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后复习题
展开知识点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我国不同地区出现的生态问题不同(见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沙漠化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干旱半干旱地区B.季风气候区
C.高寒地区D.湿润地区
2.与C地相比,D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下水位高B.海水倒灌
C.多大风天气D.大水漫灌
3.A、B两地水土流失的危害都包括( )
A.夏季暴雨增多B.耕地减少
C.地表沟壑纵横D.岩石裸露
知识点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读图,完成4~5题。
4.贵州省属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
5.贵州省不利于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科技落后
B.土地石漠化严重
C.气候条件恶劣
D.人才和资金匮乏
下图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百分比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目前形成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B.人类活动
C.历史因素D.政策因素
7.属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面积巨大的自然原因的是( )
A.蒸发量少B.日温差小
C.远离海洋D.耕地较少
8.土地荒漠化带来的最突出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B.沙尘暴
C.洪涝D.滑坡
知识点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沙漠小米,是阿拉善地区一种新型节水型小米。通过种植沙漠小米,可为当地节约大量的绿洲地下水,延缓沙漠蔓延。如图为“我国某地区荒漠化形势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所处的绿洲地区自从推广种植“沙漠小米”之后,荒漠化得到了有效控制。这间接说明该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度樵采B.水资源利用不当
C.过度开垦D.过度放牧
10.乙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土地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答题区]
关键能力综合练
早期的沙漠公路大都沿绿洲上的城镇布局。近年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腹地修建了南北向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沙漠公路。该公路全长522千米,其中穿越流动沙漠段长446千米。下图为沙漠公路机械防沙体系布设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沙漠公路破坏性最大的自然威胁来自( )
A.风力侵蚀B.风力沉积
C.地基沉降D.物理风化
2.图中草方格的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阻沙C.固沙 D.保水
胡杨是荒漠河岸生态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荒漠和盐碱地的优势乔木之一,根系发达,能够适应干旱的环境并形成遮阴环境庇护动植物,拦截风中的尘土和种子,改变周围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然而当胡杨林树冠过大时,冠下草本植物量反而会下降。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我国新疆艾比湖湿地研学时,绘制出某胡杨的林冠形状图(单位为cm)。读图,完成3~5题。
3.形成该胡杨林树冠形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风力C.水分 D.光照
4.胡杨林树冠过大时,林下草本植物量反而下降的原因主要有( )
①水分匮乏 ②光照不足 ③风力过大 ④养分不足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5.结合图文资料,我国为改善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扩大胡杨林面积,禁伐禁采
②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分配、管理
③增加胸径较大树木,增强固沙蓄水功能
④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下图为该区域1975~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地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 )
A.东进B.南下
C.西扩D.北上
7.2000~2005年间耕地重心移动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土地沙化B.耕地撂荒
C.退耕还草D.自然灾害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发生严重黑风暴灾害,黑风暴(沙尘暴裹挟着大量的地表黑土)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下图为美国本土黑风暴灾区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按照区域的性质划分,黑风暴灾区属于( )
A.自然区域B.行政区域
C.经济区域D.文化区域
9.黑风暴爆发的人为原因是( )
A.森林砍伐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D.过度开矿
某调查小组对某地半径1000m范围内进行了生态调查,其生态状况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0~11题。
10.要对该地这种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宏观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数字地球B.GPS
C.GISD.RS
11.控制该生态现象的发展和蔓延,所采取的最合理的措施是( )
A.退耕还林B.退耕还牧
C.防止过度樵采D.规定合理载畜量
[答题区]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1年3月13日,由于气温回升和冷空气南下,蒙古国遭遇特大沙尘暴袭击。蒙古国是一个草原面积广阔的国家,南部有大片干旱的戈壁沙漠。畜牧业和采矿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15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养育的人口超过300万,而牛羊等牲畜和野生动物的数量则超过6600万。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近年来蒙古国已有72%的国土荒漠化。
