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 (含解析)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共71页。
《论语》十二章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练习过关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代词,……的人) (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可以为师矣 (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 (顺承连词,不译)
3.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 (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七、成语归类
1. 温故知新 2.择善而从 3.三人行,必有我师 4.匹夫不可夺志5、三十而立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
《咏雪》
【原文】 咏 雪(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一)重点注释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一)重点注释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三)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四)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三)狼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缀行甚远(紧跟) 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
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一狼径去(离开)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 屠暴起(突然)
又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
止露尻尾(屁股)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狼亦黠矣(狡猾)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睡觉) 只增笑耳(罢了)
②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动词作使动动词: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③一词多义
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
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
④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三、常识积累
⑴作者常识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⑵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四)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须:必要、一定要。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使……完成。淫慢:过度懈怠。淫:过度。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年:年龄。与:跟随。时:季节、时光。驰:疾行、增长。日:时间、时光、季节。意:意志。去:离开、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五)穿井得一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重点注释:
1:溉汲:浇灌。溉,洗涤。及,从下往上打水。
2:居:居住2:及:到
3: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道,议论
4: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5: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6:使:劳动力 7:吾:我家
8:于:在 9:对:回答 10:不若:不如
11: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12: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就是向宋君报告。
13:令:派 14:常一人居外:常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六)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重点注释:
①选自《列子·天瑞》。《列子》,相传战国列御寇著,今存《列子》是 东晋张湛所辑,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杞(qǐ),即杞国,公 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②〔崩坠〕崩塌陷落。
③〔身亡所寄〕自己没有可以生存的地方。亡,即“无”,没有。下文 “亡”同。寄,依附。
④〔废寝食〕睡不着吃不下。
⑤〔因往晓之〕于是去劝导他。因,于是,就。晓之,使他明白。
⑥〔积气〕积聚的气体。⑦〔耳〕罢了。
⑧〔屈伸〕弯曲与伸展,这里指人的四肢活动。⑨〔行止〕行动,活动。
⑩〔奈何〕为什么。(11)〔果〕果真。
(12)〔星宿〕星星。(13)〔只使〕即使。
(14)〔中(zhòng)伤〕击中受伤。(15)〔奈地坏何〕地陷落下去了怎么办?
(16)〔积块〕堆积的土块。(17)〔充塞四虚〕充满了四处。四虚,四处,到处。
(18)〔躇(chú)步跐(cǐ)蹈〕踩,踏。(19)〔舍然〕放心的样子。
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全概括
(一)孙权劝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土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オ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课下注解】
〔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及〕到,等到。〔才略〕才干和谋略。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非复〕不再是。〔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当涂〕当道,当权。〔辞〕推托。
〔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务〕事务。
〔更〕重新。〔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见事〕知晓事情
(二) 木兰诗
【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参考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不知怎的)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声声的叹息。
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木兰我也没想什么,木兰我也没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愿意为此买马和马具,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到东边集市买骏马,到西边集市买马鞍和坐垫,到南边集市买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集市买长鞭。早晨告别父母离开,晚上住宿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的声响。早晨告别黄河离离开,晚上到达黑山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马的嘶叫声。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来了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将士们多年来身经百战,有的牺牲了,有的胜利归来。
回来拜见可汗,可汗坐在朝堂上,(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务,可汗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门梳洗打扮;小弟听说姐姐回来,霍霍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东屋的闰门,坐在我西厢房的床上。脱掉我作战时的战袍,穿上我往日的衣裙,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照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出门去看同伍的士兵,同伴们都很惊异:同行作战十几年,(竟)不知木兰是女子。
雄兔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么能分辨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课下注解】
〔唧唧〕叹息声。〔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
〔唯〕只。〔何所思〕想什么。〔忆〕〕思念。
〔军帖〕军中的文告。〔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
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牲口用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早晨。〔溅溅〕水流声。
〔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啾啾〕马叫的声音。〔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度,越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
〔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记最大的功。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尚书郎〕尚书省的官。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赶马快跑。
〔郭〕外城。〔扶将〕扶持。〔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磨刀的声音。〔著〕穿
〔云鬓〕像云那样的鬃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同“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火伴〕同伍的士兵。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临近。走,跑。
(三)卖油翁
【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课下注解】
〔公〕对男子的尊称〔善射〕长射箭〔自矜〕自夸。〔圃〕园子。
〔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但微颔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熟,
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安〕怎么。
〔轻吾射〕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舀取,这里指倒入。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覆〕盖。〔徐〕慢慢地。〔杓〕同“勺”。〔遣之〕让他走。遣,打发。
(四)短文两篇
陋室铭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参考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验。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下注解】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名〕出名,有名〔灵〕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参考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课下注解】
〔蕃〕多。〔独〕只〔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
过分艳丽。
〔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香。益,更加
〔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噫〕叹词,表示感慨。〔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宜,应当。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全概括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分析: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襄:上
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
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飞漱其间 飞漱:冲刷 8、属引凄异属:连接; 引:延长
9、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 虽:即使
