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河北省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河北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河北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细胞质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质基质是许多细胞代谢反应的发生场所
B.核糖体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质中都具有的细胞器
C.人体不同组织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都一样
D.细胞中各种细胞器分工合作,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答案】C
【解析】A、细胞质基质是许多细胞代谢反应的发生场所,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正确;
B、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细胞质中普遍都具有的细胞器,B正确;
C、细胞由于发生基因选择性表达而分化,所以人体不同组织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一般不同,C错误;
D、细胞中各种细胞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细胞中的生命活动,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进而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D正确。
故选C。
2.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等过程,柠檬酸循环过程中有CO2生成,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糖酵解发生于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
B.柠檬酸循环存在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CO2时需消耗水
C.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分解成二碳化合物的场所均为线粒体基质
D.电子传递链存在的场所和利用O2、产生大量ATP的场所均为线粒体内膜
【答案】C
【分析】1、呼吸作用: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详解】A、据图可知,糖酵解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存在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A正确;
B、柠檬酸循环发生于有氧呼吸过程中,CO2产生过程中需要水的参与,B正确;
C、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分解成二碳化合物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分解成二碳化合物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电子传递链的分布和利用氧气、产生大量ATP的场所相同,都在线粒体内膜,D正确。
故选C。
3.人类常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就该病而言,这对夫妻可能都是杂合体,基因型相同
B.就该病而言,这对夫妻可能都是杂合体,基因型不同
C.两种致病基因的出现,体现出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D.这对夫妻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4
【答案】D
【分析】 已知β-珠蛋白基因(A )在常染色体上,有显性突变(A+)和隐性突变(a),A+和a基因都可以导致人类患地中海贫血,则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因型可能是aa、A+A+、A+a或A + A。
【详解】AB、人类常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 )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即显隐性关系为:A+ 、A、a,两种突变基因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A+A+、A+A、A+a、aa),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表现正常(AA或者Aa)的孩子,孩子基因型A A ,父母基因型A+A ×A+A ;孩子基因型A a,父母基因型A+A ×A+a或者A+A ×aa;共3种可能,因此就该病而言,这对夫妻可能都是杂合体,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B正确;
C、人类常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两种致病基因的出现,体现出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C正确;
D、若父母基因型A+A ×A+A,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4;若父母基因型A+A ×A+a,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4;若父母基因型A+A ×aa,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2,D错误。
故选D。
4.溶酶体膜上的H+载体蛋白和Cl-/H+转运蛋白都能运输H+,溶酶体内H+浓度由H+载体蛋白维持,Cl-/H+转运蛋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Cl-/H+转运蛋白缺失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严重时可导致溶酶体破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H+载体蛋白失活可引起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
C.该突变体的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无法得到及时清除
D.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活性增强
【答案】D
【分析】1. 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氨基酸,核苷酸,特例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
