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共30页。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单 元 备 课第1课时 平均分(1)第2课时 平均分(2)第3课时 除法(1)第4课时 除法(2)第5课时 练习三第6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5课时 练习三第8课时 解决问题第9课时 练习五第10课时 整理和复习第 2单元本单元所需课时数10课时主要内容本单元教材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个小节,主要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小学阶段中数与代数的第二层次,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为除法的基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哟个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与学建议准备必要学具,如糖果卡片、小棒、多媒体。单元课时分配1.平均分 2课时2.除法 3课时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课时4.整理和复习 1课时课题平均分(1)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例1的内容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经历分物品的过程,明确“平均分”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2.通过亲自动手分一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糖果卡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奖励给你们。每组8个苹果,请动手把苹果分给小组里的4位同学,要求把苹果分完怎么分呢?(各小组进行讨论)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同学们想一想,你同意这些分法吗?学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教师:为什么与的同学不同意呢?指名不同意的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因为每人分的苹果不一样多,不公平。教师:那你认为怎样分最公平?学生:每人分得同样多。教师:(课件演示平均分8个苹果的过程)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分(板书:平均分(1))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例1。(1)课件出示例1。(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你能将这些糖果分成3份吗?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糖果卡片来分一分。试一试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自己分一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课件。①分成1块,1块,4块。②分成1块,2块,3块。③分成2块,2块,2块。(4)结果汇报教师:观察这3种分的结果,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学生:第3种。教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同学们可以看看自己分的是不是平均分,如果不是,怎样变成平均分呢?指明学生回答。课堂小结:教师:通过分一分糖果,大家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预设1:,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预设2:不是平均分的分法也可以再变成平均分。预设3:平均分是公平的。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发现给予肯定和引导。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注意平均分是每份都同样多,只要有一份与其他不是同样多,就不是平均分。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8“做一做”第1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回答。(2)让学生思考不是平均分的怎么变成平均分。2.课件出示教科书P8“做一做”第2题。指明学生回答。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均分,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1页练习二第1题。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分法不同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学生自己完善出示所有的分法。关注学生的各种说法,特别是错误的摆法,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对不同的发现予以肯定。板书设计平均分(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后反思本节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知道什么是平均分,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受平均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题平均分(2)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例2、例3的内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过程中尽力“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哪些方法是平均分?(出示课件)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那怎样进行平均分呢?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进行平均分。(板书:平均分(2))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例2。(1)课件出示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怎样表示“平均分成6份”呢?学生:可以把橘子放在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的数量同样多。教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并用自己手里的圆片动手分一分。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分一分,指明学生进行演示,根据学生的演示出示课件。预设1:可以1个1个地分,即1个1个地依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放完。预设2:可以先2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直到分完。预设3: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一次分完。教师:你最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学生:我最喜欢3个3个地分。因为这样分一次就分完了,简单快速。(3)结果汇报教师:现在你们知道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了吗?学生: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教师:这是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可以根据情况选择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或是几个几个地分。课堂小结:教师:大家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平均分可以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品的总数一定时,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即使平均分的分法不同,平均分的结果是不变的。 2.学习例3。(1)课件出示例3:8袋饼干,每2袋一份,能分成几份?圈一圈。(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每2袋一份”是什么意思呢?预设1:2袋2袋地分。预设2:每一份正好是2袋。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圈一圈,并展示一下你的答案。学生自己圈一圈,指明学生进行演示,根据学生的演示出示课件。学生:2袋2袋地圈,圈4次正好圈完。教师:这样的方法是平均分吗?学生:每个圈里的数量一样,是平均分。(4)结果汇报教师:现在你们知道8袋饼干,每2袋一份,能分成几份了吗?学生:8袋饼干,每2袋一份,能分成4份。教师:这是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圈一圈,圈了几个就是几份。课堂小结:教师:大家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平均分可以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把一些物品按照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一份一份地分,分了几次就是分成了几份。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9“做一做”。(1)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回答。