11、良多趣味真,实在 12、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极高的山峰
13、略无阙处 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
14、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15、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二、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文: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 原句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
晴霜初旦,林寒涧肃。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四、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二、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四、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五、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地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四、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文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全文寥寥一百余字,把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 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看到阳关。
(一)富贵不能淫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课文分析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
淫:使……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
居天下之广居:居(1):居住。居(2):住所。
之:相当于“的”。
得:实现。
之:代志向。
由:实行。
道:原则,行为准则。移:……改变屈:使...服从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
3.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是妇女之道。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 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4.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5.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5.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7.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8.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译文: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分析: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舜发于被任用 2、人恒 过常;犯过失
3、傅说举于被选拔 4、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 6、而后作奋起
7、苦其心志使……痛苦 8、征于色颜色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发于声吟咏叹息
11、饿其体肤使……饥饿 12、而后喻了解
13、空乏其身使……贫困 14、法家拂士同“弼”
15、乱其所为使……错乱 16、入则在里面。指国内
17、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18、出则在外面。指国外 19、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同“增”
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4、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 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问答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课文分析: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指面积,方圆。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谋: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汉阴:汉水的南面。
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且焉置土石。且:况且。焉,疑问代词。置:安放。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12、何苦而不平?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15、年且九十。 且:将近
1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17、如太行、王屋何? 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18、愚公长息 长息:长叹
19、虽我之死 虽:即使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5、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 “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课文分析: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
(2)匈奴: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3)宗正:官名,负责皇族内部事务的长官。
(4)霸上:古地名,一作灞上,又名霸头、霸陵,因地处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5)祝兹侯:封号。
(6)棘门: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7)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的行政长官。
(8)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
(9)上:指汉文帝。
(10)被:通“披”。
(11)彀(gòu):张满弓弩。
弩(nǔ):用机括发箭的弓。
(12)持满:把弓弦拉足。
(13)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略低于将军。
(14)节:符节,皇帝给的凭证。
(15)壁门:营门。
车骑:汉代将军的名号。
(16)按:控制。
辔:马缰绳。
(17)揖:拱手行礼。
(18)介胄之士:穿铁甲、戴头盔的士兵。介,铁甲。胄,头盔。
(19)式车:式通“轼”,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轼)上,表示敬意。
(20)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武官。
(21)罢:结束。这里指撤防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2.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3.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4.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5.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6.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用原句答)
“此真将军矣!”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可以看出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3. 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4.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
5.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人。
6.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天下为重、体恤下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7.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8.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
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译文:汉文帝继位之后第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朝廷于是让宗正刘礼做将军,驻军霸上;让祝兹侯徐厉做将军,驻军棘门;让河内太守周亚夫做将军,驻军细柳:这样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慰劳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以下军官骑马送迎。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的先头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头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约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脸上变得很严肃的样子手抚车前横木。皇帝派人告诉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本来可以袭击而俘获呀。至于周亚夫,能够侵犯他吗?”汉文帝称赞了很久。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全概括
一、【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二、【主题解说】
《桃花源记》通过叙述武陵渔人游历“世外桃源”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和平安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三、【重点字词】
1、字音字形
(1)易错读音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 间jiàn隔 此中人语yù云 诣yì 问津jīn
(2)易错字形
武陵人 缘溪行 缘溪行 豁然 开朗 平旷 俨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具答之 咸来 问讯 邑人 焉 遂与外人间隔 及郡下 诣太守 太守即遣人 问津
2、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3)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4)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6)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7)悉如外人:都。 (8)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9)具答之:详尽,详细地。 (10)问今是何世:朝代。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 (12)皆叹惋:感叹、惋惜。
(13)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14) 处处志之:做标记。
(15)及郡下,诣太守:到了/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6)欣然规往:计划。
(17)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随即,不久。(18)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3、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寻病终(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代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代词,代村民)处处志之(代词,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②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 ②得其船(找到)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 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其:① 欲穷其林(代词,这)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 4 \* GB3 ④得其船(代词,他的) = 5 \* GB3 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代渔人)
