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
展开目 录
一、 \l "_Tc17851" 考点过关练 PAGEREF _Tc17851 \h 2
TOC \ "1-2" \h \u \l "_Tc17851" 篇目1:《木兰诗》 PAGEREF _Tc17851 \h 2
\l "_Tc9947" 篇目2:《登幽州台歌》 PAGEREF _Tc9947 \h 2
\l "_Tc25140" 篇目3:《望岳》 PAGEREF _Tc25140 \h 4
\l "_Tc32425" 篇目4:《登飞来峰》 PAGEREF _Tc32425 \h 5
\l "_Tc15804" 篇目5:《游山西村》 PAGEREF _Tc15804 \h 6
\l "_Tc860" 篇目6:《己亥杂诗(其五)》 PAGEREF _Tc860 \h 7
\l "_Tc10595" 篇目7:《泊秦淮》 PAGEREF _Tc10595 \h 8
二、 \l "_Tc17851" 真题实战练10
三、 \l "_Tc17851" 重难创新练18
篇目1:《木兰诗》
1.阅读诗词,完成后面的题。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下列对诗句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旦辞爷娘去……”八个重复的句式,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出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苦。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战斗的激烈悲壮。
D.有功却“不用尚书郎”只想“还故乡”,表明木兰眷恋亲人,对天子不屑一顾。
(2)同样是写木兰从军前的准备工作,典故故事《木兰从军》中用“市鞍马”一笔带过,《木兰诗》中却东市、西市、南市、北市面面俱到,请你说说这种处理在本诗中的作用。
【答案】(1)D
(2)这里的“东、南、西、北”也不是实指,是采用互文的手法,夸张地描写了木兰出发前在市场上做准备时忙碌和紧迫的情形。这是乐府民歌中的铺陈排比,用来描述行为情态的特点,增强音乐性,使诗歌朗朗上口。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木兰有功却“不用尚书郎”只想“还故乡”,表明木兰表明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不慕高官厚禄,这里“不屑一顾”表述不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分析。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意思是: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所以这里并不是说在东、南、西、北每一个方向买一样东西,而是到集市各处去购买马具,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句式上通过铺陈排比,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体现了乐府诗歌的特色。
篇目2:《登幽州台歌》
2.阅读诗词,完成后面的题。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怆然:
②缘:
(2)两首诗都写诗人登高望远,但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①满怀悲伤,热泪纷纷的样子。②因为。
(2)《登飞来峰》中,诗人登高抒怀,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高俯仰古今,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苦闷的悲愤之情。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①“独怆然而涕下”句意为: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怆然,满怀悲伤,热泪纷纷的样子。
②“自缘身在最高层”句意为: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缘,因为。
【小题2】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
《登飞来峰》是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的。此时诗人只有三一岁,正值十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三四两句表面是即景说理,写“我”登上峰堵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指奸邪小人,这是说自己在改革的路上,不畏奸佞的决心,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诗人在政治上接连受到挫折之时,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诗的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因此诗人登高俯仰古今,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苦闷的悲愤之情。
篇目3:《望岳》
3.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乙诗作于公元761年的成都草堂,诗人跃马出郊时所作。①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常侵犯,故驻军守之。②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甲诗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能否换成“分”?请简要说明理由。
(2)两诗都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两诗抒发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不能换,“割”字,有“分割”之意,运用夸张手法,生动传神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宛若早晨和晚上遇然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而换成“分”就缺乏力量美,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表现不突出。
(2)感情基调不同。甲诗积极昂扬,乐观豪迈,“会当凌绝顶。一监众山小”抒发了年少的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乙诗凄凉悲苦,“天涯涕泪”表现诗人的孤单与思念,“迟暮供多病”表现诗人年老多病,未能根效国家的愁苦。“日萧条”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动乱的命运担忧愁苦。
【详解】(1)本题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句。
首先明确观点“不能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割”有“截断、分割”之意,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它的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侧面体现泰山的高大,展现了泰山雄浑的力量。而改为“分”好像山只起到了区分“阴”“阳”的作用,不能很好地体现泰山的力量美,气势美。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首先明确观点:感情基调不同。
甲诗:作者由望岳,感受到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后进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者说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会当”意即“一定要”,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出诗人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志向远大,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文情感积极昂扬,乐观豪迈。
乙诗:“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意思是: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因战争与家人分隔两地,不禁流下眼泪,表现了诗人的孤单与思念。“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意思是: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随着年华逝去,诗人年老多病,为不能实现报国之志而苦。“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意思是: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可知因为战争动乱而导致世事日益萧条,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动乱的命运担忧而愁苦。
篇目4:《登飞来峰》
4.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1)D
(2)既指奸邪小人和当时的反动力量;也指眼前的困难、挫折等。
【详解】(1)本题考查诗文赏析。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表现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结合“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古语可知,诗人以“不畏”表现了其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浮云”一词语意双关,既指奸邪小人和当时的反动力量,也指眼前的困难、挫折等。
篇目5:《游山西村》
