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显著。"祁吉线"(下图)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达到93∶7。两侧人口疏密格局长期稳定,但同时具有微变动。研究1982—2010年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发现,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在1%左右,部分县市还出现负增长,人口占比持续微降,西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人口占比持续微增。西北半壁是地球上相对不宜人居的地区之一,并分布有可可西里、羌塘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口以从事畜牧业为主。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西北半壁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1)分析青藏高原的东南半壁人口相对较多的自然原因。
(2)推测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人口增长较慢,部分县市出现负增长的原因。
(3)为协调西北半壁日益增长的人口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请提出可行性建议。
【答案】(1)东南半壁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好,土壤发育好;河流较多,水资源条件好;大多位于400mm年降水量线以东,气候相对湿润。适合种植业发展,生存环境相对较好。说明∶东南半壁海拔相对较低(或答出河谷较多也可);答出热量条件和土壤发育都可以;气候相对湿润(或答出降水较多也可)。
(2)东南半壁毗邻内地,人口迁出更为活跃;拉萨、西宁等较大城市周边的县市,向中心城镇迁移明显。说明∶答案强调区域之间人口迁移和区域内部人口迁移两方面。
(3)引导人口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脆弱区迁出;鼓励和扶持人口向城镇集聚;帮助当地人口转变生计方式(答出具体方式也可,如蔬菜大棚种植、光伏发电、从事旅游业等)。
【解析】本题以青藏高原人口分布界线“祁吉线”为载体,考查影响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的因素以及高速人地关系的措施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根据所学,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土壤、矿产等。①读图可知,东南半壁河流较多且向东南方向流动,聚落大都位于河谷,说明相比“祁吉线”西北半壁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好,适合人类生存;②河流数量较多,因此水资源条件好;③河谷平原,地形较平坦,土壤较肥沃,适合种植业发展;④读图可知东南半壁大多位于400mm年降水量线以东,气候相对湿润。综上所述,东南半壁生存环境相对较好,适合人类居住和生产生活,人口相对较多。
(2)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首先,由于我国给与少数民族地区优厚的计划生育政策,因此青藏高原大多数县市人口自然增长均呈现正增长。其次,祁吉线东南半壁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毗邻经济相对发达的其他省份,因经济因素导致西藏人口迁出更为活跃;拉萨、西宁等为省会、首府城市,再加上该线东南很多城市为地、州驻地,经济相对发达,对人口的拉力作用强,使得周边的大多数县市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明显,使得县市人口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西北半壁的寒冷干旱地区人口以本地从事畜牧产业为主,对外人口迁移不活跃;由于环境恶劣,畜牧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人口自然增长相对较快。
(3)针对西北半壁分布有可可西里、羌塘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且许多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属于相对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极难,因此可以出台政策引导人口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脆弱区迁出;当地人口以从事畜牧业为主,而且近年人口持续增长,收入较低,生活质量不高,可以引导、鼓励和扶持人口向城镇集聚,推动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
【命题点01 人口新问题】
(2023·河北·一模)下图为人口年龄结构图(局部),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四条曲线表示1965~2020年世界及亚欧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轨迹,其中曲线①表示世界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轨迹。据此完成下面24-26小题。
24.甲、乙、丙、丁所代表的人口年龄结构拥有显著人口红利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5.曲线②③④分别表示的国家和地区最可能是( )
A.西欧、中国、中东B.中国、中东、西欧C.中东、西欧、中国D.西欧、中东、中国
26.影响中东石油国家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轨迹的直接原因是( )
A.人均寿命延长B.劳动力输入C.产业结构单一D.出生率下降
【答案】24.D 25.A 26.B
【解析】24.读图可知,四地的人口年龄结构中,丁的劳动力比重最高,约为70%,少年儿童和老年人比重之和最低,拥有显著人口红利,故选D。
25.曲线②③④中,曲线②代表西欧,因为西欧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最严重;曲线③是中国,1965~2020年中,由于1980年左右执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趋缓,有明显转折点;曲线④是中东地区,人口人口年龄结构比较稳定,故选A。
26.中东国家石油资源丰富,波斯湾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本国人口少,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东石油国家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轨迹,B正确。跟人均寿命延长、产业结构单一 、出生率下降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其中0—14岁人口占17.95%,15—59岁人口占比63.35%,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2023·广东·校联考模拟预测)人户分离是指常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情况,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和外来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两种。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数增加76986324人,增长192.66%;外来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数增加154390107人,增长69.73%;总人户分离人数增加231376431人,增长88.52%。下图为2000—2020年中国人口流动(人户分离)占比的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27-29小题。
