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491904/0-171040381652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491904/0-171040381657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491904/0-17104038166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简答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大题有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同时做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5s时,甲物体的速度为15m/s
B.乙物体在0~10s内相对于地面速度为20m/s
C.在5s时,甲物体比乙物体多运动了5m
D.两物体在10s时,甲比乙运动路程少5m
2.小明和爸爸从榆林返回西安的高速公路上,看到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图乙所示是某时刻汽车仪表盘上的速度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车全程的平均车速为90km/h
B.从标志牌到西安车速不得超过120m/s
C.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处至少行驶15分钟才能到达西安
D.如果汽车以图乙中的速度匀速行驶20min,通过的路程为180km
3.甲、乙两同学通过蓝牙传输信息的有效距离是5m。甲同学在(0,﹣3)位置以1.5m/s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行走,同时乙同学在(﹣4,0)位置以2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行走,则甲、乙两同学保持蓝牙耳机有效传输的时间为( )
A.2sB.3sC.4sD.5s
4.2023年10月2日,杭州亚运会跆拳道比赛中国队夺冠后,00后DJ梁浩楠高唱《歌唱祖国》以示祝贺,唱“红”了亚运会,观众们热血沸腾。关于美妙歌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歌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歌声给观众传递了能量
D.扩音器增大了歌声的音调
5.我市在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要求文明从口做起,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要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角度分析,这里“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6.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由65件青铜钟组成,用钟锤敲击编钟发出声音,大小不同的编钟由青铜材料铸造,厚薄和质量不同,敲击时能发出不同的( )
A.音色B.响度C.音调D.音乐
7.“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诗句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8.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5℃
B.该物质在BC和EF段都吸热,都是固液共存状态
C.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6min
D.在DE段,该物质为固态,是降温放热过程
9.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描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这一现象的是( )
A.B.C.D.
10.如图所示是2023年杭州亚运会中的一些场景及现象,其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是( )
A.甲图:观众看到游泳池清澈的池底,感觉池水很浅
B.乙图:射击运动员在射击前,端枪瞄准靶心
C.丙图:滑雪运动员在地面上的影子
D.丁图:皮划艇运动员在等待比赛时,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
11.一个透明均匀的玻璃球被摔碎成三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都是凸透镜
B.①③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C.②③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D.只有①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12.汽车倒车时,车后的景物通过摄像头成像、光电信号的转换,可清晰地展现在显示屏上,大大提高了倒车的安全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的镜头可能是凹透镜
B.在拍摄时,障碍物到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C.障碍物通过摄像头的镜头所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如果显示屏中障碍物的像变大,则障碍物离车尾的距离也在变大
13.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喜欢拍照的老师收集了部分学生实验操作时的照片,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14.冰雕是哈尔滨冬天最亮丽的风景线。一件外观体积为200dm3的冰雕作品融化成水后,质量为135kg,则该冰雕作品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是_____m3。聪明的小杜同学通过计算得知,该冰雕作品在未融化之前,有空心的部分,则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dm3。(冰的密度:0.9×103kg/m3)( )
A.150 50B.1.35×10﹣1 50
C.135 65D.1.5×10﹣1 65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5.图1中的物体长度为 cm;图2中秒表的读数为 s。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 (选填“消除”或“减小”)误差。
16.甲、乙两位同学分别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自西向东行驶,他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甲同学骑行的速度为 m/s;以甲为参照物,乙运动的方向为向 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跟 成正比。
17.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演员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演奏,梆子受到敲击,由于 而发声,敲击的快慢不同,发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也不同;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仪器,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的性质。
18.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 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19.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时,当水温为89℃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5min后水开始沸腾。水沸腾后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利用记录的数据绘制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可知,随着时间增加,水在沸腾时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水的沸点是 ℃。此时实验室的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20.为了保障汽车在高速公路安全行驶,交通管理部门在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2m,就安装一个叫“夜精灵”的玻璃凸起元件,如图所示。夜间汽车行驶时,在灯光的照射下,司机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夜精灵”的工作原理是 。