(2)让学生回答自己是怎样做的。2.课件出示教科书P9“做一做”第1题。指明学生回答。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0页做一做第2题、第11页练习二第2~9题。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学生自己完善关注学生的各种说法,对不同的说法予以肯定。对不同的发现予以肯定。板书设计平均分(2)按指定的分数平均分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教后反思本节课借助直观模型和圈一圈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等分”和“包含”,认识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性。课题除法(1)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出示课件)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学生1:第1种分法虽然分成了4份,但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学生2:第2种分法每2个一份,分成了4份,正好分完,所以第2种分法对。学生3:第3种分法虽然每份分得同样多,但是只分了2份,不对。教师:同学们真棒,说得都是正确的。平均分还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知识。(板书:除法(1))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学习例4。(1)课件出示例4: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学生: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教师:“平均”是什么意思?学生: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教师:请同学们用圆片代表竹笋分一分。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分一分,指明学生进行演示,根据学生的演示出示课件。预设1:1个1个地分。预设2:先2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预设3:3个3个地分。教师:不管怎样分,最后都是每盘放3个。(3)结果汇报教师:现在谁能说一说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学生: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教师: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板书:12÷4=3)“÷”是除法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课堂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是除号,读作“除以”。三、当堂训练课件出示教科书P15“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读一读。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3页做一做第1、2题。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教师纠正错误,给予正确回答的学生鼓励关注学生的各种分法,对不同的分法予以肯定。对不同的发现予以肯定。板书设计除法(1)读作:12除以3等于4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借助大熊猫分竹笋活动来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在实践中建立除法和平均分的关系,通过用语言描述平均分,帮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通过让每个学生自己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课题除法(2)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例5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计算。 2.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把15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列算式呢?学生:15÷5=3。教师:同学们真棒。那同学们知道“15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分5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吗?”学生:3个。教师:怎样列出的算式呢?这节课我们就会学习到了(板书:除法(2))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学习例5。(1)课件出示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们自由讨论回答。教师:分的要求什么?学生:每4个放一盘。教师:这是什么意思?学生:每4个一份。教师:请同学们用圆片代表竹笋分一分。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分一分,指明学生进行演示,根据学生的演示出示课件。学生:4个4个地分,20个能分成5份。。(3)结果汇报教师:现在谁能说一说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学生: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教师: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求能分成多少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板书:20÷4=5)其中“20”是被除数,“4”是除数,“5”是商。课堂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需要记住除法算式每部分的名称。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14“做一做”第1题。学生用圆片操作,指名学生回答。2.课件出示教科书P14“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读一读。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5页练习三第4、5题。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教师纠正错误,给予正确回答的学生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对不同的说法予以肯定。板书设计除法(2)教后反思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通过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为基础,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可以用除法计算,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介绍除法算式个部分的名称。课题练习除法的认识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17页练习三的内容教学目标1.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含义的理解,深化除法的概念。2.巩固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法。教学重点进一步深化对除法算式的理解。教学难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引导学生自己回忆,教师指名回答,如有遗漏,其他同学补充。与学生共同总结: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或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除法算式中“÷”是除号,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得到的结果是商。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对除法的认识。(板书:除法的认识)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15“练习三”第2题。(1)引导学生题目没有直接用平均分的概念。(2)学生思考,指明回答问题。2.课件出示教科书P15“练习三”第3题。(1)组织学生先利用图完成平均分。(2)让学生根据图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及结果。3.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三”第6题。(1)引导学生找到文字里的被除数、除数和商。(2)学生思考,指明回答问题。4.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三”第8题。(1)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看一看、数一数,并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2)让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3)小组讨论,找到除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5.课件出示教科书P17“练习三”第10题。(1)指名学生回答。(2)对学生的回答整理,并说明平均分的不同含义。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除法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P16、P17练习三第7、9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板书设计练习三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或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除法算式中“÷”是除号,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得到的结果是商。