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黄浦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上海市黄浦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上海市黄浦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古诗文阅读(25分)
(一) 默写(10分)
1. 默写
(1)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2)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________________ ,在水一方。(《蒹葭》)
(5)小明看到公园的池塘里许多锦鲤游来游去,十分活跃,于是想起了《小石潭记》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悠悠我心 ②. 海内存知己 ③. 徒有羡鱼情 ④. 所谓伊人 ⑤. 俶尔远逝 ⑥. 往来翕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悠悠、知己、羡、伊、俶、逝、翕忽。
(二)(5分)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各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本诗选自《____________》,这部诗集多采用____________的形式,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3. 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君子追求淑女“求之不得”时,内心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答案】2. ①. 诗经 ②. 重章叠句
3 ①. 寤寐思服 ②. 辗转反侧 ③. 焦虑、苦闷、失望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形式,如“参差荇菜”“窈窕淑女”等,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根据“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句意“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可知,从诗中的“寤寐思服”和“辗转反侧”可以看出君子追求淑女“求之不得”时内心的焦虑、苦闷和失望。但这并没有动摇男子追求心上人的意念,而是更加执着的追求和热烈的向往。
(三)(10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各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杨氏入山之大穴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①、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①纩:絮衣服的新丝绵。②枲:麻。
4. 【甲】文的作者是 (人名)。
5.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 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与【乙】文都用了叙事的表达方式,语言朴素自然。
B. 【乙】文的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C. 【乙】文的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 【甲】文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7. 【乙】文中描述的“山之大穴”和桃花源一样是一个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地方。从“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杨氏对这个地方的向往。
【答案】4. 陶渊明 5.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 6. B
7. ①. 安居乐业 ②. 人人自食其力或自给自足 ③. 和平共处、与世隔绝 ④. “此公欲来”或“杨谢而从之”。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此人,这个人。具,详细。所闻,所听到的。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杨氏谢而从之”意为杨氏表示感谢并听从了他的安排。根据这句话可知杨氏是愿意留在穴中的。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前三空: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可以看出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从“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可以看出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都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来或迟,则封穴矣”可以看出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的热情、诚恳。
第四空:乙文中的“此公欲来”意为: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杨谢而从之”意为: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杨氏对这个地方的向往。
【点睛】【甲】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乙】参考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约4000种是候鸟。在这9775种鸟类中已有1212种灭绝,占所有鸟类的约1/8,此外,还有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
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残忍和数字!殊不知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
③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1只大山雀在繁殖季节每天喂小鸟100余次,平均每窝按3只小鸟喂食,再加上大鸟自己的捕食,一天能消灭害虫400-500条,一窝大山雀在喂养幼鸟期间就可消灭害虫10000余条。在欧洲1000只紫翅椋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而1吨蝗虫一天的食物量与2500人一天的食物量相当。猫头鹰和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对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类动物,1只猫头鹰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1年所吃掉的老鼠等于保护了一两万斤粮食。以此观之,每年鸟儿吃掉害虫保护的粮食足以供给地球上的人们吃好几个月。
④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它们与其他动、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与其伴生的90种昆虫消失,35种植物消失,2至3种鱼类消失。在鸟类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中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依存关系,即许多植物的种子是靠鸟类来播散的。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重要播散者,而且,很多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更容易萌生和成长。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鸟类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海鸟眼睛的盐腺,能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据此人们就能把地球上占总水量97%的海水进行淡化。未来飞机的设计可以模仿蜂鸟实现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及掉头等特性。还有一些鸟类能飞越几千米的高空而保持脑血管供血畅通,不会缺氧,这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供氧不足的高原环境中正常生活和延长生命的重要线索。
⑥鸟类每天吸入大量的空气,进食相当于其体重的食物。在呼吸和进食的同时,鸟类具有较强的富集有害物质的功能,空气和食物如果被污染,通过收集和分析鸟类胃内容物的方法,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
⑦鸟类被直接利用那就是为人类提供衣食、医药、役用和观赏等生活之需等,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几乎已经离不开鸟类。
⑧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挥霍以及对生物栖息地的不断破坏,人类身边的自然世界正在恶化和消失。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破坏环境和大量捕杀鸟类,最直接的后果是人类将要忍饥挨饿。而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也消失,甚至殃及鱼类。例如,每两种鸟类灭绝,必然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消亡。失去了这些为数众多的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将变得越来越拮据。更严重的是,如果大量植物随着鸟儿的消失而灭绝,人类生存就会陷入万劫不复危机。
⑨人类不是不可以利用鸟类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积极地保护鸟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正如人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一样,人与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同样也是一个共生体,如果人类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人类也就在为自己铺就永续生存之道。保护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8. 第②段中加点字“惊心动魄”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9. 第①段划线句中的加点字“约”不能删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渡渡鸟和大颅榄树原本是毛里求斯的两种珍贵特产。但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最后彻底消失了。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颅榄树的种子必须靠渡渡鸟消化过后才能发芽,没有了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种子的首先孕育和催化,大颅榄树就再也不会生儿育女和繁衍后代。”
上面一段文字如要放回原文,正确的位置应是放在第_______段后面,请说明理由_______
11. 文中第①到⑧段,作者使用_____顺序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说明:
①鸟类濒危的现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 目前鸟类濒危的现状使人极度震惊.
