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人:袁志平;审题人:吴若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称为天文辐射,下图为天文辐射日总量(单位:MJ/㎡·d)等值分布图。完成下题。
1. 天文辐射日总量( )
A. 全年累积量低纬小于高纬
B. 二分日时全球差异最大
C. 年变化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D. 二至日时全球差异较小
2. 导致南极与北极天文辐射量最大值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
A. 日地距离
B. 太阳高度
C. 大气厚度
D. 昼夜长短
【答案】1. C 2.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低纬地区年天文辐射日总量高于高纬地区,可以推断,全年累积量低纬大于高纬,A错误;二分日时全球差异较小,B、D错误;低纬地区的年天文辐射日总量差值最大值约为50MJ/㎡·d之间,高纬地区的差值约为60MJ/㎡·d,C正确。所以选C。
【2题详解】
南极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在12月—1月,此时,地球接近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日地距离较近;北极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在6月左右,此时地球接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日地距离较远,A正确。太阳高度、大气厚度、昼夜长短两者相差不大,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1月初地球接近近日点,日地距离较近,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7月初地球接近远日点,日地距离较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
下图是安徽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及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该地6月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少于8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地6月日照时数少于8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8月
A. 白昼长B. 云量少C. 雾霾少D. 雨天多
4. 该日该地日昼长约为
A. 10小时B. 12小时C. 13小时D. 14小时
【答案】3. B 4. D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当地8月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云量少,因此8月日照时数多;而6月受准静止锋影响时间较长,多阴雨天气,因此6月日照时数少,B对D错。安徽境内6月的白昼时长比8月要长,A错。6、8月雾霾天气少,雾霾天气不是判断日照时数的原因,雾霾天气可能依旧也是有光照,C错。故选B。
【4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光线位于正南方,日出时太阳光线与正午时太阳光线夹角为105°,正午地方时为12时,日出时地方时为12时-7时(105°÷15°/小时=7小时)=5时,昼长为14小时,D对。故选D。
点睛】计算地方白昼时长:
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图上计算: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昼长=24小时-夜长。
晴朗的天空,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身后边会出现一条或数条长长的“白烟”,这是飞机发动机排出来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此后称混合气体),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称为飞机尾迹。此混合气体能否出现凝结现象取决于环境空气自身的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凝结尾迹。飞机尾迹出现的频率和高度有一定的季节差异,且对地球热量平衡产生一定影响。下图为拍摄的飞机尾迹。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 1月份,西安上空飞机尾迹出现频率最高的高度大约为( )
A. 3~5千米B. 7~10千米C. 13~15千米D. 18~20千米
6. 通常,飞机尾迹层的平均厚度为1~2千米,其下限高度最高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答案】5. B 6. B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凝结尾迹”。1月份,秦岭月均温0℃左右,西安位于秦岭北侧,月均温稍低于0℃。按照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可计算出1月西安上空7~10千米的高度,温度为-41℃~-60℃,B正确,排除ACD。故选B。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凝结尾迹,夏季,近地面温度最高,环境温度要达到-41℃~-60℃,海拔更高,因此此时飞机尾迹层的下限高度最高,冬季反之,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厚度一般为8~16千米,平均12千米左右。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顶部距离地面大约50千米,厚度约40千米。平流层中20~40千米的高度,臭氧含量较高,称为臭氧层。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1960-197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
A. 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偏薄B. 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晚
C. 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偏高D. 南方冻雨频次偏低
8. 与1900年相比,1920年黄河三角洲( )
A. 泥沙沉积量大,海岸线前移速度快B. 泥沙沉积量小,海岸线前移速度慢