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本练习课,让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本节课给予学生的引导过多,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例1、例2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求出除法算式的商的方法。2.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体会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9 4×( )=8 ( )×5=252×( )=4 ( )×5=15 3×( )=6教师:完成上面各题,并说一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2~6的乘法口诀同学们已经会灵活运用了,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例1。(1)课件出示例1: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从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1:从题目中可以得到有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学生2:要解决的问题是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教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12÷3。(3)探究方法。教师:各小组讨论一下,12÷3怎样计算呢?怎么求出这个除法算式的商呢?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他们小组讨论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说法适当板书)学生1:我们组是这么想的:第一只小猴分3个,12-3=9;第二只小猴分3个,9-3=6;第三只小猴分3个,6-3=3,;第四只小猴分3个,3-3=0,正好分完。所以12÷3=4。教师:这组用的是连减的方法来求商。学生2:我们组是这么想的: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6个,3只小猴分9个,4只小猴分12个,所以12÷3=4。教师:这组用的是连加的方法来求商。学生3:我们组认为这道题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可以想3和几相乘是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3=4。教师:这组用的乘法口诀来求商。同学们真的太聪明了,想出了这么多种求商的方法,你们更喜欢哪种呢?为什么?学生:更喜欢乘法口诀求商。因为乘法口诀求商更加简便课堂小结:教师:求商的方法有连加法、连减法和用乘法口诀求商法。 2.学习例2.(1)课件出示例2:根据下面这幅图,你能想到哪些算式?(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信息?学生:24个包子,每屉放了4个,放了6屉。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学生1:我提出的问题是: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屉,一共装了多少个包子?我是这样想的,要求6屉一共装了多少个包子,就是求6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所以4×6=24。学生2:我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列式是24÷4,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所以24÷4=6。学生3:我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24个包子,装了6屉,平均每屉装几个?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是24÷6,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所以24÷6=4。(3)结果汇报教师:同学们真棒!那同学们想一想:这3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1:它们都用“四六二十四”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学生2:可以根据第1个算式来计算后2个算式。教师: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积,还可以求商。课堂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说法给予肯定和引导。教师:一句乘法口诀可以求得两个除法算式的商。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18“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回答。2.课件出示教科书P19“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回答。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20页练习四第1题、2题、3题、5题。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学生自己完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补充。提出的问题多样化,多多鼓励。关注学生的各种说法,对不同的说法予以肯定。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2÷3=?求商的方法:连减、连加、乘法口诀教后反思在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利用直观模型建立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让学生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但是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运用不是很灵活,需要进行监督背诵。课题练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21、22页练习四的内容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加强乘除法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难点加强乘除法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理解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引导学生自己回忆,教师指名回答,如有遗漏,其他同学补充。与学生共同总结:。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20“练习四”第4题。(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回答结果。(2)组内讨论自己发现了什么。 (3)老师进行总结:同数相除商是1;一个数除以1的商还是本身。2.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四”第6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回答结果。3.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四”第7题。(1)学生独立计算,指教师指名回答结果。(2)组内讨论自己发现了什么。(3)老师进行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或变小,商也随着变大或变小。4.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三”第8题。(1)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根据乘法口诀计算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2)小组讨论哪些乘法口诀只能用来计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3)老师总结:两数相同的乘法口诀只能计算一个除法算式和一个乘法算式。5.课件出示教科书P22“练习四”第12题。(1)教师给学生提供纸条实践操作。(2)讨论明确平均分是指每段长度相等后解答问题。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P22练习四第9、10、11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鼓励学生在计算时多多观察,去发现一些规律。板书设计练习四同数相除商是1;一个数除以1的商还是本身。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或变小,商也随着变大或变小。两数相同的乘法口诀只能计算一个除法算式和一个乘法算式。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法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3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有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块饼干,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学生:5×3=15(块)或3×5=15(块)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乘法来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除法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学习例3。