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解析版)01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解析版)02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解析版)03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解析版),共28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卷共19题,每题2分,共3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2022年3月22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一个病毒研究团队发现目前导致全球大疫情的新冠病毒的基因中,居然含有某国的一个公司在2016年2月申请的专利基因片段,而这个基因序列通过自然进化而随机出现在新冠病毒中的概率是三万亿分之一、此新闻引发全球高度关注,生物技术误用谬用让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安全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了标识制度
    B.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我们要靠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进行思考和辩论
    C.我国政府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生物武器
    D.为防止生物技术用于生产生物武器,严禁进行生物技术的新研究
    【答案】D
    【解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待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A、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了标识制度,制定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A正确;
    B、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需要以完备的相关科学知识为基础,还应该看到人们的观点受到许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靠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进行思考和辩论,B正确;
    C、我国政府重申支持《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宗旨和目标,全面严格履行公约义务,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生物武器等各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C正确;
    D、生物武器具有强大的传染性和致病力,应在任何情况下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但生物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不应严禁进行生物技术的新研究,D错误。
    故选D。
    2.水蒸气从叶片扩散到大气的过程中,叶片表面的静止空气层对水分扩散产生的阻力,称为叶片界面层阻力。界面层的厚度主要受风速和叶片大小决定。当围绕叶片的空气稳定时,叶片表面的静止空气层较厚,从而成为水气从叶片散失时的主要阻力。此时增加气孔的开度对蒸腾速率的影响很小。吊竹梅的蒸腾流量与气孔开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静止空气中,气孔开度对蒸腾作用的控制能力较小
    B.当风速高时,气孔开度是叶片散失水分的主要调控因子
    C.有些植物的叶片生有茸毛,会增强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运输
    D.在流动空气中,为了减少蒸腾作用,有些植物可能会调节叶片的方向与日光平行
    【答案】C
    【解析】界面层的厚度主要受风速和叶片大小决定。当围绕叶片的空气稳定时,叶片表面的静止空气层较厚,从而成为水气从叶片散失时的主要阻力,此时增加气孔的开度对蒸腾速率的影响很小。
    A、据题意可知:当围绕叶片的空气稳定时,叶片表面的静止空气层较厚,从而成为水气从叶片散失时的主要阻力,此时增加气孔的开度对蒸腾速率的影响很小。故在静止空气中,气孔开度对蒸腾作用的控制能力较小,A正确;
    B、由图可知,在流动空气中,随气孔开度的增加蒸腾流量增加明显,B正确;
    C、植物叶片的绒毛会影响水蒸气从叶片扩散到大气的过程,降低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不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运输,C错误;
    D、在流动空气中,植物可通过调节叶片的方向与日光平行来减少蒸腾作用,D正确。
    故选C。
    3.铁蛋白和转铁蛋白是铁代谢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分别发挥储存和运输铁离子的功能,具体铁代谢过程如图所示。其中铁转运蛋白1(FP1)是位于质膜上的铁外排通道,炎症诱导铁调素可以抑制FP1功能,导致炎症性贫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e2+通过FP1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Fe2+通过FP1时不需要与其结合
    B.转铁蛋白受体即铁的载体蛋白
    C.转铁蛋白的循环过程需要膜蛋白的参与
    D.炎症性贫血时,血液中铁蛋白含量升高
    【答案】B
    【解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转运蛋白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蛋白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A、通过题图可知,Fe2+ 通过FP1,是顺浓度梯度运出细胞,但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运输时直接开放通过FP1通道,因此Fe2+通过FP1时不需要与其结合,A正确;
    B、转铁蛋白受体是接受信号分子的蛋白质,并不是铁的载体蛋白,B错误;
    C、由题图可知,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具有识别作用,与信号分子识别并结合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完成转运后又通过胞吐作用将受体在放回细胞膜上,C正确;
    D、炎症诱导铁调素可以抑制FP1功能,炎症性贫血时,血液中铁蛋白含量升高,D正确。
    故选B。
    4.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错误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基因缺失甚至癌变。染色体和纺锤丝之间通过动粒相连。未准确连接的动粒将会激活纺锤体组装检查点(SAC),活化的SAC可以抑制cyclingBl(一种周期蛋白)的降解,阻止chesin(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拴在一起的蛋白质复合体)的切割,保证染色体有更多的时间实现正确连接。染色体均被正确连接后,APC被激活,能促进细胞进入后期并进一步完成有丝分裂。SAC相关作用机制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干细胞连续分裂过程中,SAC会不断地与着丝粒结合并脱离
    B.可推测cyclingBl在有丝分裂中的作用是减慢细胞分裂的进程
    C.APC的激活过程中,涉及了一系列基因的程序性表达
    D.因为蛙的红细胞中没有染色质,所以其无丝分裂不需要SAC
    【答案】D
    【解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A、由图可知,SAC先结合在动粒上,后又脱落才能促进细胞进入后期,干细胞不断进行有丝分裂,SAC会不断地与着丝粒结合并脱离,A正确;
    B、活化的SAC保证染色体有更多的时间实现正确连接,此时cyclingBl的降解受到抑制,即cyclingBl的含量得到维持时染色体才有更多时间去正确连接,进入后期更慢,cyclingBl减慢了细胞分裂的进程,B正确;
    C、APC的激活,需要多种蛋白质的协调配合,如SAC、cyclingBl等,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产物,C正确;
    D、蛙的红细胞是真核细胞,有完整的细胞核,有染色质,不过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不存在染色体和纺锤丝之间的连接,不需要SAC,D错误。
    故选D。
    5.研究人员对塞罕坝林地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动物类群按食性分为4类,依次为A (19种)、B (18种)、 腐食性(11种)、 杂食性(7种), 每个类群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及各土壤层中的平均密度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能量逐级递减的原理,代表植食性动物类群的最可能是A类
    B.不同深度的土壤层中动物类群不同,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针阔混交林的凋落物及土壤结构能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
    D.土壤动物对改良土壤的重要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A、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一般情况下,植食性动物数量比肉食性动物多,每个类群的个体数占比数据显示,B个体占比为47%,A个体占比为13%,因此,推测植食性动物为“B”,A错误;
