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新营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新营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开学考试化学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正确的是, 下列物质,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g-24 Al-27 S-32 Fe-56 Cu-64 Zn-65 Ca-40 Cl-35.5
一、选择题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
B. 煤焦化产生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
C. 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
D. 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详解】A、石油中含有汽油、煤油和柴油等物质,通过分馏可以把它们分离开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煤的主要成分是碳,通过焦化可以产生新物质﹣﹣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属于化学变化;
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工业上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利用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的过程中,只是把海水中的水和其它物质分离开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化学反应的过程是生成新物质并伴随能量变化的过程
②氢气、甲烷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③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熔点和硬度都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高
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⑤干冰灭火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而且灭火后不会留痕迹
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
A. ②③⑤⑥B. ①②④⑥C. ①②④⑤D. ①③④⑤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试卷任你下载,家威杏 MXSJ663 全网最新,性比价最高【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化学反应的过程是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并伴随能量的变化,吸收或释放能量,故正确;
②氢气和甲烷具有可燃性,氢气、甲烷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防止爆炸,故正确;
③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低,但硬度一般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要高,故错误;
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质是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故正确;
⑤干冰灭火的原理是干冰由固体变为气体二氧化碳吸收大量的热从而降温;并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会覆盖在着火处,从而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因为最终释放出来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灭火后不留有痕迹,故正确;
⑥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故错误。
故选C。
3. 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正确的是
A. 铁在O2中燃烧
B. 加热KMnO4制O2
C. 电解H2O实验
D. 过滤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水或细沙,防止高温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错误。
B、加热固体应试管口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错误。
C、电解水实验装置无误。产生气体“正氧负氢”,体积比“正1负2”。正确。
D、过滤应用玻璃棒引流,错误。
故选C。
4. 在化学王国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H ②2NH3 ③ SO2④ ⑤Mg2+ ⑥2OH- ⑦H2O
A. 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B.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 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D.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微粒符号前面的系数表示微粒的数目,化学式中的小角标表示构成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原子的数目,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详解】2H 表示2个氢原子,2NH3表示2个氨气分子,SO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Mg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OH− 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H2O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A、由以上分析可知,表示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⑥,不符合题意;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不符合题意;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符合题意;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桃金娘烯醇C10H16O是生物化工领域的一种产品,下列关于桃金娘烯醇说法正确的是:
A. 桃金娘烯醇是氧化物
B. 桃金娘烯醇是由10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
C. 桃金娘烯醇中碳与氢质量比5:8
D. 桃金娘烯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而桃金娘烯醇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桃金娘烯醇是由分子构成的,1个分子是由10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桃金娘烯醇中碳与氢质量比(12×10):(1×16)=15:2,而5:8为原子个数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元素的质量分数=,而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6):16=15:2:2,则碳的质量分数最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 “一”表示物质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可以转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B. ②可用于碳的不完全燃烧
C. ③可用于工业炼铁D. 隔绝氧气或者水可以防止④的发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A、①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无气体产生,所以不会有气泡产生,故A说法不正确;
B、②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B说法正确;
C、③可以是一氧化碳高温下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用于工业炼铁,故C说法正确;
D、④是铁与氧气和水同时作用生成氧化铁,隔绝氧气或者水可以防止④的发生,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7. 下列物质:①空气、②硫酸、③氧气、④硫酸钠、⑤水、⑥氢氧化钠、⑦天然气、⑧生铁、⑨碳酸钙,对其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混合物:①⑥⑦⑧B. 酸:②④
C. 氧化物:③⑤D. 盐:④⑨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⑥氢氧化钠属于纯净物,选项A不正确;
B、硫酸钠属于盐,不是酸,选项B不正确;
C、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不是氧化物,选项C不正确;
D、④⑨符合盐的定义,属于盐,选项D正确。故选D。
8.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以和为原料,在构筑的纳米“蓄水”膜反应器中实现了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一步转化为乙醇的反应,该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B.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C. 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7
D. 该反应生成物是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该反应微观示意图和题干可知,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条件是温和条件,生成物是乙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该反应会消耗二氧化碳,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故A正确;