C. 泥沙沉积量大,海岸线前移速度慢D. 泥沙沉积量小,海岸线前移速度快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1960-1970年期间冬季风指数均高于平均值,说明这个时间段冬季风的势力偏强,我国东部地区受冷空气影响大,冬季气温偏低,寒潮活动频繁,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偏厚,A项错误;由于冷空气影响时间较长,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晚,B项正确;受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偏低,南方冻雨频次偏高,CD项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与1900年相比,1920年夏季风指数较高,说明与1920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多,黄河径流量大,泥沙搬运能力强,大量泥沙在黄河三角洲沉积,且沉积量较大,海岸线前移速度快,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点睛】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数值大小表示一个地区季风环流强弱。指数距平为正值,表示季风势力强。负值表示季风的势力弱。夏季风势力强,区域内降水量大,径流量大,径流侵蚀能力强,携带泥沙多,黄河三角洲泥沙沉积量大,海岸线前移速度快。
地理工作者通过钻探对M岩层(沉积岩)进行研究。下图示意钻探区地形及获得的钻探数据,下图中数据包括M岩层底面的海拔高度和埋藏深度(单位m)。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 图示区域的地貌是( )
A. 背斜山B. 背斜谷C. 向斜山D. 向斜谷
10. 下列四条线路,出露地表的岩层由老变新的是( )
①从钻探点Ⅰ到钻探点Ⅱ ②从钻探点Ⅱ到钻探点Ⅲ ③沿左侧等高线b向北 ④沿右侧等高线b向西南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以I、II、III三个钻探点为例,Ⅱ处岩层底部海拔为198米,较两侧的150米为高,所以岩层中间向上弯曲,为背斜,岩层底部海拔加上底层的深度应为地表海拔,故该地中间地面高度为255米,两侧为269米和270米,说明地势中间低,两翼高,应为谷地,所以该地为背斜谷(以IV、V、VI三个钻探点计算,结果一致),B正确,ACD错。故选B。
【10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该地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由所学知识可知,沉积岩层具有沉积顺序,越往上,岩层越新。由上题计算可知,II钻探点位于谷地,I和III钻探点位于谷坡。从钻探点I(地表海拔为269米)到钻探点II(地表海拔为255米),地表海拔降低,但M岩层底面海拔明显较高,说明上覆岩层可能被侵蚀,出露岩层逐渐较老,①错误;从钻探点II(地表海拔为255米)到钻探点III(地表海拔为270米),地表海拔升高,但M岩层底面海拔明显较低,说明其上覆岩层较多,出露岩层逐渐较新,②正确;沿左侧等高线b向北,由背斜中部向两翼,出露岩层逐渐变新,③正确;沿右侧等高线b向西南,由背斜两翼向中部,出露岩层逐渐变老,④错误。②③组合正确,故选C。
【点睛】形态上看,背斜一般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读“世界洋流分布局部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关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陆东岸为寒流B. 大洋西岸为寒流
C.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D. 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12. 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 洋流①对欧洲西部气候降温减湿作用明显B. 洋流②对南美洲西岸气候增温增湿明显
C. 美国东岸海域污染物不会影响欧洲西岸海域D. P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性大渔场
【答案】11. C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大陆东岸为暖流,A错误。大洋西岸即大陆东岸,为暖流,B错误。呈逆时针方向流动,C正确,D错误。
【12题详解】
读图,洋流①是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气候增温增湿作用明显,A错误。洋流②是秘鲁寒流,对南美洲西岸气候降温减湿明显,B错误。美国东岸海域污染物可能随着洋流,扩散、影响欧洲西岸海域,C错误。P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性大渔场,是纽芬兰渔场,D正确。
【点睛】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暖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气候增温增湿作用明显,秘鲁寒流对南美洲西岸气候降温减湿明显。
艾丁湖地处吐鲁番盆地,湖盆底海拔-154m,是我国地势最低的洼地。下图示意艾丁湖湖泊最大面积各月出现频率与入湖河流日平均流量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艾丁湖入湖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 季节性积雪融水B. 高山冰雪融水
C. 雨水D. 地下水
14. 艾丁湖入湖河流日平均流量最大值与湖泊最大面积出现频率并不成正比,主要是由于艾丁湖( )
A. 冬季湖面冻结B. 湖水下渗量增加
C. 夏季蒸发旺盛D. 灌溉用水量增加
【答案】13. B 14. 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河流的补给形式,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艾丁湖入湖河流7月径流量最大。该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B项正确,C项错误。季节性冰雪融水发生在春初时节,气温升高,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及湖泊,地下水,A项错误。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都十分均匀,D项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艾丁湖夏季入湖河流日平均流量最大,但湖泊最大面积频率非夏季最高,而是春季。其原因最可能是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湖水的收入小于支出,C项正确。冬季湖泊出现最大面积频率较低,日平均流量较低,A项错误。春季之后湖水下渗量增加,湖泊最大面积出现频率应该较低,B项错误。灌溉用水增加应该在春季,湖泊最大面积出现频率应该较低,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主要在于艾丁湖地处吐鲁番盆地,需要从区域认知的角度上入手解题。
在横断山区东北部,高山峡谷交错分布。藏族的一个分支——嘉绒藏人在这里开创了一种“半农半牧”的独特生活方式。他们的居住地和耕地分布在河谷或半山地带,牧场分布在高山地带。下图为当地主要人类活动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推测该地区高山地带(3000m-4500m)的植被是( )
