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4.8 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沪科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4.8 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沪科版)(解析版)第1页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4.8 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沪科版)(解析版)第2页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4.8 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沪科版)(解析版)第3页
    还剩4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4.8 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沪科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4.8 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沪科版)(解析版),共48页。
    考卷信息:
    本套训练卷共30题,题型针对性较高,覆盖面广,选题有深度,可加强学生对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的理解!
    【题型1 整体思想】
    1.(2023上·江苏徐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点M在线段AN的延长线上,且线段MN=10,第一次操作:分别取线段AM和AN的中点M1、N1;第二次操作:分别取线段AM1和AN1的中点M2,N2;第三次操作:分别取线段AM2和AN2的中点M3,N3;…连续这样操作2023次,则每次的两个中点所形成的所有线段之和M1N1+M2N2+⋅⋅⋅+M2023N2023=( )
    A.10+522022B.10+522023C.10−522022D.10−522023
    【答案】C
    【分析】根据MN=10,M1、N1分别为AM、AN的中点,求出M1N1的长度,再由M1N1的长度求出M2N2的长度,找到MnNn的规律即可求出M1N1+M2N2+⋅⋅⋅+M2023N2023的值.
    【详解】解:∵MN=10,M1、N1分别为AM、AN的中点,
    ∴M1N1=AM1−AN1=12AM−12AN=12AM−AN=12MN=12×10=5,
    ∵M2、N2分别为AM1、AN1的中点,
    ∴M2N2=AM2−AN2=12AM1−12AN1=12AM1−AN1=12M1N1=12×5=52,
    ∵M3、N3分别为AM2、AN2的中点,
    ∴M3N3=AM3−AN3=12AM2−12AN2=12AM2−AN2=12M2N2=12×52=522,
    ……
    由此可得:MnNn=52n−1,
    ∴M1N1+M2N2+⋯+M2023N2023=5+52+522+⋯+522022=10×12+122+⋯+122023=10×1−122023=10−522022,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中点的有关计算,有理数的简便运算,相对较难,根据题意找出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2.(2023上·安徽蚌埠·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M,N分别是线段AD,BC的中点,下列结论:①若AD=BM,则AB=3BD; ②若AC=BD,则AM=BN; ③ AC−BD=2MC−DN;④2MN=AB−CD.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 ② ③B. ③ ④C.① ② ④D. ① ② ③ ④
    【答案】D
    【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与线段的和差结合图形进行分析.
    【详解】解:∵M,N分别是线段AD,BC的中点,
    ∴AM=MD=12AD,BN=CN=12BC,
    如图
    ①若AD=BM,
    ∴AM+MD=MD+BD,
    ∴AM=BD,
    ∴AD=2AM=2BD,
    ∴AD=2BD,
    ∴AB=AD+BD=3BD,故①正确;
    ②若AC=BD,
    ∴AD=BC,
    ∵M、N分别是线段AD,BC的中点,
    ∴ AM=12AD, BN=12BC,
    ∴AM=BN,故②正确;
    ∵AC−BD=(AC+CD)−(CD+BD)=AD−BC,
    ∴AC−BD=2MD−2CN=2(MC+CD)−CD+DN=2MC−DN,故③正确;
    ∵2MN=2MC+2CN,MC=MD−CD,
    ∴2MN=2MD−CD+2CN=2MD−CD+CN,
    ∵MD=12AD,CN=12BC,
    ∴2MN=212AD+12BC−CD=AD−CD+BC−CD=AC+BD=AB−CD,
    故④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和差,能够利用中点的性质求解一些线段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3.(2023上·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M,N分别是线段AD,BC的中点,下列结论:①若AM=BN,则AC=BD;②若AB=3BD,则AD=BM;③AB−CD=2MN;④AC−BD=3MC−DN.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填序号).
    【答案】①②③
    【分析】结合图形,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与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进行分析,即可进行解答.
    【详解】解:①∵M,N分别是线段AD,BC的中点,
    ∴AM=12AD,BN=12BC,
    ∵AM=BN,
    ∴12AD=12BC,即AD=BC,
    ∴AD−CD=BC−CD,
    ∴AC=BD,
    故①正确,符合题意;
    ②∵AB=3BD,
    ∴AD=AB−BD=3BD−BD=2BD,
    ∵M是线段AD的中点,
    ∴AM=12AD=BD,
    ∵BM=AB−AM=3BD−BD=2BD,
    ∴AD=BM,
    故②正确,符合题意;
    ③∵M,N分别是线段AD,BC的中点,
    ∴DM=12AD,CN=12BC,
    ∴MN=DM+CN−CD=12AD+12BC−CD,
    整理得:2MN=AD+BC−2CD,即2MN=AB−CD,
    故③正确,符合题意;
    ④∵AC=AM+CM=12AD+CM,BD=BN+DN=12BC+DN,
    ∴AC−BD=12AD+CM−12BC+DN=12AD−BC+CM−DN,
    ∴2AC−BD=AD−BC+2CM−DN,
    ∴AC−BD=2MC−DN,
    故④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①②③.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之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点的定义,根据图形,分析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
    4.(2023上·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1)若AC=9cm,CB=6cm,则线段MN的长为____________cm;
    (2)若AC=acm,CB=bcm,则线段MN的长为____________cm;
    (3)若AB=mcm,求线段MN的长度;
    (4)若点C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且AB=ncm,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并用一句简洁的话描述你发现的结论.
    【拓展提问】若将例题中的“点C在线段AB上”改为“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3)中结论还成立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答案】(1)152;(2)a+b2;(3)MN=12mcm;(4)MN=12ncm,描述见解析;【拓展提问】MN=m2cm成立,理由见解析
    【分析】(1)根据中点性质,AC=9cm,CB=6cm,得到CM=92cm,CN=3cm,得到MN=152cm;
    (2)根据中点性质,AC=acm,CB=bcm,CM=a2cm,,CN=b2cm得到MN=a+b2cm;
    (3)根据中点性质,得到MC=12AC,CN=12BC,根据AB=mcm,得到MN=m2cm;
    (4)猜想MN=n2cm,结论:若点C为线段一点,且点AB上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则MN=12AB;
    拓展提问: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 根据中点性质,得到MC=12AC,CN=12BC.根据MN=MC−CN,得到MN=m2cm.
    【详解】(1)∵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AC=9cm,CB=6cm,
    ∴CM=12AC=92cm,CN=12BC=3cm,
    ∴MN=CM+CN=152cm;
    故答案为:152;
    (2)∵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AC=acm,CB=bcm,
    ∴CM=12AC=a2cm,CN=12BC=b2cm,
    ∴MN=CM+CN=a+b2cm;
    故答案为:a+b2;
    (3)∵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MC=12AC,CN=12BC,
    ∵MN=MC+CN,AB=mcm,
    ∴MN=12AC+BC=12AB=m2cm;
    (4)猜想:MN=12AB=n2cm;
    结论:若点C为线段AB上一点,且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则MN=12AB;
    【拓展提问】MN=m2cm成立.理由:
    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MC=12AC,CN=12BC,
    ∵MN=MC−CN,
    ∴MN=12AC−BC=12AB=m2c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熟练掌握中点性质,线段的和差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2023上·福建厦门·七年级厦门市湖滨中学校考期末)如图已知线段AB、CD,
    (1)线段AB在线段CD上(点C、A在点B的左侧,点D在点C的右侧)
    ①若线段AB=6,CD=14,M、N分别为AC、BD的中点,求MN的长.