    B、不同深度的土壤层中动物类群和密度不同,这是在垂直方向上对土壤类型的描述,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
    C、针阔混交林中的植物种类繁杂,凋落物及土壤结构更复杂,能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C正确;
    D、土壤动物对改良土壤的重要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A。
    6.大脑容量大小和认知能力强弱主要取决于神经系统发育时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否正常进行。科学家通过测序分别比较了4个灵长类代表物种大脑内CENPJ基因中启动子区域CpG序列甲基化模式的差异,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结合基因组数据和化石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推断出灵长类动物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时间
    B.对灵长类物种大脑内CENPJ基因进行测序,为研究大脑的进化提供了细胞生物学证据
    C.与非人灵长类相比,CENPJ基因在人类大脑中的甲基化水平低,这种低甲基化水平可以遗传给后代
    D.CENPJ蛋白的含量增加,可能有利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神经元细胞种类和数量增加,从而促进大脑容量的增大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答案】B
    【解析】题图比较了4个灵长类代表物种大脑内CENPJ基因中启动子区域CpG序列甲基化模式的差异,CENPJ基因在人类大脑中的甲基化水平最低。
    A、结合基因组数据和化石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推断出灵长类动物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时间,A正确;
    B、基因测序属于分子水平的研究,故对灵长类物种大脑内CENPJ基因进行测序,为研究大脑的进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B错误;
    C、由题意和图可知,与非人灵长类比,CENPJ基因在人类大脑中的甲基化水平低,这种低甲基化水平可以遗传给后代,C正确;
    D、CENPJ基因的表达增强,CENPJ蛋白的含量增加,有利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神经元细胞种类和数量增加,从而促进大脑容量的增大和认知能力的提升,D正确。
    故选B。
    7.正常人感染病原体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发挥作用的信息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等
    B.体温上升期激素 a、b分泌增加促进激素c 分泌增加
    C.当病人处于高温持续期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D.体温上升期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答案】D
    【解析】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A、图中涉及到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对应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A正确;
    B、体温上升期,机体产热升高导致体温升高,可能是激素c(甲状腺激素)作用的结果,那么a和b分别为TRH和TSH,由于分级调节的存在,那么激素 a、b分泌增加促进激素c 分泌增加,B正确;
    C、当病人处于高温持续期时,体温不改变,那么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正确;
    D、体温上升期,此时体温低于体温调定点,此时下丘脑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调节使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量减少以减少散热,D错误。
    故选D。
    8.下图1表示植物激素X和植物激素Y的浓度比对未分化细胞群变化情况的影响,图2为利用某种耐酸植物甲(4N)和高产植物乙(2N)培育高产耐酸植物丙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X与植物激素Y的浓度比大于1时,诱导未分化细胞群分化出根
    B.①是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的过程,此过程应在低渗溶液中进行
    C.②是在植物激素X与Y的浓度比为1的培养基上诱导杂种细胞发生脱分化的过程
    D.植物丙是六倍体可育植株,其成功培育说明植物甲和乙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在植物组织培养时,通过调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能影响愈伤组织分化出根或芽。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因此图中激素Y是生长素,激素X是细胞分裂素。
    A、激素Y是生长素,激素X是细胞分裂素,当植物激素X与植物激素Y的浓度比大于1时,诱导未分化细胞群分化出芽,A错误;
    B、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酶具有专一性,故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细胞壁,但此过程应在等渗溶液中进行,如果在低渗溶液中进行会导致原生质体吸水膨胀甚至涨破,B错误;
    C、当植物激素X与Y的浓度比为1时,未分化的细胞群经分裂形成愈伤组织,也就是杂种细胞的脱分化的过程,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某种耐酸植物甲有四个染色体组,高产植物乙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丙植物体细胞中有6个染色体组,丙是可育的,但甲和乙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9.某植物的野生型和突变型植株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所得F2中绝大部分植株与野生型相似(包括野生型、介于野生型与突变型之间的“过渡类型”),以+表示,少部分植株与突变型相似,以P表示。研究发现,两表型相关基因的碱基序列一致,长度均为2.4kb,将此片段用限制酶PstI完全酶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题意推测,限制酶PstI可能对甲基化敏感
    B.2.2kb和0.9kb条带是“过渡类型”的酶切产物
    C.图2中P的①②位点可能均发生了甲基化
    D.该植株的表观遗传现象是可以稳定遗传的
    【答案】D
    【解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A、据题意可知突变型基因序列不能够限制酶PstI酶切,由此推测,限制酶PstI可能对甲基化敏感,A正确;
    B、根据题图可知,野生型基因序列酶切产物是1.5kb和0.7kb,因此2.2kb和0.9kb条带是“过渡类型”的酶切产物,B正确;
    C、据题意可知突变型基因序列不能够限制酶PstI酶切,图2中P的①②位点可能均发生了甲基化,C正确;
    D、根据题意无法判断该植株的表观遗传现象是可以稳定遗传的,D错误。
    故选D。
    DNA复制时,一条新子链按5′→3′方向进行连续复制,而另1条链也按5′→3′方向合成新链片段一冈崎片段(下图所示)。已知DNA聚合酶不能直接起始DNA新链或冈崎片段的合成,需先借助引物酶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引物,DNA聚合酶再在引物的3′一OH上聚合脱氧核苷酸。当DNA整条单链合成完毕或冈崎片段相连后,DNA聚合酶再把RNA引物去掉,换上相应的DNA片段。人体细胞内的DNA复制过程(左图)和体外进行PCR过程(右图)分别如下。回答10、11两题。
    10.有关DNA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引物酶属于RNA聚合酶,与DNA聚合酶一样能够催化氢键断裂
    B.DNA的一条新子链按5′→3′方向进行连续复制时不需要RNA引物
    C.DNA聚合酶既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也能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
    D.RNA引物合成时与冈崎片段合成时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同
    11.关于人体细胞内的DNA复制过程和体外进行PCR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细胞内的DNA聚合酶和PCR时加入的TaqDNA聚合酶都只能从子链的5′端→3′端延伸子链
    B.人体细胞内DNA复制时一条新子链可以进行连续复制,而另一条链只能先合成冈崎片段,最后再将冈崎片段连接起来,而PCR时所有的子链都是连续复制的
    C.人体细胞内DNA复制所用的引物和PCR过程中的引物均为单链,引导子链合成后都会被切掉
    D.PCR需要加入两种引物,而人体细胞DNA复制时细胞可以自行合成所需的引物
    10.【答案】C
    【解析】DNA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酶等条件。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子链只能从5’端向3’端延伸,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相反。
