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课时练习
展开基础达标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人历来十分注重门文化,过去门框之上的匾额在亭台楼阁、商铺民居中触目皆是,有着“门梢上家国,梁柱间文脉”之美誉。时移世迁, ① ,或是被列为文物收藏,或是散落民间,只有一部分老字号匾额依然悬挂在门梁显要之处,其形制大多为长方形,匾心的书法题字与匾额边框的纹样装饰相得益彰,成为商业招牌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过去名匾纷立是街区市肆的缩影,商铺鳞次栉比,匾额书法争芳斗艳,可谓是蔚为大观。时至今日,老字号匾额 ② ,而且是独特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内涵的现实载体,老字号匾额的传承应该以承载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原则,在印刷字体、电脑字体和创意字体广泛应用的今天,面对这些“带病”字体、“江湖”字库等打着书法旗号创作的乱象,精良的老字号匾额书法作为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达到高度统一的作品, ③ ,成为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最直观的名片。老字号匾额既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守护和传承一座城市深厚商业文化、地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它不仅反映出其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积淀,而且承载着老字号撞击心灵的历史记忆。老字号匾额赋予城市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品位,仿佛打开了直观而生动的传统文化之窗,让人们感受文艺风尚。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 )。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意义范畴。
B.此处如果删去“被”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C.“角色”与“角逐”中的“角”读音不同。
D.“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B.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C.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D.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二、课内文本阅读
(一)阅读《项脊轩志》,完成6~10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异爨:分灶做饭,即分家。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己为墙/凡再变矣
B.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七月既望”,这是古人根据天上的月亮的圆缺来记时的方法,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
B. 许多古人的年龄名称都与头发有关。如文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束发”,类似的还有总角、垂髫、及笄、黄发等。
C. 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可见作者先祖官阶不低。
D. “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是女子的归宿,故称“归”。如《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8.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记叙与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变迁,家庭琐事来抒发悲喜之情。
B. 作者善于选取细节来表现深情,如写母亲的语言“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动作“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等来表现对儿子深切的爱。
C. 文章用枇杷树做结,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长,不说人在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D. 文章的叠词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
9.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0.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结合全文归纳概括“可悲”的事件。
(二)名句默写(10分)
11. (1)卧病无聊,复修葺南阁子,但妻子亡故,已有时日,“ , ”,很少在里面住,深深的遗憾和惋惜之情蕴含其中。
(2)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 。”睹物思人,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枇杷树“ ”,看到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
(3)点明作者开始读书的年龄的一句是“ ”。
(4)通过描写祖母在门外自言自语的话从而表达祖母对作者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 , !”
(5)作者描写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 ”。
能力提升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12~16题。
文本一:
项脊轩志(节选)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文本二:
抱膝轩记
【清】管同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①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本母处妻孥置厨囊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茸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②,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闻,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
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③。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
(选自《因寄轩文集》,有删节)
【注】①僦宅:租宅。②市廛:商店集中的处所。③《梁甫》,又作《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己志。
12.(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A署B日C激D射E阴F雨G连H绵I蒸J炕K沾L淋M顾N视O无P可Q逃R避
13.(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B.“予自归江宁”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含义不同。
C.“家凡六徙”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D.“置榻一张”与“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
14.(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都记叙了修葺书斋,归有光改造“老”“小”“破”“暗”的老屋,管同新辟书屋,这也是他们追求读书修身的体现。
B.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读书环境,如改造后的项脊轩,室内变明亮,庭间兰桂竹木又添情趣,但是管同的读书环境却很嘈杂,他常常不堪其扰。
C.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读书之乐,两人都曾“借书满架”,在书斋里研读书籍,“偃仰啸歌”这一细节,体现了他们内心的满足。
D.文本二提到了“抱膝轩”命名缘由,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又是对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的思想的效仿。
15.(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
16.(3分)《项脊轩志》的“项脊生”段是课文删去的一段,请分析作者写这一段的用意。
链接高考
阅读下列文本,回答17~21题。
文本一: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项脊轩志》,有删改)
文本二: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学。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
(选自《震川先生集·家谱记》,有删改)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B.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C.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D.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妣,是对已故母亲的称呼。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故长者的尊称。又如先考,是对已故父亲的尊称。
B.束发,指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将原来的总角解散,头发扎成一束,是古代汉族男子成年的标志。
C.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的行动,即“回门”或者“回娘家”。归,指古代女子出嫁。
D.合族,指“全族的人”或“聚集全族的人”,也可指同姓而非一族的人联合为一族。文中指聚集全族的人。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两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把一个老年人对孙子关心、鞭策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B.甲文中“亭亭如盖”状树木繁茂之美,但前面加上“今已”二字,表明树长人亡,睹物思人,更添对爱人的思念之痛。
C.乙文中作者列举家族人的种种不良表现:贪婪、欺诈、自私、愚昧,指责族人用厨房里残羹剩肴跟别人换取新供祭品的行为。
D.乙文中作者回到老宅后,翻阅家族旧书,慷慨激愤于家族竟然没落到如此的地步,感叹族人间不分彼此的情分日益疏远。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4分)
(2)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4分)
21.节选的两段文字都写到了家族的变迁,请简要说明其目的。(3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9.2 *项脊轩志精品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9.2 *项脊轩志精品同步训练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积累,文化常识,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同步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