    ②M、N分别为AC、BD的中点,求证:MN=12AB+CD
    (2)线段C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M、N分别为AC、BD的中点,②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结论
    【答案】(1)①10,②见解析
    (2)不成立,见解析
    【分析】(1)①利用CD−AB求出AC+BD的值,利用中点平分线段,得到AM=12AC,BN=12BD,再利用MN=AM+AB+BN=12AC+BD+AB,即可得解;②利用中点平分线段,得到AM=12AC,BN=12BD,进而得到AM+BN=12AC+BD=12CD−AB,再利用MN=AM+AB+BN,即可得证;
    (2)分C点在D点的左侧,点N在点C的右侧,C点在D点的左侧,点N在点C的左侧,以及D点在C点的左侧,三种情况分类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1)解:①∵AB=6,CD=14,
    ∴AC+BD=CD−AB=8,
    ∵M、N分别为AC、BD的中点,
    ∴AM=12AC,BN=12BD,
    ∴MN=AM+AB+BN=12AC+BD+AB=12×8+6=10;
    ②∵M、N分别为AC、BD的中点,
    ∴AM=12AC,BN=12BD,
    ∵AC+BD=CD−AB,
    ∴AM+BN=12AC+BD=12CD−AB,
    ∴MN=AM+AB+BN=12CD−AB+AB=12CD+AB;
    (2)不成立;
    ∵M、N分别为AC、BD的中点,
    ∴AM=MC=12AC,BN=ND=12BD,
    ①当C点在D点的左侧,点N在点C的右侧时,如图:

    MN=MC+CN
    =MC+BN−BC
    =12AC+12BD−BC
    =12AB+BC+12BC+CD−BC
    =12AB+CD;
    ②当C点在D点的左侧,点N在点C的左侧时,如图:

    MN=AD−AM−DN
    =AD−12AC−12BD
    =AD−12AD−CD−12AD−AB
    =12AB+CD;
    ③当D点在C点的左侧时,如图:

    MN=CM−CN
    =12AC−CD+DN
    =12AB+BD+CD−CD+12BD
    =12AB−CD;
    综上:MN=12AB+CD或12AB−CD;故结论不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之间的和与差.正确的识图,理清线段之间的和,差,倍数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分类讨论.
    6.(2023上·吉林白城·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线段 AB=24,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AB运动,M为AP的中点.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秒.
    (1) 秒后,PB=2AM.
    (2)当P在线段AB上运动时,试说明2BM−PB为定值.
    (3)当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运动时,N为BP的中点,求MN的长度.
    【答案】(1)6
    (2)2BM−PB=24
    (3)12
    【分析】(1)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点P在线段AB上,②当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分别求出x的值即可;
    (2)AP=2x,AM=PM=12AP=x,BM=AB−AM=24−x,BP=24−2x,表示出2BM−PB后,化简即可得出结论;
    (3)AP=2x,AM=PM=12AP=x,BP=AP−AB=2x−24,表示出MN的长度,即可作出判断.
    【详解】(1)∵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AB运动,
    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秒,
    ∴ AP=2x
    ∵ M为AP的中点,
    ∴ AM=PM=12AP=x
    ∵ PB=2AM
    ∴ PB=AP,
    当点P在线段AB上时,
    ∵ AB=24
    ∴ PB=AB−AP=24−2x
    ∵ PB=2AM
    ∴ 24−2x=2x
    ∴ x=6
    当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
    PB=AP−AB=2x−24
    ∵ PB=2AM
    ∴ 2x−24=2x,无解;
    综上所述,当点P出发6秒后,PB=2AM;
    (2)由(1)知,AP=2x,AM=PM=12AP=x,
    ∴ BM=AB−AM=24−x,BP=24−2x,
    ∴ 2BM−BP=224−x−24−2x=24
    ∴ 2BM−PB为定值;
    (3)由(1)知,AP=2x,AM=PM=12AP=x,
    当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
    BP=AP−AB=2x−24
    ∵ N为BP的中点,
    ∴ NP=12BP=122x−24=x−12
    ∴ MN=AP−AM−NP=2x−x−x−12=1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用含时间x的式子表示出各线段的长度是解本题的关键.
    7.(2023上·辽宁大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已知AB=20,BC=80,点M、N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向点C运动.当其中一动点到达C点时,M、N同时停止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N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t秒.
    (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线段AM的长度为________;
    (2)当t为何值时,M、N两点重合?
    (3)若点Р为AM中点,点Q为BN中点.问:是否存在时间t,使PQ长度为5?若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2t
    (2)20
    (3)30或50
    【分析】(1)由点M的速度为2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题意可得出BM=t,当M、N两点重合时,根据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列出关于t的等式,解出t即可;
    (3)根据题意可得:PA=12AM=t,BQ=12BN=12t,且t≤50.由此可求出AQ=AB+BQ=20+12t.再根据PQ=AQ−AP或PQ=AP−AQ,即可列出关于t的等式,解出t即可.
    【详解】(1)∵点M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
    ∴AM=2t.
    故答案为:2t;
    (2)根据题意可知BN=t.
    当M、N两点重合时,有2t=20+t,
    解得:t=20.
    故t为20时,M、N两点重合;
    (3)根据题意可得:PA=12AM=t,BQ=12BN=12t,且t≤20+802=50.
    ∴AQ=AB+BQ=20+12t.
    ∴PQ=AQ−AP或PQ=AP−AQ,
    即5=20+12t−t或5=t−20−12t
    解得:t=30或t=50.
    故存在时间t,使PQ长度为5,此时t的值为30或50.
    【点睛】本题考查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线段的和与差,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根据题意找到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等式是解题关键.
    【题型2 方程思想】
    1.(2023上·河南郑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好点”;如图2,已知AB=16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运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点P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运动的时间为t(s),当t= s时,Q为线段AB的“好点”.
    【答案】163或8
    【分析】根据题意,得t(s)≤8s;分AQ=2BQ、BQ=2AQ、AB=2BQ=2AQ三种情况分析,分别列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动点P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运动
    ∴点P到达终点时,用时为:16cm2cm/s=8s
    ∵点P,Q同时出发,点P速度>点Q速度,且当其中点P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
    ∴t(s)≤8s
    如图,Q为线段AB的“好点”
    ∵点Q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运动
    ∴BQ=tcm,则AQ=16−tcm
    根据题意,分AQ=2BQ、BQ=2AQ、AB=2BQ=2AQ三种情况分析;
    当AQ=2BQ时,16−t=2t
    ∴t=163s
    ∵1638
    ∴t=323s不符合题意;
    当AB=2BQ=2AQ时,16=2t
    ∴t=8s
    ∵8=8
    ∴t=8s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63或8.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和线段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线段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
    2.(2023上·湖北武汉·七年级统考期末)点C在线段AB上,BC=2AC.
    (1) 如图1,P,Q两点同时从C,B出发,分别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

    ①在P还未到达A点时,APCQ的值为 ;
    ②当Q在P右侧时(点Q与C不重合),取PQ中点M,CQ的中点是N,求MNQB的值;
    (2) 若D是直线AB上一点,且AD−BD=12CD.则BDAB的值为 .
