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桂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西桂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广西桂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温馨提示:
1.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答案填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19分)
班级进行年俗研究性学习交流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小题。
1. 根据“年”字起源,你认为下列是汉字“年”最初意义的一项是( )
A. 负担,责任B. 丰收,收获C. 年纪,岁数D. 岁月,光阴
2. 请为上表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耳畔______ (2)xiā______声匿迹
3. 根据语境,在上表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文字。
______ ______ ______
4. 以下文段中划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南方过年有贴春联的习俗。①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②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意味着过年的序幕正式拉开。北方则盛行贴窗花。③原本是在立春,是古人迎春的一种方式。④宋元以后,贴窗花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大年初一。
A. ①B. ②C. ③D. ④
5. 以下四幅窗花没有运用谐音的是( )
A. 龙马精神B. 喜上眉梢
C. 大吉大利D. 连年有余
【答案】1. B 2. ①. pàn ②. 销
3. ①. 怕响 ②. 怕红 ③. 怕光 4. C 5.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辨析。
根据给出的甲骨文“年”的字形,“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可以理解为这个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丰收时弯腰收割谷物的情景。因此,“年”字的最初意义与丰收和收获相关。选项B(丰收,收获)正确。其他选项与甲骨文的字形描述不符。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耳畔(pàn):耳边。
销声匿迹(xiā):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中提到的“年”被“噼啪”声、“大红衣裳”和“灯火辉煌”吓跑的情节,可以推断出“年”怕响:被竹子投入火堆发出的“噼啪”声吓跑。怕红:被晒在门口的大红衣裳吓得落荒而逃。怕光:看到灯火辉煌感到头晕目眩。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C.第③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在“是古人迎春的一种方式”前加上“贴窗花”;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谐音的理解分析。
A.龙马精神:龙马指古代传说中的神兽,龙代表刚猛,马代表勤勉,这个成语是形容人精神旺盛,与谐音无关;
B.喜上眉梢:通常与喜鹊和梅花的图案相结合,利用“梅”与“眉”的谐音,寓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C.大吉大利:“吉”与“鸡”谐音,“利”与“梨”谐音,通常以鸡和梨作为图案,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利;
D.连年有余:“连年”与莲谐音,“有余”与鱼谐音,以莲花和鱼组成的图案,象征着年年富饶,生活富裕;
故选A。
6. 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若你走出户外,看到如下图中的景色,一定会想起这学期学过的古诗文句子。请你把相关的句子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______, (3)______, (5)______, (7)______,
(2)______。 (4)______。 (6)______。 (8)______。
(《蒹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答案】 ①. 蒹葭苍苍 ②. 白露为霜;两句亦可填写“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或“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③. 八月湖水平 ④. 涵虚混太清 ⑤. 芳草鲜美 ⑥. 落英缤纷 ⑦. 土地平旷 ⑧. 屋舍俨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蒹葭、涵、缤纷、俨”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阅读(4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3小题,7分)
中国的龙
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③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像、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④随时代的更替,龙的造型在不断变化。从我们能看到的汉代瓦当上的行龙、隋代赵州桥石栏板上的双龙、唐代铜镜背面的云龙、元代高足杯上的云龙、明代金冠上的升龙、清代皇帝玉玺上的蟠龙,当代吉庆嘉瑞的祥龙,不同时代龙的造型显示出不同的风采:汉代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元代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而当代的祥龙,总是扬头挺胸、瞠目振鳞、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威武奋发。
⑤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⑥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就是“龙的传人”了。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写到中国龙起源距今约8000年,说明了中国龙历史悠久。
B. “不同时代龙的造型显示出不同的风采:汉代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元代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C. ②~⑤段按逻辑顺序,分别从龙形成的原因、龙的造型变化、龙的形象形成的过程、龙的文化象征意义几方面介绍中国龙。
D. 选文语言流畅典雅,文辞优美,形象生动,可读性很强。
8. 下列说法与选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关于龙的形成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是龙的形成表达了古时人们对雨量多寡成因的理解和解释。
B. 龙的形成过程,取蛇身、鱼鳞、鹰爪、鹿角的灵敏矫健、井然有序、扎实有力、华美稳重,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
C. 龙是神物,掌管自然,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象征权势、高贵、尊荣,出类拔萃,不同凡俗。
D.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这说明龙的形象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9. 请你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选(1)或(2)说明其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愿望以及这种愿望产生的原因。
(1)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2)成语:望子成龙
【答案】7. C 8. D
