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部编高教版(2023)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第10课 和谐校园 共同维护教学设计
展开本课设计了4个“阅读与思考”、8个“相关链接”和2个“启思导行”,下面分框阐述各栏目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抵制校园欺凌和暴力
1.阅读与思考1:某校举办法治进校园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某职业学校针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举办的法治进校园活动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认识校园欺凌和暴力,引起学生的警醒;通过点出不做“沉默的受害者”“冷漠的旁观者”和“残忍的施暴者”,引导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不同角色,深化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认知,激发抵制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意识,引出本目内容。
操作建议:第一,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提前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法律和文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校园欺凌和暴力。第二,提出问题,巧妙点拨。教师可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和暴力?”“校园欺凌和暴力有哪些危害?”“结合实际案例,谈谈你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的认识。”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正确认识。第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教师可展示有关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新闻报道,或播放相关视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危害。第四,观念引导,价值引领。教师可分别对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中不同角色的行为进行解析,引导学生强化正确的行为观念,认识到既不能做“沉默的受害者”,也不能做“冷漠的旁观者”,更不能做“残忍的施暴者”。
问题解析:
(1)你认为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和暴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类型一身体欺凌和暴力、言语欺凌和暴力、关系欺凌和暴力等方面进行回答。
(2)校园欺凌和暴力有哪些危害?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受害者、欺凌和施暴者、旁观者的角度回答该问题。此外,也要引导学生认识欺凌和暴力对校园、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注意事项: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要注意不对相关学生造成二次伤害;也要有意识地注意学生讨论细节,发现在学生中是否存在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以及时预防和治理。
2.相关链接1: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定义与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阐述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定义与特征,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本质,学会识别校园欺凌和暴力。
操作建议:第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可提出问题:“什么息校园欺凌和暴力?”“你见过或听说过哪些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校园欺凌和暴力与同学间的嬉戏打闹、开玩笑、恶作剧有什么区别?”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二,阅读材料,正确认知。学生阅读材料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帮助学生对校园欺凌和暴力形成正确认知。第三,举例辨析,澄清认识。教师可请学生列举自己听说过或见过的欺凌或玩笑行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类行为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以及欺凌与玩笑的界限。引导学生在讨论辨析的过程中,明确校园欺凌和暴力与一般同伴冲突,以及同学间的嬉戏打闹、开玩笑、恶作剧之间的区别,学会识别校园欺凌和暴力。
注意事项:教师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X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等法律法规,引导学生从法律角度认识校园欺凌和暴力,强调校园欺凌与暴力可能构成违规、违法和刑事犯罪。
3.相关链接2:网络欺凌和暴力
设计点图:网络欺凌和暴力是一·种新兴的欺凌方式,具有隐藏性,容易被忽视。通过介绍网络欺凌和暴力的表现形式,拓展学生对校问欺凌和暴力的认知,深化生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理解。
操作建议:第一,课前准备,搜集资料。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关于网络欺凌和暴力的新闻,漫画等
素材、用于课堂展示,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网络收俊和暴力的表现。第二,素材展示,向题导引。教
师可向学生呈现素材,提出问题:“什么是网络欺凌和暴力?”“网络欺凌和暴力给人造成怎样的伤害?”“网络欺凌和暴力与现实生活中的收凌和暴力有什么区别?”引发学生思考。第三,阅读材料,正确认知。救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认识网络收凌和暴力。教师可结合前述问题,引导学生形
成对网络欺凌和暴力的形式与危害的正确认知。第四,立足行动,讨论分字。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深入认识网络欺凌和暴力的形式与危害后,结合自身实际,讨论分享白己能为抵制网络欺凌和暴力做些什么或不做什么。
注意事项: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网络欺凌和暴力的行为表现及对他人的伤害,引导学生从我做起、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
1.阅读与思考2:应对校园欺凌和泰力的案例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某校受害者应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案例中的正确做法,思考更多应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方法,激励学生勇敢地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说“不”,引出本目内容。
操作建议:第一,播放视频,直观呈现。教师可准备有关应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视频,在课上播
放,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具体的应对方法。教师要注意视频中不应出现欺凌和暴力的细节,而应侧重对欺凌和暴力的应对与处理。第二,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教师可提出问题:“上述案件中,受害者是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如果遇到了类似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分享。第三,情境表演,学习方法。教师可设置不同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修正改进,找到最恰当的应对方式。教师可基于不同的欺凌和暴力类型,总结有针对性的应对或预防方法。
问题解析:
(1)上述案件中,受害者是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
该问题的参考答案是:受害者求助家长和老师,并及时报警。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遇到校园欺凌和暴力时绝不能保持沉默,一定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和老师,必要时也可以像案例人物一样报警求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2)如果遇到了类似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不要害怕,勇敢和施暴者进行斗争;告诉家长和老师;自身的安全是第一位