27.关于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户分离的根本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B.外来流动人口的人户分离活跃度下降
C.人口增速最快的是外来流动人口的人户分离
D.外来流动人口人户分离的比重不一定小于总人户分离的比重
28.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变化趋势,尤以大城市更为显著,其原因可能有( )
①大城市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大,就业机会多
②大城市某些社会经济政策与户口相挂钩
③大城市城郊结合部新建住宅区市政配套和公共设施建设不足
④大城市教育、医疗等资源分布均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9.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人口资源布局的规划
B.有利于教育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
C.有利于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
D.给城市内部的各项管理带来难度
【答案】27.A 28.B 29.D
【解析】27.人户分离主要是由人口流动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人户分离的根本原因,A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外来流动人口大幅增加,增长69.73%,活跃度上升,B错误;总人户分离的人口增速是88.52%,市辖区内的人户分离增速是192.66%,外来流动人口的人户分离增速是69.73%,增速最快的是市辖区内的人户分离,C错误;总人户分离包括市辖区内的人户分离及外来流动人口的人户分离,所以,外来流动人口的人户分离的比重一定小于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D错误。故选A。
28.市辖区内人户分离,多是人口搬迁,但是户籍不愿迁入现居地,可能原因有户籍地有社会经济政策与户口挂钩而不愿意户籍迁出,也有可能是城郊结合部新建住宅区市政配套和公共设施建设不足而不愿意户籍迁入,②③正确;大城市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大,就业机会多与人户分离关系不大,①错误;大城市教育、医疗等资源分布不均衡,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
29.大部分城市规划是按照户籍人口的规模来进行的,如商业网点、中小学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市辖区内的人户分离势必会造成城市区域内人口资源规划的失衡,给城市内部的各项管理带来难度,D正确;人户分离的趋势不利于人口资源布局的规划;不利于教育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人户分离有两种情况:一种指普查时点户口在本户,人未在此处居住,即通常所说“户在人不在”;另一种是指普查时点人在本户居住,户口不在本普查小区,即通常所说“人在户不在”。
【命题点02 传统文化与民居】
(2023·河南南阳·南阳中学校考三模)贵州省安顺市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屯堡(屯垦的军士建设的村寨),这里的房屋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和江淮遗风。鲍家屯建设了十分完善的水利工程,逐级分水,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格局。鲍家屯是600多年前的鲍家先祖建设的。下图为屯堡位置及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30-31小题。
30.屯堡房屋内部结构具有徽派和江淮风格,反映了( )
A.原住地民居建筑特色B.当地气候较寒冷干燥
C.迁入人口的文化传承D.加固房屋以抵御地震
31.鲍家屯建设完善的水利工程最主要的功能是( )
A.引水自流,便于灌溉B.河绕屯堡,利于防卫
C.就近取水,方便生活D.分流河水,减少洪灾
【答案】30.C 31.A
【解析】30.根据材料信息“这里的房屋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和江淮遗风”可知,本地地处贵州,房屋风格却有徽派风格和江淮遗风,这与当时屯田戍边政策有关,部分人口迁入本地,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交流,使本地出现徽派风格和江淮遗风的建筑,C正确,A错误;当地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热,B错误;抵御地震与建筑风格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31.据材料“鲍家屯建设了十分完善的水利工程,逐级分水,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格局”可知,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上游水根据不同的海拔分流,引水自流,便于灌溉,A正确;材料提到“两河绕田坝”,可判断该水利工程主要影响农业发展,对军事防卫和生活取水方面并无作用,BC错误;可以分流河水,但是无法减少洪灾,D错误。故选A。
【点睛】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 ”因此而形成。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独立发展、不断丰富的历程,也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遗存,既有地域文化特点,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023·山东东营·东营市第一中学校考二模)福建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蚵壳厝是当地沿海地区以壳为外墙原材料建成的传统特色建筑,据专家考证,蚵壳原产于非洲东海岸,古代商船返航时会载满蚵壳回泉州后来,当地人在海滩发现并捡拾这些蚵壳搅拌海泥筑屋而居下图示意泉州蚵壳厝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32-33小题。
32.古代船只将非洲东海岸蚵壳装载回泉州的目的是( )
A.作为建筑材料B.蚵壳为贸易商品
C.保持船只重心D.为船员提供食物
33.下列有关于蚵壳外墙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蚵壳凸外倾有利于排水 ②通风散热降低夏季室温
③反射阳光提高冬季室温 ④墙体防海风腐蚀耐长久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4.蚵壳厝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是当地人们( )
A.具备了务实包融的价值观B.使用本地自然资源的生活智慧
C.追求方正威严的审美情趣D.形成内部聚合的社会组织形态
【答案】32.C 33.B 34.B
