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精品教案及反思
展开一 内容解读
本文以小标题的形式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仅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7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8—11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这一层次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事物发展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脱壳后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仅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的。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蝉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毁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一无所知。
第三层次(18—24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介绍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第24段写幼虫钻到地穴后“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之后,蝉大概要在地下生活四年才出现,这就是课文第2段开头所写的“蝉的初次出现”。这样,课文就把蝉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衔接起来并连成一体了。
第四层次(25—26):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对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二 技法总结
语言形象生动。
本文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说明中运用文学笔法,把蝉的形象写得亲切生动、活泼有趣。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把不为一般人所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例如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脱壳的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产卵后受到敌人侵害的场面就十分生动。还有对蝉脱壳这一过程的描写连用了多个动词,把一个活生生的蝉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三 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对蝉从幼虫到成虫和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引导我们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了我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1.作家作品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用12年时间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他被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而《蝉》这篇课文就出自《昆虫记》。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昆虫记》一书描述了自然界中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努力。书中共涉及一百多种昆虫。法布尔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散文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记录了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2.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文首先是用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包括阐释事理的合理性)。不管是对实体事物的说明,还是对非实体事物的说明,都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做到内容真实可靠、解说清楚明白。
(2)题材的广泛性
科学小品文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领域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基础学科到尖端科学,从奇妙的微生物到人类社会,从石器到电脑,从沙漠到海洋,从地层变化到天体运行……茫茫宇宙,大千世界,无不是科学小品文的天下。
(3)语言的形象性
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轻松活泼,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隧道(suì) 涂墁(màn) 防御(yù) 恶劣(liè)
纤维(xiān) 轧碎(yà) 黏土(nián) 倒悬(xuán)
喧嚣(xiā) 孵化(fū) 暴晒(bà) 折zhòu(皱)
联jié(结) 跳蚤(za) 车辙(zhé) 寻mì(觅)
欢yú(愉) 顾忌(jì) 罅隙(xià) 无动于衷(zhōnɡ)
2.解释下列词语。
(1)罅隙:缝隙。
(2)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3)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处于异常困苦、危急的境地。
(4)顾忌:因有顾虑,不敢大胆说话或行动。
(5)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触动的事毫无反应,对应该关心的事毫不关心。
【教学目标】
1.了解蝉的地穴特点和蝉卵的特征,把握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性和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关注作者的写作基础,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在对昆虫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一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蝉)
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有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一起去了解蝉吧。
导入二 同学们,你们当中有熟悉法布尔这位昆虫学家的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找学生介绍法布尔)同学说得非常好。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的《昆虫的故事》(《昆虫记》)是大家都熟知的作品。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著作,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蝉》就选自这部作品。
导入三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大家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不知道没有关系,我来告诉大家,这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名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蝉》就是法布尔的作品。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吧!
二 速读,概括主要内容
1.鲁迅曾把《昆虫的故事》评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用两个15字以内的句子概括本课与蝉有关的两节讲了蝉的什么故事。
【预设一】讲了蝉的地穴的特点。
【预设二】讲了蝉产卵和卵孵化的过程。
建议:以上预设都不够全面,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应引导学生关注主问题中的“用两个15字以内的句子概括”,“概括”应该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叙述,而且要求简明,以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故事。第二部分:写蝉从卵到幼虫的成长故事。
2.提问:这两个故事有没有共同点?请用“好( )的故事”进行归纳。
【预设】好(生动的)故事。好(有趣的)故事。好(感人的)故事。
三 细读,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1.导入: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那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蝉并将其写下来的呢?现在请大家在分组细读的过程中解答这个问题。
2.小组讨论,教师可适时点拨。
3.师生同解。
地穴的特点:洞口是约一英寸口径的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隧道大都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穴道墙壁涂墁得很坚固。
蝉的生活习性:喜欢干燥、阳光多的地方;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
三个层次:作者对蝉的地穴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分为地表、洞穴、地上三个层次,即是按照从地表到洞穴,再由洞穴到地上的顺序来写的。
写蝉的卵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4.提问:如果用“好( )的蝉”这一短语来给本阶段对蝉的认识进行归纳,你会怎么填写呢?
预设:好(可爱的)蝉、好(宽容的)蝉、好(勤奋的)蝉、好(愚笨的)蝉、好(美丽的)蝉、好(感人的)蝉。
一 思读,了解本文文艺性和科学性兼具的特点,通过具体句段分析说明方法
预设1:“蝉的地穴”第6段中有体现“趣”的句子:“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这句话中的“溜”字非常具有文学性,不仅写出了蝉的动作,还透过动作写出了蝉在不同气候下不同的应对策略,表现了它的聪明机智。
预设2:“蝉的卵”第19段中也有体现“趣”的句子:“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句话写出了蝉的幼虫慵懒、可爱的日常。作者文艺性的笔法使读者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兴趣倍增。
预设3:列数字。如:“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预设4:举例子。如:“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预设5:作比较。作者拿矿工和铁路工程师与蝉作比较,形象地说明了蝉的幼虫聪明、能干,会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使隧道的墙壁不会塌下来。
二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作者深层次的情感,体会文章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1.导入:被文学界尊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户农家,从小过着极其穷困的生活。正因为他是在劳苦大众之中长大的,所以他理解、同情劳苦人民,而且他还以这种同情劳苦人民的心去同情渺小的昆虫,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甚至歌颂微不足道的昆虫。
2.作者以爱和兴趣为前提,以科学家特有的耐力和细致观察写作对象,并予以客观记录。请大家列举一两例。
【明确】如“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中“一指厚”这一数据的表述为确指,说明作者观察细致;而对蝉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却用了“大概是四年”来表述,因为对作者来说它还是一个秘密。
如“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是作者长期观察,又通过用刀子深入挖掘进行实际探察而了解到的真实情况。
3.理解“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所饱含的情感。
【明确】这句充满感慨的话概括了蝉的一生,“四年”与“一个月”,长短悬殊的对比,既照应了对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的产卵、孵化过程的叙述,并且对全文作了形象的总结,还激起了人们对蝉这种小生灵的敬佩、同情,令人深思。
4.拓展阅读文学作品中的蝉,并和现实生活中的蝉进行比较,为蝉正名。
学生能结合已经读过的像虞世南的《蝉》《伊索寓言》中的蝉的形象等来谈即可。
三 板书设计
四 课堂小结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蝉的一生,似乎就浓缩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和人类相比,蝉是渺小的。然而,蝉的精神却是伟大的。更值得我们赞颂的是法布尔——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感谢他,让科学离我们不再遥远;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科学是这么有趣;感谢他,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万物皆有灵。
五 布置作业
认真研究一种动物,通过自己的观察写一篇文章。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分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课前导入,知识链接,积累词语,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蝉之印象,蝉的故事,蝉之趣,蝉的一生既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蝉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