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01
    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02
    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03
    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01
    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02
    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能够结合碳排放交易等生活实例,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理解双碳目标对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实现双碳目标的难点表现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技术创新难度高,资金和政策支持挑战大,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国际合作和竞争壁垒高。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规划、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和资金保障、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逐步破解这些难点。
    〖真题回顾〗
    (2024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B. 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
    C. 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D. 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
    8. 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
    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7. D 8. C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河南服务业碳强度2005—2012年升高,2012—2019年降低,A错误;2005—2019年浙江服务业碳强度持续升高,B错误;2005—2012年上海增幅最大,C错误;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D正确。故选D。
    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能够减少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①正确;扩大绿地面积能够增加碳吸收,但是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②错误;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能够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③正确;外迁服务业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④错误。①③组合正确,故选C。
    【分析】碳排放强度取决于:1,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化石能源的结构;3,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4,能源强度。强度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
    〖基础知识〗
    定义:双碳目标,即中国明确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通俗来讲,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年达到了最大值,之后进入下降阶段;碳中和则指一段时间内,特定组织或整个社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人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实现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
    2、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
    (1)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
    (2)碳中和是对碳达峰的紧约束,要求达峰行动方案必须要在实现碳中和的引领下制定。
    3、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
    (1)政府战略: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 政府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主要力量,制定并公布明确的双碳目标和减排计划,建立相关政策框架和法律法规,为实施和监督提供指导。包括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引导企业实现减排 ;加快调整优化我国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加大对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投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的新型生态环保产业,全面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和生产效率;建立能源消费效率标准和限制措施,降低碳排放 ;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保障环境质量。
    (2)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碳交易激励企业减少排放。设立碳税或排放上限,引导企业采取低碳措施,促进碳减排。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碳排放权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保障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3)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的碳减排合力 ,唤醒全民双碳意识,让更多人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家园的影响和危害,呼吁全社会:政府、企业、学术界、公众等各方协同参与,形成全社会的碳减排合力。加强政策引导和法律法规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分享,通过教育、宣传、媒体等途径,普及碳减排知识,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目标。
    (4) 技术赋能: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赋能双碳目标发展,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低碳交通技术,推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辆、智能交通系统等低碳交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减少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加强能源储存与管理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加强工业碳捕获利用与储存技术(CCUS)创新,降低CCUS成本、提高效率,并推动其广泛应用,减少工业碳排放;利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能源、交通、城市等领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碳减排的最大化。
