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整册优秀课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聚焦高考,任务要求,汉朝察举制,典例研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以时空坐标为指导,掌握中国古代主要历史时期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2.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察举制的利与弊;3.通过史料搜集,论述科举制较之前的选官制度更为合理的原因;4.通过分析古代国家制度的演变,感受中国古代制度的严密性与科学性,以及它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
学习任务一、(独立完成,用时10分钟)
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中国古代主要历史时期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相关知识点,并在课本上及时标画。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①举荐为官;②军功爵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重法吏);
前期:家世道德才能;后期:家世
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封闭性)
前期: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形成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①实行之初,利于选拔人才;②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后期举荐不实现象渐趋严重;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
各小组自行分配任务在8分钟的时间内核对表格内容,完善修改正确答案,小组相互提问背诵,保证全员过关。
学习任务二、【体系背诵】所有任务自己独立完成,如仍有疑问,可同桌相互讨论,完善答案。用时8分钟。 1、 2、
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整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其本质又是什么?
评价汉朝察举制的利与弊
选官方式:选官标准:选官权力:
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本质又是什么?
【拓展】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
由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
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由血缘、家世门第演变为才能、学识。
逐渐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中央集权加强。
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
(1)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2)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积功劳为官、征辟(重要补充)
3、评价:积极:①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②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局限: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②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谈谈科举制的影响?全体起立 用时5分钟
材料1: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材料3: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材料4:(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5:“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
积极: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消极:①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的发展。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科技的发展
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1.机构独立,与行政机关分离。2.依赖皇权,为皇权服务。3.体系严密,垂直监察。 4.以轻制重。 5.监督方式多样。
作用:①利于整顿吏治,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提高行政效率; ②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局限:受制于皇权,无法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实质:维护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
明——考满、考察;清:京察、大计
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始终围绕着皇权(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
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
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2.(2022·湖北·高考真题)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3. (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4.(2022·山东·高考真题)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5.(2021·全国·高考真题)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B
6.(2023·黑龙江哈尔滨·哈师大附中校考三模)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这说明了当时( )A.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B.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妥协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D.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演示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元概览•明要求,目标展示•定方向,基础必备•探新知,豪强大族,中央集权,上计制,御史大夫,庶族地主,对科举制度的评价,尚书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完美版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向僵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