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19必修2)高一生物同步课件+练习(教学课件+课后练习+解析)
- (人教版2019必修2)高一生物同步练习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课件+课后练习+解析)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2019必修2)高一生物同步练习 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课件+课后练习+解析)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2019必修2)高一生物同步练习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课件+课后练习+解析)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2019必修2)高一生物同步练习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二课时)(教学课件+课后练习+解析)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2019必修2)高一生物同步练习 2.2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课件+课后练习+解析)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版2019必修2)高一生物同步练习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考点串讲课件+练习+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19必修2)高一生物同步练习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考点串讲课件+练习+解析),文件包含人教版2019必修2高一生物同步练习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考点串讲课件pptx、人教版2019必修2高一生物同步练习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原卷版+解析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章考点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实验结果可靠,容易分析。(2)具有多对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圆滑皱缩豌豆种子的形状(3)子代数目多,便于进行统计分析高茎矮茎豌豆的高度考点二、遗传相关概念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种子一代中不分显隐性,表现出两者的中间性状(不完全显性) 或者是同时表现出两个亲本的性状(共显性)。杂种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显性的相对性性状分离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性状类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等位基因基因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A和a为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为相同基因a和a为相同基因一生物的基因型是AaA---显性基因 a---隐性基因表现型个体类基因型纯合子杂合子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基因型+环境考点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高茎高茎P矮茎F1矮茎高茎×高茎正交子一代都是高茎反交正交与反交是针对于同一组亲本而言的,如果♀P1×♂P2是正交的话,则♀P2×♂P1则是反交。P×F1(自交)高茎F2高茎矮茎787 277= 3 : 1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种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性状。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种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P×F1(自交)高茎F2高茎矮茎787 277= 3 : 11.观察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为什么子二代中的矮茎性状又出现了?F2中出现的3:1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②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 (用大写字母如D来表示)③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 (用小写字母如d来表示)×高茎矮茎Dd ①遗传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相互融合, 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P×高茎矮茎DDddDd③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F1杂种豌豆。②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纯种高茎豌豆DD、纯种矮茎豌豆dd。①成对的理解——两个遗传因子或相同或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如DD、Dd、dd。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即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即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P×高茎矮茎DDdd配子dD(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③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生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D和d 两种类型,且比值为1:1。②配子中遗传因子单个存在,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①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要经过减数分裂。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P×高茎矮茎DDdd配子dDF1Dd(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F2便有三种遗传因子组合类型,即DD、Dd和dd,且比例接近1:2:1。DD与Dd的个体表现为高茎,dd的个体表现为矮茎,比例接近3:1。如下图所示。DdDdF1×高茎高茎高茎高茎高茎配子F2矮茎高茎 : 矮茎 = 3 : 13D__ dd棋盘法♀♂3.演绎推理,验证假说测交后代配子高茎矮茎1 : 1杂种子一代高茎隐性纯合子矮茎测交X(1)方法: 实验, 即让F1与 杂交。测交隐性纯合子 (2)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 含___________的配子,所以 不会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达。隐性基因(3)目的: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 的正确性。(4)结论:测交后代的性状及 比例取决于____产生配子 的种类及比例。F1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5 假说正确!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验证假说实验验证测交实验结果: 结果与预期相符分离定律总结规律考点四、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 存在,不相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 ,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对融合分离①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时代“基因”这一名词还未提出来,用“遗传因子”表示。②两大定律发现的时间比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晚,所以达尔文对遗传变异的本质不清楚。③F1配子的种类是指雌、雄配子分别有两种:D和d,D和d的比例为1∶1,而不是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生物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如豌豆。 特别提醒1.实质:________随__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2.时间:减数第___次分裂___期。 等位基因一后同源染色体 如下图表示含一对等位基因A、a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 数分裂图解: 注意:适用范围及作用条件 分离定律只适用于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 的遗传,且需满足以下条件: (1)产生两种配子的数量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2)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3)子代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4)子代个体数量足够大。 (5)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6)真核生物有性生殖产生配子时的核遗传。3.分离定律验证方法(1)测交法:杂种F1与隐性类型测交,后代出现两种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个体,证明了杂种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2)自交法:杂种F1自交,后代F2中出现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型的个体,也是由于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3)花粉鉴定法: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颜色。