【解析】32.虽然蚵壳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但是这并不是当初船员把蚵壳带回来的初衷,在海滩发现并捡拾,说明当初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故A错,古代输入我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土特产为主,而蚵壳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经济价值,不可能作为贸易商品,故B错,古代商船瓷器、茶叶、丝织品等货物到非洲东海岸,返航时为了防止船只运载货品太少,造成摇晃引发安全事故,船员因此就地捡不值钱的蚵壳保持船只重心,故C正确,蚵是海洋生物,在古代保险冷藏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不可能作为食物大量带上船只,故D错。故选C。
33.①结合泉州区域地理背景,我国东南沿海年降水量大,蚵壳凸面外倾有利于排水且能防水, ①正确; ②材料中提到蚵壳搅拌海泥筑屋,同时图片中可以看到蚵壳之间严丝合缝,并不能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②错;③反射阳光不仅不会提高冬季室温,反而会使热量被发射,降低室温,故③错,④ 蚵壳蚵壳来自海洋,抗海风腐蚀性强,有利于抵御含盐高的海风,墙体从古代一直保存到现在,说明墙体坚固耐久,故④正确,ACD错,本题选B。
34.蚵壳厝是当地人在海滩发现并捡拾这些蚵壳搅拌海泥筑屋而居,说明体现的是当地人们使用本地自然资源的生活智慧,故B正确,和务实包融价值、威严的审美、社会组织形态无关,故ACD错。故选B。
【点睛】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命题点03 城市群】
(2024·浙江·一模)长三角城市群已形成了囊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内的区域发展格局。2h(即2小时)出行交通圈可以反映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作用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图为“长三角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2h(即2小时)出行交通圈”据此完成下面35-37小题。
35.与三个中心城市2h出行交通圈通达程度最低的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 )
A.北部B.西南部C.东部D.东南部
36.根据中心城市辐射强度判断,连接上海、南京和杭州3个中心城市的道路网呈( )
A.“△”型态B.“>”型态C.“”型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7.从等值线图可以确定从中心向外围地区呈现出由低到高连续扩大的“圈层式”空间格局特征;从三个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可以得出接近区域中心的中心城市2h出行交通圈覆盖区域越广,①③正确。中心城市腹地受城市综合规模的作用是重要指标,但从图中看得结果不明显;中心城市之间地带不如中心城市周边,但也是交通非常发达地区,不可能形成“中心塌陷”格局,②④错误。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交通的通达度一般是指交通的发达程度。交通通达度衡量一个地区的交通便利情况。通过各种交通运输的方式和交通运输的点形成交通运输的网络。交通通达度越高则表明交通越便捷。
(2023·浙江宁波·镇海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舒适、准时、运输能力高的运载方式。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群通过规划建设多种轨道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据此完成下面38-39小题。
38.该城市群内不同层级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作用是( )
A.高速国铁干线满足城市间的客运需求B.城际铁路促进不同城市群间的联系
C.都市圈轻轨主要服务于城市功能区D.市郊铁路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
39.多种轨道交通运输网在推动该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
①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②解决城市群内交通拥堵
③促进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 ④提升城市群的经济地位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38.A 39.B
【解析】38.读图可知,高速国铁干线满足城市间的客运需求,A正确;城际铁路促进同一城市群内不同城市之间的联系,B错误;都市圈轻轨主要服务于连绵发展区,C错误; 市郊铁路扩大次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D错误。故选A。
39.多种轨道交通运输网在推动该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①③正确;多种轨道交通运输网建设,可以缓解中心城市交通拥堵,但不能解决城市群内交通拥堵,②错误;多种轨道交通运输网对提升城市群的经济地位作用不大,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大容量且快速便捷的现代公共交通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超强的空间联接性,在都市圈和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核心增长极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不仅贯通大城市内部空间也联接周边城市,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可减少中心城区拥堵和实现紧凑式的城市空间发展。
(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40-41小题。
40.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
A.少子化、红利化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D.红利化、年轻化
41.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40.A 41.D
【解析】40.读右图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区时不明显。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1.如果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那么少年儿童比重应逐步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移动;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老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老龄化的程度会逐步加深,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上移动。综上所述,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上方移动,④符合题意,D正确;①②③都明显往下移动,不符题意。故选D。
