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及实验探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成分相比没有氧气
C.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
D.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物可以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
2.如图所示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描述正确的是( )
A.米勒实验是模拟在原始大气中进行闪电能产生有机小分子,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实验
B.装置A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含丰富的氧气
C.实验后可检验到装置B内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物质
D.该模拟实验能够说明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大气
3.下列关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C.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
D.生物的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如图若表示不同类群的脊椎动物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可能是甲
B.乙和丙的化石可能出现在较早形成的地层中
C.丁或戊可能是哺乳动物
D.丁的结构是最简单的
5.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支持,下列有关证据及推测合理的是( )
A.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是化石
B.一般来说,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
C.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种类少,结构复杂而高等
D.马的前肢和魔的翅膀虽有差别,但骨酪排列相似,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6.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如图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农药个体
B.该农药使用初期,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
C.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农药使用一段时间后,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7.下列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叙述错误的是( )
A.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B.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C.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D.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8.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B.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生物进化
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并繁殖后代
D.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
9.能够用火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差别,火的使用对人类进化的主要意义在于( )
A.驱赶猛兽,攻击敌人B.烧制陶瓷,用于盛放食物
C.烧制木炭,用于取暖御寒D.烧熟食物,促进脑的发育
10.《科学》2018年1月26日发文,一支大型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了存在于非洲大陆以外地区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化石。这一发现,将之前推测的现代人类离开非洲大陆的时间提前了5万年。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处于A阶段的人类称为森林古猿,虽能下地,但不能真正直立行走
B. B阶段后,由于大量森林消失,古人类开始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
C. 从C到G的过程,脑越来越发达,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
D. 语言的产生能够促进人类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11.《物种起源》中提到人和现代类人猿的骨骼、内脏、早期胚胎都非常相似,这说明( )
A.人类是由现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B.现代类人猿是由人类进化而来的
C.现代类人猿和人类有着共同祖先D.现代类人猿将来可以进化成人类
12.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开展了实验。下列实验设计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装置放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
B.在纸盒左右分别盖上透明玻璃板和不透明的黑纸板
C.选取2只健康的鼠妇分别放在纸盒的左右两端
D.选择的鼠妇应大小相等,生活状态相近
13.为研究沙漠穴居蜥蜴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生物学家连续测试16小时内蜥蜴体温以及环境温度,并根据数据绘成下图所示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7点至9点,蜥蜴体温随外界温度升高而有所降低
B.12点至14点,蜥蜴在洞穴深处,避开外界高温影响
C.蜥蜴在6点时的氧气消耗量比16点时要高
D.骆驼一天的体温变化趋势与蜥蜴相同
14.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两种动物间是竞争关系
B.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生物适应环境
C.一枝红杏出墙来——生物影响环境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
15.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情况,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Z
B.四种绿藻中W主要分布于最上层
C.池塘中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
16.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B.昆虫与兔之间是捕食与竞争的关系
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D.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17.下列选项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描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同的是( )
A.秋风扫落叶B.骆驼刺根系发达
C.大树底下好乘凉D.海豚皮下脂肪很厚
1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描述错误的是( )
A.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B.猫头鹰与蛇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
C.图中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相近是对环境的适应
D.图中最高等的是哺乳动物田鼠,体内含有毒物质最多
19.一个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B.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C.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
D.若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则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丁
20.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图解,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如图可表示生物圈
B.乙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
C.甲代表的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D.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
二、读图填空题
21.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有多种,但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化学进化学说。化学进化学说之所以被人们认可是因为化学进化的某些过程已在生物学实验室模拟成功。下图1是米勒等人证明生命起源的实验装置,图2是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米勒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是对实验装置反复用蒸馏水冲洗,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米勒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环境条件下,______。该模拟实验证明了化学进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可能实现的。
(3)根据图2,分析生物进化树可看出最低等的植物和最低等的陆生脊椎动物分别是____。
(4)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物在生存和繁殖的过程中能产生_____。
22.图一表示科学家发现的在A、B、C三个不同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示意图。图二是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中,最直接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______________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简单、低等。在图中______________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复杂、高等。
(3)从图二中可以看到,使用杀虫剂1消灭甲虫,效果最好的是第______________年,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逐渐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1后的第六年,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1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3.图1是脊椎动物“进化树”,图2是人类的起源概念图,图3是人类进化历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甲代表的动物类群是______________.从生物的生活环境上分析,可以得出生物的进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
(2)从图2中所示的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可知,[1]______________是人类的祖先。在此阶段之前,自然环境曾发生过对人类起源有重大影响的变化,这一变化是______________大量消失。
(3)图3中在人类进化的C阶段,开始用火,这个阶段属于人类进化历程中的______________阶段。
(4)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除了运动方式外,在身体结构中发生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逐渐增加。
24.如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
(2)若图二表示图一中的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某种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则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图三中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填数字)。
(4)图三中的A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5.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跨学科实践时制作的一个生态瓶,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生态瓶可看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有______________。该生态瓶中还有一类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它们是______________。