(1)分析蒙古国本次沙尘暴的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并推测近年来蒙古国荒漠化加剧的人为原因。
(3)请提出治理蒙古国沙尘暴的主要措施。
核心素养升级练
在荒漠广布的地区,常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绿洲和荒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如图为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埋深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生态裂谷”的位置最可能位于距县城( )
A.0~20kmB.20~40km
C.40~60kmD.60~80km
2.“生态裂谷”附近的地带( )
A.植被覆盖率较高
B.风力侵蚀作用较弱
C.地下水流向荒漠地区
D.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3.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
B.在交错带禁止开采地下水
C.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
D.在荒漠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现在几乎寸草不生,和四周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在安大略省,荒地很罕见,而在此地发现的荒地更是令人惊叹。为了保护这珍稀的自然景观,该荒地每年保持着有限的开放时间。如图示意切尔滕纳姆荒地的位置及其开放期的景观(图中晨昏线为开放期的晨昏线)。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切尔滕纳姆荒地几乎寸草不生的原因是( )
A.地势陡峭,水源短缺
B.纬度高,气候干冷
C.冰川侵蚀,波状起伏
D.植被破坏,土层薄
5.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 )
A.12月B.10月
C.7月D.3月
2022年6月16日起,和田至若羌铁路(以下简称和若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和若铁路开通运营后,形成了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长达2712千米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环线。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年有7个月是风季,火车在沙漠中运行,风沙是最大的威胁。为了抵御风沙侵袭,和若铁路在风沙区域修建了“过沙桥”,并应用了智能灌溉技术,确保植被成活率。下图示意环塔里木盆地铁路环线和铁路景观图。据此完成6~8题。
6.为了从根本上防风固沙,铁路沿线还进行了大量的治沙工程,下列该线治沙工程主要作用对应合理的是( )
A.草方格沙障——阻沙
B.高立式沙障带——固沙
C.“过沙桥”——导沙
D.乔木植被——固沙
7.下列关于和若铁路开通前后,和田到内地的线路最佳选择正确的是( )
A.开通前:和田——若羌——库尔勒——哈密——内地
B.开通后:和田——若羌——乌鲁木齐——内地
C.开通前:和田——若羌——乌鲁木齐——格尔木——内地
D.开通后:和田——若羌——格尔木——内地
8.和若铁路没有设计成高速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高速铁路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
B.高速铁路不宜进行货运,普通铁路可以客货兼运,用途更广
C.沿线自然条件复杂,建设高铁技术要求高
D.沿线风沙会影响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
内蒙古草原区煤炭资源富集,而煤炭资源开采形成的废弃地的恢复与重建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内蒙古某露天煤矿排土场(指采矿废弃物集中排放的场所,如图)基质主要为采矿剥离物、采矿废弃物、灰渣等,岩土混排后覆土,形成覆土坡。某研究单位在该地进行人工恢复植被试验,下表示意该试验地设置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在4~5年后土壤养分和物种多样性状况(样地Ⅰ~Ⅳ为四种不同植被配置模式,Ⅴ为未进行植被恢复的对照区)。据此完成9~11题。
9.该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系统恢复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贫瘠B.降水极少
C.风沙肆虐D.坡度较大
10.该试验成果中,最具推广价值的植被配置模式是样地( )
A.ⅠB.Ⅱ
C.ⅢD.Ⅳ
11.该地选择生态修复植被时,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 )
A.优先选择最耐旱物种
B.优先选择最耐盐碱物种
C.优先选择当地的物种
D.物种尽可能的丰富多样
[答题区]
1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引B河水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2)上图所示地区为荒漠化主要分布区,说明其地表环境特点。
(3)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请举例说出具体表现。
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
荒漠化地区为例
必备知识基础练
1~3.答案:1.A 2.B 3.B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沙漠化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以A正确;由图可知,季风气候区、高寒地区、湿润地区均不是沙漠化严重地区,B、C、D错误。故选A。第2题,考查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C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上升,加之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D地位于沿海低地,地势低平,容易引发海水倒灌,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B正确。地下水位高、多大风天气、大水漫灌不是D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第3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危害。A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沟壑纵横,耕地减少,但由于土层深厚,没有岩石裸露;B地位于云贵高原,由于土层较薄,水土流失导致岩石裸露,耕地减少。A、B两地水土流失的危害都包括耕地减少,B正确;夏季暴雨增多是水土流失的原因不是危害,A错误;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岩石裸露,C、D错误。故选B。
4~5.答案:4.C 5.B
