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天津河北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含解析

    2024天津河北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含解析第1页
    2024天津河北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含解析第2页
    2024天津河北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含解析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天津河北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天津河北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含解析,共30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大雪节气,作为中国人的时间图腾之一,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________________。如今,这风雅的人间美事,以电子版“围炉煮茶”的形式,穿过历史的长廊,在今天的直播间( ① )新生。“大雪”当晚,主播们效仿古人在寒天宴集宾客的( ② ),举办了一场线上“暖寒会”。几位主播在直播中展开才艺竞技,带来与“雪”相关的才艺表演:有人弹奏古筝,有人合演歌曲,有人朗诵经典诗歌《沁园春·雪》,还有人将“飞花令”这一行酒雅事搬到了直播间。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到“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到“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次第响起的诵读声将直播间的观众带入被皑皑白雪勾勒过的竹林梅园之中。在电子“围炉煮茶”的氛围中,观众们也被诗意感染,一同( ③ )“雪”这一意象所代表的情感哲理和处世智慧,沉浸在这场声音营造的盛宴之中。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焕发 习惯 品位B. 焕发 习俗 品味
    C. 涣发 习惯 品味D. 涣发 习俗 品位
    2. 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人会在这时举办“暖寒会”,邀请好友饮酒消寒,文人墨客轮流做东、吟诗作赋
    B. 文人墨客轮流做东,古人会在这时举办“暖寒会”,邀请好友饮酒消寒、吟诗作赋
    C. 古人会在这时举办“暖寒会”,文人墨客轮流做东,邀请好友饮酒消寒、吟诗作赋
    D. 文人墨客轮流做东、吟诗作赋,邀请好友饮酒消寒,古人会在这时举办“暖寒会”
    3. 下列表格中是《红楼梦》中与“雪”相关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了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
    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程子回忆说:“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他从十七八岁开始读《论语》,当时就已经通晓文字的含义,读的时间越长,读的遍数越多,就越感觉到义理深刻,回味无穷。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心思纷乱。程颐说:“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根据他的观察,思绪纷杂,心不宁静,乃是读书人的通病。程子反复强调:“只是心静。静而后能照。”水静下来才能映照世界万物,心静下来才能开启智慧之门,这意味着,只有当你的心足够宁静时,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圣人之言。
    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干佳句而心生欢喜,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有弟子曾提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恐怕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程颐主张通读经典、窥其全貌,尤其是要平心易气、阙其疑处。他特别强调,读《论语》要“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要逐字逐句地去研读,探求其中的微言大义,最好是朗读甚至背诵出来,不断咀嚼品味,反复加以谛思。读书时保持平心静气、心态平和,遇到不懂之处,不妨暂且搁置,不必妄加评论。事实上,阅读经典、研究经典,不仅需要有“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那样的苦读精神,还需要有“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那样的淡定从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的增加,经典当中的精妙义理就有可能慢慢呈现出来。
    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将读书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程子所说的“读了后知好之者”,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好之者”。程子说:“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一读到《论语》和《孟子》,就感到十分亲切、心生喜悦,甚至心领神会、心意相通。因此,对于这些经典,一定要熟读精思、用心体会。程子强调:“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已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
    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若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体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着,此时此刻,有一种真正的领悟发生了。一个人读书一旦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他的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张载曾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学习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能够提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程子强调:“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阅读古代经典,最好能够安住当下、沉浸其中,仿佛亲临其境,孔孟之教诲,如同对我所说。如此读书,自然有得,假以时日,就可以涵养成生机活泼的气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闷,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这棵生命之树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
    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
    取材于谢青松的《读书的四种境界——解读》,有删改
    4. 在作者看来,下列不属于程颐认为的阅读经典境界的是( )
    A. 今人不会读书B. 其中得一两句喜者
    C. 知好之者D. 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读《论语》无动于衷、一无所获,程子认为其原因就是阅读者不了解文义。
    B. 被《论语》中一、两句触动,心生欢喜,有所收获,这就发生了真正的理解。
    C. 读像《论语》这样的经典,要逐字逐句地研读、背诵,然后不断地品味、谛思。
    D. 张载和程子都承认学习古圣先贤流传的经典,能够提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
    6.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不是作者赞成的阅读经典的态度是( )
    A. 要读懂经典文字表面含义,还要静下心来阅读。
    B. 要有苦读精神,要淡定从容,有可能的话还要尽量增加人生阅历。
    C. 要只把经典当作文字来看,熟读玩味,体会其中的妙处。
    D. 要沉浸于经典之中,涵养生机活泼的气质,透过生命体验,激活经典中的智慧。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学书
    顾炎武①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②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③而直接二帝④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②《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的简称。此句大意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③东鲁:借指孔子。④二帝:指尧舜。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往来南北 比:比如
    B. 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 祧:超越
    C. 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 忮:忌恨
    D. 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去:距,距离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颜子之几乎圣也/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C. 夫子之所罕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则为无本之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B.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C.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D.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10. 下列句子全部体现顾炎武美德的一项是( )
    ①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②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
    ③我弗敢知也 ④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⑤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 ⑥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A. ①②④⑤B. ②③④⑤C. ②③⑤⑥D. ①③⑤⑥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顾炎武这篇论学书以深刻的揭露、有力的批判,成为声讨不正学风的战斗檄文。
    B. 作者认为孔子从未谈过“命与仁”,而《易经》反倒有关于人性和自然规律的论述。
    C. 第二、三两段列举孔孟等儒家圣人为学态度,然后摆出“今之君子”的表现。
    D. 文章善用对比,批判了“今之君子”口不离孔孟,却违背圣人之学的错误做法。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
    (2)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
    (3)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13. 根据文意,概括顾炎武“论学”的主要观点。
    14.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苏轼
    大雪有怀朱康叔①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城子》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①朱康叔:即朱寿昌,鄂州太守。朱太守清正爱民,故被尊称为“使君”。在苏轼贬居黄州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成为至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纤纤”,形容细雨长丝的样子,此句为诗人回忆起昨日黄昏细雨绵绵的画面。