    4、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2022年8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
    (1)内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
    (2)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组织编制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实施方案》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为全国科技界以及相关行业、领域、地方和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
    (3)编制原则:
    一是统筹当前和长远。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我国2030年和2060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碳排放的情景预测,研究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
    二是统筹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结合科技部的职能,《实施方案》更加侧重于科技创新,着力于加强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技术供给,同时也适当考虑了低碳技术标准等政策创新方面的内容,以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
    三是统筹科技部门和相关方面的工作。在科技部已开展和正在部署的相关工作基础上,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在低碳科技创新方面的科技需求,在《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吸纳。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与相关部门编制的实施方案做好协调和对接。
    (4)重点任务:
    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立足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
    二是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是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优化为核心,引领高碳工业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
    三是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是以围绕交通和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以脱碳减排和节能增效为重点,大力推进低碳零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四是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聚焦提升CCUS、绿色碳汇、蓝色碳汇等负碳技术能力,对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和减量替代技术进行针对性部署;
    五是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围绕驱动产业变革的目标,聚焦基础研究最新突破,加快培育颠覆性技术创新路径,引领实现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迭代升级;
    六是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技术引领的节能减碳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并开展一批典型低碳技术应用示范,促进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七是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加强碳减排监测、核查、核算、评估技术体系研究建议,提出不同产业门类、区域的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和技术支撑体系;
    八是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着力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对低碳科技创新的系统部署,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项目、基地和人才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合力和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九是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加快完善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领军企业,优化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创业生态;
    十是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持续深化低碳科技创新领域国际合作,构建国际绿色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网络,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机制保障,建立双碳科技创新部际协调机制和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同时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营造适宜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的创新环境。
    二是加强碳中和技术跟踪监测,重点关注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通过科技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技术优选与迭代。
    三是加强技术成果的产权保护,推进完善国家科技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建立低碳技术侵权行为信息记录并纳入全国公共信用共享平台。
    〖押题预测〗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中CO2含量总体上呈现白天上升、夜间下降的变化规律。某研究小组对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典型岩溶草地土壤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CO2含量受土温、土壤水分影响。土壤中CO2可以随雨水下渗参与岩溶溶蚀。研究区2021年6月14-30日为无雨期,6月30日—7月20日为降雨期。下图示意研究区距地表20cm深度处6月14日和7月15日土壤中CO2含量与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6月14日相比,7月15日夜间土壤CO2浓度下降缓慢,可能是因为该日( )
    A.土壤中空气含量高B.土壤CO2扩散慢
    C.土壤温度下降慢D.土壤孔隙度较小
    2.据图推测,6月14~30日该地土壤CO2含量随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是( )
    A.螺旋下降B.波动下降C.波动上升D.跳跃上升