5.古诗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如果你要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你会在何种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答案】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或者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一条条的水,好像前方没有道路。但却过一座的山头,在那柳暗花明的地方出现了一座村庄,这句诗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据此可作答。因为此诗句能在困难或绝境中给人以希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它能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所以这句诗可以用在描绘山川美景时,也可用在面对困境时。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这两句诗描绘了山西村山环水复、柳暗花明的美景。
(2)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艳,一个小山村出现在眼前。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柳”“花”“村”;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暗”“明”,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示例: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艳,一个小山村出现在眼前。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机的(优美的)农村风光。
(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结合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这是一首记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农民的热情好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了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出了农村民风淳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了与农人亲密无间的关系。诗人以深情地笔调写出了山西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篇目6:《己亥杂诗(其五)》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中画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1)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
(2)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浩荡”本来是形容水的,指水的多,这里形容离愁,化抽象为具象,写出了离愁的多、广阔无边;“白日斜”是景物描写,写太阳西斜,落日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这里用“白日斜”的景色烘托离愁的氛围,进一步渲染离愁的惆怅。
(2)本题考查学生从修辞角度赏析重要诗句的能力。
首先根据题目中的“修辞角度”,确定答题方向是分析这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句中的“落红”与辞官归乡的诗人具有相似性,构成比喻;“落红”比喻诗人辞官还乡。因此,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的一般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感。结合诗歌的背景——诗人辞官还乡,以及诗句“化作春泥更护花”可知,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篇目7:《泊秦淮》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诗歌第一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有着怎样的态度?
【答案】(1)烟、水、月、沙。画面特点:朦胧(迷蒙),冷寂(悲凉)。
(2)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详解】(1)本题考查诗中景物所展现的画面。“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江水、河沙被月夜笼罩,水雾笼罩,显然是朦胧的,“寒”字又增添了凄冷之情。景物:烟、水、月、沙。画面特点:朦胧(迷蒙),冷寂(悲凉)。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诗人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9.(2023·甘肃武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题目。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以上这三首诗都是 (人名)的 讽喻诗。
(2)纵观诗人的七绝,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分别讽喻了什么?
【答案】(1) 杜牧 七言绝句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讽喻了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一骑红尘妃子笑,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讽刺。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唐朝诗人杜牧,三首诗都是四句,且每句都是七个字,因此都是七言绝句。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思是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烟雨之中。诗人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四百八十寺”是形容佛寺很多。因为那时,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庙也建得很多,但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曾经盛极一时的佛教现在也这般落寞,这里作者讽喻了统治者治国乏术以及佛道误国。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卖唱的歌女不知道国破家亡的痛苦,隔着江水依然夜夜笙歌,唱着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这亡国的靡靡之音。当时唐王朝已千疮百孔,国家危机四伏,诗人来到秦淮河畔,却听见这里的商女在唱暗示亡国的《玉树后庭花》,以此取乐,何其悲哀!当然,这哪里只是商女无知呢?真正无知的是那些听者,那些点曲的人,他们是贵族、豪绅、官僚,国家依赖他们治理,而他们却不关心国事,反而听这种靡靡之音以寻欢作乐。诗人曲笔写商女,实际上是暗暗讽刺这种浮华糜烂、纸醉金迷的社会风气,讽刺那些沉迷歌舞声色不关心国事的晚唐统治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意思是: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的典型事件,揭露了封建皇帝为讨宠妃欢心不惜劳民伤财,无所不为的荒唐,表达了作者对穷奢极欲、权力不受制约的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
(2023·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木兰诗(选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乙】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0.“不闻”“但闻”渲染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11.北朝民歌音韵和谐,语言明白如话,但艺术概括力极强。请结合【甲】【乙】两诗加点词语加以说明。
【答案】10.渲染了木兰细腻而曲折委婉的思家恋亲之情。 11.[甲]诗中“鸣溅溅”“鸣啾啾”两个报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变化,暗示木兰的思乡之情:[乙]诗使用叠词简炼地概括了草原的特征;四个词语读之朗朗上口,明白如话又高度概括。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其意思是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可知,作者以复沓和对比的手法,反复吟咏,一唱三叹,通过“不闻”与“但闻”之事的对比,刻画了木兰细腻而曲折委婉的思家恋亲之情,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11.本题考查诗歌词语赏析。
【甲】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的“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鸣啾啾”都是拟声词,分别用来形容黄河流水、燕山胡骑的声音,从黄河到燕山,由中原到边塞,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地点环境的变化,暗示了木兰浓浓的思乡之情。【乙】诗“天苍苍,野茫茫”指的是青天苍苍,大地茫茫,写天、写野,但从另一角度进一步摹写草原的宽阔壮美。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总体上,这四个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语言明白如话,但艺术概括力极强。
(2022·贵州黔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选自《陈子昂集》)
12.“前不见古人”的“古人”指谁?“后不见来者”的“来者”又指什么人?
