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火烧赤壁B. 司马光砸缸C. 刻舟求剑D. 铁杵磨成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A、火烧赤壁,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司马光砸缸,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刻舟求剑,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铁杵磨成针,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保证实验安全和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B. 加热液体
C. 取用固体药品D. 称量NaCl
【答案】B
【解析】
【详解】A、禁止用燃着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据试管口的三分之一处,拇指不能触摸短柄,该选项操作正确;
C、实验室中,不能用手直接拿药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左物右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B。
3. 奥司他韦()是治疗甲流的药品,下列关于奥司他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每个奥司他韦分子中都有1个氮分子
B. 奥司他韦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 奥司他韦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是48:7:7:16
D. 奥司他韦是由16个碳原子、2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每个奥司他韦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不含氮分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分子质量一定,其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28):(14×2):(16×4)=48:7:7:16,碳元素质量比最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前面分析可知,奥司他韦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是48:7:7:16,该选项说法正确;
D、奥司他韦是由分子构成,1个奥司他韦分子是由16个碳原子、2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4. 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创作的陶艺“踢毽子”,童稚十足,形神兼备。这种陶艺的制作用到了钾长石(主要成分KAlSi3O8)、石英砂(主要成分SiO2)、方解石(主要成分CaCO3)和萤石(主要成分CaF2)。其中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物质是
A. 钾长石B. 萤石C. 方解石D. 石英砂
【答案】D
【解析】
【详解】A、钾长石的主要成分是KAlSi3O8,是由K、Al、Si、O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萤石主要成分是CaF2,CaF2是由Ca、F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方解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是由Ca、C、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石英砂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是由Si、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故选D。
5. 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的溶解度比NaCl的大溶解度
B.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NaCl的大
C. 20℃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时仍是饱和溶液
D. 60℃时,在100g水中加入40gNaCl,形成140g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当温度低于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当温度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等于氯化铵的溶解度,当温度高于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即不指明温度不能比较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的关系,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氯化铵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选项正确;
C、由图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时,溶解度变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g,则60℃时,在100g水中加入40gNaCl后,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小于140g,选项错误,故选B。
6. 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实现了太阳能人工光合成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22:9
B. 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C.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
D. 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甲为CO2、乙为H2O、丙为CH4、丁为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结合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2+16×2):[(1×2+16)×2]=11:9,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二氧化碳无机物,甲烷为有机物,则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示例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观念:酸溶液中都含有H+,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 科学思维:碱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
C. 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
D. 科学态度与责任: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加油站要严禁烟火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酸溶液中均能解离出氢离子,故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碱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是属于盐,符合题意;
C、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与外焰接触部位碳化最严重,说明外焰温度最高,不符合题意;
D、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加油站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要严禁烟火,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如图为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装置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时先点燃酒精喷灯,再通CO
B. 实验中可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炼铁原理:
D. 该实验体现了CO的还原性和可燃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尽装置内有空气,再点燃酒精喷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故 A错误;
B、氧化铁是红棕色的,铁是黑色的,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 B 错误;
