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 微专题 水量平衡、含沙量与输沙量、湖泊(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地质运动规律(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微专题 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微专题 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 微专题 云雾雪、副高、特殊天气系统和现象(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 微专题 云雾雪、副高、特殊天气系统和现象(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微专题云雾雪副高特殊天气系统和现象练习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微专题云雾雪副高特殊天气系统和现象练习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我国多年来日平均气温与总云量的变化关系呈( )
A.正相关B.负相关
C.先正相关,后负相关D.先负相关,后正相关
2.我国东部地区日平均气温普遍随着总云量增多而显著下降,可能是由于云量增加导致( )
A.地面蒸发显著消耗了太阳直接辐射和地面辐射
B.大气吸收了大量太阳辐射并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C.降水显著增多并吸收了大量的地面辐射总能量
D.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地表净辐射减少
【答案】1.B 2.D
【解析】1.读图可知,云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可以通过吸收、反射、散射来削弱太阳辐射传递到地面,通常,随着云量的增多,云削弱太阳辐射作用增强,日平均气温下降越明显,故两者呈负相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在中国东部范围内日平均气温普遍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云量增加导致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减少,进而地面增温减少导致地表净辐射显著减少,因此造成日平均气温下降,D正确。地面蒸发显著意味着日均气温升高,A错误;云量增多会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误;吸收大量地面辐射有利于保温,C错误。故选D。
【点睛】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2023上·重庆沙坪坝·高三重庆八中校考阶段练习)流云在顺着风向飘移的过程中,遇到山口、悬崖或翻越山岭时,会由于重力因素跌落,像水一样倾泻而下,形成云瀑景观,图为“四川西部某山地的云瀑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在川西山区,观赏云瀑景观的最佳时间是( )
A.6月的清晨B.12月的清晨C.6月的午后D.12月的午后
4.若图中云瀑的运动是受山谷风的影响,则此时最可能存在的现象是( )
A.山坡气温较高,山风势力较强B.山坡气温较低,山风势力较强
C.山谷气温较低,谷风势力较强D.山谷气温较高,谷风势力较强
【答案】3.A 4.B
【解析】3.云瀑是流云顺着风向翻过山岭后,就会由于重力因素跌落,向低处倾泻成瀑布状的天气现象,云瀑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形成流云,6月相对于12月水汽充足,排除BD;云瀑一般发生在雨后的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A正确,C错误。故选A。
4.由材料和图示可知,云瀑出现时气流沿山坡向下运动,此时盛行山风。山风出现时,山坡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气流沿山坡下沉,山风势力较强,B正确,A错误;山谷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气流上升,此时形成山风,CD错误。故选B。
【点睛】云瀑产生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要有充足的水汽(处在迎风坡或临湖、河谷处等易产生);2、要有一定的海拔,水汽能在山前堆积,沿山势抬升,气温低才能使水汽凝结成云;3、地形要有一定的起伏,形成相对的高差,便于云跌落;4、要有较强的风,能够使云俯冲山底,有时候在地形上多峡谷、山口等,由于狭管效应也易形成大风。
(2023·江苏·模拟预测)黄河内蒙古段的“水煮黄河”景观(见下图),是河面上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为小水珠,形成一层雾气后笼罩水面,在阳光下宛若水面沸腾的较为罕见的自然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推断“水煮黄河”景观最可能出现的月份及时间段是( )
A.1月20:00-22:00B.7月1:00-3:00
C.8月16:00-18:00D.12月7:00-9:00
6.“水煮黄河”景观出现时的天气状况是( )
A.大风呼啸B.雨雪交加C.晴朗无风D.浓云密布
7.“水煮黄河”景观较为罕见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河流结冰期长B.空气杂质较少C.冷空气活动弱D.距离海洋较远
【答案】5.D 6.C 7.A
【解析】5.由材料信息可知,“水煮黄河”景观需有阳光照射,而夜间没有光照,排除A、B;大气的比热容较小,增温和降温速度较快,8月份的下午,大气温度较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C错误;冬季,经过一夜的降温,早晨河流水温较大气高,河水蒸发进入大气中,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形成的雾气经阳光照射出现“水煮黄河”景观,D正确。故选D。
6.“水煮黄河”景观的本质是河面上出现了雾,雾的形成需要晴朗无风的天气条件,C正确;大风易将雾吹散,雨雪、阴雨天气气温较低,水汽不易蒸发,不利于雾的形成,A、B、D错误。故选C。
7.黄河内蒙古段纬度较高,河流结冰期长,而河流结冰后,河水蒸发减弱,空气中水汽来源减少,不利于“水煮黄河”景观的形成,所以较为罕见,A正确;该地深居内陆,气候于旱,多风沙活动,空气史杂质较多,B错误;该地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冷空气影响频繁,C错误;形成“水煮黄河”景观的水汽主要来源于河水蒸发,与海洋水汽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
【点睛】“水煮黄河”景观是由于河面上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为小水珠,形成一层雾气后笼罩水面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黄河封河之前,在较低的水温、气温和较高的湿度条件下才会出现“水煮黄河”景观。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7时30分到9时30分之间,随着太阳逐渐升高,雾气就会散去。
