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
展开【教材分析】
学习重点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本文内容丰富、牵涉多个学科的科技说明文,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中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语言雅致而又明白晓畅,内容并不深奥,也比较贴近与学生的审美层次,写作很讲究章法,是恰当处理“主题与变奏”关系的范例,因此这篇文章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提要钩玄的方法,本课教学以课文为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思维的训练、对文化艺术之美的欣赏是学生永恒的学习内容。 鉴于学生对本文作者及建筑学知识不太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课文、选取关键词、关键句的活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各段要点。训练学生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2.通过自读填表、小组讨论、深入探究,了解文章阐述的艺术创造中重复与变化的艺术规律,培养学生质疑思辩能力。
3.通过对图片、音乐、文字素材的欣赏与解析,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含蓄之美。
4.通过时文介绍、学生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增强人文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课文题目含义。
2.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学以致用”是这篇文章教学设计的原则,首先是能用“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物,其次是能注意写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相统一”。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有关资料,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为前提的。只有在学生把握了写作背景之后,他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涵。
本文作为自读课文,在教学中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自读时间,教师只稍做点拨。点拨的关键,一在文本本身,一在学生实际。通过自读法、讨论法,着重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各段要点,并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列举出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具体例子,并体味艺术创作规律。考虑到高三学生实际,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能力同样作为本课点拨的重点内容,同时将课堂的空间拓展开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整个教学程序的设计尊崇认知规律,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层到深层,由课内到课外,不脱离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使学生的思维有所依托,有所拓展。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激发兴趣
(师生齐诵《秦风 无衣》)
《诗经》中有很多作品就是用这种重章复沓的形式来反复感叹抒发感情。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审美情趣,从《诗经》以来就滋养着中国人。对称和谐,然而又平中出奇,千姿百态。这一审美情趣延伸到中国人的各个生活层面:音乐、舞蹈、建筑、服饰、书法等等。中国艺术就象陈年的老酒。艺术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融入自己对文化的修养和积淀、人生的沧桑和对自然的观察才能有好作品。品诗品画的人也要象品酒一样地慢饮细品才会咂出味道来,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意,下面我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来体会梁思成对这一现象的探究。
整体初读,整合内容
1.速读课文,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关键词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时间与空间持续性 重复与变化 主题与变奏
关键句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2.弄清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成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预案:对于“时间与空间持续性”和“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学生可能不能深入理解,谈不明确,可以暂且留疑,以待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解决)
3.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4.交流讨论内容,教师点拨。
[明确]2—7段 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2.3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
[明确]8—15段 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提要钩玄,质疑探究
1.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填写下表。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说明:(1)将表格内“内容”改为“艺术门类”,“特点”改为“表现”即可,指导学生当堂填写。(2)重要的是对两个表格间关系的分析,把握作者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来类比印证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关系的写作手法。
2.提问思考: 作者在解说舒伯特的《鳟鱼》和李公麟的《放牧图》时怎样运用“主题”、“变奏”和“伴奏”几个概念说明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明确]《鳟鱼》的主题是作品中的“重复”,层出不穷的“变奏”是作品中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化又统一到主题上来。水波涓涓的伴奏对主题来说是变化,自身又在不断的重复,但伴奏为鳟鱼的主题服务,统一到主题上来。《放牧图》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这是它的主题,但重复中又有变化,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山坡和树是画的背景,如同乐曲中的伴奏。“伴奏”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构成变化与重复的辩证统一。
[点拨]“主题”、“变奏”和“伴奏”都是音乐术语,用在绘画中是比喻的说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意在借助于本体与喻点的相似点,解说事物或说明事理。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说明中比喻的科学内容。)
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通感”作为一种修辞,在本文中的含义应是什么?
[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即艺术表现中的共性——重复与变化的和谐统一。
4.思辩: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文中它们三者的顺序可否变换?