杂种非糯性水稻的花粉是减数分裂的产物,遇碘呈现两种不同颜色,且比例为1∶1,从而直接证明杂种非糯性水稻在减数分裂产生花粉时产生了两种配子。 考点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PF1♀♂♀♂正交、反交根据分离定律分析1.子代只有黄色,说明黄色为显性性状。2.子代只有圆粒,说明圆粒为显性性状。3.F1自交后,后代会出现绿色皱粒的豌豆。PF1⊗F2 F2中,预测的绿色皱粒豌豆是出现了,但是,新增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豌豆。31510810132 孟德尔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豌豆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黄:绿=(315+108):(101+32)=3:1圆:皱=(315+101):(108+32)=3:1两对相对性状都符合分离定律。9 : 3 : 3 : 1 说明:不同性状之间出现了重新组合。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豌豆种子的粒形还是粒色,只看一对相对性状,依然遵循分离定律,不会互相干扰。 如果把两对性状联系在一起分析,F2出现的四种:黄圆:黄皱:绿圆:绿皱,接近于9:3:3:1.从数学角度分析:F2四种性状表现比例9:3:3:1与3:1有何关系? 9:3:3:1是(3:1)2的展开式。即(3黄色:1绿色)(3圆粒:1皱粒)=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重组类型亲本类型亲本类型重组类型(3)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现象?(1)为什么F2中出现了新的性状组合?(2)为什么分离比是9:3:3:1?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P 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分别由基因R、r控制,黄色和绿色分别由基因Y、y控制。1.两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配子2.在产生配子时,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3.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黄色圆粒F1配子只得一半的遗传因子。 每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规律仍然遵循着分离定律。粒形:圆粒∶皱粒≈3∶1粒色:黄色∶绿色≈3∶1如果把两对性状联系在一起分析,F2出现的四种表现类型的比:绿色圆粒:3/4×1/4=3/16黄色圆粒:3/4×3/4=9/16黄色皱粒:3/4×1/4=3/16绿色皱粒:1/4×1/4=1/16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 双杂合子YyRr单杂合子YYRr、YyRR、Yyrr、yyRr各占1/16,共占4/16各占2/16,共占8/16占4/16表现型亲本类型重组类型Y_R_ + yyrr 占10/16Y_rr + yyR_占6/16F2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有____种。93.演绎推理,验证假说(1)操作:思路(2)目的:测交实验让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测定F1的基因组合方式 用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假说对测交组合进行理论推测,再用测交实验进行实践验证。①如果F1是纯合子,则后代只有一种性状②如果F1是杂合子,则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3.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F1) (双隐性类型)测交 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 YyRr yyrr配子YR Yr yR yryr基因型表现型YyRr YyrryyRryyrr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 : 1 : 1 : 1 测交实验理论推测4.实验验证 测交实验的结果符合预期理论推测,因此可以证明,上述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孟德尔测交实验证明:(1)F1是杂合子;(2)F1产生配子种类且比值相为1:1:1:1;(3)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考点六、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控制不同性状的 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多对相对性状的细胞核遗传。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自由组合1.研究对象2.适用范围位于 上的 。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减Ⅰ后期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3.发生时间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 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实质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提醒】个数≠种类数;雌配子数≠雄配子数。4种雌配子比例相同,4种雄配子比例相同,但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考点七、自由组合定律的常规题型84321841/321/163/163/16(一)拆乘法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三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个体杂交(1)第一亲本和第二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2)AaBbCc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种数为________。(3)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种类数分别为_____、_____。(4)杂交后代中AAbbCc和aaBbCC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5)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__bbC__与aaB__C__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___。(6)杂交后代中,与亲本基因型、表现型不相同的概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7)杂交后代中,杂合子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_______。3/47/167/8(1)9∶3∶3∶1⇒(2)1∶1∶1∶1⇒ (3)3∶3∶1∶1⇒(4)3∶1 ⇒(5)1∶1 ⇒(3∶1)(3∶1)(1∶1)(1∶1)⇒(Aa×Aa)×(Bb×bb)(二)逆推法⇒(Aa×Aa)×(Bb×Bb)⇒(Aa×aa)×(Bb×bb)(3∶1)(1∶1)(3∶1)×1⇒AaBB×Aabb或AaBB×AaBB 或AaBb×AaBB(1∶1)×1⇒AaBB×aabb或AaBB×aaBb 或AaBb×aaBB或Aabb×aaBB例3.人类的多指是显性遗传病,多指(A)对正常(a)是显性。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肤色正常(C)对白化(c)是显性。已知这两对相对性状是独立遗传的,遵循自由组合规律。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多指,母亲正常,他们已经生有患白化病的孩子。请预测这对夫妇下一个孩子的健康情况: ⑴孩子正常手指的概率是 ; ⑵孩子多指的概率是 ; ⑶孩子肤色正常的概率是 ; ⑷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 1/21/23/41/4F1 Aa × aa → 1/2Aa 多指 1/2aa正常 Cc × Cc → 1/4cc 白化病 3/4C 正常a c c(三)“十字交叉法”解答自由组合的概率计算⑸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 ;⑹孩子健康的概率是 ;⑺孩子仅患多指病的概率是 ;⑻孩子仅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⑼孩子仅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⑽孩子患病的概率是 ;1/83/83/81/81/25/8F1 1/2Aa 多指 1/2aa正常 1/4cc 白化病 3/4C 正常一对两对(或多对)一对两对(或多对)2种;比值相等4种(2n种);比值相等3种;1︰2︰19种(3n种);(1:2:1)n2种;显︰隐=3︰14种(2n种);9:3:3:1(3:1)n2种;1︰14种(2n种);1:1:1:1(1:1)n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F1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两个遗传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且同时起作用;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四)9:3:3:1变式9∶6∶19∶71∶2∶11∶39∶3∶415∶11∶1∶23∶110∶61∶1(2:2)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4∶6∶4∶1AaBb∶(Aabb、aaBb)∶aabb=1∶2∶1(五)致死问题 (一)显性纯合致死AA和BB致死F1自交后代: 4AaBb: 2Aabb: 2aaBb: 1aabb 测交后代: 1AaBb: 1Aabb: 1aaBb: 1aabbF1自交后代: 6(2AaBB+4AaBb): 3aaB_: 2AaBB: 1aabb测交后代:1AaBb: 1Aabb: 1aaBb: 1aabbF1自交后代:9A_B_∶3A_bb∶3aaB_ (三) 双隐性致死: (四)单隐性致死: F1自交后代:9A_B_ (二)显性纯合致死AA或BB致死致死导致“和”小于16 .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五)配子致死: “致死现象”导致的性状分离比的改变——解题方法(1)将其拆分成分离定律单独分析:6∶3∶2∶1⇒(2∶1)(3∶1)⇒ 4∶2∶2∶1⇒(2∶1)(2∶1)⇒ (2)从F2每种性状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分析:一对显性基因纯合致死。两对显性基因纯合致死。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