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 (含答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含答案),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概述,课本知识整理,真题讲解,模拟练兵,考点透视,考纲解读,重难点突破,答题技巧,例题讲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中考主要考点 (一)主题、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二)表达技巧的鉴赏 ⒈ 表达方式 (描写方法、抒情方式)⒉ 表现手法 ⒊ 修辞方法(三)品味诗歌语言、名句赏析(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⒈ 品味关键词语的妙用; ⒉ 对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四)结构形式的鉴赏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策略:从语言入手,通过言语变异现象的分析,把握诗歌形象的特点,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古代诗歌的分类:思乡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 边塞诗、咏史诗、 咏怀诗、闺怨(宫怨)诗 5、诗歌鉴赏表达公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 (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 作用。
考点一:分析内容 分析诗歌内容就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诗歌内容主要包括:①诗歌的景物;②诗歌叙事的内容;③诗人的形象;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形象”“为什么……,原因是……”等。
考点二:品析语言 品析诗歌语言,主要考查诗人对字词的锤炼、赏析诗词曲中的名句、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常见的题干表述形式为:①某字妙在何处(有何表达效果)?②品析某句在表达上的妙处。③分析诗歌的风格特色等。
炼字:×字原意是……,在句中的意思是……,运用这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富有表现力。赏句:运用了……手法(修辞、写作技巧等),写出了……(通过联系和想象说明名句字面意思及画面美),表达了……(深层含义、作者情感或哲理),具有……的表达效果。理解风格: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考点三:领悟情感 领悟情感,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含的情感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考点四:描述画面 “诗是流动的画,画是静止的诗”,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一、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二、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三、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四、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五、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六、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七、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八、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九、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春山望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雄奇瑰丽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B.首联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C.颈联这两句写诗人赏玩忘归,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D.尾联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 (2)放飞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A(2)示例: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解答】(1)A项,“雄奇瑰丽”有误,应改为:诗人描绘出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2)作答此题,要注意紧扣诗歌的基本画面: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间;拨弄树枝,香气渗透着衣衫。“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完整的描写出诗中的画面,添加合适的修饰词,语言优美即可。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送兄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1)相传这首诗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七岁女孩所作。请说说她是如何表现“离情别意”的。(2)小诗人所“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以她的口吻作描述。(3)假如你就是七岁女孩送别的兄长,请给她留一句话以表惜别。
【答案】(1)①别路、初云、离亭、稀叶、归雁等景物的烘托渲染;②人与雁处境不同的鲜明对比流露心中离别不舍。(2)①“嗟”,感叹语气;②连大雁都能一起作伴同行,人却不能,我即将要和兄长分离,愁啊愁!(3)示例:妹妹,不用担心,我们还会再见的,希望再见时,你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解答】(1)前两句借景抒情,“云起”既是天气暗淡、云雾蒙蒙,又是作者心中愁云四起,“叶稀”是说送别的驿亭旁的柳叶越来越稀疏,即柳枝见证了太多的离别,作者用这些送别路上的景物渲染烘托浓重的离愁。后两句移情于景,作者感叹人不如雁,把这两者进行对比,人总是分离,不得同往同归,表现心境的起伏和哀伤。(2)“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意思是:唉!人与大雁不同,大雁能一起作伴同行,而人却不能。句子中,“嗟”表示感叹语气:人与大雁相比,真的不如它啊!因为大雁都能一起作伴同行,人却不能。作者为此离愁哀婉伤感。注意要用妹妹的口吻作描述。(3)代入女孩兄长的口吻,表达惜别、赞赏、勉励之意,同时注意语言要有留别“箴言”的意蕴。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南安军①文天祥梅花②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一作“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借“风雨”“征衣”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重。B.“归乡如不归”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C.诗中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渴望能避世隐居的心理。D.整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宋朝的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此联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的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千古”与“一时”也形成了对比,意思是“宋朝的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解答】(1)C项,“渴望能避世隐居的心理”错,“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明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2)阅读诗歌可知,第三联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一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将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突出了诗人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022·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宅白居易小宅里间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庾信①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注释】①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1.“小宅”除了“小”之外,还有哪些特点?2.诗中提及庾信、陶潜二人,有何用意?3.下列语句中,对自己住处的态度与《小宅》一诗最不相称的一项是( )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案1.地处市井(或“毗邻百姓”);建筑简陋(或“屋内陈设简陋”)。(意思对即可)2.不设统一答案。示例一:这两人的园屋和作者的宅院一样狭小,以此表明自己和他俩一样,不重物质生活,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意思对即可)示例二:运用村托(类比)手法,以“庾信园”“陶潜屋”衬托自己的“小宅”(或“以小宅类比古人的陋室”),隐含以“贤人”自居之意,抒发自己虽居小宅,但心胸宽广的情怀。(意思对即可)3.C。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美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与《小宅》一致;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明了陶渊明喜爱远离俗世的隐居生活,淡泊的情怀。与《小宅》一致;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表现的是杜甫因为自己的茅屋破漏而感到忧伤,并由此想到天下百姓的苦难生活。与《小宅》不一致;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体现了刘禹锡身在陋室,安贫乐道的情怀。与《小宅》一致;故选C。
(2022·辽宁营口·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瀑布联句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1.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请简要分析最后两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瀑布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不畏艰险、勇敢向前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2.瀑布不满足于小小溪润式的安乐,一往无前,最终东归大海,寄寓了作者不甘平庸、思有作为(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情怀。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1)对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从春天的景物写起,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B.雨过天晴、花与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早春景物图画。C.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D.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平常,但艺术的想象让其成就了不平凡的诗句。(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B(2)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惜春之情。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这首诗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诗人突然一问,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遇上燕子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B.诗人善于抓住本质来表现事物,通过桃花开、燕双飞,描绘春日明媚湖光。C.第三句写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诗人无法渡桥,表达了称心快意的春游中无限的遗憾。D.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宋诗的理趣。 (2)“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答案】(1)C(2)“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娇艳欲滴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21: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含答案),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概述,课内诗歌整理,中考实战,模拟大练兵,考点透视,考纲解读,重难点突破,《木兰诗》,诗歌内容整理,《竹里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19:课外文言文(含答案),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概述,知识整理,真题讲解,模拟练兵,课标要求,考点透视,考点聚焦整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19:课外文言文 (含答案),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概述,知识整理,真题讲解,模拟练兵,课标要求,考点透视,考点聚焦整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