    3.从碳循环的角度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判断,该地土壤向大气碳释放量最少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1.B 2.A 3.D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土壤中CO2含量受土温、土壤水分影响,土壤中空气含量和孔隙度对土壤中CO2浓度影响小,AD错误;7月15日昼夜温差大于6月14日,因此该日土壤温度下降快,C错误;土壤中CO2可以随雨水下渗参与岩溶溶蚀,6月14日处于无雨区,利于土壤CO2扩散,而7月15日处于降雨期,土壤中CO2可以随雨水下渗参与岩溶溶蚀,土壤中的CO2含量较少,不利与在土壤中扩散,B正确。故选B。
    2.结合材料可知,土壤中CO2含量受土温、土壤水分影响,6月14~30日处于无雨期,因此土壤中CO2含量主要受土温影响。对比图中信息可知,7月15日土壤CO2含量较6月14日低,因此是呈下降趋势,CD错误;图中显示6月14土壤CO2含量呈螺旋转变化,A正确,B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3.土壤中CO2含量总体上呈现白天上升、夜间下降,因此温度高土壤中CO2含量多,向大气碳释放的量也多。温度低土壤中CO2含量少,向大气碳释放的量也少。该地位于欧洲南部,冬季四一年中温度最低的季节,依次该地土壤向大气碳释放量最少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分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
    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产品从生产、运输、使用直至废弃处理等所有阶段内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碳足迹计算:产品碳排放量=各阶段活动*碳排放因子)。我国某汽车厂商在多个省份设有零部件生产基地及整车厂。下图为其零部件生产基地的碳足迹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在零部件生产基地的碳足迹计算过程中,可运用( )
    A.遥感技术获取生产设备运输路线B.地理信息系统测算生产各阶段的碳排放量
    C.遥感技术监测原料的来源与品质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测定运输工具的能耗量
    5.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会促使该汽车厂商( )
    A.提高布局集聚程度B.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
    C.减少生产过程环节D.关闭高能耗生产基地
    【答案】4.B 5.A
    【解析】4.碳足迹计算是在各碳排放因子的影响下,产品各阶段的碳排放量总量,B正确;遥感技术无法获取生产设备的运输路线,A错误;原料的来源与品质均不是碳排放因子,与碳足迹计算关系不大,C错误;运输工具的能耗无法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测定,D错误。故选B。
    5.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也可提高汽车产业竞争力。结合碳排放因子,物流路径长会额外消耗增加运输阶段的碳排放量,将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在整车厂附近,减少原材料、半成品与零部件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量,A正确;该过程不会减少生产活动的环节,C错误;在原料阶段,废弃物的回收率虽提高,但无法实现零污染排放,B错误;关闭高能耗生产基地,会影响零部件供应,D错误。故选A。
    【分析】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性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
    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岛距离陆地有近40分钟的海上航程,岛上居民2000多,2022年12月31日,经中国质量中心认证,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年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为-1333吨,成为我国首个“负碳海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灵山岛成为“负碳海岛”的主要原因是( )
    A.节能减排意识强B.植被茂密消碳多
    C.四面环海水汽多D.居民数少耗能少
    7.立足我国首个“负碳海岛”,灵山岛适宜的发展方向是( )
    A.迁出居民保护自然本底,让“负碳海岛”永驻
    B.利用海岛海洋空间资源优势,发展网箱养殖业
    C.充分利用“负碳海岛”品牌,发展旅游观光业
    D.通过实施碳交易,适度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发展
    8.为确保“负碳海岛”美誉,灵山岛应该( )
    A.引进新能源汽车替代旅游电瓶车B.鼓励用秸秆和薪柴作为生活能源
    C.生活垃圾全部采用深度填埋处理D.动员居民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量
    【答案】6.B 7.C 8.D
    【解析】6.碳总量取决于碳源(排放)和碳汇,灵山岛成为负碳海岛,说明其碳排放小于碳汇。节能减排意识强和居民极少耗能少确实可以导致碳排放减少,但也有碳排放,不会导致负碳,AD错误;负碳需要强大的碳汇能力,结合灵山岛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可知森林消碳多是主因,而水汽量对消耗二氧化碳影响较小,B正确,C错误。故选B。
    7.实施居民迁移不利于区域发展,A错误;利用海岛海洋空间资源发展养殖业与“负碳海岛”无明显相关,B错误;与工业实施碳交易,以牺牲原有环境,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显然违背我国总体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D错误;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了“负碳海岛”的品牌,可以促进其外围区的旅游业发展,C正确。故选C。
    8.电瓶车不排碳,新能源汽车替代旅游电瓶车没有体现“负碳”价值,A错误;燃烧秸秆,会增加碳排放,使用薪柴,砍伐大量树木,不利于植被保护,B错误;生活垃圾应该分类实施处理,不应该全部填埋,深度填埋不仅成本高,还会污染地下水,C错误;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减少资源消耗和垃圾处理中产生的碳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D正确。故选D。
    【分析】负碳是一种技术,可以从大气中“吸走”二氧化碳并把它储存起来。负碳技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力量”来增加碳的移除和储存,比如通过植树、恢复湿地等,让植物和土壤来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另一类则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利用人工技术直接从大气或工业废气中“抓取”二氧化碳并储存起来,或者通过改变自然过程来加速碳的储存。
    观测数据表明,近年来大气CO₂快速溶解进入加拿大海盆区的海水系统,使该海域海水表层pCO₂(CO₂分压)快速增长,成为西北冰洋海表pCO₂增长最快的区域,碳汇效应显著。该地海表pCO₂的变化与海冰面积、海—气交换作用、表层海水生物的初级生产等因素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加拿大海盆区海表pCO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加剧B.燃烧化石燃料C.大量砍伐森林D.海洋生物死亡
    10.夏季,该海域表层海水生物的初级生产会( )
    A.降低海表的pCO₂,增加海水的碳汇B.降低海表的pCO₂,减少海水的碳汇
    C.增加海表的pCO₂,增加海水的碳汇D.增加海表的pCO₂,减少海水的碳汇
    11.研究表明,海表pCO₂过大会导致海洋酸化(海洋水变酸)。海洋酸化直接导致( )
    A.沿海陆地酸雨加重B.近岸海洋污染减轻