21.小华喝水时不小心在物理书上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书,他发现书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 (填“凹”或“凸”)透镜,书上的文字经过水滴后形成放大的 (填“实”或“虚”)像。小华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上方,慢慢调节放大镜和水滴间的距离,发现能看清水滴下更微小的物体,这时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填“显微镜”或“望远镜”)。
22.一个质量为55kg的宇航员从地球进入太空后,质量 。如果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等,那么宇航员的体积是 m3(ρ水=1.0×103kg/m3)。我们常说的“油比水轻”是指油的 比水小。
三、作图与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23题2分,24题3分,共5分)
23.小腾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匀速行驶8s经过的路程为16m,请在如图两个坐标系中画出他运动v﹣t图象和s﹣t的图象。
24.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司机因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他说:“先生,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小时!”这位司机反驳说:“不可能!我才开了10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先生,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小时里将行驶60千米。”“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千米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千米。”与同学讨论,该司机不懂哪个物理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9分)
25.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实验的原理是 ,该实验中还需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目的是延长运动时间。
(3)在测量AC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26.小叶在练习时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于是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学姐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她们找到了下表所列四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物理学中把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选择编号A和C,研究声音的音调与 关系。
(2)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为 、 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应该可以得到的结论 。
(3)在验证猜想三时,学姐发现粗心的小师妹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而选择编号B和C两种规格的琴弦, (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二。
27.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雨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为了使冰受热均匀,试管中应加入 (选填“碎冰块”或“大冰块”);
(2)小雨绘制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小雨还想利用这套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他先把试管和搅拌棒取出,再把温度计插入烧杯的水中。为了缩短给水加热的时间,烧杯中的水应该 (选填“增加”或“减少”)一些。记录测量数据后,小雨又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小雨通过对比图乙和图丙所示,发现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有着相同的特点:都需要吸收热量,温度都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如丁图 (选填“A”或“B”),在烧杯口处看到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5)另外一位同学采用如图戊所示,试管和烧杯中均装有水,用此方法进行加热足够长时间,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28.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本实验中纸板ABDC的主要作用是:①显示 ;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实验中应选用 (选填“光滑”或“粗糙”)一些的纸板,这样可以让光在纸板上发生 反射,让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见光路;
(2)如图甲所示,若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则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 (选填“增大”或“减小”)的度数为 ;
(3)接着做如图乙所示操作,将纸板NBDO沿ON后折,在纸板NBDO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 (选填“存在”或“消失”);
(4)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同一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能做到,你认为没能做到的原因是 。
29.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操作,小明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实验时,小明首先调节 、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小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4分、32题5分、33题7分,共16分)
30.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过ETC通道前的减速带,3s后到达识别区起点。听到提示音后,减速通过识别区起点到自动栏杆间的24m距离,所用时间为4s。求:
(1)ETC通道前的减速带长度;
(2)通过识别区起点到自动栏杆间平均速度;
(3)设备升级后,车辆在减速带前保持10m/s可匀速通过而不需减速。则设备升级后,该车从减速带起点到自动栏杆处所需时间。
31.火车沿直线朝着山崖以30m/s的速度行驶,在距山崖不远处鸣笛,经过4s后便听到了从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火车长200m,求:
(1)4s内火车行驶的路程;
(2)鸣笛时火车离山崖的距离;
(3)火车行至山崖后,完全穿过山崖下的隧道用了3min,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32.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它的示数为10℃,放入沸水中,它的示数为90℃,求:
(1)该温度计的示数为25℃时,实际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2)当实际温度为25℃时,此温度计的示数为多少摄氏度?
