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内蒙古赤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一全册。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位于大兴安岭西南山麓丘陵山区的七锅山地质公园以被称为“天然锅穴”的花岗岩地貌遗迹为主,是中国重要的岩石地貌之一。该公园地处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漫长的地质作用成就了当地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下列左图为该地质公园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七锅山地质公园主要岩石类型为( )
A. 甲B. 乙C. 丙D. 丁
2. 若发育该地貌的岩石转变为变质岩,需要经历的右图中的地质作用是( )
A. ①B. ③C. ⑤D. ⑦
3. 七锅山地质公园的“天然锅穴”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 风化侵蚀—地壳抬升—风力堆积—冷却凝固
B. 海相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冷却凝固
C. 冷却凝固—外力侵蚀—地壳抬升—风力堆积
D. 岩浆入侵—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七锅山地质公园以被称为“天然锅穴”花岗岩地貌遗迹为主”,据所学知识,花岗岩为侵入型的岩浆岩。在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根据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可判断丁是沉积岩,D错;岩浆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可以是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原料,在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表现为“一进(来自岩浆)二出(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可判断甲乙是岩浆岩,根据位置甲位于地表,乙位于地下,可知甲是喷出型岩浆岩,乙是侵入型岩浆岩,B对A错;丙位于地下深处,由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结合以上分析丙是变质岩,C错。故选B。
【2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该地貌为花岗岩地貌,花岗岩转化为变质岩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右图的地质作用中,①为岩浆喷发,③为变质作用,⑤为外力作用,⑦为重熔再生。故B对,排除ACD。故选B。
【3题详解】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入侵到已形成的岩层当中,后冷却、凝固,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型的岩浆岩岩(花岗岩),再经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地下的花岗岩裸露出地表,经受外力侵蚀形成“天然锅穴”及花岗岩地貌等景观。因此,七锅山地质公园的“天然锅穴”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岩浆入侵一固结成岩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D对;“天然锅穴”的形成主要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不是堆积,AC错;“天然锅穴”的基岩是侵入岩,不是沉积岩,B错。故选D。
【点睛】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地表形态的形成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
华西地区(21°N~39°N,95°E~114°E),包括以渭河、汉水流域为主的陕南、陇南地区以及四川、重庆、贵州及云南等地。每年秋季,随着夏季风南撤,该地区常出现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连阴雨,被称为华西秋雨。来自北印度洋的暖湿水汽对华西秋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下表示意2022年我国华西秋雨指数特征(括号内的数据代表常年的特征)。完成下面小题。
4. 与常年相比,2022年我国华西秋雨的主要特征是( )
A. 北区秋雨开始时间较迟B. 南区秋雨结束时间较迟
C. 南区秋雨期偏短,秋雨量偏多D. 北区秋雨期偏长,秋雨量偏多
5. 华西秋雨多夜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海陆风 ②地形 ③山谷风 ④盛行西风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6. 我国华西秋雨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 东南季风B. 西南季风C. 东北季风D. 西北季风
【答案】4. D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据表可知,2022年我国华西秋雨与常年相比,呈现北区秋雨期偏长(当年持续时间67天,常年平均29天)、秋雨量偏多,南区秋雨期偏短、秋雨量偏少(当年持续时间41天,常年平均54天)的特点,D正确;北区秋雨开始时间8月25日早于常年平均开始时间9月12日,A错误;南区秋雨结束时间10月31日早于常年平均结束时间11月2日,B错误;南区秋雨量168.5,少于常年平均值189.5,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华西秋雨多夜雨,主要与山区的山谷风有关。夜晚山谷出现上升气流,水汽抬升,易冷却凝结,形成降水,②③正确;华西地区不在沿海地区,受海陆风影响极小,①错误;这些地区几乎不受西风影响,④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秋季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撤南退,中国东部地区雨季(受东南季风影响)结束。“来自北印度洋的暖湿水汽对华西秋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表明此时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水汽输送仍然较强,同时中高纬冷空气开始活跃,往往造成冷暖空气交汇,在华西一带形成降水,B正确,A错误;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相对较为干燥,不易带来降水,CD错误。故选B。
【点睛】华西秋雨是我国华西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华西秋雨一般从9月持续到11月份左右,持续时间较长,以绵绵细雨为主,夜雨率高。
汾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入黄口湿地是黄河中游受流域—汾河—黄河共同作用影响的狭长形三角洲湿地。下图为5月、7月汾河入黄口湿地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一般性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描述中与该地黄河河段水情特征相符合的是( )
①5月湿地地下水位较汾河高 ②5月黄河干流接受湿地和汾河流域地下水补给
③7月黄河水整体补给湿地和汾河 ④7月河岸带地下水位波动下降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8. 与5月相比,7月汾河入黄口湿地地表水频繁转化为地下水,这主要得益于( )
A. 大气降水量大B. 地下水位抬高C. 冰川融水量大D. 积雪融化量大
【答案】7. C 8. A
【解析】
【7题详解】
5月份汾河补给湿地,说明湿地地下水位较汾河低,①错误;由水体转化关系图可知,5月黄河干流接受湿地和汾河流域地下水补给,②正确;由水体转化关系图可知,7月黄河水整体补给湿地和汾河,受黄河水补给,河岸带地下水位不会波动下降,③正确,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7月份,该地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故湿地地表水频繁转化为地下水,A正确;地下水位抬高,不利于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B错误;该地位于中纬度,海拔较低,没有发育冰川,C错误;积雪一般在春季融化,7月份该地没有积雪,D错误。故选A。