【点睛】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人口流动包括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依据人口流动空间范围,将其划分为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下表为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完成下面42-43小题。
42.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 )
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
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
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
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
43.中小城市应对人口净流出,可以( )
①发展劳动力节约型产业②鼓励返乡创业
③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④放宽落户政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42.D 43.A
【解析】42.2011~2014年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下降,2011~2014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二者变化并不相同,A错误;材料中为三种方式流动人口的比例,其总数并不确定,B错误;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变化较小,C错误;从表格数据来看,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D正确。故选D。
43.发展劳动节约型产业可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可缓解因人口净流出而导致的劳动力不足问题,①正确;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迁往大城市,鼓励返乡创业,能够吸引中小城市人口回流,有利于缓解人口净流出现象,②正确;人口净流出导致中小城市人口减少,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主要是缓解人地矛盾,而目前中小城市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放宽落户政策吸引外来人口落户,但中小城市对外来人口落户吸引力不大,对缓解人口净流出作用不大,排除③④。故选A。
【点睛】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通信的发展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会进行迁移。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44-46小题。
44.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45.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老年人口比重大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46.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经济规模B.经济发展趋势C.人口规模D.人口职业构成
【答案】44.A 45.C 46.B
【解析】44.读图对比2020年和2010年的市辖区人口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②图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不符题意,B错误;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不符题意,CD错误。故选A。
45.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迁移为主。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故选C。
46.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出地:有利: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造成了人才外流;(2)对迁入地:有利: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3·河北·高考真题)家庭户规模是指每个家庭的总人口数量,可以衡量一个区域的人口出生和人口迁移情况。在我国人口出生率整体下降的背景下,家庭户规模发生明显变化(见图),2021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家庭户规模出现短暂性上升。据此完成下面47-48小题。
47.图示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说明我国( )
A.总人口数量加速增长B.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
C.人口迁移规模变小D.出生人口数量明显增多
48.2021年我国家庭户规模短暂性上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区际人口迁移数量减少B.空置房屋的数量明显增加
C.出生人口数量大量增加D.国内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减小
【答案】47.B 48.A
【解析】47.根据我国当前总人口数量变化特征及材料中提到的“我国人口出生率整体下降的背景下”可知,我国总人口不可能加速增长,A错误;家庭户规模减小,同一家庭共同生活的人口数减少,反映了家庭成员居住的分散化,父母与子女并不在同一处居住,家庭结构也从“三代户”向“一代户”转变,B正确;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减,反映人口迁移规模变大,C错误;由材料“我国人口出生率整体下降的背景下”可知,出生人口数量不会明显增多,D错误。故选B。
48.由材料“2021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家庭户规模出现短暂性上升”可知,疫情导致区际人口迁移数量减少,造成人口迁移流动规模缩减,导致短时期家庭户规模上升,A正确;家庭户规模短暂性上升会造成空置房屋的数量明显增加,这是带来的影响,不是原因,B错误;出生人口不会短时间内大量增加,C错误;同样短时间内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不会明显缩小,D错误。故选A。
【点睛】长期以来,由于国际人口的频繁迁移与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通,世界早已联结成“地球村”,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将引发公众对于这种高度联结世界的重新思考。为抗击疫情,世界各国纷纷采取限制入出境等“封国”“封城”措施,在短期内极大限制了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国际人口迁移规模将明显收缩。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人选择在家工作或学习,这可能导致人口回流,如许多人从城市迁往农村或山区,回到原生家庭。