解析:第4题,根据图示可看出贵州省属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西部地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5题,科技、人才和资金均不属于自然条件,排除A、D;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土地石漠化严重,这是贵州省发展经济的主要自然制约条件,B符合题意;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处于高原地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并不恶劣,气候不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排除C。故选B。
6~8.答案:6.B 7.C 8.B
解析:第6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示可知,目前导致我国荒漠化的因素中,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以及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占了主要方面,属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B正确;自然条件的占比较低,A错误;历史因素和政策因素不是导致目前荒漠化的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B。第7题,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四周高山环绕,使得该地区形成以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在干旱的气候背景下,该地区河流稀少,植被稀少,加上多大风天气,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据此分析C正确;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A错误;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大,B错误;耕地较少不属于自然原因,D错误。故选C。第8题,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土地沙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因此土地荒漠化带来的最突出的自然灾害是沙尘暴,B正确;寒潮是由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A错误;洪涝和滑坡都是在强降水的前提下形成的,C、D错误。故选B。
9~10.答案:9.B 10.C
解析:第9题,沙漠小米的种植减缓荒漠化,结合沙漠小米的特点可知,种植沙漠小米可以节约大量的绿洲地下水,这就间接反映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当引起的,B正确;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都可能导致荒漠化产生,但是这与沙漠小米种植后,荒漠化减轻关系并不密切,A、C、D错误。所以选择B。第10题,乙地纬度在40度左右,属于中纬度地区,冻土多为季节性冻土,寒冷冬季形成,其他季节无冻土发育,①错误;乙地地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分留在地表,②正确;不当的灌溉方式会产生盐碱化问题,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再加上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极易形成盐碱化,③正确;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不是盐碱化发生的主要原因,④错误。故选C。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风力侵蚀对公路破坏较小,短期内破坏不明显,A错误;对沙漠公路破坏性最大的自然威胁来自风力沉积,该破坏可以导致公路被掩埋,交通中断,B正确;地基沉降一般是在大量冻土分布区需要克服的现象,并不是沙漠公路需要面对的最大的自然威胁,C错误;沙漠公路在修建时已经考虑到温差大导致的物理风化,建设过程中一般会采取预防措施,因此这不是主要的威胁,D错误。故选B。第2题,草方格沙障建设目的是减少沙丘移动,最主要的作用为固定沙丘,通过增大地表粗糙度,减缓风力;增加地表覆盖,截流水分,以利于植被生长,起到固沙的目的,C正确。草方格沙障有挡风、阻沙、保水的作用,不是最主要目的,也就不是最主要作用,A、B、D错。故选C。
3~5.答案:3.B 4.A 5.B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胡杨林冠主要是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由于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盛行西北风,风力强劲,因此可以判断出是在风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该胡杨林冠的形状,B正确;热量、水分与光照对该胡杨林冠形状的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第4题,胡杨林树冠过大时说明该胡杨林从地面摄取水分较多,导致林下地区水分匮乏,①正确;同时胡杨林树冠过大,说明该胡杨林从地下吸取的养分较多,因此林下地区养分不足,④正确;树冠过大时对风力的阻挡能力较强,风力过大不是林下草本植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③错误;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光照较强,因此光照不足不是林下草本植物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②错误。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5题,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与扩大胡杨林面积,禁伐禁采能够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改善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①④正确;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分配、管理,实施起来难度较高,不属于合理的措施,②错误;增加胸径较大树木一方面由于该地区较为缺水,不容易存活,另一方面增加胸径较大树木会增加地下水分的摄取,导致该地区变得更为缺水,不利于改善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③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7.答案:6.C 7.C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1975~2000年耕地重心向西南、西北、西南方向移动,2000~2005年略向东移动,1975~2005年整体上向西移动。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为我国种植业区向牧区过渡地带,耕地在东,牧区在西,耕地重心向西移动,说明耕地在向西部的牧区扩展,C对,排除A、B、D。故选C。第7题,2000~2005年耕地重心向东移动,说明耕地向东退缩,许多西部耕地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在这期间,我国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在全国许多生态脆弱地区实施了生态退耕政策,因此2000~2005年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退耕还草,C对;当地土地沙化的方向一般向东南,而耕地重心是向东移动,因此土地沙化的可能性不大,A错;根据近几十年西扩的速度可以看出当地对耕地需求欲望很强,耕地撂荒的可能性较小,B错;自然灾害一般不会改变耕地性质,D错。故选C。