    A、引物酶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引物,引物酶属于RNA聚合酶,与DNA聚合酶不同,A错误;
    B、DNA聚合酶不能直接起始DNA新链或冈崎片段的合成,DNA的一条新子链按5′→3′方向进行连续复制时需要RNA引物 ,B错误;
    C、引物酶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引物,DNA聚合酶再在引物的3′一OH上聚合脱氧核苷酸,当DNA整条单链合成完毕或冈崎片段相连后,DNA聚合酶再把RNA引物去掉,DNA聚合酶既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也能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C正确;
    D、RNA引物合成时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AU、TA、GC、CG配对,而冈崎片段合成时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AT、TA、GC、CG配对,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PCR技术:(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核苷酸序列的目的基因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5)过程: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A、DNA聚合酶和TaqDNA聚合酶都只能从子链的5′端→3′端延伸子链,A正确;
    B、细胞内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故一条新子链可以进行连续复制,而另一条链只能先合成冈崎片段,最后再将冈崎片段连接起来,PCR时两条链完全打开再复制,故所有的子链都是连续复制的,B正确;
    C、PCR过程中的引物均为DNA单链,引导子链合成后成为子链的一部分,不会被切掉,C错误;
    D、PCR需要加入两种引物,而人体细胞DNA复制时细胞可以自行合成所需的引物,D正确。
    故选C。
    12.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叫作分泌蛋白。下图为科学家研究“分泌蛋白的合和运输”的实验过程,下表为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分泌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泌蛋白最初先在游离核糖体中合成一段多肽链
    B.由实验结果可知,在3min时已有成熟的分泌蛋白
    C.大、小囊泡和细胞膜都参与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D.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先后经过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细胞膜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胰腺腺泡细胞能合成分泌胰液,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3H标记的亮氨酸是蛋白质的合成原料,根据放射性出现的位置和时间可以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过程。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释放,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据此答题。
    A、分泌蛋白最初先在游离核糖体中合成一段多肽链,随后再转移至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A正确;
    BD、分泌蛋白经过核糖体合成和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成熟后,由囊泡包裹并运至细胞膜,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后将分泌蛋白分泌出去,而在3min时细胞膜附近的囊泡已具有放射性,说明已有合成并加工成熟的分泌蛋白,B正确,D错误;
    C、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等结构构成,囊泡也属于膜状结构,C正确。
    故选D。
    13.近日一组中外科学家在权威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文章,宣布全球首个人-嵌合体胚胎出世。研究者首先使猴子胚胎中器官发育所需的基因失去活性,然后注入人体干细胞,利用研究组新近开发的猴子胚胎体外培养体系,使这些胚胎的存活时间达到了20天,操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人体的干细胞,体外培养时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和稳定的内环境
    B.②和③代表的细胞将来分别发育成人-嵌合体胚胎、胎膜和胎盘
    C.实验中用到了动物细胞培养、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
    D.嵌合体的出现可能会带来伦理争议,它会导致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界限模糊
    【答案】D
    【解析】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A、内环境指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体外进行细胞培养时,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和稳定的环境条件,A错误;
    B、③代表的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而②代表的细胞发育所需的基因失去活性,将来发育成人—猴嵌合体胚胎,B错误;
    C、本实验利用的是研究组新近开发的猴子胚胎体外培养体系,没有进行胚胎移植,C错误;
    D、人-猴嵌合体的出现可能会带来伦理争议,如或许会导致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界限模糊,这些嵌合体将拥有哪些权利等,D正确。
    故选D。
    14.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5/8、l/4
    B.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细胞学基础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但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确认
    【答案】C
    【解析】本题目考查育种,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和矮秆不抗锈病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用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前一种DDTT×ddtt→F1:DdTt自交→F2:D_T_:D_tt:ddT_:ddtt=9:3:3:1,其中重组类型占3/8,纯合子1/4,A错误;B.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矮秆抗锈病植株有1种基因型,即ddTT,B错误;C.前一种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是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D.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D错误;
    故选C。
    15.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得到了稻螟赤眼蜂被吸引至A、B两侧不同“气味”的水稻的百分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
    B.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发生分化,降低了种间竞争
    C.褐飞虱的存在增加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
    D.利用特定的“气味”吸引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C
    【解析】种间关系:
    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
    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③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④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A、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关系一般为生物间的关系,A正确;
    B、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即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发生分化,降低了种间竞争,B正确;
    C、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分析图中结果,当有褐飞虱的存在,对稻螟赤眼蜂吸引力会下降,所以本实验的结论为:褐飞虱的存在使二化螟虫卵不易被稻螟赤眼蜂寄生,C错误;