    C.极地海冰大量融化D.贝类生物数量减少
    【答案】9.B 10.A 11.D
    【解析】9.近年来,加拿大海盆区海表pCO2(CO2分压)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燃烧化石燃料数量增加,导致二氧化碳增加,海冰消融,裸露海域面积增大,促使更多CO2通过海一气界面交换过程溶解进入海水系统,B正确;水土流失加剧不会导致pCO₂快速增长,A错误;大量砍伐森林,碳汇作用减弱,对于全球海域的影响基本相同,C错误;近年来全球海洋生物没有大量死亡,D错误。故选B。
    10.夏季,光合作用较强,较强的生物初级生产活动吸收大量CO2,使海表pCO2降低,碳汇作用增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海水酸性的增加将改变海水化学的多种平衡,使依赖于化学环境稳定性的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因此海洋酸化的直接影响是会减少海洋生物的钙化量,贝类生物的甲壳生长受到影响,严重影响其幼体的发育,使得数量减少,D正确;酸雨与工业生产排放的酸性气体有关,海冰消融与气温、水温有关,海洋污染与污染物和海水自净能力有关,均与海洋酸化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分析】海藻等海洋初级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海水CO2,增加海洋碳汇,促进并加速大气CO2向海水扩散,在增加海洋碳汇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作用。
    2023年7月11日,我国首条百万吨、百公里二氧化碳长输送管道———齐鲁石化(山东淄博)—胜利油田(山东东营)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入运营。该管道全长109km,每年可将齐鲁石化生产捕集的170万吨二氧化碳输送到胜利油田的地下油藏驱油封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采用管道输送二氧化碳,有利于( )
    A.提高运输效率B.增加二氧化碳来源
    C.缩短运输距离D.提高二氧化碳品质
    13.将捕集的二氧化碳用于驱油封存,主要目的是( )
    ①保障封存安全②提高封存效率③提升环境效益④增加石油产量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12.A 13.D
    【解析】12.二氧化碳属于气体,采用管道运输,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A正确;二氧化碳来源与运输方式无关,B错误;采用管道运输不能缩短运输距离,也不能提高二氧化碳的品质,CD错误。故选A。
    13.二氧化碳属于惰性气体,储存方式对其安全影响小,①错误;采用以气驱油的方式并没有提高封存效率,但可以增加石油产量,同时起到固碳作用,提升环境效益,②错误,③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分析】管道运输不仅运输量大、连续、迅速、经济、安全、可靠、平稳以及投资少、占地少、费用低,并可实现自动控制,主要用于气体和液体的运输。
    图为“陕西省碳排放增长趋势类型及降水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有关陕西省碳排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排放量整体呈现“陕北>关中>陕南”特点
    B.榆林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碳排放量急剧增加
    C.西安为化石能源主产地,碳排放量快速增长
    D.渭南受西安辐射作用强,碳排放量增长较快
    15.陕西省碳排放量持续增加的主要推动力是( )
    A.单位GDP能耗、水资源B.城镇化率、人口规模
    C.产业结构、交通线密度D.能源结构、林地面积
    16.结合区域环境特征,最适合以增加碳汇为主要减排政策的城市为( )
    A.安康B.榆林C.西安D.咸阳
    【答案】14.D 15.B 16.A
    【解析】14.读取图文信息可知:碳排放量增长趋势整体呈现“陕北>关中>陕南”特点,A错误;榆林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如西安,B错误;榆林市为化石能源主产地,碳排放量急剧增加,C错误;渭南受西安辐射作用强,碳排放量增长较快,D正确。故选D。
    15.碳排放的增长主要与区域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规模扩大及区域工业结构及规模有关,B正确,与交通、林地面积、水资源相关性不强,ACD错误。故选B。
    16.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结合陕西省碳排放增长趋势类型及降水量示意图可知,陕南安康降水量较大,多山地,适宜植树造林,以增加碳汇为主要减排政策,A正确;榆林市由于其大部分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存在较大的碳排放,适宜采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B错误;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等问题可能加剧碳排放,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加强交通减排,C错误;咸阳作为陕西省的重要工业城市,可以强化工业减排,D错误。故选A。
    【分析】减排措施是指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方法。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减排措施:能源优化与替代、节能降耗、交通减排、碳捕获与存储、植树造林与生态保护、碳排放权交易等。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碳排放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涉及多个研究层面,与经济特征、能源消费方式、地理位置等内外部环境因素有关,其空间、时间具有高度复杂性。碳排放对全球的碳循环、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社会经济、人类生产和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图为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统计图。
    (1)指出经济因素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表现。
    (2)简述全球碳排放量增加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3)从能源利用角度,为减少碳排放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人均生产总值增多,增加碳排放量;人均生产总值增长越快,碳排放量增加越快;传统产业结构增加了碳排放量;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越高,碳排放量越少。(答出三点)
    (2)碳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城市;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影响工农业生产,威胁国家稳定;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通过多种途径威胁人体健康。(答出三点)
    (3)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轻传统能源的开发强度。
    【分析】本题以碳排放为材料设置三小问,涉及碳排放的影响,减少碳排放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材料解读、信息获取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经济因素包含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产业结构等表现,所以经济因素影响碳排放的表现包含人均生产总值增多,导致碳排放的量增加,人均生产总值增长越快,碳排放的量增长也会越快。在产业结构上,高耗能高污染等一些传统产业会增加碳排放的量,而高新技术产业的碳排放量较少,所以产业结构中三产占比越高,碳排放量越少。