(1)课件出示例3左侧题目:15个粽子,平均放在3个笼屉里,每个笼屉里放几个?(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从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1:从题目中可以得到有15个粽子,平均放到3个笼屉里。学生2:要解决的问题是每个笼屉里放几个。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15÷3=5(个)。教师:为什么是这样列式呢?学生:15个粽子,平均放到3个笼屉里,求每个笼屉里放几个,就是将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3)课件出示例3右侧题目:15个粽子,每个笼屉里放5个,要用几个笼屉?(4)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从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1:从题目中可以得到有15个粽子,每个笼屉里放5个。学生2:要解决的问题是要用几个笼屉。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15÷5=3(个)。教师:为什么是这样列式呢?学生:15个粽子,每个笼屉里放5个,求要用几个笼屉,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教师:同学们真棒!那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你能发现它们与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吗?课件出示:学生1:不同点:所求的问题不同。学生2: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问题;计算商时,都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5)检验结果教师:我们验证一下刚才的计算正确吗?学生1:每屉5个,3屉就是15个。对啦!学生2:3个笼屉,每屉5个,一共15个。对!课堂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说法给予肯定和引导。教师:解决问题的结果要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是把计算结果作为已知条件,看与原题是否一致。如果与原题一致,说明计算结果正确,否则,说明计算结果不正确。三、当堂训练课件出示教科书P24“练习五”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回答。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24页练习四第2题。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学生自己完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补充。回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一定正确,但是要进行鼓励。关注学生的各种说法,对不同的说法予以肯定。板书设计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教后反思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感知数量关系,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用除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中,突出除法含义的本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课题练习解决问题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练习五的内容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引导学生自己回忆,教师指名回答,如有遗漏,其他同学补充。与学生共同总结:。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练习解决问题。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24“练习五”第3题。(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回答结果。(2)老师提问两道题的区别并说明。2.课件出示教科书P25“练习五”第6题。(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回答结果。(2)老师对于错误答案给予指导订正。3.课件出示教科书P25“练习五”第7题。(1)先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判断填什么符号。(2)老师总结这类题的解题思路。4.课件出示教科书P25“练习五”第9题。(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回答结果。(2)老师对于错误答案给予指导订正。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用除法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P24、25练习五第4、5、8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鼓励学生在计算时多多观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练习五分析数量关系,选择相应的运算。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对数量关系与除法意义的理解。但是对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应用起来不够熟练。课题整理和复习课型复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整理和复习、第27页练习六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第2单元的知识点我们都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对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深大家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1.复习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同学们,下面哪些是平均分?(教师指名回答)学生1:第1个和第4个是平均分。(2)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教师:谁能说一下“20÷4=5”这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读一读?(教师指名回答)学生2:“20”是被除数,“÷”是除号,“4”是除数,“5”是商。“20÷4=5”读作20除以4等于5。教师:学生2说得很好!那么谁能说一下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教师指名回答)学生3:表示把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学生4:表示20里面有5个4。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2.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如求商。10÷2= 9÷3= 16÷4= 25÷5=12÷3= 8÷4= 4÷2= 15÷3=教师:谁能算一算?(教师指名回答) 3.复习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 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从题目中获取信息;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 (3)检验、作答。二、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6“整理和复习”第1题。(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2)教师订正、评价。 2.课件出示教科书P26“整理和复习”第2题。(1)指名学生回答(1)(2)题。(2)对思考题给予学生指导。3.课件出示教科书P82“练习六”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指名学生回答。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整理和复习了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相关知识点,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27页练习六第2、3、4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说明。检验是学生容易忘记的地方。关注学生的易错点。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2.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3.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从题目中获取信息;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 (3)检验、作答。教后反思这节课我先通过回顾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系统梳理,尽量做到以学生归纳、整理知识为主,然后通过做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归纳的知识。复习课的特点就是梳理、练习、补漏、提升,在整节课中,我针对学生易错的地方加强训练,让学生比较、提升,对错误的地方抓住典型,进行讲解,让学生纠正错误。