    【答案】(1)①APCQ=12;②14;(2)49或43或815或83
    【分析】(1)由线段的和差关系,以及QB=2PC,BC=2AC,即可求解;
    (2)设AC=x,则BC=2x,∴AB=3x,D点分四种位置进行讨论,①当D在A点左侧时,②当D在AC之间时,③当D在BC之间时,④当D在B的右侧时求解即可.
    【详解】解:(1)①AP=AC-PC,CQ=CB-QB,
    ∵BC=2AC,P、Q速度分别为1cm/s、2cm/s,
    ∴QB=2PC,
    ∴CQ=2AC-2PC=2AP,
    ∴APCQ=12
    ②设运动t秒
    ∴PC=tcm,BQ=2tcm
    分两种情况
    A:Q在C右侧,
    ∵M,N分别是PQ,CQ的中点
    ∴MQ=12PQ,NQ=12CQ,
    ∴MN=MQ−NQ=12PQ−12CQ =12(PQ−CQ)=12PC=t2
    ∴MNQB=t22t=14
    B:Q在C左侧,
    ∵M,N分别是PQ,CQ的中点
    ∴MQ=12PQ,NQ=12CQ,
    ∴MD=MQ+NQ=12PQ+12CQ =12(PQ+CQ)=12PC=t2
    ∴MNQB=t22t=14
    (2)∵BC=2AC.
    设AC=x,则BC=2x,
    ∴AB=3x,
    ①当D在A点左侧时,
    |AD-BD|=BD-AD=AB=12CD,
    ∴CD=6x,
    ∴BDAB=8x3x=83 ;
    ②当D在AC之间时,
    |AD-BD|=BD-AD=12CD,
    ∴2x+CD-x+CD=12CD,
    x=-32CD(不成立),
    ③当D在BC之间时,
    |AD-BD|=AD-BD=12CD,
    ∴x+CD-2x+CD=12CD,
    CD=23x,
    ∴BDAB=43x3x=49;
    |AD-BD|=BD-AD=12CD,
    ∴2x-CD-x-CD=12CD,
    ∴CD=25x
    ∴BDAB=85x3x;
    ④当D在B的右侧时,
    |AD-BD|=BD-AD=12CD,
    ∴2x-CD-x-CD=12CD,
    CD=6x,
    ∴BDAB=4x3x=43.
    综上所述,BDAB的值为49或43或815或83
    【点睛】题考查线段的和差问题,距离与绝对值的关系,动点问题.画好线段图,分类讨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2023上·四川雅安·七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已知A,B,C是数轴上三点,点C表示的数为6,BC=4,AB=12.

    (1)写出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
    (2)动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M为AP的中点,点N在线段CQ上,且CN=13CQ,设运动时间为ts(t>0).
    ①写出数轴上点M,N表示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
    ②t为何值时,原点O恰为线段PQ的中点?
    【答案】(1)A点表示-10;B点表示2;(2)①点M表示的数是-10+3t;点N表示的数是6-t;②t=43.
    【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可求出A、B表示的数;(2)①根据距离=速度×时间可得AP=6t,CQ=3t,根据中点性质可得AM=3t,根据CN=13CQ可得CN=t,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即可得答案;②根据中点定义可得OP=OQ,再根据数轴的性质解答即可.
    【详解】(1)∵C表示的数为6,BC=4,
    ∴OB=6-4=2,
    ∴B点表示2,
    ∵AB=12,
    ∴AO=12-2=10,
    ∴A点表示-10;
    (2)①由题意得:AP=6t,CQ=3t,
    ∵M为AP中点,
    ∴AM=12AP=3t,
    ∴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是-10+3t,
    ∵点N在CQ上,CN=13CQ,
    ∴CN=t.
    ∴在数轴上点N表示的数是6-t.
    ②∵原点O恰为线段PQ的中点,
    ∴OP=OQ,
    ∵OP=-10+6t,OQ=6-3t,
    ∴-10+6t与6-3t互为相反数,
    ∴-10+6t=-(6-3t),
    解得:t=43,
    ∴t=43时,原点O恰为线段PQ的中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点的定义、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及数轴的性质,熟练掌握线段中点知识的运用是解题关键.
    4.(2023上·江苏南京·七年级统考期末)【探索新知】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3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一条线段长度的两倍,则称点C是线段AB的“二倍点”.
    (1)一条线段的中点 这条线段的“二倍点”;(填“是”或“不是”)
    【深入研究】如图2,点A表示数-10,点B表示数20,若点M从点B,以每秒3cm的速度向点A运动,当点M到达点A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2)点M在运动过程中表示的数为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3)求t为何值时,点M是线段AB的“二倍点”;
    (4)同时点N从点A的位置开始,以每秒2cm的速度向点B运动,并与点M同时停止.请直接写出点M是线段AN的“二倍点”时t的值.
    【答案】(1)是 ;(2)20−3t;(3)103或5或203;(4)152或9011或9013
    【分析】(1)可直接根据“二倍点”的定义进行判断;
    (2)由题意可直接得出;
    (3)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线段AM、BM、AB,然后根据“二倍点”定义分类讨论的出结果;
    (4)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线段AN、MN、AM,然后根据“二倍点”定义分类讨论的出结果;
    【详解】解:(1)因为线段的中点将线段分为相等的两部分,该线段等于2倍的中点一侧的线段长,符合“二倍点”的定义,所以一条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二倍点”;
    故答案为:是.
    (2)由题意得出:
    点M在运动过程中表示的数为:20-3t(0≤t≤10);
    (3)AB=30,AM=30-3t,BM=3t,
    当AM=2BM时,30-3t=6t,解得,t=103;
    当2AM=BM时,60-6t=3t,解得,t=203;
    当AM=BM时,30-3t=3t,解得,t=5;
    答:当103或5或203时,点M是线段AB的“二倍点”.
    (4)AN=2t,AM=30-3t,NM=5t-30,
    当AN=2NM时2t=10t-60,解得,t=152;
    当2AM=NM时,60-6t=5t-30,解得,t=9011;
    当AM=2NM时,30-3t=10t-60,解得,t=9013.
    答:当152或9011或9013时,点M是线段AN的“二倍点”.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两点间的距离,读懂题意,领会“二倍点”的定义是解此题的关键,此题需要分情况讨论,注意不要漏解
    5.(2023上·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概念与发现】
    当点C在线段AB上,AC=nAB时,我们称n为点C在线段AB上的“点值”,记作dACAB=n.
    例如,点C是AB的中点时,即AC=12AB,则dACAB=12;
    反之,当dACAB=12时,则有AC=12AB.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dACAB=n”与“AC=nAB”具有相同的含义.
    (1)【理解与应用】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若AC=3,AB=4,则dACAB=________;若dACAB=2m,则BCAB=________.
    (2)【拓展与延伸】
    已知线段AB=10cm,点P以1cm/s的速度从点A出发,向点B运动.同时,点Q以3cm/s的速度从点B出发,先向点A方向运动,到达点A后立即按原速向点B方向返回.当P,Q其中一点先到达终点时,两点均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单位:s).
    ①小王同学发现,当点Q从点B向点A方向运动时,dAPAB+m⋅dAQAB的值是个定值,求m的值;
    ②t为何值时,dAQAB−dAPAB=35.
    【答案】(1)34,m−2m
    (2)①13;②1或8
    【分析】(1)根据“点值”的定义得出答案;
    (2)①设运动时间为t,再根据dAPAB+m⋅dAQAB的值是个定值即可求出m的值;②分点Q从点B向点A方向运动时和点Q从点A向点B方向运动两种情况分析即可.