(3)若测某一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示数恰好与实际温度相同,此时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同时做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5s时,甲物体的速度为15m/s
B.乙物体在0~10s内相对于地面速度为20m/s
C.在5s时,甲物体比乙物体多运动了5m
D.两物体在10s时,甲比乙运动路程少5m
【解答】解:A、由图像可知,甲物体5s内运动路程为15m,在5s时,甲物体的速度为v甲===3m/s,故A错误;
B、乙物体在0~10s内相对于地面运动了10m,在10s内,乙的速度为v乙===2m/s,故B错误;
C、在5s时,甲物体运动了s甲=v甲t=3m/s×5s=15m,乙物体运动了s乙=v乙t=2m/s×5s=10m,在5s时,甲物体比乙物体多运动了5m,故C正确;
D、由图像可知,两物体在10s时,运动路程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2.小明和爸爸从榆林返回西安的高速公路上,看到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图乙所示是某时刻汽车仪表盘上的速度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车全程的平均车速为90km/h
B.从标志牌到西安车速不得超过120m/s
C.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处至少行驶15分钟才能到达西安
D.如果汽车以图乙中的速度匀速行驶20min,通过的路程为180km
【解答】解:A、图乙所示是某时刻汽车仪表盘上的速度计,速度计上显示的是汽车的瞬时速度为90km/h,不是平均速度,故A错误;
B、根据对交通标志牌的了解可知,圆形标志牌表示的含义是此路段车速不得超过120km/h,故B错误;
C、由图可知,从此标志牌到的路程为30km,此路段最大车速为120km/h,
则根据v=可得,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处到达西安最少需要的时间为t===0.25h=15min,故C正确;
D、如果汽车以图乙中的速度匀速行驶20min,通过的路程为s=vt′=120km/h×h=40km,故D错误。
故选:C。
3.甲、乙两同学通过蓝牙传输信息的有效距离是5m。甲同学在(0,﹣3)位置以1.5m/s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行走,同时乙同学在(﹣4,0)位置以2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行走,则甲、乙两同学保持蓝牙耳机有效传输的时间为( )
A.2sB.3sC.4sD.5s
【解答】解:由甲和乙的初始位置、速度、运动方向和数学上的勾股定理可知2s后甲和乙相遇,到达坐标原点,
然后甲和乙间的距离开始变大,
当甲再经过2s时,甲又通过的路程为s=vt=1.5m/s×2s=3m,
此时,乙又通过的路程为s'=v't=2m/s×2s=4m,
由勾股定理知此时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为5m,已经达到蓝牙耳机传输的最大有效距离,
甲、乙同学保持蓝牙耳机有效传输的时间为2s+2s=4s,故C正确。
故选:C。
4.2023年10月2日,杭州亚运会跆拳道比赛中国队夺冠后,00后DJ梁浩楠高唱《歌唱祖国》以示祝贺,唱“红”了亚运会,观众们热血沸腾。关于美妙歌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歌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歌声给观众传递了能量
D.扩音器增大了歌声的音调
【解答】解:A、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歌声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错误;
C、歌声给观众传递了信息,故C错误;
D、扩音器增大了歌声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A。
5.我市在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要求文明从口做起,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要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角度分析,这里“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解答】解:要求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说声音再小一些,所以从声音的特性角度分析,“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
故选:A。
6.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由65件青铜钟组成,用钟锤敲击编钟发出声音,大小不同的编钟由青铜材料铸造,厚薄和质量不同,敲击时能发出不同的( )
A.音色B.响度C.音调D.音乐
【解答】解: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因振动发出声音。
大小不同的编钟厚薄和质量不同,敲击时编钟振动的快慢不同,音调不同,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诗句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解答】解:A、冰是水的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A正确;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8.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5℃
B.该物质在BC和EF段都吸热,都是固液共存状态
C.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6min
D.在DE段,该物质为固态,是降温放热过程
【解答】解:A、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该物质的熔化和凝固对应的温度都是45℃,熔点和凝固点都为45℃,故A正确;
B、在BC段,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在EF段,该物质不断放热,但温度不变,都是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
C、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C错误。
D、在DE段,该物质为液态,是降温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9.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描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这一现象的是( )
A.B.C.D.