(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49-50小题。
49.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A.AB.BC.CD.D
50.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抵御外敌B.蓄水发电C.防洪排涝D.美化环境
【答案】49.D 50.C
【解析】49.该村落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A、B图中聚居地比较集中,不具备散村聚落结构特点,A错误;C图中有较多水稻田,该村落以桑基鱼塘为主,并未大面积种植水稻,C错误;D图聚居地较分散,且符合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D正确。故选D。
50.该村落地处滨水低地,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因此水闸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而不是抵御外敌、蓄水发电、美化环境,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岭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势过低的区域排水不畅,多洪涝灾害。
(2023·河北·高考真题)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如图),向下挖坑、四壁凿洞修建而成,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据此完成下面51-52小题。
51.下列关于地坑院分布地区的自然特点及地坑院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当地土层深厚②当地降水丰富③能防御暴雨洪灾④能降低噪声和室内温差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2.下列选项中与地坑院功能类似的传统民居是( )
A.蒙古包B.窑洞C.吊脚楼D.永定土楼
【答案】51.C 52.B
【解析】51.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黄土塬(表面相对平坦的地形)面上,黄土塬地区黄土层堆积深厚,且地下水位较低,这些为“平地挖坑,四壁凿窑”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①正确;这些地区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是偏大陆性的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干旱性气候,降雨量偏少,②错误;地坑院建设在黄土塬上,而且所在地区年均降雨量一般在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而且黄土塬三面都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也不会殃及地坑院群,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等一些设施,但地坑院本身不能防御暴雨洪灾,③错误;地坑院窑洞是在厚厚的黄土层下进行开凿,只有窑洞口直接和外界接触,黄土保温性强,因此,窑洞能降低噪声和室内温差,④正确。故①④正确,故选C。
52.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黄土塬上向下挖一定深度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窑洞,由此可知地坑院属于地下的窑洞,故与地坑院功能类似的传统民居是窑洞,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属于地下的窑洞,亦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除了具有窑洞的特点之外,还需考虑到暴雨乃至洪水的影响,地坑院建设在黄土塬上,而且所在地区年均降雨量一般在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而且黄土塬三面都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也不会殃及地坑院群。
(2022·山东·高考真题)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53-54小题。
53.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54.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53.A 54.C
【解析】5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构建的。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规模最大的两大城市,两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功能比较齐全,其区位和功能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双核结构可发挥最大作用,A正确;沈阳和大连均在辽宁省内,两城市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错误;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都是两城构建双核结构城市的有利因素,但都不是主要因素,C、D错误。本题应选A。
54.根据目前的发展规划,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而大连不是,①错误;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交流,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传统工业的比重不利于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④错误。所以选C。
【点睛】双核型空间结构中的端点城市,即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与行使区域中心城市的门户港城功能的港口城市组合,构成了一种空间度更大、区域效应更为强烈的广义港城空间结构关系,是区域发展中的一种高效的空间结构形态。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双核型空间结构实现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趋中性与港口城市的边缘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
(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高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业升级和居民出行影响显著。高铁新城产业发展方向与其依托城市密切相关。下图为某高铁新城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55-56小题。
55.该高铁新城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的是( )
A.I主要功能为科研、行政等B.II主要功能为商贸、商务办公等
C.Ⅱ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均大于ID.III主要功能为居住、文化、教育等
56.高铁新城发展方向与其依托城市相匹配的是( )