13.诗人为什么“怆然涕下”?从诗中找出理由。
【答案】12.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明君(或“圣人”)。 13.①明君不见(不见古贤),②壮志难酬(不见今贤),③人生短暂(天地悠悠),④孤独寂寞(独自孤单)。
【解析】12.本题考查诗句中的字词理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表现了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可见“古人”指的是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来者”指的是明君、圣人。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怆然涕下”形容诗人倍感凄凉而落泪;联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可知,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现实是诗人屡遭贬谪,可见诗人因不见古贤,不见今贤,壮志难酬而悲伤落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诗人登楼眺望,看到空间的辽阔无限,联想到世事的沧桑易变,天地浑然一体,唯独自己独立于幽州台上,作者因天地悠悠,人生短暂,自己孤独寂寞而悲伤落泪。
(2023·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望蓟门①
祖咏
燕台一去②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④。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⑤,论功还欲请长缨⑥。
【注释】①蓟门:唐朝屯兵之地。②燕台一去:一到燕地。③三边: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④危旌:高扬的旗帜。⑤投笔吏:指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⑥请长缨:缨,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
14.请赏析【甲】诗三四句中的“钟”和“割”这两个字的妙处。
15.两首诗都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4.“钟”字使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15.【甲】诗结尾两句既写出了作者对泰山高大雄伟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乙】诗结尾两句表现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
【解析】14.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钟”有“聚集、汇集”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有“割断”之意,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
1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情感主旨。
【甲】诗结尾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本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将泰山与众山进行对比,凸显出泰山巍峨高大,然而作者不惧艰险打算登上泰山之巅,表现了诗人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志向远大,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乙】诗结尾两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意思是: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联系注释“投笔吏:指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请长缨:缨,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可知,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运用典故表现了自身也能够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也希望像终军一样平定边患,实现抱负。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022·广西百色·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17.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6.C 17.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解析】16.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如陆贾的《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所以 “浮云”常常代指奸邪小人。可知题干中所述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有误。
故选C。
17.此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意思是将哲理蕴藏在了诗歌中。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诗歌表现出来的哲理,一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意象指的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诗歌中月亮常常代表对亲朋的思念等。此诗中“千寻塔”“最高层”都是代指人生的高处,“浮云”则代指小人,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作者想表现的哲理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此诗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当时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表现了其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可据此作答。
(2022·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8.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19.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答案】18.D 19.D
【解析】18.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D.甲诗《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的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表达的是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因此D项“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表述不正确;
故选D。
19.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艺术手法的辨析。
甲诗《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巧妙地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本诗的点睛之笔,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警示后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有放眼大局、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因此本诗侧重咏物寓理;
乙诗《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的是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因此本诗也是侧重咏物寓理;
故选D。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0.首联描绘出怎样的情景?请简要概括。
21.尾联一个“闲”字独有意味,请结合此联简要分析。
【答案】20.描绘出村民热情好客,村里一片欢乐祥和的情景。(意思相近即可) 21.①尾联写出了诗人往后能时常拄杖乘月、轻叩柴扉再游山西村的愿望,②“闲”字传达出诗人对轻松愉悦和随性自在生活的向往。
【解析】2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闲”字一方面表达出诗人内心本真的情愿: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另外一方面透露出诗人对这种轻松愉悦、随性自在的乡村生活方式的向往。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
B.五、六两句在写诗人流连忘返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七、八两句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D.在诗中,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23.当你的朋友因身处困境而烦闷失意时,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哪一联最适合用来劝慰朋友?并说明理由。
【答案】22.B 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这首诗歌是诗人蛰居山阴农村老家时所作,五六句主要描写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并不是思乡之情,所以B错误。