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单 元 备 课第1课时 平均分(1)第2课时 平均分(2)第3课时 除法(1)第4课时 除法(2)第5课时 练习三第6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5课时 练习三第8课时 解决问题第9课时 练习五第10课时 整理和复习第 2单元本单元所需课时数10课时主要内容本单元教材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个小节,主要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小学阶段中数与代数的第二层次,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为除法的基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哟个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与学建议准备必要学具,如糖果卡片、小棒、多媒体。单元课时分配1.平均分 2课时2.除法 3课时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课时4.整理和复习 1课时课题平均分(1)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例1的内容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经历分物品的过程,明确“平均分”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2.通过亲自动手分一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糖果卡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奖励给你们。每组8个苹果,请动手把苹果分给小组里的4位同学,要求把苹果分完怎么分呢?(各小组进行讨论)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同学们想一想,你同意这些分法吗?学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教师:为什么与的同学不同意呢?指名不同意的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因为每人分的苹果不一样多,不公平。教师:那你认为怎样分最公平?学生:每人分得同样多。教师:(课件演示平均分8个苹果的过程)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分(板书:平均分(1))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例1。(1)课件出示例1。(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你能将这些糖果分成3份吗?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糖果卡片来分一分。试一试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自己分一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课件。①分成1块,1块,4块。②分成1块,2块,3块。③分成2块,2块,2块。(4)结果汇报教师:观察这3种分的结果,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学生:第3种。教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同学们可以看看自己分的是不是平均分,如果不是,怎样变成平均分呢?指明学生回答。课堂小结:教师:通过分一分糖果,大家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预设1:,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预设2:不是平均分的分法也可以再变成平均分。预设3:平均分是公平的。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发现给予肯定和引导。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注意平均分是每份都同样多,只要有一份与其他不是同样多,就不是平均分。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8“做一做”第1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回答。(2)让学生思考不是平均分的怎么变成平均分。2.课件出示教科书P8“做一做”第2题。指明学生回答。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均分,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1页练习二第1题。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分法不同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学生自己完善出示所有的分法。关注学生的各种说法,特别是错误的摆法,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对不同的发现予以肯定。板书设计平均分(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后反思本节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知道什么是平均分,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受平均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题平均分(2)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例2、例3的内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过程中尽力“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哪些方法是平均分?(出示课件)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那怎样进行平均分呢?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进行平均分。(板书:平均分(2))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例2。(1)课件出示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怎样表示“平均分成6份”呢?学生:可以把橘子放在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的数量同样多。教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并用自己手里的圆片动手分一分。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分一分,指明学生进行演示,根据学生的演示出示课件。预设1:可以1个1个地分,即1个1个地依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放完。预设2:可以先2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直到分完。预设3: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一次分完。教师:你最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学生:我最喜欢3个3个地分。因为这样分一次就分完了,简单快速。(3)结果汇报教师:现在你们知道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了吗?学生: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教师:这是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可以根据情况选择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或是几个几个地分。课堂小结:教师:大家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平均分可以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品的总数一定时,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即使平均分的分法不同,平均分的结果是不变的。 2.学习例3。(1)课件出示例3:8袋饼干,每2袋一份,能分成几份?圈一圈。(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每2袋一份”是什么意思呢?预设1:2袋2袋地分。预设2:每一份正好是2袋。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圈一圈,并展示一下你的答案。学生自己圈一圈,指明学生进行演示,根据学生的演示出示课件。学生:2袋2袋地圈,圈4次正好圈完。教师:这样的方法是平均分吗?学生:每个圈里的数量一样,是平均分。(4)结果汇报教师:现在你们知道8袋饼干,每2袋一份,能分成几份了吗?学生:8袋饼干,每2袋一份,能分成4份。教师:这是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圈一圈,圈了几个就是几份。课堂小结:教师:大家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平均分可以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把一些物品按照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一份一份地分,分了几次就是分成了几份。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9“做一做”。(1)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回答。(2)让学生回答自己是怎样做的。2.课件出示教科书P9“做一做”第1题。指明学生回答。