    B. “晓开帘”写早上打开窗帘,映入诗人眼中的是令人感到“江阔天低”的雪景。
    C. “揩病目,捻衰髯”和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
    D. “厌厌”指饮酒时欢乐沉醉样子,这一句是诗人想象中使君留客饮酒的场景。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雪?
    (3)有人认为“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的主人公是“使君”,也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鼓瑟希,____________,舍瑟而作,对曰:“____________。”《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面对同一赤壁,苏轼在不同的作品中抒发的感慨不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感叹“人生如梦,____________”;在《赤壁赋》中,他由衷感慨“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敬畏古迹
    柯英
    天地间,有一些东西永远让人敬畏。尽管时光远去,尽管留在大地上的只有几座土丘、一地瓦砾,但那些掩隐在岁月深处的信息,依然触手可及;那些古迹仿佛是古代派往今天的使者,不得不让我们遥遥拱手相揖。
    在河西走廊,脚下的每一片土地,似乎都能给你讲述一段历史,甚至你无意间踢翻的一块石板、不经意踩踏的一片骨头、偶尔遇见的一棵老树,可能曾经都演绎过一段传奇,见证过历史的风云突变,只是这些故事我们不知道罢了。
    对残存于大地上的古迹,我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童年时代,村小学有一堵老墙,版筑的,比房子还高。每次经过,我都感到忐忑不安,平常一个人根本不敢到它的下面去玩,那些久经风吹雨淋日晒的泥土,似乎与别的泥土不同,里面藏着让人不可捉摸的东西。后来懂事了,才从老人们的闲谈中隐隐约约知道,这堵墙的确不同寻常,原先就是村庄的城墙,不知建于什么年代,一代代不断加固,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其间历经无数次战争的洗礼,无数人在这堵墙下走完了一生,无数事在这堵墙下留下了痕迹,这一堵墙承载了村子那些遥不可知的历史。这是我最早感知的历史古迹。
    除这一堵古墙外,我感觉村子里好多地方都令人敬畏,我的身体仿佛是一件考古探测仪,一靠近那些古迹,如一座古桥、一棵枯树、一个老宅子、一座老戏台……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是独自走过去,总会条件反射般发怵,凭空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起已逝的爷爷奶奶或更多作古的人。这可能是许多农村孩子最初的乡村记忆。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枯树》的短文,记述了童年时与一棵枯树的故事。一棵百年杨树,就长在我家老宅子后面,树心已经朽烂成一个黑洞,可是枝叶依然每年春荣秋凋。老人们都说这树“成精”了,告诫孩子们轻易别去攀折。偏有那顽皮的孩子不信邪,钻进树洞捉迷藏,爬树玩耍,结果常有孩子在玩闹中受伤,这棵树就被传得越发神乎其神了。
    后来,老墙、老宅子、枯树等被拆除了,它们消失了,全新的村庄让我们没有了畏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旧事物竟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怀念。
    时空中总有一些我们难以洞悉或无法捉摸的东西,因为难以把握,所以怀揣敬畏。这份敬畏不是对神灵的膜拜,而是对那些过去了的人和事的尊重,是对历史和历史文明创造者的敬重。
    20多年前,我第一次站在北凉建都的建康古城(俗称骆驼城)前,面对这座荒凉、破落而空空荡荡的古城,内心压抑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虽然我们无法探究它的过去,更不知道它的沧桑与荣光,仅仅掰着手指数一数1600多年的岁月,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无端地心生敬畏。
    探幽。览胜。想象。
    或踩响一片汉墓
    便和陶罐上寂寞已久的人
    聊聊那时风俗
    或能找到饮泣黄沙的庄园
    走进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
    或能握一握西凉王的短剑
    一个破碎的历史汗涔涔攥在手里
    这是我那个年龄写得最有感觉的一首诗中的句子。尽管后来多次去过这座古城遗址,但永远也找不到最初的感觉了。我相信,能让自己感怀的诗歌都是思想得到了恰当的表现。这种感觉始终伴随着我对古迹的探寻。
    我曾数次踏进过天城石峡之侧的居延古道,这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流沙滚滚,枯山兀立,高处山顶上一座座烽燧独立苍茫,依然执着地守望着远逝的狼烟。古道旁一座倾颓的石头房子,依然诉说着曾经的人间烟火。在仅容一辆老牛车通过的山石间,石壁上一边镌刻“煅石开路”,一边镌刻“石门”。镌刻的时间是道光年间八月,题字者为高台县毛目知事王世琳。这件事让我这个后来者揣摩再三,时不时会遐想:一辆马车沿着山峡间曲折的古道逶迤而行,叮当叮当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中,一个官员和几个随从穿行在悠远的时空中,兴之所至,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值得回望的文化遗址。
    事实上,这条史册上被称为“居延古道”的通道,开辟时间远远早于道光之前。2000多年前,这条古道就是强大的匈奴大军跃马扬鞭进出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公元前121年3月,骠骑将军霍去病第二次出征匈奴,便是从陇西、北地出发,沿龙城古道一路追击,匈奴军队狼奔豕突,从这条峡谷逃向河西走廊,霍家军一直追杀到祁连山,一举荡平盘距居延——河西走廊数十年的匈奴,由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匈奴悲呼:“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穿行在古道,耳畔风声呼啸,如泣如诉。北地的风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把沙丘随心所欲地堆积成各种模样,把石壁雕塑成宫殿楼阁,真乃鬼斧神工一般的造化。思绪时不时穿越千年,警惕着,生怕蓦然间从哪个山坳里冒出一支匈奴的铁骑,金戈铁马踏破一方宁静。
    这些事物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遥远得无法用时光来衡量,却又分明是一条时空隧道,穿行其间,聆听着历史的车轮吱吱呀呀地碾过,感受着古时文臣武将穿越戈壁大漠的兴叹,我们似乎置身于一部历史剧的场景中,客串着一个个不起眼的角色。
    风沙湮没了过往的痕迹,静寂取代了曾经的热闹,但历史的车轮从这里走过,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古道依然,人已泯然,明月依旧,世事沧桑。一个地方兴衰荣枯的历程依旧在时空隧道中回荡。
    科学的进步令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神秘揭开了面纱,同时也让现代人淡化了对天地万物应有的敬畏。今天的文明是由一代代人累积而成,也是一代代人传承和创新的结晶。一个不懂得尊重历史的民族会妄自尊大,一个漠视过往的民族会失去成长根基。不要忽略那些留在大地上的古迹,那是我们的先祖生活过的踪迹。
    16.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瓦砾lì 承载zǎi 发怵chù 拱手相揖yī
    B. 烽燧suí 倾颓tuí 膜拜mó 汗涔涔cén
    C. 镌刻juān 远遁dùn 遐想xiá 不可捉摸mō
    D. 泯然mǐn 湮没yān 蓦然mòu 逶迤而行yí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章以“我们”的视角切入,在行文中间以“你”“我”等人称,有利于展开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和对话。
    B. 让作者敬畏的不仅有河西走廊的石板、骨头、老树,还有他生活过的村子里的古桥、枯树、老宅子、老戏台等。
    C. 村子里那些老墙、老宅子、枯树被拆除,全新的村庄让“我们”心怀喜悦,但“我们”也因此就没有了畏惧。
    D. 作者在面对荒凉、破落、空荡的建康古城时,内心受到震撼的同时也感到无奈和遗憾,这才创作了一首诗。
    E. 文章卒章显志,告诫人们一个民族不要漠视过往,一定要尊重历史,只有这样才不会妄自尊大,才能拥有不断成长的根基。
    18. 结合全文,概括“让人敬畏”的古迹的特点。
    19.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0. 这篇文章题目是“敬畏古迹”,作者为何要花大量笔墨来写“居延古道”的历史?