    【详解】(1)解:∵AC=3,AB=4,
    ∴AC=34AB,
    ∴d(ACAB)=34,
    ∵d(ACAB)=2m,
    ∴AC=2mAB,
    ∴∴BC=AB−AC=AB−2mAB=m−2mAB,
    ∴BCAB=m−2m
    故答案为:34,m−2m;
    (2)①设运动时间为t,则AP=t,AQ=10−3t,
    根据“点值”的定义得:d(APAB)=t10,d(AQAB)=10−3t10,
    ∵dAPAB+m⋅dAQAB的值是个定值,
    ∴t10+m⋅10−3t10=10m+1−3mt10的值是个定值,
    ∴m=13;
    ②当点Q从点B向点A方向运动时,
    ∵dAQAB−dAPAB=35,
    ∴ 10−3t10−t10=35,
    ∴t=1;
    当点Q从点A向点B方向运动时,
    ∵dAQAB−dAPAB=35,
    ∴ 3t−1010−t10=35,
    ∴t=8,
    ∴t的值为1或8.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理解新定义并能运用是本题的关键.
    6.(2023上·江苏宿迁·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C是线段AB上一点,AC=5cm,点M从点A出发,沿AB以3cm/s的速度匀速向点B运动.点N从点C出发,沿CB以1cm/s的速度匀速向点B运动,两点同时出发,结果点M比点N先到3s.设点M出发时间为t(s).

    (1)求线段AB的长.
    (2)是否存在某个时刻,点C恰好是线段MN的中点?如果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求点M与点N重合时(未到达点B),t的值;
    (4)直接写出点M与点N相距2cm时,t的值.
    【答案】(1)12cm;
    (2)存在某个时刻,点C恰好是线段MN的中点,t= 54s;
    (3)52
    (4)t=32或t=72.
    【分析】(1)设AB的长为xcm,则BC=x−5cm,根据时间=路程÷速度结合点M比点N先到3s,即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2)令ts时,点C是MN的中点,由题意得AM=3t,CN=t,根据C恰好是线段MN的中点列方程求解即可;
    (3)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结合点M与点N重合得出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4)分别利用点M追上点N前和追上后分别相距2cm分别得出答案.
    【详解】(1)解:设AB=xcm,根据题意可得:
    x−5−x3=3,
    解得:x=12,
    答:AB的长为12cm;
    (2)解:令ts时,点C是MN的中点,由题意得AM=3t,CN=t,
    ∵C恰好是线段MN的中点,
    ∴CM=CN,即AC−AM=CN,
    ∴5−3t=t,
    解得t= 54s,
    ∴存在t= 54s,点C恰好是线段MN的中点;
    (3)解:由题意可得:3t=t+5,
    解得:t =52,
    故点M与点N重合时(未到达点B),t的值为52;
    (4)解:当点M追上点N前相距2cm,
    由题意可得:3t+2=t+5,
    解得:t=32,
    点M追上点N后相距2cm,
    由题意可得:3t−2=t+5,
    解得:t =72,
    综上所述:t=32或t=7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7.(2023上·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在线段CB上,且DB=2.5cm,AD=8.5cm.
    (1)线段CD的长度为______.
    (2)若点E在射线CA上,且AE=3cm,请求出线段CE的长度.
    (3)动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B方向运动,同时,点N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方向运动,假设t秒时点M与点N相遇,则t=______;假设第m秒时,点M与点N之间的距离为2cm,则m=______.
    【答案】(1)3cm
    (2)2.5cm或8.5cm
    (3)113;3或133
    【分析】(1)利用AD+DB求出AB的长,利用中点,求出BC的长,利用BC−DB求出CD的长;
    (2)分点E在线段AC上,和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讨论求解;
    (3)利用相遇时总路程为线段AB的长度,列方程计算即可;分点M与点N相遇前和相遇后两种情况讨论求解.
    【详解】(1)解:∵DB=2.5cm,AD=8.5cm,
    ∴AB=AD+DB=11cm,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BC=12AB=5.5cm,
    ∴CD=BC−DB=3cm;
    故答案为:3cm;
    (2)解:当点E在线段AC上时,如图:
    由(1)知:AC=12AB=5.5cm,
    ∴CE=AC−AE=5.5−3=2.5cm;
    当点E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此时:CE=AC+AE=8.5cm;
    综上:CE的长度为2.5cm或8.5cm;
    (3)解:由题意,得:2+1t=11,解得:t=113,
    即:113秒时点M与点N相遇;
    故答案为:113;
    当点M与点N之间的距离为2cm时,
    ①点M与点N相遇前:如图:
    由图可知:2m+2+m=11,解得:m=3;
    ②点M与点N相遇后:如图:
    此时:AM−AB−BN=MN,即:2m−11−m=2,
    解得:m=133;
    综上:当点M与点N之间的距离为2cm时,m=3或133
    故答案为:3或133.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的和与差,以及线段的中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正确的识图,理清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8.(2023上·云南楚雄·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1,已知点A,B在数轴上,M是线段AB上一点,多项式m−m3+3m2的次数为a,项数为b,当m=2时,此多项式的值为c.
    (1)分别求出a,b,c的值.
    (2)如图1,数轴上的点A,M,B表示的数分别是a−2,b+1,c+5,试比较2AM和BM的大小.
    (3)在(2)的条件下,如图2,点C在线段AM上,点D在线段BM上,若点C,D分别从M,B出发以1cm/s,3cm/s(一个单位长度表示1cm)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①当点C,D运动了2s时,求AC+MD的值.
    ②设点C,D的运动时间为ts.当AD−BD=CD时,求t的值.
    【答案】(1)a=3,b=3,c=6,
    (2)2AM6时,AP=4t,AQ=18+t,PQ=3t−18,
    当AP=2AQ=2PQ时,4t=2(18+t), 解得:t=18,
    当AQ=2PQ时,18+t=2(3t−18), 解得:t=10.8,
    当PQ=2AQ时,3t−18=2(18+t), 解得:t=54,
    综上:当t=187s或t=3.6s或t=1811s或t=18s或t=10.8s或t=54s,点P是线段AQ的“倍分点”.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段的中点的含义,线段的和差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清晰的分类讨论,理解新定义的含义是解本题的关键.
    2.(2023上·江苏盐城·七年级景山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新知理解】
    如图①,点M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M和BM,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M是线段AB的“和谐点”.
    (1)线段的中点 这条线段的“和谐点”(填“是”或“不是”);
    (2)【初步应用】如图②,若CD=12cm,点N是线段CD的和谐点,则CN= cm;
    (3)【解决问题】如图③,已知AB=15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1cm/s速度沿AB向点B匀速移动:点Q从点B出发,以2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移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请直接写出t为何值时,A、P、Q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和谐点.
    【答案】(1)是
    (2)6或4或8c
    (3)t为3或307或154或458或457或6
    【分析】(1)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时,则AB=2AM=2BM,由此即可得到答案;
    (2)分①当N为中点时,CN=12CD=6cm;②N为CD的三等分点,且N靠近C时,CN=13CD=4cm;③N为CD的三等分点且N靠近D时,CN=23CD=8cm.