【详解】A、Cl-/H+转运蛋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说明H+浓度为溶酶体内较高,因此H+进入溶酶体为逆浓度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溶酶体内H+浓度由H+载体蛋白维持,若载体蛋白失活,溶酶体内pH改变导致溶酶体酶活性降低,进而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B正确;
C、Cl-/H+转运蛋白缺失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该突变体的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无法得到及时清除,C正确;
D、细胞质基质中的pH与溶酶体内不同,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可能失活,D错误。
故选D。
5.1个精原细胞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得到2个子细胞,将一个子细胞转入不含有32p的普通培养基继续培养,在进行核DNA复制时,一个DNA分子的三个腺嘌呤碱基发生变异后转变为次黄嘌呤(I)。已知次黄嘌呤可与胞嘧啶(C)配对,在不考虑其他变异的情况下本次分裂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若为有丝分裂,子细胞含有32P的染色体上无次黄嘌呤
B.若为有丝分裂,子细胞中含有次黄嘌呤但不含32P的细胞占1/2
C.若为减数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有次黄嘌呤
D.若为减数分裂,四个精子中含有次黄嘌呤又含32P的细胞占1/4
【答案】C
【分析】1、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根据题意,1个精原细胞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得到2个子细胞,得到的两个子细胞都是每条染色体的一条链含有32p,将其中一个子细胞转入不含有32p的普通培养基继续培养,若为有丝分裂, DNA 复制一次,因为复制时一个DNA分子的三个腺嘌呤碱基发生变异后转变为次黄嘌呤,因此可能子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上无次黄嘌呤,A正确;
B、若为有丝分裂,DNA 复制一次,由于只有一个DNA分子的三个腺嘌呤碱基发生变异后转变为次黄嘌呤,因此细胞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中,可能只有一个细胞含有次黄嘌呤,因此含有次黄嘌呤但不含32P的细胞占1/2,B正确;
C、若为减数分裂, DNA 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但在进行核DNA复制时,只有一个DNA分子的三个腺嘌呤碱基发生变异后转变为次黄嘌呤,因此最多有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有次黄嘌呤,C错误;
D、若为减数分裂,DNA 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但在进行核DNA复制时,只有一个DNA分子的三个腺嘌呤碱基发生变异后转变为次黄嘌呤,因此四个精子中含有次黄嘌呤又含32P的细胞只有一个,占1/4,D正确。
故选C。
6.某制药公司研制了一种新型抑菌剂,将此抑菌剂加到实验室的人体外蛋白质合成体系中,其中序列为5'-AUGUUUCUAGUUUAA-3'的mRNA可翻译产生一个二肽(AUG是起始密码子,UAA是终止密码子),推测此抑菌剂的作用机制是( )
A.使核糖体与mRNA无法结合B.干扰tRNA中的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碱基互补配对
C.阻止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D.作用在终止密码子上提前终止翻译
【答案】C
【分析】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 mRNA 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由题意可知,序列为5'-AUGUUUCUAGUUUAA-3'的mRNA可翻译产生一个二肽,说明核糖体可以与mRNA结合,且tRNA中的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碱基互补配对,若作用在终止密码子上提前终止翻译不应该产生二肽,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若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S基因突变所致,某家系中一男性患者与一正常女性婚配后,生育了一个患该病的男孩。究其原因,不可能的是( )
A.母亲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S基因发生了突变
B.该男孩在胚胎发育早期,有丝分裂时S基因发生了突变
C.父亲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性染色体未分离
D.父亲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四分体时期,X和Y染色体片段交换
【答案】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的排布与细胞内;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假设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为A,非致病基因为a,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母亲的卵细胞形成时S基因可能已经突变成显性致病基因,从而生出基因型为XAY的患病男孩,A正确;
B、若S基因突变成显性致病基因发生在男孩胚胎发育早期,也可能导致致该男孩出现XAY的基因型,B正确。
C、若父亲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是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会形成基因型为XAXA或YY的精子,从而生出基因型为XaYY的不患病男孩,C错误;
D、假设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为A,非致病基因为a,若父亲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I四分体时期,X染色体上含显性致病基因的片段和Y染色体片段互换,导致Y染色体上有显性致病基因,从而生出基因型为XaYA的患病男孩,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中启动子的碱基对的替换不属于基因突变
B.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C.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都可能缺失或增加一些碱基对