9. “约”表示“大约”,表估计,可解释为左右、上下,说明现已知的鸟类中有4000种左右的候鸟,如删去则变成正好4000种,与原文意思不符,所以不能删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 ①. 第④段; ②. 因为该段列举大颅榄树因渡渡鸟的灭绝而消失的事例(概括),承接上文具体清楚地说明有些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才更容易萌生和成长,体现了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它们与其他动、植物相互依存的特点。
11. ①. 逻辑; ②. ②鸟类对人类的作用和意义(抄第2段中“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给2分); ③. ③鸟类濒危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惊心动魄:原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结合语境“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残忍和数字”和前段中的“在这9775种鸟类中已有1212种灭绝,占所有鸟类的约1/8,此外,还有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可知,这个成语在句中的意思是目前鸟类濒危的现状使人极度震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约”是大约的意思,表示估计。在句中表示的是现有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大约有四千种是候鸟。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正好有四千种是候鸟。语义过于绝对,也改变了原意。“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细读材料,根据所给材料“但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最后彻底消失了。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预榄树的种子必须靠渡渡鸟消化过后才能发芽”可知,本段所写为大颅榄树因渡渡鸟的灭绝而消失的事例。正好紧承第④段中的“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这一部分内容。所以本段应放在第④段之后作为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一步说明“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这一观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选文第①段“现在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约4000种是候鸟……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概括可得:鸟类濒危的现状;
根据选文第②段“殊不知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③段“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④段“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⑤段“海鸟眼睛的盐腺……延长生命的重要线索”、⑥段“通过收集和分析鸟类胃内容物的方法,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⑦段“鸟类被直接利用那就是为人类提供衣食、医药、役用和观赏等生活之需等,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几乎已经离不开鸟类”等内容概括可得:鸟类对人类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选文第⑧段“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破坏环境和大量捕杀鸟类,最直接的后果是人类将要忍饥挨饿。而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也消失,甚至秧及鱼类”等内容概括可得:鸟类濒危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综上,作者围绕“鸟类”依次说明了鸟类濒危的现状、鸟类对人类的作用和意义和鸟类濒危的原因及严重后果。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蜡炬成灰泪始干
宗璞
①父亲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沼,虽然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却幸而头在颈上。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八十五岁高龄。除短暂的社会活动,他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
②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好意地对我说:“能不能不要写了。”我转达这好意,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吧!”
③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父亲著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做卡片,曾有外国朋友问,“在昆明时,各种设备差,图书难得,你到哪里找资料?”父亲回答:“我写书,不需要很多资料,一切都在我的头脑中。”这是他成为准盲人后,能完成大书的一个重要条件。
④更重要的是他的顽强,他的执著,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进餐需人喂,有时要用一两个小时。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阻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一次,因心脏病发作,我们用急救车送他去医院,他躺在病床上,断断续续地说:“现在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
⑤当时,我为这句话大恸不已,现在想来,如丝已尽,泪已干,即使勉强治疗也是支撑不下去的。而丝未尽,泪未干,最后的著作没有完成,那生命的灵气绝不肯离去。他最后的遗言“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就是用他整个生命说出来的。
⑥父亲久病后,偶然chàn巍巍地站立,总让人想到风烛残年这几个字,烛火在风中摇曳,可以随时熄灭,但父亲的精神之火却是不会熄灭的。他是那样顽强,坚韧,那样丰富,他不烧干自己决不甘心。
⑦父亲那一代人责任感太强了。他们无暇逍遥。其实父亲心底是赞成孔子“吾与点也”那一句话。曾点说,他的愿望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父亲是欣赏这种境界的。
⑧四十年代,常有人请父亲写字,父亲最喜写唐李翱的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父亲执著顽强,那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薪尽火传的精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面。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