(2023下·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研究发现,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异常主要取决于南边界的水汽异常输送。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年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为其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南边界水汽输入较常年偏多。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年份西太副高及其脊线位置(阴影区域为西北地区东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年份,南边界输入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东南气流B.东北气流C.西南气流D.西北气流
9.推测与夏季降水偏多年份相比,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年份的西太副高脊线( )
A.位置偏西偏北,势力偏强B.位置偏东偏南,势力偏弱
C.位置偏西偏南,势力偏强D.位置偏西偏北,势力偏弱
【答案】8.C 9.B
【解析】8.由图可知,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年份受西太副高影响,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沿副高西侧边缘向西北方向移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当其到达我国西北地区东部时偏转为西南气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西太副高势力增强时,西太副高脊线西伸至我国华南地区,暖湿气流沿副高西侧边缘向西北方向移动,西北地区东部水汽输送增多,利于降水产生,反之,当西太副高势力减弱时,西太副高脊线未西伸至我国内陆,西北地区东部水汽输入减少,不利于降水发生。因此,与夏季降水偏多年份相比,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年份西太副高脊线位置偏东偏南,势力偏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亚洲与太平洋之间存在明显的海陆热力差异,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低压保留在海洋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偏北风,这就是东亚的冬季风。夏季在印度一带形成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断裂,保留在海洋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偏南风,这就是东亚地区的夏季风。
(2023上·江西南昌·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干线是指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研究表明,河套及周边地区成为我国干线发育的典型地区当地干线发展过程中易诱发强烈的天气现象。下图为河套及周边地区某时刻干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此时刻干线东西侧的气团性质差异主要表现为( )
A.东侧暖湿,西侧冷干B.东侧暖干,西侧冷湿
C.东侧暖湿,西侧热干D.东侧暖干,西侧热湿
11.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据此推测干线发育过程中极易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沙尘暴B.气温骤降C.晴朗无云D.强对流
【答案】10.C 11.D
【解析】10.结合材料干线是指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由图可见,干线两侧温度相近,均在20℃以上,相对而言西侧温度更高,干线两侧均为暖气团,AB错;由材料可知,露点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由图可见,干线西侧露点数值小,为干气团,东侧露点数值大,为湿气团,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东侧为暖湿气团,西侧为热干气团,C对,D错。故选C。
11.干线是指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由于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则干线形成时,湿空气被抬升,由图可见,该时刻空气温度较高,湿空气快速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降温,水汽凝结,形成较大面积雨云,形成强降水,形成对流天气,C错,D对;沙尘暴天气需要大风和沙源,对流天气易形成降水,加之图示干线两侧风速相近,风力在五级以下,风力较小,不易形成沙尘暴,A错;由图示可知,干线两侧温度相差不大,干线发育过程中控制该区域的两气团温度接近,故干线发育不会导致气温骤降,B错。故选D。
【点睛】强对流天气指的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
(2023上·河南周口·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梅雨是东亚春末夏初特有的天气现象,其形成与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和暖湿空气输送关系密切。2019年浙江省梅雨期降水偏多,气温偏低,出现了少有的“冷黄梅”现象。下图示意2019年及2011—2019年500百帕等压面沿110°E~140°E平均位势高度(单位:位势米)逐日变化情况(等压面位势高度越高,同一海拔高度气压值越高)。图中虚线为副热带高压西段脊线,当其稳定维持在18°N~23°N时,浙江省处于梅雨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与多年平均情况相比,2019年浙江省( )
A.入梅时间较早B.出梅时间较早C.梅雨期较短D.暴雨次数较多
13.2019年浙江省出现“冷黄梅”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副高偏南偏强,暖湿气流输送异常偏多
B.副高偏南偏弱,暖湿气流输送时间延长
C.副高偏北偏强,南下冷空气异常偏多
D.副高偏北偏弱,南下冷空气滞留时间延长
14.研究显示,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海温变化会引起两大洋间纬向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2019年浙江省梅雨期期间( )
A.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温均偏高
B.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温均偏低
C.印度洋海温偏高,西太平洋海温偏低
D.印度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海温偏高
【答案】12.D 13.A 14.C
【解析】12.读图可知,与多年平均情况相比,2019年浙江省入梅时间较晚,出梅时间也较晚,梅雨期时间长短没有变化,因脊线位置变化较明显,高空冷涡活动频繁,暴雨次数较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据材料“2019年浙江省梅雨期降水偏多,气温偏低,出现了少有的“冷黄梅”现象”可知,因副高势力偏强,暖湿气流输送水汽异常偏多,造成降水偏多;副高位置偏南,气温偏低,故2019年浙江省出现“冷黄梅”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副高偏南偏强,暖湿气流输送异常偏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2019年浙江省梅雨期期间,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强。副热带高压形成于西太平洋海域,势力偏强,说明气压偏高,对应的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应该偏低,AD错误;南亚高压出现在青藏高的高空,势力偏强,说明近地面热低压势力较强,气温较高,故印度洋海温偏高,C正确,B错误。故选C。