    (3)分P为A、Q的和谐点,Q为A、P的和谐点,两种情况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1)解: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时,满足AB=2AM=2BM,
    ∴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和谐点”,
    故答案为:是;
    (2)解:①当N为中点时,CN=12CD=6cm;
    ②N为CD的三等分点,且N靠近C时,CN=13CD=4cm;
    ③N为CD的三等分点且N靠近D时,CN=23CD=8cm.
    故答案为:6cm或4cm或8cm;
    (3)解:∵AB=15cm,
    ∴t秒后,AP=t,AQ=15﹣2t(0≤t≤7.5),
    由题意可知,A不可能为P、Q的和谐点,此情况排除;
    ①P为A、Q的和谐点,有三种情况:
    1)P为中点,AP=12AQ,即t=12(15﹣2t),
    解得t=154;
    2)P为AQ的三等分点,且P靠近A,AP=13AQ,即t=13(15﹣2t),
    解得t=3;
    3)P为AQ的三等分点,且P靠近Q,AP=23AQ,即t=23(15﹣2t),
    解得t=307;
    ②Q为A、P的和谐点,有三种情况:
    1)Q为中点,AP=12AQ,即15﹣2t=12t,
    解得t=6;
    2)Q为AP的三等分点,且P靠近A,AP=13AQ,即15﹣2t=13t,
    解得t=457;
    3)Q为AP的三等分点,且P靠近Q,AP=23AQ,即15﹣2t=23t,
    解得t=458.
    综上所述,t为3或307或154或458或457或6时,A、P、Q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和谐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与线段中点和三等分点有关的计算,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求解.
    3.(2023上·浙江杭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某操作车间有一段直线型向左移动的传输带,A,B两位操作工人站于传输带同侧且相距16米,操作组长F也站在该侧,且到A,B距离相等,传输带上有一个8米长的工具筐CE.
    (1)如图1,当CE位于A,B之间时,F发现工具筐的C端离自己只有1米,则工具筐C端离A___________米,工具筐E端离B___________米.
    (2)工具筐C端从B点开始随传输带向左移动直至工具筐E端到达A点为止,这期间工具筐E端到B的距离BE和工具筐E端到F的距离EF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用等式表示.(你可以在图2中先画一画,再找找规律)
    【答案】(1)7,1
    (2)EF−BE=8或EF+BE=8或BE−EF=8.
    【分析】(1)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2)分三种情况:当点C在线段BF上时或当点C在线段AF上时或当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正确画出图形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1)由题意得,AB=16m,
    ∵F到A,B距离相等,
    ∴AF=BF=8m,
    ∵CE=8米,CF=1m,
    ∴EF=8−1=7m,BE=8−7=1m.
    故答案为:7,1;
    (2)①当点C在线段BF上时,如图,
    设BC=x,则BE=8−x,EF=16−x,
    ∴EF−BE=(16−x)−(8−x)=8;
    ②当点C在线段AF上时,如图,
    设BC=x,则BE=x−8,EF=16−x,
    ∴EF+BE=(16−x)+(x−8)=8;
    ③当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设BC=x,则BE=x−8,EF=x−16,
    ∴BE−EF=(x−8)−(x−16)=8;
    综上,EF−BE=8或EF+BE=8或BE−EF=8.
    【点睛】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熟练掌握线段的和差是解题关键.
    4.(2023上·四川成都·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已知直线l上有两条可以左右移动的线段:AB=m,CD=n,且m,n满足m−4+n−82=0,点M,N分别为AB,CD中点.
    (1)求线段AB,CD的长;
    (2)线段AB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向右运动,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也向右运动.若运动6秒后,MN=4,求此时线段BC的长;
    (3)若BC=24,将线段CD固定不动,线段AB以每秒4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在线段AB向右运动的某一个时间段t内,始终有MN+AD为定值.求出这个定值,并直接写出t在哪一个时间段内.
    【答案】(1)线段AB的长是4,线段CD的长是8
    (2)16或8
    (3)当7.5≤t≤9时,MN+AD为定值,定值为6
    【分析】(1)利用绝对值和平方的非负性求出m和n的值即可;
    (2)分M′在N′的左侧和M′在N′的右侧两种情况,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3)由题意,运动t秒后,MN=30−4t,AD=36−4t,分段讨论即可求解.
    【详解】(1)解:∵m−4+n−82=0,
    ∴m−4=0,n−82=0,
    ∴m=4,n=8,
    ∴AB=4,CD=8,
    即线段AB的长是4,线段CD的长是8;
    (2)解:∵AB=4,CD=8,
    ∴MB=12AB=2,CN=12CD=4,
    设运动后点M对应点为M′,点N对应点为N′,分两种情况,
    若6秒后,M′在N′的左侧时:MN+NN′=MM′+M′N′,
    ∴MB+BC+CN+NN′=MM′+M′N′,
    即2+BC+4+6×1=6×4+4,
    解得BC=16.
    若6秒后,M′在N′的右侧时:MM′=MN+NN′+M′N′,
    ∴MM′=MB+BC+CN+NN′+M′N′,
    即6×4=2+BC+4+6×1+4,
    解得BC=8.
    即线段BC的长为16或8;
    (3)解:∵BC=24,AB=4,CD=8,
    ∴MN=BC+12AB+12CD=24+2+4=30,AD=BC+AB+CD=24+4+8=36,
    ∵线段CD固定不动,线段AB以每秒4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
    ∴运动t秒后,MN=30−4t,AD=36−4t,
    当0≤t9时,MN+AD=4t−30+4t−36=8t−66;
    故当7.5≤t≤9时,MN+AD为定值,定值为6.
    【点睛】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线段的和差关系,以及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分类讨论思想.
    5.(2023上·四川成都·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数轴上线段AB=2(单位长度),CD=4(单位长度),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8,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0,若线段AB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线段CD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也向右匀速运动.
    (1)线段AB与线段CD从开始相遇到完全离开共经过多长时间;
    (2)问运动多少秒时BC=2(单位长度);
    (3)设线段AB,CD开始运动后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恰好满足AD=2BC.
    【答案】(1)t=3秒;
    (2)①B、C相遇之前:t=7秒,②B、C相遇之后:t=9秒
    (3)当t为5秒或9秒后恰好满足AD=2BC
    【分析】(1)根据线段AB与线段CD从开始相遇到完全离开相当于线段AB比线段CD多走的路程为AB+CD,由此求解即可;
    (2)分B、C相遇之前和B、C相遇之后,两种情况讨论求解即可;
    (3)由题可得,t秒后A,B,C,D可分别表示为:A:−8+3t,B:−6+3t,C:10+t,D:14+t.则:AD=14+t−−8+3t=22−2t,BC=10+t−−6+3t=16−2t,然后分分B、C相遇之前和B、C相遇之后,两种情况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1)解:B、C相遇后到A点完全离开:
    t=AB+CDVAB−VCD=(−6)−(−8)+(14−10)3−1=2+42=3秒
    (2)解:①B、C相遇之前:
    t=BC−2VAB−VCD=10−(−6)−23−1=142=7秒
    ②B、C相遇之后:
    t=BC+2VAB−VCD=10−(−6)+23−1=182=9秒
    (3)由题可得,t秒后A,B,C,D可分别表示为:A:−8+3t,B:−6+3t,C:10+t,D:14+t.