23.本题考查赏析。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这句话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如果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所以这句能给人以希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能给人在困境中有着坚持下去勇气,所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合适。
(2023·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4.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5.结合对本诗的理解,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案】24.烟雾、河水、月光、沙滩,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25.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写歌女不知亡国恨,来表现上层人物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艰难的状况。既表现出了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解析】2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从“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可以知道,诗中描绘了烟雾、河水、月光、沙滩。
“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迷离的月色和淡淡的轻烟笼罩着冒着寒气的秦淮河水,也笼罩着秦淮河岸的安静沉寂的沙滩,使人感受到无比的柔和与幽静。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水边夜色。
25.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结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诗人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与无限的感慨。诗人借古讽今,讽剌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讽刺了那些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和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的情怀。
(2023·河北沧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所作。
B.首句中“白日斜”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
C.第二句的意思是“扬鞭东去从此辞官奔赴天涯”。
D.三、四句中诗人赋予落花人的性情,蕴含深刻哲理。
2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26.D 2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但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解析】2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
D.三、四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诗人自己比作落红,并非“赋予落花人的性情”。
故选D。
2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浩荡离愁白日斜”可知,“白日斜”既是眼前实写,也喻指当时清王朝国势日颓,离愁之中隐藏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结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碾作尘”可知,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这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成落红,落红即使凋零飘落,仍然回归土地,化为肥料,滋润新生命的成长。作者自己也是这样,即使已经辞官,但是仍然要为国家、民族尽心尽力,仍然要报效家国,表现了一种报国情怀,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2023·北京东城·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①上祝明妃②。
【注释】①拂云堆:地名,在今天的内蒙古,堆上有明妃祠。②明妃: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她自请和番,远嫁匈奴。
28.两首诗都塑造了巾帼英雄木兰:《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题木兰庙》中“① ”分别表现出木兰奔赴沙场与战斗的飒爽身姿,“理云鬓”“帖花黄”“画眉”等则生动表现出了木兰的② 。
29.有人认为,“两诗均写到木兰思归故乡,但人物志趣却见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说你对这个看法的理解。
【答案】28. 弯弓征战(作男儿) 女儿情怀/对美的追求…… 29.示例:(1)人物志趣有不同。《木兰诗》中写木兰不要天子的巨额赏赐,一心思归,见其对家园的眷恋、名利的淡泊。《题木兰庙》写木兰把酒思乡,想到汉朝和亲的明妃,意指两人都承载着国家、民族的重大责任。此诗凸显木兰为国家远赴战场的担当。
(2)两首诗都有思归内容,但人物志趣没有太大不同。《木兰诗》中的木兰是战争结束后胜利归来,虽然初衷是替父从军,但也达成了保家卫国的结果。《题木兰庙》中的木兰,思归时联想到明妃,更凸显她对国家、民族的担当。
【解析】2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可知,其意思是:迢迢万里奔赶战地,千山万水行军如飞。“赴”“度”“飞”极有气势,侧面表现出木兰的英勇矫健的飒爽身姿;
根据《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可知,其意思是: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男子汉。表现出木兰征战沙场的英勇不凡;
由此可知,《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题木兰庙》中“弯弓征战作男儿”分别表现出木兰奔赴沙场与战斗的飒爽身姿;
根据《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可知,意思是:对着窗子、照着铜镜,梳理云一样的鬓发,贴上花黄。这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美的追求,这是一种女儿情怀;
根据《题木兰庙》“梦里曾经与画眉”可知,意思是:梦中曾经和女伴们一起给眉毛描纹。这是女孩儿的情怀,表现女孩对美的追求;
由此可知,“理云鬓”“帖花黄”“画眉”等则生动表现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怀(对美的追求)。
2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赏析和自己的观点。
示例一:我认同这个观点。两诗人物志趣却见不同。
根据《木兰诗》“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知,写木兰不要天子的巨额赏赐,一心思归,表现木兰的淡泊名利和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根据《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可知,写木兰把酒思乡,想到汉朝和亲的明妃,借用典故,意指木兰和明妃两人,都承载着国家、民族的重大责任。凸显木兰为国家远赴战场的担当。
所以,两诗人物志趣不同。
示例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两诗均写到木兰思归故乡,但人物志趣大体相同。
根据《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知,征兵文书连夜发至应征人家,这说明军情十分火急,显然是敌人大举进犯。可汗大征兵,则千家万户皆有关系。“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指征兵名册,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夸张,言父亲应征,册上有名,千真万确也。“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撑门户唯有木兰。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之凝聚,亦为巾帼英雄本色之发露。“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不慕名利和强烈的思归之情。所以,《木兰诗》中的木兰战争结束后胜利归来,虽然初衷是替父从军,但也达成了保家卫国的结果;
根据《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可知,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更凸显她对国家、民族的担当。
所以,两首诗都有思归内容,但都表现了对保家卫国的责任和担当,人物志趣大体相同。
(2023·湖北·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甲】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①,石中火②,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③、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隙中驹:“隙”指墙壁缝隙,“驹”指日影。这里形容时间飞逝。②石中火:击石发出的火星。③陶陶:欢乐的样子。
3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中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B.甲诗颈联写出了山西村的乡俗民事,“简朴”二字写出了这里的人们生活艰难,只能用古老的方式祈求神灵的保佑。
C.乙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D.乙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31.乙词的首句“清夜无尘,月色如银”有什么作用?