【点睛】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川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地区。完成下面小题。
9. 图示洋流( )
①N自南向北流②M的性质为暖流③N源于北太平洋暖流④M流向受陆地廓影响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10. 图示洋流对流经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 洋流M加快北海冰封速度
B. 洋流N降低流经地区温度、湿度
C. 洋流M挟带大量冰山北上
D. 洋流N形成水障,汇集暖水鱼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由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图示为北大西洋东部海域和北非、欧洲西部;结合所学洋流知识可知,M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受陆地轮廓影响,大体表现为自西南流向东北,②④正确;N是加那利寒流,源自北大西洋暖流(而不是北太平洋暖流),自北向南流,①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洋流M是北大西洋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可减缓北海冰封速度,A错误;洋流N是加那利寒流,可降低流经地区的温度、湿度,起到降温减湿作用,B正确;洋流M由南部低纬度温暖海域向北部流动,不可能携带大量冰山北上,C错误;水障一般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洋流N是加那利寒流,不会形成水障,且寒流水温较低,不会汇集暖水鱼,D错误。故选B。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海洋生物、航行和污染等。洋流可影响沿岸地区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洋流可影响海洋生物分布,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海区易形成渔场。洋流可影响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洋流从极地地区携带冰山向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巨大威胁;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同时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在中国东南部亚热带某山区沟谷中,一般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其崖下坡顶与坡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一般会存在坡顶偏干性的灌丛—森林带、坡脚偏暖湿性的沟谷雨林层片及局部谷底湿地。下图示意该地山谷坡麓植被类型。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地山谷坡麓甲植被是( )
A 常绿阔叶林B. 落叶阔叶林C. 常绿硬叶林D. 落叶针叶林
12. 与沟谷雨林相比,常绿灌丛( )
①耐旱②有茎花现象③树冠高大④抗强风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13. 该山谷坡麓沟谷雨林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坡度缓,土壤肥沃②沟谷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③通风良好,光照充足④地势较低,气候湿热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11. A 12. C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类似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该地位于亚热带山区,甲植被应该为常绿阔叶林,A正确。整个山体高差不大,不会出现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针叶林,因此BD错误。山谷坡麓较为湿润,不会出现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区的常绿硬叶林,C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如图所示,与沟谷雨林相比,常绿灌丛生长在坡顶附近,山顶土壤整体厚度较小,土层薄,保水性差,山顶处风大,因此,耐旱和抗强风是常绿灌丛的植被特征,①④正确,茎花和树冠高大是沟谷雨林的植被特征,②③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3题详解】
图中沟谷雨林位于崖底,是由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地形封闭,沟谷内温度较高,水分充足,形成湿热的小环境,因此②④正确,坡度缓,土壤发育速度快,但是温度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加之淋溶作用强,土壤肥力低,①错误;地处谷底,通风和采光较差,③错误。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山顶与山麓、沟谷的植被差异很大,因顶部与底部的土壤厚度差异大、也因悬崖本身的陡峻而造成。山顶偏向于“干岛效应”,崖底则偏向于“热岛+湿岛效应”。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意为秋天的露水,通常在清晨看到植物叶片上结有露水。2023年9月8日5时26分31秒进入白露节气。下图示意二十四节气排列顺序。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示节气,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 小暑B. 小寒C. 立秋D. 谷雨
15. 与白露节气昼长大致相同的节气是( )
A. 小雪B. 芒种C. 大暑D. 清明
16. 白露节气后一个月内,赤峰市正午太阳高度( )
A. 逐日变小B. 先变小,后变大C. 逐日变大D. 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14. B 15. D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在1月初,冬至是12月22日前后,小寒在1月6日前后,从冬至到小寒经过1月初的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其他三个时间段不经过1月初,公转速度较慢,B正确,A、C、D错误。
【15题详解】
与白露节气昼长相同的节气是以夏至日为中心对称的节气,即春分日后第一个节气与秋分日前一个节气昼夜长短相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白露节气后一个月内,即从白露-秋分-寒露,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赤峰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变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白露是热与凉分水岭,“白露”代表暑热的结束。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日出时间渐迟,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祁连山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之间,横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和青海两省,分布有一系列山地、谷地和盆地(如下图)。其由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的平行褶皱山脉和宽谷组成,山脉北部分布着连绵的冲积扇。祁连山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地,其水资源也是内陆干旱地区唯一可用于工农业的水资源。它是黑河、疏勒河和石羊河三条重要内陆河的发源地。
.