A.零售等生活型服务业——旅游城市B.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传统工业城市
C.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转型升级城市D.高新技术创新型服务业——都市圈核心城市
【答案】55.D 56.D
【解析】55.I核心层圈与高铁站的交通枢纽关联性最强,是高铁站交通服务区域,为旅客出行提供便利、高速、便捷的服务,匹配高铁客流商业、办公,酒店住宿等。所以该圈主要功能包括交通集散、商业商贸、商务办公等。科研机构应布局在环境较好,高等教育发达的地方,A错;II圈层是对I圈层功能的补充及相关功能的延伸拓展,功能包括办公、商务、居住,以及文化、教育、医疗、产业等,B错;I核心层主要功能为商贸、商务办公等,所以筑密度和建筑高度更大,C错;III圈层相对于I、II圈层,在功能组织、空间结构等方面,与高铁站场枢纽关联性较弱,属于在I、II区域的兴起带动下,周边人流的聚集区域,大部分为住宅、文化、教育等,D正确。故本题选D。
56.高铁可促进旅游城市游客数量大幅度增长,所以高铁新城与之匹配的发展方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A错;若高铁新城的发展方向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所以与其依托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应当是区域中心城市,B错;高铁以客运服务为主,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不是高铁新城的发展方向,故则与转型升级城市不匹配,C错;高铁增强了核心城市与周围城市密切联系,高铁新城依托都市圈核心城市,发展高新技术创新型服务业,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能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协调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D正确。故本题选D。
【点睛】高铁客运站建成后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形象窗口,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增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其可达性效应使经济交往克服了地理界限,以垂直结构为特征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产业逐步向高可达性的城市转移,引导城市产业布局结构出现变化,从而导致城市空间结构重构;高铁客运站带来人流、信息流、资本流、商业流等的交互,会迅速产生人口和经济的集聚,其带来的费用节约和利益增长促进进一步集聚,其内聚力产生的倍数效应不断增强,集聚和扩散作用得到加强,城市经济发展重心产生偏移,并逐渐成为城市的增长极并演变为城市的副中心,从而促成城市多中心结构的产生,在此同时,人口分布产生变化,城市空间扩张方向也发生改变。
57.(2023·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各种要素的集聚来促进郊区发展,1978以来上海郊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并通过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来吸引入驻商家,促进新城发展
材料二:临港新城(L城)是产城结合的典范。其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铺设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和覆盖蓝色透水沥青路面实行,道路两旁草木林立,海风婆娑。其森林覆盖率已达50%以上。森林与滴水湖相得益彰,围绕滴水湖,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区。
(1)据图归纳从阶段I到阶段III郊区的功能区变化特点。
(2)说明阶段III各个要素流动对中心城区人口拉力作用。
(3)从集聚效应角度出发,评价大型购物中心对入驻商户的影响。
(4)说明临港产城发展模式中体现的自然环境协调功能
【答案】(1)数量增多(或密度增大)
种类增加(或类型增加)
规模扩大(或占地面积扩大)
有些工业区、开发区与卫星城融合(或产城不断融合、有些功能区不断融合、多功能区融合度提高)
(2)①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就业岗位增加。或者促进经济发展或者收入增加或者产业转入郊区;
②居住要素向郊区流动,改善居住条件。或者增加居住地或者基础设施完善;
③消费要素向郊区流动,生活更加便利。或者消费条件改善,布局大型购物中心。
(3)利:商家集聚,共用公共设施,降低成本。扩大知名度(或影响力,市场)或消费群体(人流或客源),提高利润(增加收益)。
弊:加剧内部竞争,减少收益。
(4)[大气圈部分]:利用海滨(森林、湖泊),调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减小昼夜温差)或者写净化空气(减少空气污染、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
[环境污染部分]:循环利用再生地砖,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压力)
[水圈部分]:铺设透水路面,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可能)
[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减少生态破坏)
【解析】(1)由图可知个工业区、卫星城数量增多,各功能区数量增多,密度增大;后期又形成新的开发区,功能区的种类增加,类型增加;各功能区占地面积增大,规模扩大;由图可知第三阶段,有些工业区、开发区与卫星城之间不断融合,多功能区融合度不断提高。
(2)郊区的功能区不断增多,使得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郊区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居民者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随着产业要素的流动,居住要素也向郊区流动,增加居住地基础设施,郊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居住区流向郊区,消费要素也向郊区流动,布局大型购物中心,生活更加便利。
(3)利:大量的商家集聚,共用当地公共设施,降低成本投入。大量的商家集聚,产生集聚效应,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扩大了消费群体,扩大市场,提高利润。弊:商家增多,加剧内部竞争,减少经济收益。
(4)大气部分:利用沿海海滨、森林、湖泊,调节城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小昼夜温差;或者利用海滨、森林、湖泊,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环境污染部分:由材料可知,通过铺设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压力。水圈方面:铺设透水路面,增加地面下渗,可以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城市内涝可能。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森林与滴水湖相得益彰,围绕滴水湖,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减少生态破坏。
