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历史与社会背诵手册(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考历史与社会背诵手册(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专题07 自然环境之河流(长江、黄河)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与社会背诵手册(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专题07 自然环境之河流(长江、黄河),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示意图,概况,长江、黄河的问题及治理,长江与黄河的共同点,青少年保护母亲河的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数量众多,流程长,世界上河流和湖泊众多的国家之一
(2)水量丰沛,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水力资源丰富,提供航运、发电、灌溉等便利,经济地位显著
(4)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向大海
(5)东部河流众多,西部稀少
二.河流的影响
(1)为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2)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
(3)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三.长江与黄河
1.示意图(长江:“V+W”形;黄河:几字形)
2.概况
3.长江、黄河的问题及治理
长江
问题产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多位于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季;
支流多,干流水量大;
中游河道弯曲,多地地势低平。
b.人为原因: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航能力大大降低。
治理措施
a.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防洪
b.具体措施:上游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中游退田还湖,综合防治水污染;
下游修建水库,加固堤坝,疏浚河道。
黄河
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量脱发”:由于过度放牧等不合理活动,黄河源头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动脉阻塞”:由于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过程中出现的凌汛现象。
“腹泻”:降水集中在夏季、黄土土质疏松以及地表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脚肿”: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治理措施
a.治理黄河的关键:治沙
b.具体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建立生态保护区;
下游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引黄淤灌,节约用水。
4.长江与黄河的共同点:
(1)所在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2)都发源于青海省
(3)都流经青藏高原这一地形区
(4)都流经青海省和四川省
(5)所在流域地势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下降
(6)都自西向东流
(7)上游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且都有大型水电站
(8)下游入海口都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
5.青少年保护母亲河的措施:
a.节约用水,不浪费水资源;
b.不向河流倾倒垃圾,爱护环境;
c.多植树造林,爱护绿地及植被;
d.积极举报破坏江河的行为;
e.主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性河流
长江
黄河
地位
哺育了中华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分水岭
秦岭
发源地
青海省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流经省区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9个)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长度
6300多千米(中国第一长河)
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流入海洋
东海
渤海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
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
上、中游分界点:河口(内蒙古)
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河南)
上中下游特点
上游特点:多支流,多高山峡谷,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特点:多湖泊,河道弯曲(洞庭湖、鄱阳湖)
下游特点:江阔水深,航运便利
上游特点: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特点: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下游特点:开封附近“地上河”(“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
主要支流
上游:雅砻江、岷江、乌江、嘉陵江
中游:汉江、湘江、赣江
上游:湟水、洮河
中游:渭河、汾河
主要作用
航运(长江干流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是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大动脉,有“黄金水道”之称 )
发电(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降水丰沛,水量大
灌溉便利: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黄河流域降水不足,农业生产一半离不开灌溉,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修建了许多发电站等水利工程,加强了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灌溉农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与社会背诵手册(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专题06 自然环境之气候,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气候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异显著,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与社会背诵手册(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专题05 自然环境之地形,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做法,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与社会背诵手册(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专题29 改革开放,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的成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