8~9.答案:8.A 9.C
解析:第8题,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俗称黑风暴,是沙尘暴的一种,大风扬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墙,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最高时也不足2米)。它是强风、浓密度沙尘混合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强风是启动力,具有丰富沙尘源的荒漠是构成黑风暴的物质。按照区域的性质划分,黑风暴灾区属于自然区域,A正确;黑风暴灾区和行政区划、经济指标、文化差异关系不大,不属于行政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B、C、D错误。故选A。第9题,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平原上分布着大量的黑土,是世界三大黑土聚集地之一。19世纪下半叶,美国开始大规模鼓励人们到人烟稀少但土壤特别肥沃的中部、西部大平原上开垦土地,耕种农作物。很多原本是草原,但是在过度开垦的过程中,草原植被被彻底破坏。没有植被遮挡,土壤水分蒸发非常快,失去了植被根系的固定作用,已经很干燥的表层土壤又极容易被风吹走,之后大风吹过,黑色风暴无可避免地发生了。黑风暴爆发的人为原因是过度开垦,C正确。和森林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开矿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10~11.答案:10.D 11.D
解析:第10题,对该地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进行宏观监控,可利用卫星拍摄地面影像资料,即RS遥感技术,D正确;GPS用于定位和导航;GIS用于查询、分析、模拟、统计、预测;“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它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按地球的坐标加以整理,存入全球分布的计算机中,构成一个全球的数字模型,在高速网络上进行快速流通,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快速、直观完整地了解我们所在的这颗星球,A、B、C错误。故选D。第1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越靠近井生态破坏越严重,可以推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最外面植被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草木植被,进而可以推知该地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是牧业,故控制该地生态现象发展和蔓延的主要措施应该为规定合理载畜量,避免过度放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答案:(1)气温回升,蒸发旺盛,表土解冻,降水稀少;戈壁荒漠面积大,植被稀疏;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带来的强风;高原地形平坦开阔。
(2)人为:人口快速增加,过度放牧,不合理的采矿,快速城镇化导致大量植被砍伐,表土裸露,草原退化。
(3)恢复植被,减少载畜量;矿区回填,恢复草原生态;加强宣传,提升环保意识;建造防护林体系、草方格;调整牧业、矿业产业结构等。
解析:第(1)题,沙尘暴多发的要素包括沙源、地形、植被、强风等方面。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能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不稳定的空气;有沙和尘源的分布。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影响土壤风蚀的因素有:气流方向、风速大小、土壤含水量等。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尤其是人为的过度垦荒和工矿交通建设,破坏、扰动了地面植被及地面结构,从而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蒙古国纬度高,冬季表土冻结,材料显示时间发生在3月份,气温回升,表土解冻,土壤疏松干燥,容易起沙,提供了沙源条件;降水稀少,表土干燥,容易起沙;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多大风天气,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南部有大片戈壁荒漠,植被覆盖率低;蒙古地形图显示高原地形平坦开阔,无阻挡,风速快,利于沙尘暴的形成。第(2)题,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也很重要。如人为破坏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大规模施工等对地表的破坏,为沙尘暴发生发展提供了细沙和尘土。人口增加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由于城镇化加剧,工程建设形成大量粉尘,也能造成沙尘暴天气。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过度放牧、采矿、森林植被砍伐等,导致植被退化,表土裸露,土壤表层失去保护,为风沙活动创造条件。第(3)题,沙尘暴的治理可从产生问题的原因中找到对应的措施。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在本次沙尘暴中,可以看出中国推进多年的“防沙治沙工程”以及“三北防护林工程”都取得一定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沙尘情况;二是政府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三是开发新能源;四是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五是工矿建设要注意恢复植被。生物措施:恢复植被,减少载畜量;建造防护林体系、草方格;工程措施:矿区回填,恢复草原生态;宣传教育措施:加强宣传,提升环保意识;经济措施:调整牧业、矿业产业结构等。
核心素养升级练