5、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新鲜美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
②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⑤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古);不充足,不满(今)。
6、词类活用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7、出自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其他: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 无人问津
四、【课文理解】
1、按要求默写(也可以反过来考查语句理解)
= 1 \* GB3 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 2 \* GB3 ②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3 \* GB3 ③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4 \* GB3 ④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 5 \* GB3 ⑤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句子是: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6 \* GB3 ⑥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7 \* GB3 ⑦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8 \* GB3 ⑧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9 \* GB3 ⑨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10 \* GB3 ⑩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文章的线索
答: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将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贯穿起来。
3、第1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留白)
答:(1) = 1 \* GB3 ①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 = 2 \* GB3 ②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 3 \* GB3 ③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2)村民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1)桃花源人害怕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2)作用: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6、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1)不足为外人道也。(2) = 1 \* GB3 ① 源中生活安定 = 2 \* GB3 ②桃源人能安居乐业 = 3 \* GB3 ③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8、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3)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9、“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虚构的目的在于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1) = 1 \* GB3 ①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 2 \* GB3 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 2 \* GB3 ②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 1 \* GB3 ①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 = 2 \* GB3 ②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实现。
《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二、按原文填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卷(quán)石底以出 为坻(chí)
为嵁(kān) 参(cēn)差(cī)披拂 佁(yǐ)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翕(xī)忽 犬牙差(cī)互 寂寥(liá) 悄(qiǎ)怆(chuàng) 幽邃(suì )
解释词语:
(一)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6.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二)重点词语:
1、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3、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4、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用来。为:作为。
6、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而。
7、坻:水中高地。 8、屿:小岛。 9、嵁:不平的岩石。
10、翠蔓:翠绿的藤蔓。 11、披拂:随风飘拂。 12、可:大约,表示估计数目。
13、 许:上下,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表示数量不确定,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4、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 15、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6、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乐:逗乐,取乐。
19、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20、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21、犬牙:像狗牙一样。
22、差互:相互交错。 23、不可知其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可:能够。
24、寂寥:寂静寥落。 25、悄怆:忧伤的样子。 26、邃:深远。
27、以:因为。 28、清:凄清。 29、居:停留。
30、乃:于是、就。 31、之:代指这里的景致。 32、去:离开。
33、游:游玩。 34、隶:附属,随从。 35、从:跟随。
五、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珮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致便离去了。
六、问题探究:
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孤凄悲凉的情感。
2、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答: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3、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日光、鱼影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4、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既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又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答: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A抓住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莫测。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8、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9、选文在写景上很有技巧,如“动静相衬”,“虚实相生”,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别说明这两种写法的好处。
答:动静相称: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出环境的雅静。
虚实相生:如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七、朗读节奏: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全石/以为底。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核舟记》
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2、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3、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4、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
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
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
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9、绝: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并: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
12、语: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ù告诉(此中人语云)
13、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4、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中轩敞者为舱。(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2)则题名(于)其上(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总分总顺序
3、文章结构:核舟记:总起(1)分述(2-5) 空间顺序 总结(6)
4、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答: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答: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6、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答: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可见作者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7、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答: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8、《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9、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0、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1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灵活精致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2、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3、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4、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专注平静 。
15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诗经两首》
一、【文学常识】
(1) 《诗经》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内容上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 、比 、兴)的艺术手法。
二、【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 tiǎ) 好逑(hǎ 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琴瑟(sè)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湄(méi) 溯洄(sù huí) 未晞(xī)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君子好逑 逑:配偶。 (2) 寤寐思服 思服:思念。