    D、利用特定的“气味”吸引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一般指农药的施用,D正 确。
    故选C。
    16.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生物群落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3类:①营养关系,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的活体、残体或产物为食;②成境关系,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③助布关系,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在群落的成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
    B.动物在群落的助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
    C.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把不同物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
    D.同一群落中同营养级生物在生态位上往往高度重叠
    【答案】D
    【解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种间竞争是不同物种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竞争作用,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近的种群之间,这是因为生态位越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越相似,竞争越剧烈。
    A、根据题意,成境关系指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大,如林冠下的灌木、草类和地被以及所有动物栖居者都处于较均一的温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微弱的光照等条件下,植物还以各种不同性质的分泌物(气体的和液体的)影响周围的其他生物,A正确;
    B、根据题意,助布关系指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在助布关系中,动物起主要作用,它们可以携带植物的种子、孢子、花粉,帮助植物散布,B正确;
    C、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的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C正确;
    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一群落中同营养级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食物等条件的最大化,不会使生态位重叠,从而使自己得到的利益做大化,D错误。
    故选D。
    17.下表是某学生设计的“探究酶的有关特性”的实验方案。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表中“-”表示没有添加
    A.本实验中“检测试剂Y”的种类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③④两组实验可用于验证酶的专一性,反应温度X约为37℃
    C.若X、Y的设置正确,则1mL唾液淀粉酶溶液的用量是自变量
    D.若X、Y的设置正确,则②④⑥三组可说明温度能影响酶活性
    【答案】B
    【解析】酶的特性有:
    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
    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5、易变性: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过酸、过碱等破坏。
    A、若Y为斐林试剂,使用时需水浴加热,本实验自变量是温度,所以会对探究温度对于酶活性的实验有影响,该实验的检测试剂Y不能使用斐林试剂,A错误;
    B、验证酶的专一性时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唾液淀粉酶最适的催化温度为37 ℃,B正确;
    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和温度,因此试验中唾液淀粉酶溶液的用量是无关变量,C错误;
    D、②④⑥组中的唾液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②④⑥三组实验不能说明温度能影响酶活性,D错误。
    故选B。
    18.坐骨神经是位于腿部的混合神经,既有传入功能,又有传出功能。为研究药物X对坐骨神经的麻痹顺序,研究人员用脊蛙(除去脑的蛙)进行如下表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引起后肢收缩均为非条件反射
    B.第一步中神经冲动在坐骨神经的一根神经纤维上不能双向传导
    C.第二步中刺激趾尖时反射弧包含的结构均不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D.实验结果说明药物X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
    【答案】C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A、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引起后肢收缩的神经中枢均为脊髓,均为非条件反射,A正确;
    B、在反射过程中,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单向传导,B正确;
    C、药物X只是处理了坐骨神经,刺激趾尖后感受器会有膜电位变化,C错误;
    D、从第二步看,药物X处理后,刺激趾尖后肢不收缩,刺激腹部皮肤后肢收缩,所以麻痹了传入神经而没有麻痹传出神经;第三步,刺激后两者都不收缩,说明传出神经被麻痹了。即药物X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D正确。
    故选C。
    19.在二倍体生物中,单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的个体,三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单体和三体都可以用于基因定位。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yy),为探究Y/y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用该突变株分别与单体(7号染色体缺失一条)、三体(7号染色体多一条)绿叶纯合植株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已知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可能会导致子代中出现三体
    B.若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3:4,则Y/y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C.若突变株与三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5:31,则Y/y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D.若Y/y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则突变株与单体或三体杂交的F2全为黄叶:绿叶=1:3
    【答案】B
    【解析】若所研究基因在单体上,则基因型中只含有单个基因Y或y;若所研究基因在三体上,则基因型中含有三个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
    A、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产生的配子中可能少一条染色体或多一条染色体,与正常卵子结合产生的后代可能会出现单体或三体,A正确;
    B、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O,二者杂交后代为Yy:yO=1:1,表现为绿色和黄色,F1中Yy自交后代Y-=1/2×3/4,yy=1/2×1/4=1/8,yO自交后代为1/2×1/4=1/8yy,1/2×1/2=1/4yO,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所以致死个体为1/2×1/4=1/8,所以F2黄叶: 绿叶=(1/8+1/8+1/4):(3/4)=4:3,B错误;
    C、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Y,YYY产生的配子为1/2YY或1/2Y,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1/2YYy或I/2Yy,均为绿色,YYy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YY : Yy:Y:y=1:2:2:1,自交后代黄叶的为1/2×1/6×1/6=1/72;Yy自交产生的后代中yy占1/2×1/4=1/8,因此F1自交后代黄叶占1/72+1/8= 10/72,绿叶占1-10/72=62/72,因此F2黄叶:绿叶=5:31,C正确;
    D、若Y/y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突变株基因型为yy,单体或三体基因型为YY,则突变株与单体或三体杂交F1的基因型都是Yy,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是黄叶:绿叶=1:3,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62 分。