(1)说明祁连山北部冲积扇连绵分布的原因。
(2)从内力作用角度,简述祁连山脉的形成过程。
(3)分析祁连山对当地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答案】(1)河西走廊地势低平,沟谷落差较大,有利于冲积扇形成;祁连山北麓发育沟谷众多,当冰雪融水挟带泥沙流出出山口时,在沟谷出口处形成冲积扇;多个沟谷处发育多个冲积扇,在祁连山北麓并排分布,形成连绵分布的景观。
(2)地质时期祁连山地区形成较厚的岩层;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印度洋板块撞击亚欧板块,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山地;最后,地壳垂直运动发育一系列的山岭、谷地和盆地。
(3)祁连山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补给水源,使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集中在夏季;祁连山沟谷众多,河流数量多,挟带的泥沙量大,河流含沙量大;祁连山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河流结冰期延长。
【解析】
【分析】本题以祁连山区为背景材料,考查冲积扇,山地等形成,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祁连山北部冲积扇连绵分布,说明祁连山北部冲积扇形成条件好,分布密集。根据材料显示,祁连山北部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地势平坦,祁连山海拔高,与河西走廊落差大,流速快,地形条件有利于冲积扇的形成;祁连山的北部发育大量沟谷,流水携带能力强,大量泥沙,砾石被带到河流出山口沉积形成冲积扇;大量冲积扇在祁连山北麓并排分布,形成连绵分布的景观。
【小问2详解】
祁连山的形成主要是造山运动形成而成。地质历史时期,祁连山地区接受沉积,形成厚厚的岩层;在板块运动过程中,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最后地壳进一步发生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形成一系列的山岭,谷地和盆地。
【小问3详解】
祁连山区大量的高山冰雪融水为河流补给大量水源,冰雪融水受气温的影响大,导致该地区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夏季气温高,水量大;祁连山区沟谷众多,地势起伏大,河流搬运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祁连山区地势高,气温低,河流有结冰现象,且结冰期较长。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几百年前,普吉岛,尤其是其东南部,是中国和印度商船在航行过程中躲避雨季的落脚地,后来欧洲人在岛上发现了丰富的锡矿。普吉岛的锡矿有两种产状:一种是露天开采的原生锡矿,锡石呈分散细脉状分布在花岗岩中;另一种是储量不亚于岛上原生矿的海岸外砂锡矿。此后,普吉岛持续了五百年的锡矿生产历史,助力泰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锡矿出口国。随着锡矿枯竭,普吉岛一度衰落,但现已转型为风景迷人、气候宜人的世界旅游胜地。从气候的角度考虑,建议游客11月——次年4月到普吉岛旅游。下图示意普吉岛地理位置及气候资料。
(1)指出古代中国商船西行把普吉岛作为落脚地的时间段,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理由。
(2)从气候角度,说明欧洲游客选择在11月一次年4月去普吉岛旅游的原因。
(3)试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普吉岛锡矿的形成过程。
【答案】(1)4—11月(或5—10月)。
理由:该时段主要盛行西南季风,从海上挟带大量的暖湿水汽,降水丰富,气候湿热,不利于保护货物;西南季风风力强劲,海上风高浪急,向西逆风逆水,威胁海上航行安全等。
(2)11月—次年4月北半球为冬半年,当地纬度较低,气温适宜;该时期当地盛行东北风,降雨少,多晴天,方便出行;该时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当地太阳高度较小,光照强度弱;该时期为当地干季,空气湿度小,体感舒适等。
(3)外力作用将花岗岩上覆岩层侵蚀、搬运,导致含锡石的花岗岩出露地表或离地表较近,形成可露天开采的原生锡矿;含锡石的原生矿经长期风化作用,被河流(或海水)冲刷、搬运,沉积于沿海海滩,富集而生成砂锡矿。
【解析】
【分析】本题以普吉岛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大气环流、旅游、外力作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几百年前,普吉岛,尤其是其东南部,是中国和印度商船在航行过程中躲避雨季的落脚地”据此分析,雨季影响航行。普吉岛4—11月(或5—10月)时段主要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从海上挟带大量的暖湿水汽,导致当地降水丰富,此时气候湿热,不利于保护货物;西南季风从海上吹来,风力强劲,海上风高浪急,向西逆风逆水,威胁海上航行安全等,因此普吉岛是中国和印度商船在航行过程中躲避雨季的落脚地。
【小问2详解】