D.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都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A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故基因中启动子的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生物的遗传是稳定的,而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是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B正确;
C、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和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的缺失会缺失一些碱基对,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和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的增添会增加一些碱基对,C正确;
D、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结果,故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可以理解为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9.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可以共存于同一个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下图为支配猫唾液腺的某神经共存递质释放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两种递质的生理作用,推测该神经为交感神经
B.血管活性肠肽增加唾液腺的血液供应属于反馈调节
C.与低频刺激相比,唾液腺在高频刺激下分泌的唾液少
D.低频刺激会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和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答案】D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在突触间传递时经过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长,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由突触的数目决定。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详解】A、两种递质可促进唾液分泌,推测该神经为副交感神经,A错误;
B、血管活性肠肽增加唾液腺的血液供应,属于协同作用,不属于反馈调节,B错误;
C、与低频刺激相比,唾液腺在高频刺激下有血管活性肠肽的作用,分泌的唾液将增加,C错误;
D、低频刺激下,突触前膜电位变化引起乙酰胆碱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D。
10.植物的根系由于土壤淹水或灌溉不足会处于低氧胁迫的状态。低氧胁迫下,植物叶片和根组织中脱落酸(ABA)含量显著提高。研究发现,玉米根部用ABA预处理后,再进行低氧胁迫处理,叶片不发生萎蔫。长期低氧条件下,植物体内大量积累IAA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低氧胁迫下,ABA可能会使气孔关闭来降低蒸腾作用
B.根据信息可知,低氧等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C.植物在低氧胁迫下生长状态改变可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IAA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效应取决于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
【答案】D
【分析】在植物各器官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植物激素,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例如,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较低则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
【详解】A、由题意可知,植物的根系由于灌溉不足会处于低氧胁迫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植物叶片和根组织中脱落酸(ABA)含量显著提高,推测低氧胁迫下,ABA可能会使气孔关闭来降低蒸腾作用,A正确;
B、根据信息可知,低氧等环境因素通过对体内激素含量的影响进而来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B正确;
C、植物在低氧胁迫下生长状态改变可能是由于激素的调节,激素调节的根本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下,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IAA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效应取决于某种激素的相对含量,并非绝对含量,D错误。
故选D。
1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春夏之际的洞庭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湿地群落从春季到夏季的外貌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B.“锦鳞”的数量是影响“沙鸥”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C.“沙鸥”“锦鳞”“汀兰”这几类生物的生态位没有出现重叠
D.湖边近岸区到浅水区各种水生植物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分析】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中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
【详解】A、该湿地群落从春季到夏季的外貌变化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不属于演替,A错误;
B、“锦鳞”作为生物因素,是影响“沙鸥”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沙鸥”“锦鳞”“汀兰”共同出现在洞庭湖中,则这几类生物的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C错误;
D、湖边近岸区到浅水区各种水生植物的变化发生在水平方向上,因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D。