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0页做一做第2题、第11页练习二第2~9题。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学生自己完善关注学生的各种说法,对不同的说法予以肯定。对不同的发现予以肯定。板书设计平均分(2)按指定的分数平均分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教后反思本节课借助直观模型和圈一圈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等分”和“包含”,认识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性。课题除法(1)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出示课件)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学生1:第1种分法虽然分成了4份,但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学生2:第2种分法每2个一份,分成了4份,正好分完,所以第2种分法对。学生3:第3种分法虽然每份分得同样多,但是只分了2份,不对。教师:同学们真棒,说得都是正确的。平均分还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知识。(板书:除法(1))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学习例4。(1)课件出示例4: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学生: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教师:“平均”是什么意思?学生: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教师:请同学们用圆片代表竹笋分一分。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分一分,指明学生进行演示,根据学生的演示出示课件。预设1:1个1个地分。预设2:先2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预设3:3个3个地分。教师:不管怎样分,最后都是每盘放3个。(3)结果汇报教师:现在谁能说一说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学生: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教师: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板书:12÷4=3)“÷”是除法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课堂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是除号,读作“除以”。三、当堂训练课件出示教科书P15“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读一读。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3页做一做第1、2题。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教师纠正错误,给予正确回答的学生鼓励关注学生的各种分法,对不同的分法予以肯定。对不同的发现予以肯定。板书设计除法(1)读作:12除以3等于4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借助大熊猫分竹笋活动来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在实践中建立除法和平均分的关系,通过用语言描述平均分,帮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通过让每个学生自己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课题除法(2)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例5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计算。 2.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把15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列算式呢?学生:15÷5=3。教师:同学们真棒。那同学们知道“15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分5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吗?”学生:3个。教师:怎样列出的算式呢?这节课我们就会学习到了(板书:除法(2))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学习例5。(1)课件出示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们自由讨论回答。教师:分的要求什么?学生:每4个放一盘。教师:这是什么意思?学生:每4个一份。教师:请同学们用圆片代表竹笋分一分。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分一分,指明学生进行演示,根据学生的演示出示课件。学生:4个4个地分,20个能分成5份。。(3)结果汇报教师:现在谁能说一说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学生: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教师: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求能分成多少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板书:20÷4=5)其中“20”是被除数,“4”是除数,“5”是商。课堂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需要记住除法算式每部分的名称。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14“做一做”第1题。学生用圆片操作,指名学生回答。2.课件出示教科书P14“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读一读。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5页练习三第4、5题。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教师纠正错误,给予正确回答的学生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对不同的说法予以肯定。板书设计除法(2)教后反思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通过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为基础,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可以用除法计算,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介绍除法算式个部分的名称。课题练习除法的认识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17页练习三的内容教学目标1.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含义的理解,深化除法的概念。2.巩固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法。教学重点进一步深化对除法算式的理解。教学难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引导学生自己回忆,教师指名回答,如有遗漏,其他同学补充。与学生共同总结: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或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除法算式中“÷”是除号,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得到的结果是商。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对除法的认识。(板书:除法的认识)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15“练习三”第2题。(1)引导学生题目没有直接用平均分的概念。(2)学生思考,指明回答问题。2.课件出示教科书P15“练习三”第3题。(1)组织学生先利用图完成平均分。(2)让学生根据图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及结果。3.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三”第6题。(1)引导学生找到文字里的被除数、除数和商。(2)学生思考,指明回答问题。4.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三”第8题。(1)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看一看、数一数,并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2)让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3)小组讨论,找到除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5.课件出示教科书P17“练习三”第10题。(1)指名学生回答。(2)对学生的回答整理,并说明平均分的不同含义。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除法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P16、P17练习三第7、9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板书设计练习三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或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除法算式中“÷”是除号,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得到的结果是商。