    20.(13分)某兴趣小组利用图甲装置测定光波长和绿萝叶片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O2传感器和CO2传感器能测量装置内的O2和CO2的变化量。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人进行400米跑运动剧烈、用时很短,主要靠原动肌群(直接参与运动的肌肉群)的收缩发力而完成,需要及时供应所需的能量;而运动中及运动完成后的疲劳感主要与血液中乳酸的积累有关。
    (1)测量不同波长条件下绿萝叶片的光合速率时,选择实验所需的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叶片10min,利用传感器记录3个装置中的 ▲ ,用于计算平均净光合速率。实验结束后,通风30min,使装置内气体含量恢复到初始浓度,其目的是 ▲ 。要获得图乙中的O2产生速率和CO2固定速率,还需要将装置置于黑暗条件下反应10min,测量 ▲
    (2)图乙中的O2产生速率和CO2同化速率分别代表绿萝叶片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两者在物质变化上的联系是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 ▲ ;在能量转化方面的联系是 ▲ 。
    (3)实验结果表明,图乙曲线与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基本一致,原因是 ▲ 。
    (4)人在跑完400m后,血液中检测到有大量乳酸,原因是跑步过程中原动肌群的肌细胞主要通过 ▲ 过程为肌细胞快速而及时的供能,此过程发生在肌细胞的 ▲ 中。血液中积累的乳酸也可以进人到非原动肌群(位于原动肌群旁不直接参与运动)的细胞内重新转化成丙酮酸,丙酮酸在肌细胞的 ▲ 中彻底氧化分解,生成 ▲ ,使乳酸得以清除。
    (5)科研人员对两组400m跑运动员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不同训练,训练内容和相关生理指标的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的酶a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关键酶之一,酶b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关键酶之一)
    (注:+提高;-降低)
    ①大力量训练可以明显增强原动肌群的酶 ▲ (a/b)活性,使其呼吸加强,因而对照组运动员的成绩有所提高。
    ②实验组运动成绩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原因是非原动肌群小,力量训练加速了乳酸进入该处细胞并转换为丙酮酸,同时酶 ▲ (a/b)活性明显提高,导致丙酮酸氧化分解速率 ▲ (加快/变慢),最终使血乳酸浓度降低,进而使运动员不易产生疲劳感。
    【答案】
    (1) O2的释放速率和CO2的消耗速率 减少O2和CO2的浓度的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O2消耗速率或CO2的产生速率
    (2) ADP和ANDP+ 光反应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碳反应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过程
    (3)叶片吸收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则光合作用底物的消耗量和产物的生成量,如CO2的消耗量、O2的释放量、有机物的生成量等代表了光合作用的速率
    (4) 无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二氧化碳和水
    (5) ① a ② b 加快
    【解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水的光解以及ATP的形成;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 CO2固定形成C3,C3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1)O2传感器和CO2传感器能测量装置内的O2和CO2的变化量,则选择实验所需的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叶片10min,利用传感器记录3个装置中的O2的释放速率和CO2的消耗速率。为了减少O2和CO2的浓度的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则实验结束后,通风30min,使装置内气体含量恢复到初始浓度。要获得图乙中的O2产生速率和CO2固定速率,还需要将装置置于黑暗条件下反应10min,测定O2消耗速率或CO2的产生速率,得到细胞呼吸的速率,然后再计算图乙中的O2产生速率和CO2固定速率。
    (2)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ANDP+。在能量转化方面:光反应是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暗反应是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过程。
    (3)叶片吸收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则光合作用底物的消耗量和产物的生成量,如CO2的消耗量、O2的释放量、有机物的生成量等代表了光合作用的速率,则图乙曲线与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基本一致。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细胞质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形成丙酮酸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与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H]与氧气结合生产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合成ATP。
    (4)跑步过程中原动肌群的肌细胞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为肌细胞供能,产生大量乳酸,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可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ATP。
    (5)由表可知对照组中原动肌群大力量训练,使酶a活性增加55.3%,使其细胞呼吸加强,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实验组运动员成绩提高4.2%高于对照组的3.2%,原因是非原动肌群小力量训练使酶b活性显著提高,酶b能促进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同时促进乳酸进入该处细胞并转化为丙酮酸,导致有氧呼吸加强,最终使血液乳酸浓度降低,进而使运动员不易产生疲劳感。
    21.(15分)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
    (1)脑脊液 ▲ (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 ▲ (填“双向”或“单向”)的。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 ▲ 。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 ▲ ,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2)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该实验方案体现了 ▲ 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① ▲ ;② ▲ 。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血压的形成与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以及细胞外液总量等因素密切相关,且细胞外液总量的增加会导致血压升高。图1为血管平滑肌收缩原理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血压调节机制的部分示意图。
    ①当人受到惊吓时,支配心脏的 ▲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血压 ▲ (填“上升”或“下降”)。
    ②图1中,NO通过 ▲ 方式进入神经元,其作用是促进 ▲ ,使得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时间延长,从作用效果上分析,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 调节。
    ③药物A是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据图1分析,其降压原理是通过 ▲ 和 ▲ 来达到降压效果;而药物B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据图2分析,其降压原理是 ▲ 。
    【答案】
    (1) 属于 双向 脑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升高
    (2) 相互对照和自身对照 ACTH的治疗效果强于地塞米松 (ACTH的治疗)停药后不反弹
    (3) ① 交感 上升
    ② 自由扩散 谷氨酸的释放 正反馈(反馈)
    ③抑制Ca2+内流 NO的产生 抑制了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减少了醛固酮的含量,减少钠离子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量减少,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
    【解析】