12.基因组印记(通过甲基化实现受精卵中来自双亲的两个等位基因一个表达另一个不表达)阻碍了哺乳动物孤雌生殖的实现。某研究团队利用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和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了小鼠生殖细胞的“基因组印记”,使其“变性”,然后将一个极体注入修饰后的次级卵母细胞(类似受精作用),最终创造出“孤雌生殖”的小鼠。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外培养卵母细胞时,为防止污染,需将培养皿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B.甲基化可能会关闭基因的活性,对某些基因进行去甲基化处理有利于其表达
C.“孤雌小鼠”的诞生过程没有精子参与,其基因型与提供卵母细胞的雌鼠相同
D.移植后的囊胚进一步扩大,会导致滋养层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
【答案】B
【分析】从卵泡中取出卵母细胞,再将经过甲基化处理的卵母细胞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获得孤雌小鼠。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时加入抗生素,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A错误;
B、由题干可知,基因组印记是通过甲基化使一个基因不表达,对某些基因进行去甲基化处理有利于其表达,然后促进了细胞的全能性的表现,获得孤雌小鼠,B正确;
C、“孤雌小鼠”是由两个生殖细胞(修饰后的次级卵细胞和另一个卵子的极体)结合后发育形成,同时由于配子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历减数分裂的基因重组,或发生基因突变,将导致两个生殖细胞结合后的“孤雌小鼠”其基因型不一定与提供卵母细胞的雌鼠相同,C错误;
D、囊胚进一步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做孵化,D错误。
故选B。
13.研究者从某种海洋微生物中分离了一种新的抗真菌药物,为治疗真菌感染提供新思路。下列有关药物研制或生产叙述错误的是( )
A.按海水的成分和浓度添加相应的无机盐配置的培养基具有选择作用
B.用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对样品连续划线、逐步稀释,纯化海洋微生物
C.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微生物获得次级代谢产物,用于抗真菌活性检测
D.获得目的微生物后,可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调节代谢途径提高生产量
【答案】C
【分析】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称量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整个实验过程要保证无菌操作。
【详解】A、按海水的成分和浓度添加相应的无机盐配置的培养基具有选择作用,目的是选择海洋微生物,A正确;
B、分离和纯化最常用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的方法通常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即用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对样品连续划线、逐步稀释,可得到海洋微生物的单菌落,B正确;
C、获得代谢产物需要借助液体培养基,即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微生物可从培养液汇总获得次级代谢产物,用于抗真菌活性检测,C错误;
D、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定向改造生物获得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因此,获得目的微生物后,可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调节代谢途径提高生产量,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的0分。
14.酶的磷酸化是指将磷酸基团加在酶分子上的过程。下图表示动物体内有关糖类物质的部分代谢过程,部分酶的活性受到磷酸化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呼吸可以为酶1的磷酸化提供磷酸基团
B.肝细胞和肌肉细胞中均有酶1、酶2、酶3分布
C.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细胞,使磷酸化酶激酶的活性增强
D.磷酸化会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并抑制其活性,不利于细胞代谢
【答案】AC
【分析】胰高血糖素是伴随胰岛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与胰岛素的作用刚好相反,胰高血糖素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它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胰高糖素可以通过cAMP一PK系统,激活肝细胞的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糖异生增强是因激素加速氨基酸进入肝细胞,并激活糖异生过程有关的酶系。
【详解】A、A细胞呼吸可以产生ATP,ATP水解产生ADP的同时也会产生磷酸,为酶1的磷酸化提供磷酸基团,A正确;
B、肌肉细胞不能水解糖原,没有酶1,B错误;
C、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细胞,升高血糖,使磷酸化酶激酶的活性增强,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C正确;
D、磷酸化会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并抑制其活性,有利于细胞代谢,D错误。
故选AC。
15.外显率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群体中某一显性基因控制个体表现出相应表现型的百分率(例如:MM基因型群体中出现20%的隐性个体,则M基因的外显率为80%)。已知果蝇小眼和正常眼、翻翅和正常翅分别由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不存在基因致死效应,但某显性基因的外显率小于1。下图是关于果蝇眼型和翅型的相关实验研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果蝇的小眼对正常眼为显性,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推测控制眼型的A基因的外显率为60%
C.让F1中翻翅与正常翅果蝇自由交配,子代中正常翅雌果蝇所占比例为1/3
D.让F1中小眼和小眼果蝇自由交配,子代中有小眼和正常眼,且比例为3:2
【答案】ABD
【分析】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泳组合定律。某显性基因的外显率小于1,根据杂交结果可推出,A基因的外显率小于1,且杂交组合雌性为AAXbXb,雄性为AAXBY。