    六、(10分)
    21. 李津同学想邀请王老师担任他的生涯导师,以下是他提交的书面申请,其中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一处表达不得体,请你帮他找出来并修改。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我是高一八班的李津。①早就听说您德高望重,对学生关爱有加,指导有方,②我对您十分仰慕,恳请您担任我的生涯导师。③若能如愿,我一定加倍努力。④希望您尽早答复,感激不尽!
    顺致
    教安
    您的学生:李津
    2023年10月15
    22. 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乡土中国》中核心概念和以下节选内容相契合一项是( )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A. 聚村而居B. 法理社会C. 熟人社会D. 差序格局
    (2)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体验,说明你对第(1)题中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少于80字)。
    七、(60分)
    23.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柯英的散文《敬畏古迹》告诉我们要敬畏古迹,敬畏自然,敬畏历史。其实生活中值得敬畏的又何止这些?“敬畏”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处世智慧。“敬”会让人有所为,时刻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畏”会让人有所不为,随时提醒自己不该做什么。
    关于“敬畏”,你有怎样的思考与体会?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照抄前文。
    河北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2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大雪节气,作为中国人的时间图腾之一,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________________。如今,这风雅的人间美事,以电子版“围炉煮茶”的形式,穿过历史的长廊,在今天的直播间( ① )新生。“大雪”当晚,主播们效仿古人在寒天宴集宾客的( ② ),举办了一场线上“暖寒会”。几位主播在直播中展开才艺竞技,带来与“雪”相关的才艺表演:有人弹奏古筝,有人合演歌曲,有人朗诵经典诗歌《沁园春·雪》,还有人将“飞花令”这一行酒雅事搬到了直播间。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到“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到“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次第响起的诵读声将直播间的观众带入被皑皑白雪勾勒过的竹林梅园之中。在电子“围炉煮茶”的氛围中,观众们也被诗意感染,一同( ③ )“雪”这一意象所代表的情感哲理和处世智慧,沉浸在这场声音营造的盛宴之中。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焕发 习惯 品位B. 焕发 习俗 品味
    C. 涣发 习惯 品味D. 涣发 习俗 品位
    2. 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人会在这时举办“暖寒会”,邀请好友饮酒消寒,文人墨客轮流做东、吟诗作赋
    B. 文人墨客轮流做东,古人会在这时举办“暖寒会”,邀请好友饮酒消寒、吟诗作赋
    C. 古人会在这时举办“暖寒会”,文人墨客轮流做东,邀请好友饮酒消寒、吟诗作赋
    D. 文人墨客轮流做东、吟诗作赋,邀请好友饮酒消寒,古人会在这时举办“暖寒会”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焕发:照射,光彩四射;振作。涣发:犹颁发。特指帝王发布诏令。此处与“新生”搭配,应选“焕发”。
    第二空,习惯:由于长期反复的练习而形成的行为。其方式与动作顺序已相当稳固而变得较难改变。习俗:习惯风俗。结合“古人在寒天宴集宾客的”的语境可知,此处应选“习俗”。
    第三空,品位:官阶;位次;品质;质量;档次。品味:品尝;体味。此处与宾语“‘雪’这一意象所代表的情感哲理和处世智慧”搭配,应选动词“品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结合“大雪节气”的语境可知,“在这时”与其衔接紧密,排除BD;
    “邀请好友饮酒消寒”与上一句“举办‘暖寒会’”衔接紧密,“文人墨客轮流做东、吟诗作赋”与下句“风雅的人间美事”衔接紧密,排除C。
    故选A。
    3. 下列表格中是《红楼梦》中与“雪”相关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C.“林黛玉”错,应该是妙玉。书中妙玉说她的雪水是在玄墓蟠香寺住的时候收的。
    故选C。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了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
    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程子回忆说:“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他从十七八岁开始读《论语》,当时就已经通晓文字的含义,读的时间越长,读的遍数越多,就越感觉到义理深刻,回味无穷。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心思纷乱。程颐说:“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根据他的观察,思绪纷杂,心不宁静,乃是读书人的通病。程子反复强调:“只是心静。静而后能照。”水静下来才能映照世界万物,心静下来才能开启智慧之门,这意味着,只有当你的心足够宁静时,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圣人之言。
    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干佳句而心生欢喜,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有弟子曾提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恐怕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程颐主张通读经典、窥其全貌,尤其是要平心易气、阙其疑处。他特别强调,读《论语》要“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要逐字逐句地去研读,探求其中的微言大义,最好是朗读甚至背诵出来,不断咀嚼品味,反复加以谛思。读书时保持平心静气、心态平和,遇到不懂之处,不妨暂且搁置,不必妄加评论。事实上,阅读经典、研究经典,不仅需要有“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那样的苦读精神,还需要有“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那样的淡定从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的增加,经典当中的精妙义理就有可能慢慢呈现出来。
    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将读书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程子所说的“读了后知好之者”,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好之者”。程子说:“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一读到《论语》和《孟子》,就感到十分亲切、心生喜悦,甚至心领神会、心意相通。因此,对于这些经典,一定要熟读精思、用心体会。程子强调:“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已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