⑨多年以前,父亲为我和外子做过一首诗,“七字堪为座右铭,莫抛心力贸才名。乐章奏到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父亲深知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谆谆教诲,不要为一点轻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静中也许会有更好的音乐。想到这些常觉得是父亲坐在那里,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寂中,让人想到“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句。
选自《宗璞散文集》有删改
注:(1)本文作者宗璞,当代作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之女。
12. 看拼音写汉字 chàn巍巍:( )
13. 请根据第③④段内容,说说父亲能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条件。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①段画线句颇有语言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
15. 下列对文中相关信息阐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父亲“微叹”的原因是他感觉旁人认为他的这项事业是无意义的,白费功夫。
B. 第④段写出了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仍在坚持写书,表现了他对中国哲学事业的深情。
C. 第⑥段画线句用双重否定强调了父亲将毕生精力献给中国哲学事业的愿望。
D. 第⑧⑨段三次引用“云在青天水在瓶”,表现了父亲的甘于寂寞、淡泊名利。
16. 有人认为文章标题改为“我的父亲冯友兰”更好。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12. 颤 13. ①. 第一个条件是他的博闻强识,能仔细反复体会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他对著书抱有浓厚乐趣。 ②. 第二个条件是他的顽强,他的执著,他的对中国哲学事业不可更改的深情。
14. 角度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哲学知识储备的丰厚、条理清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为父亲感到自豪/对父亲的敬仰)。
角度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父亲对眼前人的“看不清”和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哲学知识储备的丰厚、条理清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为父亲感到自豪/对父亲的敬仰)。 15. A
16. 不同意。“蜡炬成灰泪始干”在文中指冯友兰先生为了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不顾高龄,眼睛几乎失明,最终用口授方式写成了这部一百五十万字的大书,几乎耗尽了他的心血。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赞扬冯友兰先生为了中国的哲学事业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用诗句做标题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用诗句更富文学性)。“我的父亲陈友兰”虽然直接点出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的主人公,但是未点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个标题也比较直白,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不能换。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àn wēi wēi——颤巍巍:抖动摇晃的样子,哆哆嗦嗦的(多用来形容老人或病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第③段提示句“这是他成为准盲人后,能完成大书的一个重要条件”,寻找此段前面的内容,可知“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父亲早已把知识都储存在了头脑中,这时候是拿出来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这是条件之一。根据第④段“更重要的是他的专注,他的执著,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可得出父亲能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另一个条件为:父亲的专注、执着和对哲学的深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句中写“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把父亲的头脑比作图书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图书馆”寓意着知识储备量大,以此突出父亲头脑中知识的丰富和条理的清晰,也表达了身为女儿的自豪。句中写“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看不清”和“十分清楚”形成了鲜明对比,写父亲虽视力不好,却将知识深深记于脑海中,突出父亲储备的知识量大,反映出父亲对哲学精神的追求。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根据第②段父亲的话“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吧!”可知,父亲此时“微叹”的原因是,面对别人对自己身体的关心,他却并不以此为苦,因为这是他要将毕生精力献给中国哲学事业的追求,并未体现“对旁人不支持他写作的无奈”。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
从内容上看,题目照应文章第②段“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吧!”以及第⑤段“而丝未尽,泪未干,最后的著作没有完成,那生命的灵气绝不肯离去”的内容,写出了父亲在近乎失明的情况下,将写作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赞扬了父亲为中国哲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执着。从艺术表达来看,题目“蜡炬成灰泪始干”,将父亲比作蜡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父亲像蜡烛一样的奉献精神。以诗句作为标题,既富于文采又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也点明了文章主旨。而“我的父亲冯友兰”仅点明了写作对象,无法体现父亲对中国哲学事业的献身精神,缺乏艺术色彩,故不能更改。
三、综合运用与名著导读(5分)
今年四月,班级举行“读经典、学经典”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7. 任务一:根据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在(1)(2)两空横线上填入相应选项,第(3)空填写书目名称,使主要内容与书目相符。
A这部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书。