【解答】解:A、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图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了,故A错误;
B、当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图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了,故B错误。
C、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应该向法线方向发生偏折,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图中折射光线没有向法线方向发生偏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了,故C错误;
D、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图中光线符合光的折射规律,故D正确。
故选:D。
10.如图所示是2023年杭州亚运会中的一些场景及现象,其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是( )
A.甲图:观众看到游泳池清澈的池底,感觉池水很浅
B.乙图:射击运动员在射击前,端枪瞄准靶心
C.丙图:滑雪运动员在地面上的影子
D.丁图:皮划艇运动员在等待比赛时,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
【解答】解:A、观众看到游泳池清澈的池底,感觉池水很浅,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正确;
B、射击运动员在射击前,端枪瞄准靶心,是光的直线传播,故B错误;
C、滑雪运动员在地面上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
D、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1.一个透明均匀的玻璃球被摔碎成三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都是凸透镜
B.①③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C.②③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D.只有①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由图可知,①③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②中间薄边缘厚,属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综上分析可知,选项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2.汽车倒车时,车后的景物通过摄像头成像、光电信号的转换,可清晰地展现在显示屏上,大大提高了倒车的安全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的镜头可能是凹透镜
B.在拍摄时,障碍物到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C.障碍物通过摄像头的镜头所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如果显示屏中障碍物的像变大,则障碍物离车尾的距离也在变大
【解答】解:
A、摄像头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故A错误;
BCD、倒车影像系统的原理与照相机的原理是相同的,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显示屏中障碍物的像变大,则障碍物离车尾的距离在变小,故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3.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喜欢拍照的老师收集了部分学生实验操作时的照片,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的底部,故A错误;
B.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从刻度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开始量起,故B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前,发现横梁不平衡时,应将游码归零,然后调节平衡螺母,故C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或者凸液面的最高处相平,故D正确;
故选:D。
14.冰雕是哈尔滨冬天最亮丽的风景线。一件外观体积为200dm3的冰雕作品融化成水后,质量为135kg,则该冰雕作品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是_____m3。聪明的小杜同学通过计算得知,该冰雕作品在未融化之前,有空心的部分,则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dm3。(冰的密度:0.9×103kg/m3)( )
A.150 50B.1.35×10﹣1 50
C.135 65D.1.5×10﹣1 65
【解答】解:冰熔化成水,状态变化,但质量不变,
所以135kg的冰雕作品熔化成水后其质量:m水=m冰=135kg;
由ρ=得水的体积:
V水===0.135m3=1.35×10﹣1m3,
冰的体积为V冰===0.15m3=150dm3,
冰雕作品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空心=V﹣V冰=200dm3﹣150dm3=50dm3,故B正确。
故选:B。
15.图1中的物体长度为 3.40 cm;图2中秒表的读数为 398 s。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 减小 (选填“消除”或“减小”)误差。
【解答】解: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对准1.00cm,右端的读数为4.40cm,物体的长度l=4.40cm﹣1.00cm=3.40cm
秒表小表盘的分度值为0.5miin,读数为6min,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由于分针已过半,读数为38s,图中秒表的读数为6min38s=398s
只要有测量就存在误差,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
故答案为:3.40;398;减小。
16.甲、乙两位同学分别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自西向东行驶,他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甲同学骑行的速度为 4 m/s;以甲为参照物,乙运动的方向为向 向西 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跟 时间 成正比。
【解答】解:由图像可知,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t甲=15s时,通过的路程s甲=60m,所以甲同学骑行的速度v甲===4m/s;
由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小于甲通过的路程,所以乙骑行的速度小于甲骑行的速度,
因为甲、乙两位同学分别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自西向东行驶,v甲>v乙,
所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故答案为:4;向西;时间。
17.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演员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演奏,梆子受到敲击,由于 振动 而发声,敲击的快慢不同,发声的 音调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也不同;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仪器,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能量 的性质。
【解答】解:梆子受敲击时,梆子振动产生声音;
敲击的快慢不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仪器,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的性质。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能量。
18.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 超声 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3000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真空不能传声 。
【解答】解:(1)运用声呐系统探测海洋深度时,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波,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4s=2s,
该处海水的深度:
h=vt=1500m/s×2s=3000m;
(2)月亮周围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故答案为:超声;3000;真空不能传声。
19.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时,当水温为89℃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5min后水开始沸腾。水沸腾后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利用记录的数据绘制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可知,随着时间增加,水在沸腾时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水的沸点是 99 ℃。此时实验室的气压 低于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解答】解:(1)(2)水5min后水开始沸腾,由图像可知,水在5min后温度一直保持99℃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故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沸点是99℃;