【点睛】梅雨是指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时期,故称其为“梅雨”。
(2023上·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每年春末夏初,山东地区强对流天气较多,对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下图为山东省章丘探空站某年6月13日某时段垂直风场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据图可知,0-1km之间( )
A.对流前均为南风B.对流中均为西南风
C.对流中风向变化大D.风速逐渐增强
16.此次强对流天气,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是( )
A.洪涝B.暴雨C.大风D.滑坡
【答案】15.C 16.D
【解析】15.0-1km之间在16:42分时600m处为西南风,选项A错误。对流中有西风,选项B错误。对流中风向由西南风转变为西风,偏转角度大,选项C正确。风速对流中是先增强,后减弱,选项D错误。所以选C。
16.山东有大面积丘陵地形,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暴雨和洪涝,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是滑坡,选项D正确;洪涝和暴雨为原生灾害,选项A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风力较小,选项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这种天气破坏力很强,它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世界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的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
17.(2023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属横断山系大雪山,其山顶常出现帽状云现象。帽状云是一种在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上升气流在峰顶冷却至饱和时,就形成几乎静止不动的帽状云。贡嘎山地区几十条现代冰川,夏季易爆发泥石流灾害。
材料二:图1为贡嘎山地理位置图,图2为帽状云,图3为贡嘎山山麓地带的植被—旱生河谷灌丛。
(1)简述贡嘎山山顶帽状云的形成过程。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贡嘎山东坡山麓出现旱生河谷灌丛的原因。
(3)指出贡嘎山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条件。应对泥石流,试从政府层面提出三个维度的非工程措施。
【答案】(1)地表湿润气流沿贡嘎山上升遇冷凝结成云;东西气流受贡嘎山阻挡,速度减慢,稳定无风;高空下沉气流控制下形成帽状云。
(2)下沉气流,降水量较少;温度较高,蒸发量较大;坡度陡峭,径流水不易存留。
(3)原因:地质条件复杂,地表碎屑物质多;冰川融化,冰碛物较多;7月降水多,冰雪融水多;地势起伏大,坡度大,流速快。
措施:加强监测预报;组织人员及时搬迁;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加大防灾抗灾的宣传。
【分析】本题以贡嘎山帽状云与山麓地带的植被—旱生河谷灌丛为背景材料,涉及云雾的形成条件、水循环、泥石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和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高空中云的形成过程,从水汽的来源,大气降温和无风环境等描述。贡嘎山山顶帽状云的形成过程:首先地表湿润气流沿贡嘎山上升,气温降低,遇冷凝结成云;东西气流受贡嘎山阻挡,速度减慢,稳定无风,大气稳定,有利于云的形成;高空下沉气流控制下,云层停留在山顶,形成帽状云。
(2)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即水汽输送、降水、蒸发(腾)、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来解释山麓地带出现旱生灌丛的原因,旱生灌丛的出现表示该地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地表水缺乏等。贡嘎山东坡位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较少;气流下沉,温度较高,蒸发量较大;坡度陡峭,径流水不易存留,土壤含水量较低。
(3)自然条件一般从地形、气候(降水、气温、风、光照等气象要素)、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方面综合去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泥石流发生一般在地势陡峭的沟谷内,地表多疏松物质,而且植被覆盖率较差,诱发泥石流的条件为短时间内的强降水等。贡嘎山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贡嘎山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表碎屑物质多;海拔高,冰川面积大,冰川融化,冰碛物较多;7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冰雪融水多;地势起伏大,坡度大,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携带泥沙多。措施:从政府层面,加强监测预报;组织人员及时搬迁;通过生物措施,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增强水土保持的能力;加大防灾抗灾的宣传,提高民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18.(2023上·江苏徐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雷暴是由旺盛的积雨云所引起的,伴有闪电、雷鸣的局地强对流性天气,其形成通常要具备三个条件:不稳定大气层结、充沛的水汽和足够的抬升触发机制,当雷暴过境时,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并由于降水的拖曳作用而产生快速下沉气流。我国青藏高原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强烈的雷暴甚至会带来冰雹、龙卷等严重灾害,雷暴等强对流性天气预报是世界性技术难题。
材料二图为一次典型雷暴天气垂直截面图。
(1)描述该次雷暴过境前到过境时气象要素的变化。
(2)判断青藏高原雷暴多发的季节,并解释青藏高原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的这一地理现象。
(3)简析雷暴天气难以预报的原因。
【答案】(1)风向由偏南风转换为偏北风,风速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降雨强度大且持续时间短。