    则:AD=14+t−−8+3t=22−2t,BC=10+t−−6+3t=16−2t,
    ①B、C相遇之前,由题可得:
    22−2t=216−2t
    2t=10
    t=5
    ②B、C相遇之后,由题可得:
    22−2t=22t−16
    −6t=−54
    t=9
    综上所述:当t为5秒或9秒后恰好满足AD=2B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用数轴表示有理数,数轴上两点的距离,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6.(2023上·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6cm,CB=4cm,点M以1cm/s的速度从点A沿线段AC向点C运动;同时点N以2cm/s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做来回往返运动(即沿C→B→C→B→…运动),当点M运动到点C时,点M、N都停止运动,设点M运动的时间为ts.
    (1)当t=1时,求MN的长;
    (2)当t为何值时,点C为线段MN的中点?
    (3)若点P是线段CN的中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间段,使PM的长度保持不变?如果存在,求出PM的长度;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7cm;(2)t=2或143;(3)存在,长度分别为6cm或2cm
    【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当t=1时,AM=1cm,CN=2cm,MN=7cm;
    (2)由题意,得:AM=tcm,MC=(6﹣t)cm,根据点M运动到点C时,点M、N都停止运动,可得0≤t≤6,分三种情况:①当0≤t≤2时,点N从C向B运动,可求得t=2;②当2<t≤4时,点N从B向C运动,求出t=2不合题意;③当4<t≤6时,点N从C向B运动,可求得t=143;
    (3)由题意可知存在某个时间段,使PM的长度保持不变,与(2)一样分三种情况分别探究即可.
    【详解】解:(1)当t=1时,AM=1cm,CN=2cm,
    ∴MC=AC﹣AM=6﹣1=5(cm),
    ∴MN=MC+CN=5+2=7(cm);
    (2)由题意,得:AM=tcm,MC=(6﹣t)cm,
    ∵点M运动到点C时,点M、N都停止运动,
    ∴0≤t≤6,
    ①当0≤t≤2时,点N从C向B运动,CN=2tcm,
    ∵点C为线段MN的中点,
    ∴MC=CN,即6﹣t=2t,
    解得:t=2;
    ②当2<t≤4时,点N从B向C运动,BN=(2t﹣4)cm,CN=4﹣(2t﹣4)=(8﹣2t)cm,
    ∵点C为线段MN的中点,
    ∴MC=CN,即6﹣t=8﹣2t,
    解得:t=2(舍去);
    ③当4<t≤6时,点N从C向B运动,CN=(2t﹣8)cm,
    ∵点C为线段MN的中点,
    ∴MC=CN,即6﹣t=2t﹣8,
    解得:t=143;
    综上所述,当t=2或143时,点C为线段MN的中点.
    (3)如图2,
    ①当0≤t≤2时,点N从C向B运动,CN=2tcm,
    ∵点P是线段CN的中点,
    ∴CP=12CN=tcm,
    ∴PM=MC+CP=6﹣t+t=6cm,此时,PM的长度保持不变;
    ②当2<t<4时,点N从B向C运动,CN=(8﹣2t)cm,
    ∵点P是线段CN的中点,
    ∴CP=12CN=12(8﹣2t)=(4﹣t) cm,
    ∴PM=MC+CP=6﹣t+(4﹣t)=(10﹣2t)cm,此时,PM的长度变化;
    ③当4≤t≤6时,点N从C向B运动,CN=(2t﹣8)cm,
    ∵点P是线段CN的中点,
    ∴CP=12CN=12(2t﹣8)=(t﹣4)cm,
    ∴PM=MC+CP=6﹣t+(t﹣4)=2cm,此时,PM的长度保持不变;
    综上所述,当0≤t≤2或4≤t≤6时,使PM的长度保持不变;PM的长度分别为6cm或2cm.
    【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中点定义,线段和差计算等,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7.(2023上·浙江杭州·七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将一条长为60cm的卷尺铺平后折叠,使得卷尺自身的一部分重合,然后在重合部分(阴影处)沿与卷尺边垂直的方向剪一刀,此时卷尺分为了三段,若这三段长度由短到长的比为1:2:3,则折痕对应的刻度有几种可能.
    【答案】折痕对应的刻度有4种:20cm、25cm、35cm和40cm.
    【分析】先确定这三段的长度分别为10厘米、20厘米、30厘米,再分以下6种情况:(1)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10cm,左边为20cm;(2)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10cm,左边为30cm;(3)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20cm,左边为10cm;(4)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20cm,左边为30cm;(5)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30cm,左边为10cm;(6)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30cm,左边为20cm;分别求出折痕刻度,问题即得解决.
    【详解】解:60÷(1+2+3)=60÷6=10(cm),
    10×1=10(cm),10×2=20(cm),10×3=30(cm),即三段长分别为10cm、20cm、30cm;
    (1)当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10cm,剪切处左边的卷尺为20cm时,折痕对应刻度为10+20÷2=20(cm);
    (2)当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10cm,剪切处左边的卷尺为30cm时,折痕对应刻度为10+30÷2=25(cm);
    (3)当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20cm,剪切处左边的卷尺为10cm时,折痕对应刻度为20+10÷2=25(cm);
    (4)当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20cm,剪切处左边的卷尺为30cm时,折痕对应刻度为20+30÷2=35(cm);
    (5)当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30cm,剪切处左边的卷尺为10cm时,折痕对应刻度为30+10÷2=35(cm);
    (6)当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30cm,剪切处左边的卷尺为20cm时,折痕对应刻度为30+20÷2=40(cm).
    综上所述:折痕对应的刻度有4种:20cm、25cm、35cm和40cm.
    【点睛】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剪拼和线段的和差计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全面讨论、正确列式求解.
    8.(2023上·天津·七年级统考期末)已知点C在线段AB上,AC=2BC,点D、E在直线AB上,点D在点E的左侧.若AB=18,DE=8,线段DE在线段AB上移动.
    (1)如图1,当E为BC中点时,求AD的长;
    (2)点F(异于A,B,C点)在线段AB上,AF=3AD,CE+EF=3,求AD的长.
    【答案】(1)7
    (2)3或5
    【分析】(1)根据AC=2BC,AB=18,可求得BC=6,AC=12,根据中点的定义求出BE,由线段的和差即可得到AD的长.
    (2)点F(异于A,B,C点)在线段AB上,AF=3AD,CE+EF=3,确定点F是BC的中点,即可求出AD的长.
    【详解】(1)AC=2BC,AB=18,
    ∴BC=6,AC=12,
    如图1,
    ∵E为BC中点,
    ∴CE=BE=3,
    ∵DE=8,
    ∴BD=DE+BE=8+3=11,
    ∴AD=AB−DB=18−11=7,
    (2)Ⅰ、当点E在点F的左侧,如图2,

    ∵CE+EF=3,BC=6,
    ∴点F是BC的中点,
    ∴CF=BF=3,
    ∴AF=AB−BF=18−3=15,
    ∴AD=13AF=5,
    ∵CE+EF=3,故图2(b)这种情况求不出;
    Ⅱ、如图3,当点E在点F的右侧,

    ∵AC=12,CE+EF=CF=3,
    ∴AF=AC−CF=9,
    ∴AF=3AD=9,
    ∴AD=3.
    ∵CE+EF=3,故图3(b)这种情况求不出;
    综上所述:AD的长为3或5.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熟知各线段之间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解答的关键.本题较难,需要想清楚各种情况是否存在.
