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03,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分)以你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经验估计,以下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的是( )
A.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70dm
B.正常情况下初中生的体积约为0.5m3
C.初中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km/h
D.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为1.5m
2.(3分)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B.船C.流水D.河岸
(多选)3.(3分)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下列对实验的描述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4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4.(3分)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这个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B.图2中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压琴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图3中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闹钟声的响度变小
D.图4中把振动的音叉抵在牙齿上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骨传导
5.(3分)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C.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6.(3分)如图是内蒙古军区某边防连官兵在林海雪原进行耐寒训练的场景,与战士口中呼出的“白气”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冰雪消融
B.玻璃上的冰花
C.游泳后上岸的人觉得冷
D.蜻蜓和植物上的露珠
7.(3分)如图所示是石蜡和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是石蜡的熔化曲线,其熔点为48℃
B.甲图BC段海波的状态是液态
C.乙图表示非晶体的熔化曲线,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D.甲图是海波熔化曲线,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持续吸热
8.(3分)在有雾的天气,我们可以看到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与以上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图1中,烛焰在薄膜上成倒立的像
B.图2中,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C.图3中,利用太阳灶烧水
D.图4中,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叉鱼
9.(3分)如图,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图是( )
A.B.
C.D.
10.(3分)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B.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是20°
C.当入射角减小5°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减小10°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1.(3分)关于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是街头路口的反光镜,它是凸面镜
B.图乙中,是爷爷用的放大镜,它是凸透镜
C.图丙中,表示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之后,可以用凹透镜矫正
D.图丁中,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它的目镜和物镜的作用都相当于凸透镜
12.(3分)据专家介绍,12至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主要原因如下:(1)(2)长时间玩游戏、上网、玩手机、看电视等原因引起近视。下列四幅图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是( )
A.甲和丙B.甲和丁C.乙和丙D.乙和丁
13.(3分)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能“悬浮”于舱内,是由于质量变小了
B.冬天管里水结成冰以后,质量变大,体积变大,将水管胀裂
C.水从0℃升高到4℃的过程中,密度逐渐变小
D.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后,密度会减小
14.(3分)如图所示为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关系时作出的图像,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B.相同体积的甲物质与乙物质质量比是2:1
C.甲物质与乙物质的密度之比是1:2
D.相同质量的甲物质与乙物质体积比是1:2
15.(3分)一个水桶内结满了冰,且冰面恰好与桶口相平,此时冰与桶的总质量为12kg,需要向桶内倒入1L的水,水面才正好与桶口相平( )(ρ冰=0.9×103kg/m3)
A.桶的容积12LB.桶的质量2kg
C.冰的质量9kgD.冰的质量10kg
二、填空题(共44分)
16.(3分)进入校园的人员要测量体温,如图是常用的测温枪,它是利用人体发出的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测量体温的。小明测完体温后,走进走廊,发现正对自己放置的平面镜中还有另一个“自己”,他的像将以 m/s的速度走向平面镜,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4分)我们做过许多声现象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尺子伸出桌面长度增加时,尺子振动频率变 (选填“高”或“低”),若尺子继续伸出,我们听不到尺子振动的声音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如图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 ;接下来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的关系。
18.(5分)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便 成为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小水滴就会 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冬天,从而 成微小的冰晶(以上3空均填物态变化),此过程 (选填“吸热”或“放热”),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变成雪花飘落大地,地上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 又变成水,汇入小溪,最终进入江河
19.(3分)2019年5月,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开幕。如图所示是会场中展示的“5G远程驾驶”,三个大屏幕分别显示多个视角及车速等信息。屏幕上显示的彩色画面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被控制的汽车上装有摄像头,其中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 (填“凸”或“凹”)透镜,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与 (填“显微镜”或“望远镜”)的物镜成像的原理相同。
20.(3分)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g的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样品容器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封装的。从月球返回地面,月球样品的质量 。航空器在高空飞行,要求航空器材常采用强度高,密度 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制成。“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作业时,假如有宇航员在其附近,宇航员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嫦娥五号”工作的声音。