C、炼铁原理是高温条件下还原剂CO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同时生成二 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C错误;
D、玻璃管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反应中夺取了氧化铁中的氧,被氧化,具有还原性;装置图末端的导管口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点燃了尾气,生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利用了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故D正确。
故选D。
9.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人类正在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下列有关海水资源开采、提取的工艺流程或原理中,不正确的是
A. 海水晒盐:海水经日晒、结晶、过滤得粗盐,即通过蒸发结晶法可获得大量粗盐晶体
B. 海水制镁:加入石灰乳的目的是将镁离子沉降富集
C. 海水制“碱”:向海水中依次通入足量氨气、二氧化碳,即可直接制备氢氧化钠
D. 海水淡化:鉴别海水与淡水可分别向样品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看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C
【解析】
【详解】A、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该选项正确;
B、石灰乳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镁离子能结合为氢氧化镁沉淀,则能使镁离子沉降富集,该选项正确;
C、向食盐水中依次通入氨气、二氧化碳可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不能直接制备氢氧化钠,该选项不正确;
D、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则可通过产生白色沉淀鉴别,该选项正确。
故选C。
10. 对比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图所示实验均用到了对比的方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1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B. 图2实验能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 图3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
D. 图4实验能说明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1实验中蒸馏水和通入二氧化碳的蒸馏水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所以图1实验不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A错误;
B、图2实验75℃热水提供的热量使铜片上白磷燃烧,不能使铜片上红磷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B正确;
C、图3实验中铁片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说明铁比铜活泼;银片不能和硫酸铜反应,说明银不如铜活泼。即图3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C正确;
D、图4实验将硝酸铵固体加入烧杯中的水里,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有白色晶体析出;饱和石灰水未变浑浊。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度变小,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大。即图4实验能说明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13分)
11. 化学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防毒面具里的活性炭除去毒气是利用活性炭具有_______性。
(2)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_______作用。
(3)现在很多家庭都用上了清洁的燃料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4)青少年成长需要充足的蛋白质和钙。这里的“钙”是指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元素”),下列各组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
A.鸡蛋 B.青菜 C.米饭 D.豆油
(5)小可妈妈在网上买了件漂亮的羽绒服,小可取出羽绒样品,通过_______方法,帮妈妈检验出羽绒是真的,妈妈高兴地表扬小可有知识。
(6)下列常见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
A. 塑料B. 不锈钢C. 棉花D. 普通玻璃
【答案】(1)吸附 (2)乳化
(3)甲烷##CH4 (4) ①. 元素 ②. A (5)灼烧闻气味 (6)A
【解析】
【小问1详解】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
【小问2详解】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除去油污。
小问3详解】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化学式为CH4。
【小问4详解】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则这里“钙”是指元素;
A、鸡蛋中富含蛋白质,符合题意;
B、青菜中富含维生素,不符合题意;
C、米饭中富含糖类,不符合题意;
D、豆油中富含油脂,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小问5详解】
真绒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有刺激性气味,则可通过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
【小问6详解】
A、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符合题意;
B、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C、棉花属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
D、普通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一直以来,传统工艺不断改进。现阶段,利用方解石(主要成分为CaCO3,还含有少量MgO、Fe2O3、SiO2等杂质)造纸已较为普遍,它取代传统的植物纤维造纸,全程无需用水,原料造价仅为传统造纸的1/3。(已知:SiO2、聚乙烯塑料、粘合剂均难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分析生产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将方解石粉碎成纳米级超细粉末的目的是______(合理即可)。
(2)混合器内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3)利用方解石作原料生产纸张的优点是______(合理即可)。
(4)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分析,对使用的原料需要改进的地方是______(合理即可)。
(5)成品纸张在保存过程中应避免与酸接触,若遇到稀盐酸,则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合理即可)(写1个)。
【答案】 ①. 提高纸张质量/平整度(合理即可) ②. 搅拌 ③. 成本低/节省木材(合理即可) ④. 使用可降解塑料/使用无毒无害的粘合剂(合理印可) ⑤. /(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复分解反应。
【详解】(1)将方解石粉碎成纳米级超细粉末的目的是提高纸张质量;
(2)根据题意可知,加入聚乙烯塑料和粘合剂是为了使原料和其混合,因此该实验操作是搅拌;
(3)根据题意,方解石造纸无需用水,节约成本;
(4)聚乙烯较难降解,因此该过程可以选择用可降解的塑料效果更好;
(5)根据题意,方解石中含有碳酸钙和氧化镁和三氧化二铁,因此和酸可以反应:或。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注意结合题中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15分)
13. 如图1所示为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的操作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填字母)。
(2)改正操作后,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填字母)。