58.(2021·海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兴是北京新的产业集聚区,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国际氢能示范区(图左)是大兴区和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共建项目,旨在建设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环卫等服务领域的应用。
材料二:新能源的广泛使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海南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示范新标杆,对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关于现代产业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生态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壮大先进制造业”。
材料三:轨道交通是都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高效方式。为了亦庄新城居民出行更加便捷,交通部门设计了沿宏达路和荣华路的两条轨道线路,每条线路均有地下方案和高架方案(图右)。
(1)分析北京氢能示范区落户大兴产业集聚区的区位条件。
(2)简述大兴氢能示范区的创建对海南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的启示。
(3)如果选择荣华路的地下方案,说明选择该方案的合理性。
【答案】(1)①大兴作为北京的新城区,土地较充足,地价较低,有利于降低示范区建设成本;②新城区公交、环卫等服务领域为氢能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市场;③位于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基础好,协作条件好。
(2)①围绕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②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特的政策优势,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引进高科技人才和技术:③建立产业示范园区:④发展先进制造业,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①荣华路为城市主干道,临近居民区和商业区,人口众多,客流量大。②地下方案避免了地面建设空间不足(绿化带过窄)、噪声过大等问题。
【解析】本题以大兴区产业规划和交通规划为背景,考查新区发展的新兴产业规划以及应对全球变暖的产业和交通的发展方向。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读材料“大兴是北京新的产业集聚区,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可知,大兴作为北京的新城区,土地较充足,地价较低,有利于降低示范区建设成本;由材料“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环卫等服务领域的应用。”可知,新城区公交、环卫等服务领域为氢能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市场;由材料“大兴是北京新的产业集聚区“可知,位于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基础好,协作条件好。
(2)读材料二“新能源的广泛使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可知,围绕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由材料“《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生态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壮大先进制造业”。”可知,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特的政策优势,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引进高科技人才和技术:由材料“海南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示范新标杆,对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可知,建立产业示范园区,同时发展先进制造业,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读图并结合材料“轨道交通是都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高效方式。为了亦庄新城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可知,荣华路为城市主干道,临近居民区和商业区,人口众多,客流量大。方便新城居民出行更加便捷;由材料“交通部门设计了沿宏达路和荣华路的两条轨道线路,每条线路均有地下方案和高架方案”可知,地下方案避免了地面建设空间不足(绿化带过窄)、噪声过大等问题。居住安排
2000年
2010年
城市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
城市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
独居
7.4
8.3
9.7
10.6
只与配偶同住
35.6
29.6
39.6
35.0
与子女同住
15.3
16.8
14.8
15.2
隔代同住
7.0
3.5
6.7
3.7
三代同住
33.4
41.3
26.4
34.0
与其他人同住
1.3
0.5
2.8
1.5
异地养老
家属随迁
城市规模
人数占比/%
居留意愿/%
人数占比/%
居留意愿/%
小城市
18.4
80.5
12.6
58.0
中等城市
9.8
88.4
9.2
71.0
大城市
43.8
78.0
33.8
69.0
特大及超大城市
28.1
84.8
44.4
67.8
年份
方式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跨省
0.39
0.42
0.38
0.36
0.36
0.36
0.36
0.37
省内跨市
0.29
0.27
0.30
0.31
0.30
0.30
0.29
0.28
市内跨县
0.32
0.31
0.32
0.33
0.34
0.34
0.35
0.3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9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9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19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8 微专题 人口问题、传统文化和民居、城市群(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8微专题人口问题传统文化和民居城市群练习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8微专题人口问题传统文化和民居城市群练习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08 人口与地理环境(专题测试),文件包含专题08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原卷版docx、专题08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