21.(3分)有一瓶体积是600mL、密度是1.1×103kg/m3的盐水,盐水的质量为 g,经过一段时间后,因水的蒸发,只剩下400mL的盐水了,则蒸发掉的水的质量为 g,此时瓶内盐水的密度为 g/cm3(液体混合时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22.(8分)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如图甲)。
(1)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 (填“点燃”“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动点燃的蜡烛A,重做实验,在纸上确定多组物与像的位置 (选填“减小误差”或“得出普遍规律”)。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4)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位置连起来,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
(5)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 (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运动。
23.(8分)小明用蜡烛、凸透镜(焦距10cm)、光屏在光具座上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蜡烛、透镜和光屏位置如图甲所示,光屏上会出现烛焰清晰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此现象和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原理相同。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到 cm刻度线处,还能再成一次清晰的像。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蜡烛至图乙所示位置,在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观察到烛焰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画出两条特殊光线米确定此S点像的位置。
(3)将图甲中的透镜换成焦距f=5cm的凸透镜,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将蜡烛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若不移动蜡烛 (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光屏上也会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24.(7分)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饮料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如图乙所示,测得烧杯和饮料的总质量为 g;向量筒中倒入部分饮料,如图丙所示 mL;用天平测得烧杯和剩余饮料的总质量为40g,则饮料的密度为 kg/m3。
(3)在测量过程中,若两次所使用的砝码都有磨损,所测饮料密度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4)只利用天平、两个完全相同的空烧杯和适量的水也能测量出饮料的密度,步骤如下:
①调好天平,测出一个烧杯的质量m0;
②将一个烧杯装入适量的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③另一个烧杯装同样高度的饮料,测出烧杯和饮料的总质量m2;
则烧杯内饮料的体积V= ,密度ρ= (两空均用已知量的字母表示,ρ水已知)。
三、综合应用题(11分)
25.(4分)“东风﹣17”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高超音速乘波体滑翔武器。
(1)若某次测试中,“东风﹣17”导弹仅仅用200秒就精准命中1400千米处的目标,则在这次测试中(假设导弹做直线运动)
(2)若导弹车长度为25米,它以90千米/小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长200米的隧道,则所用时间是多少秒?
26.(7分)自行车是便捷又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图2),图1是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图(相互垂直的镜面组成)。在夜晚,就会发生反射,以引起司机注意。
(1)请在图3中画出其中一条光线射到尾灯上时的反射光线。
(2)某自行车的质量为25.3kg,其中橡胶占总体积的,其余部分为钢材,求自行车的钢材体积为多少?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强度、硬度都大于钢材的新型高复合材料——碳纤维,若用碳纤维代替钢材,做成样式和体积一样的自行车,自行车的整车质量仅有7kg。则碳纤维的密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分)以你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经验估计,以下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的是( )
A.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70dm
B.正常情况下初中生的体积约为0.5m3
C.初中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km/h
D.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为1.5m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课桌的高度约为70cm;
B、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接近=0.05m3,故C错误;
C、初中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
D、成年人的步幅约75cm,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2.(3分)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B.船C.流水D.河岸
【分析】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相比,位置没有改变,就说物体是静止的;反之,就是运动的。
【解答】解:船行时,山和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属于基础题。
(多选)3.(3分)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下列对实验的描述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4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分析】(1)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
(2)从图上读出AC间距离,根据v=计算AC段的平均速度;
(3)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4)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由图知AB=80.0cm﹣40.0cm=40.7cm,故A正确;
B、已知测得AC段的时间tAC=4s,由图可知sAC=80.0cm,
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20.0cm/s;
C、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由v=知AB会偏小;故C错误;
D、如果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BC,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4.(3分)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这个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B.图2中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压琴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图3中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闹钟声的响度变小
