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时集中学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时集中学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分。
1.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飞船与中国空间站成功对接后,认为中国空间站是静止的,选取的参照物是( )
A. “神舟十六号”飞船B. 中国空间站
C. 地面指挥中心D. 在中国空间站内穿行的宇航员
2.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地同时出发,并排同向行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在两辆汽车运动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0~t1时间内乙车做减速运动
B. 0~t1时间内甲车做减速运动
C. 0~t1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D. 0~t1时间内甲车始终在乙车前方
3.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宛转悠扬,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振动不一定发声
B. 拨动不同粗细、长短的琴弦,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C. 超声碎结石是利用了声能够传递能量
D. 美妙的琴声不可能是噪声
4.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 “云在水中飘”,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D. 手影游戏,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5.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转化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中知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霜的形成是熔化现象B. 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 雪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 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6.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都不变
B. 物体置于焦点F以内时凸透镜起会聚作用,置于焦点F以外时凸透镜起发散作用
C. 若把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用手遮住,则凸透镜对光不再具有会聚作用
D. 一束会聚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一定变成发散的光线
7.月球对其表面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对地面物体引力的六分之一,设想我们乘宇宙飞船到达月球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质量为6kg的物体,在月球上只有1kg
B. 在地球上重为600N的人,在月球上重为100N
C. 一个金属球在月球上的密度仅为它的地球上的六分之一
D. 一根轻弹簧,在地球表面将它拉长1cm需要6N的拉力,在月球上只需要1N的拉力
8.电灯通过电线挂在天花板上,与电灯受到的重力相互平衡的力是( )
A. 电线对电灯的拉力B. 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C. 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D. 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
9.下列四幅图对应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货物沿着传送带一起匀速上升,货物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
B. 图乙:一人站在电梯上随电梯一起匀速上升,人受到摩擦力
C. 图丙:物体被压在竖直墙壁上保持静止,压力增大,摩擦力增大
D. 图丁:物体被压在竖直墙壁上向下运动,压力增大,摩擦力增大
10.如图甲所示,将一圆柱体木块用细线拴在没有水的容器底部,然后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图乙是木块所受浮力随容器中水的深度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木块的重力为10N
②木块的底面积为100cm2
③木块刚好浸没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1600Pa
④木块的密度为0.8×103kg/m3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11.如图所示,A、B两个实心正方体的密度之比ρA:ρB=9:4,质量之比mA:mB=2:3,若按甲、乙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将它们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地面受到的压力之比和压强之比分别是( )
A. F甲:F乙=1:1,p甲:p乙=2:3
B. F甲:F乙=1:1,p甲:p乙=4:9
C. F甲:F乙=1:1,p甲:p乙=9:4
D. F甲:F乙=1:3,p甲:p乙=2:3
12.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不同的两种液体甲、乙,质量分别为m甲和m乙;在两容器中,距离容器底同一高度分别有A、B两点,两点的压强分别为pA、p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甲=m乙,则pA=pBB. m甲=m乙,则pA>pB
C. pA=pB,则m甲>m乙D. pA=pB,则m甲”、“pB下;
因为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甲=pA+pA下,p乙=pB+pB下,
所以A、B两点的压强关系:pApB下′-------②,
而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甲=pA+pA下′,p乙=pB+pB下′,
所以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关系:p甲总>p乙总,
由F=pS知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关系:F甲总>F乙总,
由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液体自身的重力,所以两种液体重力的关系为:G甲>G乙,由G=mg知m甲>m乙,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若液体质量相同,由图知V甲ρ乙,可得A、B下方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关系;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液体自身的重力,容器的底面积相同,根据p=FS可知,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相同;进而得出A、B两点的压强关系;
(2)若A、B两点的压强相等,A的深度小于B的深度,利用p=ρgh可得两液体的密度关系;而A、B两点到容器底的距离相等,可得从A、B两点向下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关系,由F=pS判断出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的关系,进而判断出液体重力的关系和液体质量的关系。
本题考查了液体压强公式p=ρgh和固体压强公式p=FS的应用,理解“深度”的含义,以及压强公式的运用。
13.【答案】运动 轻舟
【解析】解: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诗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轻舟上的人是静止的,即人相对于舟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故是选择轻舟为参照物的。
故答案为:运动;轻舟。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4.【答案】0.6 300
【解析】解:由v=st可知,从巴中到南充需要的时间t1=s1t1=150km250km/h=0.6,
从南充到成都需要的时间t2=s2t2=210km350km/h=0.6h,
由v=st可知,从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v=st=s1+s2t1+t2=150km+210km0.6h+0.6h=300km/h。
故答案为:0.6;300。
由v=st可得从巴中到南充需要的时间和从南充到成都需要的时间,根据v=st可知从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难度不大。
15.【答案】振动 音色
【解析】解:琴和瑟可以发声,是由于弦的振动产生的。
不同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辨别琴和瑟发出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音色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
16.【答案】反射 大
【解析】解:铜镜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通过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当人远离铜镜时,人与铜镜之间的距离变大,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铜镜之间的距离变大,则镜中的像与人之间的距离将会变大。
故答案为:反射;大。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跟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没有关系。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分析解答。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利用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17.【答案】晶体;固液共存。
【解析】解: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50℃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此物质是晶体;该物质从4min开始熔化,到8min时熔化结束,故第6min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故答案为:晶体;固液共存。