9. 示例一:我选(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表达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因为古人认为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灵之物,能兴云降雨。
示例二:我选(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表达了人们在农历二月二时希望借龙威以慑百虫,祈求人畜平安的愿望。因为此时百虫蠢动,疫病易发,龙为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示例三:我选(2)。“望子成龙”表达了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将来能出人头地,做一番事业的愿望。人们借助“龙”这一形象,是由于“龙”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实际上,②~⑤段的顺序是:龙形成的原因(第②段)、龙的形象形成的过程(第③段)、龙的造型变化(第④段)、龙的文化象征意义(第⑤段)。因此,选项C中的“龙的造型变化”和“龙的形象形成的过程”的顺序是错误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场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有误。选文中提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但这并不意味着龙的形象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相反,文章明确提到龙的形成是基于古人对雨量多寡成因的理解和解释,并集纳了多种动物的优点。因此,D项中的“这说明龙的形象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与选文意思不相符。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应用。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龙的历史、形成原因、形象特点、造型变化以及文化象征意义。首先,文章指出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体现了其悠久的历史。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龙的形成原因,即古时人们对雨水多寡成因的理解和解释,以及龙的形象形成过程,它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此外,文章还描述了龙在不同时代的造型变化,展现了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最后,文章介绍了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权势、高贵、尊等荣,并解释了为何人们常常将志向高洁、行为不俗的人称为“龙”。
示例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句谚语深刻地表达了古代人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切期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灵,具有兴云降雨的能力。因此,当二月二日龙抬头时,人们便期盼它能带来充足的雨水,滋养大地,让农作物茁壮成长,进而实现“大仓满,小仓流”的丰收景象。这种愿望的产生,源于古代人民对农业生产的高度依赖和对雨水调控能力的渴望。
示例二:“望子成龙”这个成语,凝聚了父母对子女成长成才的深切期望。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权势、高贵、尊荣以及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品质。因此,父母希望子女能够成为“龙”,即意味着他们期盼子女能够出人头地,拥有非凡的才华和成就。这种愿望的产生,源于父母对子女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对优秀品质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龙这一神话生物的高度崇敬和认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3分)
舞动的醒狮
林延军
①村庄里年味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②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为村民舞狮,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③从村头到村尾,从大街到小巷,“狮子班”所到之处,队伍后面跟着一群围观的孩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目标是那“狮子”。舞狮多数由身手敏捷、强健有力的小伙子完成。其实,小孩儿并不懂,只知道想看“舞狮子”。看别人耍几套功夫,看舞狮,看击鼓,来一场喧嚣和狂欢。
④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了皱纹,从田里耕作完的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举起鼓槌“咚咚咚”敲起。每次舞狮前,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咚咚”的声音从低到高,变化多端,似乎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又似乎要把“狮子”唤醒。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睁眼,或洗须,或舔身,或抖毛。渐渐地,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排山倒海。小孩儿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看得如痴如醉。
⑤霎时,握鼓槌者用尽力气,擂出浑厚的鼓声,“狮子”又弯了一下头,似沉思,似惊悚,尾巴随之摇摆起来。鼓声、镲声和鞭炮声回荡在房舍、村庄和草木之间,地面不时扬起一阵土灰,围观的黄发垂髫如追星,久久不忍离去……
⑥舞狮,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
⑦在广东,因粤语“瑞”与“睡”读音相同,老百姓比较忌讳,认为“瑞狮”是带来福瑞,后又将“瑞狮”改称“醒狮”。直至明代,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村庄,百姓为祈愿兆丰年,风调雨顺,把愿景寄托在醒狮的身上。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赶邪恶,祈盼来年事事顺心。后来将舞狮的表演程式逐渐演化出高桩狮、梅花桩狮、狮子走钢丝……每逢元宵、年例或节庆盛典,乡亲们便举起狮头,与狮共舞,人们要将一年的收成和喜悦,擂响在鼓锣钹的交融之中。
⑧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一听到鼓声响起,小伙伴们就像着了魔,拔腿就跑,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旷地。“舞狮子啦!快!”成为我们奔走相告的口头禅。但每次看完舞狮表演,伙伴们都意犹未尽,回家又找来棍子到处敲,模仿击鼓。
⑨有一次,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便听到我家那个方向传来一阵“咚咚咚”的声音,只是,那不是狮子鼓发出轰隆、遒劲的鼓声。原来,邻居家的亲戚坐在砖头上,他跟前倒放着一个破旧·的铁桶,双手各握着一根棍子,自得其乐地敲起来,我马上意识到他想学“狮子班”的人击鼓。此刻,这个鼓就是他的“狮子班梦”,就是他的世界,他陶醉在鼓声的旋律中,童真而无邪。那段时间,我也学着他,搬来自家的铁桶当鼓敲,后来被母亲训了一顿,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幼稚。“我长大了也要参加狮子班!”他告诉我,这是他的梦想。
⑩醒狮一动,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它们威严,它们凶猛,它们祥瑞,它们从乡野走进城市,又从城市走出国门。醒狮要将舞蹈、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从世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华丽转身之间,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
⑪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还有记忆。它舞动的走向,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连着根脉,滋长乡愁。