    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若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体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着,此时此刻,有一种真正的领悟发生了。一个人读书一旦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他的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张载曾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学习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能够提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程子强调:“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阅读古代经典,最好能够安住当下、沉浸其中,仿佛亲临其境,孔孟之教诲,如同对我所说。如此读书,自然有得,假以时日,就可以涵养成生机活泼的气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闷,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这棵生命之树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
    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
    取材于谢青松的《读书的四种境界——解读》,有删改
    4. 在作者看来,下列不属于程颐认为的阅读经典境界的是( )
    A. 今人不会读书B. 其中得一两句喜者
    C. 知好之者D. 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读《论语》无动于衷、一无所获,程子认为其原因就是阅读者不了解文义。
    B. 被《论语》中的一、两句触动,心生欢喜,有所收获,这就发生了真正的理解。
    C. 读像《论语》这样的经典,要逐字逐句地研读、背诵,然后不断地品味、谛思。
    D. 张载和程子都承认学习古圣先贤流传的经典,能够提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
    6.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不是作者赞成的阅读经典的态度是( )
    A. 要读懂经典文字表面的含义,还要静下心来阅读。
    B. 要有苦读精神,要淡定从容,有可能的话还要尽量增加人生阅历。
    C. 要只把经典当作文字来看,熟读玩味,体会其中的妙处。
    D. 要沉浸于经典之中,涵养生机活泼的气质,透过生命体验,激活经典中的智慧。
    【答案】4. A 5. D 6. 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结合“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可知,“今人不会读书”是程子谈到了读《论语》的四种境界的相关说法,不属于程颐认为的阅读经典境界。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程子认为其原因就是阅读者不了解文义”错误,概括不全,结合“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可知。
    B.“这就发生了真正的理解”错误,结合“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可知。
    C.“要逐字逐句地研读、背诵”错误,太过绝对,结合“最好是朗读甚至背诵出来”可知。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要只把经典当作文字来看”错误,歪曲理解,结合“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可知。
    故选C。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学书
    顾炎武①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②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③而直接二帝④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②《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的简称。此句大意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③东鲁:借指孔子。④二帝:指尧舜。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往来南北 比:比如
    B. 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 祧:超越
    C. 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 忮:忌恨
    D. 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去:距,距离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颜子之几乎圣也/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C. 夫子之所罕言/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则为无本之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B.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C.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D.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10. 下列句子全部体现顾炎武美德的一项是( )
    ①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②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
    ③我弗敢知也 ④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⑤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 ⑥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A. ①②④⑤B. ②③④⑤C. ②③⑤⑥D. ①③⑤⑥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顾炎武这篇论学书以深刻的揭露、有力的批判,成为声讨不正学风的战斗檄文。
    B. 作者认为孔子从未谈过“命与仁”,而《易经》反倒有关于人性和自然规律的论述。
    C. 第二、三两段列举孔孟等儒家圣人的为学态度,然后摆出“今之君子”的表现。
    D. 文章善用对比,批判了“今之君子”口不离孔孟,却违背圣人之学的错误做法。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
    (2)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
    (3)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13. 根据文意,概括顾炎武“论学”的主要观点。
    【答案】7 A 8. D 9. C 10. D 11. B
    12. (1)圣人的用来作学问的方法,是多么简易又可以依循啊!
    (2)明说只是做到对国君忠诚和自身清白还没有达到仁,然而不知道对国君不忠诚和自身不清白却可以称得上仁的人,是没有这样的。
    (3)我所说的圣人学说是怎么样的呢?