32.甲诗“从今若许闲乘月”和乙词“几时归去,作个闲人”,两句中的“闲”字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答案】30.B 3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夜气清新、月光皎洁的美景,营造幽静的氛围,引发对人生的思索。 32.两句中的“闲”字,都流露出诗人对清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乙词中的“闲”字,还流露出诗人虽有才华,但不被赏识的苦闷心情,产生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之意。
【解析】30.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与分析。
B.苏轼用“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简朴”表明村民的朴实,不事奢华,“写出了这里的人们生活艰难,只能用古老的方式祈求神灵的保佑”是错误的;
故选B。
31.本题考查词句作用赏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的意思是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因此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自然地引起下文的抒情议论,引发出词人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
3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分析。
“从今若许闲乘月”的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闲,闲游之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隐居起来,做个闲散清净之人。闲,闲散清净之义。
因此,两句中的“闲”字,都流露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结合乙词中的“不如归去”还可以看出,此中的“闲”字,还流露出诗人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之意。
(2023·河南南阳·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3.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充满理趣,请结合资料卡简要阐明。
34.“诗苑漫步”鉴赏活动中,大家对这首诗的情感提出了两种看法,你赞同哪种?请阐述理由。
甲:喜悦与赞美;
乙:失意与苦闷。
【答案】33.示例:这首诗颔联表面写诗人游山西村时山峦重叠、水流曲折的自然美景,实际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在看似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我们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事态常常会出现转机和希望。 34.示例一:赞同甲的观点。本诗生动地描写了丰收之年农家热情好客的民风、农村秀美的风光及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诗人陶醉其中,表现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的喜悦之情。
示例二:赞同乙的观点。诗人被罢归故里,心中不免失意和不平,“山重水复”喻指“逆境”“困难”,写出了诗人艰难的处境。“乘月闲游”“拄杖叩门”貌似闲适,诗人却始终未能忘记国事,更衬托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解析】3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一条条的水,好像前方没有道路。但翻过一座山头,在那柳暗花明的地方出现了一座村庄。这句诗既写景,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又蕴含了哲理,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综上所述,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能在困难或绝境中给人以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
34.此题考查诗人情感。
示例一:赞同甲的观点。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好客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意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这句话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表现出诗人由最初的紧张急迫到愉悦惊喜的心情。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无时”的意思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惬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示例二:赞同乙的观点。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乾道二年(1166),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归故里山阴(今浙江绍兴)。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山重水复”喻指“逆境”“困难”,写出了诗人艰难的处境。但诗人对前途抱希望,此句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尾联写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更衬托出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苦闷。
(2023上·北京西城·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5.某位同学非常喜欢这首诗,特意画了一幅本诗的思想情感曲线图。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帮其填空。
36.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本诗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表现了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的态度,王安石的诗富有哲理,李白的诗充满激情。请结合你对这两个诗句的理解,分别作简要分析。
【答案】35.示例:①拔剑四顾 ②希望施展才华(或“得到重用”)之愿 36.示例:王安石的诗句用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挡视线的哲理,启发人们用远见卓识战胜困扰;李白的诗句用有才之人终能长风破浪的激情,激发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解析】35.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和评价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意思是: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作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作者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所以本句以“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的动作描写引出遭遇冰雪般艰难困阻后的苦闷之感。第①空填:拔剑四顾。
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意思是: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本句采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借古人的事例,表达自己的愿望: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被朝廷任用,施展才能。所以该句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施展才华(或“得到重用”)之愿。
36.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含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本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王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这里指“保守势力”,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启发人们用远见卓识战胜困扰,富有哲理。李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尽管知道前路障碍重重,但用“长风破浪”和“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信心,激发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满激情。从中可以看出,两句诗文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政治抱负的追求和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的态度。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第10讲 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10讲 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10讲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讲义-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第10讲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讲义-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9讲 七上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09讲 七上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09讲七上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第09讲七上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9讲 七上课标古诗词复习(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09讲 七上课标古诗词复习(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09讲七上课标古诗词复习讲义-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第09讲七上课标古诗词复习讲义-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