    (2)碳排放量增加会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淹没沿海低地。还会诱发一些极端天气,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影响人体的健康。在自然环境方面,碳排放量的增加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在能源利用方面,结合材料分析,可以从能源消耗、能源强度、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方面提出建议。在能源消耗方面,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能源消耗;能源效率方面,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量;能源结构上,可以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碳排放量。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气候变暖和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火电、钢铁、冶金、建材、化工……这些高能耗行业将大量碳物质排入大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已经造成数十亿美元的农业损失,印度喜马拉雅山脉冰川的融化造成了水灾。气候变暖继续发展下去的话,维系生命的河流可能干涸,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时间即将耗尽,科学家呼吁“别再烹煮地球”。
    材料二:下表是某校兴趣小组收集到的安徽省5个酸雨观测站某月降水状况及酸雨监测数据表。
    (1)简要解释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河流干涸的原因。
    (2)说明为减缓“烹煮地球”应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二,说出该月安徽省酸雨出现频率最高和最低的城市,并分析其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河水枯竭;全球气候变暖使蒸发量增大,河水减少甚至枯竭。
    (2)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原始森林,大量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是马鞍山,最低的城市是黄山。主要原因:马鞍山为工业城市,酸性气体排放多;黄山为旅游城市,酸性气体排放少。
    【分析】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和安徽省5个酸雨观测站某月降水状况及酸雨监测数据表为材料,涉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措施和酸雨产生原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获取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根据所学水循环知识可知,河流干涸的原因应从补给来源和蒸发两方面考虑。河流补给来源:全球变暖会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最终导致河水枯竭。河流蒸发:全球变暖使蒸发量增大,河水减少。
    (2)根据材料可知,“烹煮地球”反映的问题为全球气候变暖,为全球性问题,所以减缓“烹煮地球”应采取的措施即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超过了环境(主要是森林)自净能力,所以解决此问题应该从减排和加大净化入手,减排主要是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大净化主要是保护植被,加大植树造林,提高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净化;最后全球性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3)从材料可知,酸雨频率是指月降水次数中酸雨次数所占比例,即用酸雨次数除以月降水次数的百分比,蚌埠62.5%,合肥45.5%,马鞍山90%,铜陵77%,黄山27.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酸雨主要是由于化石能源使用造成大量酸性气体排放导致,而马鞍山为工业城市,酸性气体排放较多,黄山为旅游城市,工业没有马鞍山发达,所以酸性气体排放少。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化石能源和火力发电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西部地区电力部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路径向东部地区提供电力产品,同时进行隐含碳(是指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碳排放)排放转移。图为西部地区电力部门隐含碳向东部转移网络示意图,表为京津冀关键部门及其承接的隐含碳转移(万t)。
    (1)据图说出西部地区电力部门隐含碳向东部转移的特点。
    (2)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隐含碳转入量特别大的主要原因是。
    (3)针对承接隐含碳的行业大户,请为河北省减少隐含碳输入提出可行性建议。
    【答案】(1)西电隐含碳向东部转移量大;内蒙、山西和陕西是主要转出方,北京、河北和山东是主要转入方
    (2)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西电依赖度大;传统制造业,高耗能产业比重高,需电量大。
    (3)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建筑业的产业比重;使用绿电,推动建筑业低碳化转型;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可对建筑业的中间投入品征收碳税。
    【分析】本题以西部地区电力部门隐含碳向东部转移网络示意图、京津冀关键部门及其承接的隐含碳转移表格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西电东送的原因及其影响、区域关联性、碳排放、工业发展及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读图可知,我国化石能源和火力发电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西部地区电力部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路径向东部地区提供电力产品,西电隐含碳向东部转移量大;线条粗细代表隐含碳转移量的多寡,在西电隐含碳向东部转移的过程中, 内蒙、山西和陕西是电力隐含碳的主要转出方,北京、河北和山东是电力隐含碳的主要转入方。
    (2)从关键部门的数目来看,河北最多,其次是山东,北京和天津的数目相对较少,这可能与东部各省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河北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和钢铁产业大省,第一产业相对落后,第二产业占比大,传统制造业为主,高耗能产业比重高,需电量大;特别是近年来,河北省承接了大量来自京津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导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对西电依赖度大。
    (3)由材料可知,河北省食品和烟草、化学产品、交通运输设备、建筑等承接隐含碳转移量较大的关键部门中,建筑行业是承接隐含碳的最大行业大户,应加快推动建筑行业部门的低碳化转型,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建筑行业部门购买和使用绿电,从而在产业链源头控制高碳电力的生产和消费;对这些关键部门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鉴于河北的关键部门数量偏多,河北应大力优化关键地区的产业结构,降低对这些关键部门的依赖,特别是降低建筑业的产业比重;可以考虑对建筑业的中间投入品征收碳税等。