[明确]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
[小结过渡]本文首先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即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应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然后通过解说音乐、绘画中的典型事例具体说明了这一规律。但文章的主旨是说明建筑艺术要运用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原则,而不在于说明这一原则在音乐、舞蹈和绘画艺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尾对城市建筑提出了具体要求,鲜明地表现了写作意图。应从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方法人手把握其中心论点和精神实质。
品味意旨 拓展延伸
1.自读最后一段,明确写作目的。
理解“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这句话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2.请运用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见。
3.[明确]梁先生文中所言现代城市建筑的诸多弊端并未从我们身边完全消失,可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进一步借助所学知识增强自己的审美素养。
小结
艺术作品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或重复,或变化,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把许多杂乱的东西化为统一,在统一中再求得一定变化,这就是有机统一的规律。运用这种规律指导我们的艺术创作意义重大。
梁思成先生作为一位在建筑学领域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大师,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父梁启超告诉他:“……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以及附带学问的帮助。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广博的学识在文中已充分地得到体现,会给予我们阅读的幸福感,但也许会带来阅读的障碍;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切体会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只有沉浸在文章洋溢着的浓郁文化氛围之中,感应着文中呈现出的文明光辉,才能“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
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之美,请以“中国诗歌、戏剧、建筑的通感”为副标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创作中的重复
千变万化——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得基本顺利,教学目标全部达成。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自主研读、合作研讨、师生互动,从对文本的初步体验到认识的深化、形成。不仅巩固和提高了社科类文章的阅读能力,还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当今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些尖锐社会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在“延展部分”学生的发言相当精彩,内引外联,旁征博引,举例跨越古今中外,远到追溯哥特式教堂古建筑,悉尼歌剧院、近到北京奥运主会场“鸟巢”“水立方”,成都文殊院文化街区建设,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很得文章的精髓。但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教学容量大,学生的充分讨论和学生发言影响了教学进度,个别环节的深入和展开度略显不足,教师点拨的到位率稍差。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方法。
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提要钩玄的方法,具体有指出重点,剖析难点,概括内容,提炼观点,分析观点等,这就需要把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概括、推理等能力融合起来,在当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尤其适用。
2.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促使学生放眼广阔世界,思考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作为现代人的人文意识。
3.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着眼于高三语文教学与应试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要求学生能够对社科类文章具备熟练的解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思辩能力,而学生在高三紧张的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课外阅读此类文章,造成阅读面狭窄、阅读能力低下、失分率高,如果仅仅采取考题方式进行训练显得单调,因此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实现教材学习与考试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分于考试。
教学目标达成:
整个教学程序的设计尊崇认知规律,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层到深层,由课内到课外,不脱离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使学生的思维有所依托,有所拓展。
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自主研读、合作研讨、师生互动,不仅巩固和提高了社科类文章的阅读能力,还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当今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些尖锐社会问题的思考。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方面均实现了提升与触动。
(附)导读提纲及补充资料
1.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时间与空间持续性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重复与变化 主题与变奏
2.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持续性”的含义是什么?
3.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资料显示屏]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造型艺术也是如此。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成为艺术品。从某种角度讲,造型艺术也是有机排序的艺术。把许多杂乱的东西化为统一,在统一中再求得一定变化,这就是有机统一的规律。
——《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故宫从大清门至太和殿,先后通过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庭、院、广场),总长约1700米。其中有三处高潮:天安门—午门—太和殿。
进入大清门首先是千步廊。经过这个狭长的空间后,出现一处横向展开的广场,迎面是高大的天安门城楼,对比效果强烈,形成第一处高潮;进入天安门,与端门之间形成一个较小空间,顿为收敛。过端门,呈现一个纵深而封闭的空间,尽端是雄伟的午门,有萧杀威猛的气氛,构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和太和门之间又变为横向广庭,舒展开旷。经太和门进入太和广场,是巍峨崇高的太和殿,形成第三个高潮。由此可见,空间的对比变换,在故宫是一个典范。
——《中国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中国文化重含蓄之美。诗、画、建筑乃至戏剧等等,莫不如此:绘画重视画外之意,要的是传神,要的是藏在画面之下的意境;不像西方绘画那么直接、注重真实、符合逻辑和准确的细节。中国绘画画面极其简捷,留下大片空白,也少用色彩,所以水墨画大行其道,要的是给观众留下想像和回味的空间。建筑如苏州园林,不是曲径,就是曲廊,还有假山内的曲洞。开阔的水面太开阔太直接,那么就建一个亭子。要想知道亭里的风光,得先要经过九曲十八桥。为的是让人一曲一个景致,一折一个天地,让人想像,让人回味。这同我们诗画里的意境异曲同工。
段落
艺术门类
表现
共同之处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江姐(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07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江姐(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结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三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18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三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a>,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授课学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江姐(节选)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07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江姐(节选)教案</a>,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