    13. ①博学于文;②行己有耻;③好古敏求;④有仁义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比:近来。句意:近来往来南北各地。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而且。句意:然而却模模糊糊并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B.助词,主谓之间,不译;结构助词,的。句意:颜渊几乎就是圣人了。/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C.所字结构;“为……所”表被动。句意:这些孔子很少谈论的事情。/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D.都是副词,“就”的意思。句意:那就是没有根基的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就一定由我的老师。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羞耻对于人来说实在是重大得很啊!不应当对穿破衣服、吃粗饭野菜感到羞耻,所以说:“天下万物的当然之理都在我的心中具备了,只要反躬自问,就能实实在在做出善事。”
    两个“矣”均为句末语气助词,其后断开,排除ABD。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能力。
    ②是当今的君子们的做法;
    ④是伯夷、伊尹的做法。
    排除有②④的选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孔子从未谈过‘命与仁’”错误,由原文“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可知,是孔子很少谈论,不是“从未谈过”。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方法;“为学”,作学问;“何”,多么。
    (2)“忠与清”,对国君忠诚和自身清白;“言仁者”,称得上仁的人;“未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
    (3)“愚”,我;“所谓”,所说的;“如……何”,怎么样。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曰:‘博学于文’”可知,博学于文;
    ②由原文“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曰:‘行已有耻’”可知,行己有耻;
    ③由原文“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可知,好古敏求;
    ④由原文“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可知,有仁义心。
    参考译文:
    与友人论学书
    顾炎武
    近来往来南北各地,因为我年岁稍大一点,而颇受到朋友们的推重,向我这无知盲人询问道理。我私下里慨叹百多年来做学问的人,往往谈论心性,然而却模模糊糊并没有能够真正理解。
    命运与仁德,这是孔子很少谈论的问题;人性和天道,也是子贡从来未在孔子那里听到的事情。人性和命运的道理,写在孔子解释《易经》的著作里,但他并未经常拿来讲给别人听。他回答关于什么叫士的问题,就说:“自己立身行事要有羞耻之心。”他谈做学问,就说:“爱好古代的历史文化,勤奋敏捷地去学习。”他与学生们谈话,举凡尧舜相传的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概不谈论,而只是说:“一定要准确掌握住不偏不倚的准则,当心天下的百姓陷入穷困,上天给予的禄位就会永远终止。”哎呀! 圣人做学问的方法,是多么平易而又便于遵循啊!所以说:“只要努力学习人事,就可以上通天理。”颜渊几乎就是圣人了,他仍然说:“用各种文化知识来丰富我。”孔子回答鲁哀公的问题,说明行善的功效,首先在于博学。孔子的学生,从曾参以下,忠厚诚实没有比得上子夏的了,而子夏谈论仁德,却说:“广博地学习知识而又专心致志,恳切地发问请教而又接触实际独立思考。”当今的君子们却不是这样,他们聚集起宾客门徒进行学习的有数十上百人,他们的性情、智力,“就像草木那样有所区别”,然而却一概对他们讲论心性,撇开多方面的学习和记忆,而去追求用一个道理统贯一切的方法,把天下穷困的现实搁在一边避而不谈,却整天讲“危微精一”的玄妙学说,这必定是他们的学说比孔子高超,他们的门徒比子贡贤能,他们是继承孔子血统的嫡系后代,而又是直接受到尧舜亲自传授的人。我是不敢冒然确信这个的。
    《孟子》这部书,谈论心性,也够恳切不倦的了,但关系到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所问的问题,和孟子所作的答复,却经常集中在出仕还是隐居、辞职还是做官、拒绝还是接受、取得还是给予这些实际问题上。就拿伊尹这样的大圣人来说,他具有能使所辅佐的国君成为尧舜、能使他治理下的人民成为尧舜时代的人民那样的盛大道德和丰功伟绩,然而他做人的准则却在于不管对千辆车马的巨大财富,还是对一丁点微不足道的东西都不动心,不屑一顾,更不拿取。伯夷、伊尹的为人是与孔子不同的,然而他们也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采用哪怕是做一件不合理的事情、杀死一个无罪的人的手段而得到天下,坚决不干”。所以,性呀,命呀,天呀,这些孔子很少谈论的事情,却成了今天的君子们经常谈论的事情;出仕还是隐居、辞职还是做官、拒绝还是接受、取得还是给予这些问题的论辩,是孔子、孟子经常谈论的事情,今天的君子们却很少谈及。明说只是做到对国君忠诚和自身清白还没有达到仁,然而不知道对国君不忠诚和自身不泌白却可以称得上仁的人,是没有这样的;明说只是做到不忌恨、不贪婪还不足以算作是完全掌握了道,然而不知道一辈子既忌恨、又贪婪却可以称得上有道的人,是没有这样的。我是不敢知道有这种事情的。
    我所说的圣人的学说是怎样的呢?回答是:“广博地学习文化知识”,“自己立身行事要有羞耻之心”。从自身的修养到治理天下国家,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从当儿子、做臣下、待兄弟、交朋友到外出或家居、与社会交往、拒绝还是接受、取得还是给予诸如此类,都是与羞耻有关系的事情。羞耻对于人来说实在是重大得很啊!不应当对穿破衣服、吃粗饭野菜感到羞耻,所以说:“天下万物的当然之理都在我的心中具备了,只要反躬自问,就能实实在在做出善事。”
    哎呀!士人不先讲羞耻,那就是没有根基的人;不喜好古代的历史文化并扩大自己的见闻,那就是空虚的学问。以一个没有根基的人,而去谈论空虚的学问,我看他每日追随圣人去做人却离圣人越来越远。虽然如此,这不是我敢谈论的事情,姑且把这点浅见陋识,私下谈给志同道合的人,以请求他们对我有所启发。
    14.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苏轼
    大雪有怀朱康叔①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城子》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①朱康叔:即朱寿昌,鄂州太守。朱太守清正爱民,故被尊称为“使君”。在苏轼贬居黄州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成为至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纤纤”,形容细雨长丝的样子,此句为诗人回忆起昨日黄昏细雨绵绵的画面。