    20.碳交易,是指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进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其是实现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碳中和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一年)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目前,发电行业首先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下图示意碳交易市场交易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简述企业要在碳交易市场上获得优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2)分析发电行业首先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原因。
    (3)说明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答案】(1)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碳排放;加强管理,提高节能意识;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的比重;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争取获得更高配额。
    (2)矿物能源消耗量大,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国家对发电行业统一管理,碳排放数据完整,便于计算统计;发电行业产品单一,配额分配简便易行,易进行分配。
    (3)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生产中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大;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技术有待提高;人口众多,生活中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大;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未达到峰值;用于达成碳中和目标的时间短。
    【分析】本题以“碳交易”和“碳交易市场交易模式”为材料,涉及节能减排的措施、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的影响因素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识图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
    【详解】(1)分析图中信息可知,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因此企业要在碳交易市场上获得优势应从争取更大的市场配额和出售碳排放权两个方面考虑。争取更大的市场配额,主要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出售碳排放权主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等角度分析,措施有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通过减少碳排放,将节余的碳配额出售,提高企业效益等。
    (2)分析图中信息可知,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企业应是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较大或是实排大大低于配额的企业。发电行业应属于前者:一是发电行业直接烧煤,所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既然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费多,所以首先纳入,可以同时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因为要交易,首先要有准确的数据。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第三发电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
    (3)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尤其是煤炭使用量依然很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生产中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大;我国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技术虽然有所进步,但整体依然有待提高;我国人口众多,生活中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大,短期内难以下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未达到峰值,达到峰值的时间相对延后;用于达成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距离现在短,任务重。站点
    主要城市职能
    月降水量/mm
    月降水次数
    酸雨次数(pH<5.6)
    蚌埠
    交通枢纽
    84.9
    8
    5
    合肥
    省级行政中心
    202.9
    11
    5
    马鞍山
    工业城市
    85.6
    10
    9
    铜陵
    矿业城市
    309.6
    13
    10
    黄山
    旅游城市
    504.7
    18
    5
    行业
    北京
    天津
    河北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
    11.5
    3.6
    47.7
    食品和烟草
    35.3
    30.2
    156.2
    纺织服装鞋帽类制品
    0.0
    9.5
    69.0
    金属制品
    0.9
    2.3
    76.7
    通用设备
    0.0
    8.4
    140.1
    交通运输设备
    0.0
    32.2
    197.6
    电气机械和器材
    3.3
    15.4
    111.2
    建筑
    323.4
    233.9
    1309.3
    相关试卷

    专题38南水北调-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38南水北调-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8南水北调-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38南水北调-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6特殊洋流-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6特殊洋流-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6特殊洋流-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6特殊洋流-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水循环-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2水循环-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2水循环-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2水循环-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44双碳目标-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