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轻松备课】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备课素材- 【轻松备课】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展开
这是一份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备课素材- 【轻松备课】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共6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备课导航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2.把握两篇短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方法指导1.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所述内容相关联的地方和有区别的地方。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逻辑说明顺序的特点。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基础解读题目解说《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是古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题目《恐龙无处不有》采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恐龙处处都存在的事实,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是特征,“沙子”是说明的对象,“被压扁的沙子”指斯石英。标题交代了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背景资料《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这两篇科普短文均选自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个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它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令人敬畏的新疆域感到惊奇”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是编排在一起的,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文体常识科普作品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它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有一定程n)的严谨性,并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字音识记1.重点字骨骼(gé) 趋势(qū) 鸟臀目(tún) 携带(xié)潮汐(xī ) 劫难(jié ) 追溯(sù ) 两栖(qī) 铱(yī)深渊(yuān) 褶皱(zhě) 陨石(yǔn) 流逝(shì ) 膨胀(péng zhàng)多音字 驮壳(tuó)驮运 (qiào)地壳(duò)驮子 (ké)贝壳(piāo)漂流 (fèng)天衣无缝缝漂( piǎo)漂白(piào)漂亮缝 (féng)缝补字形辨识(陨(yǔn)陨石 熔(róng)熔炼损(sǔn)损毁 溶(róng)溶解殒(yǔn)殒命 榕(róng)榕树骼(gé)骨骼 褶(zhě)褶皱骸(hái)遗骸 (熠(yì)熠熠生辉词语积累词语积累毫无疑问:没有一点儿可疑的地方,即非常明确、肯定。两栖: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漂移: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潮汐: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将来。冰天雪地: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排斥: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近义词辨析熔化--溶化--融化相同点:都是动词,都含有“变化”之意不同点:“熔化”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溶化”指(固体)溶解。“融化”指(冰、雪等)变成水。辨析:铁加热至1540 ℃就会 成铁水,砂糖放在水中就会慢慢 ,冰雪经阳光照射会渐渐 成水。答案:熔化 溶化 融化探究突破结构图解科学发现——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恐龙无处不有产生疑问——恐龙为何出现在南极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研究价值——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撞击说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火山说斯石英形成的原因——沙子收到巨大压力严谨的思维求实的态度肯定“撞击说”被压扁的沙子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受巨大撞击的地方斯石英出现的地点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火山喷发温度极高,融化了岩石否定“火山说”火山活动地区没有斯石英麦克霍恩人的研究——检测到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而非火山活动 主题点睛《忍龙无处不有》一文依据在南极发现忍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文章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形成原因、特性等的分析,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文章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疑难突破《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为什么说每个大陆曾经都有恐龙?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泛大陆由合到分的过程,于是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者。泛大陆先是分成了四部分,然后继续分裂,于是恐龙也就遍布了每个大陆。由此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证明了作者在本文开头提出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2.《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是怎样证明“撞击说”成立的?(1)科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了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2)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由巨大的压力形成的。(3)严密的推理证明。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外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撞击,而不是因为火山活动。3.简要分析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做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不同之处:第一篇短文是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则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写作借鉴《恐龙无处不有》1.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本文首先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然后用在各地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阐释“板块构造”理论,用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给“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证据。2.语言运用,严密准确。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当肯定时则肯定,当推测时则推测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中的“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被压扁的沙子》语言简明精练,幽默风趣。说明文语言通常能做到简明、准确,但往往缺少幽默感。本文中却出现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一笔:“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对接中考从课文中挖掘考试命题(湖北恩施月考)《恐龙无处不有》第6段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考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不能。因为“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应该用“漂移”;而“恐龙”则应该用“迁移”。如果互换,就不能准确表达其意,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性。(湖北恩施月考)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考点:理解课文内容)斯石英是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形成的,所以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大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