    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相当于组织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即血浆渗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成为血浆。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的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是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2)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CTH的治疗效果,显然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因变量是组织水肿的相关指标。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方案体现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同时还有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①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②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总之,ACTH治疗效果比地塞米松强。
    (3)据图1分析,突触后膜内的L-精氨酸在相关酶NOS的催化下生成NO,NO经自由扩散到细胞外,再进入突触前膜,从而促进突触前膜融合释放Clu,Glu释放引起突触后膜上Ca2+内流,而Ca2+可促进L-精氨酸生成NO,促使突触前膜释放更多Glu,即Clu通过正反馈调节持续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个内脏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当人受惊吓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上升。
    ②NO是气体,自由扩散进细胞,由图所示NO的作用是含有谷氨酸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促进神经递质谷氨酸的释放,使兴奋延长,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③药物A的降压原理由图1分析一方面可以抑制Ca2+内流和NO的产生来抑制谷氨酸的释放进而达到降血压的效果;另外抑制了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减少了醛固酮的含量,减少钠离子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量减少,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
    22.(14分)发酵工程在医药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青霉素的发现和产业化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发酵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产黄青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霉菌,是生产青霉素的重要工业菌种。工业上生产青霉素的发酵工程流程如图所示。
    荧光蛋白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通过基因工程可实现黄色荧光蛋白(yfp)在青霉菌中的稳定表达。操作步骤如下:
    ①人工合成包含限制酶Nhe Ⅰ和Sma Ⅰ识别位点的yfp基因(844bp)DNA片段,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如图3。
    ②构建PJW-EXP-yfp表达载体(如图4)。
    ③将表达载体转入青霉原生质体中,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受体菌。
    ④对筛选得到的受体菌株进行PCR扩增鉴定,结果如图5。
    ⑤在荧光显微镜明场(DIC)下能观察到青梅菌丝发黄色荧光,说明获得了稳定导入yfp的工程菌株。
    (1)对产黄青霉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计数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其可以用来计数的原理为 ▲ 。
    在制备该培养基时,除了添加必要的营养成分外,还需要将pH调至 ▲ 性。
    (2)接种之前的过程①、②都属于 ▲ 。整个发酵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
    (3)过程③需要严格的灭菌,否则由于 ▲ ,可能会导致青霉素产量下降。图1过程④可采用 ▲ 方法将菌体分离干燥。
    (4)研究发现,某些青霉菌属于维生素营养缺陷型菌株,失去合成某种维生素的能力,只有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所缺乏的维生素后才能生长。某研究小组筛选出某种维生素营养缺陷型菌株,为了进一步确定该菌株的具体类型,他们把15种维生素按照不同组合分为5个小组,用5个滤纸片分别蘸取不同小组的维生素,然后覆于接种后的琼脂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结果如下:
    实验结果显示1组和2组滤纸片周围产生生长圈(图2),则该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不能合成的维生素是 ▲ 。若该菌株为叶酸和生物素的双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则其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位置是 ▲ 。
    (5)菌种的选育环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选育特定功能的菌株,获取的目的基因,除了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目的基因: ▲ 。目的基因与PJW-EXP载体皆被Nhe Ⅰ和Sma Ⅰ切割后,只需加入一种 ▲ (填“T4”或“E.cli”)DNA连接酶可完成拼接得到重组表达质粒。为了筛选出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青霉细胞(转化菌株),培养基中除了加入细胞生长的必备物质外,还需加入 ▲ 。
    (6)上述操作中PCR成功扩增出了包含内源性启动子Pgpd(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启动子)和yfp的DNA片段,从电泳结果可知Pgpd启动子的碱基长度为 ▲ bp。
    (7)科学家在对纤维二糖水解酶Ⅱ基因诱导型启动子(Pcbh2)进行活性分析时,发现以纤维素为碳源时能诱导启动子Pcbh2的活性,而葡萄糖无法诱导。若要通过基因工程利用黄色荧光蛋白证明该结论,以下实验材料必备的是 ▲ 。
    ①纤维素②葡萄糖③纤维素+葡萄糖④野生型菌株⑤导入Pgdp和yfp的菌株⑥导入Pcbh2和yfp的菌株
    若实验成功,实验结果应为 ▲ 。
    【答案】
    (1)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酸
    (2) 扩大培养 发酵罐中发酵
    (3) 某些杂菌会分泌青霉素酶将青霉素分解掉 过滤、沉淀
    (4) 维生素B1 3与5的交界处
    (5)利用PCR获取目的基因 T4 萎锈灵
    (6)443
    ①②④⑥ 导入Pcbh2和yfp的菌株在以诱导剂纤维素为碳源培养时,在荧光显微镜明场(DIC)下能观察到青霉菌丝发黄色荧光,野生型菌株在相同条件下没有观察到荧光;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时,两者都无黄色荧光。
    【解析】1、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培养基,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微生物或积累其代谢物。虽然各种培养基的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需求。例如,在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在培养霉菌时,一般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在培养细菌时,一般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在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2、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罐中发酵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
    (1)对产黄青霉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计数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其可以用来计数,原理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在培养霉菌时,除了添加必要的营养成分外,一般还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
    (2)工业发酵罐的体积一般为几十立方米到几百立方米,接入的菌种总体积需要几立方米到几十立方米,所以在发酵之前还需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图中过程①、②都属于扩大培养过程。发酵罐中发酵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
    (3)过程③配制的培养基需要严格的灭菌,在青霉素生产过程中如果污染了杂菌,某些杂菌会分泌青霉
