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课件第1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课件第2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课件第3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课件第4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课件第5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课件第6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课件第7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课件第8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课件,共29页。
    17 短文两篇自主学习陋室铭作者作品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著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字音字形案牍( dú ) 德馨( xīn ) hóng rú( 鸿儒 )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 形体、躯体 今义:样子(2)谈笑有鸿儒古义: 大 今义:鸿雁,书信(3)无丝竹之乱耳古义:指弦乐器和管乐器 今义:丝绸和竹子2.一词多义之 ①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何陋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苔痕上阶绿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3)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5)苔痕上阶绿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绿 4.重点实词(1)有龙则灵 灵: 神异 (2)斯是陋室 斯: 这 (3)惟吾德馨 惟: 只 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谈笑有鸿儒 鸿儒: 博学的人 (5)往来无白丁 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6)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指官府文书 5.句子翻译(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琴,阅读佛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名句默写(1)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2)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3)体现作者交往之雅(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4)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 , 西蜀子云亭 。(5)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的意义相同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6)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句子是: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课内精读1.本文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举例分析。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的优美表现“陋室不陋”;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往来人物的博学表现“陋室不陋”;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现“陋室不陋”。 2.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希望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3.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表达效果。描写了“苔痕”“草色”青绿、鲜艳的特点,渲染了陋室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氛围,衬托了作者高洁傲岸、超凡脱俗的思想情怀,烘托了“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的主题。(意近即可) 4.读了《陋室铭》,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示例:不慕荣利、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志趣高洁、清高孤傲的人。 归纳总结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陋室铭》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简陋居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品德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人生态度)。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陋室铭》(文略)【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选自《书巢记》,有删改)【注释】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可以调素琴 素: (2)有仙则名 名: (3)无案牍之劳形 形: (4)间有意欲起 间: 不加装饰的 出名,有名 形体、躯体 偶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于是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中“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上”“入”二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使景物充满生气,突出了陋室清幽宁静的环境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陋室景色的喜爱之情。4.请简要概括《陋室铭》与《书巢记》两文作者的相同之处。两文作者都有热爱读书、情趣高雅、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参考译文·乙】我屋子里(的书),有的藏在书橱里,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伤忧虑,愤激感叹,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妻子儿女都不相见,连天气风雨雷雹的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站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到了不能走路的地步,于是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于是带领客人进屋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已经进来后又不能出去,于是(客人)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 自主学习爱莲说作者作品文学常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字音字形蕃( fán ) 濯( zhuó ) 蔓( màn ) 亵( xiè )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亭亭净植 古义: 竖立 今义:种植2.一词多义清 ①濯清涟而不妖 澄澈 ②香远益清 清芬 3.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 ①蔓: 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②枝: 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用作状语,从远处 4.重点实词与虚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只 (2)可爱者甚蕃 蕃: 多 (3)香远益清 益: 更加 (4)陶后鲜有闻 鲜: 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 洗 妖: 艳丽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 应当 (8)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菊之爱 宾语前置的标志 5.名句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 莲 , 花之君子者也 。(3)表现作者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 , 同予者何人 ?(4)《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清白处世的句子是: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6)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句子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 课内精读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文中写到菊和牡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作者以菊花来正衬莲花,象征隐居避世的人;以牡丹来反衬莲花,象征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人。更好地表明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对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君子品格的赞美。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5.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观点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示例一:我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示例二:我同意周敦颐的观点。人只要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归纳总结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使莲花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表明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批判了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爱莲说》(文略)【乙】汉末,和①率宗族西迁,益州牧②刘璋以为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移③,货殖④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馀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节选自《三国志》)【注释】①和:董和,三国时蜀汉名臣。②牧:地方州官。③移:同“侈”。④货殖:经商营利。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 蕃: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 (3)侯服玉食 服: (4)畏而不犯 畏: 多 靠近赏玩 穿戴 惧怕,畏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对外治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在内参与军国大事。3.甲文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莲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形象,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4.乙文中的董和与甲文中的莲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董和身处奢侈风气盛行之地,却以节俭约束己身,他的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与莲相似。【参考译文·乙】汉朝末年,董和率领家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任命他为成都县县令。蜀地物产丰富,当时风气盛行奢侈,经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饮食玉液琼浆,婚娶丧葬之事,几乎倾尽家财来铺张办理。董和以自身节俭为大家做出表率,粗衣素食,防止衣食住行有超越自己的社会身份之处,处处以符合礼制为行为准则,于是当地奢侈之风大为改变,大家都心存畏惧而不敢冒犯。转升为益州太守,仍与过去一样清约节俭。他与周围少数民族打交道时,总是以诚心相待,因此深受南方少数民族的信任和爱戴。自董和居官食禄以来,对外治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在内参与军国大事,二十余年,临终时家中竟无值一石粮食的私财。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