10. 请你阅读文章,梳理思路,用简洁的语句完成填空。
(1)______→醒狮的由来→(2)______→醒狮成为“非遗”→(3)______
11. 请你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睁眼,或洗须,或舔身,或抖毛。渐渐地,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排山倒海。
12. 文中划直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围观的黄发垂髫如追星,久久不忍离去……
13. 为什么说“醒狮,是有生命的”?
【答案】10. ①. 乡村过年舞狮 ②. 童年“醒狮梦” ③. 醒狮承载乡愁
11. “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动作描写,写出了舞狮表演的活灵活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舞狮表演的力量和气势。
12. 侧面描写。用老老少少的观众为舞狮而着迷,侧面烘托舞狮的精彩及吸引力。
13. ①醒狮为村庄带来生机与活力;②醒狮寄托着老百姓对生活美好的愿景;(答到“丰收”“事事顺心”“喜庆”亦可)③醒狮承载着童年的回忆;④醒狮是传统文化的使者;⑤醒狮承载着游子的乡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根据第②段“正月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为村民舞狮,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可以概括为:乡村过年舞狮;
根据第⑧段“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伙伴们都意犹未尽,回家又找来棍子到处敲,模仿击鼓”,第⑨段“此刻,这个鼓就是他的‘狮子班梦’……他告诉我,这是他的梦想”可以概括为:童年“醒狮梦”;
根据第⑪段“它舞动的走向,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连着根脉,滋长乡愁”可以概括为:醒狮承载乡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句中用了“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动词,从写作手法上是分析,是运用了动作描写,这些动词写出了舞狮的各种动作,表现了舞狮表演的活灵活现;“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排山倒海”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鼓点、鼓声比作“千军万马奔腾,狂风暴雨,排山倒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舞狮表演的力量和气势,表达了作者对舞狮表演的热爱。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
“围观的黄发垂髫如追星,久久不忍离去……”,写舞狮表演结束后观众的反应,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舞狮表演的精彩、吸引人,所以写法上分析,属于侧面描写。用老老少少的观众为舞狮而着迷,侧面烘托舞狮的精彩及吸引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
根据第②段“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可知:醒狮为村庄带来生机与活力;
根据第⑦段“直至明代,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村庄,百姓为祈愿兆丰年,风调雨顺,把愿景寄托在醒狮的身上。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赶邪恶,祈盼来年事事顺心”可知,醒狮寄托着老百姓对生活美好的愿景;
根据第⑧“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伙伴们都意犹未尽,回家又找来棍子到处敲,模仿击鼓”可知,醒狮承载着童年的回忆;
根据第⑩段“醒狮要将舞蹈、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从世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华丽转身之间,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可知,醒狮是传统文化的使者;
根据第⑪段“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还有记忆。它舞动的走向,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连着根脉,滋长乡愁”可知,醒狮连接着人们对家乡的根脉,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4. 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了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 【甲】诗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窈窕淑女超凡才艺、脱俗追求和优雅品格。
C. 【乙】诗中的“子衿”“子佩”意思是青绿的衣领、佩玉的带子,用来借代心中的恋人。
D. 【乙】诗中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描绘了女子在城楼上独自徘徊、张望的画面。
15. 【甲】诗中男子“求之不得”的心理是“悠哉悠哉”,【乙】诗中女子“候而不至”的心理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请你赏析这两句心理描写的句子。
【答案】14. B 15. “悠哉悠哉”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男子相思的绵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表现了女子强烈的思念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在《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际上是描写君子(男性)为了得到淑女(女性)的芳心,所采取的行动,即用琴瑟来与她交友,用钟鼓来使她快乐。这里并不是在表现窈窕淑女的超凡才艺、脱俗追求和优雅品格,而是在展现君子对淑女的深情和追求。因此,这个选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甲】诗中男子“求之不得”的心理是“悠哉悠哉”,这里的“悠哉悠哉”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达到强调情感、增强韵律的目的。在《关雎》这首诗中,“悠哉悠哉”的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更深刻地描绘了男子对窈窕淑女思念之情的绵长和深沉。他心中充满了对淑女的向往和追求,但现实中却难以得到,这种求而不得的失落感和无奈感在“悠哉悠哉”的反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乙】诗中女子“候而不至”的心理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通过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些特征,以达到强调或突出某种情感或观点的目的。在《子衿》这首诗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将一日的离别夸张为如同三月之久,这样的夸张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度,还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女子对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她渴望与恋人团聚,但等待的日子却让她感到无比漫长和煎熬,这种强烈的思念和期盼之情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夸张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鲜明和强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石涧记(节选)(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②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③耶?