    素酶将青霉素分解掉,导致青霉素的产量大大下降。过程④获得的发酵产品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在发酵结束之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
    (4)实验结果显示1组和2组滤纸片周围产生生长圈,比较表格中各种维生素组合,1组和2组含有而其他组不含有的维生素是维生素B1,所以该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不能合成的维生素是维生素B1。只有3组含有叶酸,只有5组含有生物素,所以若菌株为叶酸和生物素的双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则其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位置是3与5的交界处。
    (5)目的基因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除了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外,还可以利用PCR获取目的基因。
    Nhe Ⅰ切割后形成的是黏性末端,Sma Ⅰ切割后形成的是平末端,E·cliDNA连接酶只能连接黏性末端,而T4DNA连接酶可用于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因此目的基因与PJW-EXP载体皆被Nhe Ⅰ和Sma Ⅰ切割后,只需加入一种T4DNA连接酶可完成拼接得到重组表达质粒。
    据图4可知,该重组质粒中标记基因为抗萎锈灵基因,因此为了筛选出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灵芝细胞(转化菌株),培养基中除了加入细胞生长的必备物质外,还需加入萎锈灵。
    (6)据题意可知,yfp转化菌株的长度为1287bp,yfp的DNA片段长度是844bp,上述操作中PCR成功扩增出了包含内源性启动子Pgpd(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启动子)和yfp的DNA片段,因此Pgpd启动子的碱基长度1287-844=443bp。
    (7)据题意可知,本实验要验证以纤维素为碳源时能诱导启动子Pcbh2的活性,而葡萄糖无法诱导,那么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以纤维素和葡萄糖为碳源;要诱导启动子Pcbh2的活性,那么应该导入Pcbh2启动子,对照组用野生性菌种,那么该实验还用到野生型菌株和导入Pcbh2和yfp的菌株,即以下实验材料必备的是①②④⑥。若实验成功,实验结果应为导入Pcbh2和yfp的菌株在以诱导剂纤维素为碳源培养时,在荧光显微镜明场(DIC)下能观察到灵芝菌丝发黄色荧光,野生型菌株在相同条件下没有观察到荧光;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时,两者都无黄色荧光。
    23.(10分)编码乳糖酶的LCT基因位于人类2号染色体上。若个体成年后该基因表达量下降,称为“乳糖酶不持续(LNP)”,表现为机体对乳糖不耐受;若该基因能持续表达,则称为“乳糖酶持续(LP)”,即乳糖酶直至成年还维持在较高水平。下图为上述性状的M家族遗传系谱图。
    (1)据图判断,LNP性状的遗传方式是 ▲ 。若对LCT基因测序发现,Ⅲ-1为杂合体,则LNP性状的遗传方式是 ▲ (是/不是)表观遗传。
    (2)若Ⅲ-1体细胞中LCT基因模板链的部分序列由3'-CCC-5'(编码某氨基酸)突变为3'-TCC-5',则所编码的氨基酸由 ▲ 变为 ▲ 。(遗传密码:5'-CCC-3'脯氨酸;5'-GGG-3'甘氨酸;5'-GGA-3'甘氨酸;5'-AGG-3'精氨酸)
    (3)基因检测发现,Ⅱ-1的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则Ⅱ-1的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LCT突变基因的数量可能为 ▲ 。
    (4)若用F/f表示LCT基因,人群中ff的基因型频率为16%,则F的基因频率为 ▲ 。
    (5)研究发现,在不同人种中,LCT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不同碱基中;同一人种中,不同个体的LCT基因突变位点也有差异。该现象对于人类适应环境的意义是__▲____。
    A.不同种群独立地进化出相同的性状
    B.不同种群不同程度地改变对乳糖的耐受能力
    C.同一种群不同基因型的人能在不同程度上以奶制品为食
    D.同一种群不同基因型的人能在相同程度上获得有利的变异
    除研究现代人的基因外,研究灭绝的古人类基因也是探索人类起源的一种思路。科学家研发出一套能成功从4万年前古人类“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中提取线粒体DNA并进行扩增和测序的方法,为人类进化的研究做出贡献,荣获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科学家将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化石中线粒体DNA与现代人类线粒体DNA进行比较,获得人类进化的证据属于___▲___。
    A.化石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C.胚胎学证据D.分子生物学证据
    (6)研究发现,现代人类第12号染色体上可降低新冠肺炎重症风险的基因来自古人类“尼安德特人”。科学家据此推测,人类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发生基因交流。下列3个关于人类进化的模型与上述推测最吻合的是 ▲ 。(用下列编号选填)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是
    (2) 甘氨酸 精氨酸
    (3)0,1,2(2分)
    (4)0.6/60%
    (5)BC D
    (6)①
    【解析】1、由题干信息“编码乳糖酶的LCT基因位于人类2号染色体上”,以及遗传系谱图II-1和II-2都为LNP,他们的女儿III-1为LP,判断LNP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表观遗传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例如DNA甲基化等因素导致基因在其碱基序列不变的情况下,表达情况发生可遗传的变化,就是表观遗传。
    (1)据图“II-1和II-2都为LNP,他们的女儿III-1为LP”判断,LNP性状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Ⅲ-1为杂合体,其表型应为LNP,但其表型为LP,说明其显性基因被抑制了表达,而且这种变化可以遗传,所以LNP性状的遗传方式是表观遗传。
    (2)遗传密码与基因模板链碱基互补配对,题目信息“LCT基因模板链的部分序列由3'-CCC-5'突变为3'-TCC-5'”,则“遗传密码由5'-GGG-3'变为5'-AGG-3'”,所以编码的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
    (3)Ⅱ-1是男性,其生殖细胞为精子,其发生突变的时间可能为精原细胞时期、初级精母细胞时期、次级精母细胞时期或成为精子以后等四个时期,如果突变发生在精原细胞时期,则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2或0个突变基因,如果突变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细胞时期,则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1或0个突变基因,如果突变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细胞时期,则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1或0个突变基因,如果突变发生在精子时期,则次级精母细胞有0个突变基因。
    (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由人群中ff的基因型频率为16%,可知f的基因频率为40%,F基因频率为1-40%=60%。
    (5)在不同人种中,LCT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不同碱基中,其对于人类适应环境的意义是不同种群不同程度地改变对乳糖的耐受能力;同一人种中,不同个体的LCT基因突变位点也有差异,对于人类适应环境的意义是同一种群不同基因型的人能在不同程度上以奶制品为食,BC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6)比较DNA的碱基序列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科学家的推测是人类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发生基因交流,只有模型①存在广泛基因交流,与推测最吻合。
    24.(10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如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P、A、B、C、D、E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请分析回答:
    (1)P、A、B、C、D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这是实现生态系统 ▲ 等功能的主渠道。
    (2)假设A摄入的能量为m,其粪便中的能量为n,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p,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q,则由A流入B的能量最多为 ▲ 。
    (3)某研究小组考察了一个位于置位点的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所示: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 9+时丧失 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 ▲ ;如果引入该湖泊本没有的鲶鱼并大量繁殖后,导致原鱼种减少,从而改变了此湖泊群落的物种组成,此演替类型属于 ▲ 。