的,要斗智斗勇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遇到校园欺凌和暴力时,不能以暴制暴,要学会机智应对,确保自身安全。
注意事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受害者和旁观者等不同角度来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不恰当的应对方法、教师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明确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旁观者,面对校园欺凌和暴力都要做到:机智应对,安全第一,及时求助。
5.相关链接4:应对网络欺凌和泰力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应对网络欺凌和暴力的三种途径,为学生应对网络欺凌和暴力提供具体指导,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共同维护校园安全。
操作建议:第一,查找资料,丰富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关于网络欺凌和暴力的有关资料,
丰富学生对网络欺凌和暴力的认识。第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可提出问题:“网络欺凌和暴力可能会给同学们带来哪些危害?”“面对网络欺凌和暴力,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网络欺凌和暴力。第三,列举实例,直观呈现。教师可介绍网络欺凌和暴力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网络欺凌和暴力可能带来的危害。第四,阅读材料,掌握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掌握不同角色正确应对网络欺凌和暴力的方法。教师可结合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总结应对网络欺凌和暴力的方法。
注意事项:(1)在该栏目呈现的三种途径中,前两种针对受害人,第三种针对旁观者,教师在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网络欺凌和暴力的应对方法。(2)在学习和介绍网络欺凌和暴力的危害时,教师可结合某些容易被忽视的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
6.启思导行1:校园欺凌和暴力调查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加深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认识,巩固所学的抵制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方法。通过在班级分享与交流,引导学生拓展抵制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方法,实现学以致用,在班级形成浓厚的反欺凌和暴力的氛围,建设良好班风,维护和谐校园。
操作建议:第一,明确任务,分工合作。教师讲清楚活动目的,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确定
撰写报告的框架;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后,学生分工合作,查找相关资料。第二,撰写报告,分享交流。
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和确定的框架撰写调查报告,总结抵制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有效方法。之后,请小组代表在班级中分享本组的调查报告。
注意事项:(1)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撰写报告的基本步骤。(2)该活动
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拓展应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方法,而不是聚焦于查找校园欺凌和暴力和案件细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查的方向,指导学生分享与交流,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反欺凌和暴力氛围。
第二框筑牢心灵的防火墙
1.阅读与思考3:对毒品提高警惕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具有隐蔽性、伪装性且形式多样的新型毒品,并指出这些在品有可能是所谓“好友”带来的,引导学生加深对毒品的认识,提髙警惕,学会辨识毒品,增强远离毒品、抵制毒品的意识,引出本目内容。
操作建议:第一,播放视频,直观感受。教师可事先准备与新型毒品相关的视频,通过在课上播
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认识。第二,提出问题,点拨分享。教师可提出问题:“什么是新型毒品?”“毒品的危害有哪些?”“除了毒品,生活中还会有哪些不良诱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在全班分享。第三,多样呈现,提升意识。教师可介绍多种新型毒品的伪装形式,引导学生提升毒品防范意识。教师还可事先准备关于有害信息、赌博、烟酒等多种不良诱惑的类型与危害的案例,采用视频、音频、图片、表格、文字、数据等多种方式呈现,引导学生认识身边可能存在的各种不良诱惑,提升学生辨识不良诱惑的能力。
问题解析:
(1)毒品的危害有哪些?
教师可结合正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毒品会对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2)除了毒品,生活中还会有哪些不良诱惑?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案例与自身实际充分讨论,总结出生活中有毒品、赌博、有害信息、烟酒等多种多样的不良诱惑。
注意事项:教师在选用资料时,要确保权威来源。如从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站搜集资料。教师也可考虑使用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意识到很多不良诱惑就在自己身边,提高学生的警惕性。
2.相关链接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传播淫秽物品罪、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等规定,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法律规定,自觉遵纪守法。
操作建议:第一,查阅资料,列举实例。教师可先查阅“黄色”诱惑引发青少年犯罪的相关资
料或实例,在课堂上呈现,加深学生对“黄色”诱惑危害的了解。第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可提出问题:“黄色'诱惑对青少年的危害有哪些?”“为什么青少年容易受“黄色'诱惑的危害?”“互联网的·低俗'之风对青少年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黄色”诱惑对青少年的危害,树立提高警惕、自觉远离的意识。第三,阅读材料,学习法律。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材料中的法律规定,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注意事项:在分析青少年易受“黄色”诱惑危害的原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特点来认识。救师可结合第6课“呵护花季健康”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正规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相关链接
设计意料:通过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和刑法》关于毒品的界定,引导学生加深对毒品本质和表现形式的认识,学会辨识毒品,增强法治意识,树立遵纪守法、洁身自好的观念。
操作建议:第一,查阅资料,加强了解。教师可事先查阅有关毒品及其种类的资料,在课堂上以
视频、图片、表格、文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对毒品的认识。第二,列举案例,深化认识。教师可列举毒品导致家破人亡的案例,也可请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毒品危害案例,深化学生对毒品危
害的认识。第三,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可提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有什么不同?”“我们国家对毒品的态度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毒品的种类繁多,我国对毒品“零容忍”,是世界上列管毒品最多、管制最严的国家。
注意事项:(1)教师可结合案例适当补充关于毒品的其他法律法规。(2)在介绍我国对毒品“零容忍”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这是对国家、民族、人民和全人类高度负责的态度,这是党和国家尽最大努力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作出的重大贡献。既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也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