D.图4中把振动的音叉抵在牙齿上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骨传导
【分析】(1)声音碰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声音能传递信息;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频率有关;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声。
【解答】解:A、蝙蝠捕食昆虫时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故A正确;
B、演奏时,琴弦的长度不同,是为了改变音调;
C、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逐渐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即响度变小;
D、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这是利用固体传声(骨传声)的原理。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三要素,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5.(3分)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C.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
【解答】解:A、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观察图示可知振幅相同,故B正确;
C、不同乐器,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所以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的各自的乐器音色不同;
D、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越大。观察图形,经过的周期越多。振动物体往返一次叫一个周期,所以音调相同。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要素及区别,有关这几个概念要注意区分。
6.(3分)如图是内蒙古军区某边防连官兵在林海雪原进行耐寒训练的场景,与战士口中呼出的“白气”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冰雪消融
B.玻璃上的冰花
C.游泳后上岸的人觉得冷
D.蜻蜓和植物上的露珠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战士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A、冰雪消融,故A错误;
B、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故B错误;
C、游泳上岸的人感到冷,故C错误;
D、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7.(3分)如图所示是石蜡和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是石蜡的熔化曲线,其熔点为48℃
B.甲图BC段海波的状态是液态
C.乙图表示非晶体的熔化曲线,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D.甲图是海波熔化曲线,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持续吸热
【分析】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不变,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在晶体的熔化图象中,若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则为晶体。此时的温度即为该晶体的熔点;
【解答】解:A、由图象甲可知,则该物质为晶体.而石蜡是非晶体。
B、由图象甲可知,则该物质为晶体.海波是晶体,BC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故B错误。
C、由图象乙可知,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C正确;
D、甲图是海波的熔化曲线,但温度保持不变。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关键是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同时要理解熔化过程的概念。
8.(3分)在有雾的天气,我们可以看到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与以上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图1中,烛焰在薄膜上成倒立的像
B.图2中,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C.图3中,利用太阳灶烧水
D.图4中,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叉鱼
【分析】在有雾的天气,我们可以看到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体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解答】解:在有雾的天气,我们可以看到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
A、小孔成像时烛焰在薄膜上成倒立的像,故A正确;
B、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经反射,B错误;
C、太阳灶烧水是利用凹面镜对光的反射;
D、在水上看到的鱼是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光现象,解题关键是认真分析各个现象的形成原理。
9.(3分)如图,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图是( )
A.B.
C.D.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A、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而图中折射角却大于入射角。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了,不符合题意。
C、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故本选项正确。
D、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光线的画法,首先要熟练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关键是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10.(3分)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B.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是20°
C.当入射角减小5°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减小10°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入射角和反射角均指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A、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角也减小,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B、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B错误;
C、入射角减小5°,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减小10°;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的基本定律,我们应该熟记并能熟练运用其分析实际问题。
11.(3分)关于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是街头路口的反光镜,它是凸面镜
B.图乙中,是爷爷用的放大镜,它是凸透镜
C.图丙中,表示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之后,可以用凹透镜矫正
D.图丁中,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它的目镜和物镜的作用都相当于凸透镜
【分析】(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放大镜是凸透镜;