    (4)下表为食物链“草→鼠→鹰”中各种群一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 107kJ·a-1)。
    据表分析,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 107kJ·a-1, 能量从草到鼠的传递效率为 ▲ % (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5)若该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其中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 ▲ 调节,这也体现出信息传递能够 ▲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若该生态系统为湿地生态系统,其中有挺水植物芦苇、菖蒲;有浮水植物睡莲、浮萍;还有沉水植物等,从群落的结构角度看,这属于群落的 ▲ 结构。这样的分布给该湿地生态系统增添了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资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价值。
    【答案】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m-n)×20%或(p+q)×20%
    (3) 增加 次生
    (4) 7.0×108 12.9
    (5) 负反馈/反馈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6) 垂直 直接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据图分析,P是生产者,A、B、C、D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
    (1)P、A、B、C、D 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实现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功能的主渠道。
    (2)假设A摄入的能量为m,其粪便中的能量为n,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p,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q,由于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A的同化量=m-n=p+q,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则由A流入B的能量最多为(m-n)×20%或(p+q)×20%。
    (3)①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处于幼年时期的个体数为192+187+121=500,处于成年期的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为55+42+39+64=200,幼年期个体数量最多,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推测该鱼种群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将增加;引入该湖泊本没有的鲶鱼并大量繁殖后,导致原鱼种减少,从而改变了此湖泊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此演替在具有一定的生物的前提下发生,属于次生演替。
    (4)据表格分析,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7.0+18.0+45)×107=7.0×108kJ•a-1;能量从草到鼠的传递效率为鼠的同化量÷草的同化量×100%=18.0÷(7.0+18.0+45+70)×100%≈12.9%。
    (5)狼和鼠构成捕食关系,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鼠的数量增多会引起狼的数量增多,狼的数量增多会导致鼠的数量减少,最终狼和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一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狼和鼠之间存在信息传递,这也体现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该生态系统有挺水植物芦苇、菖蒲;有浮水植物睡莲、浮萍;还有沉水植物等,从群落的结构角度看,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旅游观光资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林地类型
    每个类群的个体数占比
    平均密度(只/m2)
    A类
    B类
    腐食性
    杂食性
    凋落物层
    1~10cm层
    10~20cm层
    落叶松人工林
    5%
    20%
    13%
    2.5%
    15.68
    19.21
    13.92
    针阔混交林
    8%
    27%
    20%
    4.5%
    23.20
    62.31
    33.96
    豚鼠胰腺组织切片置于含H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液1中短时间培养3min

    转移到不含H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液Ⅱ中继续培养相应时间

    在4个时间点分别取样,制成装片

    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记录放射性颗粒出现的位置
    细胞结构
    放射性颗粒的百分比/%
    培养液I
    培养液Ⅱ
    3min
    17min
    37min
    117min
    粗面内质网
    100
    43.7
    24.3
    20.0
    高尔基体
    小囊泡
    2.7
    43.0
    14.9
    3.6
    大囊泡
    1.0
    3.8
    48.5
    7.5
    细胞膜附近的囊泡
    3.0
    4.6
    11.3
    58.6
    腺泡细胞外
    0
    0
    0
    7.1
    组别






    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mL)
    2

    2

    2

    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mL)

    2

    2

    2
    质量分数为2%的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1
    1
    反应温度(℃)
    0
    0
    X
    X
    100
    100
    检测试剂Y
    2滴
    2滴
    2滴
    2滴
    2滴
    2滴
    实验步骤
    刺激趾尖后肢收缩情况
    刺激腹部皮肤后肢收缩情况
    第一步:不做处理
    收缩
    收缩
    第二步:一定浓度的药物X处理坐骨神经
    不收缩
    收缩
    第三步:间隔一段时间
    不收缩
    不收缩
    组别
    训练内容
    成绩变化(%)
    跑后第10min血乳酸浓度变化(%)
    原动肌细胞酶a活性变化(%)
    非原动肌细胞酶b活性变化(%)
    对照组
    原动肌群大力量训练
    +3.2
    +5.3
    +55.3
    -5.1
    实验组
    原动肌群大力量训练+非原动肌群小力量训练
    +4.2
    -13.5
    +52.3
    +148.6
    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组别
    维生素组合
    1
    维生素A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B6
    维生素B12
    2
    维生素C
    维生素B1
    维生素D2
    维生素E
    烟酰胺
    3
    叶酸
    维生素B2
    维生素D2
    胆碱
    泛酸钙
    4
    对氨基苯甲酸
    维生素B6
    维生素E
    胆碱
    肌醇
    5
    生物素
    维生素B12
    烟酰胺
    泛酸钙
    肌醇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1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64
    种群
    同化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70
    7.0
    18.0
    45

    18.0
    9.0
    1.0
    3.5

    3.5
    1.0
    2.5
    微量不计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考试版),共16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山东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山东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症肌无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江苏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江苏卷)(解析版),共21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