【详解】A、根据基因型分析,果蝇的小眼对正常眼为显性,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根据杂交结果,小眼(显性)比例为60%,眼型的A基因的外显率为60%,B正确;
C、让F1中翻翅(XBXb)与正常翅(XbY)果蝇自由交配,子代中正常翅雌果蝇(XbXb)的概率为1/2×1/2=1/4,C错误;
D、让F1中小眼(AA)和小眼(AA)果蝇自由交配,子代全为AA,外显率为60%,其中表现为小眼的为60%,表现为正常眼的为40%,即比例为3:2,D正确。
故选ABD。
16. CD226和TIGIT是表达于T细胞、NK细胞等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可竞争性结合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CD155分子,从而分别活化和抑制相关淋巴细胞,TIGIT与CD155的亲和力高于CD226。研究表明,CD155分子也在多种肿瘤细胞上过量表达,若肿瘤细胞上CD155分子的丢失,则能通过肿瘤内在机制减少肿瘤的生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可以特异性摄取、加工处理抗原
B.正常情况下,TIGIT发挥作用有利于防止机体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C.CD155分子在肿瘤细胞中的过量表达既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又有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自稳的作用
D.增强CD226的表达及研发使用TIGIT单克隆抗体,均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答案】BD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可以摄取、加工处理抗原,A错误;
B、TIGIT可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CD155分子,TIGIT发挥作用有利于防止机体自身免疫病的发生,B正确;
C、CD155分子在肿瘤细胞中的过量表达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又有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的作用,C错误;
D、增强CD226的表达,则TIGIT不能与CD155特异性结合,以及研发使用TIGIT单克隆抗体,均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D正确。
故选BD。
17.研究表明,蝙蝠身上能携带100多种毒性极大、凶险无比的病毒,蝙蝠却可以与这些病毒相安无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B.蝙蝠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用标志重捕法
C.蝙蝠能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这说明其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蝙蝠为寄生于体内的病毒提供了病毒复制所需的核酸模板、氨基酸和核糖体
【答案】AB
【分析】1、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详解】A、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正确;
B、蝙蝠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
C、蝙蝠能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这说明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C错误;
D、核酸模板由病毒自身提供,D错误。
故选AB。
18.如图所示为治疗性克隆的基本过程,首先取病人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在早期胚胎形成后,从中分离获得胚胎干细胞(ES细胞),对ES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和定向分化处理,将定向分化后的细胞移植给病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接受细胞核的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B.获得图中去核的卵母细胞时,可通过显微操作去核
C.图中形成的器官用于移植,理论上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
D.治疗性克隆过程采用的技术有核移植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
【答案】ABC
【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详解】A、卵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停止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因此接受细胞核的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A正确;
B、显微镜下可以通过显微操作去核,B正确;
C、图中形成的器官来源于病人的细胞,用于移植,理论上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
D、治疗性克隆过程采用的技术有核移植技术,不用进行胚胎移植技术,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12分)“彼黍离离,彼稷之穗”。黍(谷子)耐旱能力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在干旱条件下,谷子耐旱性突变体(drm)较野生型(WT)产量更高,其相关生理特征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水在叶片中主要以 形式存在,在光反应阶段被分解为 。
(2)与WT相比,drm突变体的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较高。据此推测drm细胞保水能力高的原因是其细胞液 相对较高。
(3)据表分析,drm在干旱条件下具有较高产量的生理机制是 。
(4)光照强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光抑制。干旱会加剧光抑制,造成叶绿素降解加快、光合结构被破坏。若在非干旱与干旱条件下分别测定drm与WT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数值越大表明光抑制越弱),预期实验结果是 。
【答案】(1)自由水 O2、H+
(2)渗透压
(3)气孔导度高,CO2利用率高;光合酶活性强,光合速率高,能产生更多的有机物
(4)与非干旱条件相比,干旱条件下drm与WT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都下降,drm下降较少