(3)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之后,可以用凸透镜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作用都相当于凸透镜。
【解答】解:A、街头路口的反光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放大镜是凸透镜;
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之后,故C错误;
D、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作用都相当于凸透镜。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反射、近视眼及其矫正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2.(3分)据专家介绍,12至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主要原因如下:(1)(2)长时间玩游戏、上网、玩手机、看电视等原因引起近视。下列四幅图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是( )
A.甲和丙B.甲和丁C.乙和丙D.乙和丁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
由图知,甲图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焦距太短,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所以应配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所以,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的是甲、丁。
故选:B。
【点评】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3.(3分)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能“悬浮”于舱内,是由于质量变小了
B.冬天管里水结成冰以后,质量变大,体积变大,将水管胀裂
C.水从0℃升高到4℃的过程中,密度逐渐变小
D.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后,密度会减小
【分析】A、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都无关系;
B、质量相等物体,状态变化,体积也会变化,密度会变化;
C、根据密度公式分析密度大小变化情况;
D、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先分析氧气质量和体积的变化,然后根据ρ=m/V得出氧气密度的变化。
【解答】解:A、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组成铅笔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悬浮”是因为铅笔处于失重状态;
B、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质量不变,故B错误;
C、水从0℃上升到4℃体积变小可知,体积减小,故C错误;
D、因为氧气瓶的容积不变,体积不变,由ρ=,瓶内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质量以及密度,是一道基础题。
14.(3分)如图所示为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关系时作出的图像,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B.相同体积的甲物质与乙物质质量比是2:1
C.甲物质与乙物质的密度之比是1:2
D.相同质量的甲物质与乙物质体积比是1:2
【分析】①同种物质密度相同,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②由图像分别读出相同体积的甲、乙物质质量,求质量之比即可;
③根据密度公式得,相同体积的甲物质与乙物质质量比等于密度之比;
④由图像分别读出相同质量的甲、乙物质的体积,求体积之比即可。
【解答】解:A、由图线知,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例函数关系,故A正确;
BC、体积都是50cm3的甲物质与乙物质质量比是50g:25g=2:4,密度之比ρ甲:ρ乙=m甲:m乙=2:1,故B正确;
D、质量都是50g的甲物质与乙物质的体积比是25cm4:50cm3=1:7,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象的能力,这类题在试题中经常出现,一定要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15.(3分)一个水桶内结满了冰,且冰面恰好与桶口相平,此时冰与桶的总质量为12kg,需要向桶内倒入1L的水,水面才正好与桶口相平( )(ρ冰=0.9×103kg/m3)
A.桶的容积12LB.桶的质量2kg
C.冰的质量9kgD.冰的质量10kg
【分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状态无关,所以冰化成水的质量与冰的质量相同;桶的容积和质量是确定的,据此列出方程求解。
【解答】解:设桶的质量为m,则冰化成水的质量都是12kg﹣m,由密度公式V=
;
即,1×10﹣3m8,
解得m=3kg,
桶的容积为V==6.01m3=10L,
冰的质量m冰=12kg﹣3kg=8kg。
故选:C。
【点评】在进行物理量的计算时,如果已知条件允许,最后应用方程法或比例法求解,既减少运算,又准确方便。
二、填空题(共44分)
16.(3分)进入校园的人员要测量体温,如图是常用的测温枪,它是利用人体发出的 红外线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测量体温的。小明测完体温后,走进走廊,发现正对自己放置的平面镜中还有另一个“自己”,他的像将以 1.2 m/s的速度走向平面镜,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
(1)红外线测温枪可以“收集物体发射的红外线”并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该信号经过放大器和信号处理电路计算后。故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测量体温的。
(2)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则他的像也将以1.2m/s的速度走向平面镜。
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故当他走向平面镜时。
故答案为:红外线;8.2。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外线、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
17.(4分)我们做过许多声现象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尺子伸出桌面长度增加时,尺子振动频率变 低 (选填“高”或“低”),若尺子继续伸出,我们听不到尺子振动的声音 次声波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如图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 音叉在振动 ;接下来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响度与振幅 的关系。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解答】解:(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属于次声波;
(2)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同一位置,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不同。
故答案为:(1)低;次声波;响度和振幅。
【点评】本题考查声现象,属于基础题。
18.(5分)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便 液化 成为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小水滴就会 凝固 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冬天,从而 凝华 成微小的冰晶(以上3空均填物态变化),此过程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变成雪花飘落大地,地上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 熔化 又变成水,汇入小溪,最终进入江河
【分析】(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
(2)六种物体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解答】解: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以后,与冷空气接触;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