    【题型4 数形结合思想】
    1.(2023上·四川成都·七年级石室中学校考期末)如图,有一根木棒MN放置在数轴上,它的两端M、N分别落在点A、B处.将木棒在数轴上水平移动,当MN的中点移动到点B时,点N所对应的数为17.5,当MN的右三等分点移动到点A时,点M所对应的数为4.5,则木棒MN的长度为 .
    【答案】6.
    【分析】如图,G为AB的中点,F,P为AB的三等分点,设MN=AB=3x, 再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表示AM1,BN1, 结合题意可得M1对应的数为4.5,N1对应的数为17.5, 再求解M1N1, 从而可列方程求解x,于是可得MN的长.
    【详解】解:如图,G为AB的中点,F,P为AB的三等分点,
    设MN=AB=3x,
    由题意得:AG=BG=BN1=1.5x, AF=FP=PB=x, AM1=2x,
    ∴M1N1=2x+3x+1.5x=6.5x,
    ∵M1对应的数为4.5,N1对应的数为17.5,
    ∴M1N1=17.5−4.5=13,
    ∴6.5x=13,
    ∴x=2,
    ∴MN=3x=6.
    故答案为:6.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段的中点,线段的三等分点的含义,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2023上·湖北武汉·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把一根细线绳对折成两条重合的线段AB,点P在线段AB上,且AP:BP=2:3.
    (l)若细线绳的长度是100cm,求图中线段AP的长;
    (2)从点P处把细线绳剪断后展开,细线绳变成三段,若三段中最长的一段为60cm,求原来细线绳的长.
    【答案】(1)20cm;(2)150cm或100cm.
    【分析】(1)由“一根细线绳对折成两条重合的线段AB”可知线段AB的长为细线长度的一半,由AP:BP=2:3即可求出线段AP长;
    (2)分情况讨论,当点A为对折点时,最长的一段为PAP段,由此可求出AP长,根据AP:BP=2:3可得BP长,易得AB长,由细线长为2AB求解即可;当点B为对折点时,最长的一段为PBP段,由此可求出BP长,根据AP:BP=2:3可得AP长,易得AB长,由细线长为2AB求解即可.
    【详解】解:(1)由题意得AB=12×100=50cm,
    ∵AP:BP=2:3,AP+BP=AB
    ∴AP=AB2+3×2=20cm
    所以图中线段AP的长为20cm.
    (2)如图,当点A为对折点时,最长的一段为PAP段,
    ∴2AP=60cm,∴AP=30cm,
    ∵AP:BP=2:3
    ∴BP=302×3=45cm
    ∴AB=AP+BP=30+45=75cm
    所以细线长为2AB=2×75=150cm;
    如图,当点B为对折点时,最长的一段为PBP段,
    ∴2BP=60cm,∴BP=30cm,
    ∵AP:BP=2:3
    ∴AP=303×2=20cm
    ∴AB=AP+BP=20+30=50cm
    所以细线长为2AB=2×50=100cm,
    综合上述,原来细线绳的长为150cm或100c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和与差,灵活的利用线段的比例及已知线段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
    3.(2023上·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学习了线段的中点之后,小明利用数学软件GeGebra做了n次取线段中点实验:如图,设线段OP0=1.第1次,取OP0的中点P1;第2次,取P0P1的中点P2;第3次,取P1P2的中点P3,第4次,取P2P3的中点P4;…
    (1)请完成下列表格数据.
    (2)小明对线段OP4的表达式进行了如下化简:
    因为OP4=1−12+122−123+124,
    所以2OP4=21−12+122−123+124 =2−1+12−122+123.
    两式相加,得3OP4=2+124.
    所以OP4=23+13×24.
    请你参考小明的化简方法,化简OP5的表达式.
    (3)类比猜想:Pn−1Pn=__________,OPn=_________________,随着取中点次数n的不断增大,OPn的长最终接近的值是__________.
    【答案】(1)P4P5=125,OP5=OP4−P4P5=1−12+122−123+124−125
    (2)OP5=23−13×25
    (3)12n,23+(−1)n3×2n,23
    【分析】(1)根据表中的规律可求出P4P5,根据OP5=OP4−P4P5可得出答案;
    (2)参照小明对线段OP4的表达式的化简可得OP5的表达式;
    (3)根据类比猜想可得答案.
    【详解】(1)解:P4P5=125,OP5=OP4−P4P5=1−12+122−123+124−125;
    故答案为:P4P5=125,OP5=OP4−P4P5=1−12+122−123+124−125;
    (2)解:因为OP5=1−12+122−123+124−125,
    所以2OP5=21−12+122−123+124−125 =2−1+12−122+123−124.
    两式相加,得3OP5=2−125.
    所以OP5=23−13×25;
    (3)解:Pn−1Pn=12n,OPn=23+(−1)n3×2n,随着取中点次数n的不断增大OPn的长最终接近的值是23.
    故答案为:12n,23+(−1)n3×2n,23.
    【点睛】本题考查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找到规律并会表现出来是解题关键.
    4.(2023上·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小轩同学借助于两根小木棒m、n研究数学问题:如图,他把两根木棒放在数轴上,木棒的端点A、B、C、D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a、b、3、8,已知a+5+(b+1)2=0
    (1)求a和b的值:
    (2)若小轩把木棒m沿x轴正方向移动,m的速度为4个单位/s,设平移时间为t(s),在平移过程中原点O恰好是木棒m的中点,求t的值;
    (3)若小轩把木棒n与m同时沿x轴正方向移动,m的速度为4个单位/s,n的速度为3个单位s,设平移时间为t(s).在平移过程中,当木棒m、n重叠部分的长为3个单位长度时,求t的值.
    【答案】(1)a=−5,b=−1
    (2)t=34s
    (3)t=7s或10s
    【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非负性进行求解即可;
    (2)根据原点是中点,列式计算即可;
    (3)分m在n后面和前面,两种情况分类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1)解:∵a+5+b+12=0,
    ∴a+5=0,b+1=0,
    ∴a=−5,b=−1;
    (2)解:由题意得:木棒m未移动时,木棒m的中点所表示的数为:(a+b)÷2=(−5−1)÷2=−3.
    ∴当平移过程中原点O恰好是木棒m的中点时,
    小棒移动了3个单位长度,
    ∴t=34s.
    (3)解: 设t秒重叠3个单位长度,
    m在n后面时,小棒未移动时:BC=3−(−1)=4,
    4t=3t+4+3,
    t=7,
    m在n前面时,小棒未移动时:AD=8−(−5)=13,
    4t=3t+13−3,
    t=10,
    综上t=7s或10s.
    【点睛】本题考查绝对值的非负性,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中点,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绝对值的非负性,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以及中点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5.(2023下·江苏淮安·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数轴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可发现许多重要的规律:
    ①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般地,若点A、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a,b,那么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记作AB=|a﹣b|,|3﹣1|则表示数3和1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又如|3+1|=|3﹣(﹣1)|,所以|3+1|表示数3和﹣1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②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那么线段AB的中点M表示的数为a+b2.
    请借用数轴和以上规律解决下列问题:
    如图,已知数轴上有A、B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10,6,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从点B出发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
    (1)A、B两点的距离为 个单位长度;线段AB的中点M所表示的数为 ;
    (2)点P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 ;点Q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 .(用含t的式子表示)
    (3)P、Q两点经过多少秒会相距5个单位长度?
    (4)在点P、Q运动过程中,O、P、Q三点有一点恰好是以另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时,直接写出此时t的值.