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时的最大区别,那就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本题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像,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题目。重点掌握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18.【答案】竖直向上 重
【解析】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故答案为:竖直向上;重。
结合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即可。
此题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
19.【答案】解: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A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连接S′A,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难度不大。
20.【答案】解:漂浮在水面上的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力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
【解析】小球静止,小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据此作图。
本题考查对浮力和重力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力的示意图的掌握程度,难度不大。
21.【答案】加速 50.0 偏大
【解析】解:(1)(2)根据实验原理v=st计算平均速度;
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为sAB=4.00dm=40.0cm,AB段的时间为tAB=2s,
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sABtAB=40.0cm2s=20.0cm/s;
BC段的路程为sBC=6.00dm−1.00dm=5.00dm=50.0cm,BC段的时间为tBC=1s,
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sBCtBC=50.0cm1s=50.0cm/s,
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3)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则计时晚了,时间变短,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大。
故答案为:(1)加速;(2)50.0;(3)偏大。
解:(1)(2)根据实验原理v=st计算平均速度;
(3)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则计时晚了,时间变短,根据v=st分析.
本题考查了测量小车在斜面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从图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2.【答案】= 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 可逆 不能 同一平面内
【解析】解:(1)如图甲,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入射光AO射向镜面,量角器上显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可得出∠r=∠i;
(2)本实验是探究规律的,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2)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时的反射角为原来的入射角,所以会发现光线原路OA返回,也就是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时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因为纸板没有和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所以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因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1)=;(2)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3)可逆;(4)不能;同一平面内。
(1)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结论;
(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若将纸板F向后折,则在光屏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有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能力,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掌握基础知识认真分析即可正确解题。
23.【答案】100 液化 放出 高
【解析】解:(1)根据所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把点连接起来,图象如下:
(2)由绘制的图象知,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时,温度不再变化,说明此时是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沸点是100℃;水蒸气在人的皮肤表面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所以将会导致皮肤严重烫伤;
(3)试管内外的液体温度是一样的,水沸腾了,到达了沸点,而食用油没有沸腾,说明没有到达沸点,所以食用油的沸点比水高,所以水滴入热油中会迅速汽化,引起油花四溅。
故答案为:(1)见解答;(2)100;液化;放出;(3)高。
(1)根据所描出的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要掌握沸点的概念,知道液体沸腾时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3)试管内外的液体温度是一样的,由此可以比较沸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沸点的概念以沸腾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该实验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24.【答案】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B 远视 B
【解析】解:(1)实验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当蜡烛、凸透镜位于图乙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物距在大于2倍焦距,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此时物距为16cm−10cm=6cm,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人眼在图中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提前成像了,故放置的是使光线会聚的凸透镜,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远视眼的;
(5)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放在离凸透镜12cm的地方,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B。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缩小;照相机;(3)B;(4)远视;(5)B。
(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进行分析,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远视眼;
(5)u80km/h,所以汽车超速了。
答:(1)0.4s超声波传播的路程为136m;
(2)小车运动的路程sAB为8m;
(3)小车在此路段超速。
【解析】(1)已知超声波传播的时间和速度,根据速度公式v=st计算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2)测速仪发射的超声波遇到汽车时的距离OB是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计算出路程OB,再计算出汽车行驶的路程sAB;
(3)汽车行驶AB段路程所用时间是超声波传播时间的一半,计算出汽车行驶AB段路程的时间,再计算出汽车的速度;比较汽车速度和此路段限速判断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回声测距知识的灵活应用,正确得出测速仪发射的超声波遇到汽车时的时间是关键。
26.【答案】解:(1)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G−F=0.85N−0.75N=0.1N;
(2)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时,金属块的体积等于排开的水的体积:
V金=V排=F浮ρ水g=0.1N1.0×103kg/m3×10N/kg=1.0×10−5m3;
(3)金属块的质量:
m=Gg=0.85N10N/kg=0.085kg;
金属块的密度:
ρ金=mV金=0.085kg1.0×10−5m3=8.5×103kg/m3。
答:(1)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0.1N;
(2)金属块的体积为1×10−5m3;
(3)金属块的密度为8.5×103kg/m3。
【解析】(1)根据称重法求出金属块所受浮力;
(2)利用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和阿基米德原理计算金属块体积;
(3)先利用重力公式计算出金属块的质量,再利用密度公式计算金属块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浮力测量固体的密度,是综合性很强的习题,有很大的难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58,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张宅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