(2)夏季。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地形复杂多变,地表受热不均;与同纬度相比,夏季地表加热效应明显,对流运动活跃;靠近季风(靠近东亚、南亚)气候区,水汽供给充足。
(3)空间尺度小、突发性强、历时短、形成原因复杂。
【分析】本题以雷暴天气为材料,涉及雷暴天气的影响、成因以及难以预报原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雷暴过境前该地为偏南风,雷暴过境时风向转变为偏北风;雷暴过境前风力较小,雷暴过境时风力较大;雷暴过境时,受下沉气流控制,近地面气压较大,雷暴过境前气压较小;雷暴过境时,该地出现降水,降水强度较大,降水的持续时间较短。
(2)根据材料信息“其形成通常要具备三个条件:不稳定大气层结、充沛的水汽和足够的抬升触发机制”可知,夏季时青藏高原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上升气流显著,出现雷暴的频率较高,其它季节出现雷暴的频次较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多样,地表受热不均,冷热差异显著,容易发生雷暴天气;与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地表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更显著,对流运动旺盛;青藏高原地区距离东亚、南亚等季风气候区较近,受夏季风水汽补给量大,水汽充足,为雷暴天气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雷暴天气的范围较小,空间尺度较小;雷暴天气的突发性较强,历时时间较短;雷暴天气的成因较为复杂,综上所述可知,雷暴天气预报难度较大。
19.(2023上·河南商丘·高三商丘市实验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大风一般是指伴随强雷暴天气出现的强风,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强,区域性雷暴大风常伴随短时强降水或冰雹。2021年8月23日午后至傍晚,黑龙江西南部地区自西向东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见图),其中大庆出现了8级以上的区域性雷暴大风,局部地区伴随冰雹及短时强降水天气。
(1)指出控制安达一肇东一线附近地带的天气系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2)说明大庆出现雷暴大风的原因。
(3)简述此次冰雹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1)天气系统:暖锋。形成过程:安达一肇东一线附近,来自西南的暖气团与来自北部的冷气团相遇;暖气团主动爬升,形成暖锋。
(2)大庆位于气旋中心附近,气流上升速度快;近地面四周气流快速向中心汇集,产生大风。
(3)有充足的水汽供应;大气中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上升气流十分强烈;积雨云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温度。
【分析】本题以雷暴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天气系统、雷暴大风、冰雹天气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图中风向是逆时针旋转辐合,中间气压低,形成气旋,安达一肇东一线位于气旋东侧,控制安达一肇东一线附近地带的天气系统类型暖锋。据图可知安达一肇东一线吹偏南风,暖锋形成过程是安达一肇东一线附近,来自西南的暖气团与来自北部的冷气团相遇;暖气团实力较强,暖气团主动爬升,形成暖锋。
(2)雷暴大风一般是指伴随强雷暴天气出现的强风,据图可知大庆位于气旋中心附近,中间气压低,气流上升速度快;据图风向可知,近地面四周气流快速向中心汇集,产生大风。
(3)冰雹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应该有水汽、上升气流、降温等条件。此次冰雹天气有充足的水汽供应;大气中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气流运动快,上升气流十分强烈,降温迅速;积雨云发展快,降温快,水汽结冰速度快,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温度。
(2021·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飞机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时,其排出的水汽常凝结成白色云带。这种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人们常以此来预报暖锋的到来。下图为某时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强紫外线照射B.处在逆温层之中
C.处在强烈对流中D.受冷锋云系挤压
2.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B 2.C
【分析】1.由题干“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可知,机尾部凝结的云不容易扩散,所以处在逆温层之中,B正确。受强紫外线照射对飞机尾部凝结的云长时间存在没有影响,A错误。强烈对流运动,加速云的消失,C错误。受冷锋云系挤压,风力较大,云易消失,D错误。故选B。
2.由图中等压线图,甲位于995hpa低气压中心附近可知,此处是锋面气旋,甲地东侧为暖锋,西侧为冷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1·湖南·统考高考真题)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小海坨山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润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 )
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
4.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
A.暖干B.暖湿C.冷干D.冷湿
5.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
①相对湿度 ②气压变化 ③气温水平分布 ④气温垂直分布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3.B 4.A 5.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3.根据题意,半山腰置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是因为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从图上来看,位于北京的小海坨山在冬季受到西北季风影响较大,而东南侧靠近渤海,有较多的水汽,所以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东南侧为西北季风的背风坡,下沉气流容易与爬坡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形成半山腰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图中位置的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上部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干气团下沉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半山腰云是水汽凝结形成,只有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过饱和,才有可能成云,因此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相对湿度,①符合题意;当地云停留在半山腰,往往是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此时云不向上升,此时应出现逆温现象,因此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气温垂直分布,④符合题意;半山腰云出现时当地的气压和气温水平分布没有明显特征,因此不是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的数据,②、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半山腰云的成因,并充分理解水汽的变化需要满足的条件。