B.本书作者担任太史令和中书令,著述历史。他在书中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完成了这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收录九千多个汉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提供了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依据。
D.由于各诸侯国关系紧张,战争频繁,担负外交的策士受到重用。策士们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他们的言辞被此书收录。
18. 任务二: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第四》一章的内容,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答案】17. ①. C ②. D ③. 史记
18. ①. 做学问(做事)精益求精/不断追求进步。 ②. 做事要有始有终。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故选C。
(2)《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和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故选D。
(3)根据B中的“这部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知,这本书是《史记》。《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4)根据原义中的“切了还得磋,使其更加光滑”“琢了还要磨,使其更加细腻”可知,这句话对人的教育意义是不论是做事还是做学问都要精益求精,不断追求进步,追求完美。
(5)根据原义“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可知,这句话从反面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
四、写作(40分)
19. 作家余华说:“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也许,你曾在委屈中坚强,困境中破茧,拼搏中闪光,磨砺中绽放……
请以“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例文: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生活多种多样、有刻苦、有懈怠、有乐观、有积极、丰富多彩。生活又有遗憾、有胜利、有想被铭记的一刻。不管怎么样,人们都以一种不同的生活活着。有惋惜,但没可惜,他们大相径庭,又相似到一致。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可惜吗?换做以前的我,会说:“挺苦的。”
节假日,我漫步在农村的羊肠小道上,道上人来人往,时有三轮车来过,可谁也不认识谁。晚霞远在天边,像一桶颜i料被哪个调皮的打翻了。紫的,蓝的,橙的,红的混在一起,又打看一小层纱罩着我们,人的脸变模糊了,与晚霞混淆着,看不真实,却意外的宁静祥和。尖锐的声音携带怒火划破光纱与宁静,“你有本事赖在地上一辈子也不起来!”这句话,近似又不似,像一只手,隔着时光,拽着我,将我拉回了那一天。眼前的景物快速叠合,却又翻新,缩小,擦肩而过,昏沉的光依旧,但回到了几年前。
我家住在农村,在这里家境算是衣食无忧,但为了能多赚些钱,老爸去了外地打工。渐渐宽裕后,他们听说钢琴证书送分,咬牙送我和妹妹上了钢琴班。孩子的本性是爱玩的,我也一样,会坐在靠玻璃门旁边的位置,看看往来的人群,我会想他们是怎样的人。家住哪儿,生活怎么样,还会趁老师不注意溜达几圈,因此常常被罚,就会想“他们的生活多么精彩我的怎么就这么可惜”。抱着这种心态,琴能练好是不可能的,没少挨罚,可不长记性。
天色近晚,空气沉闷。乌鸦叫嚣着,欢快的舞蹈,又带着嘲讽地在树上旋转,一树的黄叶离了枝落了满地金黄中又带橙红。“临近考级了,天气还这么闷”,我暗想,“考级也就在大人眼中重要吧。”被老师抽出来检查,弹得一塌糊涂,挨了不少板子,后来老师索性发了狠,扔了书“弹得什么鬼”。离了教室,我不知所措,捡了书,呆了很久,被奶奶拉出了教室,手上,背上泛着又青又红的教板印。
路上,我终于反应,脾气像摇晃的可乐,没有宣泄口,不知何时能炸人一脸。到了家,我才发疯似的回到房间,蒋所有能摔的书摔在地上,又将老师的那本书上踩了几个脚印,瘫坐在地上,涕泪横流,不想过了。
“你有本事站在地上把困难打回去!”我妈揪着我的耳朵,拼命地把我拉上来,“你有本事坐地上一辈子也不站起来。”她又说,“过不下去?你妈我的生活你过一天试试?你还说就算继续弹也可惜?”她反驳我所有的话,骂着我,像要将我脑袋上的塞子拔出来。许久,才丢下一句话,“你自己想想……”
我回到了钢琴班,坚持了下去,继续练琴,不再认为生活太枯燥了。我总会想到半夜偷听的几句“她要是以后后悔了,我们都帮不了她。我希望她像个勇士,即使平凡,但也能在站起来时坚强。没有什么生活是可惜的,我不想她有遗憾。”
没有什么生活是可惜的,不留遗憾就好。我想在逆境中创造属于我的高光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为题进行创作;联系材料“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也许,你曾在委屈中坚强,困境中破茧,拼搏中闪光,磨砺中绽放”可知,文题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每一种生活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包括我们经历的苦难、磨砺、挑战,等等,可围绕“苦难、磨砺、挑战、挫折”等的意义来立意。
第二,文体及思路。本篇习作要求写记叙文。若写成记叙文可围绕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经历过的磨砺来创作,开篇通过议论兼抒情的语句表达“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磨砺亦是宝贵的财富”,然后引出文题,引出下文具体的事件;如: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老师建议我参加县里的征文比赛,信心满满的我铩羽而归,我明白了“人外有人”,我要继续提升自身能力,失败并不可惜;体型偏胖的我800米的成绩及格都成了问题,我为了“及格”,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即便大汗淋漓也不曾喊苦喊累,终于我突破自我迎来“及格”,挑战自我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是这就是生活,这也是一笔财富,等等。结尾通过议论兼抒情的语句围绕“生活的欢笑与泪水都是值得珍藏的财富”表达自身感受,深化中心。
展览卡片:《经典常谈》阅读推介
书目
主要内容
《说文解字》
(1)________
《战国策》
(2)________
《______(3)》
B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好比加工象牙,切了还得磋,使其更加光滑;好比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使其更加细腻。
(4)_________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5)________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松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上海市松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上海市松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泰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泰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上海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上海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