    B. “晓开帘”写早上打开窗帘,映入诗人眼中的是令人感到“江阔天低”的雪景。
    C. “揩病目,捻衰髯”和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
    D. “厌厌”指饮酒时欢乐沉醉的样子,这一句是诗人想象中使君留客饮酒的场景。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雪?
    (3)有人认为“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的主人公是“使君”,也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答案】14. C 15. 侧面描写:“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诗人早上打开窗帘,看到“雪差不多和屋檐齐平,江阔天低,酒旗都(被大雪)遮住”的景色;
    比喻:“水晶盐,为谁甜”,把雪比喻成透明的如水晶般的盐;
    用典:化用李白的诗《题东溪公幽居》“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
    16. 示例一:我认为“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的主人公是“使君”。词前小序交代这首词是作者因雪想起了好朋友“使君”。下片由大雪实景描写过渡到诗人想象(虚景),词人以“陶潜”自比,遥想“使君”的状态一自己思念友人的同时,友人也在思念自己。
    示例二:我认为“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的主语是“我”。这一句由友人宴饮场面过渡到写说“我”手握梅花,向东望去,想起陶潜,引出后面自己的感慨 -词人运用梅花、雪的意象和陶潜的典故,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错,“揩病目,捻衰髯”,突出东坡“孤坐”之难;“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侧面描写:“晓开帘,欲平檐”意思是,次日清晨醒来打开窗帘,却发现大雪差不多快要和屋檐齐平了。“欲平檐”写出今晨雪之厚。“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意思是,江阔天低,漫漫白雪把江边酒馆的酒旗都盖住了。“江阔天低”,雪势之猛,找不到酤酒“青帘”,写天气之急速变化。这两句进一步写雪境之大。以上四句通过自然环境侧面烘托雪之大。
    “孤坐冻吟谁伴我?”寒冷中独自坐着吟咏诗词,有谁陪伴?“揩病目,捻衰髯”擦擦昏花的眼睛,捋捋衰老的胡子。突出东坡“孤坐”之难,“谁伴我”之寂,“病目”之困,“衰髯”之态。只有边“揩”目,边“燃”须,边“吟”诗,才能度过这寂寞时光。由写雪转入到写人,通过人的主观感受衬托雪之大。
    比喻:“水晶盐,为谁甜”,如水晶盐般透明的雪,是为谁献上的美味?把雪比喻成透明的如水晶般的盐。
    用典:开头三句,点化引用了李白《题东溪公幽居》“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这里以沉醉、晶盐般的美味来联想朱守可能正盛筵宴客。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示例一:我认为“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的主人公是“使君”。由“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城子》以寄之”可知,词前小序交代这首词是作者因雪想起了好朋友“使君”。下片以自我心态反衬,抒发对挚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开头三句,点化引用了李白《题东溪公幽居》,这里以沉醉、晶盐般的美味来联想朱守可能正盛筵宴客,然而东坡自己不在席上,甚为孤苦。第四、五句进一步运用想象,写朱守“手把梅花“一枝举起,“东望“着我这黄州的陶潜。也许你还在请我入宴。我“知使君之念我”。最后,以一个回环句,吐出了内心的压抑感和牢骚感:“雪似故人”,故“人似雪”,“虽可爱”,怕造门不前而返,“有人嫌”,推心置腹,刻骨铭心。
    示例二:我认为“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的主语是“我”。“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意思是手中拿着梅花,向东望去,想起陶潜。这一句由友人宴饮场面过渡到写说“我”手握梅花,向东望去,想起陶潜,引出后面自己的感慨“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词人运用梅花、雪的意象和陶潜的典故,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鼓瑟希,____________,舍瑟而作,对曰:“____________。”《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面对同一赤壁,苏轼在不同的作品中抒发的感慨不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感叹“人生如梦,____________”;在《赤壁赋》中,他由衷感慨“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 ①. 铿尔 ②. 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④. 长太息以掩涕兮 ⑤. 一尊还酹江月 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铿”“撰”“鳝”“穴”“涕”“兮”“尊”“酹”。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敬畏古迹
    柯英
    天地间,有一些东西永远让人敬畏。尽管时光远去,尽管留在大地上的只有几座土丘、一地瓦砾,但那些掩隐在岁月深处的信息,依然触手可及;那些古迹仿佛是古代派往今天的使者,不得不让我们遥遥拱手相揖。
    在河西走廊,脚下的每一片土地,似乎都能给你讲述一段历史,甚至你无意间踢翻的一块石板、不经意踩踏的一片骨头、偶尔遇见的一棵老树,可能曾经都演绎过一段传奇,见证过历史的风云突变,只是这些故事我们不知道罢了。
    对残存于大地上的古迹,我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童年时代,村小学有一堵老墙,版筑的,比房子还高。每次经过,我都感到忐忑不安,平常一个人根本不敢到它的下面去玩,那些久经风吹雨淋日晒的泥土,似乎与别的泥土不同,里面藏着让人不可捉摸的东西。后来懂事了,才从老人们的闲谈中隐隐约约知道,这堵墙的确不同寻常,原先就是村庄的城墙,不知建于什么年代,一代代不断加固,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其间历经无数次战争的洗礼,无数人在这堵墙下走完了一生,无数事在这堵墙下留下了痕迹,这一堵墙承载了村子那些遥不可知的历史。这是我最早感知的历史古迹。
    除这一堵古墙外,我感觉村子里好多地方都令人敬畏,我的身体仿佛是一件考古探测仪,一靠近那些古迹,如一座古桥、一棵枯树、一个老宅子、一座老戏台……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是独自走过去,总会条件反射般发怵,凭空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起已逝的爷爷奶奶或更多作古的人。这可能是许多农村孩子最初的乡村记忆。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枯树》的短文,记述了童年时与一棵枯树的故事。一棵百年杨树,就长在我家老宅子后面,树心已经朽烂成一个黑洞,可是枝叶依然每年春荣秋凋。老人们都说这树“成精”了,告诫孩子们轻易别去攀折。偏有那顽皮的孩子不信邪,钻进树洞捉迷藏,爬树玩耍,结果常有孩子在玩闹中受伤,这棵树就被传得越发神乎其神了。
    后来,老墙、老宅子、枯树等被拆除了,它们消失了,全新的村庄让我们没有了畏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旧事物竟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怀念。
    时空中总有一些我们难以洞悉或无法捉摸的东西,因为难以把握,所以怀揣敬畏。这份敬畏不是对神灵的膜拜,而是对那些过去了的人和事的尊重,是对历史和历史文明创造者的敬重。
    20多年前,我第一次站在北凉建都的建康古城(俗称骆驼城)前,面对这座荒凉、破落而空空荡荡的古城,内心压抑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虽然我们无法探究它的过去,更不知道它的沧桑与荣光,仅仅掰着手指数一数1600多年的岁月,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无端地心生敬畏。
    探幽。览胜。想象。