(3)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此时水的沸点是99℃,说明当地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不变;99;低于。
20.为了保障汽车在高速公路安全行驶,交通管理部门在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2m,就安装一个叫“夜精灵”的玻璃凸起元件,如图所示。夜间汽车行驶时,在灯光的照射下,司机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夜精灵”的工作原理是 光的反射 。
【解答】解:由于“夜精灵”的形状如同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汽车灯光射来时,光线经过玻璃微珠折射后,在玻璃微珠背面发生反射,然后沿原路返回,这样司机就可以看清黑夜中的标志牌。
故答案为:光的反射。
21.小华喝水时不小心在物理书上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书,他发现书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 凸 (填“凹”或“凸”)透镜,书上的文字经过水滴后形成放大的 虚 (填“实”或“虚”)像。小华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上方,慢慢调节放大镜和水滴间的距离,发现能看清水滴下更微小的物体,这时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显微镜 (填“显微镜”或“望远镜”)。
【解答】解:(1)(2)因为小水滴中间比边缘厚,所以小水滴就相当于凸透镜;微小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再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放大镜和水滴的位置,此时小水滴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当于显微镜,所以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
故答案为:凸;虚;显微镜。
故答案为:凸;虚;显微镜。
22.一个质量为55kg的宇航员从地球进入太空后,质量 不变 。如果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等,那么宇航员的体积是 5.5×10﹣2 m3(ρ水=1.0×103kg/m3)。我们常说的“油比水轻”是指油的 密度 比水小。
【解答】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特性,不随位置改变而改变,质量为55kg的宇航员从地球进入太空后,质量不变;
宇航员的体积为V===5.5×10﹣2m3;
“油比水轻”是指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故答案为:不变;5.5×10﹣2;密度。
23.小腾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匀速行驶8s经过的路程为16m,请在如图两个坐标系中画出他运动v﹣t图象和s﹣t的图象。
【解答】解:
物体的速度v===2m/s。
在速度与时间图象中匀速直线运动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在甲图中的纵轴的2m/s处作横轴的平行线段;
在路程与时间图象中匀速直线运动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首先根据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确定各点,然后用平滑的直线连接起来,如下图:
24.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司机因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他说:“先生,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小时!”这位司机反驳说:“不可能!我才开了10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先生,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小时里将行驶60千米。”“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千米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千米。”与同学讨论,该司机不懂哪个物理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解答】解:该司机不懂的物理概念是:速度;警察说的是司机驾车的快慢,即速度;司机说的是时间和路程;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它的大小与时间长短、路程多少无关。现实生活中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25.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实验的原理是 v= ,该实验中还需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目的是延长运动时间。
(3)在测量AC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选填“大”或“小”)。
【解答】解:(1)本实验的原理是:v=;测平均速度需要用到刻度尺与秒表分别来测量路程与时间;
(2)坡度很小,小车下滑速度就较小,所用时间较长,这样就比较方便准确的测量时间;
(3)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会晚一些,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故答案为:(1)v=;秒表;(2)小;(3)大。
26.小叶在练习时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于是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学姐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她们找到了下表所列四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物理学中把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控制变量法 。选择编号A和C,研究声音的音调与 长度 关系。
(2)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为 A 、 B 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应该可以得到的结论 在材料、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音调越高 。
(3)在验证猜想三时,学姐发现粗心的小师妹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55 ;而选择编号B和C两种规格的琴弦, 不能 (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二。
【解答】解:(1)由实验可知,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A和C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故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选择编号A和C,研究声音的音调与长度关系。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使其横截面积不同,由表可知,应选择编号为A、B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应该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材料、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音调越高。
(4)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B、D进行探究,则表格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55。
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想验证猜想二,应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改变其长度,但B、C的横截面积相同和长度均不相同,故不能验证猜想二。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法;长度;(2)A;B;在材料、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音调越高;(3)55;不能。
27.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雨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为了使冰受热均匀,试管中应加入 碎冰块 (选填“碎冰块”或“大冰块”);