【分析】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详解】(1)细胞中的水主要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在光反应阶段水发生光解,被分解为O2、H+。
(2)drm细胞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较高,细胞液渗透压相对较高,对水的吸引力更强,保水能力高。
(3)据表可知,气孔是CO2进出的通道,与WT相比,drm突变体气孔导度高,CO2利用率高;光合酶活性强,光合速率高,能产生更多的有机物。
(4)干旱会加剧光抑制,而drm相对WT,更加耐干旱,因此与非干旱条件相比,干旱条件下drm与WT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都下降,drm下降较少。
20.(12分)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由于大脑海马神经元中蛋白Tau过度磷酸化,导致记忆力减退。细胞自噬能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该过程受蛋白激酶cPKCγ的调控。为探究相关机理,以小鼠等为材料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I:探究高糖环境和蛋白激酶cPKCγ对离体小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影响。配制含有5mml/L葡萄糖的培养液模拟正常小鼠的体液环境。将各组细胞分别置于等量培养液中,A组培养液不处理,B组培养液中加入75mml/L的X试剂1mL,C组培养液中加入75mml/L葡萄糖溶液1mL。实验结果见图甲。
实验Ⅱ:通过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记忆能力,连续5天测量4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结果见图乙。逃避潜伏期与记忆能力呈负相关,实验中的糖尿病记忆力减退模型小鼠(TD小鼠)通过注射药物STZ制备。
(1)人体中血糖的来源有 (答出2个方面的来源即可)。已知STZ是通过破坏某种细胞引起了小鼠血糖升高,据此推测,这种细胞是 。
(2)实验I的C组中,在含5mml/L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加入75mml/L葡萄糖溶液后,细胞吸水、体积变大,说明加入该浓度葡萄糖溶液后培养液的渗透压 (填“升高”或“降低”),B组实验结果可说明渗透压的变化对C组结果 (填“有”或“没有”)干扰。图甲中A组和C组的实验结果说明蛋白激酶cPKCγ对海马神经元自噬水平的影响是
(3)图乙中a、b两条曲线所对应的实验动物分别是 (填标号)。
①正常小鼠 ②敲除cPKCγ基因的小鼠 ③TD小鼠 ④敲除cPKCγ基因的TD小鼠
(4)对TD小鼠进行干预后,小鼠的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基于本研究,写出2种可能的干预思路: 。
【答案】(1)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胰岛B细胞
(2) 降低 没有 在葡萄糖浓度正常时,蛋白激酶cPKCγ对自噬水平无明显影响;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蛋白激酶cPKCγ能提高细胞自噬水平
(3)④③
(4)①抑制Tau磷酸化
②提高蛋白激酶cPKCγ的活性;降低血糖(注射胰岛素);提高自噬水平
【分析】由图乙可知,a曲线变化平缓,应对应正常小鼠,b曲线变化相对快些,应对应TD小鼠,但cPKCγ基因正常,所以缓于cd两曲线。
【详解】(1)人体中血糖可通过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提供。某种细胞破坏而导致血糖升高,说明胰岛素分泌不足,推测这种细胞为胰岛B细胞。
(2)在含5mml/L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加入75mml/L葡萄糖溶液后,细胞吸水、体积变大,说明加入该浓度葡萄糖溶液后培养液的渗透压降低。B组较A组而言,自噬水平相对值不变,说明渗透压的变化对C组结果没有干扰。由题意可知,细胞自噬能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该过程受蛋白激酶cPKCγ的调控,三组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葡萄糖浓度正常时,蛋白激酶cPKCγ对自噬水平无明显影响;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蛋白激酶cPKCγ能提高细胞自噬水平。
(3)逃避潜伏期与记忆能力呈负相关,图乙中a、b两条曲线逃避潜伏期较长,说明记忆力较差。蛋白Tau过度磷酸化,导致记忆力减退,细胞自噬能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由(2)可知,蛋白激酶cPKCγ促进海马神经元自噬,所以敲除cPKCγ基因后,细胞自噬过程受阻,记忆力减退。图中a曲线逃避潜伏期最长长,说明记忆力最差,对应敲除cPKCγ基因的TD小鼠,b曲线对应TD小鼠,其cPKCγ基因正常,逃避潜伏期低于敲除cPKCγ基因的TD小鼠。d对应正常小鼠,C组对应敲除cPKCγ基因的小鼠。
(4)由题意可知,由于糖尿病导致小鼠记忆力减退,所以可通过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使小鼠记忆力得到提高,也可通过抑制Tau磷酸化、提高蛋白激酶cPKr的活性、或使cPKCγ基因过量表达,提高自噬水平达到提升记忆力的作用。
21.(10分)杉木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是当前南方人工林区森林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人员对华南地区近20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研究,调查数据如下表格,分析其自然更新的群落组成和结构。
注:表格中“—”表示调查中没有相应数据记录,重要值表示物种的优势程度,值越大,越有优势,不同物种之间重要值可以累加。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杉木纯林通过自然更新形成针阔混交林,这一过程叫作 。研究人员对自然更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研究,为纯林改造提供解决思路,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通过对杉木在乔木层中的占比和重要值进行调查,明确杉木在该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从 角度对杉木进行研究。从调查数据分析杉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根据表格数据,得出该观点的依据是 。根据以上分析,该群落最终很可能会演变成 群落。
(3)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从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上提出对现有人工纯杉木林的改造建议是 。
【答案】(1) 次生演替 直接
(2) 生态位 林冠上层和更新层都没有杉木,分布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 常绿阔叶林
