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练习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练习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第1页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练习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第2页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练习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练习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练习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共17页。
    [课程标准] 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2.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3.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4.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物质的组成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eq \(――→,\s\up7(组成)) eq \b\lc\{(\a\vs4\al\c1(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
    2.物质的分类
    (1)树状分类法
    指出上图中序号所示物质分类的依据。
    ①按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
    ②按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
    ③按物质的组成。
    (2)交叉分类法
    ①交叉分类法在盐分类中的应用
    ②交叉分类法在氧化物分类中的应用
    [正误辨析]
    (1)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 )
    (2)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 )
    (3)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选择适宜的条件,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的原子( )
    (4)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以断定该物质一定是一种纯净物( )
    学生用书第2页
    (5)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6)纯碱属于碱,硫酸氢钠、碳酸氢钠属于酸式盐( )
    (7)1 ml H3PO2和1 ml NaOH恰好完全中和,所以NaH2PO2属于正盐( )
    答案: (1)× (2)√ (3)× (4)√ (5)× (6)× (7)√
    一、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断
    1.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冰水混合物;②水煤气;③铝热剂;④普通玻璃;⑤水玻璃;⑥有机玻璃;⑦漂白粉;⑧TNT;⑨H2SO4;⑩含氧40%的氧化镁;⑪花生油;⑫福尔马林;⑬密封保存的NO2气体;⑭CuSO4·5H2O;⑮液氯;⑯王水;⑰KAl(SO4)2·12H2O;⑱分子式为C5H10的烃;⑲分子式为C7H8的芳香烃。
    以上物质中一定为纯净物的是 ;一定为混合物的是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的是 。
    答案: ①⑧⑨⑩⑭⑮⑰⑲ ②③④⑤⑥⑦⑪⑫⑬⑯ ⑱
    eq \a\vs4\al(归纳总结)
    1.纯净物、混合物的判断方法
    2.常见混合物
    (1)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
    (2)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
    (3)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爆鸣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二、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分类如图所示:
    由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B.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交叉分类法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D [A.树状分类法含义:对同一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法,从图形看甲图应属于树状分类法,故A正确;B.交叉分类法含义:根据物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式,从图形看乙图应属于交叉分类法,故B正确;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故C正确;D.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
    3.有以下三种关系
    ①◎包含关系;②并列关系;③交叉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混合物和电解质属于 。
    (2)酸性氧化物和金属氧化物属于 。
    (3)单质和纯净物属于 。
    答案: (1)② (2)③ (3)①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两种判断方法
    (1)从宏观上判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反之为物理变化。
    (2)从微观上判断: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是化学变化;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的熔化、NaCl的结晶等。
    2.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四化”归类
    学生用书第3页
    3.化学反应的分类
    eq \a\vs4\al(化,学,反,应) eq \b\lc\{(\a\vs4\al\c1(按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b\lc\{(\a\vs4\al\c1(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是否有自由离子参加或生成分为\b\lc\{(\a\vs4\al\c1(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分为\b\lc\{(\a\vs4\al\c1(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b\lc\{(\a\vs4\al\c1(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b\lc\{(\a\vs4\al\c1(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4.不同类别的无机物之间转化的一般规律
    (1)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金属单质 eq \(――→,\s\up7(O2)) 碱性氧化物 eq \(――→,\s\up7(H2O)) 碱 eq \(――→,\s\up7(酸)) 盐
    如:Na eq \(――→,\s\up7(O2)) Na2O eq \(――→,\s\up7(H2O)) NaOH eq \(――→,\s\up7(H2SO4)) Na2SO4
    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常见金属有Na、K、Ca、Ba等,但Mg、Fe、Al、Cu等不符合上述转化关系。
    (2)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非金属单质 eq \(――→,\s\up7(O2)) 酸性氧化物 eq \(――→,\s\up7(H2O)) 酸 eq \(――→,\s\up7(碱)) 盐
    如:S eq \(――→,\s\up7(O2)) SO2 eq \(――→,\s\up7(H2O)) H2SO3 eq \(――→,\s\up7(NaOH)) Na2SO3
    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常见非金属有C、S、P等,但N、Si等不符合上述转化关系。
    [正误辨析]
    (1)蛋白质的变性、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 )
    (2)用铂丝蘸取Na2SO4、Na2CO3、NaCl溶液进行焰色试验是化学变化( )
    (3)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 )
    (4)Na2CO3·10H2O的风化是化学变化( )
    (5)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不涉及化学变化( )
    (6)SiO2不能与H2O反应生成H2SiO3,所以SiO2不是酸性氧化物( )
    答案: (1)× (2)× (3)× (4)√ (5)√ (6)×
    一、生产、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1.(2022·深圳五模)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煤的气化 B.天然气的燃烧
    C.烃的裂解 D.石油的分馏
    D [煤的气化是用煤和水在高温条件下生产CO和H2的过程,故为化学变化,A错误;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为化学变化,B错误;烃的裂解是用重油为原料来生产乙烯等短链烯烃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故为化学变化,C错误;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组分的沸点的不同、用加热的方法将各组分分离,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D正确。]
    2.下列有关变化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海水中提取镁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B.用侯氏制碱法制纯碱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C.用“地沟油”纯化生产“生物燃油”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答案: C
    二、传统文化对物质变化的描述
    3.下列诗句内容基本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刘禹锡的《浪淘沙(其六)》:“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C.刘琨的《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D.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B [爆竹爆炸过程为火药燃烧过程,涉及化学变化,A项错误;首饰和侯王印均由黄金制成,而沙中淘金仅涉及物理变化,B项正确;炼钢过程中涉及燃烧,故涉及化学变化,C项错误;“火树”指悬挂着许多灯笼的树,“银花”指焰火明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涉及化学变化,D项错误。]
    4.下列各项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
    A.锻造金箔: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
    B.湿法炼铜: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
    C.制粗盐: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也
    D.制指南针: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B [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表现金属的延展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与硫酸亚铁,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依据“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可知,该过程通过蒸发水分得到固体,为蒸发结晶得到粗盐操作,只发生物理变化,故C错误;磁石成分为四氧化三铁,可用于制作指南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三、物质的转化
    5.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1)酸性氧化物和碱反应