(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2021年3月中旬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沙尘暴天气。据气象专家分析,此次沙尘暴源于蒙古国。左图是此次沙尘暴在我国过境时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右图表示此次沙尘暴移动过程中四个时刻沙尘天气的分布状况。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右图四幅图片中,沙尘天气的分布与左图天气形势相吻合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7.根据此次沙尘暴的移动路径,判断推动此次沙尘暴快速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旋西移B.反气旋东进C.冷锋南下D.暖锋北上
【答案】6.B 7.C
【分析】6.由左图可知,我国内蒙古中部受高压脊控制,东部受低压槽控制,高压脊带来的冷空气与低压槽东侧的暖气团相遇在低压槽的位置形成冷锋,并快速移动,带来大风天气,且此季节冷锋锋前的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少,没有带来降水,大风卷起沙尘向东移动,形成沙尘天气,四幅图只有乙图符合这一特征,故B项正确,所以选择B。
7.读图可知,此次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为向东南方向移动,结合图中等压线分布可知,此次沙尘暴快速移动主要是冷锋快速南下导致,故C项正确;该阶段气旋应向东南方向移动,故A项错误;反气旋东进与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不一致,故B项错误;沙尘暴快速移动与暖锋北上没多大关系,故D项错误。
【点睛】在低低压槽的位置通常形成锋面,形成锋面气旋,锋面气旋带来的天气通常比锋面或气旋带来的天气变化更剧烈。冬春季节我国北方通常形成锋面气旋,并在冷锋的作用下带来沙尘天气。
8.(2021·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雾,大多数海雾均属此类。风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海雾的形成。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频发的海区之一。
材料二图一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二为图一中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图三为西北太平洋沿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
(1)甲地最有利于海雾形成的风向是_________。145°E经线上﹐每年3月至6月﹐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_______(填方位)移动。
(2)简析甲地所在海区风力过大、过小均不利于海雾形成的原因。
(3)从水汽来源的角度﹐分析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原因,并说出甲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的理由。
【答案】(1)西南;南
(2)过大,不利于水汽凝结;过小,不利于水汽输送。
(3)原因: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大;多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输送;理由:夏季航运繁忙;海雾范围广。
【分析】本大题以海雾的形成及分布为材料,涉及雾的形成及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可知,当吹西南风时,甲地最容易形成海雾。根据西北太平洋沿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可知,145°E经线上,每年3月-6月,成雾频次的等值线向低纬弯曲,即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南移动。
(2)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多数海雾都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雾。当风力过大时,水汽易蒸发,不易凝结;当风力过小时,输送的水汽量有限,不利于形成海雾。
(3)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受日本暖流影响,夏季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增大,水汽增多;且根据图中7月等压线可知,夏季多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向北输送,流经北侧较冷的海面易形成海雾,因此甲地夏季海雾频发;北极航线主要通行时段为北半球夏季,所以甲地夏季航运更为繁忙,结合上题可知,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南界往低纬延伸,表明夏季海雾范围扩大。因此,甲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微专题 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微专题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练习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微专题河流冲淤平衡特殊河流地貌海岸线的变迁练习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微专题 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微专题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练习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微专题地貌演化过程冰川地貌沙丘练习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地质运动规律(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地质运动规律练习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地质运动规律练习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