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预测14 向内走,向外走(真题模拟+预测理由+写作指导+高分范文)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443970/0-17096139529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热点预测14 向内走,向外走(真题模拟+预测理由+写作指导+高分范文)
展开【作文真题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明人徐霞客曾言:“大丈夫应当走遍天下,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怎能限于一地终老此生?”22岁那年,他开始“万里遐征”,历时30余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撰成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成长为一代知”地理兼旅行大家。德国人康德沉迷于哲学研究,安于一偶,终生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家乡柯尼斯堡,生活上高度规律乃至刻板,却在波澜不惊的岁月里写出了前无古人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著作,成长为一代哲学巨匠。
以上材料引发了人们对“向内走还是向外走的探讨。请你结合材料和自身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预测理由】
二元思辨型作文题、成长类话题是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2023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考查的话题是“青少年自己的空间”,就可看作一个关系型命题,即青少年自我空间与成长的关系。此类命题以后仍然可能出现。
【写作指导】
本题以徐霞客和康德截然相反的成长之路为例,要求考生探讨“向内走还是向外走”。根据“正反合”立意法,我们可从材料中提炼出“走遍天下”和“安于一隅”两个对立性的立意方向,并以“探求未知、突破自我”为基点,辩证融合对立双方,从而形成第三个立意方向。
方向一: 走遍天下方能成就自我
成长,要不要走出自己生活的世界? 徐霞客用自己历时30余年的“万里遐征”告诉我们,走出自己生活的世界,“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能发现更为广阔而又多层面的世界,从而促成眼界、识见、胸怀、情感、思想等诸种成长要素的发育,构筑起自己崭新而又饱满的精神空间。不仅如此,走出个人狭小的生活空间,走向遥远而又陌生的外部世界,更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一次理想自我的深度发现。
方向二:安于一隅亦能成就自我
成长,是不是一定要走出自己生活的世界呢? 诚然,我们可以徐霞客、李白等人的伟大出走为例,对这一问题作肯定式的回答。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我们在德国古典哲学巨擎康德身上发现了截然不同的成长现象。康德一生沉迷于哲学研究,从未走出过自己的家乡柯尼斯堡,但也成长为西方思想界一位划时代的巨人。这说明,安于自己生活的世“安于一隅”不是通过广度,而是界,也能成就自我。作为通往“成长”的另一条道路,借助执着于一处的深度来不断地发掘自我、深化自我、丰盈自我,从而遇见其他人靠“走遍天下”而获得的理想自我。
方向三:在探究未知中成就自我
“要不要走出自己生活的世界”不是个非此即彼的单向度选择,而是抵达“成长”之“的”的多元化路径。“走遍天下”是向外走,“安于一隅”则是向内走,两者貌似背道而驰,实则殊途同归。要紧的是你在某一路径上是否借探究未知突破了故我。
【高分范文】
不同的出走,同样的抵达
文徽
成长,要不要走出自己生活的世界?如果单用例证法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有人会以徐霞客为例说“要”,而有人会以康德为例说“不要”。显然,这样的回答将一道富有启发性的探究题,简化成了一道各执一词的选择题。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搞清楚“成长意味着什么”。
徐霞客“走遍天下”而“成长为一代地理兼旅行大家”,康德“安于一隅”而“成长为一代哲学巨匠”。前者向外走得以成长,后者向内走实现成长,不得不说,两者的成长路径的确是截然相反的,但不同的路径是否意味着它们对“成长”所建构的内涵也是完全不同的呢?如果向外走所对应的成长内涵与向内走所对应的成长内涵完全不同,那么再探讨“要不要走出自己生活的世界”还有何意义呢? 这就像说“鸟要飞向天空,鱼不要飞天空”那样,本无辩论的必要。由此看来,无论是向外走,还是向内走,它们所指向的
对成长而言,向外走,见识更为广大的世界,可以开阔视野;向外走,遇见各种陌成长内涵可能是相通的。生的人事景物,可以重新激发被熟悉感围困的生命激情,向外走,观察人生世态的多样性,可以消除偏见,博大心胸:向外走,走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模式,可以唤醒栖居远方的无限诗意。一言以蔽之,向外走所建构的成长内涵,就是在未知世界中不断扩充自我、刷新自我、提升自我,从而成就理想的自我。徐霞客的成长如此,从龙门走向大汉天下的司马迁的成长如此,从昌隆走向大唐山山水水的李白的成长亦如此
而康德一生安于柯尼斯堡,但他并没有同时封闭自己的内部世界,相反,他以卓越的哲学天分持续地批判前见,革新自我,创造性地打通了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和培根的经验主义,拓展了自己乃至人类的认知疆域。如果说徐霞客的成长是由外而内的,那么康德的成长则是由内而内的,两者路径迥异,但旨归一致。
这样看来,就个体的成长而言,“要不要走出自己生活的世界”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两可的,或者说成长的关键不在于“走出”与否,而在于“走进”与否。如果徐霞客“走遍天下”而不能循此走进自我,那么他与邮差何异?何来成长?倘若康德“安于一隅”且让自我“蔽于一隅”,那么他与井底之蛙何异? 何来成长?当然,有人将“自己生活的世界”理解为包括思维、情趣、精神等元素在内的固有空间,那么,为了成长,我们的确有必要走出这样的世界,其中的道理亦如上述。
所以,“成长,要不要走出自己生活的世界”,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关键是看哪一种方式更适合你的成长需要。
※特别说明:
以上材料整理自网络,作者无名,如侵权立删。
热点预测09 乡村(城市)漫步(真题模拟+预测理由+写作指导+高分范文): 这是一份热点预测09 乡村(城市)漫步(真题模拟+预测理由+写作指导+高分范文),共4页。
热点预测08 凑“读书的热闹”(真题模拟+预测理由+写作指导+高分范文): 这是一份热点预测08 凑“读书的热闹”(真题模拟+预测理由+写作指导+高分范文),共3页。
热点预测07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真题模拟+预测理由+写作指导+高分范文): 这是一份热点预测07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真题模拟+预测理由+写作指导+高分范文),共5页。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