    (2)弱酸和盐反应生成强酸

    (3)没有水生成,也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4)两种酸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

    (5)两种含氧化合物反应的产物为气体

    答案: (1)SO2+2NaOH===Na2SO3+H2O
    (2)H2S+CuSO4===CuS↓+H2SO4
    (3)H2SO4+2CH3COONa===Na2SO4+2CH3COOH
    (4)H2SO3+2H2S===3S↓+3H2O
    (5)2Na2O2+2H2O===4NaOH+O2↑
    学生用书第4页
    考点三 分散系 胶体
    1.分散系的分类
    (1)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
    (2)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类
    2.胶体
    (1)常见的胶体:烟、云、雾、AgI水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2)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
    (3)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3.三种分散系比较
    [正误辨析]
    (1)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
    (2)“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 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
    (3)碳纳米管属于胶体分散系,该材料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 )
    (4)胶体不一定是液态,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属于物理变化( )
    (5)将1 mL 1 ml/L的FeCl3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若FeCl3完全水解,则可制得Fe(OH)3胶体粒子少于0.001NA个( )
    (6)因为胶体带有电荷,所以胶体在电场中做定向移动( )
    答案: (1)× (2)√ (3)× (4)√ (5)√ (6)×
    Fe(OH)3胶体的制备与提纯
    (1)制备图示
    (2)制备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问题讨论
    ①可以利用 证明Fe(OH)3胶体已经制成。
    ②可以利用 方法来提纯Fe(OH)3胶体。证明Fe(OH)3胶体与Cl-已完全分离的实验方法是