(3)人工纯杉木林可以结合种植一些锥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形成更复杂的垂直结构,增加物种数目,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1)从杉木纯林通过自然更新形成针阔混交林,这一过程叫作次生演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故研究人员对自然更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研究,为纯林改造提供解决思路,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通过对杉木在乔木层中的占比和重要值进行调查,明确杉木在该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从生态位角度对杉木进行研究。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林冠上层和更新层都没有杉木,分布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由此推测杉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则该群落最终很可能会演变成常绿阔叶林群落。
(3)人工纯杉木林可以结合种植一些锥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形成更复杂的垂直结构,增加物种数目,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13分)野生型果蝇为灰体,常见的隐性突变体有黄体(aa)、黑体(bb)和黑檀体(ee),其中基因e位于Ⅱ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黄体A、黑体B及黑檀体C四种纯合果蝇品系进行杂交实验(杂交过程中没有发生突变):
实验一:野生型(♂)与黄体(♀)杂交,F1中黄体(♂):野生型(♀)=1:1;
实验二:野生型与黑体杂交,F1自由交配,F2中野生型:黑体=3:1;
实验三:黑檀体与黑体杂交,F1全为野生型,F1相互交配,F2中野生型:黑体:黑檀体=3:1:1。
(1)根据实验一可知,基因a位于 染色体上;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 (填“能”或“不能”)说明基因a和基因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根据实验三可知,基因b和基因e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三中F2的表型只有三种,其原因可能是 。
(3)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黑檀体隐性突变体M,突变性状由基因br控制。为确定基因br与基因e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以及如果基因br与基因e不是同一基因突变,两突变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请利用野生型、突变体M和黑檀体C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
【答案】(1) X 不能
(2) 两 基因型为bbee的果蝇会出现纯合致死现象
(3)实验思路:利用突变体M和黑檀体C杂交得F1,F1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F1全为黑檀体,则基因br与基因e为同一基因突变;若F1全为野生型,F2中野生型与黑檀体的比例为9∶7,则基因br与基因e不是同一基因突变,且两突变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F1全为野生型,F2中野生型与黑檀体的比例为1∶1,则基因br与基因e不是同一基因突变,且两突变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分析】根据题意,野生型果蝇为灰体,常见的隐性突变体有黄体(aa)、黑体(bb)和黑檀体(ee)。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黄体A、黑体B及黑檀体C四种纯合果蝇品系进行杂交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野生型(♂)与黄体(♀)杂交,F1中黄体(♂):野生型(♀)=1: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该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结合亲子代的表型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代的基因型为野生型(♂)XAY、黄体(♀)XaXa。
实验二:野生型与黑体杂交,F1自由交配,F2中野生型:黑体=3:1。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若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代的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BB、黑体bb;若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XBXB、黑体XbY。
实验三:黑檀体与黑体杂交,F1全为野生型,F1相互交配,F2中野生型:黑体:黑檀体=3:1:1。亲代的基因型分别为黑檀体BBee、黑体bbEE,则F1基因型全为BbEe,表型全为野生型,若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相互交配,F2中有9B_E_、3B_ee、3bbE_、1bbee,但是实验结果为F2中野生型:黑体:黑檀体=3:1:1,说明F2中基因型为bbee的个体致死,因此F2中有9B_E_野生型、3B_ee黑檀体、3bbE_黑体,即性状分离比为野生型:黑体:黑檀体=3:1:1。
【详解】(1)根据实验一F1中黄体(♂):野生型(♀)=1: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该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结合亲子代的表型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代的基因型为野生型(♂)XAY、黄体(♀)XaXa;根据实验二的F1自由交配,F2中野生型:黑体=3:1,推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若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代的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BB、黑体bb;若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XBXB、黑体XbY,因此不能说明基因a和基因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分析实验三:黑檀体与黑体杂交,F1全为野生型,F1相互交配,F2中野生型:黑体:黑檀体=3:1:1。亲代的基因型分别为黑檀体BBee、黑体bbEE,则F1基因型全为BbEe,表型全为野生型;若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相互交配,F2中有9B_E_、3B_ee、3bbE_、1bbee,但是实验结果为F2中野生型:黑体:黑檀体=3:1:1,说明F2中基因型为bbee的果蝇会出现纯合致死现象,因此F2中有9B_E_野生型、3B_ee黑檀体、3bbE_黑体,即性状分离比为野生型:黑体:黑檀体=3:1:1。