【注】①亘:横贯。②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③践履:踪迹,行迹。
16. 请你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乙】文中的加点词。
17. 请你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18. 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______
(2)流若织文,响若操琴。______
19. 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文,轻松中透着悲凉。请你结合【甲】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20.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提示完成《游记写作要素探究表》。
【答案】16. ①. 已经,……之后 ②. 架桥 ③. 边,边际 ④. 门
17.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18. ①. 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似的参差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②. 水流像织物的花纹,水声像是弹琴声。
19. 甲文先写小石潭水清石奇树茂,表达了喜悦欢快;写鱼乐,物我合一,作者得到慰藉;然而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感觉“凄神寒骨”,可见作者的轻松是掩盖失意后的凄苦孤寂。
20. ①. 根据游踪记录游览见闻 ②. 响若操琴 ③. 写景同时,寄寓所感。(或:寓情于景)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意思是: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既:已经,……之后。据此推测“石渠之事既穷”的意思是: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既:已经,……之后。
(2)“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由此推测“民又桥焉”的意思: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桥:名词用作动词,架桥。
(3)成语“天涯海角”的意思是:形容极偏远的地方。涯:边,边际。据此推测“达于两涯”的意思:宽达到水的两岸。涯:边,边际。
(4)“篁”部首是“竹”字头,据此推断“篁”指竹林;“珮环”都是“王”字旁,据此推测“珮、环”都是玉饰。用偏旁部首推断法,“阃”是“门”字旁,据此推测“若限阃奥 ”的意思是:有的像用门坎隔开的内外屋。阃:门。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的意思是:桥下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其水之大”句意完整,可断开;“倍石渠三之一”是用石渠的水量和桥下的水进行比较,“亘石为底”句意完整。据此断句为: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岸势:两岸的形状;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可知:不知道;其:代词,代指溪水;源:源头。
(2)流:水流;若:像;织文:织物的花纹;响:水声;操琴:弹琴。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联系【甲】文的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满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清幽的环境,刻画了作者探幽寻胜,热爱自然美景,轻松闲适,寄情山水的志趣,然而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等句看来,作者到此览胜,看似轻松的表面,只不过是想以此来排遣被贬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1)由【甲】文:“从小丘西行”“下见”“坐潭上”可知,作者先是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接着往下看见一个小潭,然后又是坐在小石潭边上。由【乙】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可知,作者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由此可以推出要素一:游记写作可以以游踪为顺序记录游览时的所见所闻;
(2)由要素二的“多角度描写景观”以及“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的提示,从【乙】文中不难找出相关的句子。“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的意思是: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将水面比作布面,写出了水面的平静;将水流比作纺织的花纹,写出了水波纹的好看;将流水的声音比作是弹琴声,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所以横线上应该填“响若操琴”;
(3)由“【甲】【乙】两文为读者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其寄寓的复杂情感”的提示可推出要素三:游记写作可以在写景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情感,即寓情于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乙】文: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桥下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坎隔开的内外屋。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我们撩起衣襟,赤着脚涉水而过,折断竹箭,扫除陈叶,除去腐朽的树木,清出一块可排放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都在交椅的下面了;而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了。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
三、综合(10分)
21.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班上举行读书分享会,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1)有同学提出可以从《经典常谈》中寻找关于“和”的知识。请你参考《经典常谈》目录图,补全对话。