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变成雪花飘落大地,汇入小溪,注入大海。
故答案为:液化;凝固;放热。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9.(3分)2019年5月,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开幕。如图所示是会场中展示的“5G远程驾驶”,三个大屏幕分别显示多个视角及车速等信息。屏幕上显示的彩色画面是由红、 绿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被控制的汽车上装有摄像头,其中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 凸 (填“凸”或“凹”)透镜,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与 望远镜 (填“显微镜”或“望远镜”)的物镜成像的原理相同。
【分析】(1)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或摄像头。
(3)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解: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后能产生各种色彩,所以根据色光的混合规律、绿、蓝三种颜色即可配出各种绚丽的色彩来。
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和摄像头的原理为:当u>2f时、缩小的实像。
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与摄像头成像的原理相同;
故答案为:绿;凸;望远镜。
【点评】此题涉及到色光的三原色、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望远镜的物镜的成像特点等,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20.(3分)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g的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样品容器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封装的。从月球返回地面,月球样品的质量 不变 。航空器在高空飞行,要求航空器材常采用强度高,密度 小 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制成。“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作业时,假如有宇航员在其附近,宇航员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嫦娥五号”工作的声音。
【分析】(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2)根据ρ=分析解答,在体积一定时,物质的密度越小,质量越小;
(3)月球表面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温度,在回归地球的途中;
(2)根据ρ=分析解答,物质的密度越小。航空器在高空飞行,因此航空器材常采用强度高;
(3)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假如有宇航员在其附近。
故答案为:不变;小;不能。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的应用与物质鉴别、质量及其特性、声音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都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
21.(3分)有一瓶体积是600mL、密度是1.1×103kg/m3的盐水,盐水的质量为 660 g,经过一段时间后,因水的蒸发,只剩下400mL的盐水了,则蒸发掉的水的质量为 200 g,此时瓶内盐水的密度为 1.15 g/cm3(液体混合时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分析】(1)知道体积和密度,根据密度公式可求出其质量;
(2)求出蒸发的水的体积,利用m=ρV求蒸发的水的质量;原来盐水的质量减去蒸发掉水的质量,可得剩下盐水的质量,已知剩下400mL的盐水,再利用密度公式求此时瓶内盐水的密度。
【解答】解:(1)根据密度公式得,盐水的质量为:m1=ρ1V3=1.1g/cm5×600cm3=660g;
(2)蒸发掉水的质量:m水=ρ水V水=1g/cm7×(600cm3﹣400cm3)=200g,
剩下的盐水的质量:m5=m1﹣m水=660g﹣200g=460g,
则剩余盐水的密度:ρ2==7.15g/cm3。
故答案为:660;200。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本题关键原来盐水的质量减去蒸发掉水的质量可得剩下盐水的质量。
22.(8分)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如图甲)。
(1)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 不点燃 (填“点燃”“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等效替代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动点燃的蜡烛A,重做实验,在纸上确定多组物与像的位置 得出普遍规律 (选填“减小误差”或“得出普遍规律”)。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选填“实”或“虚”)像。
(4)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位置连起来,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相等 。
(5)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 竖直向下 (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运动。
【分析】(1)玻璃板有透光性,平板玻璃既能成像,又能确定像的位置。
(2)本实验根据等效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
(3)(4)设计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寻找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5)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
【解答】解:(1)玻璃板有透光性,平板玻璃既能成像,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不点燃的蜡烛,直到看上去跟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3)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其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
由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由真实光线会聚形成,不能被光屏承接,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
(4)用直线将物和对应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发现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做竖直向下运动
。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不点燃;(3)得出普遍规律;虚;(4)相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实验的探究过程,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23.(8分)小明用蜡烛、凸透镜(焦距10cm)、光屏在光具座上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蜡烛、透镜和光屏位置如图甲所示,光屏上会出现烛焰清晰 缩小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此现象和生活中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原理相同。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到 35 cm刻度线处,还能再成一次清晰的像。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蜡烛至图乙所示位置,在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观察到烛焰 正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画出两条特殊光线米确定此S点像的位置。