A. 灌丛和草甸B. 冰原和荒漠C. 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D. 常绿林和阔叶林
16. 导致东西坡牧场下界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东坡光照充足B. 西坡水热条件较好C. 东坡坡度较小D. 西坡人类活动集中
【答案】15. A 16. B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这种“半农半牧”的独特生活方式,牧场分布在高山地带,高山牧场放牧的植被环境通常是灌丛和草甸地带,题目中的其它选项,冰原和荒漠、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常绿林和阔叶林显然不是合适的场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中“牧场分布在高山地带”以及图示信息分析,影响山地自然带分布主要因素是水热组合状况,读图可知,牧场(高山地带)西坡的下界高度高于东坡,说明西坡水热条件较好,B正确;西坡和东坡的光照状况差别不大,A错误;东坡的坡度大,自然带谱海拔低,C错误;自然带谱跟人类活动关系不大,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由于水热状况的变化,主要受到高度的影响,在海拔较高的低纬度山地比较典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如下图所示,此时ABC弧线为晨昏线,某人正在距离B地正南方向2886km的某地肉眼观测北极星(夜间),观测到的北极星仰角为48°。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B地的纬度为____,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为____。
(2)此时,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围为____。
(3)此日B地的昼长为____小时。
(4)此日A地的日出时间是____(地方时)时。当A地日出时,B地的区时为____。
【答案】17. ①. 74°N ②. (16°N,80°W)
18. 100°E向东到180°
19. 24 20. ①. 4 ②. 8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光照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日期变更、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某人正在距离B地正南方向2886km的某地肉眼观测北极星(夜间),观测到的北极星仰角为48°,因此由北极星的仰角即为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可知,某人所在的纬度是48°N,则B地的纬度=48°+(2886÷111)°=74°,故B地纬度为74°N。根据某人正在距离B地正南方2886km的某地观测北极星,可知图示区域为北半球且弧ABC以下为夜半球,且B点所在经线为夜半球的平分线(时间为0时),该经线经度为100°E,则计算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度(时间为12时)为80°W。此时ABC弧线为晨昏线,B地此时是日出时间,B地白昼时间为24小时,因此B点及其以北地区为白昼,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地区纬度互余,因此太阳直射纬度为90-74°=16°N,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为(16°N,80°W)。
【小问2详解】
由上题可知,B点所在经线为夜半球平分线,即B点地方时为0时,经度为100°E,此时,地球上新一天的范围是100°E向东到180°。
【小问3详解】
由第一题分析可知,B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根据B地位于晨线上且B点出现极昼,则B地白昼时间为24小时。
【小问4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A、B两点所在经线的经度差为60°,相差4小时,A此时是20时,处于昏线上,由此计算A地此日昼长约为16小时,日出时间的地方时为4时。因此当A地日出时,B地区时为8时。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2022年1月14~16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连续剧烈喷发,喷发高度至少25千米。首都努库阿洛法出现1.2米高的海啸。卫星图像显示,喷发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从蓝色的太平洋海域升起。下图为汤加火山喷发示意图。
(1)描述汤加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
(2)假如汤加火山位于开阔的陆地,推测其喷发可形成的常见地表形态类型。
(3)简述这次汤加火山喷发产生的具体影响。
【答案】(1)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频繁,板块交界处地壳薄弱;板块下面灼烈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段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2)宽阔的玄武岩高原;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等。(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3)火山喷发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火山灰等,破坏大气环境,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火山喷发的岩浆流入附近海域,使附近海水温度升高,导致部分沿海生物死亡,破坏生态环境;火山喷发诱发海底地震,产生海啸;火山喷发导致汤加国家国际机场跑道被火山灰覆盖,影响救援物资航班起降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汤加火山喷发为背景材料,考查汤加火山喷发的原因、可形成的常见地表形态类型、以及火山喷发产生的影响等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地质结构不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薄弱,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段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假如汤加火山位于开阔的陆地,其喷发可形成的常见地表形态类型有:火山锥、火山口;宽阔的熔岩(玄武岩)高原等火山地貌。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汤加火山喷发产生的影响有,“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连续剧烈喷发,喷发高度至少25千米。