小A:我想阅读①______(篇目名),了解墨、道、法等不同学派对“和”有什么看法。
小B:我想知道“和”字的本义以及演变,那我可以读②______(篇目名)。
小C:“和”不仅是一种内在精神,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礼节。我可以看③______(篇目名)尝试寻找儒家礼教中的“和”。
我:我可以通过阅读其中的《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了解④______。
(2)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第四》一章的内容及你的个人积累,体会“诗言志”。
(3)请你仿照示例,完成读书分享会结束语中的一组排比句。
经典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能照亮你前行的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诸子第十 ②. 《说文解字》第一 ③. 三礼第五 ④. 描写和赞美“和”的诗文
(2) ①. 精益求精 ②. 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③.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 ④.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 ①. 示例:经典是大山里的一涧溪水 ②. 能洗涤你心上的尘埃 ③. 经典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 ④. 能驱散你眼中的阴云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的著作,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诸子第十》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的篇章。它主要介绍了诸子之学的社会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儒、墨、道、法、阴阳家等士阶级的代表人物。这些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各自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及理论,形成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故研究各家学派对“和”的看法应看这一篇目;
《说文解字》的第一章深入探讨了文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并通过介绍一些早期的象形字,展示了古代文字的形态和变化。这部作品对于理解汉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故想了解“和”字,可看这一篇目;
在《经典常谈》中,三礼第五篇目主要围绕《仪礼》、《周礼》和《礼记》这三部经典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阐述。通过对礼的内涵、作用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展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礼仪思想和价值观念。故研究礼节及寻找儒家礼教中的“和”,可看这一篇目;
《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和《文第十三》分别从辞赋、诗歌和文体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和探讨,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辞赋第十一》主要介绍了辞赋这一古代文学体裁。《辞赋第十一》主要介绍了辞赋这一古代文学体裁。《文第十三》则是对古代文学中“文”的概念和文体发展的探讨。故看这几个篇目可以了解关于“和”的诗歌。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题干要求,要仿照示例,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根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释义“修身如治玉,需切制、锉平、雕琢、磨光”可知,“雕琢、磨光”对应在做学问上就是要不断进步、追求更好。故可知,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根据“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释义“你送我木桃,我就用美玉回报你”可知,交朋友要懂得感恩,有来有往,回报对方;
根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释义“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用来琢磨玉器”可知,要善于借鉴他人的长处和经验。这句话从教育意义方面,应从做人上谈起,“他山之石”既“别人或指别人的意见”,“攻玉”即“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是教育我们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
根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释义“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可知,这句话从教育意义方面,应从做人做事上谈起,是教育我们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不能半途而废。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
仿句要求:句式相似,题干重点强调要是排比句,内容相关,主题一致。 分析给出的两个句子,得出仿写的句式特点是:运用比喻修辞,指出经典的重要作用。
示例:经典是沙漠里一片绿洲,能带给你生机和希望。经典是海洋里的一座灯塔,能指引你找到正确的方向。
四、写作(5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青年歌手毛不易在2024年春晚与来自湖南会同粟裕希望小学的师生们一起完成了《如果要写年》的表演。《如果要写年》歌中唱道“……如果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用眼睛用耳朵用心感受/每个瞬间”。回忆一下,过年期间,你的耳朵听到什么声音?鞭炮声、锣鼓声、祝福声、欢笑声、寒暄声、做菜声、春晚的声音、走亲访友的汽车喇叭声……这些声音与哪些人、哪些事有关?又承载着一份怎样的情感?