(3)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确定新的黑檀体隐性突变体M的基因br与基因e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以及如果基因br与基因e不是同一基因突变,两突变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根据题目中所给的实验材料,实验思路为:利用突变体M和黑檀体C(ee)杂交得F1,F1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若基因br与基因e为同一基因突变,则突变体M和黑檀体C(ee)杂交所得的F1全为黑檀体(ee);②若基因br与基因e不是同一基因突变,且两突变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那么F1全为野生型(BrbrEe),F2中野生型(9Br_E_)与黑檀体(3Br_ee+3brbrE_+1brbree)的比例为9:7;③若基因br与基因e不是同一基因突变,且两突变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则属于基因连锁,按照分离定律进行分析,F1全为野生型(BrbrEe),F2中野生型(2BrbrEe)与黑檀体(1BrBree+1brbrEE)的比例为1:1。
23.(12分)图1表示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主要作用机理,通过对靶基因的剪切和DNA自我修复可实现靶基因的定点突变。图2是FANCM基因结构示意图,FANCM蛋白能阻止减数分裂过程中交叉互换的发生。科研人员通过构建CRISPR/Cas9重组表达载体,以生菜嫩叶作外植体,经农杆菌转化,培育出FANCM基因的突变纯合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FANCM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根据图2靶序列设计的gRNA中相应序列是5'- -3'。
(2)构建CRISPR/Cas9重组表达载体时主要利用的工具酶有 。研究中需要将gRNA和Cas9基因序列均插入到Ti质粒的T-DNA内部,其目的是 。
(3)科研人员将CRISPR/Cas9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时,为提高导入成功率,常利用CaCl2处理农杆菌,其目的是 。将转化的农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在220r·min、28℃条件下摇床培养10~12h,其目的是 。
(4)科研人员通过对生菜细胞中FANCM基因测序确定突变株,下表是野生型生菜和实验获得的生菜植株(T0)的相关测序结果。
①T0植株发生的基因突变类型是 。若T0植株连续自交两代,则F2中突变纯合体占比为 。
②获得的FANCM基因突变纯合体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价值是 。
【答案】(1)脱氧核苷酸 UUGUAUACCAUGAGCUGAAAGG-
(2) DNA连接酶和限制酶 T-DNA可以插入到受体细胞
(3)使农杆菌成为感受态,易于接受环境中的DNA分子 使农杆菌恢复常态,易于大量培养增殖
(4)缺失 3/8
增加杂交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的频率,产生更多新品种,加速生菜育种进程
【分析】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2、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详解】(1)外显子和内含子属于基因的结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A-U、T-A、G-C、C-G),所以gRNA中相应序列是5'-UUGUAUACCAUGAGCUGAAAGG-3'。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的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由于T-DNA可以插入到受体细胞中,所以需要将gRNA和Cas9基因序列均插入到Ti质粒的T-DNA内部
(3)CaCl2处理农杆菌,可以使农杆菌成为感受态,易于接受环境中的DNA分子;转化的农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在220r·min、28℃条件下摇床培养10~12h可以使农杆菌恢复常态,易于大量培养增殖。
(4)①分析表格中的数据,T0植株比T植株少了2个碱基,所以是基因突变中的缺失;T0植株含有一个正常基因和一个突变基因,用Aa表示,杂交后代AA:Aa:aa=1:2:1,F1自交,aa及突变型植株的比例为1/2×1/4+1/4=3/8。
②FANCM蛋白阻止交叉互换的发生,降低重组频率,与野生型相比,FANCM基因突变的植株,重组频率提高,因此基因突变纯合体的作用是增加杂交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的频率,产生更多新品种,加速生菜育种进程。
谷子材料
气孔导度
(mml·m-2·s-1)
光合酶活性
(μml·mg-1·h-1)
光合速率
(μml·m-2·s-1)
穗粒重(g)
WT
70
72
6.1
5.4
drm
95
138
7.5
6.8
指标
树种
杉木
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
锥
浙江润楠
罗浮柿
山乌桕
乔木层重要值
0.213
0.135
0.124
0.121
0.110
乔木层树
种占比
林冠上层(≥25 m)
无
有
—
有
有
主林冠层(15~20 m)
31%
13%
—
28%
—
亚林冠层(10~15 m)
29%
13%
—
24%
—
林冠下层(5~10 m)
27%
7%
14%
27%
—
更新层(≤5 m)
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海南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线粒体会释放mtDN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福建卷)(解析版),共21页。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全解全析docx、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考试版A4docx、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考试版A3docx、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浙江卷参考答案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