首都努库阿洛法出现1.2米高的海啸”,可知火山喷发诱发海底地震,产生海啸;可知火山喷发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火山灰等,破坏大气环境;火山喷发产生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影响飞机飞行;还会导致汤加国际机场跑道被火山灰覆盖,影响救援物资航班起降;“卫星图像显示,喷发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从蓝色的太平洋海域升起”,可知火山喷发的岩浆流入附近海域,使海水温度升高,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从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19. 下图为非洲赤道低气压带1月和7月平均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N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成因。
(2)推测P、Q两地7月的水温高低,并分析原因。
(3)1月赤道低气压带东段位于南半球,西段位于北半球,试分析原因。
【答案】19. 热带雨林气候。1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7月南半球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N地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
20. P地水温较高。P地距大陆较远,冬季水温较高;该海域盛行离岸风,Q地冷海水上泛,水温较低。
21. 1月太阳直射点南移,东段赤道低气压带移动到南半球,西段为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南半球气温较低,赤道低气压带停留在气温较高的北半球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非洲赤道低气压带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了气候类型、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讨论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N地位于赤道以北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岸,该地纬度位置较低,热量条件好,气温较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1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7月太阳直射点移到赤道以北,南半球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受西南季风影响,加上北部地势较高,该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及几内亚湾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明显,水热条件加强,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P地位于海洋内部,而Q地离陆地较近,受陆地影响大。7月份为南半球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降温慢,所以导致P地水温高于Q地;由于Q地附近有本格拉寒流流经,起到降温作用,所以7月份P地水温较Q地高;Q地盛行离岸风,导致离岸流,底层冷水上泛,使得Q点水温更低。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1月份赤道低压带的位置西段位于北半球,而东段位于南半球,而赤道低压带与赤道附近高温区域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从热力性质差异角度考虑。1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南移,但是由于西部海洋面积大,而海洋升温速度慢,陆地升温快,导致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所以东段朝南,而西段位于北半球。
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产流是降雨、融雪、融冰扣除损失(植被截留、蒸发、填洼等)产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过程。阿姆河是中亚最大的河流,其上游产流区(左图)海拔800-6100米,平均海拔3600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1毫米。从来源上,阿姆河上游产流由降雨产流、积雪融水产流和冰川融水产流三部分形成,占总产流的比例分别为18%、67%和15%。右图示意阿姆河上游产流区气候、水文相关要素的年内变化。
(1)融雪产流是积雪融水到达地面扣除地面蒸发、填洼、下渗后的部分。从时间和数量上比较融雪产流和融雪之间的差别。
(2)阿姆河上游产流区3-7月都有较大的融雪量,具有融雪期长的特点。分析阿姆河上游产流区融雪期长的原因。
(3)指出阿姆河上游产流区总产流量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并分析原因。
【答案】(1)融雪产流晚于融雪。融雪产流量小于融雪量。
(2)海拔高,降雪多(降雪持续时间长),积雪量大;产流区内相对高差大,积雪从低处到高处依次融化,持续时间长。
(3)7月 融雪产流是该区域产流的主要组成部分,7月之前融雪量持续较大,融雪产流晚于融雪;在融雪、融冰和降雨产流的累加作用下,产流量在7月达到最大值。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阿姆河为载体,考查特征描述、融雪期长的原因以及总产流量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详解】(1)时间上:因为积雪融水到达地面,经地面蒸发、填洼、下渗,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融雪产流晚于融雪;因地面蒸发、填洼、下渗会占用一部分水量,故融雪产流量小于融雪量。
(2)融雪期长,首先考虑该地积雪量大。由材料可知,该地海拔高,降雪多(降雪持续时间长),积雪量大;由图可知,产流区范围较大,产流区内相对高差大,气温差异大,积雪从低处到高处依次融化,持续时间长。
(3)由右图可知,总产流量最大值出现在20旬左右,可推测应在7月。由材料可知,融雪产流占该区域产流的67%,7月之前融雪量一直较大,而融雪产流晚于融雪;融雪、融冰和降雨产流不断累加,在7月总产流量达到最大值。
【点睛】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无答案docx、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6,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卷: 这是一份16,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