(2)影响虾生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绿萍属于______________因素。
(3)为继续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兴趣小组同学又从蓝水湾湿地采集了水草、小鱼、泥沙、河水等材料制作了如下图A、B、C三种生态瓶,A、B置于光下,C置于不透光的盒子中。
①在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时,应选择______________瓶与B瓶进行实验,这符合实验设计的______________原则。
②能较长时间维持稳定的是哪个瓶?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A正确。
B.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没有氧气,B正确。
C.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C正确。
D.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物可以合成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D错误。
故选D。
2.答案:A
解析:A.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即B装置模拟的是原始海洋,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正确。
B.米勒实验装置中的A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B错误。
C.B处为取样活塞,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C错误。
D.B装置模拟的是原始海洋,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D错误。
故选A。
3.答案:A
解析:
4.答案:D
解析:A.根据题图不同类群的脊椎动物进化关系可知,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可能是甲,A正确。
BD.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图中,乙和丙属于较为低等的脊椎动物,因此其化石可能出现在较早形成的地层中;而甲的结构是最简单的,B正确、D错误。
C.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可见,图中丁或戊可能是哺乳动物,C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错误。B、一般来说,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错误。C、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种类多,并且结构复杂而高等。错误。D、马的前肢和鹰的翅膀虽有差别,但骨酪排列相似,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正确。故选:D。
6.答案:D
解析:A.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本就存在抗药性个体,不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A正确。
B.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农药初期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B正确。
C.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C正确。
D.害虫原本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D错误。
故选D。
7.答案:C
解析:A.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人类起源的见解仍不统一。但是目前为止多数科学家认同的看法是:非洲大陆曾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剧烈的东非大裂谷,使得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到陆地生活,根据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在非洲的发现,可以说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A正确。
B. 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的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是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B正确。
C.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上肢慢慢解放出来,由臂行慢慢变为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古猿慢慢地进化成了人类,C错误。
D.“露西”的下肢骨具有较为粗壮的股骨,骨盆的髖骨前后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D正确。
8.答案:A
解析:幻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即生物产生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9.答案:D
解析:在古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脑容量不断增加,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能够用火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差别,早期的人类用火烤制食物来吃,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极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劳动使人类的身体得到协调发展,最终演变成自然界的强者。可见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A、处于A阶段的人类称为森林古猿,虽能下地,但不能真正直立行走,A正确。
B、B阶段南方古猿已经直立行走,B错误。
C、从C能人到G现代人的过程,脑越来越发达,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C正确。
D、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促使感官集中于前部,声带发展并产生语言,语言的产生能够促进人类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D正确。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人和类人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类人猿的盲肠相似;人和类人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特征多,亲缘关系近,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12.答案:C
解析:A.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等待鼠妇安静后,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故A正确。
B.该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因此,用黑纸板和玻璃板营造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故B正确。
C.选取2只健康的鼠妇分别放在纸盒的左右两端,鼠妇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故C错误。
D.为了遵循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原则,除光照外,其他条件要保持一致,所以选择的鼠妇应大小相等,生活状态相近,故D正确。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A.日出后的7点至9点,蜥蜴体温随外界温度升高而有所升高,A错误。
B.12点至14点,蜥蜴的体温基本保持不变,没有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推测它可能回洞穴躲避高温,B正确。
C.蜥蜴6时的体温比16时的体温低,一般情况下体温低,呼吸作用弱,需消耗的氧气少。可见,蜥蜴在6点时的氧气消耗量比16点时要低,C错误。
D.骆驼是哺乳动物,体温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恒温动物,蜥蜴是爬行动物,体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见,骆驼一天的体温变化趋势与蜥蜴不同,D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C
解析:
17.答案:C
解析:A.海豚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海水环境的适应,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秋风扫落叶指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B不符合题意。
C.大树底下好乘凉指大树底下温度更低,这是大树蒸腾作用的结果,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影响环境,C符合题意。
D.骆驼刺根系发达,能深入土壤深处吸收水和无机盐以适应干旱的环境,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B
解析:A、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这样,越往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越少,储存的能量也越少,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A正确。
B、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丙是生产者,甲、乙、丁是消费者,丁不是分解者,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它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图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丙)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C正确。
D、若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了,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食物链的末端丁,D正确。
20.答案:C
解析:A.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结合题图可知,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如图可表示生物圈,A正确。
B.图中乙是动物等消费者,动物等消费者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B正确。
C.甲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代表的是生产者;丙代表的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C错误。
D.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组成成分。可见,若甲(生产者)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D正确。
故选C。
21.答案:(1)去除装置中的有机杂质
(2)无机物可形成简单的有机物
(3)藻类植物和爬行类
(4)遗传变异
解析:(1)米勒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无机物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因此,在实验前,需对装置进行反复消毒并用蒸馏水冲洗干净,这样做的目的是除去装置中的有机物等杂质。
(2)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3)藻类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藻类植物的种类繁多,大多生活在水中,藻类植物是植物界中最低等的植物类群。最低等的陆生脊椎动物是爬行动物。从爬行动物开始,生殖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4)首先变异是不定方向的,是否有利要看这种变异是否适应环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的结果。因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在生存和繁殖的过程中能产生遗传变异。
22.答案:(1)化石(证据)
(2)C;A
(3)3;减弱
(4)自然选择
解析:
23.答案:(1)爬行类:从水生到陆生
(2)南方古猿(或“森林古猿”);森林
(3)直立人
(4)脑容量
解析:
24.答案:(1)4;A→B→C→E(箭头和字母缺一不可)
(2)C
(3)②
(4)生产者;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注:顺序可以颠倒)
解析:
25.答案:(1)虾、螺蛳;细菌、真菌(顺序可以颠倒)
(2)生物(因素)
(3)①C;对照(或“单一变量”)(原则)
②B瓶。原因是:B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多,且在有光的环境中。(或“C瓶缺少光照,不能持久维持稳定;A瓶植物种类少,更不能长时间维持稳定”)
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共6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