(2)小雨绘制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小雨还想利用这套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他先把试管和搅拌棒取出,再把温度计插入烧杯的水中。为了缩短给水加热的时间,烧杯中的水应该 减少 (选填“增加”或“减少”)一些。记录测量数据后,小雨又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小雨通过对比图乙和图丙所示,发现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有着相同的特点:都需要吸收热量,温度都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如丁图 A (选填“A”或“B”),在烧杯口处看到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是 液化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5)另外一位同学采用如图戊所示,试管和烧杯中均装有水,用此方法进行加热足够长时间,试管中的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解答】解:(1)为了使冰受热均匀,试管中应加入碎冰块,更容易搅拌;
(2)由冰熔化图像发现,冰熔化时温度有一段保持不变,说明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即为晶体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
(3)为缩短给水加热时间,可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由冰的熔化图像和水的沸腾图像发现,冰熔化过程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水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变,持续吸热,故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有着相同的特点:都需要吸收热量,温度都不变。
(4)水沸腾时,此时有大量的气泡生成,并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图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在烧杯口处看到大量“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5)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收热量,小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大烧杯中水也达到沸点,小试管中的水和大烧杯中水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小试管中的水只能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收热量,不能沸腾;
故答案为:(1)碎冰块;(2)晶体;(3)减少;不变;(4)A;液化;(5)不能。
28.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本实验中纸板ABDC的主要作用是:①显示 光路 ;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实验中应选用 粗糙 (选填“光滑”或“粗糙”)一些的纸板,这样可以让光在纸板上发生 漫 反射,让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见光路;
(2)如图甲所示,若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则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的度数为 40° ;
(3)接着做如图乙所示操作,将纸板NBDO沿ON后折,在纸板NBDO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 存在 (选填“存在”或“消失”);
(4)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同一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能做到,你认为没能做到的原因是 光路是可逆的 。
【解答】解:(1)实验中用纸板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是由于纸板表面粗糙,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这样可以记录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
(2)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此时入射角和反射角都减小20°,故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夹角减小共40°。
(3)纸板NOD沿ON向后折,此时在纸板NOD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是反射光线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此时因为纸板后折时光路不便于我们观察到。
(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光路是可逆的,故他们不可能做到。
故答案为:(1)光路;粗糙;漫;(2)减小;40°;(3)存在;(4)光路是可逆的。
29.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操作,小明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2)实验时,小明首先调节 烛焰 、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
(3)小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生活中的 投影仪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60.0cm﹣50.0cm=10.0cm;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小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10.0;(2)烛焰;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投影仪;
30.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过ETC通道前的减速带,3s后到达识别区起点。听到提示音后,减速通过识别区起点到自动栏杆间的24m距离,所用时间为4s。求:
(1)ETC通道前的减速带长度;
(2)通过识别区起点到自动栏杆间平均速度;
(3)设备升级后,车辆在减速带前保持10m/s可匀速通过而不需减速。则设备升级后,该车从减速带起点到自动栏杆处所需时间。
【解答】解:(1)由速度公式v=可得,ETC通道前的减速带长度s1=v1t1=10m/s×3s=30m;
(2)小轿车通过识别区起点到自动栏杆间平均速度;
(3)设备升级后,车通过的路程s3=s1+s2=30m+24m=54m,
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时间。
答:(1)ETC通道前的减速带长度为30m;
(2)通过识别区起点到自动栏杆间平均速度为6m/s;
(3)该车从减速带起点到自动栏杆处所需时间为5.4s。
31.火车沿直线朝着山崖以30m/s的速度行驶,在距山崖不远处鸣笛,经过4s后便听到了从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火车长200m,求:
(1)4s内火车行驶的路程;
(2)鸣笛时火车离山崖的距离;
(3)火车行至山崖后,完全穿过山崖下的隧道用了3min,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解答】解:(1)由v=可得,4s内车行驶的路程:
s1=v1t=30m/s×4s=120m;
(2)由v=可得,声音传播的路程:
s2=v2t=340m/s×4s=1360m,
鸣笛时车离山崖的距离:
s=(s车+s声)=×(120m+1360m)=740m;
(3)火车穿过隧道的时间:t′=3min=180s,
火车穿过隧道的路程:
s′=v1t′=30m/s×180s=5400m,
隧道的长度:s隧道=s′﹣s车长=5400m﹣200m=5200m。
答:(1)4s内车行驶的路程是120m;
(2)鸣笛时火车离山崖740m;
(3)隧道的长度是5200m。
32.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它的示数为10℃,放入沸水中,它的示数为90℃,求:
(1)该温度计的示数为25℃时,实际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2)当实际温度为25℃时,此温度计的示数为多少摄氏度?
(3)若测某一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示数恰好与实际温度相同,此时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解答】解:(1)当温度计的示数为25℃时,实际温度t=(25﹣10)×=18.75℃。
(2)当实际温度t=25℃时,该温度计的示数t′=+10℃=30℃。
(3)设液体的实际温度为t,则:=
t=50℃。
故答案为:(1)该温度计的示数为25℃时,实际温度是18.75摄氏度;
(2)当实际温度为25℃时,此温度计的示数为30摄氏度;
(3)若测某一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示数恰好与实际温度相同,此时温度是50摄氏度。编号
规格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mm2)
A
雪山蚕丝
55
1
B
雪山蚕丝
55
0.5
C
雪山蚕丝
80
1
D
神羊肠衣
①
0.5
编号
规格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mm2)
A
雪山蚕丝
55
1
B
雪山蚕丝
55
0.5
C
雪山蚕丝
80
1
D
神羊肠衣
①
0.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模)(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是,下列实例中,减小压强的是,下列一些物理数据,符合实际的是,下列实例中,利用大气压强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