B、反应前是二氧化碳分子和氢分子,反应后是乙醇分子和水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反应前原子种类是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反应后原子种类还是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B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是2个,参加反应的氢气分子是6个,所以分子个数比是2:6,即1:3,故C不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生成物是和,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①根据反应微观示意图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先观察反应前后是否有相同的物质(即由相同小球组成,且结构也相同的物质),该物质没有参与到化学反应中,如果有,则消除相同的物质;②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9.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杂质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不符合题意;
B、杂质碳酸钙不溶于水,而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没有除去杂质却把原物质反应了,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不符合题意;
C、杂质铜粉在足量氧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C符合题意;
D、杂质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g氢气与9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10g水
B. 金属能导电,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C.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但是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D.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氢气和氧气质量比为1:8,故1g氢气与9g氧气反应,氧气多了1g,只生成9g水,说法不正确;
B、金属能导电,但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例如石墨也可以导电导电,说法不正确;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但是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只含有氧元素,说法正确;
D、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0,但不是同种元素,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1. 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再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连接装置进行制取蒸馏水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时,冷凝管应该用铁架台夹持固定
B. 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b进a出
C. 图中所示装置,温度计的位置不对,水银球应该插入液态水中
D. 石棉网的作用是使蒸馏烧瓶均匀受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答案】C
【解析】
【分析】蒸馏是通过加热汽化的方法而将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结合蒸馏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实验时,冷凝管应该用铁架台夹持固定,故选项说法正确;B、实验时,为增强冷凝效果,下端管口是进水管,上端管口是出水管,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b进a出,故选项说法正确;C、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选项说法错误;D、蒸馏时,石棉网的作用是使蒸馏烧瓶均匀受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12. 从反应原理和产物纯度二个角度考虑,下列制取Fe2(SO4)3溶液的方案中最佳的是
A. 过量的Fe粉与稀硫酸反应,过滤
B. 过量的Fe2O3与稀硫酸反应,过滤
C. 过量的稀硫酸与Fe2O3反应
D. 过量的Fe粉与CuSO4溶液反应,过滤
【答案】B
【解析】
【详解】A、Fe粉与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是硫酸亚铁,不能制得硫酸铁,选项A错误;
B、过量的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是硫酸铁,因氧化铁过量稀硫酸完全反应,过滤后得到的是纯的硫酸铁溶液,选项B正确;
C、因硫酸过量得到的硫酸铁溶液中混有硫酸,不能得到纯净的硫酸铁溶液,选项C错误;
D、过量的铁粉与硫酸铜反应,反应后生成的是硫酸亚铁,不能得到硫酸铁溶液,选项D错误。故选B。
13. 如图所示,将两枚光亮的铁钉分别用细线吊置于甲、乙中,并使部分铁钉露出液面。放置一段时间,出现了锈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中,气体含氧气的体积分数不相等
B. 甲中,铁钉在植物油内的部分没有锈蚀
C. 乙中,铁钉在水面下的部分锈蚀最严重
D. 丙中,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中,水面上用植物油封住,阻止了氧气溶于水,只有植物油上部分锈蚀,而乙中铁钉水上水下都锈蚀,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气体含氧气的体积分数不相等,故A说法正确;
B、甲中,水面上用植物油封住,阻止了氧气溶于水,铁钉在植物油内的部分因为没有接触到氧气而没有锈蚀,故B说法正确;
C、乙中,铁钉锈蚀最严重是水面接触处,因为此处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最充分,故C说法错误;
D、因为乙中铁钉锈蚀消耗了氧气,使装置内的压强减小,产生了压强差,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丙烧杯中水部分压入导管中,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4. 如图为和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时,等质量的两物质饱和溶液升温到,为使两种溶液恰好饱和,所加固体质量相等
B. 时,饱和溶液升温到,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 时,将固体加到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80g
D. 时,将饱和溶液降温到,析出固体30g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将等质量的两物质饱和溶液从 T1℃ 升温到 T4℃,溶液均变成了不饱和溶液,因为 T1℃ 和 T4℃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为使溶液恰好饱和,加入两固体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B、将 Na2CO3 饱和溶液从 T2℃ 升温到 T4℃,因为 T2℃ 和 T4℃ 时 Na2CO3 的溶解度相等,所以 T4℃ 时还是饱和状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T3℃ 时,Na2CO3 的溶解度是 50g,即 T3℃ 时 100g 水中最多溶解 50gNa2CO3,那么 50g 水中最多溶解 25gNa2CO3,将 30gNa2CO3 固体加到 50g 水中,只能溶解 25g,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50g+25g=75g,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4℃ 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 42g,T1℃ 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 22g,T4℃ 时,将 142gNH4HCO3 饱和溶液中含有 42g 碳酸氢钠和 100g 水,降温到 T1℃,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22g,则析出固体 42g﹣22g=20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5. 在实验室里用锌、氧化铜、稀硫酸为原料制取铜,有下列两种途径:
(1)
(2)
若用这两种方法制得质量相同的铜,下列有关说法①消耗相同质量的氧化铜 ②消耗相同质量的锌 ③消耗相同质量的硫酸 ④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不同。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因为整个制备过程中,所有Cu元素都能形成单质Cu,而都来自CuO,没有损失,所以①消耗相同质量的氧化铜,符合实际情况;
H2还原氧化铜的时候,需要先通H2然后加热,以将空气从玻璃管中排出。如果不排出,会引起爆炸,所以H2的量要多一些,自然H2SO4和锌的量也要多一些,同时生成的硫酸锌质量也不同,所以②消耗相同质量的锌 ③消耗相同质量的硫酸 不符合实际情况,④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不同符合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①④符合实际情况。选择B。
16. 下列图像与实验设计对应正确的有
A. 1项B. 2项C. 3项D. 4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1:未打磨的铝片表面是氧化铝,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没有气体生成,氧化铝反应后,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正确;
图2: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硫酸铜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正确;
