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第1页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第2页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第3页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第4页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第5页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第6页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第7页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第8页
    还剩4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教材融合,考情分析,目录索引,PARTONE,复习目标,网络构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听、练、评、考五个环节:第1环节——读: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条理网络化。第2环节——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第3环节——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第4环节——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第5环节——考:结合学校周考练安排,特别训练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如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42
    第1课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隋唐政治制度)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隋唐选官制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隋唐赋税制度)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唐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中医药的成就)P80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P8
    考点一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 选官制度(选必一)知识点2 三省六部制知识点3 赋税制度(选必一)【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 中枢政务机构考向2 选官制度(科举制)
    考点二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发展【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知识点2 文学艺术(选必三)知识点3 科技(选必二)知识点4 中外文化交流【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 隋唐经济发展考向2 中外文化交流
    1、通过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的重要改革和制度变化、区域开发、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历史意义。2、通过把握三国至隋唐五代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与社会领域中的新成就、新变化。
    考点一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
    知识点1 选官制度(选必一)
    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
    2、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分九等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西晋时期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世;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3、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1)产生: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发展:①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创立殿试制度;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目,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④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⑤明朝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⑥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3)特点:分科考试、以才选官、自由报考、公平竞争(4)影响:
    4、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才能学识。②选拔方式:由地方评定、推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③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④选官基础: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②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③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④设立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4、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②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5、三省六部制的影响:①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②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③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④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3 赋税制度(选必一)
    古代民众的义务:“赋”+“役”“税”: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人头税、田亩税)“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力役 、军役、杂役等)
    1、古代前期赋税制度的变化
    2、两税法(1)背景: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制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①户籍损坏,人口不实②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③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④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2)评价:利:①放松了人身控制,体现了公平公正②简化了税收名目,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③推动商品经济发展④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弊:①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税额,各州之间税赋轻重不均;②各类加征及苛敛杂税没有真正减税;③土地兼并严重;④没有灾害减免的规定等
    古代前期赋税制度的变化趋势: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转变以财产为主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③税收种类简化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考向1 中枢政务机构
    1.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
    2.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
    3.《资治通鉴》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下列项中,与这一赋税制度的产生处于同一朝代的有(    )①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②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③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④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考向2 选官制度(科举制)
    1.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施行C.中央集权的加强D.市民文化的兴盛
    2.唐以来“士人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许多地方修建了“文峰塔”“文昌阁”,还修建了题名碑和牌坊彰显功名荣耀。这些现象可以说明A.崇文抑武成为治国方针B.民间向学风气日益浓厚C.社会风俗受到科举影响D.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3.为了能够全面了解考生平时的水平,741年,礼部侍郎韦陟要求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将平时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称“纳省卷”;同时还允许有名望的公卿贤达向主考官推荐优秀考生,甚至可以共同决定拟录取名单,称为“通榜”。唐代的这些做法(   )A.有助于平衡中枢权力B.利于弥补考试取士的局限C.消融了社会阶级差别D.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考点二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发展
    知识点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道教≠道家学派: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而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创立的一个思想学派。唐朝“三教并行”政策的影响:①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②唐朝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③三教并行,有利于儒、佛、道各自独立发展中相互争论、相互融合。(二)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三)儒学式微1、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②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③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④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的社会问题:①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②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3、如何应对佛教盛行问题?(在每次经受打击之后,佛教通过内外调整,又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①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之厄”)②民间出现反佛现象(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镇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
    (四)儒学发展:从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历史纵横:魏晋玄学①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②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③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知识点2 文学艺术(选必三)
    唐诗风格差异大的原因:(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①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②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特质:①魏晋南北朝文化打破两汉文化独尊的文化模式,多元发展,不断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②隋唐文化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将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等。
    2、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是什么?①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②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③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④文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
    知识点3 科技(选必二)
    特点:领域众多、唐朝出现发展高峰,世界领先
    知识点4 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交流:①法显、玄奘至天竺,求得真经万世传②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③求法长安学问僧,高僧空海归东瀛2、其他方面:①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②新罗(朝鲜)、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③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3、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②交往领域涉及面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主要以贸易、佛教为纽带。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4、新时期如何才能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继承、吸收、融合、创新;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的培养;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增强综合国力。
    1.南北朝时,各国正史均视已方为正统而详加记载,均视对方为索虏或岛夷而予以贬斥。唐初,在统治者提倡的修史热潮中,李延寿搜集各类史料,重新编写出关于南北朝的史书,并命名为《南史》和《北史》,得到统治者的大力赞誉。这反映出(   )A.儒学重新占据统治地位B.国家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进程C.南北方文化差异的消失D.唐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史学编纂
    2.《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3.唐朝前期诗人陈子昂在《答洛阳主人》一诗中,抒发了不凡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这折射出唐朝前期(   )A.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B.科举考试提升了儒生文学修养C.文学主题世俗化明显D.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艺术形式
    考向2 中外文化交流
    1.唐时波斯商人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国南方素有“舶主”之称。唐代高僧鉴真发现,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关于唐朝的对外关系,由此可以得出(   )A.海路交通促进中外交往B.与阿拉伯帝国关系密切C.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D.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
    2.为了照顾外邦学生,唐朝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淮南节度使军中任职。这可以佐证唐朝(    )A.对外政策的开放性B.民族关系的交融性C.选官方式的多样性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3.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这说明(   )A.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始于汉朝B.接触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C.隋唐时期中外交往交流达到顶峰D.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1.(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2.(2021·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3.(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

    相关课件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融合,考情分析,复习目标,网络构建,梳理预测,目录索引,真题感悟,PARTONE,夯基·知识梳理,探究·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统一国家的发展第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统一国家的发展第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D,2艺术,答案C,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第2单元第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第2单元第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科考试,进士科,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政事堂,赋税制度,均田令,人身控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