    ③某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长时间加热,结果会出现浑浊,原因可能是

    答案: (2)FeCl3+3H2O eq \(=====,\s\up7(△)) Fe(OH)3(胶体)+3HCl (3)①丁达尔效应 ②渗析 将半透膜袋再浸入另一份蒸馏水中,片刻后取出半透膜袋,向蒸馏水中滴入AgNO3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证明Fe(OH)3胶体与Cl-已完全分离 ③长时间加热使胶体发生聚沉
    学生用书第5页
    真题演练 明确考向
    1.(2022·全国乙卷)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B铅笔芯的成分为二氧化铅
    B.碳酸氢钠可做食品膨松剂
    C.青铜和黄铜是不同结构的单质铜
    D.焰火中红色来源于钠盐灼烧
    B [铅笔芯的主要成分为石墨,不含二氧化铅,A错误;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能使面团松软,可做食品膨松剂,B正确;青铜是在纯铜(紫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两者均属于混合物,不是铜单质,C错误;钠元素灼烧显黄色,D错误。]
    2.(2022·全国甲卷)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漂白粉与盐酸可混合使用以提高消毒效果
    B.温室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C.棉花、麻和蚕丝均为碳水化合物
    D.干冰可用在舞台上制造“云雾”
    D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与盐酸混合,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两者不能混合使用,A错误;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B错误;棉花、麻来源于植物,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为碳水化合物,但蚕丝来源于动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是碳水化合物,C错误;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形成“云雾”效果,D正确。]
    3.(2022·湖南卷)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
    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
    C.科学家成功将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
    D [“石胆能化铁为铜”指的是铁可以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发生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工业上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二氧化碳、氨气、氯化钠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晶体经加热后分解生成碳酸钠即纯碱,发生了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将水直接转化为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涉及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4.(2022·广东卷)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顺利往返、“天宫课堂”如期开讲及“华龙一号”核电海外投产等,均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奥会“飞扬”火炬所用的燃料H2为氧化性气体
    B.飞船返回舱表层材料中的玻璃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
    C.乙酸钠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并放热的过程仅涉及化学变化
    D.核电站反应堆所用轴棒中含有的 eq \(235,\s\d6(92)) 92U与 eq \(238,\s\d6(92)) U互为同位素
    D [H2作为燃料在反应中被氧化,体现出还原性,故A项说法错误;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项说法错误;乙酸钠过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故C项说法错误; eq \(235,\s\d6(92)) U与 eq \(238,\s\d6(92)) 2U是质子数均为92,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因此二者互为同位素,故D项说法正确。]
    5.(2022·湖北卷)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加入明矾后泥水变澄清
    B.北京冬奥会用水快速制冰
    C.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味道更鲜
    D.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
    B [明矾净水的原理为:Al3++3H2OAl(OH)3+3H+,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可以使泥水变澄清,涉及化学变化,A错误;水和冰的分子式都是H2O,水快速制冰为物理变化,B正确;炖排骨汤时放点醋,可使骨头中的钙、磷、铁等矿物质溶解出来,营养价值更高,此外,醋还可以防止食物中的维生素被破坏,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茄子中存在一类叫“酚氧化酶”的物质,它遇到氧气之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有色的物质,反应时间越长,颜色越深,D错误。]
    课时精练(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eq \a\vs4\al(\f(对应学生,用书P319))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1.(2022·北京牛栏山一中模拟预测)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NO、NO2为酸性氧化物