图3:、,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相等,开始时的图像相同;等质量的镁和氧化镁反应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镁更多,所以镁的图像更高,错误;
图4:红磷燃烧放热,压强增大,等温度降低到室温,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小于开始时的压强,错误;
故正确的有图1和图2,故选B。
17. 小芳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没有按照正确的称量氯化钠。量取水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图示为小芳操作时的读数,其它操作都正确)。小芳实际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水的密度为1g/cm3)约为
A 12.4%B. 17.2%C. 16.9%D. 12.5%
【答案】A
【解析】
【详解】称量一定质量固体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如果物和砝码反放,则物的质量等于砝码的量-游码的量,所以氯化钠是实际质量为15g-2.7g=12.3g;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应平视读数,仰视读数,读数偏小。由图可知,所量液体的实际体积为:87mL,所以实际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选A。
18.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A. m的数值为64
B. 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C. 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D. 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
【详解】A、根据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反应前的总质量为20g+m+16g+14g=4g+6g+60g+50g,m=70g,故A不正确;
B、反应前后,X、Y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Z、W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反应可表示为:X+Y→Z+W,若W为水,则X或Y不一定为酸或碱,故B不正确;
C、参加反应的X和Y的质量比为,故C正确;
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选项只知X和Y无法做出判断,如 CH4+O2CO2+H2O,故D不正确。故选C。
19. 明代《天工开物》描述了锡的冶炼方法,如图a、图b为古代炼锌工艺原理示意图,其中炉甘石主要成分为,高温易分解生成Zn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炼锡时混入少许铅形成合金,产物更易熔化流出,原因是合金熔点更低
B. 图b泥罐外煤饼的主要作用是燃烧提供热量,泥罐内煤粉的主要作用是作还原剂,还原氧化锌
C. 若已知锌的沸点为907℃。泥罐下部温度可达1200℃,上部约为600℃,则该工艺从反应混合物中收集液态锌的方法属于蒸馏
D. 必须冷却后才能取锌,是为了防止反应不充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合金的熔点低于其组分中纯金属的熔点,通过信息“产物更易熔化流出”,可得出原因是形成合金后熔点降低,选项正确;
B、煤粉的主要成分是碳,在泥罐中,碳与氧化锌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锌和二氧化碳,则泥罐内煤粉的主要作用是将氧化锌还原为锌,选项正确;
C、通过信息“锌的沸点为907C,泥罐下部温度可达1200℃,上部约为600℃,可得出在泥罐下部,环境温度高于的沸点,锌变为气态;在泥罐上部,环境温度低于锌的沸点,气锌液化,这种利用物质沸点不同来实现物质分离的方法是蒸馏,选项正确;
D、必须冷却后才能取锌,是为了防止锌在较高温度下会被氧化成氧化锌,选项错误;
故选:D。
20. 有CuO和Fe3O4组成的混合物10g,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共生成水2.7g,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A. 30%B. 27%C. 24%D. 25%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氧元素最终都在水中,故2.7g水中的氧元素质量和两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总质量相等。
【详解】10g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故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选C。
二、填空题:
21. “氧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要循环。
请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______、石油和天然气。
(2)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______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区别。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_能。
【答案】(1)煤 (2)水
(3)化学
【解析】
小问1详解】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小问2详解】
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大循环中“氧循环”和“碳循环”都是通过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有新分子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而“水循环”只是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水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区别;
【小问3详解】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2. 锶元素(Sr)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土壤、海水中,具有防止动脉硬化的功能。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______,锶离子的符号是______。
(2)图2的三种元素中,与锶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列预测不合理的是______。
A.锶是一种活泼金属
B.氢氧化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锶能与盐酸反应
D.锶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
(3)氯化锶是常见的锶盐,易溶于水,可由氢氧化锶加入盐酸制备,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依据,推断出Fe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非金属也有类似规律,据此推断,在反应中,的“非金属活动性”比的______(填“强”或“弱”)。
【答案】22. ①. 38 ②.
23. ①. Ca ②. D
24.
25. 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如图,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2+8+18+8+2=38,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易失去2个电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填:Sr2+
【小问2详解】
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则化学性质相似,如图,钙原子和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2,故化学性质相似,故填:Ca;
A.锶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易失去两个电子,所以锶是一种活泼金属,此选项正确;
B.氢氧化锶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此选项正确;
C.锶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锶能与盐酸反应,此选项正确;
D.锶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电子,此选项错误。
故选D。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碱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故氢氧化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锶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根据题意,氯气能和碘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碘单质,故说明氯气的“非金属活动性”比I2的强
23. 神奇的“风暴瓶”能“预报天气,冷暖先知”。制作“风暴瓶”用到以下物质:樟脑,酒精,、、水等。
(1)将樟脑的酒精饱和溶液滴入水中,出现了明显的浑浊,说明樟脑在水中的溶解能力______(填“强于”或“弱于”)其在酒精中的溶解能力。把樟脑的酒精饱和溶液降温也出现了晶体。除上述方法外,______也能使樟脑从溶液中结晶。
(2)如图为和的溶解度曲线。时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大小关系为______(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新营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开学考试化学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营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50分), 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营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