1.用关链接::艾滋病传播途径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引导学生加强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科学认识,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做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切断可能的传播途径,做到洁身自好。
操作建议:第一,阅读材料,初步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材料,了解艾滋病的三种传播
途径,树立自觉做好个人防护的意识。第二,讨论辨析,澄清认识。教师可列举一些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错误认知,如通过握手、拥抱、一同进餐、蚊虫叮咬等传播,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辨析形成正确认知。第三,拓展知识,加深了解。教师可向学生拓展知识,如艾滋病的危害,日常生活中预防艾滋病的方法,怎样确定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艾滋病的分期等,加深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的认识。
注意事顶: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95%以上通过性传播感染,青
少年学生是高发群体。因此,教师要在学生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好安全防护、避免危险性行为。
5.阅读与思考+:抵制不良诱惑教育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某校组织学生参加抵制不良诱惑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不良诱惑危害的认识,充分认识抵制不良诱惑的重要性;树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意识,主动探索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引出本目内容。
操作建议:第一,查阅资料,案例启发。教师可查阅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和相关数据,在课堂
上呈现,请学生分享感受。第二,提出问题,讨论分享。教师可提出问题:“不良诱惑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认识不良诱惑的危害。第三,知识拓展,提升意
识。教师可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抵制不良诱惑的道德规范、校纪校规和法律规定等,提升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意识。第四,总结方法,指导行动。教师可提出“你知道哪些抵制不良诱惑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享,总结抵制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卡片上写下自己抵制不良诱惑的承诺和行动,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
问题解析:
结合上述材料,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该问题的参考答案是:第一,遵纪守法,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第二,远离“黄赌毒”等不良
诱惑,预防艾滋病;第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注意事项:在学生分享之后,教师可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总结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如果学生回答出教材未提及的抵制不良诱惑的好方法,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加以鼓励。
6.相关链接8:艾滋病季歧视日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艾滋病零歧视日”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明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关爱他人,从我做起,杜绝歧视言行。
操作建议:第一,阅读材料,初步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材料,了解艾滋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艾滋病零歧视日”的相关知识。教师可补充解释红丝带标志的由来,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理解、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国际性标志。第二,播放视频,反对歧视。教师可播放《没有歧视,永远在一起》等反歧视艾滋病患者公益短片,引导学生认识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比艾滋病更可怕,树立对艾滋病患者的包容和关爱之心。第三,关爱患者,从我做起。教师可提出问题:“关爱艾滋病患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分享,并鼓励学生将讨论的内容落实到今后具体的言行中。
注意事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艾滋病基本常识的学习,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误解,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尊重、关爱艾滋病患者。
5.启思导行2:关于不良诱惑危害和抵制方法的宣传
设计意图:身边人、公众人物的经历或影视作品具有直观、鲜明、形象的特点,易引起学的共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不良诱惑危害的认识,激励学生探寻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该栏目旨在通过分组讨论和宣传分享,引导学生在班级或校园内创设远离不良诱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深化和巩固所学内容。
操作建议:第一,明确意义,澄清认识。教师可讲清楚活动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抵制不良诱
惑对于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第二,讨论交流,确定计划。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影视作品,确定表现形式(如手抄报或漫画等);根据各自优势特长,在小组内做好分工。第三,查找资料,创作作品。教师可指导各小组落实计划,通过查找和分析资料,总结不良诱惑的危害和抵制方法,并绘制手抄报或漫画。第四,作品展示,总结提升。各小组推荐代表解说本组的作品,重点突出不良诱惑的危害和抵制方法。展示结束后,可把各组作品张贴在班级或学校宣传栏中进一步成果展示。
注意事项:(1)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合理分工,做好准备工作。(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
会查找资料和分析资料,从多维度、多视角总结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视角思考办法,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部编高教版(2023)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第三单元 和谐交往 快乐生活第10课 和谐校园 共同维护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a href="/zz/tb_c403757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 和谐交往 快乐生活第10课 和谐校园 共同维护教案及反思</a>,共2页。
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和谐交往 快乐生活第10课 和谐校园 共同维护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a href="/zz/tb_c403757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 和谐交往 快乐生活第10课 和谐校园 共同维护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3页。
政治 (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第10课 和谐校园 共同维护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a href="/zz/tb_c403757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0课 和谐校园 共同维护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