    B.NH4Cl、AlCl3为共价化合物
    C.氢氟酸、氢硫酸为强电解质
    D.84消毒液、洁厕灵为混合物
    D [酸性氧化物是一类能与碱作用只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NO不能和碱反应,NO2和碱发生歧化反应生成两种盐和水,故NO、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A错误;NH4Cl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属于离子化合物;AlCl3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发生电离,属于共价化合物,B错误;强电解质是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的化合物;氢氟酸、氢硫酸是HF、H2S的水溶液,不属于化合物,也就不属于强电解质;HF、H2S在水中部分电离,都是弱电解质,C错误;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NaClO,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HCl,二者都是混合物,D正确。]
    2.下列物质的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
    B [碱为纯净物,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属于碱性溶液,为混合物,故A错误;烧碱为氢氧化钠,属于碱,氧化钠属于氧化物,FeSO4·7H2O属于盐,为化合物,属于电解质,故B正确;Cu2(OH)2CO3为碱式碳酸铜,属于盐,不属于碱,电解质为化合物,胆矾溶液为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故C错误;纯碱晶体的化学式为Na2CO3·10H2O,属于盐,电解质为化合物,铁粉属于单质,不属于电解质,故D错误。]
    3.实验室中的药品常按物质的性质、类别等有规律地摆放。现有部分药品按某种规律摆放在实验桌上,如图,做“硫酸的性质”的实验时,某同学取用BaCl2溶液后,应把它放回的位置是( )
    C [根据图示可知A处放置酸,B处放置指示剂,C处放置盐,D处放置碱。BaCl2属于盐,因此应该放置在C处。]
    4.关于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BaSO4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强电解质 ③冰醋酸、纯碱、小苏打分别属于酸、碱、盐 ④煤的干馏、煤的气化和液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⑤置换反应都属于离子反应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B [①胶体和溶液都是混合物,正确;②硫酸钡虽然难溶但是是强电解质,正确;③纯碱、小苏打都是盐类,错误;④煤的干馏、煤的气化和液化都属于化学变化,正确;⑤置换反应不一定是离子反应,如铝热反应是置换反应但不是离子反应,错误。]
    5.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如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B [石灰石不属于干燥剂,故①错误;不锈钢、青铜、生铁都属于合金,故②正确;浓硫酸、烧碱、硝酸都具有强腐蚀性,属于腐蚀品,故③正确;过氧化钠属于过氧化物,故④错误;醋酸、一水合氨、水都属于弱电解质,故⑤正确。]
    6.下列各组物质或概念之间,不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B [盐是指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硫酸铜是由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构成的盐,盐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A正确;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属于离子反应,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是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离子反应,B错误;氧化物依据组成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依据性质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物等,则碱性氧化物属于氧化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所以氧化物属于化合物,C正确;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浊液三种,胶体属于分散系,而分散系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因此分散系属于混合物,D正确。]
    7.(2022·山东济南市高三一模)下列叙述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热纯碱液去除油污
    B.用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
    C.用双氧水清洗伤口
    D.用焰色试验鉴别KCl溶液和NaCl溶液
    D [纯碱为碳酸钠,在水中发生水解反应使溶液显碱性,加热条件下促进水解,碱性增强,油污主要成分为油脂,碱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从而除去油污,涉及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甲醛的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甲醛可与蛋白质反应,使蛋白质变性,不易腐烂,具有防腐的作用,可用于浸泡动物标本,涉及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双氧水具有氧化性,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细菌,因此可用于清洗伤口杀菌消毒,涉及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焰色试验是物质原子内部电子能级的改变,通俗的说是原子中的电子能量的变化,不涉及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符合题意。]