请你以“过年的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2)不要抄袭,不能套作;(3)不透露真实校名、姓名等信息;(4)不少于600字;(5)书写规范、工整。
【答案】例文:
过年的声音
爆竹声中,我们又一次辞旧岁,迎新年。除夕夜,依旧是一家团聚,其乐融融。
厨房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咣咣”的剁菜声不绝于耳。灶台上火焰欢快的跳动着,火光映衬着大厨的满头大汗。透明的玻璃沾染上白色的水汽。执手画心。小妹妹踮起脚尖,用孩子的笔体歪歪扭扭的写下“新春快乐”。大人们的忙进忙出,与我们这些孩子充满闲情逸致的在玻璃上画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油在锅里滋滋的声音,成为我们倍感幸福的声音。这才是春节,我们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
不消一会儿,厨房的温度渐渐降下来。餐厅又成了欢乐最多的地方。一道道精心制作的美食被摆上餐桌,贪吃的弟弟妹妹们早就迫不及待的爬上椅子,一脸陶醉的嗅着满桌菜肴。此时此刻,我们一起举杯。清脆的声音伴着大家爽朗的笑声,一起成为一年中最后的美好印象。
饭后,大人们忙着刷盘子,唠家常。小孩子则早早守在电视机前,等着春晚的开始。八点一到,我们便沉浸在美妙的歌声和优雅的舞蹈中。几个小品更是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嗑着瓜子剥着花生,清脆的咔嚓声,留在我们心底,成为永恒的记忆。
零点的钟声敲响。窗边绽开一朵美丽的烟花。我们利索的穿上外套,拎起装满鞭炮的袋子,撒欢的往楼下冲去。一推开单元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还未融化的雪地上撒着点点红色,火花四溢。鞭炮的爆炸声更是不绝于耳。我们迫不及待的展开长长的一串鞭炮,点燃,然后飞奔着远离。抬眼望楼上看去,没下来的家人都守在窗边,看着我们放炮。年幼的小妹妹还站上了窗台,冲我们挥手。视线再一转,满眼的烟花绽开月圆,点缀在黑暗的夜空。那一瞬,噼里啪啦的声音刻在我的心底。看着远方不断升起的烟花,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感觉。相视一笑,又是新的一年!
幸福的滋味,无论是谁,都无法说清,幸福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藏在生活中的点点片段,藏在各种美妙的声音里。你不需要寻找幸福,因为,幸福无处不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过年的声音”中“过年”限定了声音的范围,必须是过年时应该具有的。“声音”一词限定了写作的对象,必须是声音。根据题干提示“鞭炮声、锣鼓声、祝福声、欢笑声、寒暄声、做菜声、春晚的声音、走亲访友的汽车喇叭声”,可以是喜庆的鞭炮声、锣鼓声、戏曲声,可以是欢笑声、嬉戏打闹的声音,还可以是问候祝福的声音。总之要通过过年时各种各样的声音与人的联系,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满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2、选材构思。选取一家人置办年货时热热闹闹的声音,突出生活的富足;选取过年中一家人唠家常,嗑瓜子的声音,突出一家人的温馨相处;选取大家围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里节目,激动鼓掌的声音,突出社会的和谐幸福。注意写成记叙文,还要着重描写声音中充分的幸福快乐与温馨。
“年”字起源
“年”的传说
甲骨文:年(会意兼形声)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
古时有一只猛兽叫“年”,每到腊月三十,便出来觅食人肉。腊月三十晚上,“年”刚摸到一个村庄,耳畔突然响起“噼啪”的声音。原来有村民将竹子误投到火堆里,“噼啪”声将“年”吓得惊慌失措。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落荒而逃。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顿时感到头晕目眩,只好又溜走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弱点,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不知从何时起,“年”便xiā声匿迹了,而这些方法逐渐演化成如今的过年习俗。
解释
方法提示
(1)石渠之事既穷 既______
课内迁移法:(联系“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2)民又桥焉 桥______
词类活用:(如“处处志之”)
(3)达于两涯 涯______
成语解词法:(联系“天涯海角”)
(4)若限阃奥 阃______
依据偏旁部首推断:(如“篁”“珮环”)
探究一
【甲】文:“从小丘西行”“下见”“坐潭上”。
【乙】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
要素一:
(1)______
探究二
【甲】文中“如鸣珮环”和【乙】文中“(2)______”一句都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乙】文中的“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阑奥”和【甲】文中的“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又都写出了岸边石头的不同形态……
要素二:
多角度描写景观。
探究三
【甲】【乙】两文为读者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其寄寓的复杂情感。
要素三:
(3)______
原句
释义
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女子天生丽质。
做事是要一步步发展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修身如治玉,需切制、锉平、雕琢、磨光。
做学问要①______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你送我木桃,我就用美玉回报你。
②______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用来琢磨玉器。
③______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④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桂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8页。
这是一份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