(3) 宛在水中央 宛:仿佛,好像。(4) 道阻且长 阻:艰险。
(5) 白露未已 已:干,变干。
3、一词多义
左右采之(名词,向右边) 道阻且右(动词,向右迂曲)
在河之洲(助词,的) 左右流之(代词,指“荇菜”) 溯洄从之(代词,指“伊人”)
4、古今异义
(1)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动,移动。)(2)道阻且长(古义:艰险。今义:阻挡,阻碍。)
5、词类活用
(1)左右流之(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左边;向右边)
(2)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
(3)钟鼓乐之(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4)钟鼓乐之(使动用法,使……快乐)
三、【诗歌主旨】
《关雎》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蒹葭》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四、【重点内容】
1、《关雎》中统领全篇的诗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关雎》中起兴的诗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关雎》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和鸣的雎鸠鸟来象征爱情,(比)和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产生了意义上的关联。(兴)
4、《蒹葭》中“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在诗歌表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A.点名了诗歌的时节和时间——深秋的早晨;B.渲染的深秋凄清萧瑟的气氛;
C.烘托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和惆怅;
D.“为霜”“未晞”“未已”生动地写出了深秋的清晨,露水凝结成霜又转化成水的情态,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突出了男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5、《蒹葭》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6、《蒹葭》巧妙地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A.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情感,突出主题,都有重要作用。B.同时它还有效地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反复的美,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意味。
7、《蒹葭》重章叠句,层层推进手法的赏析。
全诗共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不仅达到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的抒情主人公凝望之间、追寻时间之久;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化,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到“道阻且右”,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的执着之情。
《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1.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2.课文理解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本文是节选一小段。它的中心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与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在庄子看来,即使是大鹏,也算不上逍遥,因为他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达到自己的意愿。而只有因循自然而游于无穷时空中,才是真正的逍遥。这在现实社会中即意味着,消除自我意识,无所作为,无所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3.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4.词类活用
怒而飞 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鲲之大 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5.古今异议
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
6.一词多义
⑴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名列前茅。 (名次)
⑵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息.曰。 (动词,叹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平息)
⑶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 (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⑷而: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关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⑸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就)
时则不至。 (或者)
⑹以: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用)
⑺其: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 (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他们)
7.重点内容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主题思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轻松、闲适,在辩论中每个人都很认真但又似抬杠,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体现了庄子旷达的心境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文中的惠子力辩叫真又太过拘泥,庄子巧辩尚美而又超然。其中的“鱼之乐”是庄子内心愉悦的投射与外化。
2.一词多义
固:①固不知子 (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 (本来)
之:①安知鱼之乐 (助词,的)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代词)
3.特殊句式
(1)倒装句(状语后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判断句 是鱼之乐也。 子固非鱼也。 我知之濠上也。
4.句子翻译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3)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5.问题探究
1.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2.庄子为什么在文章中会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种思想使作者和大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密,这就必然影响了他看待自然界的思想。作者在看待万物的时候,必然打上自己情感的印记,使万物也具有了和人一样的“灵感”。
《礼记》二则
一、《虽有佳肴》
1.文学常识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作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与其侄戴圣。
文章短小,寓理深刻,第一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类比手法领起全文,用吃饭这件事引出下面的学与教,引发下文的议论。提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即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2.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3.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4.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5.一词多义
学(xià)学半:教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它的
6.重点内容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以类比论证的方法,文章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自反”“自强”,最后得出 “教学相长”的结论。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 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 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②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6.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①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②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二、《大道之行也》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古今异义
(1)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回家,回来。
(2)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害人。 今义:小偷。
3.通假字
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4.一词多义
(1)故人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译为“奉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 (名词,父母)
(2)故人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子,译为“抚育”)
故人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5.词类活用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容词作名词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2)外户而不闭 (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是故谋闭而不兴 (动词作名词 ,奸邪之谋的行为)
6.成语
(1)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2)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3)矜 (鳏)寡孤独: guān guǎ gū dú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7.重点内容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即: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归;(即“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即“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写“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写“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男有分,女有归。”
4.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孟子》有句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行也》一文与此句类似的句子是: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马说》
1.文学常识: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2.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修饰。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
用)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重点问题
(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
本文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2)本文采用的写作手法?