    8.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且都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是( )
    A.打开盛装NO的集气瓶;冷却NO2气体
    B.用冰水混合物冷却SO3气体;加热氯化铵晶体
    C.木炭吸附NO2气体;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
    D.向酚酞溶液中加入Na2O2;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C [NO遇空气变红棕色,是化学变化,冷却NO2生成N2O4气体也是化学变化,A错误;用冰水混合物冷却SO3,是物理变化,氯化铵加热生成氯化氢和氨气,是化学变化,但两者均无明显颜色变化,B错误;木炭吸附红棕色NO2是物理变化,红棕色消失,氯气的漂白性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化学变化,C正确;向酚酞中加入Na2O2,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是化学变化,向FeCl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变红色,也是化学变化,D错误。]
    9.(2022·江西模拟预测)化学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舟”和“天宫”系列飞船使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碳的同素异形体
    B.“太阳能路灯计划”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砷化镓是金属材料
    C.用“人工肾”进行血液透析救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D.冬奥会速滑馆“冰丝带”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发生了化学变化
    C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有机纤维经过一系列热处理转化而成,含碳量高于90%,并不是碳单质,所以不是碳的同素异形体,A项错误;砷化镓是一种半导体材料,不是金属材料,不能用于太阳能电池材料,B项错误;血液透析运用了胶体的电泳现象的性质,C项正确;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是利用固体CO2升华时吸热,温度降低,是物理变化,D项错误。]
    10.古代的很多诗歌、谚语都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C.“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爆炸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D.“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中烟花是某些金属元素发生化学变化呈现出的颜色
    A [空气属于胶体,海市蜃楼是光线在沿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A正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泪”是指熔化的石蜡液体,B错误;“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是炸药的爆炸,主要发生的反应为:S+2KNO3+3C===K2S+N2↑+3CO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分解反应,C错误;“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中烟花是某些金属元素发生焰色试验呈现出的颜色,焰色试验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
    11.(2022·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唐代陈子昂诗句“山水丹(丹砂:HgS)青[石青:Cu(OH)2·2CuCO3]杂,烟云紫翠浮”中相关化学物质说法错误的是( )
    A.丹砂常温下性质稳定
    B.烟、云均属于气溶胶
    C.石青能与强酸发生反应
    D.石青被誉为“水蓝宝石”,可耐高温
    D [常温下S和Hg反应生成丹砂(HgS),该物质常温下性质稳定,故A正确;分散剂为气体的胶体为气溶胶,烟、云均属于胶体,分散在空气中,空气为分散剂,因此都属于气溶胶,故B正确;石青的成分为Cu(OH)2·2CuCO3,碱与碳酸盐均能与强酸发生反应,故C正确;石青被誉为“水蓝宝石”,其成分中的Cu(OH)2和CuCO3受热均会发生分解,故D错误。]
    12.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B [氢气燃烧,为新能源汽车提供能量,是化学变化,故不选A项;核聚变是发生核反应形成新核素的过程,原子核种类发生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选B项;偏二甲肼作为燃料燃烧,是化学变化,故不选C项;可燃冰通过燃烧提供能量,是化学变化,故不选D项。]
    13.(2022·北京顺义区高三二模)在给定条件下,下列所示物质间转化合理的是( )
    A.Mg(OH)2 eq \(――→,\s\up7(盐酸)) MgCl2(aq) eq \(――→,\s\up7(电解)) Mg
    B.Cu eq \(――→,\s\up7(稀H2SO4)) CuSO4 eq \(――→,\s\up7(Ba(NO3)2)) Cu(NO3)2
    C.浓盐酸 eq \(――→,\s\up7(MnO2),\s\d5(△)) Cl2 eq \(――→,\s\up7(石灰乳)) 漂白粉
    D.FeO eq \(――→,\s\up7(HCl(aq))) FeCl3(aq) eq \(――→,\s\up7(蒸干)) 无水FeCl3
    C [电解氯化镁应该在熔融状态下,而不是电解MgCl2溶液,A项错误;铜与稀硫酸不反应,B项错误;MnO2+4HCl(浓) eq \(=====,\s\up7(△)) MnCl2+Cl2↑+2H2O,2Cl2+2Ca(OH)2===CaCl2+2H2O+Ca(ClO)2,C项正确;FeO和HCl反应生成FeCl2而不是FeCl3,氯化铁溶液蒸发过程中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和HCl, HCl会挥发,加热促进HCl挥发,水解正向移动,所以产物为氢氧化铁并不是无水氯化铁,D项错误。 ]
    14.如图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根据某些物质与水反应的情况进行的分类。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按要求填空:
    (1)上述第一级分类标准(分成A、B组的依据)是