(3)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4)操作C中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图2步骤中,不该出现的是_______(填字母)。
(5)操作D中称取10.0g粗盐,将该粗盐逐渐加入到盛有10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得未溶解的粗盐的质量为2.0g,最终得到精盐的质量为6.4g,该实验精盐的产率是_______。
(6)制得精盐的产率偏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多选,填字母)。
A. 过滤时滤纸有破损B. 蒸发时有液体溅出
C. 所得精盐比较潮湿D. 过滤时未进行洗涤操作
【答案】(1)C (2)DACB
(3)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而引起液滴飞溅 (4)d
(5)80% (6)BD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1中,过滤需要用玻璃棒引流,则C操作有错误。
【小问2详解】
粗盐提纯的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则顺序为DACB。
【小问3详解】
操作B为蒸发,其中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而引起液滴飞溅。
【小问4详解】
折叠滤纸时,顺序为abc,d不该出现。
【小问5详解】
溶解的粗盐的质量为10g-2g=8g,得到的精盐的质量为6.4g,则该实验精盐的产率是。
【小问6详解】
A、过滤时滤纸破损,则得到的滤液中仍含有难溶性杂质,则精盐产率偏高,不符合题意;
B、蒸发时有液体溅出,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则精盐产率偏低,符合题意;
C、所得精盐比较潮湿,则质量偏大,精盐产率偏高,不符合题意;
D、过滤时没有进行洗涤操作,会有部分精盐残留在漏斗中,则精盐产率偏低,符合题意。
故选BD。
14.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利用劳动实践课,在学校花房空地种植黄瓜,但担心土壤的酸碱性影响黄瓜生长。同学们对探究花房土壤酸碱性、酸碱性产生的原因以及改良土壤的方法产生了很大兴趣,开始了以下项目化学习的探究之旅。
任务一:测定花房土壤酸碱性
(1)同学们取少量花房土壤,加水充分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_______,据此得出花房土壤显酸性。
任务二:调查土壤显酸性的原因
【咨询老师】经过和老师了解,同学们知道了之前种植者为使种植的蔬菜生长茂盛,施用了大量化肥——硫酸铵。
【猜想假设】土壤中可能含有硫酸铵。
【进行实验】
(2)请完善下面表格。
【实验结论】土壤中含有硫酸铵。
【查阅资料】
①最适宜种植黄瓜的土壤酸碱度为7.0~7.2。
②在各种化肥中,显碱性的氮肥有稀氨水、碳酸铵等;呈酸性的氮肥有硫酸铵、氯化铵等;呈中性的氮肥有尿素。
【反思评价】
(3)Ⅰ、任务一测定土壤的酸碱性还不能准确指导种植,兴趣小组又测定土壤浸出液酸碱度为7.1,小组同学_______用pH试纸测定的酸碱度(选填“是”或“不是”)。
Ⅱ、操作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任务三:探讨改良土壤酸碱性的方法
【交流研讨】
(4)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花房的土壤不适合黄瓜生长,为此大家认为可施用化肥碳酸铵,补充氮元素同时也_______;使用该化肥时应该注意_______。
【成果分享】经过本次探究活动,同学们学会了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角度去解决一些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简单问题,了解了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也对化肥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答案】(1)变红色 (2) ①. 硝酸钡 ②.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③.
(3) ①. 不是 ②.
(4) ①. 改良酸性土壤 ②. 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则观察到溶液变红色。
【小问2详解】
①硫酸根和钡离子能结合为硫酸钡沉淀,则可滴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硫酸根离子;
②熟石灰为氢氧化钙的俗称,铵根和氢氧根能结合为氨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论为土壤中含有硫酸铵,则现象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产生,结论为土壤中存在铵根,符号为。
【小问3详解】
Ⅰ、pH试纸的结果为整数,则不是用pH试纸测定的酸碱度;
Ⅱ、操作①中,硫酸铵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该土壤显酸性,而最适宜种植黄瓜的土壤酸碱度为7.0~7.2,即适合种植在碱性土壤中,而碳酸铵显碱性,则还可改变酸性土壤;
由于碳酸铵能和碱反应生成氨气,会降低肥效,则使用该化肥时,应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四、推理、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16题6分,共12分)
15. A、B、C、D分别为三氧化二铁、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反应或转化关系如图。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D的化学式是_______。
(2)A跟C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反应。
(3)写出C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
(4)写出图中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①. CaCO3 ②. Fe2O3
(2)复分解 (3)金属除锈(合理即可)
(4)
【解析】
【分析】A、B、C、D分别为三氧化二铁、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其中盐酸能和铁反应,且能和其余四种物质反应,则C为盐酸;氧化铁能转化为铁,则D为氧化铁;氢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B为氢氧化钙、A为碳酸钙。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A的化学式为CaCO3;D的化学式为Fe2O3。
【小问2详解】
A和C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为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小问3详解】
C为盐酸,为胃酸的主要成分,可帮助消化,且盐酸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金属除锈。
【小问4详解】
反应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 为测定某敞口放置的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该硫酸溶液49.0g置于锥形瓶中,然后滴入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时用pH计测定并记录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回答:
(1)m点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
(2)计算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NaOH、Na2SO4
(2)解:设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
答: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
【解析】
【小问1详解】
m点溶液pH>7,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因此溶质是NaOH、Na2SO4;
【小问2详解】
见答案。项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
①取少量土壤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_______溶液后继续滴加稀硝酸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沉淀不溶解
土壤中含有硫酸根离子
②另取适量土壤样品,加少量熟石灰混合研磨
_______
土壤中含有_______(填离子符号)
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共6页。
2023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推断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