托物寓意。文中的“伯乐”是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是比喻人才;“食马者”是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 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4)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5)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①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唐诗三首》
1.主题思想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2)《卖炭翁》通过记叙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3)《石壕吏》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重点问题
(1)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_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卖炭翁》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4)《卖炭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5)“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6)“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7)《卖炭翁》中的对比。
①两鬓苍苍十指黑——表现卖炭翁年迈和辛劳。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艰难处境和得杂的内心活动。③牛困人饥;翩翩两骑——表现劳动者和统治者境遇的悬殊。④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表现“宫市”掠夺的残酷。
3.默写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博大宽广胸襟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诗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4)诗中表现诗人美好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全概括
《岳阳楼记》知识梳理
一、写作背景及内容概括。
《岳阳楼记》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课文第一段,简要记叙作记的缘由、背景,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二段,概括描写由岳阳楼、洞庭湖的景色并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第三、四段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时的景色,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第五段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二、文体常识。
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作者作品。
《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四、字音字形
滕(ténɡ) 谪(zhé)守 日星隐曜(yà) 浩浩汤汤(shānɡ) 淫(yín)雨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zhǐ) 汀(tīng)兰 心旷神怡(yí) 宠辱xié( 偕 )忘
朝huī( 晖 ) 薄暮míng míng( 冥冥 ) 皓( hà )月
属( zhǔ ) 予作文 樯倾楫摧( qiáng qīng jí cuī )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连月不开:指天气放晴。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诽谤性话语。讥:批评指责。
满目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波澜不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色,湖光。
静影沉璧: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哪有尽头。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二)通假字
1.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三)一词多义
1.和: 政通人和(和乐 形容词)
春和景明(和煦 形容词)
2.通: 政通人和(顺利 形容词)
北通巫峡(通向 动词)
3.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动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名词)
4.空: 浊浪排空(天空 名词)
长烟一空(消散 动词)
5.一: 一碧万顷(一 数量词)
长烟一空(全、都 副词)
6.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动词)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副词)
此乐何极(穷尽 动词)
7.会: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聚集,动词)
会宾客大宴 (适逢,副词)
8.国: 去国怀乡 国都,名词
死国可乎 国家,名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名词
9.或: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副词
或以为亡 有人,代词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副词
10.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连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连词)
(四)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3.去国怀乡 (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4.春和景明 (古义:日光;今义:景致,风景)
(五)词类活用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官
2. 百废具兴 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3. 北通巫峡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形容词作状语,在…… 之后
六、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示判断。)
2. 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了主语“滕子京”,即“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3. 倒装句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为后置状语,应在“刻”字的前面,即“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为前置宾语,应在“与”的后面,即“微斯人,吾与谁归”。)
七、重点句子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关键字:通:顺利。 和:和睦,和乐。 废:荒废的事业。 具:同“俱”,全,都。兴:兴办。
【句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关键字:属:同“嘱”,嘱托。作:写。以:表目的。记:记述。之:代词,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句译】滕子京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关键字:观:看。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优美的。状:景象,景色。
【句译】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这一个湖上。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关键字:衔:衔接。吞:吞纳。浩浩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横:宽阔。际(涯):边。
【句译】它衔接远处的群山,吞纳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广阔无边。
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关键字:朝:早晨。晖:日光(照耀)。夕:傍晚。阴:阴暗。气象:景象。
【句译】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天色阴暗,景象变化万千。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关键字: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观:景象。述:记述。 备:完备,详尽。
【句译】这就是在岳阳楼上所见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关键字: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北:向北。通:到达。南:向南。极:至,直达。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会:聚会。览:观赏。物:指景物。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句译】既然这样,那么洞庭湖向北直通到巫峡,向南直达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多在这里会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情感,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关键字:若夫:用在句首,引起下文,相当于“如果是”、“至于”,下文的“至若”用法类似。霪雨:过量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开:放晴。号:大声喊叫。排:推,冲击。这里可解释为“冲向”。
【句译】如果是阴雨连绵,数月不晴,阴风怒吼,浊浪冲天。
9.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关键字:隐:隐藏。 曜:光芒。潜:隐没,隐藏。 形:形体。
【句译】太阳星星隐去了光辉,山岳隐没了身形。
10.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关键字:行:走,这里可译为“通行”。倾:倒下。摧:折断。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句译】商人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长啸,猿猴哀啼。
1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关键字:斯:这。则:就。去:离开。国:国都。 怀:怀念。忧:担忧 。谗:(说)谗言。畏:害怕。讥:讥讽。萧然:萧条凄凉的样子。极:到极点。者:……的心情。
【句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忧谗言、害怕讥讽,满眼萧条,感慨到了极点而十分悲伤的心情啊。
1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关键字:和:和暖。景:阳光。明:明亮。惊:起。天:天色。光:湖光。万顷:形容面积极广。
【句译】至于说到春天和暖,阳光明媚,湖面上波澜不起,上下天色湖光辉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
1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关键字:翔:飞翔。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美丽的鱼。锦:指色彩鲜艳华美。 游泳:或浮或沉。游:贴着水面游。泳:潜入水里游。芷:香草。 汀:水中小洲。郁郁 :香气浓郁。青青:颜色青翠。
【句译】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香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1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关键字:或:有时。长烟:大片的烟雾。一:全。空:消散。 皓:皎洁的。 月:月光。浮光:浮在水面上的月光。 跃:跃动。静影:映入水中的平静的月影。沉:沉入。璧:圆形的玉。答:应和,唱和。极:极点,穷尽。
【句译】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湖水波动时)湖面上浮动的月光跃动着金色,(湖水平静)时,那平静的月影,好像沉入水中的一块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