    【答案】(1)16,−2
    (2)−10+2t,6−t
    (3)t=113或7
    (4)t=4或265或112
    【分析】(1)利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数轴上线段的中点计算公式可得答案;
    (2)数轴上点向右移动终点对应的数等于起点对应的数加上移动距离,数轴上点向左移动终点对应的数等于起点对应的数减去移动距离,从而可得答案;
    (3)由t秒后,点P表示的数−10+2t,点Q表示的数为6−t,表示PQ=|(−10+2t)−(6−t)|=|3t−16|,再构建绝对值方程,再解方程即可;
    (4)分①当0<t≤5时,O是线段PQ的中点,②当5<t≤163时,P为线段OQ的中点,③当163<t≤6时,Q为线段OP的中点,④当6<t≤8时,O为线段PQ的中点,再利用中点对应的数的计算方法构建方程,再解方程即可.
    【详解】(1)解:A、B两点的距离为6−−10=16;
    线段AB的中点M所表示数为−10+62=−2;
    (2)点P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10+2t;
    点Q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 6−t;
    (3)∵t秒后,点P表示的数−10+2t,点Q表示的数为6−t,
    ∴PQ=|(−10+2t)−(6−t)|=|3t−16|,
    又P、Q两点相距5个单位长度,
    ∴3t−16=5,
    解得:t=113或t=7,
    ∴P、Q两点经过113s或7s时相距5个单位长度
    (4)t=4或265或112.
    理由∶①当O是线段PQ的中点,且P点在原点左侧,Q点在原点右侧,此时0<t≤5,
    由题意得−10+2t+6−t2=0,
    解得t=4.
    ②当P为线段OQ的中点,P点在原点和Q点之间,
    当P、Q两点重合时,2t+t=6−−10,即t=163,
    ∴此时5<t≤163,
    由题意得6−t+02=−10+2t,
    解得t=265;
    ③当Q为线段OP的中点,Q点在原点和P点之间,此时163<t≤6
    由题意得−10+2t+02=6−t,
    解得t=112;
    ④当O为线段PQ的中点,且Q点在原点左侧,P点在原点右侧,此时t>6,
    由题意得−10+2t+6−t2=0,
    解得t=4(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t=4或265或112.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数轴上线段的中点对应的数的计算方法,熟练的构建方程解题是关键.
    6.(2023上·江苏南通·七年级校联考期末)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应任务.
    完成以下任务:
    (1)如图2,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若AB长为10cm,求AC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如图3,一根一侧烧毁的木棒工件AB(粗度不计),在它的两个黄金分割点C,D处钻有小孔.若量得C,D间的距离约为23.6cm,求木棒AB的原长度.
    【答案】(1)3.8cm
    (2)木棒AB的原长度为100cm.
    【分析】(1)根据黄金分割点的定义得到BC≈0.618AB,则AC≈0.382AB,进一步计算即可求解;
    (2)根据黄金分割点的定义得到AC≈0.382AB,BD≈0.382AB,进一步计算即可求解.
    【详解】(1)解:∵线段AB被C点黄金分割,
    ∴BC≈0.618AB,
    ∴AC≈0.382AB,
    ∵AB=10cm,
    ∴AC≈0.382×10=3.82≈3.8cm;
    (2)解:∵C,D是线段AB的两个黄金分割点,
    ∴AC≈0.382AB,BD≈0.382AB,
    ∴CD≈(1−0.382−0.382)AB=0.236AB,
    ∵CD≈23.6cm,
    ∴0.236AB=23.6,
    解得AB≈100cm,
    答:木棒AB的原长度为100cm.
    【点睛】本题考查两点之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黄金分割的定义,根据线段黄金分割分得线段的比值进行计算.
    7.(2023上·河北沧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七(1)班的学习小组学习“线段中点”内容时,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请跟随他们一起思考.
    (1)发现:
    如图1,线段AB=12,点C,E,F在线段AB上,当点E,F是线段AC和线段BC的中点时,线段EF的长为_________;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图2中按题目要求将图补充完整),得到的线段EF与线段AB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
    (2)应用:
    如图3,现有长为40米的拔河比赛专用绳AB,其左右两端各有一段(AC和BD)磨损了,磨损后的麻绳不再符合比赛要求. 已知磨损的麻绳总长度不足20米. 小明认为只利用麻绳AB和一把剪刀(剪刀只用于剪断麻绳)就可以得到一条长20米的拔河比赛专用绳EF. 小明所在学习小组认为此法可行,于是他们应用“线段中点”的结论很快做出了符合要求的专用绳EF,请你尝试着“复原”他们的做法:
    ①在图中标出点E、点F的位置,并简述画图方法;
    ②请说明①题中所标示E,F点的理由.
    【答案】(1)6;补图见解析,EF=12AB (2)①见解析(答案不唯一)②见解析.
    【分析】(1)如图1,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表示出EC和FC的长,则EF=EC+FC=12AB,得解;如图2,由EF=EC-FC=12AB,得解;
    (2)①如图3,在CD上取一点M,使CM=CA,F为BM的中点,点 E与点C重合;
    ②只要证明CF=20,点F在线段CD上即可.
    【详解】解:(1)点C,E,F在线段AB上时,
    因为点E是线段AC的中点,所以CE=12AC,
    因为点F是线段BC的中点,所以CF=12BC,
    所以EF=CE+CF=12AC+12BC=12AB,
    又AB=12,所以EF=6.
    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此时,EF=EC-FC═12AC-12BC=12AB.
    答案为:6;EF=12AB.
    (2)①
    图3
    如图,在CD上取一点M,使CM=CA,F为BM的中点,点E与点C重合. (答案不唯一)
    ②因为F为BM的中点,所以MF=BF.
    因为AB=AC+CM+MF+BF,CM=CA,
    所以AB=2CM+2MF=2(CM+MF)=2EF.
    因为AB=40米,所以EF=20米.
    因为AC+BD20米.
    因为点E与点C重合,EF=20米,
    所以CF=20米,所以点F落在线段CD上.
    所以EF满足条件.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倍、分及三角形的中位线,要熟练掌握线段中点的三种表达示:若点C是线段的中点,则有①AC=BC,②AB=2AC=2BC,③AC=BC=12AB.次数
    Pi-1Pi
    线段OPi的长
    第1次
    P0P1=12
    OP1=OP0−P0P1=1−12
    第2次
    P1P2=122
    OP2=OP1+P1P2=1−12+122
    第3次
    P2P3=123
    OP3=OP2−P2P3=1−12+122−123
    第4次
    P3P4=124
    OP4=OP3+P3P4=1−12+122−123+124
    第5次



    如图1,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的《几何原本》系统地论述了黄金分割,称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黄金分割是指把一条线段分割成两部分,使较大部分与全长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如图2,在线段AB上找一点C,把线段AB分成AC和CB两段,其中AC是较短的一段.如果AC:CB=CB:AB,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这个比值叫做黄金分割数,约为0.618,即AC=0.618BC,BC=0.618AB.

    相关试卷

    专题6.8 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重点题型和专项训练系列(浙教版):

    这是一份专题6.8 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重点题型和专项训练系列(浙教版),文件包含专题68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浙教版原卷版docx、专题68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浙教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4.8 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华东师大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4.8 线段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华东师大版)(解析版),共48页。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4.9 角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华东师大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4.9 角中的四种常见思想方法(华东师大版)(解析版),共69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