1~3.答案:1.A 2.D 3.A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位于绿洲和荒漠之间,是由于在附近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而绿洲区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生态裂谷”区地下水流向绿洲区,导致“生态裂谷”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图中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的地区在0~20km之间。A对,B、C、D错。故选A。第2题,“生态裂谷”附近地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自然植被恶化,植被覆盖率应较低,A错误;民勤位于干旱区,“生态裂谷”会导致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误;“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错误;植被具有防风固沙作用。由于植被覆盖率降低,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正确。故选D。第3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A对;在交错带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符合现实,故B错;荒漠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合全面植树造林,故C错;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地下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故D错。故选A。
4~5.答案:4.D 5.B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判断该荒地的形成原因是后期人类破坏的结果,故植被破坏,土层薄,D正确;该地位于北美五大湖地区,受大西洋影响,降水较多,B错误;因为位于克里蒂特河畔,水资源丰富,A错误;该地纬度较低,冰川作用较弱,C错误。所以选D。第5题,根据图中晨昏线和纬线的夹角是82°,则晨昏线和经线的夹角是8°,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8°N或8°S,太阳直射点大约4天移动1°,10月下旬太阳直射点在8°S附近,故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10月,B正确;12月、7月、3月太阳直射点不会位于8°N或8°S,结合景观图,也符合10月份的情况,A、C、D错误。所以选B。
6~8.答案:6.C 7.D 8.B
解析:第6题,草方格沙障作用是增加了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从而使得风挟带沙尘的能力下降,减小风力侵蚀,有利于固沙作用,A错误;高立式沙障高度大,可以有效减小风速,发挥阻沙作用,从而使得风挟带沙尘的能力下降,使沙尘在铁路外围沉积,减少对已建成铁路的掩埋,B错误;利用“过沙桥”为风沙提供通过路径,发挥导沙作用,C正确;当地水资源缺乏,不适合种植高大的乔木,D错误。综上所述,选C。第7题,结合图示,和若铁路开通前,和田到若羌无铁路连通,因此A、C错误;开通后和田群众可通过若羌经青海省格尔木后直通内地城市,不必再绕道乌鲁木齐,B错误,D正确。第8题,普通铁路可以客货兼运,用途更广,更有利于铁路沿线的人流、物流的流通,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B正确;铁路建设提高了开放程度,铁路与高铁相比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A错误;虽然该铁路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该地自然条件复杂,沿线风沙大,但是我国的技术、资金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因此C、D错误。故选B。
9~11.答案:9.A 10.B 11.C
解析:第9题,该露天煤矿排土场基质主要为采矿剥离物、采矿废弃物、灰渣等,岩土混排后覆土,形成覆土坡。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土壤碱性强,杂质多,有机质和养分少,土壤肥力低,是其生态系统恢复困难的主要原因,A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反映降水、风沙、坡度的相关信息,无法判断其是生态系统难以恢复的主要原因,B、C、D错误。所以选A。第10题,Ⅱ样地与其他样地相比,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种养分含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生态恢复的效果最好,最具推广价值,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第11题,该地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恢复难度大,应首先选择最能适应当地环境的物种,即当地物种,C正确;最耐旱物种、最耐盐碱物种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地理环境,A、B错误;当地地理环境恶劣,物种越丰富多样越难以恢复,D错误。所以选C。
12.答案:(1)引起土壤盐碱化;大量引河水进行不合理灌溉抬高了地下水位,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土壤深处的盐分随地下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地表积聚,形成土壤盐碱化。
(2)干旱缺水、植被稀疏、沙漠广布。
(3)如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
解析:第(1)题,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措施会引起土壤盐碱化,又叫做次生盐碱化,由于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使地下水水位升高,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含盐地下水蒸发强烈,通过土壤毛细管,盐分上升,并以盐结皮、盐结壳或盐结晶的形式聚积于地表或土壤表层。第(2)题,上图所示地区为荒漠化主要分布区,是中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地表环境特点是由于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缺水导致植被稀疏、沙漠广布。第(3)题,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我国西北地区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破坏了植被,浪费水资源等不合理行为导致荒漠化。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样地
编号
pH值
有机质
(g·kg-1)
全氮
(g·kg-1)
全磷
(g·kg-1)
全钾
(g·kg-1)
物种多样
性指数
Ⅰ
9.08
6.39
0.42
0.32
34.37
2.543
Ⅱ
9.92
9.83
0.51
0.26
43.65
2.594
Ⅲ
9.13
8.66
0.47
0.34
39.94
2.465
Ⅳ
8.75
5.91
0.38
0.28
44.18
2.174
Ⅴ
9.25
3.80
0.25
0.13
30.71
1.852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综合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后测评,共12页。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