    或踩响一片汉墓
    便和陶罐上寂寞已久的人
    聊聊那时风俗
    或能找到饮泣黄沙的庄园
    走进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
    或能握一握西凉王的短剑
    一个破碎的历史汗涔涔攥在手里
    这是我那个年龄写得最有感觉的一首诗中的句子。尽管后来多次去过这座古城遗址,但永远也找不到最初的感觉了。我相信,能让自己感怀的诗歌都是思想得到了恰当的表现。这种感觉始终伴随着我对古迹的探寻。
    我曾数次踏进过天城石峡之侧的居延古道,这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流沙滚滚,枯山兀立,高处山顶上一座座烽燧独立苍茫,依然执着地守望着远逝的狼烟。古道旁一座倾颓的石头房子,依然诉说着曾经的人间烟火。在仅容一辆老牛车通过的山石间,石壁上一边镌刻“煅石开路”,一边镌刻“石门”。镌刻的时间是道光年间八月,题字者为高台县毛目知事王世琳。这件事让我这个后来者揣摩再三,时不时会遐想:一辆马车沿着山峡间曲折的古道逶迤而行,叮当叮当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中,一个官员和几个随从穿行在悠远的时空中,兴之所至,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值得回望的文化遗址。
    事实上,这条史册上被称为“居延古道”的通道,开辟时间远远早于道光之前。2000多年前,这条古道就是强大的匈奴大军跃马扬鞭进出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公元前121年3月,骠骑将军霍去病第二次出征匈奴,便是从陇西、北地出发,沿龙城古道一路追击,匈奴军队狼奔豕突,从这条峡谷逃向河西走廊,霍家军一直追杀到祁连山,一举荡平盘距居延——河西走廊数十年的匈奴,由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匈奴悲呼:“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穿行在古道,耳畔风声呼啸,如泣如诉。北地的风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把沙丘随心所欲地堆积成各种模样,把石壁雕塑成宫殿楼阁,真乃鬼斧神工一般的造化。思绪时不时穿越千年,警惕着,生怕蓦然间从哪个山坳里冒出一支匈奴的铁骑,金戈铁马踏破一方宁静。
    这些事物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遥远得无法用时光来衡量,却又分明是一条时空隧道,穿行其间,聆听着历史的车轮吱吱呀呀地碾过,感受着古时文臣武将穿越戈壁大漠的兴叹,我们似乎置身于一部历史剧的场景中,客串着一个个不起眼的角色。
    风沙湮没了过往的痕迹,静寂取代了曾经的热闹,但历史的车轮从这里走过,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古道依然,人已泯然,明月依旧,世事沧桑。一个地方兴衰荣枯的历程依旧在时空隧道中回荡。
    科学的进步令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神秘揭开了面纱,同时也让现代人淡化了对天地万物应有的敬畏。今天的文明是由一代代人累积而成,也是一代代人传承和创新的结晶。一个不懂得尊重历史的民族会妄自尊大,一个漠视过往的民族会失去成长根基。不要忽略那些留在大地上的古迹,那是我们的先祖生活过的踪迹。
    16.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瓦砾lì 承载zǎi 发怵chù 拱手相揖yī
    B. 烽燧suí 倾颓tuí 膜拜mó 汗涔涔cén
    C. 镌刻juān 远遁dùn 遐想xiá 不可捉摸mō
    D. 泯然mǐn 湮没yān 蓦然mòu 逶迤而行yí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章以“我们”的视角切入,在行文中间以“你”“我”等人称,有利于展开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和对话。
    B. 让作者敬畏的不仅有河西走廊的石板、骨头、老树,还有他生活过的村子里的古桥、枯树、老宅子、老戏台等。
    C. 村子里那些老墙、老宅子、枯树被拆除,全新的村庄让“我们”心怀喜悦,但“我们”也因此就没有了畏惧。
    D. 作者在面对荒凉、破落、空荡的建康古城时,内心受到震撼的同时也感到无奈和遗憾,这才创作了一首诗。
    E. 文章卒章显志,告诫人们一个民族不要漠视过往,一定要尊重历史,只有这样才不会妄自尊大,才能拥有不断成长的根基。
    18. 结合全文,概括“让人敬畏”的古迹的特点。
    19.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0. 这篇文章题目是“敬畏古迹”,作者为何要花大量笔墨来写“居延古道”的历史?
    【答案】16. C 17. CD
    18. ①演绎过传奇,见证过历史;②难以洞悉、无法捉摸(或“难以把握”);③曾经经历过沧桑和荣光;④现在寂静、荒凉、破落、空荡
    19.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北风“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突出其具有创造力、有强大力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古道北风的赞颂。
    20. 从内容上看,居延古道属于“古迹”之一,令作者印象深刻,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从结构上看,与文章的题目与开头相照应,为后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承载”的“载”应读zài;
    B.“烽燧”的“燧”应读suì;
    D.“蓦然”的“蓦”应读mò。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全新的村庄让‘我们’心怀喜悦,但‘我们’也因此就没有了畏惧”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全新的村庄让我们没有了畏惧”,是说让“我们”失去了对过去了的人和事的尊重,对历史和历史文明创造者的敬重。可见,不是心怀喜悦,而是难以割舍的怀念。
    D.“内心受到震撼的同时也感到无奈和遗憾,这才创作了一首诗”错误,作者面对健康古城时“内心压抑”,心生敬畏。
    故选C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可能曾经都演绎过一段传奇,见证过历史的风云突变”概括出:演绎过传奇,见证过历史。
    ②结合“时空中总有一些我们难以洞悉或无法捉摸的东西,因为难以把握,所以怀揣敬畏”概括出:难以洞悉、无法捉摸(或“难以把握”)。
    ③结合“虽然我们无法探究它的过去,更不知道它的沧桑与荣光”概括出:曾经经历过沧桑和荣光。
    ④结合“风沙湮没了过往的痕迹,静寂取代了曾经的热闹”“面对这座荒凉、破落而空空荡荡的古城”概括出:现在寂静、荒凉、破落、空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如泣如诉”运用比喻,把风声比作哭泣声、倾诉声;“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随心所欲”运用拟人,把风人格化;“把沙丘随心所欲地堆积成各种模样,把石壁雕塑成宫殿楼阁”“鬼斧神工一般”突出北风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它充满了力量,塑造了大自然。此处对古道上风的描写充满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居延古道属于“古迹”之一,“开辟时间远远早于道光之前”作者用了大量笔墨书写居延古道的开辟历史,尤其是细致介绍了霍去病追击匈奴的史实,令读者印象深刻,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
    从结构上看,此处“我曾数次踏进过天城石峡之侧的居延古道”书写古道与文章的题目“敬畏古迹”相照应,古道也属于古迹,同时,与开头“天地间,有一些东西永远让人敬畏”相照应,引发人们对古迹的思索,为后文“一个不懂得尊重历史的民族会妄自尊大,一个漠视过往的民族会失去成长根基。不要忽略那些留在大地上的古迹,那是我们的先祖生活过的踪迹”抒发感慨做铺垫。
    六、(10分)
    21. 李津同学想邀请王老师担任他的生涯导师,以下是他提交的书面申请,其中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一处表达不得体,请你帮他找出来并修改。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我是高一八班的李津。①早就听说您德高望重,对学生关爱有加,指导有方,②我对您十分仰慕,恳请您担任我的生涯导师。③若能如愿,我一定加倍努力。④希望您尽早答复,感激不尽!