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本练习课,让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本节课给予学生的引导过多,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例1、例2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求出除法算式的商的方法。2.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体会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9 4×( )=8 ( )×5=252×( )=4 ( )×5=15 3×( )=6教师:完成上面各题,并说一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2~6的乘法口诀同学们已经会灵活运用了,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例1。(1)课件出示例1: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从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1:从题目中可以得到有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学生2:要解决的问题是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教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12÷3。(3)探究方法。教师:各小组讨论一下,12÷3怎样计算呢?怎么求出这个除法算式的商呢?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他们小组讨论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说法适当板书)学生1:我们组是这么想的:第一只小猴分3个,12-3=9;第二只小猴分3个,9-3=6;第三只小猴分3个,6-3=3,;第四只小猴分3个,3-3=0,正好分完。所以12÷3=4。教师:这组用的是连减的方法来求商。学生2:我们组是这么想的: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6个,3只小猴分9个,4只小猴分12个,所以12÷3=4。教师:这组用的是连加的方法来求商。学生3:我们组认为这道题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可以想3和几相乘是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3=4。教师:这组用的乘法口诀来求商。同学们真的太聪明了,想出了这么多种求商的方法,你们更喜欢哪种呢?为什么?学生:更喜欢乘法口诀求商。因为乘法口诀求商更加简便课堂小结:教师:求商的方法有连加法、连减法和用乘法口诀求商法。 2.学习例2.(1)课件出示例2:根据下面这幅图,你能想到哪些算式?(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信息?学生:24个包子,每屉放了4个,放了6屉。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学生1:我提出的问题是: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屉,一共装了多少个包子?我是这样想的,要求6屉一共装了多少个包子,就是求6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所以4×6=24。学生2:我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列式是24÷4,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所以24÷4=6。学生3:我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24个包子,装了6屉,平均每屉装几个?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是24÷6,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所以24÷6=4。(3)结果汇报教师:同学们真棒!那同学们想一想:这3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1:它们都用“四六二十四”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学生2:可以根据第1个算式来计算后2个算式。教师: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积,还可以求商。课堂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说法给予肯定和引导。教师:一句乘法口诀可以求得两个除法算式的商。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18“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回答。2.课件出示教科书P19“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回答。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20页练习四第1题、2题、3题、5题。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学生自己完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补充。提出的问题多样化,多多鼓励。关注学生的各种说法,对不同的说法予以肯定。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2÷3=?求商的方法:连减、连加、乘法口诀教后反思在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利用直观模型建立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让学生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但是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运用不是很灵活,需要进行监督背诵。课题练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21、22页练习四的内容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加强乘除法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难点加强乘除法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理解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引导学生自己回忆,教师指名回答,如有遗漏,其他同学补充。与学生共同总结:。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20“练习四”第4题。(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回答结果。(2)组内讨论自己发现了什么。 (3)老师进行总结:同数相除商是1;一个数除以1的商还是本身。2.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四”第6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回答结果。3.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四”第7题。(1)学生独立计算,指教师指名回答结果。(2)组内讨论自己发现了什么。(3)老师进行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或变小,商也随着变大或变小。4.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三”第8题。(1)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根据乘法口诀计算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2)小组讨论哪些乘法口诀只能用来计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3)老师总结:两数相同的乘法口诀只能计算一个除法算式和一个乘法算式。5.课件出示教科书P22“练习四”第12题。(1)教师给学生提供纸条实践操作。(2)讨论明确平均分是指每段长度相等后解答问题。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P22练习四第9、10、11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鼓励学生在计算时多多观察,去发现一些规律。板书设计练习四同数相除商是1;一个数除以1的商还是本身。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或变小,商也随着变大或变小。两数相同的乘法口诀只能计算一个除法算式和一个乘法算式。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法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3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有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块饼干,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学生:5×3=15(块)或3×5=15(块)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乘法来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除法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学习例3。