普吉岛位于8°N,属于热带,欧洲游客选择在11月一次年4月去普吉岛旅游原因是11月—次年4月北半球为冬半年,普吉岛纬度较低,11月一次年4月气温适宜;11月一次年4月当地盛行东北风,降雨少,多晴天,方便出行;11月一次年4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普吉岛太阳高度较小,光照强度弱;11月一次年4月为普吉岛干季,空气湿度小,体感舒适,利于旅游等。
【小问3详解】
“普吉岛的锡矿有两种产状:一种是露天开采的原生锡矿,锡石呈分散细脉状分布在花岗岩中;另一种是储量不亚于岛上原生矿的海岸外砂锡矿”,据此分析,普吉岛锡矿的形成是由于外力作用将花岗岩上覆岩层侵蚀、搬运,导致含锡石的花岗岩出露地表或离地表较近,埋藏较浅,利于开采;含锡石的原生矿经长期风化作用,被河流(或海水)冲刷、搬运,沉积于沿海海滩,富集而生成砂锡矿。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作为北冰洋的边缘海域,其海冰面积变化与北冰洋海冰面积变化存在巨大差别,甚至表现出完全相反的变化特征。白令海海冰为季节性海冰,多为一年冰。在冬季,也存在少许的多年冰自楚科奇海(北冰洋边缘海)穿过白令海峡进入白令海。白令海海冰结冰初期为11月,融冰初期为次年5月。有科学家预测最早在下一个十年,白令海冬季将有望成为无冰海域。下图示意2011年、2012年、2018年和2020年3月20日白令海海冰外缘线,图中灰色阴影区域为陆地。
(1)描述白令海海冰面积的年内变化特征。
(2)相比北冰洋,白令海海冰多为季节性海冰,即使冬季也少有多年冰,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3)有科学家预测最早在下一个十年,白令海冬季将有望成为无冰海域,试推测其依据。
【答案】(1)海冰面积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海冰面积小,冬季大;11月至次年5月为冰期,海冰累计面积逐渐扩大;6月至10月为融冰期,海冰累计面积逐渐缩小等。
(2)相比北冰洋,白令海海域面积小,纬度较低,海温较高,不利于全部海域海水常年结冰;白令海峡通道狭窄,且白令海海域北部有海冰阻挡,阻碍北冰洋多年海冰往南向白令海推进;白令海海域受流经的(阿拉斯加)暖流增温的影响,海冰融化;极地东风和千岛寒流驱动海冰南下,随着海温不断升高,海冰逐渐融化。
(3)近些年来白令海大面积海域已为无冰区,海冰整体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北部狭窄区域,且海冰整体有明显缩减的趋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海洋表层温度上升,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使得白令海海冰面积整体呈明显减少趋势,甚至未来白令海海域海冰有望全部消失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白令海海冰面积变化为材料,涉及海冰面积的年内变化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据材料可知,白令海海冰为季节性海冰,多为一年冰;海冰面积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海冰融化为水,海冰面积小,冬季气温低,海水结冰,海冰面积大;11月至次年5月为冰期,气温低,海冰累计面积逐渐扩大;6月至10月气温高,为融冰期,海冰累计面积逐渐缩小等。
【小问2详解】
据材料可知,北冰洋面积较大,纬度高,白令海海域面积较小,纬度低,海水温度较高,不利于全部海域海水常年结冰;白令海峡通道狭窄,且白令海海域北部有海冰阻挡,不利于北冰洋多年海冰往南向白令海推进;白令海海域受流经的暖流增湿的影响,海冰大面积融化;极地东风和千岛寒流驱动海冰南下,向南低纬度地区移动的过程中海温不断升高,海冰逐渐融化。
【小问3详解】
据2011年、2012年、2018年和2020年3月20日白令海海冰外缘线可知,白令海大面积海域已为无冰区,海冰整体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北部狭窄区域,且海冰整体有明显缩减的趋势;近年来,由于人类生产活动排放较多的温室气体,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海洋表层温度上升,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海冰融化导致白令海海冰面积整体呈明显减少趋势,甚至未来白令海海域海冰有望全部消失等。区域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持续时间/d
秋雨量/mm
北区
8月25日(9月12日)
10月31日(10月11日)
67(29)
186.2(126.4)
南区
9月20日(9月9日)
10月31日(11月2日)
41(54)
168.5(189.5)
总体
8月25日(9月2日)
10月31日(11月3日)
67(62)
173.9(198.5)
2023-2024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7°N,98,3°N,酒泉位于39, 推测该地河谷风沙地貌自东向西, 该季节亚欧大陆东部, 此时甲地的天气状况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0页。
2023-2024学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四幅图中,表示实际范围最大的是,读下图,A地的自然植被类型最可能为,A、B所在的国家,图示区域,图示海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