    顺致
    教安
    您的学生:李津
    2023年10月15
    【答案】④期盼您的回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
    ④“希望您尽早答复”错,语气生硬,李津是学生,请王老师担任他的生涯导师,李津对导师的书面申请要考虑双方的身份,要表达出敬意,故应修改为“期盼您的回复”。
    22. 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乡土中国》中核心概念和以下节选内容相契合的一项是( )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A. 聚村而居B. 法理社会C. 熟人社会D. 差序格局
    (2)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体验,说明你对第(1)题中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少于80字)。
    【答案】22. C 23. “熟人社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在“熟人社会”中,注重人情与礼尚往来,有时甚至礼大于法。“熟人社会”有一定危害,即会阻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学名著核心概念的能力。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能以足音辨人”,说明对于熟悉的人,人们是不需要语言,通过动作、表情、声音、气味等象征体系就可传达信息。这与《乡土中国》中“乡土的中国是熟人的社会”这一理念相契合。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学名著核心概念的能力。
    熟人社会,通俗地讲就是“小圈子”社会,亦称为“关系社会”、“后门社会”,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在“熟人社会”中,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疏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办成事或者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
    “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注重“礼尚往来”,有时甚至是礼大于法,因此“熟人社会”存在一些弊端及危害: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事情;同时,以“关系”代替“契约”,以“人情”代替“竞争”,有可能会使社会管理丧失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进而阻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七、(60分)
    23.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柯英的散文《敬畏古迹》告诉我们要敬畏古迹,敬畏自然,敬畏历史。其实生活中值得敬畏的又何止这些?“敬畏”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处世智慧。“敬”会让人有所为,时刻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畏”会让人有所不为,随时提醒自己不该做什么。
    关于“敬畏”,你有怎样思考与体会?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照抄前文。
    【答案】例文:
    心有敬畏,行有所规
    “敬畏”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处世智慧。“敬”让人有所为,时刻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畏”让人有所不为,随时提醒自己不该做什么。因此,唯有心中有敬畏,方可行有所规!
    心中有敬畏,行为才能规范。我们心中杆尺和畏惧,锻铸了我们规范的行为。
    建筑师高迪,正是因心存对职业本分的敬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最终以圣家族大教堂成就一代盛名。金庸对作家这一神圣的职业心存有敬畏,不断打磨修正其武侠世界,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侠义正能量的江湖英雄;老干妈陶华碧,心中装着消费者,以内心的敬畏作为前进的动力,不断推陈出新,将中国的老妈妈推向世界。每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精益求精和永不止步,而究其本源,便是来于心中之敬畏,因为敬重,所以不断拼搏;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断打磨。心中有敬畏,方可正身前行。
    心中有敬畏,精神才得升华。敬畏铸就了精神的伟大!
    日本在施工前,因怕损伤树木而将其移入“树木银行”。敬畏一花一草,一虫一木,表现对生命的敬畏;弘一法师圆寂前怕烧伤蚁虫而嘱咐弟子龛下放水,体现对弱小的敬畏;青岛设立勇士座,体现对人性的恐畏;舆论谴责公交车不让座行为,表现对道德的敬畏。由此观之,人们心中有畏有敬,才能不断的得到灵魂的洗涤与净化,得到精神的升华,感受思想的伟大!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凡此“敬畏”,非所谓畏惧与退缩,而是对一切的敬重与理解,不是面对困难不敢迎战,而是迎难而上,带着敬畏之心挑战自我,深化人心。敬畏自己,你会以更认真向态度完成工作;敬畏他人,你会以更包容的气度与他人相处;敬畏万物,你会感受到自然的伟力和生命的瑰丽,进而收获多彩的人生。
    《羊皮卷》里曾说:“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只要你心怀敬畏,放手一搏。”让我们心生敬畏,行有所规, 向阳前行,不断走向进步与成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敬畏”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处世智慧。“敬”会让人有所为,时刻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畏”会让人有所不为,随时提醒自己不该做什么。材料的核心词是“敬畏”,是敬重与畏惧的意思,因敬重而生畏惧之心,因畏惧而又生敬重之意,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由此看来,“敬畏”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心态,是人们从内心发出的敬重而又不敢逾越的高度。其实,人生旅程中有许多让人敬畏的东西,如生命、时间、自然、历史等等。理解材料后,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立意:从正面,可以写“常怀敬畏之心”“守住底线”等;从反面,可以从当今许多人不心存敬畏的现象入手,剖析深层的心理原因,并指出这样做的弊端。
    写作过程中,如果只是泛泛的谈论“敬畏”,文章就流于表面,就会表现得不深刻,所以在结构安排中应当表达出敬畏什么、为什么敬畏、敬畏的意义,可以列举古今中外有关典型事例进行说理,也可以叙写身边的故事生发感悟,增强文章的思想性。一方面要强调敬畏之心的重要性。对生命、规则、道德有敬重和畏惧之心,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才能更加理智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二是要培养敬畏之心,做到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他人。还要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德底线。最终从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立意:
    1.常怀敬畏之心,规范行为举止。
    2.人因心存敬畏之心而更加谦卑而豁达。
    3.心存敬畏之心,建立道德底线。

    相关试卷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30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0页。

    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查缺补漏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查缺补漏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