    (2)D组物质包括 (填化学式)。
    (3)C组物质中某一物质在常温时能与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_。
    (4)F组物质中某一物质的水溶液呈弱碱性,用电离方程式解释其水溶液呈弱碱性的原因:

    (5)D组中的某一物质与E组中的某一物质在水中反应生成两种强酸,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解析: (1)分析两组物质与水的反应情况可知,第一级分类标准为是否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化合反应)。(2)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Cl2、Na2O2、NO2与H2O反应时,H2O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3)Na是活泼金属,常温下与H2O反应生成NaOH、H2,其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4)NH3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是弱碱,其电离方程式为NH3·H2ONH eq \\al(\s\up1(+),\s\d1(4)) +OH-。(5)SO2和Cl2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酸,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SO2+2H2O===2Cl-+SO eq \\al(\s\up1(2-),\s\d1(4)) +4H+。
    答案: (1)是否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化合反应) (2)Cl2、Na2O2、NO2 (3)2Na+2H2O===2NaOH+H2↑ (4)NH3·H2ONH eq \\al(\s\up1(+),\s\d1(4)) +OH-
    (5)Cl2+SO2+2H2O===2Cl-+SO eq \\al(\s\up1(2-),\s\d1(4)) +4H+
    15.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l·L-1的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 (填“甲”“乙”或“丙”)。
    (2)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 _。
    (3)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 _

    此现象利用了胶体的一种性质,称为 。
    (4)向制得的Fe(OH)3胶体中加入饱和的硫酸铵溶液,产生的现象是 ,
    原因是 ;
    若逐滴加入过量稀硫酸,产生的现象

    解析: (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2)根据上述分析,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FeCl3+3H2O eq \(=====,\s\up7(△)) Fe(OH)3(胶体)+3HCl。(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所以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用一束光照射得到的液体,能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证明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4)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饱和的硫酸铵溶液,电离出的离子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所以产生的现象是产生红褐色沉淀,原因是加入电解质后,胶体发生聚沉;硫酸能和氢氧化铁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硫酸铁,所以若逐滴加入过量稀硫酸,产生的现象是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答案: (1)丙 (2)FeCl3+3H2O eq \(=====,\s\up7(△)) Fe(OH)3(胶体)+3HCl (3)用一束光照射得到的液体,能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丁达尔效应 (4)产生红褐色沉淀 加入电解质后,胶体发生聚沉 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一定的熔点、沸点
    无一定的熔点、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
    变化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①蒸馏②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试验
    ①显色反应 ②颜色反应
    ③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①分解 ②电解 ③水解
    ④裂解
    十四化
    ①熔化
    ②汽化
    ③液化
    ④升华
    ①氧化 ②风化 ③钝化
    ④催化 ⑤皂化 ⑥歧化
    ⑦硝化 ⑧酯化 ⑨裂化
    ⑩油脂的硬化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高分子或多分子集合体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性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
    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
    半透膜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或沉淀
    选项
    A
    B
    C
    D

    石灰水
    烧碱
    Cu2(OH)2CO3
    纯碱晶体
    氧化物
    H2O
    Na2O
    CO
    Fe3O4
    电解质
    食盐
    FeSO4·7H2O
    胆矾溶液
    铁粉

    乙、丙、丁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石灰石、碱石灰

    常见合金
    不锈钢、青铜、生铁

    腐蚀品
    浓硫酸、烧碱、硝酸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铁

    弱电解质
    醋酸、一水合氨、水
    X
    Y
    Z

    氧化物
    化合物
    纯净物
    A
    硫酸铜

    纯净物
    B
    置换反应
    氧化还
    原反应
    离子反应
    C
    碱性
    氧化物
    氧化物
    化合物
    D
    胶体
    分散系
    混合物
    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
    B.氘、氚用作“人造太阳”核聚变燃料
    C.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
    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

    相关试卷

    2025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提升训练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微考点1物质的组成: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提升训练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微考点1物质的组成,共2页。

    2025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真题演练第1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真题演练第1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过程与水解反应无关的是,聚沉三方法,认识八种常见的胶体,辨析一个易错问题,胶体与溶液的分离和鉴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提能训练: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提能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