(1)课件出示例3左侧题目:15个粽子,平均放在3个笼屉里,每个笼屉里放几个?(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从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1:从题目中可以得到有15个粽子,平均放到3个笼屉里。学生2:要解决的问题是每个笼屉里放几个。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15÷3=5(个)。教师:为什么是这样列式呢?学生:15个粽子,平均放到3个笼屉里,求每个笼屉里放几个,就是将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3)课件出示例3右侧题目:15个粽子,每个笼屉里放5个,要用几个笼屉?(4)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从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1:从题目中可以得到有15个粽子,每个笼屉里放5个。学生2:要解决的问题是要用几个笼屉。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15÷5=3(个)。教师:为什么是这样列式呢?学生:15个粽子,每个笼屉里放5个,求要用几个笼屉,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教师:同学们真棒!那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你能发现它们与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吗?课件出示:学生1:不同点:所求的问题不同。学生2: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问题;计算商时,都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5)检验结果教师:我们验证一下刚才的计算正确吗?学生1:每屉5个,3屉就是15个。对啦!学生2:3个笼屉,每屉5个,一共15个。对!课堂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说法给予肯定和引导。教师:解决问题的结果要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是把计算结果作为已知条件,看与原题是否一致。如果与原题一致,说明计算结果正确,否则,说明计算结果不正确。三、当堂训练课件出示教科书P24“练习五”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明学生回答。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24页练习四第2题。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尽可能让学生多回答,学生自己完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补充。回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一定正确,但是要进行鼓励。关注学生的各种说法,对不同的说法予以肯定。板书设计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教后反思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感知数量关系,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用除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中,突出除法含义的本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课题练习解决问题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练习五的内容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引导学生自己回忆,教师指名回答,如有遗漏,其他同学补充。与学生共同总结:。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练习解决问题。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24“练习五”第3题。(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回答结果。(2)老师提问两道题的区别并说明。2.课件出示教科书P25“练习五”第6题。(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回答结果。(2)老师对于错误答案给予指导订正。3.课件出示教科书P25“练习五”第7题。(1)先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判断填什么符号。(2)老师总结这类题的解题思路。4.课件出示教科书P25“练习五”第9题。(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回答结果。(2)老师对于错误答案给予指导订正。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用除法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P24、25练习五第4、5、8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鼓励学生在计算时多多观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练习五分析数量关系,选择相应的运算。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对数量关系与除法意义的理解。但是对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应用起来不够熟练。课题整理和复习课型复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整理和复习、第27页练习六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第2单元的知识点我们都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对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深大家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1.复习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同学们,下面哪些是平均分?(教师指名回答)学生1:第1个和第4个是平均分。(2)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教师:谁能说一下“20÷4=5”这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读一读?(教师指名回答)学生2:“20”是被除数,“÷”是除号,“4”是除数,“5”是商。“20÷4=5”读作20除以4等于5。教师:学生2说得很好!那么谁能说一下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教师指名回答)学生3:表示把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学生4:表示20里面有5个4。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2.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如求商。10÷2= 9÷3= 16÷4= 25÷5=12÷3= 8÷4= 4÷2= 15÷3=教师:谁能算一算?(教师指名回答) 3.复习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 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从题目中获取信息;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 (3)检验、作答。二、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6“整理和复习”第1题。(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2)教师订正、评价。 2.课件出示教科书P26“整理和复习”第2题。(1)指名学生回答(1)(2)题。(2)对思考题给予学生指导。3.课件出示教科书P82“练习六”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指名学生回答。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整理和复习了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相关知识点,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27页练习六第2、3、4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说明。检验是学生容易忘记的地方。关注学生的易错点。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2.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3.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从题目中获取信息;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 (3)检验、作答。教后反思这节课我先通过回顾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系统梳理,尽量做到以学生归纳、整理知识为主,然后通过做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归纳的知识。复习课的特点就是梳理、练习、补漏、提升,在整节课中,我针对学生易错的地方加强训练,让学生比较、提升,对错误的地方抓住典型,进行讲解,让学生纠正错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