1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关键字:旷:开阔。怡:愉快。宠:光荣。辱:屈辱。偕:一起。 把:拿,持。 临:面对。洋洋:形容高兴得意的样子。
【句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起忘却,端着酒杯面对清风,(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啊。
1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关键字:尝:曾经。求:探求。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 心:思想感情。 或:或许。异:与……不同。 二者:指以上两种人。为:这里可译为“心情”。
【句译】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感情,或许和上面两种人的心情不同。
1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关键字:以:因为。物:外物,外界环境。己:自己的得失。
【句译】他们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互文)
1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关键字:居:处于。庙堂:朝廷。民:百姓。远:僻远的。君:君王。
【句译】他们身处高高的朝廷就为百姓担忧,身处僻远的江湖就为君王担忧。
19.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句译】是:这样。进:做官。退:不做官。
句译: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0.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关键字:其 :他们 必:一定。
【句译】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2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关键字:微 :没有。 斯 :这。 归:归依。
【句译】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八、文章主旨
《岳阳楼记》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九、出自课文的成语及释义。
百废俱兴:俱:全,都。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阴风怒号: 阴风怒号阴冷的大风呼啸着。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二、文体常识。
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课文写作背景。
庆历五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太守。本文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他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和诗酒之中。
四、课文内容概括。
全文四个自然段。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五、字音字形
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僧(sēng) 辄(zhé) 晦明(huì)
霏(fēi) 瞑(míng) 伛偻(yǔ lǚ) 携(xié) 洌(liè) 肴(yá) 蔌(sù)
觥筹(gōng chóu) 阴翳(yì) 弈(yì) 酿泉(niàng) 翼然(yì) 岩穴(xué)
朝暮(zhā mù) 酣(hān) 颓然(tuí)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实词。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3)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 寓:寄托
(5)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
(6)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7)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8)负者歌于途 负:背着东西
(9)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10)泉香而酒洌 洌:清
(11)山肴野蔌 蔌:菜蔬
(12)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13)宴酣之乐 酣:尽兴地喝酒
(14)弈者胜 弈:下棋
(15)觥筹交错 觥:酒杯
(二)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④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翼然临于泉上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动词,称呼)
(三)一词多义。
①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②名 名之者谁(命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每有会意(意旨)
此中有真意(心思)
⑤高 而年又最高(大)
风霜高洁(高爽)
⑥宴 太守宴也(宴请)
宴酣之乐(宴会)
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⑧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⑨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于)
颓然乎其间者(在)
⑩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四)古今异义
①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②去 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③射 射者中 古义: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今义:射箭。
(五)流传至今的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本义为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七、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琅琊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断。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滁人游也……太守宴也……苍颜白发……太守醉也。
醉能同其乐……太守也.。
2.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3.倒装句
(1)定语后置: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状语后置: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③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即“于两峰之间泻出者”。“于两峰之间”为后置状语,应在“泻出”的前面)
八、重点语句翻译。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望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晚上回家,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6)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里枝叶茂密成荫,飞鸟上上下下鸣叫,游人离开,鸟儿们就欢乐起来。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九、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叙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精练而流畅自然的语言叙情结合,体现了欧阳修在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以遣愁绪的旷达胸襟,同时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文体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三、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是张岱于明亡后避居深山所做,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四、课文内容概说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文章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五、字音字形
崇祯(zhēn) 拏( ná )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 (hàng) 砀(dàng) 一芥(jiè) 铺毡(zhān) 喃(nán)喃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2.是日更定 是:这 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 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 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5.雾松沆砀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 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 对: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指酒杯
12.客此 客:客居
13.及下船 及:等到
14.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二)一词多义。
1.一:①上下一白 (全 副词)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更 ①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音gèng)
3.是 ①是日更定 (这,代词)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4.绝: ①湖上人鸟声俱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5.余: ①余住西湖 (我,指作者)
②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多)
(三)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余,多余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酒杯 今义:白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义:还 今义:更加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四)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 (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 (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与余舟一芥 (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七、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是金陵人 (用“是”做判断动词,表判断。)
2.省略句
见余大喜 (省略主语“他们”,指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人。)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八、重点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
九、名句集锦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十、文章主旨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07 名句名篇默写(考点讲解),共7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识记七年级上册课内背诵的古诗文,识记直接型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内容,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蒹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逍遥游》庄子,《虽有佳肴》,《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06 文学及文化常识(考点讲解),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