(3)将图甲中的透镜换成焦距f=5cm的凸透镜,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将蜡烛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若不移动蜡烛 近视 (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光屏上也会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分析】(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应用于照相机;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进行判断;
(2)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凸透镜的焦距变小,折射率变大,像会提前会聚;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解答】解:(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从图上看透镜在光具座刻度50.0cm处,物距u=50.0cm﹣20.2cm=30.0cm,成倒立,其应用是照相机;
凸透镜成像中,光路是可逆的,只需将凸透镜再次移动到35cm处;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蜡烛至图乙时,成正立;成像图如图所示:
(3)将图甲中的透镜换成焦距f=5cm的凸透镜,焦距变小,像会提前会聚,可以适当向右移动蜡烛;此时像在光屏的前方,可以配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
故答案为:(1)缩小;照相机;(2)正立;(3)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操作的理解,难点是物距的大小与成像性质的关联,但只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即可解答。
24.(7分)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饮料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如图乙所示,测得烧杯和饮料的总质量为 71.2 g;向量筒中倒入部分饮料,如图丙所示 30 mL;用天平测得烧杯和剩余饮料的总质量为40g,则饮料的密度为 1.04×103 kg/m3。
(3)在测量过程中,若两次所使用的砝码都有磨损,所测饮料密度 不变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4)只利用天平、两个完全相同的空烧杯和适量的水也能测量出饮料的密度,步骤如下:
①调好天平,测出一个烧杯的质量m0;
②将一个烧杯装入适量的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③另一个烧杯装同样高度的饮料,测出烧杯和饮料的总质量m2;
则烧杯内饮料的体积V= ,密度ρ= (两空均用已知量的字母表示,ρ水已知)。
【分析】(1)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使用之前要进行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游码与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对齐,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使横梁平衡,调节规律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之和;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相平;根据密度的公式得到饮料的密度;
(3)结合饮料质量的计算方法可知,质量准确,由此分析;
(4)只有天平,没有量筒,可以利用等体积的水和饮料,称量水和饮料的质量,饮料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得到饮料的密度。
【解答】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由图2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3g1=50g+20g+1.7g=71.2g,
图3中量筒的分度值为5mL,饮料的体积V=30mL=30cm3;
则饮料的质量m=m1﹣m3=71.2g﹣40g=31.2g;
饮料的密度ρ==1.04×102kg/m3;
(3)结合饮料质量的计算方法可知,质量准确知,所测液体密度不变;
(4)烧杯内饮料的体积V=V水=,
饮料的质量m=m2﹣m0,
饮料的密度ρ=。
故答案为:(1)左;(2)71.2;6.04×103;(3)不变;(4);。
【点评】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实验,从天平的使用、物体质量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密度的计算等方面进行考查。
三、综合应用题(11分)
25.(4分)“东风﹣17”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高超音速乘波体滑翔武器。
(1)若某次测试中,“东风﹣17”导弹仅仅用200秒就精准命中1400千米处的目标,则在这次测试中(假设导弹做直线运动)
(2)若导弹车长度为25米,它以90千米/小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长200米的隧道,则所用时间是多少秒?
【分析】(1)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导弹的速度;
(2)先计算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利用t=得出所用时间。
【解答】解:(1)导弹的速度v===7000m/s;
(2)导弹车的速度v′=90km/h=25m/s,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s′=200m+25m=225m,
所用时间t′===9s。
答:(1)东风﹣17”导弹的速度是7000m/s;
(2)所用时间是9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难度不大。
26.(7分)自行车是便捷又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图2),图1是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图(相互垂直的镜面组成)。在夜晚,就会发生反射,以引起司机注意。
(1)请在图3中画出其中一条光线射到尾灯上时的反射光线。
(2)某自行车的质量为25.3kg,其中橡胶占总体积的,其余部分为钢材,求自行车的钢材体积为多少?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强度、硬度都大于钢材的新型高复合材料——碳纤维,若用碳纤维代替钢材,做成样式和体积一样的自行车,自行车的整车质量仅有7kg。则碳纤维的密度是多少?
【分析】(1)自行车的尾灯是由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合而成的,光照在这儿将发生镜面反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图。最终反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平行;
(2)由密度公式ρ=可得钢材的体积;
(3)求出橡胶的质量,已知碳纤维制成自行车的质量和橡胶的质量,根据两者之差求出碳纤维的质量,又知道碳纤维的体积与钢材的体积相等,利用密度公式即可求出碳纤维的密度。
【解答】解:(1)过反射点作垂直于反射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仍然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如下图:
(2)钢材的体积为:V钢==3×10﹣5m3;
(3)橡胶的质量:25.3kg﹣23.2kg=1.6kg,
碳纤维的质量:m纤维=5kg﹣1.6kg=6.4kg,
因为碳纤维的体积等于钢材的体积,所以碳纤维的密度:ρ碳纤维==7.8×103kg/m2。
答:(1)见解答;
(2)自行车的钢材体积为3×10﹣3m7;
(3)碳纤维的密度是1.8×106kg/m3。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还要知道从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统考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如图所示的串联电路,闭合开关时,下列对热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八年级物理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综合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